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圆的认识学习评价-

合集下载

《圆的认识》听课反思、评课稿

《圆的认识》听课反思、评课稿

《圆的认识》听课反思、评课稿近期有幸听了袁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造圆术)》一课,被袁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所吸引。

本节课体现了大单元教学的特征,基于真实的情境,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下是我的一些收获与思考。

袁老师本节课开门见山地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不可以描圆形物品;不可以使用圆规”两个要求,让学生思考造圆所需的材料、工具。

袁老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工具包,而且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造圆所需的材料,不限制学生的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

袁老师通过投屏展示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表达这些作品设计意图背后的本质:都是差不多的。

袁老师及时追问“差不多”在哪里?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共性:到中心点都一样长。

学生提出造圆的方法和用圆规画的方法很像时,老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感悟用圆规作图的优势。

通过展示用不太成功的作品,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其改造成圆,引导学生概括出画圆的几个注意点:1.中心点不变。

2长度不变。

也就是圆的两个基本特征。

接下来袁老师通过视频展示不同行业的造圆方法,在学生的惊叹声中不难感受到学生的震撼之情,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感受也在学生心底扎根。

“套圈游戏”设计了一个公平站位的任务,要求不可以设计成圆形。

通过交流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每个人的站位到中心点的距离相等就可以,也就是点到中心点的长度一样形成圆。

袁老师整合学生的作品,动态展示到中心距离一样的许多点逐渐变成圆形的过程,直观形象化造圆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动态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整节课以大问题、大任务为驱动,勾连学生的几何知识,是大单元教学的关键课。

但是对于这节课我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本节课是否存在过度展示现象。

《圆的认识》是本单元的关键课,它为后续学生学习圆的周长面积等知识奠定基础。

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思考造圆的过程和圆的哪个知识相关联,并且直观展示了圆周长、面积等知识的推导图,这样是给学生知识之间即圆的特点与圆周长面积之间的密切关联的直观感受,但是这节课有必要直观呈现出推导图吗?这样的呈现方式是否会降低学生接下来有关圆的周长与面积教学的探索欲。

圆的认识 评价报告

圆的认识 评价报告

《圆的认识》评价报告《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执教任务虽然结束了,但留给自己的思考的确不少。

反思刚才课堂教学情况,也是感慨颇多。

圆是平面几何知识的教学,属于概念数学。

数学概念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一些简单的公式、定律等,而应该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从而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接受者。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将着眼点放在了让学生操作、实验、探索和发现上。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活动为背景,以思考为轴心。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对执教《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1.学生因体验而发展,突出一个“动”。

通过小球的运行轨迹,揭示出圆,采用层层递进式的设计,“从生活中找圆——认识圆——画出圆——理解半径、直径以及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最后回到生活中应用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别具一格地从若干图形中“摸”圆游戏的引入,更是让学生先认识到了圆的“饱满、光滑、匀称”,再通过画圆进一步感受圆的特征,从而水到渠成地获得了圆的各部分名称。

我觉得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或者步骤清晰的呈献给学生,让学生不仅仅只解决了问题,同时也获得了怎样去学习的一种思路2.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突出一个“活”。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如何捕捉住这个活动资源,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上课时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特别注意及时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把它当成有效资源合理应用,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注每个孩子的起点、学法,关注每个孩子的思维、生成、结果,他们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3.评价因成功而快乐,突出一个“勤”。

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数学教学中的评价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

我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紧紧抓住他们的优点,激励着学生不断前行:学生每次回答后也都及时进行了评价,这其中有热情的鼓励,还有方法的渗透。

只要努力了,就有意外收获可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末结束前让学生谈收获,谈感想,谈自我评价,使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起到一个反思和总结的作用,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继续学好数学的信心。

《圆的认识》评课

《圆的认识》评课

《圆的认识》听课小结
上周一,我们聆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受益匪浅。

一、情境导入目的性很强。

一句你参加过夏令营吗?宝物距离左脚3米,宝物可能在哪儿?立即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看似很简单,没想到学生参与热情极其高涨,一会儿功夫,学生看到宝物所在的位置汇成一个圆。

宝物的位置只有这些吗?学生说还有很多点,有无数个点。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初步认识了圆,并对圆的特征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全班交流,点拨提升的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学生质疑中,有一生这样问到: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都是直径吗?还没等老师解释,学生就说了出来:“必须过圆心”,王老师抓住了这次生成,随手在黑板的圆中画了一条没有过圆心的线段,问:这条线段两端都在圆上,它是直径吗?(学生说不是)这个环节学生质疑的好,老师处理也很好,强调了重点,突破了学生理解上的误区。

