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册语文第1课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最重要知识讲解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二、故事背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理解词义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2.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四、问题归纳1.“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渡过长江)。
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这里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相逢在武林》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语文教材。
该书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本文将从课文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对该课进行详细介绍,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相逢在武林》的主要故事发生在武林会馆。
故事开始时,江湖中传言武林会馆的拳法高手“女将军”遭遇重伤,丧失了战斗能力。
为了找到能够救治“女将军”的医者,武林会馆张贴了招聘启事。
少年燕羽闻讯后,立即决定前往武林会馆。
燕羽是一个意志坚定、勇敢无畏的少年,他有着超凡的拳法天赋。
在燕羽的童年生活中,他从一位拳法大师那里学到了无敌的拳法秘诀。
这使得燕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轻松地战胜任何敌人。
但是,燕羽意识到他的力量并不足以支持他成为真正的拳法高手。
因此,他决定拜访武林会馆,并帮助“女将军”。
在武林会馆,燕羽结识了其他与他有着相同目标的年轻人,包括聪明机智的优、善良纯真的仁、保护伙伴的义、理性有计划的智。
在这个小团体中,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技能和特点,并相互支持。
为了救治“女将军”,燕羽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一段旅程,在这个旅程中,他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和挑战。
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敌人,包括拥有强大武力的封少司、擅长忍术的隐者,以及使用毒药的奸商。
燕羽和伙伴们不仅要发挥出他们的拳法技巧,还要运用他们的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才能成功地战胜这些敌人,并最终找到能治愈“女将军”的草药。
在旅程中,燕羽和他的伙伴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的拳法技巧,而且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他们在困难面前从不放弃,总是鼓励和帮助彼此。
最终,燕羽和伙伴们成功找到了治愈“女将军”的草药,并成功地将她治愈。
这个故事以胜利和希望的结局结束。
在《相逢在武林》这个故事中,充满了勇气、友谊、合作以及追求自我提升的主题。
燕羽和他的伙伴们通过相互帮助和共同努力,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还帮助了其他人。
这给人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信息,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努力提升自己。
此外,《相逢在武林》还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让读者对武林的地方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背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虽然已经面临总崩溃的局面,却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4月22日2时,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省江阴的长达五百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同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4月23日晚间,解放军占领了蒋家王朝巢穴——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城,宣告国民党统治的彻底崩溃。
同年4月,中共中央已由西柏坡迁至北平(北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1949年4月20日至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作战,即渡江战役。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间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总数为180万左右,其中正规军约为115万,完全失去了有效的战略防御能力。
国民党反动派一面继续玩弄“和平”阴谋,以求拖延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一面纠集残兵败将组织军事防御,重点是长江防线,企图利用长江天险阴止人民解放军南下,以造成“南北朝”的局面,再待机反扑。
1949年2月、3月,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第二、第三野战军的7个兵团之24个军及华东、中原军区所属部队共约百万人,由在淮海战役期间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栗裕、谭震林组成的中共总前委指挥,以第四野战军一部协同,于4月间发起渡江战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生字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生字词
一、生字。
1. 溃(kuì)退。
- 解析:“溃”在这里指(军队)被打垮。
如“敌军狼狈溃退”,表示敌军失败后散乱地后退。
2. 泄(xiè)气。
- 解析:本意为自气球或轮胎中排出空气或其他气体,在这里表示失去信心和干劲。
例如“你可不能泄气,要坚持到底”。
3. 督(dū)战。
- 解析:监督作战。
“督”有察看、监管的意思,如“都督”(古代的军事长官),在“督战”这个词里强调对作战情况的监督。
4. 要塞(sài)
- 解析:险要的关隘。
“塞”在这里表示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区别于“塞(sāi)子”(堵住容器口使内外隔绝的东西)和“塞(sè)责”(对自己应负的责任敷衍了事)。
例如“这个地方是军事要塞,易守难攻”。
5. 业已(yǐ)
- 解析:已经。
是比较书面的用法,如“业已完成”表示已经完成。
二、词语。
1. 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
- 解析:枯、朽:枯草朽木。
摧折枯朽的草木。
形容轻而易举。
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例如“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下了敌人的阵地”。
2. 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
- 解析:锐:锐气;当:抵挡。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如“战士们在战场上锐不可当,奋勇杀敌”。
独坐敬亭山 学科信息: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人教四年级下册
返回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1课 古诗词三首之独坐敬亭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诗 人 简 介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 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
病逝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享年61岁。李白生
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 漫游生活。直到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长 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1课 古诗词三首之独坐敬亭山
赏析升华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
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 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1课 古诗词三首之独坐敬亭山
品读,悟诗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从“只有”两个字上,我们猜一猜,此时诗人在想
些什么?从表面上看,诗人找到了朋友,显得轻松自在,
其实作者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因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 “知己”,求得心灵的安慰。 创作背景 2、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 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
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 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后世将李 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
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
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 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中学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课件 (共11张PPT)
畅谈心灵的感受
假如有一天,你也是 一个学业有成、年轻有为 的科学家,你会怎么做
?
