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诱变育种
食用菌诱变育种
食用菌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的优势是可以产生大量的变异,从而使人们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选择优良的菌株。
诱变方法主要分为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
诱变剂也有很多种,例如:X光线、紫外线、氮芥等等。
诱变育种的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第一步制作食用菌孢子悬浮液。
制作方法:将食用菌无菌孢子放入磷酸缓冲溶液或者生理盐水中,摇匀即可,浓度一般控制在每毫升溶液含有106~109个孢子为宜;第二步诱变处理,根据食用菌品种及条件选择适宜的诱变方法即可;第三步挑选优良菌株,该步骤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工作量比较大的一个步骤,需要高度重视。
因为诱变处理后,只是扩大了变异的范围和变异量,而并不能说明所有的变异都是需要的,因此,要从大量的变异菌株挑选。
将变异后的孢子进行培养,长成菌落后及时挑菌,并接入斜面试管内,每个试管只能接一个菌落,长好后再分别接入2~4瓶原种中,进一步进行栽培试验,最后进行反复仔细的筛选比对,挑选出优良的菌株。
- 1 -。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作者:桂明英等来源:中国食用菌,2006(5)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食用菌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
食用菌育种工作也成为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现对食用菌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食用菌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一、野生食用茵驯化育种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内容.栽培的食用菌品种绝大部分是由野生食用菌驯化而来的。
例如:阿魏蘑的驯化工作.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于1983年开始的.当时曹玉清、牟川静、陈忠纯等在研究驯化分布于新疆托里地区的野生阿魏侧耳fP/eurotu~retainel时,对其形态特征、分类地位、氨基酸含量、生活条件(包括营养、pH值、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菌丝培养特征、驯化栽培等进行了研究。
观察到分离的野生菌株K001、K002与K005在培养特征上的差异。
1986年他们又在新疆木垒采集到Kill标本.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K005、Klll在子实体外部形态与菌丝培养特征上与阿魏侧耳显著不同。
经研究定名为阿魏侧耳托里变种[Pieurotus ervngii(DC.ex. Fr)0ueI.var.tuolie nsis Mou.n var]。
他们1983年对 K001、K002、K005菌株驯化栽培中.发现在有无寄主植物阿魏根屑添加在培养基中的情况下.用棉籽壳、云杉木屑、麸皮等原料组成的培养基上都相继长出了子实体.阿魏侧耳及托里变种自此得到推广.首先在新疆开始人工栽培。
已成为近年来大面积进行商业性栽培的一种食用菌新品种。
其菇体肥大、颜色洁白、菌肉细腻、质地脆嫩、久炖不绵、清爽滑润、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投入市场后深受人们的青睐。
目前我国引进和驯化栽培成功的食用菌已达80多个种。
二、孢子分离育种单孢分离就是将采集到的孢子群单个分开培养,让其单独萌发成菌丝而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曹裕汉通过对草菇有性分离选育种研究.表明草菇孢子分离菌株在菌丝形态、生长速率、产厚垣孢子能力、出菇、产量等性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食品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步骤
食品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步骤引言:食品微生物诱变育种是一种利用诱变技术改良食品微生物的方法,通过诱发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以获得具有理想特性的菌株。
本文将介绍食品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步骤,包括诱变剂的选择、诱变条件的优化、筛选和鉴定等。
一、诱变剂的选择诱变剂是诱发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诱变剂对微生物的诱变效果有所差异。
在选择诱变剂时,需要考虑到其毒性、稳定性和诱变效果等因素。
常用的诱变剂包括化学诱变剂(如亚硝酸盐、亚硝酸钠)、物理诱变剂(如紫外线、γ射线)和基因工程诱变剂(如转座子)等。
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实验条件,选择适合的诱变剂进行实验。
二、诱变条件的优化诱变条件的优化对于提高诱变效果至关重要。
诱变条件包括诱变剂的浓度、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等。
