走出真理问题的迷宫——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真理观
走出真理的古典时代——塔尔斯基与戴维森真理论解析
真 的。 - E l i 这种符合论, 符 合 人 们 的直 觉 经 验 和 常
识, 易于 被 人们 所 接受 , 很 少 被人 们 所 怀疑 。乃 至
于直到 当下 的大学 哲学 教科 书 , 都把 “ 符合 论 ” 视作
中 国矿 业 大 学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3 年第 1 期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 8 L Te c h n o l o g y ( S 。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 黑格 尔 ) , 有 的是感觉 经验 的符合论 ( 贝克莱 、 马赫
等) …… 。即使 在 马 克思 主 义哲 学 理论 队伍 内部 ,
《 形而 上学 》 一书 。其经 典表 述为 : “ 说是 者为非 , 或 说非者 为是 , 是假 的 ; 说 是者 为是或 说假 者为假 , 是
对 马克思 主义 真理观 , 人们 通常不 在乎其 理论 表述
走 出真 理 的古 典 时 代
— —
塔 尔斯 基 与 戴 维 森 真理 论 解析
王 西 华
( 解 放 军 国际 关 系 学 院 政 教 室 , 江苏 南京
2 i 0 0 1 7 ) Nhomakorabea摘 要 : 发 展 马 克 思 主 义 真 理观 , 走 出真 理 观 符 合 论 的 古 典 时代 , 必 须批 判 借 鉴 当代 西 方语 言 分 析 哲 学 家 时 真 理 观 的 有 益探 索 ; 塔 尔斯 基 的 T 语 句 奠 定 了“ 真 理 朝 着 语 言 而 生 长” , 实现 了真 理 观 的 语 言 学 转 向 ; 戴 维 森 的 以“ 真值条件论” 为代 表 的 融合 真 理 观 转 向 了复 杂 的 自然语 言 , 超 越 了塔 尔斯 基人 工语 言真 理 观 。但 他 们 都 有 自
后现代主义如何看待真理
后现代主义如何看待真理在探讨后现代主义对真理的看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广泛的文化、哲学和社会思潮,兴起于20 世纪后半叶。
它对现代主义的许多基本假设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和质疑,包括对真理的传统理解。
后现代主义认为真理并非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和普遍适用的。
传统的观念往往将真理视为客观存在的、可以被发现和确定的实体,但后现代主义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下,真理被视为是相对的。
这意味着真理不是超越时间、空间和文化背景的永恒存在,而是受到特定历史、社会和文化情境的影响和塑造。
不同的文化、社会群体和个人可能会基于各自的经验、价值观和立场,对同一事物形成不同的“真理”理解。
例如,对于某种宗教信仰或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解释,而这些不同的看法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都可能被视为“真理”。
后现代主义强调真理的多元性。
它否定了单一、统一的真理观念,认为存在着多种相互竞争、相互冲突的真理版本。
这种多元性反映在各个领域,如艺术、文学、科学和政治等。
在艺术领域,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都可以被视为对艺术真理的独特表达;在政治领域,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张都可以被认为是对社会治理真理的不同探索。
后现代主义还质疑了真理的确定性。
传统上,人们追求确定无疑的真理,认为通过科学方法、理性思考和经验观察可以获得准确无误的知识。
然而,后现代主义认为这种确定性是一种幻觉。
由于语言的局限性、认知的偏差以及信息的不完整性,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总是不完美的,所谓的真理也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暂时成立的一种陈述。
后现代主义指出,真理往往是通过话语和权力构建的。
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塑造我们对世界理解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话语体系和权力结构会影响哪些观点被视为真理,哪些被忽视或压制。
例如,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群体往往能够通过控制媒体、教育等渠道,将符合自身利益的观点定义为真理,而边缘群体的声音则可能被边缘化或被视为异端。
论如何理解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
论如何理解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从西方哲学总体的发展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古希腊罗马哲学中,这一阶段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
接着第二阶段是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
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中世纪哲学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近代哲学,哲学的研究问题就是对前两个阶段的综合,即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具体地讲,在经院哲学后期,唯名论彻底颠覆了天主教神学的权威地位,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文学艺术风格的更新和宗教生活方式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教会的和神学观念的权威,大量作品怀疑权威呼唤关注人性此岸的幸福,主体性觉醒得到发展,后来的哲学和科学建树都是以他们所提供的这种新的人性模式和生活理想为前提的。
17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一切权威——无论是古代的权威还是中世纪的权威——都充满了强烈的理性批判意识。
17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怀疑精神和经验方法,普遍的怀疑精神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原则。
正式标志近代哲学的诞生亦即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型就是从那个时代的弗兰西斯·培根和笛卡尔那里开始的。
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问题上。
认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因此17—18世纪西欧哲学的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认识的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后现代科学哲学导论
后现代主义研究后现代科学哲学导论Ξ〔美〕R1萨索尔 曲跃厚译一、引 言到后现代性的领域(这是一个常常受到误解和嘲讽的空间,是一个过于模糊以致难以测量的领地)上去旅行,部分地是和卡尔 波佩尔一起进行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又有保罗 费耶阿本德为伴;然后再去寻找女权主义者的同伴。
所有这些同伴都对一种适用于科学的后现代哲学的感受性(sen sitivity)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一种后现代科学哲学,即使是在主要的后现代作者的特殊观点不同于科学哲学家的观点时也是如此,反之亦然。
尽管这两者彼此漠视对方,但我还是希望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他们了解对方,并使他们各自的理论很好地一致起来。