谢谢大家
倾听的是的声音
材料1:钱学森在获得“国家杰出贡献奖时, 其言辞突出的是“感恩”。他感谢老一辈革 命家、感谢工作中的领导同事、感谢母校、 感谢夫人等等,唯独不谈自己在科学方面做 了哪些特出的贡献。 材料2:王淦昌为人低调,说自己“天资够, 勤奋不够”。 材料3:王大珩反复强调“做人比做学问更 重要”。 材料4:严济慈、童第周等视严谨的态度为 科学的生命。
作 品 初 感 受
Jiàn 鉴定 mí 弥补 Kān 勘察 qīn 钦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xiè 卸任 bān 颁奖 àn 黯淡 luó jí 逻辑
chóu 应酬 xián 头衔 xiǔ 枯朽 dǐ 宝坻
yāo 邀请 xiè 机械 shí 锈蚀 gǒng 斗拱
作 品 初 感 受
鉴定: 鉴别和评定。 应景: 为适应某种场合而勉强做事。 应酬: 交际往来;私人间的宴会。 激将: 用刺激或反面的话鼓励人去做。 折腾: 反过来倒过去;反复做;折磨。 逻辑: 这里只思维的规律。 叹为观止: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婉转谢绝: 用委婉的话拒绝别人。
钱 学 森 涂
元 季
华 的国科在 民 宝路学他 族 藏,为心 知 ,十重里 识 是年,, 分 科两名国 子 学弹利为 的 的成为重 典 旗。轻, 范 帜他。家 ! ,是五为 是知年轻 中识归;
人 民 科 精学 神家 风的 采
作 品 一、标画出你认为需要 初 引起注意的字词。 感 二、留意文章写了钱学 受 森的哪些事迹。
合 作 对 对碰
钱学森是一个 你看他 的人, 。
与 作 家 面 对 面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列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列表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的内容,也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适应学习生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列表一、字词基础1《新闻两则》鄂。
:湖北省的简称。
豫yD:今河南省的简称。
绥靖suijing: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过去反动政府。
阻遏zY。
:阻止; 遏止。
锐不可当ruibDk苞dang:锐:锋利。
当:抵挡。
形容来势锐猛,无法阻挡。
芜湖荻港溃退要塞阌乡逃窜聿2《芦花荡》尖利jianli:尖锐锋利。
能耐n6ngnai:[口]:本事;技能。
悠闲youxian: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寒噤hanjin: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仄歪z。
:倾斜。
央告yGnggdo:恳求。
转弯抹角:语言不便直说,以比喻、暗示或正言反说等方式表达。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苇塘堤防竹篙编算疟子吆喝蹿飒飒泅水莲蓬3《蜡烛》拂晓fuxiao :天快亮的时候;紧连黎明前的时间.瓦砾wdli:破碎的砖瓦.地窖di jiao:贮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鞠躬j&gOng: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在跳方形舞时(向舞伴)行礼。
颤巍巍chanweiwei: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
偷袭迫击炮匍匐交叉腋窝名副其实=名符其实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赃物zGngwD: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
箱箧xiGngqi。
:装各种东西用的方形容器,可用木头、塑料、皮革等制成。
制裁zhicdi:用强力管束并处罚。
荡然无存ddngrdn-w血3:形容原有的东西尽数失去。
赞誉珐琅惊骇瞥见劫掠笑嘻嘻5《亲爱的爸爸妈妈》肃穆sDmD:严肃而安静,庄严肃穆。
荒谬huGngmiD:荒唐,错得离谱。
健忘jianwang:记忆力差,易忘事。
杀戮蜿蜒恍惚斑白盟誓憧憬控诉执著韵律云霄倾泻缭绕不绝血腥6阿长与《山海经》骇hai:惊骇;惊诧;惊动。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社戏》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社戏》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字音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二、结构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三、重难点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
《消息二则》课文导入语集(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课文导入语集1、序曲: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3、(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4、[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朗读新闻)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5、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读读写写注音及解释(1)
八年级上册语文读读写写注音及解释第一课《消息二则》1.溃退【kuì tuì】: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2.泄气【xiè qì】:引申为泄劲、放弃。
3.督战【dū zhàn】:在前线监督作战4.要塞【yào sài】:筑有永久工事、准备长期坚守的国防要地。
5.业已【yè yǐ】:已经6.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摧折枯朽的草木。
形容轻而易举。
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7.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颁发【bān fā】:公布;发布。
2.遗嘱【yí zhǔ】:一个人说明他死后如何处理其动产和不动产的书面文件。
3.建树【jiàn shù】: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4.仲裁【zhòng cái】: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5.巨额【jùé】:巨大的数额。
第三课《“飞天”凌空》1.凌空【líng kōng】:意为高升到天上或耸立空中。
2.翘首【qiáo shǒu】:指仰起头来眺望远处;形容盼望之切。
3.酷似【kù sì】:极其相似。
4.潇洒【xiāo sǎ】:(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5.轻盈【qīng yíng】:姿态、动作轻巧优美。
6.悄然【qiǎo rán】:形容安静而无声。
浑然,依然。
7.由衷【yóu zhōng】:衷心的;出自内心的。
强调自发,不是假装的。
8.新秀【xīn xiù】:新近涌现的杰出人才。
9.屏息敛声【 bǐng xī liǎn shēng】:抑制语声和呼吸。
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屏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
