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做功了吗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案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案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力的作用和方向,以及力的大小和距离的关系。

3.能够通过计算判断做功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重点:1.理解力对物体的作用。

2.能够计算做功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1.掌握计算功的方法和公式。

2.理解和运用功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回顾上课内容,检查学生对力、力的方向和大小、以及概念的掌握情况。

2.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做功”相关内容。

二、引入新知1.简要介绍功的概念和意义:所谓做功,就是通过力使物体(或系统)移动时所进行的能量变化。

2.呈现课题:假如你推动一辆自行车,你是否做了功?三、探究与讨论1.讨论问题:什么时候算做功?力的方向和距离对做功有什么影响?2.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力是对物体进行推、拉、挤、压等作用的一种物理量。

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3.引导学生回想做功与力的关系:做功的前提是有外力对物体进行作用,而且这个作用是沿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的。

4.通过生活实例或图示让学生理解力和距离的关系,并让学生自行思考力的大小和距离的影响。

5.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该如何计算做功?6.通过数学公式解决问题:功=力×位移×cosθ,其中θ为力和位移的夹角。

7.在课堂上利用实验或小动画演示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做功的计算方法。

8.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或计算题目,通过计算判断做功大小和方向。

四、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让学生自行计算做功相关练习。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找相关实例,用功的公式计算出做功的大小和方向。

五、课堂小结1.通过本课,学生理解了做功的概念、意义和计算方法。

2.学生了解了力对物体的作用和方向、大小和距离的关系。

3.学生通过实验和计算练习的方式,加深了对做功的掌握。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优秀教案

《功》教案设计
《功》检测展评
班级姓名第小组
一.检测目标:
1. 能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单位。

2. 能说出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3. 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题。

二.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完成以下问题:(完成时间8—10分钟)
1、功的概念:
2、功的公式:功的单位:符号
3、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二是。

4、联系有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的说明,请指出以下几种情景中,
人做功了吗?为什么?
(a) 女孩将一箱报刊搬起来
(b) 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
(c) 虽然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
(d) 运动员踢了足球一下,球在草地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5、小明同学用100N的水平推力将课桌推动了0.5m,则小明对课桌做了多少功?
6、小华同学将100N的课桌匀速举高0.5m, 则小明对课桌做了多少功?(思考:这两题相同吗?)
7.在光滑水平面和粗糙水平面上推车,如果所用的推力相同并通过相同的距离,则推力对车所做的功是( )
A.一样大
B.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功较多
C.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功较多 D.要由小车通过的时间来决定 8.(选做题)小明用200N的力将一个重5N的足球踢到20m远的地
方,则小明对足球做的功是()
A.100J
B.200J
C.4000J
D.无法确定
E.0J
三.学习反思(温馨提示,可以从这节课中我有了哪些收获,又有哪些不足等方面进行思考)。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初中物理《功》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2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定义,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5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6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7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一.复习,知识准备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的方向如何?二.引入新课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

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

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

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初中物理做功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做功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做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做功的概念,掌握做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认识做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内容:1. 做功的概念2. 做功的计算公式3. 做功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做功的概念,做功的计算方法。

2. 难点:做功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做功。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做功的概念。

3. 运用公式法,让学生掌握做功的计算方法。

4.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着一桶水走一段路,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是否做了功。

2. 做功的概念:解释做功的含义,即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发生位移的过程。

3. 做功的计算公式:介绍做功的计算公式W=FS,让学生明白做功与力、位移的关系。

4. 做功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做功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力做功、重力做功等。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做功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课后作业:1. 复习做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涉及到做功,试着用物理知识解释。

3.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如有需要,可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讲解。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模板7篇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模板7篇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模板7篇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模板7篇说课稿是教育部门、上级领导和专家观摩评估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师应该认真负责地撰写、检查和修改自己的说课稿。

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学生水平等情况来制定说课稿。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精选篇1)一、教学分析1、“功”的地位与作用地位: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

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学生认知发展八年级学生学习的沪科版物理教材,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完整版)《功》教案

(完整版)《功》教案

《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节。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2. 理解功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图片,如举重、拉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与功有关,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

2. 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记录不同拉力下的读数,探讨拉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三、学习功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F为力,s为力的方向上的移动距离,θ为力与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2. 学生举例练习:计算一些简单情况下的功。

3. 教师分析总结:计算功时,要考虑力的方向与移动距离的方向是否一致,以及夹角的大小。

四、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如何计算这个力做的功?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解决方法。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要计算水平面上物体受到的力做的功,需要知道力的大小、物体移动的距离以及力与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人爬楼梯做的功、拉车做的功等。

