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
一、病例分析
1. 了解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 分析病例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
3. 提供实际病例模拟训练机会,培养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专科知识
1. 掌握心血管、呼吸、内分泌、消化等系统疾病的基本知识
2. 学习专科相关检查、诊断和治疗技术
3. 深入了解各种常见内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
三、实验技能
1. 学习临床医学实验室技术,如血液、尿液、影像学等检查手段
2. 掌握基本内科检查方法,如听诊、触诊、压痛点等
3. 提高分析实验结果和临床资料的能力
四、诊断能力
1. 培养对内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2. 学习临床推理和病情评估,制定合理诊疗方案
3. 提高处理医学伦理和法律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方法
1. 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操作等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组织专家讲座和学术讨论,拓展学生学科领域的视野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快速掌握和灵活运用
六、教学内容
1. 内科学基本原理、临床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
2. 内科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要点
3. 内科学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
七、评估方式
1. 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内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病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医学文献阅读,评价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操作、技术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试,评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上是内科学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有效指导教学,并培养优秀的内科医学人才。
内科学教学大纲Microsoft Word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内科学》二、课程性质: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学科。
由于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与基础各学科及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所阐述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因而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1、研读对象:本课程的主要研读对象专科临床专业学生。
2、课程特点: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依据。
培养学生的高尚医德,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内科学应以基础医学和诊断学为基础,在复习、巩固解剖、生理、病理和诊断学等课程的同时,学习这门新课程。
在学习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三基训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提高对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或了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依据。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为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为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本着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体整体意识的原则,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原则,本课程在相关内容上相互融合与渗透,充分体现“内科”的特点。
《内科学》是一门临床专业课。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临床医学是认识和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科学。
内科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五、课程总学时:本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内科学课堂讲授60学时,临床见习4学时,总计64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1、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特点。
完整word版,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 143L01B学分数:5周学时:5总学时: 85学时分配:理论85开课学期: 3.2开课学院:医学院英文名称: Internal Medicine适用专业:供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使用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模块课课程修读条件:基础医学课程及诊断学修读之后网络课程地址 :课程负责人:所属基层学术组织:内科学教研室二、课程简介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与营养代谢性疾病和风湿性疾病。
通过内科学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并培养学生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维。
其中的实践环节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课程,通过见习课程的学习,能够巩固提高内科学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际诊查病人的能力。
通过临床见习和门诊见习来完成,掌握完整病历的书写,培养独立观察和诊治病人的工作能力,初步掌握临床思维方法,全面培养医学生医德、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为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为从事临床内科工作奠定基础,并为学习其它临床各科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和工作方法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章节授课内容学时章节授课内容学时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15第五章高血压2第一章呼吸系统总论0.5第六、九章心肌和心包疾病2第三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2第八、十章心脏瓣膜病及感染性心内4性肺疾病膜炎第四章支气管哮喘2第四篇消化系统疾病18第五章支气管扩张症0.5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2第六章肺部感染性疾病2第四、六章慢性胃炎、胃癌2第七章肺结核2第五章消化性溃疡2第八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2第七章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2第十章肺血栓栓塞症1第八章炎症性肠病1第十一章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1第十二、十五章肝硬化、脂肪性肝病(非4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第十二章胸膜疾病1第十七章肝性脑病1第十四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0.5第十八章胰腺炎(急性胰腺炎)2第十五章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0.5第二十章消化道出血2第三篇循环系统疾病18第五篇泌尿系统疾病12第二章心力衰竭4第一章总论2第三章心律失常2第二、三章肾小球疾病概述及肾小球2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第四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4第四章肾病综合征2(2、 3、4 节)续上表:章节授课内容学时章节授课内容学时第八章尿路感染2第十章淋巴瘤2第十二章急性肾损伤2第十四章出血性疾病概述1第十三章慢性肾衰竭2第十五章紫癜性疾病(血小板减1少性紫癜)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12第七篇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7性疾病第二章贫血概述1第九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第三章缺铁性贫血1第二十一章糖尿病4第五章再生障碍性贫血1第八篇风湿性疾病3第六章溶血性贫血2第三章类风湿性关节炎1第九章白血病3第四章系统性红斑狼疮2基本内容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及内容: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及常见的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1. 课程简介内科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涵盖了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内科学课程提供一个详细的框架,确保学生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学习内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
2. 目标和要求- 掌握常见的内科学知识,包括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病例中分析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
-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内科学的基本操作和常见疾病的处理。
-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与患者及其他医疗团队成员有效合作。
3. 教学内容3.1 内科学基础知识- 内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内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内科学疾病分类和流行病学- 内科学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内科学的临床表现和病史采集- 内科学的体格检查方法3.2 常见内科疾病-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胰腺炎等- 泌尿系统疾病:肾功能衰竭、尿路感染、肾结石等- 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肿瘤等- 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3.3 内科诊断和治疗- 内科学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技术- 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内科疾病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内科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护理4. 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内科学基础知识和常见疾病的原理、病理生理等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
