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英国近现代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赫胥黎的教育思想
赫胥黎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 想比较集中的反映在《科学与教育》这一论文集中。
赫胥黎对当时英国初等教育、文法学校、公学和大学中存在 的弊端进行了批判。
他从工业发展和现代生活的需要出发,阐述了科学教育的重 要性,并对古典主义进行了犀利的反驳。他还进一步指出, 科学教育首先应当包括自然科学。在竭力提倡科学教育的同 时,赫胥黎也对忽视人文学科的倾向提出批评。
3.课程设置
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论,他提出学校应该开设以下五 种类型的课程: 第一类是生理学和解剖学。它是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合 理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第二类是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等。是间接保全自己的 知识,是文明生活得以维持的基础。 第三类是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是履行父母责任必须的 知识。 第四类是历史。有利于调节人们的行为,维持正常社会关系。 第五类是文学、艺术等。能够满足人们闲暇时休息与娱乐的 需要。
道德教育的方法,首先要重视理性的领导,其次要重视榜样 示范作用,强调德育中的早期教育、行为习惯和良好榜样,
主张尽可能不要使用体罚。
(2)关于智育,洛克尤其强调两点: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
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3)关于体育,洛克认为,人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 先有健康。他认为每个绅士的身体都必须能适应以后活动中 面临的艰苦环境。针对当时贵族子弟多娇生惯养的风气,他 强调生活各方面的忍苦耐劳。
1.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反对流行的“天赋观念”论,提倡“白板说”。认为人出生 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 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 还认为,五官的感觉只能了解物体的部分性质,内心的“自
我反省”则可以使人了解复杂的概念。
2.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 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5.“导生制”学校
18世纪90年代,教会人士贝尔在印度,兰卡斯特在伦敦分别
创立了“导生制”学校,也称“贝尔—兰卡斯特制”。
“导生制”学校的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 再制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
“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
由于“导生制”学校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 19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所取代。
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 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双轨制”)。
二、英国近代教育思想
(一)培根的教育思想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三)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四)赫胥黎的教育思想
(一)培根的教育思想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以提倡自然科 学和科学教育而著名,开辟了近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道路。
要的问题不在于某些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 这个比较的尺度就是他提出的知识价值论。 他认为,学科是否重要是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联系 的。为此,他把人类生活的几种主要活动加以分类。
它们可以自然的排列成为:
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③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 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可用于满足爱好和各种感情的活动。
制和中等教育制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二、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二)中等教育的变化 (三)高等教育的改革
(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自《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以后,英国的初等教育得到了 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互不衔接、初等 教育还没有免费等问题。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 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舍教育法》。
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教育法》的意义:《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 世纪后所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教育法。 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结合;形 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打破了长 期以来形成的中等教育是中上层阶级特权的观念;第一次把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对后来英国教育管理体
图2:导生制学校及其教学
(F.P.Graves,1919)
图3:导生制学校及其教学
(F.P.Graves,1919)
(二)三件教育大事
1.国家干预教育开端
2.“新大学运动”
3.1870年《初等教育法》
1.国家干预教育开端
19世纪初期,随着英国经济的较快发展,要求国家 干预教育,对国民进行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1833 年,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决定每年从国 库中拨出 2万英镑支柱发展初等教育,开了通过拨 款形式、国家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
2.“新大学运动”
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但当时的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仍然恪守古典教育的传统。在社会许多 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英国开始了新大学运动。 1828年,伦敦大学成立,拉开此运动的序幕。学院以自然科 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在其带领下,出现许多新的 大学。 这些学院的共同特点: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 教育面向中产阶级。从此,英国大学在加强与社会联系,扩 大受教育对象,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三)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 育家。其代表作是《教育论》。
1.教育目的
——“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 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 应当教授有价值的知识。
2.知识价值论
针对古典主义者对古典学科价值的辩解,斯宾塞认为,最重
图4:英国牛津大学基督教学院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
图5: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
图6: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外景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
3.1870年《初等教育法》
