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治理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详解
和谐社会视角下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在缺陷及启示
大行其 道 ,以致成为一个可 以指 涉任何 事务 或毫无意义 的 时髦词语 ” …2 0 。 09年 1 O月 ,瑞 典皇 家科 学 院将 20 0 9年 度 的诺 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 国著名政治学学者埃莉诺 ・ 奥 斯特罗姆 ( l o s o Ei r t m)和 奥利 弗 ・威廉 姆 森 ( l e n O r Oi r v El m o ) ia sn ,这是一个标志性 的 事件 ,除 了奥 斯 特罗 姆 的 l 女性身 份 ( 她是诺 贝 尔经 济学 奖 自设立 以来 的第 一 位 获
和谐社会视角下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在缺陷及启示
王 肠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0 0 ) 125
【 摘 要 】 多中心 治理理论 已成 为有关政 府改革 的一 个全球性话题 。全球 化推动社会 政治统 治和 管理 的模
式正从统治走 向治理 ,多 中心 治理 成 为理 解和 解释 当代政 治和 经 济生活 中诸 多现 象 的重要 工
后者则是指 系统 中存 在许 多相互独 立的主体 ,同时又在 一
事务 的问题 主要通过利维坦方 案或私有化方案来解决 :前 者是指 由中央政府决定谁 能够 使用公共 资源 ,他 们何时使
・
定 的规则体 系内相互 调适 ,每个 主体决策者既可 以 自由追 求其利益 ,同时受到一定 规则 的约束 。多中心秩序 的出现
奖女性 ) ,而 且 她 还 是 首 位 非 经 济 学 科 班 出身 的 政 治 学 学
者 。她所 提出的多 中心治理理 论 ( o cnr oenn e P l etcG vrac ) y i 显示 了在 全球性金融 危机背 景单 纯 对于 数量 和模 型 的过 度依 赖 ,而 把视 野投 向其它学科 和领域 ,实现跨 学科 之间 的整 合 。以埃莉诺 ・ 奥斯特罗姆为代表 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对 于 我 国正在进 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对 于构 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
多中心治理理论行政管理
多中心治理理论行政管理一、多中心治理的概念多中心治理是指由多个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市场机制等多个中心共同参与决策和执行的治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没有一个中心能够完全掌控所有的资源和权力,而是通过各个中心之间的合作、竞争、协调等方式来实现共同的治理目标。
二、多中心治理的特点1、权力分散:多中心治理中的不同中心拥有不同程度的权力,没有一个中心能够独自掌握所有权力。
2、资源共享:各个中心之间存在资源共享的情况,通过共享资源来实现共同的治理目标。
3、合作竞争:因为各个中心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也需要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因此合作与竞争并存是多中心治理的特点之一。
4、信息透明:多中心治理要求各方之间信息的透明和共享,以便更好地进行决策和管理。
三、多中心治理的优缺点1、多中心治理的优点(1)权力分散,可以有效避免权力集中带来的滥用和腐败问题;(2)各个中心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竞争,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3)多中心治理能够充分发挥各个中心的专业优势,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果;(4)多中心治理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增加了治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2、多中心治理的缺点(1)多中心治理可能导致决策过程复杂化,增加了协调成本和决策周期;(2)各个中心之间的竞争关系可能导致合作的困难,影响共同治理目标的实现;(3)信息共享和权责明确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影响治理的效率和效果;(4)多中心治理可能使治理过程缺乏有效的领导和协调,导致决策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四、多中心治理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多中心治理在行政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分别从社会问题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两个方面来说明。
1、社会问题治理在社会问题治理中,多中心治理可以通过各个中心的资源和权力共享来共同解决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城市治安等。
在这些问题治理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多个中心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合作、竞争、协调等方式来共同解决问题。
社区多元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社区多元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作者:李杰来源:《党政论坛》 2017年第5期2014年上海市“一号课题”的主旨是通过街居制的转型促使服务资源的下沉与基层治理逻辑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
可以说上海市各街道社区在“一号课题”以前就积极探索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从宏观层面和现实来评估,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取得了明显进步,然而在现实微观场域中,社区治理却隐藏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除了体制机制固有的弊病所造成以外,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不遵守规则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情冷漠都给社区治理的推进带来阻碍。
本文通过在上海市L街道深入调研,发现在社区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固有顽疾和改革的梗阻,基于这些体制机制和其他因素给社区治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尝试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一、社区多元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1.多元协同治理机制不够完善调动社区居民依法有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是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重要方面。
提高居民对公共事务的热情,对促进群众自治,进一步激发社区基层活力,加强基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L街道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频度不高。
该社区的人员类型多样。
有的是高档小区居民,这类人属于上班族,除了办理相关证明以外,很难动员他们参与社区事务。
现在社区有多种形式的参与平台,但是调研中也发现许多平台只能是实现一些轻微事项的参与,有些可以参与的社区事务还是存在参与度低的情况。
这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比如居民所提意见采纳率不高,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决策方面影响力不大。
社区存在多方主体,物业、业委会、居委会、楼组,这些多元主体之间的运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很难实现社区和谐共治,推进社区治理,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存在困难。
2.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不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分为多方面,主要包括文化类服务、生活类服务以及社区事务服务等。
社区人群类型不一样,对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需求出现多样化。