三、教师素质高,学生能力强,质疑的问题有价值。

四、教学设计独特匠心,理念新。

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把课改进行到底。

评《圆的初步认识》这节课

评《圆的初步认识》这节课

评《圆的初步认识》这节课
上师大一附小顾文琴 2009.1 张融融老师的这堂课在导入部分设计非常新颖。

寻宝的这一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从实际生活的需求中引出圆这一图形,而非如同以往我们在设计导入部分时为了情景而情景。

而且通过这一情景同学们已经对圆有了一个初步概念。

然后在摸一摸的环节中,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圆,而且老师的点评非常及时,使学生明确圆是一个平面图形,而不是一个立体球形。

在后面的环节中,张老师更加有创造性地将用圆规画圆这一环节提前。

以往我们总是先认识圆,再画圆,但我发现在介绍如何使用圆规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圆的圆心和半径,事实证明,这个设计是成功的,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对半径有了良好的感性认识。

在认识圆的对称轴、半径和直径的过程中,张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折一折自己画的这个圆,用折的方式寻找圆的直径、半径和圆心,学生都比较感兴趣,操作的效果也不错。

通过折,学生对“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对称轴,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这些概念有了充分的认识。

在最后的设计投币孔这个环节更是体现了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精神。

随着争当设计师的活动的展开,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测量硬币的直径,更重要的是,学生意识到了为什么要测量圆的直径,掌握直径的意义何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启发思维比掌握技能似乎更重要些。

在张老师的这堂课中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要真正认识圆,就必须联系实际。

同时,也要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启发学生的思维。

圆的认识评析稿

圆的认识评析稿

圆的认识评析稿圆的认识评析稿《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及初步感知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特殊的平面图形圆(曲线图形)。

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是为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及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首先,在探究知识这一环节中教师都能注重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

折一折——找到圆心(相交的折痕是圆心),半径和直径,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

量一量、比一比——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并且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其次,教师非常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

首先确定圆的位置(圆心);其次确定圆的大小(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最后画圆(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旋转一周)。

虽然教师非常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但是不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圆的特征。

《课标》指出: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因此,与直观一样,推理也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学生以前学过以下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但是对圆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上,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此时必备的数学素养,一是“从圆的定义的'角度来想一想”圆的定义:集合说:“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

几何说:“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圆形叫做圆”。

轨迹说:“平面上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一定长为距离运动一周的轨迹为圆。

”二是对数学概念进行有效地拓展与提炼。

从正三边形的中心点到定点相等的线段有3条。

从正四边形的中心点到定点相等的线段有4条。

从正五边形的中心点到定点相等的线段有5条。

从正六边形的中心点到定点相等的线段有6条。

圆的认识评课

圆的认识评课

圆的认识课堂点评
哎哟喂,今儿个这个“圆的认识”课堂,硬是巴适得板!老师一开场,就用咱们四川话摆龙门阵一样,把圆的概念讲得透透的,就像是吃火锅,热辣辣地直往心里去。

他先是从咱们日常看到的锅盖、车轮子讲起,说这些个都是圆的代表,让大家伙儿一下子就找到了共鸣。

然后,老师又拿起个圆规,一边演示一边讲:“看嘛,这就是画圆的家伙,脚一叉开,笔头一转,一个规规矩矩的圆就出来了。

”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学习氛围一下就活跃了。

讲到圆的性质,老师更是接地气,说圆就像咱们四川人,团团圆圆,和和气气的。

圆心到边上的距离都一样,这不就是说咱们对待亲朋好友,不管哪个,都得一碗水端平嘛!这话一出,同学们纷纷点头,心里头那个赞同哦,简直是说到心坎里去了。

最后,老师还搞了个小测试,让大家动手画几个圆,看谁画得最标准。

这下子,教室里头更是热闹非凡,同学们一个个都憋足了劲儿,生怕自己落了后。

结果嘛,自然是各有各的特色,但那份对圆的热爱和认识,却是实打实地提高了。

总的来说,这堂课硬是生动有趣,不仅让咱们对圆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学会了用咱们四川人的方式去理解数学,真是安逸惨了!。

《圆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

《圆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

《圆的认识》评课稿《圆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以有利于当前新课程的教学。

学生从评课中获得自己学习的有关信息,加深了对自我的了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的认识》评课稿篇1本次教研课听了姚老师上的《圆的认识》一课,这节课教态自然,教学语言精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1、以学生为本,以自学为主,教师适当指导。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会用圆规画圆。