(学生再读)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屏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屏显)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三大特点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当一回编辑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原文及教案【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H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社戏》是现代⽂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民淳朴、善良、友爱、⽆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课《社戏》课⽂原⽂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倘⾃⼰还未当家,夏间便⼤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建,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
那地⽅叫平桥村,是⼀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村庄;住户不满三⼗家,都种⽥,打鱼,只有⼀家很⼩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因为我在这⾥不但得到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幽幽南⼭”了。
和我⼀同玩的是许多⼩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母那⾥得了减少⼯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在⼩村⾥,⼀家的客,⼏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辈来,却⾄少是叔⼦,有⼏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吵闹起来,打了太公,⼀村的⽼⽼少少,也决没有⼀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九不识字。
我们每天的事情⼤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世界⾥的呆⼦,决不惮⽤了⾃⼰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其次便是⼀同去放⽜,但或者因为⾼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都欺⽣,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近⾝,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这时候,⼩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于我在那⾥所第⼀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赵庄是离平桥村五⾥的较⼤的村庄;平桥村太⼩,⾃⼰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
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
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六要素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六要素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的六要素包括:
1.时间:第一则消息的发布时间是1949年4月20日,第二则消息的发布时间是1949年4月22日。
2.地点:第一则消息的报道地点是渡江前线总前委,第二则消息的报道地点是渡江战役总前委。
3.人物:第一则消息涉及的人物有毛泽东、朱德、总前委张云逸、粟裕、张震,第二则消息涉及的人物有毛泽东、朱德、总前委张云逸、粟裕、张震。
4.事件发生的原因: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原因,第二则消息是关于我军渡江情况。
5.经过:第一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准备渡江作战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包括船只不足等问题,但最终还是成功渡过了江。
第二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渡江战役中的进展情况,包括攻占南京等城市。
6.结果:第一则消息报道了我军成功渡过长江,第二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渡江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湖(wú)击溃(kuì)督战(dū)绥靖(suí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歼灭(jiān)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发(bān)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渡江三路大军
中路军(安庆—芜湖)
西路军(九江—安庆)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东路军(南京—江阴)
二、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中路军(安庆—芜湖)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
兵力
三十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 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五万
东路军(南京—江阴)
一、从新闻要素出发学习课文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 线。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 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分析新闻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
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充满嘲讽鄙弃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 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 ;“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 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纭溃退, 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照鲜明。
背景知识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 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已成定居。但国民党反动派继 续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后, 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 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 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 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并取得胜利, 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我三十万 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第1课《社戏》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赤膊( bó ) 聋子( lóng ) 喃喃( nán ) 模样( mú )