一方面,在高档小区,居民普遍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层次,丰富的社会阅历伴随着精神层面高需求的出现,不同于老式居民区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这一类型的社区服务体系要求高,凭借居委会单方的实力很难满足其需求,需要引进社会组织、公民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建立多元合作的供给体制;另一方面,一些老旧社区老龄化严重,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比例大,这些老旧小区老年人也分多种类型,对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不满,他们要求政府供给服务多样化、个性化,反映了现在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单一化、守旧化的现象。
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乡村社会面貌有了巨大改变,同时乡村社会矛盾也日益增多。
在此背景下,本文契合党中央会议精神,以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以及我国乡村治理理论为理论支撑,分析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破解当前乡村治理的困境。
关键词:乡村治理;多元主体1引言回顾我国乡村治理实践,乡村治理的主体以及其关系时刻处于调整变化中。
当前,多个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实践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和考验。
2困境分析2.1政府职能定位偏差乡村振兴和治理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多部门、多主体协调配合。
因此,需要有权威主体对乡村治理进行“掌舵”,这个主体就是政府。
但实践中,政府往往对自己定位和治理角色存在认知偏差,出现“越位”或者“缺位”现象,尤其是存在行政权和自治权的冲突与矛盾较为凸出。
第一,政府存在“越位”现象。
村两委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末梢,名义上是独立于乡镇政府的自治组织,但实践中需要承接乡镇政府的任务以及各种指标考评,因此容易衍生出“唯上不唯下”问题,某种程度上造成村干部行政化,压制了村民自治的弹性空间。
第二,政府存在“缺位”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传统乡邻熟人社会在逐渐被瓦解,社会结构转型及人际关系发生变革的结果就是乡村需求多样化、利益复杂化。
而政府在现代乡村治理框架中,治理理念转变不到位、内部存在缺陷等原因,导致其在制度建设、公共服务以及搭建治理平台等方面存在“缺位”。
2.2村两委间关系紧张1998年《村民委员会》正式实施,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应运而生,村两委协力处理乡村事务过程中,两者间的摩擦和矛盾也在不断加深。
第一,村党支部大包大揽、村委会形同虚设。
村党支部拥有深厚的权力基础,同时又掌管着多项资源的分配权。
而村民委员会,表面上看是由村民选举产生,权力来自村民自治权的赋予,有着天然合法地位,但权力行使存在阻力。
实际工作中,党对乡村事务的领导,使得村委会难以提出反对意见,当村委会无法代表村民利益、表达诉求时,就可能丧失村民的信任感,打击村民参与乡村事务与治理的积极性。
多中心治理理论行政管理
多中心治理理论行政管理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治理组织来解决公共政策和管理挑战。
本文探讨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上的优势和挑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行政管理、公共政策、治理组织、优势、挑战1.引言在全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中,公共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的集中式行政管理模式已经难以应对多元化的公共问题和利益冲突。
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治理组织来解决公共政策和管理挑战。
本文将探讨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上的优势和挑战进行分析。
2.多中心治理理论概述多中心治理理论源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领域,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治理组织来实现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协调管理。
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了跨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和公民治理的重要性,提倡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引入各种利益相关者,以便更好地解决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
多中心治理理论主张在公共管理中采用分散式的权力结构和多种治理组织形式,以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多中心治理理论包括了多种治理组织形式,如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跨国公司、社区组织等,这些组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治理网络,共同协调管理公共事务。
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倡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引入多种利益相关者,以便更好地协调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政策的效果和公民参与度。
3.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包括了多种实践形式,如公共合作、社会参与、网络治理、政府合作、民间组织参与等。
这些实践形式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帮助政府更好地解决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为公共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为解决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合作与协调。
最新 国内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的研究综述-精品
国内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的研究综述多中心治理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诺姆提出的,这一理论主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提供公共服务,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多赢”,即网络结构中每个参与者都能够获取各自的利益所得[1]33。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一)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问题多中心治理理论最初引入我国是用于解决教育问题,曲正伟指出多中心治理体制在我国义务教育治理中具有适用的合法性,提出了保持各中心之间均衡和突出政府责任主要性的多中心治理体制[2]9。
付小倩等从建设主体、建设路线、制度创新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现代体系建设的多中心思路,为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优化、深化提供了有益借鉴[3]106。
(二)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刘芳雄最早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环境问题中,对于温州企业忽视环境保护责任的现状,提出了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引,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解决温州环境问题[4]139。
对于我国城市地区的雾霾问题,刘菲提出构建多中心治理模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健全社会的参与机制,实现由传统到“绿色”的环境治理模式转变[5]1-2。