例如,波佩尔是把科学和所有其他话语形式区分开来的最近一次主要尝试的伟大推动者,但费耶阿本德则批判了这种尝试。
现在,“分界问题”(无论它如何被表述)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即证明一种特权形式——“元叙述”——的问题,这种特权形式正是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在原则上拒绝接受的。
波佩尔在“虚构”和“科学”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界限,这一界限变成了一个排外的俱乐部的栅栏,变成了一种权贵地位的象征,因而它本身就成了科学文化之批判分析道路上的一个障碍。
又比如,波佩尔认为,形而上学在科学中也很重要,在科学共同体中,真理必定会归结到一种荣誉概念的位置上,但是人们并没有英国女王那样的政治神通,而且科学哲学尚未解决的问题仍然是心理学的问题:科学家是怎样达到其新思想的呢?什么样的气质才是人所必须具有的,因而才能挑战已经确立的各种模式并提出可供选择的其他模式呢?进而,心理学怎样才能符合科学话语的语境呢?简单地说,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借助于来自后现代主义者的话语的工具而提供的。
在某些方面,在授权所有叙述并重组各种制度化的权力关系的意义上,我在后现代性的批判话语中所展现的各种心理学的可能性中得到了安慰。
当然,人们也许会说,迈克尔 波拉尼和托马斯 库恩已经写下了许多我们必须了解的他们称为“科学共同体”的著作,分析了领导和责任的问题,提出了有关科学方法论能够而且应该藉以沿着一条研究纲领的道路被向前推进的方式的问题。
(完整版)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
绪论本书所论及的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1、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2、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
3 、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这一近代欧洲哲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上帝的万能被代之以理性的万能。
哲学家们大都自觉地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的(客体)的世界区分开来,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并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于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哲学基本问题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主客、灵肉、心物、思有关系问题。
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理性反思,因此,这个由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哲学的新时代被称为理性(或反思)的时代.但由于对理性的不正确理解、以及主客分离的理论前提,近代西方哲学却又走向了独断论、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二元论。
人的理性成了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表现在唯理论和思辨哲学家那里)或工具理性(表现在经验论者和实验自然科学家那里)。
人和世界都被狭隘化了。
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
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
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已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需要从整体上对它重新加以反思甚至扬弃了.但这种变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因为它既合乎哲学和思想文化本身发展的逻辑,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
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与前沿理论
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与前沿理论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都在探究人类的本质和宇宙的真相。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哲学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变革。
本文将会介绍一些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和前沿理论。
1. 新唯实主义新唯实主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强调客观实在的存在性,并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描绘、反映和解释,而不是创造并构造。
新唯实主义与旧唯实主义相比,更加关注实在的本体性和客观性,强调真实存在是不受主体思想影响的。
2. 转态现象学转态现象学是由法国哲学家默里·梅洛·庞蒂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知觉、身体和语言无法被简单地分割开来,因此认为身体、主体和世界之间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转态现象学强调身体是理解存在和世界的重要参照点,而语言只是描述身体和存在的工具。
3. 边缘学派边缘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主张突破传统哲学对于主体和客体、本体和存在这些二元对立的刻板观念,强调哲学应该倾听被边缘化的声音,并关注社会和政治的真实情况。
边缘学派认为哲学应该体现人类共同的关怀和为社会弱势群体发声的责任。
4. 新唯心主义新唯心主义是一种当代哲学思潮,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存在只是对意识的认识。
新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唯一的真理,对物质的存在和宇宙的本质没有真正的了解。
与传统唯心主义不同,新唯心主义强调意识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能够引导和改变物质的存在和世界的本质。
5. 线下哲学线下哲学是一种新兴的哲学思潮,它强调哲学的反思和思考应该超越虚拟空间和社交媒体的束缚,回归到真实世界中来。
线下哲学认为哲学应该直面人类面临的问题,关注社会和人类的本质,而不是在虚拟世界和互联网上消耗时间。
这是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旨在消除虚拟和真实之间的隔阂,让人类重新认识到真实和现实的重要性。
6. 生态哲学生态哲学是一种关注生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潮。
它认为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探讨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课件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本章概述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是指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
通常把波普尔之前的诸科学哲学称作逻辑主义,其后的则为历史主义。