- 病例讨论:通过分析真实病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等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网络学习: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内科学相关内容,并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
5. 课程评估-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病例讨论、实践操作等综合评定。
- 考试成绩:进行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一篇绪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它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各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内科学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疾病与营养疾病、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等。
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过程,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内科学的任务和目的是在基础医学的基础上,用先进的医学思想和现代医学的成就,系统地传授内科学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注重临床思维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
二、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基本内容1、内科学的学习方法2、内科疾病的诊断3、内科学的进展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总论一、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了解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的原因;呼吸系统疾病医疗、防治和科研的展望。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1、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3、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4、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5、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展望肺炎一、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肺炎的分类(包括解剖分类、病因分类和患病环境分类)。
2、熟悉病原体引起肺炎的途径。
3、掌握肺炎的诊断程序(确定肺炎,评估严重程度和确定病原体)4、掌握肺炎的治疗原则5、了解肺炎的预防6、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
7、熟悉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8、了解军团菌肺炎、肺部真菌感染等。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1、肺炎的定义、流行病学概况2、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3、肺炎的分类方法及其特点4、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如何确定病原体5、肺炎的治疗6、肺炎球菌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X 线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7、感染性休克的治疗8、自学其他病原体肺炎肺脓肿一、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肺脓肿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要点。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前言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内科学整体性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他不仅是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基础,而且与其他各科联系十分密切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内科病人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特点,实施整体医疗达到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因此,学好内科学是学好临床医学的关键。
要学好内科学,既要善于读书,又要勤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内科学的教学目标内科学的系统学习包括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二部分,内科学的范围很广,它包含所有的内科疾病。
内科学的内容分为十部分: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疾病营养疾病、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病,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内科学重点阐述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
每一系统疾病前均有总论,每一疾病的编写内容包括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它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等。
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了解内科学的发展新动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满腔热情地对待病人,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病人服务的思想。
内科学的教学方法授课内容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重点,适当的讲解有关内科学新进展和新动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临床实践。
内科学课程分为:课程系统学习,临床见习包括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
教学方法多样性,启发式、互动式,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传授知识与培养提高素质相统一的教学教学方法。
内科学的学时安排内科学教学总课时为177学时,其中课堂讲授110学时,见习67学时。
1.理论教学安排2.见习安排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预习内容】1、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2、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内科学是医学领域中最为广泛和重要的学科之一,涵盖了人体各系统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内科学知识,培养其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理解内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3. 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4.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5. 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内科学基础1. 内科学的定义和范畴。
2. 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3. 病理生理学基础。
4. 临床病史采集与病历书写。
5. 常见临床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
6. 内科学基本技能操作。
第二部分呼吸系统疾病1. 呼吸系统解剖与生理。
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
4. 肺癌、胸腔积液等。
第三部分循环系统疾病1. 循环系统解剖与生理。
2.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3. 冠心病、高血压等。
4. 心肌炎、心肌病等。
第四部分消化系统疾病1. 消化系统解剖与生理。
2. 胃炎、肠炎等。
3. 肝硬化、胆囊炎等。
4. 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
第五部分泌尿系统疾病1. 泌尿系统解剖与生理。
2.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3.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4. 尿路感染、肾结石等。
5.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6. 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7.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
8. 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等。
9. 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等。
10. 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
11. 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12. 中毒与理化因素疾病:药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13. 其他:如恶性肿瘤等。
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大纲
以下是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大纲的大致内容:
一、基础理论
1. 内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内科学基本概念和方法
3. 内科学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思路
4. 内科学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其治疗原则
二、常见疾病的诊治
1. 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2. 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等
3.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胆囊炎、肝炎等
4. 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