(三)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我国农村事务治理问题对于农村公共物品在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李莹莹提出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导,改革农村公共物品单一的供给主体,构建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组织三位一体的多元化供给主体[6]1。
张海涛以多中心治理为视角,探寻乡村治理的新模式,提出了发挥第三部门、农村民间组织和行业协会在政府治理中的补充作用,形成多个中心相互协作治理局面,形成村级治理的“善治”局面[7]1。
(四)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对于我国社区居委会一支独大格局的负面影响,刘伟红提出了发展其他社区组织,提升社区组织发展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形成多中心的公益物品供给格局,以打破社区居委会的绝对优势状态[8]88。
奥斯特罗姆
公共池塘资源就是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是一种人们共同使用整个资源系统但分别享用资源单位的公共资源。
在这种资源环境中,理性的个人可能导致资源使用拥挤或者资源退化的问题。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1](P475-476)通过对公共池塘资源的研究,在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的基础上开发了自主治理理论。
自主治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存的人们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性治理,并通过自主性努力以克服搭便车、回避责任或机会主义诱惑,以取得持久性共同利益的实现。
奥氏在其《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等著作中通过实证方法的研究和隐含的博弈结构的分析,从影响理性个人策略选择的四个内部变量、制度供给与可信承诺及相互监督、自主治理的具体原则三个方面阐述了自主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3浅析多中心治理理论治理是一个完整连续的过程,是个人与组织、国家与公民治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1页探析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从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视角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容由于市场或政府在公共事物的治理过程中失灵,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长期的社会实证调研认为,公共事物的治理应该摆脱市场或政府“单中心”的治理方式,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以有效地克服单一依靠市场或政府的不足。
“‘多中心’意味着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或者利用核心机制来解决冲突,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地区各种各样的政治管辖单位可以以连续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前后一致地运作。
”[4]11-12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是,主张采用分级别、分层次、分阶段的多样性制度设置,加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协同共治。
该理论的价值在于“通过社群组织自发秩序形成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结构、以多中心为基础的新的‘多层级政府安排’具有权力分散和交叠管辖的特征,多中心公共论坛以及多样化的制度与公共政策安排,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遏制集体行动中的机会主义,实现公共利益的持续发展”。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治理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多以政府主导为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单一主体治理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多中心治理理论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概述多中心治理理论主张政府、市场、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治理,通过多层次的协商与沟通,形成网络状的治理结构。
这一理论强调主体间的平等性、多元性及协同性,以实现公共事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一)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的优势1. 增强公民参与意识:多中心治理模式鼓励公民参与环境治理,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可以促进行政信息的有效传播与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增强治理效率:多元主体协同工作,可以形成互补优势,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
(二)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的实践应用1. 跨区域环境治理:通过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不同地区间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共同应对跨区域环境问题。
2. 社区环境治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环境治理,通过社区自治、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实现社区环境的持续改善。
3. 环保社会组织参与:鼓励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发挥其在政策宣传、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四、当前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的挑战与对策(一)挑战1. 多元主体间协调困难:不同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协调困难。
2. 政策执行难度大: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面临资源分配不均、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
3. 公民参与度不高:部分地区公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仍需提高。
(二)对策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
2. 完善沟通机制:建立多元主体间的沟通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流。
市场经济背景下多中心治理理论在中国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在理论界 仍存在着较 大的争议 。作为治理理 论的 主要 创始 人, 罗西瑙将 治理界定为一 系列活动领域里 的管理机制 , 它们 虽未得到正式授权 , 却能有效发挥作用 。 与统治不同 , 治理指 的是一种 由共 同的 目标支持的活动 , 这些 管理 活动的主体未 必是政府 , 也无须依靠 国家 的强 制力 量来 实现 。另 一位研 究
治理 的学者格 里 ・ 斯托克提 出了五种关 于治理 的观 点 : ( 1 ) 治
、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征
理是指 出 自政 府但又不 限于政府 的一系列社会公 共机构 和 行为者 ; ( 2 ) 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 中存在的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 ( 3 ) 治理明确肯定了涉及 集体 行为 的各个 社会公共 机构之间存 在的权力依 赖 ; ( 4 ) 治 理指行为者 网络 的 自主 自治 ; ( 5 ) 治理认定 , 办好事情 的能力 并不在于政府的权力 , 不在于政府下命令或运用其权威I 5 1 。 通过对于“ 多中心” 与现代 “ 治理” 概念 的分析 , 可 以对多
潘 锋
( 湖北文理学院 , 湖北 襄阳 4 4 1 0 5 3 )
摘
要: 多中心 治理理 论提 供 了一种不 同于传 统的科层制管理的新思维 , 它打破 了单 中心的政府统治模 式 , 强调
以政府 、 社会还有现代 意识 的公 民作 为治理主体。然而 由于 多中心治理理论本 身的局限和移植到 中国的局限 , 多中心
很 多学 者( 当然也包括 国内 ) 都对 其作 了深入性 、 系统性 的研 究 。笔 者在梳理他们 的研究成果 时 , 发现 目前 国 内学术界对