实证主义是哲学史上头一个打起“科学哲学”旗号的哲学流派。
但通常把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逻辑原子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流行于当代的日常语言学派,归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实证哲学、分析哲学或语言哲学。
至于继波普尔之后的兴起的历史主义学派和科学实在论,由于着重历史考察的方法,着重于科学本身的探究,注重把哲学建立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则归属于科学哲学。
这种科学哲学主要探讨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标准或选择问题,以及科学发展的模式问题,试图解释科学活动并为其提供方法论指导。
本章主要介绍的是波普尔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科学实在论和反科学实在论。
第一节波普尔的朴素否证论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曾任伦敦大学的逻辑和科学哲学教授。
他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继逻辑经验主义衰落之后,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流派。
主要著作有:《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理解》(1956)、《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猜测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等。
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古典经验论把归纳法视为从有限的经验事实向普遍的理性知识扩展的惟一有效的通道。
休谟提出著名的“归纳问题”后,这惟一的通道被打断,经验科学的基础出现了可怕的裂痕。
现代经验论则借助于概率工具从归纳问题的挫败中复兴。
波普尔则认为从逻辑上看归纳推理是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在:1、全称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2、通过归纳作出的结论总是可错的;3、作为归纳推理基础的归纳原理无法得到证明;否则必定陷入循环论或先验论。
他对归纳逻辑的批判确实是击中了要害,但是归纳逻辑并没有被波普尔一劳永逸地驳倒,它在科学中仍然占有地位。
二、否证论波普尔以否证论为旗帜登上哲学舞台的。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革。
对社会科学进行哲学探究的研究方法和立场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进行了综述分析。
当前的研究现状在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主要有四种研究方法和立场,分别是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和演化心理学。
实证主义是社会科学中最为传统和流行的研究方法和立场,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关注事实和数据的量化研究。
实证主义强调定量方法和实证数据,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验证假设和推断结论,追求客观和普遍的认识。
不过实证主义的弊端是无法涵盖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的主观经验,很难揭示社会现象的深层本质。
批判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和反思。
批判理论认为,社会现实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与人的意识和谋略密不可分的。
批判理论主张揭示社会现实的结构和力量,揭露不公正和剥削,并通过社会变革和民主改革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批判理论常常也被指责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不能成为社会科学真正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哲学流派,对现代主义的科学化和理性化进行了批判。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由权力、语言和文化建构的,批判规则和权力关系,关注记忆、词汇和故事的纷扰,强调个体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缺乏一致性和普适性,其批判和反思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有争议的。
演化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哲学的一种新兴方法和研究领域,它基于生态遗传学原理,探讨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演化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感受、决策和偏好都具有遗传基因和进化适应性的特征。
这一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的视角,它的价值和意义正逐渐受到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视。
当前的研究趋势当前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趋势是接受和融合多种方法和立场,目的是通过交叉学科和方法的融合来实现对社会现象的更深入和广泛的理解。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笔记整理(完整版)
绪论第一章实证主义本章概述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对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实证主义的概况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理论。
第一节实证主义概况一、形而上学的困境与实证主义的形成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
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
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
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19世纪中期,随着集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回归热派哲学的解体,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
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
法国18世纪大革命后,原来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原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
就其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人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
他们仍然把经验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否定认识(现象)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基础、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