关于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关于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能够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教学(1)物理学中的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物理学中,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我们称之为功。

(2)功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的方法。

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是:力的方向上要有移动距离。

3. 巩固练习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0.3做功了吗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0.3做功了吗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0.3做功了吗一、设计意图:我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游戏,引导他们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斜面、球、尺子、毛巾。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

五、活动过程:1.引入:我带着孩子们玩了一个游戏,让他们推一辆小车,感受推车的力。

然后我提问:“我们刚才用了什么力让小车动了?你们觉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吗?”2.实验一:我设置了一个斜面,让孩子们推球下去,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

然后让他们用尺子量一量球滚动的路程,用画笔记录下来。

3.实验二:我在毛巾上放了一个球,让孩子们推球,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

同样,让他们用尺子量一量球滚动的路程,用画笔记录下来。

4.实验三:我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探索力的作用效果。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教具和学具,进行实验操作,并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力的作用效果。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在活动中,我设置了三个实验,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索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一是通过斜面让球滚动,实验二是让球在毛巾上滚动,实验三是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

这些实验的设计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实验操作中,我特别强调了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和测量球滚动的路程。

初二物理功的教案精选5篇

初二物理功的教案精选5篇

初二物理功的教案精选5篇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功的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二物理功的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机能: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 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

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三、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四、教学步骤:(一)引入课题。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

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

(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

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

那么“什么是功?”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功》——教案

《功》——教案

《功》——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3、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4、了解功的原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教具:长木板、小车、木块、细线.、钩码教学过程:一、复习我们前面学习了力和运动、力和机械。

先来看两张图片。

二、导入新课“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经常说到“功劳”“军功”等词语,这些“功”是什么意思呢?在力学中,也经常提到“功”的概念。

力学里所说的功汲取了“成效”的含义。

那么什么叫功?从本章起开始学习有关功的知识。

三、新授内容出示学习目标:1、什么是力做了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哪些情况下力做了功?哪些情况下力没有做功?3、功的大小等于什么?计算功的公式是什么?利用公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4、什么是功的原理?(一)、什么是“力做了功”教师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木板上用相同的力分别拉木块和小车,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两次用力木块静止不动而小车运动。

这两次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小结: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物体做了功(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出示本节课文图片,提问并学生讨论:1、分析第1组功的实例:物体、小车、汽车在什么力作用下运动,(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①物体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拉力对物体做了功。

②小车在拉力作用下,向前通过了一段距离,人们的拉力对小车做了功。

③汽车在刹车阻力的作用下,向前滑行了一段距离,小车克服刹车阻力做了功。

2、分析第2组没做功的实例:石头、水桶是否受到力?有没有移动距离?为什么力没做功?①石头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所有没做功;②水桶受到了力,也移动了距离,但这个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因此也没做功即“劳而无功”。

《功》教案

《功》教案

第一节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引人新课: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 5厘米左右和将 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 一、功二、讲授新课:(一)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PPT: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九年级物理上册11.3功教案苏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11.3功教案苏科版

三、功【讲课目标】1.知道功的看法;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需条件;3.会利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活动过程】活动一:剖析杠杆、滑轮(组)的优弊端用动滑轮提物体可以省一半力,与此同时,手提绳索的自由端挪动的距离与物体上涨距离是什么关系?这说明动滑轮是省距离还是费距离的呢?用筷子夹菜时,手指只要挪动很小的一段距离,筷尖就能挪动很长的距离,这说明筷子这类杠杆是省距离的,与此同时,你能判断筷子是省力还是费力吗?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简单机械呢?这类关系背后的规律又是什么呢?活动二:研究斜面信息快递:与杠杆、滑轮相同,斜面也是简单机械的一种,大桥的引桥、卡车装货(以以以下图)的跳板都可以看作斜面。

由活动一,我们知道了杠杆、滑轮、滑轮组在省力或省距离的长处的同时,都同时存在着弊端。

现以斜面为研究对象,用实验研究其使用特色。

在斜面上放一小车,车上放不一样样数目的砝码,沿斜面方向拉动小车,测出拉力大小 F、小车经过的距离 s、小车及砝码总的重力 G,小车上涨的高度 h,并填入下表:序号F/N s/m G/N h/m FS/(N·m) Gh/(N·m)123( 1)比较F 与、s与h的关系,你可以发现斜面有哪些使用特色?G(2)比较每次FS与Gh的关系,看有什么发现。