正音释义
读准字音。 抛( pāo ) 豆荚( jiá ) 纠葛( gé ) 拇指( mǔ )
剥豆( bāo ) 桕树( jiù ) 棹( zhào ) 好歹( dǎi )
撮( cuō ) 癞( lài ) 楫( jí )
正音释义
鲁迅先生所写的《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 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后一部分。请同学们课下从 网上找到原文,读一读前面的部分,并结合本文 的写作背景,体会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章抒发的 感情。
PART.01
社戏 第2课时
课文的标题是“社戏”,这究竟是一场怎 样的社戏,让鲁迅先生如此难以忘怀?其间还 发生了哪些故事?让我们跟随“迅哥儿”回顾 这次的看戏之旅。
知识链接
社戏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后发展为一种地方基层组织 或区域的名称,接近“村庄”的概念。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一种祭祀土地神的戏艺活动。最 初的社戏只在春秋两季,农家播种或收获之后,演戏来祭祀 土地神。因为每年演戏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也叫“年规 戏”。后来,社戏不限于祭祀土地神,演社戏的时间亦不限 于春秋两季。只要是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 家可看的戏,便统称为“社戏”。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作者看到了曾饱含热望的 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悲惨结局,也目睹了仍处于军阀混 战、封建割据下种种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现 状,现实的黑暗使他不由得想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小时候浙江绍兴外祖母居住的村庄。他从农民身上看到了 闪光点,并受到启发和教育,因此以自己少年时期的生活 经历为依据写下本文。
文本研读
1.从全文看,“我”把平桥村称为“乐土”有 什么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们品读与回味的。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消息⼆则》教案 第⼀课时 教学⽬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的真实准确。
3.感受⼈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前、压倒敌⼈的⼤⽆畏精神。
4.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法,是教学重点 2.运⽤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是教学难点 ⼀、教材分析: 渡江战役1949年4⽉20⽇晚开始,6⽉2⽇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
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泽东亲⾃撰写《⼈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民和全军将⼠以极⼤⿎舞,对于⽡解敌军⽃志,⿎舞我军⼠⽓发挥了极⼤的作⽤。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类战争空前的奇观。
可以想像,千⾥江⾯上,万船齐发,冒着炮⽕,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可以想像,⽇⽇夜夜盼解放的江南⼈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要⽐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江阴,长达⼀千余华⾥。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军渡江的进展,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玩弄的和谈阴谋⽡解了⽃志。
这篇新闻,⽓势磅礴。
⽑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势,表现了恢宏的⽓度。
这篇新闻,语⾔准确精练,铿锵有⼒,书⾯语和⼝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背影》巧妙铺垫,情感真挚
巧妙铺垫,情感真挚——探究《背影》的铺垫写作手法铺垫,就是为了要突出主要人物或事件,先对次要人物或事件进行铺陈描述的写作手法。
《背影》一文的铺垫手法,用得就非常巧妙。
★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
①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②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文章开篇交代家境惨淡。
在这种状况下,父亲自己早已疲惫不堪,却仍时时刻刻挂念着儿子。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做铺垫,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处境艰难的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真情。
★铺陈式铺垫:即对人物或事件加以铺排渲染,为下文做铺垫。
①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②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作者在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前,先交代父亲是一个胖子,这就增加了攀爬的难度。
明知不易,父亲却仍坚持自己去。
这样巧妙铺垫,让情感更加真挚。
另外,文章多次写到“我”的“眼泪”。
这些泪,是依恋的泪,更是感动的泪,也正是这些“眼泪”才让作品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绪。
这种伤感的氛围,更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
★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
①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②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我”已二十多岁,生活完全能够自理,所以,“我”对父亲对“我”的细致照顾不能理解,甚至暗笑他的“迂”,即使如此,父亲仍事无巨细地关心“我”。
这种反差式铺垫,更能突出父亲的爱子情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完成作业本作业
教后反思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了解大小“李杜”组合。
分组配乐朗诵。
作业设计
抄写或默写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准备
教学挂图。
板
书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修改、课堂即时生成与对策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二〇一二学年语文学科备课表(详案)
(注:主备教师不必填写个性修改部分,使用教师需按要求进行个性修改。)
课题
《古诗词三首》
教学时间
总(2)课时 第(1—2)课时
主备教师
钟如珍
使用教师
钟如珍
教学
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