该 理论研究 的兴趣点 和兴奋 点主要集 中在介 绍该理论 或建
多中心治理理论_一种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
●公共管理多中心治理理论:一种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陈艳敏摘 要 作为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强调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从而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主治理和自主组织。
自主治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存的人们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性治理,并通过自主性努力以克服“搭便车”现象、回避责任或机会主义诱惑,以取得持久性共同利益的实现。
关键词 多中心治理 自主治理 公共事物治理 自由社会靠的是一个精心的安排结构,它符合两项基本规则:一是古老的道德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格言可以发展为一种规范研究的方法,在此,人们考虑其他人,不因自爱而偏心,努力做到公平。
①另外一个规则就是W.R.阿什比得多样化法则:为了实现特定的效应,有效的策略也要像现有的条件那样具有多样性②。
因而,简单的制度安排对于复杂的世界来说是不够的。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O str o m)教授和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 O str o m)教授共同创立的多中心理论,是多元社会中公共事物的治理理论,包含了相应的分析单位、分析框架、经验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知识;多中心治理提供了操作、集体和立宪三个层次的制度分析框架,发现了公共领域的“看不见的手”;多中心的制度安排打破了单中心制度中最高权威只有一个的权力格局,形成了一个由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治理网络,以承担一国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责。
作为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强调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从而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
一、多中心的概念以及基本假设多中心作为一个概念,包含着一种审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秩序的独特方法。
③“多中心”(Polycent2 rity)一词最早是由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中使用的。
我国政府社会治理的困境及改善路径
1 9世纪后期 ,西方 国家普 遍 出现周期性 经济危
机, 社会处 于严 重的无序状态 , 由此引发 了一系列社
2 O世纪 8 0年代 后 , 在西方 政府改革 浪潮 的驱动 下 , 我 国政 府积极转 变范式 , 既吸收西方 国家 的典 型 会危机 。之后 , 政府在社会 管理 与市场运作 的动态平 又立足我 国的实 际 , 从行 政机构改革 、 中央地方 衡 问寻求适合 社会发 展 的管理 模式 。进入后 工业发 经验 ,
展时期 , 各 国逐步将 政府 、 市场、 社会 、 政治、 经济、 : 丈 分权 、 政府职能转变 、 公 务员结 构调整及大部制改革 、
服务经济 发展和改善 民生 、 社 会 化和公 民需求 等融 为一体 , 探索多方合作交流 的新模 公共服务 有效供给 、 式。 1 9 8 9 年世界银行 首次使用 “ 治理危机” , 将治 理作 治理创 新等变 化上 ,反映 出我 国政 府改革 的逻辑 变
一
、
中西 方对社 会治理认 识的演进
导、 公 民参与 为核 心 的新体 制 ; 治理方 式 由强制式 平
社会治理是政府 、 社会组 织 、 企事业单 位 、 社 区、 公 面化管理 为主 向公 开 、 透明、 合法、 公正、 有效、 分权 、 民等行为主体, 通过合作对社会事务和生活进行规范化 控制等多方式立 体化治理转变 ; 治理 目的 由以经济发 管理 , 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 社会治理源于西方 展 、社会稳 定为 内容 的工 具化服务 向行 为主体 在互 互助 、 互 利基础上不 断协商 、 化解 冲突矛盾 、 维持 国家 的社会统治和管理 , 并引起各 国认同 , 我国政府在 信 、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治理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然而这种模式往往存在效率低下、反应迟缓等问题。
近年来,多中心理论在环境治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合作与协同治理的理念,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基于多中心理论,对环境治理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理论基础、实施路径及优化策略。
二、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理论基础多中心理论主张在环境治理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治理结构。
这种治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
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 主体多元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
2. 互动性:各主体之间通过互动、协商、合作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3. 自主性:各主体在法律框架内享有自主决策的权利。
4. 协同性:各主体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环境治理的进行。
三、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实施路径基于多中心理论,环境治理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引导: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各方主体参与环境治理。
2. 企业参与:企业应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通过技术创新、绿色生产等方式,减少污染排放。
3. 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支持。
4. 公众参与: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监督政府和企业的行为。
四、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优化策略为进一步优化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提出以下策略: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方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为多中心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2. 推动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3. 强化教育培训: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4. 激励与约束并举:通过政策、经济等手段,激励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同时对不履行环保责任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
多中心治理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详解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中国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科层制管理的新思维,它打破了单中心的政府统治模式,强调以政府、社会还有现代意识的公民作为治理主体,然而由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本身的局限和移植到中国的局限,多中心治理的实现还困难重重。
转变政府角色和职能,开展社会组织,培育现代公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党、人大和政协等组织的作用,才是解决这些困难的可靠对策。