听小组剖析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简单机械;听小组总结实验发现的规律。

活动三:了解功的看法阅读课本P15,认识功的定义、符号、公式、单位、单位符号及单位的物理意义。

读懂记后,脱离课本与同小组同学互相问答。

①功的看法:②功的公式:③功的单位:符号④你能说出1J 的功有多大吗?阅读 P15 第二大段落:做功了吗?完成以下问题⑴做功的两个必需条件:一是,二是。

请指出以下几种状况中,人做功了吗?为何?(a)女孩将一箱报刊搬起来(b)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进(c)固然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岿然不动(d)运动员踢了足球一下,球在草地上转动了一段距离活动四:计看作功小杰将 5kg 的水桶从离井口4m处提出,后又水平挪动了2m。

初中《功》的教案

初中《功》的教案

初中《功》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斜面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吗?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功的概念: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功等于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即 W = F × s。

3. 讲解功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乘以1米。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斜面等实验用具。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讲解实验原理:通过测量重物在斜面上上升的高度,计算重力做的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2. 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呢?3. 出示拓展题目,鼓励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堂练习和总结拓展,巩固了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功的计算方法,避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错误。

高中物理做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做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做功的教案
实验名称:做功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做功的概念以及做功的计算方法。

实验材料:小车、斜面、测量尺、测力计、书本等
实验原理:做功是力对物体的移动所做的功。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移动时,如果力方向与位移方向一致,那么外力对物体做正功;如果力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那么外力对物体做负功。

实验步骤:
1. 将斜面倾斜角度固定好,将小车放在斜面上,并在斜面上放置书本,使小车可以沿着斜面向下滑动。

2. 使用测力计测量小车在沿斜面向下滑动时所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

3. 测量小车的位移,并计算小车在沿斜面向下滑动的过程中所做的功。

4. 改变斜面倾斜角度,重复以上步骤,比较不同条件下小车所做的功的大小。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斜面倾斜角度(°)重力(N)摩擦力(N)位移(m)做功(J)
30 5 2 2 16
45 5 2.5 2 14
60 5 3 2 12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斜面倾斜角度增加,小车所做的功逐渐减小,这是因为斜面倾斜角度增大,摩擦力和重力分量对小车向下滑动的影响增大,使得小车所做的功减小。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做功是力对物体移动所做的功,而做功的大小与外力大小、位移方向及物体的摩擦力等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做功是非常重要的物理概念,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物体运动的过程。

11.1 怎样才叫做功 教案

11.1 怎样才叫做功 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力没有做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难点】:怎样正确的测算功。

三、教法与学法:讲授法、直观法、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预设1、创设悬念,回忆八年级学习到的力的种类,引入新课。

【演示】(1)课本P2 图11-1(2)举起杠铃在空中静止不动(3)提着一桶水在水平路面上行走2、启发引导,探索新知【演示】P2活动一(1)竖直向上提升物体(2)水平面上推动小车★学生活动:找活动共同点师生共同归纳功的定义。

【做功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学生活动:归纳做功的二个必要条件。

【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A。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B。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学生活动:通过实例举凳子,分析“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情况。

共同归纳力不做功的情况。

注意: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F≠0S=0(劳而无功)2、F=0S≠0(不劳无功)3、F≠0S≠0F⊥S(垂直无功)★学生活动:让学生阅读“活动二”部分的内容,回答力对物体做功了吗?a。

(做功)b。

(做功)c。

(过程做功,不动不做功)【明确】研究力做功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谁施力,谁在做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否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随堂小练】:1、判断下图是否做功?一人拖着轮胎行走(做功)人用绳子拉起重物(做功)2、下列生活实例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有( B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丙和丁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一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解答解:甲、推着小车前进,人对小车有推力的作用,小车在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所以推力对小车做了功;乙、用力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上前行,此过程中,拉力与距离的方向垂直,故拉力没有做功;丙、绳子对物体有向上的拉力,物体在拉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所以拉力对物体做了功;丁、人用力搬石头但没有搬动,有力作用在石头上,但石头没有通过距离,故力对物体没有做功.所以做了功的是甲和丙,故选B.▲注,该题考查了做功的必要条件,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一是有力没距离;二是有距离没力;三是有力有距离,但力的方向与通过距离相互垂直.知识点2、怎样测算功【思考】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计算公式】: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的乘积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W)。