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我们知道,学生在生活中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在加上课前预习,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

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

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2、课件直观演示,圆片操作探索,学生自主研究。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

教师设计了开放型的方式,给孩子们一个圆,让孩子们去自己发现。

这样设计给孩子一个无限的空间。

在研究圆的特征时,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圆的各部分特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再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意识地梳理和提升,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充分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比如,教学圆的直径,半径特征时,老师设计了一组自主探索题目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研究:(1)一个圆有多少条半径?每条半径都相等吗?(2)一个圆有多少条直径?每条直径都相等吗?(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多少条对称轴?(4)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操作,思考,交流汇报进一步理解圆的各方面特征。

《圆的认识》教学评价

《圆的认识》教学评价

《圆的认识》教学评价第一篇:《圆的认识》教学评价<< 圆的认识 >> 教学评价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做到了教师心中有标,教学过程靠标,课堂结束达标。

3、教学的指导思想端正,教师始终处在指导的地位,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4、教法独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初步认识圆),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表象——抽象)和认知规律,采取动手操作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操作(折、量、画、观察、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

在探索中分别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从而完成对圆的整体认识。

第二篇:《认识圆》教学设计[定稿]《认识圆》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十一册汕尾市陆河县河田镇河东小学丘友茜二0一三年八月《认识圆》教学设计汕尾市陆河县河田镇河东小学丘友茜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教材分析:《认识圆》是在学生学过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是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也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拓展了知识面。

掌握圆的特征,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圆是一种常见的、简单的曲线圆形,在学习《认识圆》以前,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圆有了初步的大概的感性认识,但是由于我们农村学校的小学生知识面较窄,视野不够开阔,特别是一些留守生,在缺乏父母督促学习的情况下,很难将圆的认识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对圆的理性认识也有一定的难度。

圆的认识教学评价意见

圆的认识教学评价意见

圆的认识教学评价意见教学评价意见一、背景介绍圆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正确理解和掌握圆的概念对于后续学习几何知识至关重要。

本次教学评价旨在对学生对圆的认识情况进行评估,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二、评价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圆的定义,能够用几何语言描述圆的特征。

2. 学生能够通过给定的条件,正确使用圆的性质进行问题解决。

3. 学生能够运用圆的认识,进行相关几何证明。

三、评价内容及方法1. 圆的定义评价: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圆的定义,并能够用几何语言描述圆的特征。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书面作答或口头回答的方式。

2. 圆的性质评价:给学生一些具体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运用圆的性质进行解答。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书面作答或口头回答的方式。

3. 圆的运用评价:给学生一些几何证明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圆的认识进行证明。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书面作答的方式。

四、评价指标1. 圆的定义评价指标:a. 是否准确描述了圆的定义;b. 是否能够用几何语言描述圆的特征;c. 是否能够举例说明圆的特征。

2. 圆的性质评价指标:a. 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圆的性质解答问题;b. 是否能够清晰、条理地陈述解题过程;c. 是否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

3. 圆的运用评价指标:a. 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圆的认识进行证明;b. 是否能够清晰、条理地陈述证明过程;c. 是否能够给出正确的结论。

五、评价结果分析1. 对于圆的定义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判断学生对圆的定义是否准确理解,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2. 对于圆的性质评价: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对圆的性质的掌握程度,是否存在理解不清、运用不熟练等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辅导。

3. 对于圆的运用评价:根据学生的证明过程和结论,可以判断学生对圆的运用能力,是否存在证明不严谨、思路不清晰等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

六、评价反馈1. 对于圆的定义评价: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给予肯定和指导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评课稿:数学《圆的认识》《圆的认识》是一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通过引入圆的定义和特性,帮助学生加深对圆形概念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对这节课的评价。

首先,这节课的引入环节设计得很吸引人。

老师以一幅圆盘状的图片开始,让学生展开思维,讨论判断这个形状是否圆。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发了学生对圆的认识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其次,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物体中的圆形,通过实物演示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到圆形的特征,从而理解圆的定义。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另外,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讲解清晰,逻辑性强。

老师通过PPT展示图形,结合生动的语言描述,将圆的特性和相关名词讲解得很明确。

同时,老师通过多个例子给学生展示圆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实际意义。

这种讲解方式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点,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举一反三。

