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 赤壁怀古》优秀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说课稿《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的一首宋词。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词作中的名篇,在第二单元宋词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研究宋词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通过分析、鉴赏,引导学生进入词境,采撷前人智慧、领略感人情怀,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
本词感情激荡,意境雄浑开阔。
上阙写景,从眼前见到的壮阔的赤壁江景,联想到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下阙则由咏史进而抒情,由再现周瑜从容的儒将形象、赞美其年轻有为的英雄功业,引出自己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清酒祭月的达观思想。
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通过研究,学生可以获得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要领,领略豪放意境;同时领悟并研究苏轼在逆境中坚韧豁达、旷达洒脱的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优秀的诗歌,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研究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艺术特性。
第二单元导读部分也提出了欣赏词作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同时结合本词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本词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2、引导学生用炼字、对比的方法赏析上阕、下阕,并通过诵读,体会作品开阔意境;3、研究烘托和映衬的表现技巧;4、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情感,研究他旷达、认真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本文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时,面对眼前波涛滚滚的长江和历史陈迹,不禁联想到历史上壮阔激烈的赤壁之战及英雄周瑜而作,流露的情感浓烈而复杂,且学生先学会鉴赏方法才能体悟情感,所以我将赏析眼前景、探析周郎的形象作为本课重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课是一篇经典的古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希望大家能够:2.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词人的豪迈与悲凉。
3.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词牌、韵律等。
4.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唐代文人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这首词以赤壁为背景,通过对古代英雄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以下步骤:1.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大家感受一下这首词的氛围。
2.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大家理解词中的情感。
3.文本解读:首先让大家通读一遍词,然后详细解释每一个意象和用词的精妙之处。
4.小组讨论:让大家分组讨论这首词的主题和情感,然后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发言。
5.总结点评:对大家的讨论进行总结点评,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教学评估与反馈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我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注意力集中情况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学生对词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3.作业:布置一些与这首词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或者读后感来巩固所学知识。
4.反馈:在课后或者阶段性考核后,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古诗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过这次教学,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古诗词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及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及说课稿第一章:教案简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崇敬,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2. 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理解作者的历史观和英雄观。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等;2. 学生准备:预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原文诵读:让学生跟读、自读、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 字词解析:讲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4.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大江东去”、“乱石穿空”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5. 情感解读:讲解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怀古”、“伤今”,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崇敬;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美。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2. 写一篇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文章。
第二章: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是关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教案。
我认为,这篇教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诗歌,还要让他们通过分析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等,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会从教学目标入手,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我会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会通过分析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会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崇敬,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热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及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英雄的崇敬之情;(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句意理解;2. 诗歌背景及诗人的思想感情;3.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2. 诗歌意境的把握;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背景资料等;2. 学生提前预习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分组讨论,解答诗歌中的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起承转合;(2)从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的背景对诗歌理解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2)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理解程度等,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念奴娇赤壁怀古》获奖教案说课材料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并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这首词,以达到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词复习有关“词”的文体常识,说说你对古代“词”这一文体的了解。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衍生于诗,独立于“词”2、词,于我国宋代形成颠峰3、词有“词牌”,就是词调,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长短4、词常常分前后两部分,称“前片”“后片”,或者“上阕”“下阕”。
词是隋唐兴起的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乐府、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等。
三、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上课课件