沪教版上海科技版八年级物理 9.3“做功了吗”教案 PPT课件

沪教版上海科技版八年级物理 9.3“做功了吗”教案  PPT课件

1、用50N的水平推力将重为100N的
礼盒匀速推动2米,做的功是多少?
F=50N
G=100N
2m
已知:m=10kg h=1.5m 求:w 解:G=mg =10kg×10N/kg =100N w=Gh =100N×1.5m =150J 答:需要做功150J。
已知:G=600N h=3m 求:w 解:w=Gh =600N×3m =1800J
第三节
做功了吗
如何使重力为G
的礼盒升高h?
h h




h
h
机械功
机械功的定义: 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力 距离 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思考:这个定义当中有几个物理量?
马的拉力F使车移动了一段距离S, 我们说马的拉力对车做了功,或简单的说 马对车做了功。
s
叉车的举力F将 货物移动了一段 距离S,我们说 叉车的举力对货 物做了功,或简 单的说叉车对货 物做了功。


二:怎样才算做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注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人对小狗做功了吗?
F
s
F
搬而不动
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
的过程,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运动员没有对球施力,所以 运动员没有对球做功
人抬着物体在水平面上行走,人的支 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有力也有移动距离,但通过距离不在 力的方向上(力与通过的距离相垂直), 因此此力没有做功

S
物体在,哪阶段做 功哪阶段不做功?为什么?
G
h
×
1J=1N· m
• 焦耳是英国物理学家。1818

功的计算教案

功的计算教案

教师展示实验:推动水平桌面的书本;用力举高粉笔盒。

并提问这两个实验中,力的成效是什么?学生回答:课本沿着力的方向移动;粉笔盒向上升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二)做功的因素教师多媒体展示情境图片:1、小车在推力作用下前进;2、物体在绳子拉力作用下提升;3、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前行;4、用力搬石头而未能搬起;提问学生这几种情境中力是否有成效。

学生回答1、2情境中推理和拉力有成效,做功,3/4中滑板受到的力及石头受到的力没有成效,不做功。

教师评价学生善于观察,理解准确,并顺势提问被踢出的足球是否有功?学生不难答出足球被踢出后,没有了脚上力的作用,具有惯性而运动,故没有做功。

教师评价后安排小组结合做功与不做功的这几种情况讨论做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教师点评总结,这就是做功的因素。

(三)功的计算教师引导:大家都已经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那么一个力做功多和少怎么判断呢?学生思考同时老师板书并呈现用100N的拉力使物体上升3m和5m的题目,提问哪种拉力做的功更多?学生回答:两种情况拉力大小不变,第二种提升更高,第二种拉力做功更多。

教师评价后总结得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也就越多。

我们定义: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如果用F表示力,s表示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W表示功,则功的表达式为;强调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其中功的单位为牛米,也叫焦耳,符号为J。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中例题,请同学进行作答。

学生黑板展示计算公式及结果为答案正确,表扬鼓励各位同学。

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1J有多大呢?我们知道2个鸡蛋大概1N,1J就相当把两个鸡蛋举起1m做的功。

环节四:小结作业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并回家估算一下背着书包从楼底教室大概做多少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情况下要做功、知道哪些情况下不做功。
【教学流程】围绕本节中心“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展开。
引入新课→功的概念→做功和不做功的情况→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练习巩固→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应用
学生活动线索:小组合作讨论→总结→练习→展示与点评→应用→练习→小结升华
2.教师通过PPT提出问题,明确合作讨论目的。
3.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讨论。
4.学生展示与点评。
活动二:学生探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5.学生结合导学案和教材讨论哪些情况不做功和哪些情况下要做功。
6.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并能举出实际例子。
活动三:功的计算:
7.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上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练习。
说明:也可通过相应的习题的方式将该知识点呈现。
课题:《第三节:做功了吗?》设计人:匡兴海
课前指导及培训:(各个老师按实际情况手写)
新课环节:(各个老师按实际情况手写)
分配展示任务:(各个老师按实际情况手写)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做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体会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激情参与,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课后记】各个老师课后手写
活动四:完成导学案上的当堂检测:
8.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网络,整理笔记。完成相应的巩固提升。
【板书设计】3.做功了吗
一.功的概念
1: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二.做功了吗?
1:有力无距离:例:
2:有距离无力:例:
3:有力也有距离,但力和距离不同方向例:
三.功的计算
1:公式W=Fs:
2:单位
【作业布置】
【学情分析】学生结合上期物理中力和运动中的知识,从而认识功的概念,但要重点理解“力和力的方向上的距离”,而功的计算较为简单,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其应用。
【突破方式】1.强对概念的理解。功的公式应用注意事项。
2.强调指出计算格式。
3.补充克服重力做功和克服摩擦力做功。
【教学设计】活动一:探究功的概念:
1.课前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反馈。通过生活中力与运动的关系指出力和运动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