关键词:多中心;困境;对策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兴起了一场以"新公共管理〞为核心容的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这场运动的最新成果,为公共治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安排。
该理论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迅速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也是一个理论上的全新的研究领域,很多学者〔当然也包括国〕都对其作了深入性﹑系统性的研究。
笔者在梳理他们的研究成果时,发现目前国学术界对该理论研究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主要集中在于介绍该理论或建构该理论的理论体系,这些都属于该理论的理论研究。
当然也有很多学者侧重该理论的应用研究,比方臧乃康探讨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对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的重要意义【1】.宋敏探讨了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应机制问题【2】.龙献忠分析了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的涵、必要性和意义【3】这些学者将多中心理论与现实问题严密结合,提出了一些有建立性的见解。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没有系统性的分析该理论在中国应用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本文在综合前人的成果根底之上,尝试探讨这一问题。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根本容及主要特征〔一〕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涵界定对这一理论的涵的准确把握,我们需要理解"多中心〞和"治理〞这两个关键性的概念。
多中心〞概念,最早是由迈克尔·博兰尼1951年在"自由的逻辑"一书中提出来的,此后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出路》范文
《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出路》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治理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本文旨在分析这些困境,并探讨解决之道,以期为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1. 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不足当前,环境治理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承担着主要责任,但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难以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导致治理效果有限。
2. 利益相关者参与度低环境问题的解决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如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等。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和平台,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较低,难以形成合力。
3. 信息不对称,缺乏透明度环境治理过程中,信息透明度低,导致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不足,无法有效参与到环境治理中。
同时,政府、企业等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影响了环境治理的效率。
4. 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虽然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环境治理效果不佳。
三、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出路1.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政府应加强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等多元主体参与到环境治理中。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2. 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和平台,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环境治理。
通过建立对话、协商、合作等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环境治理。
3. 加强信息公开与透明度加强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度,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
通过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确保政府、企业等主体及时、准确地公开环境信息,增强公众的参与度和监督力。
4.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行力度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适用性及局限性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适用性及局限性【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适用性及局限性。
首先介绍了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
接着探讨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适用性,提出了其可以促进公共物品供给的优势。
然后深入分析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局限性,指出其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
最后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优缺点,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作用与局限性,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理论、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适用性、局限性、影响因素、政策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不断完善和国家政策力度的加大,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方式落后等。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和质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适用性及局限性,通过深入分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况,寻找当前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措施。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评估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可行性,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和效果;二是分析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剖析导致问题的原因,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依据;三是深入探讨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期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四是通过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形成结论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为未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的改进与完善提供借鉴。
通过研究目的的确立,旨在深入挖掘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适用性及局限性,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多中心治理名词解释