在进行诱变实验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确定最佳的诱变条件。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诱变剂的浓度和处理时间,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和遗传变异率,以确定最佳的诱变条件。
三、诱变实验的进行在确定了诱变剂和诱变条件后,可以进行诱变实验。
诱变实验的步骤包括:将待诱变的微生物培养物接种到含有诱变剂的培养基中,经过一定的处理时间后,将处理后的培养物进行稀释和分装,接种到含有适宜营养物和选择压力的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后进行筛选。
四、筛选和鉴定筛选是诱变育种中非常重要的一步,通过筛选可以从大量的诱变菌株中筛选出具有理想特性的菌株。
筛选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筛选方法。
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抗性筛选、代谢产物筛选和遗传标记筛选等。
通过筛选后,还需要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确认其遗传变异的性质和稳定性。
结论:食品微生物诱变育种是一种有效的改良微生物的方法,通过诱发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可以获得具有理想特性的菌株。
在进行食品微生物诱变育种时,需要选择适合的诱变剂,优化诱变条件,进行诱变实验,并通过筛选和鉴定确认诱变菌株的特性。
这些步骤的合理操作和科学设计,将为食品微生物的改良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4 第三章 食用菌遗传育种
二、选择育种
又称自然选种 又称自然选种,是指利用自然界现有的变 自然选种, 经过选择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异,经过选择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包括以下步骤: 1、品种资源的收集 品种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 品种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纬 不同基物上生长的野生菌。 度、不同基物上生长的野生菌。并记录采 集时间、地点、海拔、坡向、土质、 集时间、地点、海拔、坡向、土质、阴蔽 基物等。 度、基物等。 2、纯种分离
杏鲍菇同工酶酶谱
电泳
白6, 8, 11, 13, 19, 29, 野平,杏5
三、诱变育种
概念: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等因素诱使DNA分子发生变异, 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等因素诱使DNA分子发生变异,
从中加以选择和利用。
原理: 诱发突变
物理诱变:采用高能量辐照引起DNA受损伤,人为地改变碱基组 物理诱变:采用高能量辐照引起DNA受损伤,人为地改变碱基组 DNA
第三章 食用菌遗传育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生活史 第二节 食用菌的交配系统 第三节 食用菌育种技术
第一节 食用菌的生活史
一、 概念----食用菌孢子萌发形成初生菌丝, 概念----食用菌孢子萌发形成初生菌丝, 初生菌丝经过质配形成次生菌丝,然后扭结 形成子实体,成熟子实体产生新一代孢子的 过程。 二、 典型生活史 三、常见食用菌的生活史
化学诱变:采用化学物质引起DNA改变,引起突变, 化学诱变:采用化学物质引起DNA改变,引起突变,
创造可实用的基因的可能。 诱变因素:根据诱变因素的化学性质或作用方式,可分为3 诱变因素:根据诱变因素的化学性质或作用方式,可分为3 大类:第1类不能在立体条件下进行。后2 大类:第1类不能在立体条件下进行。后2者可离体进行。 碱基类似物:有时掺入DNA分子中,导致原碱基对在空间 碱基类似物:有时掺入DNA分子中,导致原碱基对在空间 位置上的讹误,使遗传基因突变。有5 位置上的讹误,使遗传基因突变。有5-溴脱氧尿苷、 5-溴 尿嘧啶、a 尿嘧啶、a-氨基嘌呤。 改变DNA结构的诱变剂:能和1 改变DNA结构的诱变剂:能和1个或多个碱基发生化学反 应,从而导致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即A 应,从而导致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即A-T与G-C的转换, 引起突变。有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乙酯、亚硝 基胍。 码阻移动诱变剂:能插入DNA分子的碱基对之间,使DNA 码阻移动诱变剂:能插入DNA分子的碱基对之间,使DNA 的结构变形,从而导致DNA复制时发生突变。包括丫啶类 的结构变形,从而导致DNA复制时发生突变。包括丫啶类 类、吡啶类、多环烃、含氮杂环致癌物、真菌毒素、抗生 素,研究最多的是丫啶类化合物。
食用菌育种学 第四章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的目标及用途
概念:选用理、化致变剂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 促使其突变率显著提高;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法 筛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来供生产实践与研究应 用。
目标:提高有效产物的产量
改善菌种特性、提高产品质量
简化工艺条件
开发新品种
诱变育种的目标及用途