他们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对立,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
在方法论上,他们接受19世纪以来的科学方法,反对与黑格尔主义相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
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不赞成革命。
二、实证主义的流传19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
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
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
在英国,19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克,以传播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己任的哲学家主要有康格累沃、布累杰斯等人。
范·弗拉森后现代语言概率真理论的建构逻辑与反思
普林 斯 顿大学 教授 范 ・ 弗拉森 作 为 当代最 著 名 的 反实 在论 者 , 建构 主义 出发 , 从 反对 传统基 础 主 义 的线性 决 定 真 理 观 , 鉴 2 借 O世 纪 以 来 统 计 物 理 学、 概率论 等最 新科 学成 果 , 与当代 语用学 语 境论 相结 合 , 其 真 理 论 “ 向语 言 而 生 长 ” 18 使 朝 ,90年
士多德 的“ 合论 ” 中世纪基 督 教 的 “ 符 、 天启论 ” 到 笛 卡尔 的 “ 赋 观 念 论 ” 黑 格 尔 的绝 对 观 念 的 天 、
“自我 认识 ” 其概 念 论 的 真 理 观 都 是 一 种 知 识 及
论哲 学 的线 性 决 定论 , 只不 过 是 由物质 决 定 还 是 由精 神观念 决定 之分 罢 了。这在 后现 代主 义者 罗 蒂看来 , 它们 都是 一 种基 础 主 义 、 代 主 义 的 “ 现 镜 喻 ” 论 , 一 种 “自然 之 镜 ” 理 是 。其 区 别 只 是 在 于
理 学、 对 论 、 率论 、 义学和语 用 学研 究的 最新成 果 , 相 概 语 批判 了基 础 主义 实在论 的 线性符 合 真
理观 , 出 了非 线性 的语 义和语 用概 率真理 论 以及语 境 具 体 真理 观 。 为 了更好 地 坚持 和 发展 提 马克 思主 义的真 理观 , 马 克 思主义 真理观 建 立在 当代 自然科 学最新 成果 诸如相 对 论 、 使 统计 物 理 学、 率论 、 息论 的成 果 之 上 , 概 信 我们 要 批 判 借 鉴后 现 代 主 义概 率 真理 论 和 语 用、 境 真 理 语 论 , 对真 理观上 的 线性 决定论 , 反 正确 处理反 映 与建构 、 定与 不确 定、 确 线性 与非 线性 的辨 证 关 系, 富马 克思 主义 真理观 。 丰 关键词: ・弗拉 森 ; 范 建构经 验论 ; 概率 真理论 ; 用论 ; 语 语境 论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考试题
论述题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异化劳动的,如何正确的评价马克思这一思想?论述: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自己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成就的哲学概括,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三种主要的分配形式——工资、利润和地租,归结为异化劳动以及由异化劳动所决定的私有制。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马克思首先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接下来,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具体表现: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④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进一步考察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认为私有财产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由于劳动与资本的分离,才使劳动成为异化劳动,才使劳动的外化得以实现。
马克思在研究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证明,人类全部奴役制的根源就是这种客观的、物质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
在此,马克思以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为基础,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
正确评价:1。
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的客服和超越。
2.从当时理论界在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水平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深度也是很突出的。
3.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依然是其理论的主题。
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解析依然是前科学的。
相对主义哲学思潮的困境与出路
相对主义哲学思潮的困境与出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对主义哲学思潮逐渐兴起,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
相对主义认为,真理和价值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和共识,因此人们在思考和行动时应该根据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感受来做出判断和决策。
然而,这种哲学思潮也带来了一些困境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首先,相对主义哲学思潮导致人们无法形成普遍认可的道德和价值标准。
在相对主义看来,不同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道德和价值观念都是合理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这种观点使得人们在面对道德和价值冲突时无法达成共识,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剧。
此外,相对主义还可能导致人们忽视社会公正和公平正义,使得一些人沦为弱势群体,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
其次,相对主义哲学思潮对人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
相对主义认为真理和知识是主观的、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和共识。
这种观点使得人们在思考和判断时容易陷入主观臆断和片面性,无法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相对主义还可能导致人们忽视客观规律和科学方法,使得一些人盲目追求个人利益和主观感受,忽视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
针对相对主义哲学思潮的困境,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出路和解决方案: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相对主义哲学思潮的理解和研究,深入探讨其理论根源和实践影响。