多中心治理名词解释多中心治理是指在国际社会中,不再由单一中心或国家主导,而是由多个中心共同参与和协调,实现全球事务的治理。
多中心治理的核心理念是多元化和包容性。
它认为世界上拥有不同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国家应该在共同的规则框架下平等参与决策和管理国际事务。
多中心治理试图打破西方国际体系主导的局面,提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应该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多中心治理的出现是因为全球化和国际关系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
传统的国家主导治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全球性问题,比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
因此,多中心治理成为应对全球挑战的一种新模式。
多中心治理可以体现在各个领域。
经济领域是最明显的例子之一。
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由于各国利益不同,不存在单一的全球治理机构,如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
相反,国际组织变得分散、多样化,如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
这些机构的诞生打破了以往西方主导的格局,展现了多中心治理的特点。
在安全领域,多中心治理也有其特点。
传统的国际安全模式是由少数大国瓜分全球安全事务的控制,比如联合国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决策。
而现在,国际组织的安全决策变得更加多元化。
例如,上海合作组织、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致力于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安全合作和对话,给各国都提供了参与安全事务的平台。
多中心治理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是引人关注的。
它可以增加不同文化、不同利益背景的参与者之间的对话和协商,提高决策的可接受性和可执行性。
同时,多中心治理也可以减少大国之间的相互猜忌和对抗,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然而,多中心治理也面临挑战。
由于各国利益差异较大,协调和合作仍然是困难的。
此外,由于多中心治理缺乏统一的法律和监管机制,导致不同参与者之间的行为标准和争端解决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协调和监管机制,成为多中心治理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多中心视角下的城管治理:现实意义与困境
( 责编 : 贾伟 )
一
5 0一
《 经济 ̄}00 6 21 年第 l 期 0
门 采解 决 , 决 不 了的 再 交给 政 府 职 能 部 门 采 解 解 决。在 确保政府 对城 管执 法有绝对 管理权 力的条件下 , 将一部分决策权 力下发给 第三部 门, 合理调配资源 , 有效分享信息 , 相信会 大大 提 高其 执 法 效 率 。 此 外 , 人 民 网近 期 的 一 项 据 调 查 显 示 , 目前 我 国 1万 市 民 仅 配 有 3名 城 管 , 府 城 管 执 法 部 门的 力 量 远 不 能 满 足 公 众 政 日益 增 长 的 执 法 需 求 执 法 主 体 多元 化 一 方 面直 接 分 担 和 降 低 了城 管 执 法 部 门的 工 作 量 , 另一 方 面 . 为 一 种 社 会 自治机 制 , 他 如 非 作 其 政府组 织能广泛进行社 会动 员,促进公 民参 与 , 高城 市的 自治性 , 提 从而 间接 降低城 管执
力的缺乏 , 使得 它在城 管中的 治理主体 功能很
难发挥 。
另一 方 面 , 管执 法 相对 人 的 自组 织 的缺 城 失。 市摊 贩具有 流动性 大、 对分散 的特 点. 城 相 我 国城 市几乎 没有摊贩 自组织的存在 。再加 上 当城 管违 法行 政 侵 害摊 贩 权 益 时 , 对人 存 相
一
参考文献: 1陈继华. 于企业 生命周期理论的营销战略管理研究 现代商业, . 基
2 1) ) 0( 2 (
四、 束语 结
产品生产周期理论作为营销学 中一棵经 久不衰的常青树 , 为企业生 产经营提供 丁科学合理的参考借 鉴。在 当今风} 全球 的低碳经济时代 , 企业的一切经 营管理活动都必须以低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消费者 将 的利益 、 企业的战略 目 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 展结合起来 , 标 在把握 眼前机遇 的同时 , 更加注重长久之计 。因此 , 随着低 碳经济的盛行 , 低碳 产品营销也将 成为社 会关注的主题 , 企业必须做好 充分的准备 , 以迎接 这一场辉煌而壮观的低碳之战。
全球治理机制面临的挑战及中国的对策
全球治理机制面临的挑战及中国的对策全球治理机制面临的挑战及中国的对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机制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全球稳定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全球治理机制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以及新出现的挑战,这些机制亟需改革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全球治理机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一、全球治理机制面临的挑战1. 多边主义受挑战:多边主义是全球治理机制的核心原则,然而,一些国家倾向于采取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威胁到多边主义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2.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平衡: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过于偏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决策中的话语权不足,难以实现权力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3. 新兴安全挑战: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跨国犯罪等新兴安全挑战正在崛起,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难以全面应对这些威胁。
二、中国的对策1. 倡导多边主义: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继续倡导和推动多边主义,支持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多边主义的稳定发展。
2. 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中国应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争取更大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实现全球治理体系的公正和平衡。
3. 加强新兴安全领域合作:中国应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新兴安全挑战。
中国可以通过加大国内法律制度建设,密切与国际安全机构的合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4. 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中国应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机制建设,提出和推动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案和倡议。
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三、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中国作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正逐渐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国坚持多边主义,支持国际规则和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机构,参与全球治理的决策和行动。
其次,中国努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全球经济治理注入新动力。
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困境与解决途径解读
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困境与解决途径解读作者:程小飞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02期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治理理论的基本特征,是构建治理体系与提升治理能力的应有之义。