青霉素产生菌选育历史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试验设计和准备工作
菌体计数, 振荡10min
调整浓度
过滤
制备菌悬液
低温(2℃)10min 离心洗涤
加入适量嘧啶、嘌呤 或酵母膏,继续振荡
培养20~60 min
2.3 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2. 菌悬液制备方法
(2) 产孢子菌类
处理材料是孢子,而不是菌丝。
成熟而新 鲜的孢子
液体培养基 振荡培 离心洗涤 振荡打碎孢子 过滤 菌体计数,
2.3 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1. 供试菌株的孢子或菌体要年轻、健壮
细胞生理活性方面既要同步,又要处于最旺盛的对数期。 对于细菌来说,常常通过前培养达到要求。 对于丝状菌来说,制备菌悬液时力求90%以上为单孢子,并务必
除去菌丝片段,因为一般菌丝是多核的。 菌悬液的孢子或细菌数可用平板计数、血球计数器计数和光密度
3.5 产物活性测定
1. 琼脂平板活性圈法 2. 纸片法:发酵液浓度高时 3. 琼脂薄层纸片法 4. 自动生化仪器分析法
透明圈 (水解酶、有机酸)
变色圈
生长圈
(产酸菌) (工具菌+待检菌)
抑菌圈 (抗生素)
3.7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调整
表型=基因型+环境 改变环境条件(调整培养配方和培养条件),使变株得到充分 表达的机会,使高产性状及其他优良特性完全发挥出来,
食用菌良种选育的方法
食用菌良种选育的方法1、人工选择(1)品种资源的收集尽可能收集足够数量的有代表性的野生及栽培菌株。
(2)纯种分离采到菇(耳)后,应尽快以组织分离、菇(耳)木分离、单孢分离等方式获得纯种。
(3)生理性能测定对香菇等不同菌株间能产生拮抗反应的食用菌,可以通过在平板上进行拮抗试验,淘汰完全融合(基因型相同)的重复菌株。
同时在平板上对各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对温度的反应等加以测定,以便对其生理特性有初步了解。
(4)品比试验为了比较各野生菌株的优劣,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瓶栽、压块或段木栽培等方式比较各菌株的生产能力。
品比试验除应严格单收单记各菌株的产量外,还应对菇形、温性、干鲜比、始菇期等形态、生理和栽培特性进行详细记载,便于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2、食用菌的育种方法食用菌的育种方法主要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
(1)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细胞群体,促使其中少数细胞的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其遗传变异,然后从群体中选出少数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
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为:菌株→制备孢子悬液(活菌计数)→诱变处理(活菌计数并求出成活率)→涂布培养皿(观察形态变异的菌落并计算突变率)→排菌移植(初筛)→斜面传代(复筛)→试验、示范、推广。
(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一种遗传物质的细胞水平上的重组过程。
由于食用菌能产生有性孢子、因此原则上都可以像高等植物那样,通过有性杂交进行育种,从而获得综合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杂交育种的一般步骤为:亲本菌株→分离单孢(用单孢分离器或平板稀释等方法获得单孢)→配对杂交(将各单个担孢子萌发生成的单核菌丝在平板上分别两两配对)→杂种鉴定(通过标记、回交等方法鉴别杂种)→初筛(通过小型栽培试验淘汰多数表现一般的菌株)→复筛→扩大试验→示范、推广。
(3)现代生物技术育种①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即基因水平上的遗传工程。
它是用人工方法把人们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切割后,把它和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导入某一受体细胞中,让外来的遗传物质在被导入的细胞内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符合人们预先设计的工程蓝图要求的新的品种或物种。
食用菌育种方法
食用菌育种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聊聊这食用菌育种方法!你可别小瞧了这小小的食用菌,它们的育种那可是一门大学问呢!咱先来说说自然选育。
就好像在一群孩子里挑出最聪明、最厉害的那个,在自然界的食用菌群体中,找到那些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让它们繁殖后代。
这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了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然后把它的光芒传递下去。
还有杂交育种呢!这就好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优秀特质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更棒的新东西。
就像把跑得快的马和耐力强的马杂交,生出既有速度又有耐力的小马驹一样。
食用菌的杂交育种也是这个道理呀,让不同品种的优点汇聚在一起,培育出更优秀的品种。
再来看看诱变育种吧!这就像是给食用菌来一场特别的冒险,通过一些外界因素,比如射线啦、化学物质啦,去刺激它们,让它们发生变化。