只有深入了解相对主义的本质和局限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其危害和挑战,为应对困境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其次,我们需要倡导普遍认可的道德和价值标准,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正义。
在多元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我们需要倡导共同认可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社会共识和团结力量。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关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第三,我们需要加强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提高人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在相对主义的影响下,我们需要加强对客观规律和科学方法的认知和理解,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20世纪末期,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篇一现代西方哲学对当代中国之影响及其借鉴意义20世纪末期,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而今,曾经的“尼采热”、“萨特热”等虽已退潮,但其影响却依然显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中。
现代西方哲学对现实社会的分析批判,以及它的传播方式、研究方式和对人的深切关怀,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西方哲学;当代中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主流意识形态20世纪80年代,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
而今,曾经的“尼采热”、“萨特热”等早已退潮,但它们在中国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中产生的影响却依然显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中。
今天,我们应该以更冷静和宽容的姿态去反思和总结现代西方哲学中可借鉴的元素。
一、现代西方哲学对当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主要影响不同的民族,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不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变革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广泛传播,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也受到巨大冲击,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从崇拜绝对权威到崇尚独立自我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对绝对权威的顶礼膜拜构成了绝大部分中国人精神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基础。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缺乏主体意识和独立个性,习惯于屈从和依附外部强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这与我们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分不开,也与改革开放过程中现代西方哲学的传播分不开。
在西方传统的信仰中,上帝是至高的绝对者。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发现近代科学和世俗伦理比上帝更具解释人类生活和宇宙之谜的智慧和力量,人们也更愿意从理性、科学和世俗价值中寻找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寄托。
第10讲:当代西方价值观的变迁
一、当代美国人的价值观(一)、“美国精神”“美国精神”——开拓进取、注重实效、积极行动、乐观向上的精神。
它一方面受到美国民族的青睐,成为他们的人生取向和价值导向,同时也愈加成为那些不甘落后、奋发进取的国家和人民的共识,具有广泛的世界性。
(二)、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哲学正是脱胎于传统的“美国精神”,并给它以哲学的规定,使之具有了哲学的根基。
它的产生使美国思想界进而使整个美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深刻的变化,并逐渐被抬高到美国国家哲学的地位,因此,“在最新的美国哲学中,‘最时髦的东西’可以说是实用主义了……。
在哲学杂志上谈得最多的恐怕也要算是实用主义了。
”实用主义作为哲学世界观的系统性和理论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立足现实,积极行动。
实用主义是一种行动哲学,其英文原名为Pragatism,源于希腊文Pragma,原意就是行为,行动。
实用主义者特别强调实践、行动对人类生存的决定性的意义。
杜威指出人生下来就要生存,行动和实践是人类谋求生存的根本手段。
他说:“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行为,有活动。
要维持生命,活动就要连续……生活的形式愈高,对环境的主动的改造就愈重要”。
(注:杜威:《哲学的改造》,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45页。
)詹姆士更加明确地指出,要想使我们这个未知的、有待于整理的世界变成人类美好家园,只有靠人们的行动和奋斗,要行动就会冒风险,在这个充满梦幻和风险的世界中,成功只属于那些积极行动、勇于奋斗的人们。
因此,“人们必须行动……他们始终是行动的”。
(注:胡克:《理性、社会神话与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总之,人的本质不是理性而是行动。
人不是存在于哲学家思想中的只知形而上学的理性动物,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为了生存而不断奋斗的人,为此,实用主义者把自己的哲学称为行动哲学、实践哲学,鼓励人们去行动,去创造。
2、注重目的,讲求实效。
实用主义是一种效用哲学。
实用主义认为,实效性原则是人们行动的最大有效性原则,它标志着人类行动的意义。
当代西方前沿文学理论的关照与探索——评蔡熙《当代西方前沿文学理论》
当代西方前沿文学理论的关照与探索——评蔡熙《当代西方前沿文学理论》刘长华20世纪西方各种文艺理论流派轮番登场,创造力达到“爆炸”的程度。
在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冲击下,20世纪的西方文论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倾向和当代性的新特点。
蔡熙在深入研究西方各种不同流派的文学理论以及我国西方文学理论教材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我国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完成了新著《当代西方前沿文学理论》(湘潭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以下简称蔡著)。
全书主要内容共分为九章,每章又以理论阐释和批评举隅的形式分析文学理论和相关案例。
该著对当代西方前沿文艺理论的缘起、特征、方法和演进等做了深入的学术阐释,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逻辑性,又力求通俗化、大众化。