作为一种批判性理论,福布斯与米勒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是在传统环式民主失灵的前提下,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宪政主义与社群主义的菁华并结合后现代语境后提出了话语指向的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
后现代构成主义、碎片化与公共治理理论治理主体多元化,一些人的对话的反思性、对抗性与公共治理理论多中心主体参与的、更具回应性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模式,都或多或少的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存有共通之处。
作为话语理论的分析工具,公共意向性、公共能量场、独白性的交流等话语语言都有助于我们对治理理论展开分析。
关键词:治理主体多元化;话语理论;独白性交流;均势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5)02-0005-04一、治理主体多元化与话语理论: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本体论是关于存在或生存的理论,认识论是关于人们对存在或生存的知识知道多少和怎样认识的理论。
后现代构成主义、碎片化与公共治理理论治理主体多元化、一些人的对话的反思性、对抗性与公共治理理论多中心主体参与的,更具回应性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模式,都或多或少的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存有共通之处。
其共通之处在于:第一,权威的多中心化。
后现代的本体是构成主义的,即我们的存在本身并不是客观的,而是作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认识建构的,作为一种后现代现象,构成主义确信我们正在建构自己的社会真实。
没有统一的真理与规则,也没有全球性的评判与秩序规范,而这正与多中心公共治理理论不谋而合,治理理论强调多中心的自由参与,主张消解政府的主导地位,将政府的职能限定在规则制定的领域,甚至在规则制定来说,也是多方参与、博弈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中国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科层制管理的新思维,它打破了单中心的政府统治模式,强调以政府、社会还有现代意识的公民作为治理主体,然而由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本身的局限和移植到中国的局限,多中心治理的实现还困难重重。
转变政府角色和职能,发展社会组织,培育现代公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党、人大和政协等组织的作用,才是解决这些困难的可靠对策。
关键词:多中心;困境;对策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兴起了一场以“新公共管理”为核心容的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这场运动的最新成果,为公共治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安排。
该理论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迅速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也是一个理论上的全新的研究领域,很多学者(当然也包括国)都对其作了深入性﹑系统性的研究。
笔者在梳理他们的研究成果时,发现目前国学术界对该理论研究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主要集中在于介绍该理论或建构该理论的理论体系,这些都属于该理论的理论研究。
当然也有很多学者侧重该理论的应用研究,比如臧乃康探讨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对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的重要意义【1】.宋敏探讨了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问题【2】.龙献忠分析了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的涵、必要性和意义【3】这些学者将多中心理论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见解。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没有系统性的分析该理论在中国应用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本文在综合前人的成果基础之上,尝试探讨这一问题。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基本容及主要特征(一)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涵界定对这一理论的涵的准确把握,我们需要理解“多中心”和“治理”这两个关键性的概念。
多中心”概念,最早是由迈克尔·博兰尼1951年在《自由的逻辑》一书中提出来的,此后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博兰尼区分了社会的两种秩序:一是指挥的秩序,一是多中心的秩序。
“多中心性”在博兰尼的文章中是“负重(六边形)框架上各顶点的相互移动”,这样的相互适应移动状态即形成了“多中心秩序”。
将若干要素排列为多中心的任务就叫多中心任务. 在博兰尼那里,“多中心”只是描述他所发现社会秩序的特征的一个词汇,而经过奥斯特洛姆等人的阐述和发展。
“多中心”一词已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更成为公共物品的生产与公共事务的治理模式之一。
当然对这一概念最权威的解释应该属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大城市地区地方管辖单位的多样化可以理解为一种“多中心政治体制”,意味着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它们在竞争关系中相互重视对方的存在,相互签订各种各样的合约,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或者利用核心机制来解决冲突,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地区各种各样的政治管辖单位可以以连续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前后一致地运作”【4】.可见多中心的实质就是打破了单中心的政府统治模式,强调以政府、社会还有现代意识的公民作为治理主体,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为人类提供服务。
“治理”,英文为Governance,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
在1989年世界银行关于非洲的报告中,“治理”一词首次出现;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在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之家》的报告中,界定治理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短短十几年,治理理论迅速发展成为一套容丰富、适用广泛的理论。
在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如政治、行政、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并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
治理理论虽然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治理一词的确切定义在理论界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作为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罗西瑙将治理界定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
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另一位研究治理的学者格里·斯托克提出了五种关于治理的观点:1.治理是指出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一系列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2.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存在的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3.治理明确肯定了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的权力依赖;4.治理指行为者网络的自主自治;5.治理认定,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在于政府的权力,不在于政府下命令或运用其权威。