最后,这节课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参与度都很高。

老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多种互动方式,积极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学生们充满热情地回答问题、互相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种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既能够促进知识的传递,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圆的认识》这节数学课设计合理,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能够引发学生对圆的认识的兴趣,并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能力。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参与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老师能够继续保持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风格,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圆的认识教研活动评议(3篇)

圆的认识教研活动评议(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我校数学教研组于近日开展了以“圆的认识”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教学实践、研讨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圆的认识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活动过程1. 教学展示本次活动首先由我校青年教师张老师进行了一节《圆的认识》的公开课。

张老师以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圆的基本特征,如圆心、半径、直径等。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研讨交流公开课后,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交流。

首先,张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分享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随后,其他教师针对张老师的教学进行了点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 专家点评我校数学教研组长王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点评。

王老师认为,张老师的课堂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王老师也指出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如对圆的特征讲解不够深入,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够到位等。

三、活动评议1. 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

本次教研活动以“圆的认识”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2)教学设计合理。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圆的基本特征。

(3)教学方法灵活。

张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4)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不足(1)对圆的特征讲解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对圆的特征讲解较为简单,未能深入挖掘圆的本质属性。

(2)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够到位。

认识圆评课优点及不足

认识圆评课优点及不足

认识圆评课优点及不足在课堂上,圆这个概念可真是个有趣的家伙。

说到认识圆,很多同学可能会皱皱眉头,心里想:“又是圆又是周长的,烦死了!”其实不然,认识圆的过程就像一场冒险,咱们可以一起“探险”,把这玩意儿搞明白。

圆的定义不就是一堆小点儿围成的一个圈儿吗?看似简单,但其实它隐藏的奥秘可是不少哦。

比如说,圆心、半径和直径这些名词,听上去都很高大上,但只要认真去看,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小伙伴。

圆心就是圆的“老板”,它决定了圆的“地盘”;而半径和直径就像是圆的“护卫”,一个在外圈,一个在中间,组成了圆的基本架构。

让我们聊聊这个“评课”的事儿。

评课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这节课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

这就像是朋友们聚会时,讨论最近好看的电影一样,大家各抒己见,毫不客气。

认识圆的这节课,老师可能会拿出一张大圆图,指着圆心,半径,直径,开始兴致勃勃地讲解。

这时候,很多同学会盯着黑板,心里可能在想:“这玩意儿真有意思吗?”然而,随着老师的讲解,大家渐渐被吸引了。

老师的激情传递得特别好,讲到一半,甚至有人会插嘴:“老师,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区别呢?”这时候,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都想参与,真是“众口难调”。

认识圆的优点也不是光鲜亮丽的,咱们也要聊聊其中的不足。

毕竟,每个事物都有两面嘛。

在这节课上,虽然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可能会觉得这节课有点“无聊”。

你想,讲了一会儿,还是那些公式、那些图形,有的同学可能就会开始走神,眼神飘忽,仿佛在想:“我等会儿吃什么?”这就显得老师的引导能力有待提高了。

要是能加点互动,比如让同学们亲自动手画圆,或者用绳子量一量半径,那可就有意思多了。

评课的时候,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老师你讲得太快了,能不能慢一点?”这就是个好问题。

因为有些同学的基础比较薄弱,听得一头雾水,老师如果能稍微放慢节奏,给大家更多的时间消化,那肯定会更好。

不过,有时候老师为了赶进度,可能就会忽略这些细节,导致部分同学跟不上,真是让人心疼。

圆的认识评课

圆的认识评课

圆的认识评课圆的认识评课今天两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首先要面对两大问题:一是在40分钟的教学中,学生要理解很多概念性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去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以及相关的知识。

二是他们面对的是一班五年级的学生。

所以执教老师在对本节课的教材处理、教学预设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对生成资源处理都是相当考究的。

结果两位老师都做得相当出色。

基于此:我认为这两节课中的四大教学理念使《圆的认识》教学更加有效:(1)有效的情境导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经历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的建构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如袁老师、邓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展开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圆——圆与以前所学的平面图形的区别。

这样设计就为学生学习新知架起了一座桥梁,既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2)利用自主探究和大量的动手操作来促进学生双基的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两位教师的数学课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如尝试练习画圆;在折圆练习中对圆的各部分名称进行命名;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本节课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融入到闯关游戏中;把黑板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参与板书等等,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

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地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

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

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3)借助多媒体课件使抽象变成了形象和直观教学,使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更加有效。