一、当代西方前沿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21世纪以来,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渗透越来越明显,学科互涉和边界跨越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涌现了大量的新概念和新范式。
但是,我们的文学理论教材对诸多正在发生中的理论事件尚未做出及时回应,这就需要体现鲜明时代意识、观点正确、材料新颖、内容丰富的“前沿”文学理论教材。
蔡熙的《当代西方前沿文学理论》基作者简介:刘长华,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072著述评论于文学性与文学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着重从理论层面分析城市现代性、声音叙事、视觉叙事、空间叙事、文学人类学、间性诗学、数字诗学、符号诗学和治疗诗学等前沿文学理论的内容和特征,以高度概括的理论形态构建前沿文学理论的整体学术景观,为学术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可能性。
随着计算机软件、互联网和电子书等数字媒介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数字文学破土而出并发展起来。
蔡著对此问题非常关注,并对数字诗学作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数字文学是从媒介的角度来命名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作为数字媒介的产物,一种新型的文学创作手段,并不是印刷文学的对立面或替代物,而只不过是实验叙事的延续”。
①计算机网络技术带来了文学叙事的重大转型,网络、电子书、计算机、磁盘、光盘等载体呈现的文学形态,不仅影响了文学的主题、叙事方式和诗意效果,也改变了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的方式,而全新的叙事形式也给读者带来崭新的叙事体验。
西方哲学术语学说学派(54)
双重真理论:(英doctrine of double-truth)亦译“两重真理论”、“二重真理论”。
中世纪后期西欧哲学家提出的真理观。
认为通过理性获得的结论是正确的,由信仰达到与之相反的结论也是正确的,真理有两个互相独立的来源。
通常认为中世纪阿威罗伊是该理论的奠基者。
他认为,哲学和宗教归根结底导致同一真理,哲学通过纯粹思辨达到真理,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这点,宗教通过上帝的启示获得真理,大多数人能走这条路。
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哲学(科学)和宗教可能发生矛盾,在各自的范围内,它们都是对的。
但他本人的著作没有赋予双重真理论以明确的论证,如他强调宗教有两种形式,即唯理的、阐述“自然宗教”的宗教和象征的寓意的宗教,这就含有把哲学作为一种宗教的因素。
以后作为阿威罗伊哲学的解释者的法国哲学家简登的约翰认为,形式逻辑所推出的结论可能与基督教神学相冲突,这种推论无疑与逻辑一致,然而信仰也没有什么错误。
哲学不同意灵魂不死,但对宗教来说,这是真理,同一个作者在自己的神学著作中可能推翻他在哲学著作中所肯定的东西。
双重真理论在中世纪促使哲学与科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也有人提出,中世纪哲学家根本没有提出过双重真理论,他们仅仅认为,理性能够系统地推出某些结论,凡当这些结论违背基督教时,信仰是最后的仲裁者。
历史目的论:(英teleology of history)认为历史是某种先定目的的实现过程的理论。
是目的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古希腊柏拉图认为,社会等级的划分服从于至善的目的。
中世纪神学家把历史看作由神的意旨所安排。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由于有一个统治世界的智慧者驾驭着历史朝向一个确定的目的,才使世界上各种事物都遵循着同一秩序活动。
而这个最高的智慧者就是上帝。
德国黑格尔把历史看作是“理性”和“精神”的展开和实现。
认为在“精神”中早已潜伏着世界历史,历史中的伟大人物只是“精神”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
当代西方新托马斯主义者也宣扬神学目的论。
现代西方哲学的26个流派
现代西方哲学的26个流派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着众多流派,每个流派都代表着特定的哲学思想方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1.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强调语言和逻辑分析,注重逻辑分析和语言哲学。
2.实证主义(Empiricism):认为知识来自经验,强调观察和实验。
3.理性主义(Rationalism):认为人类理性和思维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关键。
4.实在主义(Realism):坚信外部世界存在独立于人类思维之外的真实实在。
5.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关注人的存在本身,自由意志和选择的重要性。
6.现象学(Phenomenology):研究和描述人的经验和感知的本质。
7.实用主义(Pragmatism):强调实用性和行动的重要性,关注解决问题和实际效果。
8.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对现代主义的怀疑和挑战,强调文化多元性和相对主义。
9.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关注结构和系统,强调系统对个体的影响。
10.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认为现实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个体和知识的影响。
11.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关注文字和符号的复杂性,挑战二元对立。
12.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强调科学方法,以逻辑和科学为基础解释世界。
13.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探索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本质。
14.现代主义(Modernism):对传统观念和形式进行挑战和重新构想。
15.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研究心灵、意识和心智的本质。
16.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对结构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强调权力和语言的关系。
17.实在性主义(Objectivism):强调客观事实和理性,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的试用情况和推广建议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自实施以来,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作为其中的一部,《西方哲学史》在2011年首次出版,2019年出了第二版。
但此书仅讲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而未覆盖黑格尔之后的现代西方哲学。
现当代的西方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新近形态,在时间上不仅离我们最近,而且更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特点和精神面貌,因此学好和讲好这一阶段的西方哲学非常重要。
由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丁立群教授担任主编的编写团队,历时多年编写出的《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以下简称《评析》)这部马工程教材,于202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结束了在讲授现代西方哲学时没有马工程教材可用的局面。