「【5】通过对于“多中心”与现代“治理”概念的分析,可以对多中心治理的含义进行描述:多中心治理以自主治理为基础,允许多个权力中心或服务中心并存,通过相互合作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好的服务,减少了“搭便车”行为,避免“公地的悲剧”和“集体行动的困境”,扩展了治理理论的公共性「6」(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通过对多中心治理理论涵的界定,我们可以发现该理论之所以具有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它强调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不是零和博弈,只要运用得当便可实现双赢合作,即它指出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公共合作,需要多元、、自治、合作,而不是政府的一元化管理和对资源尤其是公共资源的垄断。
具体说来,首先,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这一问题上,摒弃了政府作为唯一权力中心的霍布思式的观念,认为各种非政府组织、民间自治团体、协会同样可以成为合法权力的来源;其次,在处理国家与公民社会这一重大的关系问题上,它抛弃了二者二元对立的腐观念,强调二者通过谈判、对话、沟通等方式来实现合作;再次,多中心治理的结构不是传统的韦伯式的科层制管理,而是网络型的交织型的治理结构,每个中心就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每个中心体可以与其它中心体自由交流,直接表达自己的利益。
通过对多中心治理理论涵的描述,显而易见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统治理论批判而又继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与统治相比,主要特征在于:1、多中心治理在治理主体上,由传统的一元主体转变为多元化的主体,它既包括传统的政府,也有企业、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社会组织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催生出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多元的利益诉求催生多元的组织。
基于利益的均衡,现代治理倡导多元共治。
2、多中心治理在治理方式上,由政府强制为主转变为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和协商,强调治理主体在分工的基础上保持合作,符合现代的理念和精神。
3、多中心治理在治理结构上,由传统的线性的科层制结构转变为多核心的网状式,每个中心就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每个中心体可以与其它中心体自由交流,直接表达自己的利益。
4、多中心治理在治理目标上,由传统的统治转变为追求善治,实现国家、社会、公民三者的良性互动。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缺陷(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固有缺陷1、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易把握,尤其是作为作重要的主体: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不易把握。
目前国学术界通常认为二者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认为二者是相互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如社会组织与政府良性互动或互动的互益互助、合作互强或共生共强、资源相互依赖等;另外一种观点是强调二者的对立和制约的关系,如公民社会制衡国家、公民社会对抗国家等.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说两者是对立或合作的关系,只能说二者既对立又合作。
然而在何种情况下二者是对立的,在何种情况下二者又是合作的?二者合作和对立的界限如何把握?特别的是,政府作为最重要的治理主体,掌握着大量的资源,权力具有扩性,如何保障社会组织不被政府干预,独立的发挥自己的功能?二者的权责关系如何把握,当出现公共危机之时,政府是勇敢承担责任,还是会欺骗公众,推卸责任?这一系列重要问题,多中心治理理论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2、责任与效率的关系二者很难兼顾。
多中心治理的结构是网状型的,在这种网状型的结构中存在着多个治理主体。
为了保证各个组织都能履行责任,必须明确各个组织的责、权、利,这样才能用责任机制来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确保它们发挥自己的功效;但与此同时,责任归属过于明确,也可能妨碍高效的合作,在应对突发事件实现共同目标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3、社会组织自身的问题,或者说功能性失败问题。
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公民社会能够成为沟通政府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桥梁,分担政府的部分职能,使政府从那些管不好也管不了的领域中退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失败问题,更有效的达到“善治”目标。
但从现实量的事例可以发现,社会组织远没有多中心治理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完美。
它们同样可能存在各种问题:①社会组织的发展存在体制性障碍。
在一些传统的强政府主导型的国家,对社会组织的认识的局限和制度安排的缺失,使得社会组织的发展面临各种体制性障碍,如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资格认证问题。
②社会组织还面临筹资渠道单一,资金短缺,自我生存能力薄弱的问题。
社会组织作为非盈利性机构,如何给自己“造血”,而不仅仅依靠“输血”,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③社会组织的监管也存在问题。
社会组织作为独立的组织,也会追求自己的利益,在利益的驱动下,有可能做出与公共利益相违背的事。
多中心治理强调政府缩小权力,不再成为唯一的权力中心,社会组织面临问题时,如何监管?靠谁监管?这些问题,多中心治理也没有做出很好的解答。
4、主权国家和全球治理组织的关系问题,尤其是二者面临冲突时。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全球性问题出现,面临“全球治理危机”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而全球化在本质上就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发展中国家被迫卷入的。
因此多中心治理难免会被打上发达国家的“烙印”,多中心治理强调国际组织也可以作为治理主体,管理民族国家的事务,这难免会降低和削弱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各种国际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受某些大国的操纵,这样一来,多中心治理难免会给某些国家以干涉他国政的机会。
当主权国家和全球组织发生冲突时,它们的利益谁来协调?如何协调?这些多中心治理理论都没有给出很明确的答复。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移植到中国的局限任何一个理论应用到他国,必须与该国的具体实际想结合。
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尚且有其局限性,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到中国,由于国情不同更有其局限性。
1、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很难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职能体现为全能型政府特征,政府充当“划桨”而不是“掌舵”的角色。
一方面,政府机构集中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职能,其结果是政府管了太多不该管并且根本也管不好的事,承担了许多本身不该承担的职能,使政府执行自己本身职能如宏观调控的能力受到严重削弱。
另一方面,由于行政权力不受任何其它力量的制约和约束,必然造成“官本位”的思想,习惯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统一和自上而下的执行方式。
而多中心治理要求政府放弃唯一治理主体的地位,提倡各治理主体在平等基础之上的对话和协商,在多中心治理之下,资源和权力都实现了优化基础之上的分散,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利益发生冲突,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如何转换,成为考验多中心治理能否在中国实践的关键性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