说不定就会出现一些让人惊喜的新特性呢!这就好比是给平静的湖面扔下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涟漪,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还有原生质体融合呢!这可神奇了,把不同的食用菌的细胞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组合。
这就好像是把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在一起,会得到一种全新的色彩。
想象一下,那会产生多么奇妙的结果呀!那怎么判断培育出来的品种好不好呢?这可得仔细观察啦!看看它们长得壮不壮实,产量高不高,口感好不好。
这就像是选美比赛一样,要从各个方面去评判。
在进行食用菌育种的时候,可不能马虎大意呀!要像照顾宝贝一样精心呵护。
要给它们提供合适的环境,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就像给孩子提供舒适的家一样。
而且,这育种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得有耐心,得反复尝试。
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可能会遇到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爬到山顶,看到美丽的风景。
总之呢,食用菌育种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各的奇妙之处。
咱得好好研究,好好利用,让这些小小的食用菌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美味和惊喜!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和学问呢!咱可得认真对待,让食用菌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乐趣!你说是不是呢?。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3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陈文良 顾沁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100081) 摘要 食用菌育种技术近年有了很大进展。
本文是对野生食用菌驯化、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育种及食用菌“种”的鉴定方法方面研究进展的综合论述。
关键词 食用菌 育种技术 鉴定方法 研究进展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近年发展相当迅速。
无论在野生食用菌驯化方面,还是在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均有重要进展。
1 野生食用菌驯化野生食用菌的驯化栽培,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获得栽培菇种的重要途径。
从根本上讲,现代人类社会栽培的许多食用菌最初都是从野生种驯化而来。
中国食用菌资源特别丰富,据报道已有858种,隶属于48科,136属。
其中人工栽培或已试验栽培的86种,占食用菌总数的10%。
其余90%左右食用菌处于野生状态。
其中可以进行人工驯化,并具有很好食用、药用价值的食用菌种类很多,如口蘑、松口蘑、羊肚菌、巴西蘑菇、大肥菇、鲍鱼菇、美味牛肝菌、大杯伞、鸡腿菇、杨树菇等等。
利用和驯化这些具有开发价值的菇种是食用菌品种选育的重要课题,这方面已有不少报道。
田绍义(1992)在观察和研究蒙古口蘑生态基础上,通过驯化栽培,选育出872B22优良菌株,用马粪、麦秸等配制的发酵料进行床式栽培,已初步驯化成功。
河北省迁西县栗蘑研究课题组(1994)从野生种选育出抗杂能力强、高产的优良菌株——迁西大株灰树花,利用棉籽皮、栗木屑等培养料栽培出灰树花子实体,生物学效率达128.5%。
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等(1987)对鸡腿蘑进行调查、采集、分离和栽培,获得较好效果。
罗星野等(1991)研究了鸡腿蘑“昆研C2901”菌株特征,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栽培操作工艺。
陈文良(1988)从京郊野生猴头菌菌株中通过驯化栽培,择优选育技术,选育出优质、高产的“北京猴头菌1号”新菌株,具有转潮快、朵大、肉实等优点。
2 诱变育种的研究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是人为利用某些理化因子强制食用菌遗传基因发生突变的方法。
依据金针菇遗传变异的种性,不断选育优良菌种(株)——诱变育种
依据金针菇遗传变异的种性,不断选育优良
菌种(株)——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采用物理因子(如紫外线、y射线、X射线等),或化学诱变剂(如亚硝基胍等)来改变菌种的遗传特性,从而获得变异的新菌株。
①辐金1号是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杨宗渠等,1997),用1.5千戈瑞的丫射线,处理经过驯化的野生金针菇F126的双核菌丝选育出来的新菌株。
②F—8817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食用菌组(周宗俊,1990),以三明1号的原生质体为材料,经60Co-7射线辐射诱变选育出的一个优良菌株。
此外,河北大学生物系(成亚利等,1995)对金针菇Y19和W088两个菌株的原生质体进行紫外线诱变,获得了一系列长势快,出菇齐的新菌株。
- 1 -。
人工选育食用菌菌种有哪些方法?