一,有感情朗读,简单说说 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 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 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教师寄语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 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 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 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 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 都只是过眼烟云。
作业: 1.背:背诵该词。 2.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试将该词的景、人、情 融入其中,写一段关于赤壁 的导游词。
三、苏轼在该词中为何单单写到周瑜?。
四、东坡先生,你听我说··· (两人一组,进行对话)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曹操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 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 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 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说课稿《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说课稿一、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定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
本词上片描绘眼前壮丽的长江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个字,使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代。
面对此景,在词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发怀古之幽思,赤壁之战的英雄们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
作者没有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少了;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
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13个字,写出了一个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凉的无奈。
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表达有关。
这种情感依靠什么得以充分传达出来的呢?一是借长江之景抒情,借壮阔之景抒悲壮之怀;二是借英雄周瑜反衬,形成强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确立重点为: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用典的贴切自然确定难点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及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2)理解诗中的历史典故、人物形象和意境;(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之情;(2)领略诗人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把握;(2)诗歌手法的分析;(3)诗人心境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典故的理解;(2)诗歌手法的高级运用;(3)诗人情感的揣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3)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中的历史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说唱诗歌(1)让学生跟读、模仿,体会诗人的情感;(2)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邀请学生上台表演,增强体验。
5. 诗歌品鉴(1)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描绘画面;(2)让学生评价诗人的表达手法;(3)教师总结,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揣摩诗人的情感变化;(2)让学生联系自身,谈谈对人生的感悟;(3)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2. 写一篇关于诗中历史典故的研究性短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人生如梦”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要说的是东坡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说一下我的上课思路。
本课选自高教出版社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即古文单元第22课。
该词是东坡先生的代表作,更是豪放词的发轫之作,它渗透着东坡先生谪居黄州时独特的人生体验,体现了一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就业班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三观初步形成但仍需引导;他们性格活泼,思想活跃,对苏轼及豪放词派有一定了解,对中华诗词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强,可塑性强。
因此,学习该词,可谓是为学生提供了一道精神大餐。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东坡先生,掌握怀古词的怀古伤今的写作方法,这是学习本课的两个基础。
第二,能力目标,能够充满感情、收放自如的诵读该词,以读带赏,进行整体感悟;能够赏析该词豪放的语言风格并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情感目标,能够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在以上几个目标中,有感情诵读,鉴赏语言,把握情感是教学重点,而情感的把握更是我们要突破的难点。
生命教学观认为,师生要把课堂当做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当成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我们既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更要让学生有深刻的生命感悟。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如下教法:1,设置课前任务,以任务促预习2,课上诵读,以诵读促欣赏,3,探究问题,以问题促思考。
学生在老师的推动下,通过任务做好课前准备,通过诵读领悟诗词之美,合作探究,思考问题,进行深入鉴赏。
教学过程分为五步,通过视频进行导入,通过诵读沉浸其中,通过语言分析风格,通过对比认识人物,通过问题把握情感,循序渐进进行学习。
下面是具体教学过程:
课堂开始,通过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给学生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带学生“穿越”时空,身临赤壁,回到那段惊心动魄的三国历史。
之后趁热打铁,反复诵读,让学生带着心中升腾的豪情,对该词进行整体领悟,为后面的鉴赏做好准备。
然后以问题引导,做进一步鉴赏。
通过问题一赏析赤壁之景的波澜壮阔,感受语言的豪放特色。
作者高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我们构建了广阔的时空背景。
又通过一句“故垒西边,人倒是”稍作收束,将我们的视线集中于周郎赤壁。
然后又继续展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将赤壁的高险、江水的波涛汹涌、壮美展现给我们,豪气冲天,为后面即将出场的人物描绘了一幅如画江山。
下片,通过问题二分析人物,认识周郎。
我们从小乔初嫁的美谈中,从他羽扇纶巾的装束中,从他谈笑间让几十万曹军灰飞烟灭的功绩中看到了周郎的风流儒雅,年少有为。
但是为何?在群雄并起的三国,苏轼唯独选择了周瑜?抛出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一段微课,对二人进行对比,进一步深化认识。
最后,结合收尾之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师生共同探讨一个问题,攻克难点。
苏轼在与周瑜的对比中黯然失色,他讲人生如梦,到底是失落消沉?还是依旧乐观豁达?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讨论结束后,我们通过两个课前任务,让学生发言,老师进行总结。
任务一,苏轼在谪居黄州时还有另外一首题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作品,试简要分析其思想感情。
在这首词中,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打击,作者高咏“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雨过天晴的夕阳斜照,又道“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人生波澜,仕途坎坷,作者内心豪情不减,波澜不惊。
任务二,作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写过一首小诗《自
题金山画像》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总结,其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那我们不妨查阅资料,看看苏轼一生,功业几何?让我们感动的是,在这么多年的外放和贬谪生涯之中,作者并未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而是每到一处,总放不下读书人肩头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放不下当地的百姓福祉,哪怕自身流落天涯海角。
而自己心中的那份委屈,唯有寄予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他心中的那份豁达,让我们肃然起敬,在茫茫的人生之路上,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仰望的人生境界!
最后,通过补充出自余秋雨和周国平之手的两段文字,让我们记住苏轼,记住他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
课堂收尾处,让我们跟随一段饱含别样深情的朗诵,与东坡一起“还酹江月”。
作业:1.苏轼,我想对你说``````(通过蓝墨云班课进行交流)
2.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反思:相关视频、微课的使用
直观生动,激发兴趣
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思想活跃、见解深刻
云平台——联通、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