主编及编写人员在这本教材出版之后,立即把它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本文把两年来我们在教学中使用这部教材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分享,希望对使用这部教材的广大教师有所帮助,也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使用这部教材的同行来介绍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体验。
一、《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教材的特色按照西方对哲学史分期的主流做法,西方哲学史一般被划分为古代(a n c i e n t )、中世纪(m e d i e v a l )和近代(m o d e r n )三个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课程讲授和教材编写过程中,往往把西方哲学史以黑格尔作为分水岭,黑格尔以后的部分被称为“现代西方哲学”。
《评析》涵盖的就是现代西方哲学这部分的内容,时间上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一直到现在。
总的来看,《评析》有如下特点。
首先,这部教材的编写凝聚了编写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心得,能够突出科研支撑和反哺教学所具有的优势。
每位编写者写作的部分都是自己擅长的领域,都有很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同时作为相关领域内国内优秀的学者,由这些编写者撰写的这部教材的水平,基本能够反映出国内当代西方哲学研究前沿的和新近的成果。
其次,该书覆盖的范围广泛、全面,对哲学问题的分析细致深入,力图呈现哲学思想演变的线索,而且对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中展现出的种种对立和冲突作出了最终会和解与融合的展望。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读后感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读后感读完当代西方科学哲学,那感觉就像是在知识的迷宫里转了一大圈,晕乎乎却又觉得挺有趣。
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就像是见一群特别爱较真儿的人在讨论科学这个超级复杂的大玩意儿。
他们讨论科学是怎么来的,科学理论到底靠不靠谱之类的问题。
像逻辑实证主义那一派,就像是一群拿着放大镜检查科学语句的侦探。
他们强调只有那些能被经验证实的句子才是有意义的科学陈述。
这听起来挺合理的,就好比你说这个东西是热的,那你得能通过感觉或者测量来证明它热呀。
可是呢,这也有点太较真儿了,有些科学上很有用的概念,比如引力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现象推测的,按照他们的说法就有点悬乎了。
然后波普尔那老爷子出来了,他就像是个科学理论的质检员,提出了证伪主义。
他觉得科学理论不是靠证实来变得伟大的,而是靠能不能经得起证伪。
这就好比一个产品,不是看它有多少优点被发现才是好产品,而是看它经不经得起挑毛病。
这可真是个新奇的想法,一下子就把科学从那种只追求被证明的小圈子里拉出来了。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科学真理可能只是暂时没被推翻的假设。
就像以前人们觉得地球是平的,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个“真理”,后来航海家们一探索,这理论就被证伪了。
库恩又提出了范式这个概念,这就像是科学这个大游戏里的不同规则集。
不同的范式下,科学家们看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样。
比如说,在牛顿力学的范式下,大家都按照那一套来解释物体的运动。
突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这个新范式,那就像是换了一套游戏规则,以前那些在牛顿范式下顺理成章的东西都得重新思考了。
这就像玩游戏从普通难度突然切换到了地狱难度,玩家们(科学家们)得重新摸索规则,而且不同范式之间的转换可不是那么轻松的,就像两个帮派的人,各自守着自己的地盘(范式),很难一下子就接受对方的玩法。
再看费耶阿本德,这人可真是个科学哲学界的“叛逆小子”。
他主张“怎么都行”,就是说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是最好的。
这就好比做饭,你可以按照菜谱一步一步来,也可以自己瞎捣鼓,说不定还能捣鼓出绝世美味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真理问题的迷宫——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真理观本文认为,西方科学哲学在真理问题上争论不休,其根由在于不能正确地对待理论的个别反例、不确定性与个人意见的介入;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从实证主义真理观向概率主义真理观的转变,仍未摆脱传统真理观,以致无法根本解决真理问题上的困境;超越传统真理观,其基本方法是对反映各类决定性程度不同的现象的理论或真理加以分类,并以此来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对称性;与概率真理论相对立的概率怀疑论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因素,也是阻碍科学发展的力量。
一、真理问题症结何在?真理问题,一直是哲学界最为关心且争论最多的问题。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仍是以此为核心的争论。
为什么在真理问题上存在如此不休的争论,其症结何在?概括地说,真理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真理概念的分析,即何谓真理;其二,是真理标准的确定。
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者相互制约、相互规定。
每当人们提及真理,势必就会联想到某一标准。
西方科学哲学尤为关心真理,主要是由于真理与理论的接受相关。
如果人们确定某一理论为真,那么,大家就可以公认这个理论、接受这个理论。
否则,这个理论就会遭到摒弃。
在科学理论中,常常有一些悬而未决的假说,它们有待于作出真假之鉴别才能获得存在与否的权利。
同时,也只有作出真假之鉴别,理论才能获得指导人们实践的资格。
然而,历史的时针虽指向现代,科学哲学在真理概念及其标准的分析上仍是歧见种种,各派哲学观点纷呈,党同伐异。
在一片争论声中,人们只共同地承认一点:所谓理论或陈述、命题为真,也就是对理论、陈述、命题作出一种肯定,可以让自己的行为接受它的指导。
分歧在于这个“肯定”前面的定语,即“……的肯定”。
而这个定语也就是标准问题。
由于各人所持的标准不同,以致对真理概念的分析难以统一。
众所周知,在以往的西方科学哲学流行的派别中,真理标准观有符合论(或对应论)、融贯论、实用论以及相对主义的指示论等。
符合论代表着各种经验主义哲学的真理观,是一种古老的、较为盛行的观点,它主张观念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凡是相对应的、与事物相一致的观念就是真理,否则便不然。
进入现代以来,罗素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使得命题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了最严格、明确的阐发。
他们一致认为,理论或语言(或思想)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镜式反映的关系,理论是由命题构成的,命题可以分解为简单命题直至基本命题,而世界也可作此分析,直至分析出原子事实。
复杂命题对应于复杂事实,基本命题对应于原子事实,“最简单的命题即基本命题,断言原子事实的存在”〔1〕。
反过来,如果我们要知道语言或命题是否为真,那就只要在基本命题基础上进行真值运算就可以了。