人工选育食用菌菌种有哪些方法?食用菌的遗传性相对是稳定的,但是食用菌的变异又是非常普遍的。
食用菌的变异是环境条件,如营养、光照、水分、温度等引起的,而这些变异往往是暂时的,只有通过基因的突变才能获得永久的、可遗传的变异。
人们致力寻找食用菌中自然发生的或经人工诱变而产生的有益于人类的变异,并想办法把这些变异稳定下来,就能得到新菌种。
人工选育良种有如下方法。
一、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有目的地选择并累积自发的、有益的、变异的过程。
首先,要确定选种目标,扩大采集范围,尽可能收集足够的、有代表性的菌株。
食用菌的菇(或耳)采到后,尽快进行组织分离或单孢分离取得纯种。
得到的纯种要进行生理性能测定。
把选出的菌株进行品比试验,再进行扩大试验,然后才能推广使用。
二、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细胞群体,激发其中少数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从中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
紫外线、X射线等都是常用的诱变剂,还有常用的化学剂如氯芥、2―氨基嘌呤等。
育种时选用在生产中应用过而发生了自然变异的菌株,选用生长快速、营养要求低、出菇早、适应性强等性状的菌株,选用对诱变剂敏感菌株等能收到较好效果。
三、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一种遗传物质在细胞水平上的重组过程。
因为食用菌能产生有性孢子所以能通过有性杂交育种,从而获得具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杂交育种中通常通过单核菌丝配对的方式产生新的子代,也有单核与双核菌丝配对的。
杂交后得到的杂合异核菌丝体要经过是否真正双核菌丝体或具锁状联合菌丝体来鉴定。
四、遗传工程:用人工方法把人的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进行切割后,把它和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导入某一受体细胞,从而获得所要求的新物种。
食用菌生产技术 食用菌育种的诱变剂1
诱变剂的种类
• 物理诱变剂 • 化学诱变剂:为主要的诱变剂 • 生物诱变剂
(一)物理诱变剂
• 主要为紫外线:低剂量的紫外线处理起诱 变作用.(高剂量的起杀菌作用)
(二)化学诱变剂
• 为主要的诱变剂:种类很多,下面分别介 绍.
(三)生物诱变剂
• 有些生物(因子)侵入机体后可诱发突 变.如有些病毒等,
• 谢谢大家,再见!
食用菌的诱变育种
诱变剂及其作用
• 诱变剂(mutagen):凡能提高突变率的 任何理化因子,就称为诱变剂 • 种类:诱变剂的种类很多,作用方式多 样。即使是同一种诱变剂,也常有几种 作用方式。
诱变剂的作用
• ①提高突变的频率 • • ②扩大产量变异的幅度
• ③使产量变异朝着正突变或负突变移
动
一
(2)移码突变
frame-shift mutation 或 phase-shift mutation,指诱变剂使 DNA分子中增加(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 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 的一类突变。 由移码突变所产生的突变株,称为移码突变株(frame-shift mutant)。与染色体畸变相比,移码突变也只能算是 DNA分子的微小损伤。 丫啶类染料,包括原黄素、丫啶黄、丫啶橙和α-氨基丫啶等, 以及一系列称为ICR类的化合物,都是移码突变的有效诱 变剂。
• 生物诱变剂的作用机理也比较复杂,主要 与寄主DNA进行基因整合重组等,从而诱 发突变.在此就不再多将了.
(三)化学诱变剂的作用机理
• 化学诱变剂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请看下 面的介绍.