如:老师在教学“同一圆内每一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时,结合学生动手测量,屏幕上的多条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完全重合,非常直观地凸现出这一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圆的认识学习评价
一、选择题
1.如图,点A 、B 、C 在⊙O 上,∠AOB =140o
,∠ACB 的度数为( )
(A )140o . (B )110o . (C )70o . (D )120.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2.如图,AB 为⊙O 的弦,OC ⊥AB 于点D ,且AB =8cm ,OC =5cm ,则CD 的长为( ) (A )3cm . (B )2cm . (C )4cm . (D )5cm .
3.如图,弦AB 的长等于半径,P 为
AmB 上一动点,则∠P 的度数为( ) (A )30o . (B )60o . (C )72o . (D )120o . 4.半径为5的圆中,100o
的圆心角所对的弦长为( )
(A )5sin50o
. (B )10sin50o
. (C )5cos50o
. (D )10cos50o
. 5.半径为25cm 的⊙O 中,两条平行弦长为40cm ,14cm ,则两条平行弦间的距离为( ) (A )15cm . (B )15cm 或24cm . (C )39cm . (D )39cm 或9cm . 6.如图,在⊙O 中,OA ∥BC ,∠ACB =20o ,则∠1的度数为( )
(A )40o . (B )45o . (C )50o . (D )60o .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7.如图,CD 是⊙O 的直径,OC =13,弦MN =10,则点O 到直线MN 的距离等于( ) (A )12. (B )6. (C )8. (D )3. 8.如图,AC 与BD 交于P ,AD 、BC 延长交于点E ,∠AEC =37o ,∠CAE =31o ,则∠APB 的度数为( )
(A )90o . (B )31o . (C )99o . (D )68o . 9.若一个圆的半径是6cm ,则此圆的最长弦的长度为( )
(A )6cm . (B )8cm . (C )10cm . (D )12cm . 二、填空题
10.在半径为4cm 的圆中,垂直平分半径的弦长为____________.
11.已知,⊙O 的直径为10,弦AB 的长为8,P 是弦AB 上的一个动点,那么OP 长的取
值范围是___________.
12.已知,点P 是半径为5的⊙O 内一定点,且OP =4,则过点P 的所有弦中,长度为整
A
C
A
E
数的弦有___________条.
13.如图,A 、B 为⊙O 上的两点,AC 与半径OA 垂直,∠B =70o ,则∠BAC =__________.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14.如图,⊙O 是△ABC 的外接圆,若∠ACO =30o ,则∠B 的度数为____________
. 15.如图,⊙O 中弦AB =,半径为4cm ,则∠BAC 的度数为____________. 16.在半径为1的⊙O 中,弦AB 、AC ,则∠BAC =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7.如图,在⊙O 中,ON =3cm ,OA =5cm ,AB =8cm ,求OM 及CD 的长.
18.如图,BC 为⊙O 的直径,弦AB ,BC =2,D 为 AB 上一点,求∠ADC 的度数.
19.如图,AB 为半圆O 的直径,弦AD 、BC 相交于点P ,若CD =3,AB =4,求tan ∠BPD
的值.
20.如图,AB 、CD 是⊙O 的直径,DF 、BE 是弦,且DF =BE ,求证:∠D =∠B .
C
A
B
C
F
E
C
B
A
21.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E是弧BC的中点,OE交弦BC于点D,已知BC=8,DE =2,求圆O的半径的长.
22.在△ABC中,以AB为直径的⊙O交BC边于点D,连结AD,要使△ABD与△ACD相似,线段AB与AC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3.在⊙O中,AB是⊙O直径,CD是弦,AB⊥CD.
(1)P是 CAD上一点(不与C、D重合)时,∠CPD与∠COB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并说明理由;
(2)当点P在⊙O外时,∠CPD与∠COB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24.已知:如图,BC是半圆的直径,O为圆心,D是 A C的中点,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E.
(1)试说明△ABE∽△DBC;
(2)已知BC=5
2
,CD

2
,求sin∠AEB的值.
B
B
A
B
25.已知:如图,AB是⊙O的一条弦,点C为 AB的中点,CD是⊙O的一条直径,过C 点的直线l交AB所在直线于点E,交⊙O于点F.
(1)判断∠CEB与∠FDC的数量关系,并写出结论;
(2)将直线l绕C点旋转(与CD不重合),在旋转过程中,E点、F点的位置也随之变化,请你在下面两个备用图中分别画出l在不同位置时,使(1)的结论仍然成
立的图形,标上相应字母,选其中一个图形给予证明.
l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