19世纪下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 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 《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法案规定: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地方设学校委员 会管理地方教育;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在没有 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过期者由地方委员会 设立公立学校;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图1:17世纪的英国伊顿公学
(F.P.Graves,1919)
3.学 园
17世纪,在英国出现,是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 的学校形式,当时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 实用的知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科性质的中学。
4.星期日学校
工业革命后,英国工厂中的童工教育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 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 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星期日学校 最初仅阅读《圣经》,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
第六章 英国近现代教育
主讲:谢志斌
第一节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一、英国近代教育概况
(一)五种教育形式
1.慈善教育 2.文法学校和公学 3.学园 4.星期日学校 5.“导生制”学校
1.慈善教育
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由国教会管理,教会初等教育具有慈善 性质。17世纪后期,英国社会贫困现象突出,一些属于非国 家、教会的个人和团体也创办慈善学校,推动了慈善教育的 发展。 慈善学校不收学费。课程主要是基督教教义,使儿童勤劳守 法。学生毕业不能升入文法学校和公学。当时出现了各样的 “免费学校”、“贫困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 校”等。
《费舍教育法》在英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 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 制度”。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迈出了一步。但它 并没有解决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问题。
《费舍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1)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 方当局的权限; (2)地方当局为 2-5岁的儿童开设幼儿学校; (3)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实行免费;
英国11岁考试
11岁考试是指儿童在11岁( 6年级结束)时举行的标准水平 测试(SATS)。标准水平测试共有三次,分别在二、六、九 年级结束时举行。该系列考试旨在测试儿童在同龄人中的发 展程度。
11岁考试在每年 5月份举行,考试科目为英语、数学和科学。 考试成绩和小学教师的评价一起作为儿童进入中等教育机构 的分级依据,类似于我国的小学毕业会考。因此,其通过率 也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家长选择小学的依据之一。
公 学
也是一种文法学校,最初是因为学校由公众团体集 资兴办,所定教学目的又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 培养一般公职人员而得名,实际上它是一种私立学 校。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很快发展为只限上层 社会子弟才能入学,教育目的实际表现为培养未来 的、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层人物。被誉为“英 国绅士的摇篮”。
他以“知识就是力量”等名言对科学知识的价值作了很高度 的概括,他曾起草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大纲,几乎包括 了科学知识以及新技术的各个方面,却唯独没有宗教神学的 地位。
培根特别强调道德实践活动、习惯、求知、社会环境对培养 德性的影响; 教师应注重启发、示范、直观演示,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 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洛克认为一国之中绅士教育是最应该受到重视的。他注重贵 族子弟的教育,主张把他们培养成为身体强健、举止优雅、 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事业家(绅士)。
3.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关于德育,他把德行放在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洛克 把听从理性的指导、克制自己的欲望,看成是一切道德与价 值的重要标准及其基础。
第二节
英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进入20世纪,英国加强了对地方教育的管理。1902年,英国 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主要内容:
(1百度文库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 员会; (2)规定地方教育当局应当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 设立中等学校的权利;
(3)地方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并
斯宾塞的课程体系
4.教学原则与方法
①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它包括:从简单到 复杂;从不准确到准确;从具体到抽象。
② 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 育一致。(类似“复演说”) ③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从实验到推理。(直观抽象) ④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⑤ 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⑥ 重视实物教学。
(4)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14-16岁的 年轻人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
(二)中等教育的变化
1.《哈多报告》
2.《斯宾斯报告》
3.《巴特勒教育法》
4. 综合中学运动
1.《哈多报告》
主要内容是:
(1)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5-11岁); (2)儿童在11岁以后所受的各种教育,均成为中等教育(包 括以学术性课程为主的文法学校;具有实科性质的选择性现 代中学;相当于职业中学的非选择性现代中学;略高于初等 教育水平的公立小学高级班或高级小学); (3)为了使每个儿童进入最合适的学校,应在11岁时进行选 择性考试(“11岁考试”)。同时规定,义务教育的最高年 龄为15岁。
学生应有思有疑,有探索精神,深入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游历应当作为教育年轻人的一种重要方式; 国家应慎重选择教师;谨慎办学;加强学术交流。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他的“自 然、权力基础上的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和“白板 说”,以及他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所阐述的绅士教 育的主张,都对西方近代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文法学校和公学
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 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 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 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一般为 5年。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 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