(1)碱基置换(substitution)诱变剂
定 义 : 对 DNA 来 说 , 碱 基 的 置 换 属 于 一 种 染 色 体 的 微 小 损 伤 (microlesion),一般也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它只涉及一 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置换。 分类:转换(transition),即DNA链中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 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 颠换(transversion),即一个嘌呤被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 被一个嘌呤所置换。
食用菌生产技术 第七节 食用菌诱变育种及分离筛选
3.诱变处理: 3.诱变处理: 诱变处理 诱变剂的作用: 诱变剂的作用: ①提高突变的频率 ②扩大产量变异的幅度 ③使产量变异朝着正突变或负突变移动 剂量的表示法: 剂量的表示法:不同种类和不同生长状态的 孢子对诱变剂的敏感程度不同, 孢子对诱变剂的敏感程度不同,所以在 诱变处理前,一般应预先作诱变剂用量 诱变处理前, 试验,选择合适的处理剂量。 试验,选择合适的处理剂量。
诱变育种的操作步骤: 诱变育种的操作步骤:
原始菌种 原菌种特性鉴定 纯化 诱变剂处理 计算存活率 平板分离 观察形态变异, 观察形态变异, 小试 挑单菌落 斜面/肉汤培养 斜面 肉汤培养 移至斜面 良种保藏 中试 复筛
单孢子/单细胞悬液 单孢子 单细胞悬液
初筛
• 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1.出发菌株的选择: 出发菌株的选择: 出发菌株的选择 出发菌株———用来育种处理的起始菌 用来育种处理的起始菌 出发菌株 用来育种处理的 株 ◆出发菌株应具备: 出发菌株应具备: ①对诱变剂的敏感性高; 对诱变剂的敏感性高; ②具有特定生产性状的能力或潜力; 具有特定生产性状的能力或潜力; ◆
第七节 诱变育种及分离筛选
重点内容 诱变育种的主要流程 分离筛选的主要方法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用物理或化学的诱变剂使诱 变对象内的遗传物质( 变对象内的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 ) 发生改变, 发生改变,引起性状变异并通过筛选获得 符合要求的变异菌株的一种育种方法。 符合要求的变异菌株的一种育种方法。
以选育高产突变株为例,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概括如下: 以选育高产突变株为例,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概括如下:
可见, 可见,设计和采用效率高的筛选方案和方 法极其重要。 法极其重要。
优良品种的选育
食用菌优良品种的选育
食用菌菌种选育的一般方法
食用菌菌种选育的一般方法导言3-1自然选育定义:自然突变的结果:自然选育的特点:简单易行,可以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产量。
但自然选育的效率低,应该经常跟诱变选育交替使用,提高育种效率。
自然选育的一般程序:3-2诱变选育导言3-2-1诱变育种的原理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突变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两大类。
染色体畸变指的是,染色体或DNA片段发生缺失、易位、逆位、重复等。
基因突变指的是,DNA中的碱基发生变化,即点突变。
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方法。
常用的诱变剂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的三大类。
表3-1所示。
3-2-2诱变育种的基本方式导言3-2-2-1出发菌株的选择进行诱变的出发菌株的性能,对提高诱变效果和效率十分重要。
选择出发诱变菌株的注意事项:诱变育种的程序:3-2-2-2诱变剂的使用方法|------单一诱变剂处理:对野生菌株处理有效。
诱变方法||------复合诱变剂处理:对经过多次诱变处理的老菌株。
复合诱变剂处理|----同一诱变剂多次处理|----两种以上诱变剂先后分别处理|----两种以上诱变剂同时或多次处理举例:青霉菌的选育。
3-2-2-3诱变剂的剂量选择诱变剂的剂量与致死率有关,而致死率又与诱变率有关。
因此,可用致死率作为诱变剂剂量的选择依据。
关系:诱变率随诱变剂剂量的增加而提高,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下降。
近年来处理剂量控制在致死率70-80%。
高剂量诱变的好处:A形成较纯的菌株。
(引起一些细胞核变异,同时引起另外一些细胞核被破坏,细胞死亡。
)B促使变异菌株稳定,不易产生回复突变。
(高剂量会引起细胞遗传物质发生难以恢复的巨大损伤。
)3-2-3突变菌株的筛选3-2-3-1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诱变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工业应用价值。
已经广泛应用在氨基酸、核苷酸生产中。
在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中,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某一步发生了酶缺陷,合成反应不能完成,末端产物不能积累,因此末端产物的反馈调节作用被解除。
食用菌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