“命题就是一切从所有基本命题的总和(……)得出来的东西”〔2〕。
在他们看来,世界与语言同构,“我们语言的界限意味着世界的界限”〔3〕。
融贯论则强调,命题的真假取决于该命题与整个命题系统之间是否相一致。
实用论认为,真理不但要与经验相一致,而且对于我们来说它是“好的”、“方便的”、“有用的”,是人们的工具。
无论在真理标准上各派哲学观点多么不一,然而概括起来,无非就是一种广义的符合论观点。
归根到底,它们都默认了真理必须符合事实、经验、逻辑准则或人的价值等等。
不过,由于每种见解都强调了某一预设前提,并试图把这个前提当作统一的模式,把其它理论都纳入自己设定的标准,以致难免在理论上留下裂隙而遭到批评。
批评的理由是休谟和康德式的怀疑论,认为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信念、情感和知觉经验都可以拥有大量自我中心的知识,我们不可能通过逻辑推理从知觉经验进到对外部世界的真实认识,不可能判定那些关于不可观察物的理论的真理性。
具体地说:第一,科学哲学家们总是以具体实例、历史事实作为否定各种真理标准的理由,从而造成共相与殊相之间的矛盾。
各种真理标准都强调真理必须符合某个一般的前提,但是,这样的前提却不可能包摄全部现象,即使能包摄某类现象,也难以排除个别反例。
尽管许多理论经过实验的验证,获得观察的证据,但都免不了某些偶然反例的出现。
这是归纳法本身的局限性。
从符合论观点看,某一理论得到实验的检验,我们便可断言其为真理。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进行了什么样的实验检验,是用归纳法搜集个例作为证据,抑或检验理论的成功率。
反面的意见认为,即使我们掌握了很多证据,证据也还可能是假的。
如果诉诸成功,那么成功究竟是指什么?成功的理论在历史上也同样可以是假的。
相反,真的理论也可以是不成功的。
第二,证据、事实、观察、实验等因素都免不了个人“意见”的介入。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证据、事实、观察、实验意义的确定有赖于特定个人的语境。
因此,人们在证据、事实、观察、实验等等方面是经常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
第三,如果我们为了避免以上的不确定性而诉诸逻辑的推理,那么,就会产生恶性循环与无穷回归的形而上学问题。
因为,演绎逻辑的前提必须为真,我们只有从一个真的前提出发才能推出前后一致的结果为真。
但是,我们如何知其前提为真呢?这就陷入了我们前面讨论的初始问题。
由此可见,西方科学哲学中真理问题的症结在于归纳与演绎之间、一般概括与个别反例之间、人与对象世界之间的多重矛盾没有合理地得到解决。
二、科学实在论、反实在论与真理问题自从逻辑实证主义提出证实原则与逻辑分析方法以来,由于各个科学哲学家都未能对上述矛盾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以科学发展史为依据,否认理论具有固定的、基本的本体论承诺,否认理论本体论承诺的继承性或连续性,主张前后相继的理论是不可通约的,科学发展中的大规模变化即科学革命意味着科学家信仰的改宗,理论的变化意味着术语指称的变化。
历史主义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最后导致了费耶阿本德的具有后现代性的哲学消解论。
正如在30年代兰姆赛提出“真理多余论”一样,费耶阿本德也认为,理论不分稂与莠、好与坏、真与假,不管何种理论,所起的作用都是共同的,都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
费耶阿本德“坚决主张一个实践科学家没有理由请教科学哲学”,“在科学哲学中没有什么能帮助他解决问题,尤其是确证理论不能帮助科学家决定承认哪些理论”〔4〕。
这样,就完全否认了真理的存在,否认了认识论存在的必要性。
历史主义虽然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但是,自己却陷入了相对主义,把科学哲学归结为实际的描述性研究,以致遗忘了科学的目的,否认了科学在文化中的自主性与权威性。
70年代兴起的科学实在论则是在“认识论之死”的口号中觉醒的。
为了使科学不失去文化自主性和权威性地位,科学实在论就必须捍卫真理概念。
于是,他们对逻辑实证主义与历史主义加以改造,用历史主义的合理成分补充和完善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实在论者主张,成熟科学的理论术语是有指称的,它们所指称的实体在真实世界中是存在的,后继的理论较之前驱理论更趋于真理性、更接近真理。
科学实在论对这些原则的主要论证是“日益增长的预见的成功”和“似真性假说”。
波依德(R·Boyd )认为:“我们的方法论是基于近似真的理论之上的,这种方法论应当是发现新成果、改善旧理论的可靠指南”〔5〕。
普特南也认为:“它是唯一不使科学的成功成为奇迹的哲学”〔6〕。
从科学实在论对于理论真理性的辩护可以看出,实在论是一种整体论。
它通过一般的理论定律和模型坚持认为,从可观察物的论断之真理性通过归纳推理可以扩展到关于不可观察物的论断之真理性,理论所指称的不可观察的实体也是存在的,预见性假说也可以是真理或近似为真。
这在传统的经验论看来,根本就是不可通达的。
显然,科学实在论的论证是不充分的。
第一,它没有说服像休谟那样的怀疑论,即没有说明归纳推理是否能够合理地推出真理的问题。
第二,用预见的成功或说明的成功作论证,是思辨性的论证,甚至连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说和逻辑分析的方式都不如。
爱德华·麦金农(E ·Mackinnon)在概括70 年代的实在论时指出:“……实在论者总是引证当时流行的科学,坚持认为在成熟的理论中,基本的范畴术语是用于指称实在的对象和事件的;而理论定律在符合的意义上是真正关于那些对象的,尽管是近似地真。
”〔7〕由此可见,科学实在论把成熟的理论抬高为真理。
什么是成熟了的理论或发展了的理论呢?在实在论看来,成熟的理论就是当前流行的理论。
如此说来,当前流行的理论就都基本上是真理了。
就此而论,科学实在论与历史上的实在论是异曲同工的,其论证方式与历史上实在论的形而上学思辨手段无异。
正是这样,科学实在论的真理观遭到了各种经验论科学哲学(反实在论)的反驳。
一些反实在论者认为,科学实在论者是“真理贩子”,是“真理的制造者”,科学实在论所说的真理是“虚构的真理(manufactured truth)”。
拉里·劳丹与范·弗拉森(van Fraassen)认为,实体的实在论是一种乔装得很不像样的形而上学观点,其基础不是过去与现在的科学或可预见的将来的科学,而是在方法论上依赖于理想的说明形式,通过这种方法论的说明来决定我们对科学理论的取舍,从而错误地引导科学去作出真假的形而上学思辨性分析。
劳丹与范·弗拉森对于科学实在论的真理观所作的批判认为:第一,成功并不能作为真理的标准。
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成功是科学的目的。
但是,在科学活动的特定情形中,什么是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第二,经验的证据也不能作为真理的标准。
科学虽然提供给我们对现象的描述,但其性质不是唯一地由证据决定的,“科学理论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文本,是有分歧的解释——即理论把现象描绘成什么,这本身就不是一种硬证据”〔8〕。
在范·弗拉森看来,科学的认识论集中探讨证据如何支持理论的接受问题,这个问题分化为两个方面:(1)接受是信念,这种信念必须得到该理论的实际证据的证明;(2 )证据对理论的支持是“客观的”,完全是由作为证据的信息和包容在理论中的信息决定的,而不是主观的或历史参数的函数。
科学实在论的观点正是从这里展开,它把科学看作对世界的真实描述,理论与其对象世界因果地相关,理论非真即假,接受一个理论就是确信这个理论为真,因此求真是科学的目的。
由此,范·弗拉森就把科学实在论的论点分类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科学的目的,其二是理论的接受。
前者涉及理论与世界的关系,后者涉及理论与应用者之间的关系。
真理问题只属于前者而不属于后者。
在理论与世界之间,是以人的两种能力为中介的:一是观察(知觉),二是思维。
观察提供外部世界的信息,思维则建构理论,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我们超出可观察的范围,我们就无法知道理论是否真假,因为“……观察一旦被抛弃,那末离神秘主义就只有短短的一步了”〔9〕。
所以,从整体上说,理论是一种建构,它不等于世界。
我们可以相信可观察到的东西,却不能相信不可观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