食用菌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陈恒雷1,2 曾宪贤1,23(1新疆大学离子束生物工程中心,乌鲁木齐830008; 2新疆大学物理系,乌鲁木齐830046)摘 要 文章综述了食用菌的研究现状、食用菌的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及细胞工程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展望了食用菌育种方法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食用菌 育种方法 诱变育种 细胞工程文章编号 1000-8357(2005)03-0005-03食用菌[1]是指可供人类食用,能形成大型肉质、胶质、膜质、革质、木栓质或木质的子实体或菌核的一类真菌的总称。
通常也称菇、菌、蕈、耳、芝等。
食用菌约90%以上种类属于担子菌纲,如香菇、木耳、猴头等。
少数属于子囊菌纲,如羊肚菌、竹黄、虫草等。
全世界约有1000种肉质菌,据目前我国报导,其中有600多种是可供食用的,有200多种可供药用,有50多种是美味的,有50多种是极美味的;有50多种可进行人工栽培,其中约有15种已进行大规模商业性生产。
食用菌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行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被广大消费者公认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生长等保健活性成分的食用菌的生产已遍及全球。
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健康需要,选育优质高产、适应食用菌产业化生产需要的食用菌的工作刻不容缓,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食用菌的育种方法和途径1.1 野生食用菌驯化育种 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获得栽培菇种的重要途径。
陈文良通过驯化栽培北京京郊野生猴头菌菌株,选育出高产、优质的“北京猴头菌1号”新菌株,该品种具有转潮快、朵大、肉实等优点。
河北省迁西县从野生种选育出抗杂能力强、高产的优良菌株—迁西大株灰树花。
1986年新疆开始进行人工驯化阿魏菇的栽培实验,并被自治区和昌吉州列为科技兴农重大科研项目。
食用菌育种方法
食用菌育种方法食用菌栽培是一系列复杂操作的工作程序,包括种菇选择、母种选育与保存、菌种制备、出菇管理及市场销售等,每个程序都有至关重要的细节操作。
但育种是这些工作中首要的一项工作,没有优良的菌种,不管其他工作程序准备及管理得多么好,都会造成减产或失败。
一、自然选育自然选育是最古老、最简便、应用最广的选种方法。
它是先分离和收集各地的有关菌株,然后通过生产试验比较各菌株的生产性能,选留最优者。
为提高产量,要将引进的多个菌株,进行系统的栽培比较,特别是对各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对环境的抵抗力,出菇早晚,产量高低,菇形大小,香味浓淡,苦味程度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评比,最后评选出优良品种。
只要我们经常注意菌种的选育,不断淘汰劣等菌株,选留优秀菌株,就能使生产丰收,质量稳定。
二、诱变育种诱变育种能大幅度地增加菌种的变异量,从而人们能从诱变后的群体中筛选优良菌株。
常采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来动摇菌种的遗传性,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核酸物质,能强烈地引起菌种的变异。
诱变育种的诱变剂很多,常用的有紫外线、X光线、Y射线及硫酸二乙醋(DFS)、5-溴尿嘧啶(5-BU)、氮芥(Nm)、N“广甲基N”亚硝基胍(NTG)等。
诱变育种方法有三个步骤:一是准备孢子悬浮液,将新鲜的食用菌无菌孢子移入5毫升无菌生理盐水或磷酸缓冲液中,摇匀后即成孢子悬浮液。
孢子悬浮液的浓度以每毫升含孢子106~109个为宜。
二是诱变处理,用诱变剂处理如紫外线处理,诱变处理应在暗箱内进行,箱内装15瓦紫外灯1支,悬挂于30厘米高处,诱变处理时应先开灯20分钟,使波长稳定,然后将悬浮液倒入直径为6厘米的无菌培养皿中,打开皿盖,照射0.5~1分钟。
照射后的孢子悬浮液每毫升所含的活抱子数约在105~108个。
因此要得到单个菌落,必需先用无菌水将照射后的孢子悬浮液稀释1000~10万倍。
然后取释释液0.2毫升涂布于装有琼脂培养基的培养皿上,在25℃下培养5~10天,这时就能在每个平板上得到数十个单菌落。
食用菌生产技术 野生食用菌驯化育种简介
二、分离菌种
Hale Waihona Puke 对野生食用、药用菌品种进行孢子、组织或基内菌丝分离、
培养、纯化,使之形成纯菌种。
见第三章第五节内容。
三、品种性能测定
为了避免浪费人力、物力,提高 工作效率,首先在平板上进行拮抗反 应,淘汰完全融合即编号不同,但基 因型相同的重复菌株。 同时在平板上对各菌株的菌丝生 长速度、生长时对温度的反应等加以 测定,以便于对其生理特性有初步的 了解。
⑶ 观察食用菌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食用菌和植被的分布规律,记录当时的 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的酸碱度 (pH值)等生长条件,以便采回后人 工培养驯化时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设计驯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⑷ 必要时带一套必要的采集工具,以方便采 集和保存标本; ⑸ 及时进行菌种分离,以防止有些品种不耐 贮存而腐烂。
再 见 !
4.不是有毒的菌类。 5.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要求:新食 品资源的开发应符合“天然、营养、 保健”的原则
新食品来源的珍稀食用菌应具备三种功能
第一,营养功能。 能给人类提供蛋白 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类、矿质 元素及其它生理活性物质; 第二,嗜好功能。色、香、味俱佳, 口感好,味道好,适口性强,可刺激食欲;
现阶段,中国珍稀食用菌研究工作主要集 中在育种与栽培技术方面。为了使珍稀食 用菌能得到持续健康地发展,除了继续加 强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之外,今后必须加 强生物学特性、遗传学特性、生理生化、 病虫害防治技术、产品保鲜与深加工技术、 栽培技术标准化方面的研究。 大力驯化育种珍稀食用菌,对于改善 食用菌产业的结构,进一步繁荣食用菌产 业,促进各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 义。
食用菌的菌种选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化学诱变育种
概念、效果和特点 概念和效果 采用某些特殊的化学药剂(化学诱变剂)处理一定的植物材 料,以诱发植物遗传物质的突变,进而引起特征、特性的变 异,然后根据育种目标,对这些变异进行鉴定、培育和选择, 最后育成新品种的育种途径。国内外报道采用适宜的药剂和 浓度可诱变,获得有价值的突变材料,并育成新品种。 特点 经济方便。 不同药剂有一定专一性。 化学诱变与辐射诱变产生的突变谱很不相同。 诱变机制不同。 依靠化学物质的化学特性与遗传物质发生一系 列生化反应造成的;多为基因点突变;“迟发突变”。
第五章 诱变育种 Inducing breeding
利用人工诱发的遗传物质变 异而育成新品种的途径—— 人工引变育种或曰突变育种。
它是近代育种中具有广泛发
展 前 景 的 新 领 域 。 20 世 纪 70年代后,又出现了建立在
分子传学基础上的“遗传
工程”,把育种科学推向更 高的水平。
§1 辐射育种
电离辐射诱发突变的机制
Why ?
电离辐射为什么能够诱发突变?辐射怎样引起遗传物质发生变异 呢?——理论问题;提高辐射育种工作效率和定向控制突变性质的基 础问题。机制复杂。一般经过三个阶段:
物理作用阶段 或“激发”。
有机体接受高能电离辐射后,引起体内分子的“电离”
化学反应阶段 “电离”或“激发”的分子,产生了“离子对”及 “自由基”,其能量大大提高,很不稳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 应(分解、聚合等),导致新的化学成分的产生。 生物学作用阶段 正常生物体内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引起异常物质产 生,代谢环节失调,引起链锁反应,特别是当这种反应影响到细胞核 中染色体及核酸分子结构时,便可诱发可遗传的突变。 大量已研究表明:辐射诱发突变,既有纯粹机械力量(直接作用), 也有复杂的化学过程(间接作用),两者的共同作用引起突变的产生。
品种的育种途径。
辐射育种在“人工进化”(人工创造新品种)中具有重要作 用。其手段(外因)和作用对象(内因)是构成物质世界 的两个最关键的“核心”。自然界存在两个最关键的 “核”:一个是构成非生物的基础和核心的“原子核”;
一个是构成生物的基础和核心的“细胞核”(对于没有细
胞核结构的原核生物如病毒等,同样具有本质相同的核物 质——核酸)。
概念、意义和成就 辐射的范围很广,可分两基本类型——非电离辐射(热辐 射、光辐射等);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一种高能辐射,其穿透力很强,当它穿过介质 时,能使介质电离(离子化),故称为电离辐射。具有特 殊的生物学效应。
辐射育种(也称放射育种)
是用电离射线照射生物,引起生物体的强烈变化,从而引 起可遗传的变异,通过选择和培育,从中创造出优良的新
辐射育种成就
辐射育种发展很快,我国在粮食、油料、棉花、园 艺等多种作物上和家蚕、微生物等上育成100多个新品 种,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国际上也育成很多一流的品 种。辐射育种成为近代育种的重要手段。
你相信一株西红柿一次能结13000粒果吗?
你见过能同时长3000多条黄瓜的黄瓜树吗?
一棵甜瓜竟然结了90个诱人的甜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