5. 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6. 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
7. 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8. 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病、脑膜炎等
三、重点疾病的诊治
1. 癌症的分类、诊断和治疗
2. 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
3. 肝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
4. 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
5. 糖尿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
四、内科学相关技术方法
1. 内镜检查
2. 影像学检查
3. 实验室检查
4. 生物制剂治疗
五、内科急诊救治
1. 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急诊处理
2. 呼吸道急症的急诊处理
3.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急诊处理
4. 全身性过敏反应的急诊处理
以上仅为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大纲的大致内容,具体的教学安排会根据学校、教师和课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用)英文名称:Internal Medicine 总学时:96学时实验(实训)学时: 9学时课程编码:23011 课程学分:6学分课程类别:临床医学课程类型:必修教研室:西医临床教研室课程负责人:姜宏一、一般情况《内科学》是研究内科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诊疗技术的临床学科,属临床专业课,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学科,也是临床专业本科教学的主干课程。
高等中医院校开设“内科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系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掌握常见病的现代医学诊疗知识,掌握必要的危重病抢救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中医学与西医临床的相互渗透与利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促进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的学科,又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
因此,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应用发展的观点来组织教学。
讲授时要求概念准确清楚,临床思维严谨科学,内容重点突出、方法切实可行;要求讲授内容层次分明,突出常见病与多发病、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讲授,并注意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注重床边教学的实施与临床见习,重视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本大纲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内科学》(第二版)教材编写,适用于中医、中西结合五年制,中医、针灸推拿本硕连读七年制专业学生教学。
教材内容中传染病内容在该专业开设的《传染病学》课程中讲授及考核,部分与急诊医学重叠的内容如急性呼吸衰竭、ARDS、DIC、上消化道出血等,放在《急诊医学》中讲授,该大纲中不作教学及考试要求。
大纲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结合典型病例教学两大部分,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强调运用典型病例进行案例式教学,其余疾病根据条件实施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理论讲授。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熟悉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因素2.熟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思路3.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进展【教学内容】1.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因素2.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思路3.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进展【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第二章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目的要求】1.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熟悉慢性支气管的辅助检查及其改变。
3.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改变。
【教学方法】自学为主第三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目的要求】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熟悉慢性支气管的辅助检查及其改变、临床分型与分期。
3.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改变。
【教学内容】1.概述:概念、流行病学特点。
2.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病因包括吸烟、感染、理化因素及过敏因素,重点介绍吸烟的危害,长期反复作发可发展为慢性。
3.临床表现:着重介绍“咳、痰、喘、炎”的临床特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痰液检查、X线检查及肺功能检查等。
5.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及肺癌等。
6.并发症: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
7.治疗:发作期对症处理、抗菌药物的应用;缓解期治疗。
8.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2.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
3.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
【教学内容】1.概述:概念,分类。
2.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各种因素均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而由于肺、胸廓或肺血管疾病,其中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
肺组织、支气管的病理改变特点。
3.临床表现: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强调肺气肿的临床体征特点。
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肺功能、心电图和X线检查等,强调肺功能检查的诊断价值。
5.诊断:诊断要点。
6.治疗:(1)氧疗:强调氧疗的重要性。
(2)药物治疗:抗生素、解痉止咳祛痰。
(3)其他:营养支持、康复治疗等。
7.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或结合案例式教学,必要的板书补充。
第四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目的要求】1.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临床分期及其表现,诊断与治疗。
2.熟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并发症。
3.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理、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1.概述:概念、流行病学、危害。
2.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慢性支气管-肺、胸廓或肺血管疾病,其中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肥大及右心衰竭等,强调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
主要病理改变为肺动脉高压与右心室肥大。
3.临床表现:代偿期具有慢性肺部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失代偿期具有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肺功能、心电图和X线检查等。
5.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与风心病、冠心病等鉴别要点。
6.并发症:肺性脑病概念及重要性、酸碱平衡失调特点等。
7.治疗:(1)急性加重期治疗: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人工器械通气的应用,呼吸兴奋剂的应用。
控制心力衰竭侧重讲述与一般心力衰竭处理的不同点及洋地黄的使用注意事项。
积极治疗并发症如肺性脑病、酸碱平衡失调等。
(2)缓解期治疗。
8.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或结合案例式教学,必要的板书补充。
第五章支气管哮喘【目的要求】1.掌握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典型发作的临床表现、诊断及药物治疗原则。
2.熟悉辅助检查的选择及临床意义,与心源性哮喘的鉴别要点,危重哮喘的诊治。
3.了解发病机制及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概念、流行病学及危害。
2.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病因与气道慢性炎症有关,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密切相关。
简要介绍速发相哮喘反应与迟发相哮喘反应,其中迟发相哮喘反应在哮喘气管炎症病理过程中对炎症细胞浸润及炎症介质释放起重要作用。
病理改变特点为早起呈可逆性,以慢性炎症为本质。
3.临床表现:着重介绍哮喘典型发作及重症哮喘的临床特点。
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痰常规检查、动脉血气分析、X线及肺功能测定、气道激发试验等。
5.诊断及鉴别诊断(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与心源性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的鉴别要点。
6.治疗:治疗原则。
由过去重视解痉平喘到现在重视抗炎治疗,以改善气道炎症,降低气道反应性,强调缓解期继续抗炎治疗的必要性。
介绍各类抗炎、解痉、平喘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介绍重症哮喘的处理。
要点性介绍支气管哮喘的国际诊疗指南。
【教学方法】多媒体或结合案例式教学,必要的板书补充。
第六章肺炎【目的要求】1.掌握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熟悉鉴别诊断、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3.了解发病机制、病理分期。
【教学内容】1.概述:肺炎的概念、分类。
2.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肺炎链球菌的病原学特点,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理分期。
3.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及体征、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以血液一般检查、影像学诊断为主。
5.诊断及鉴别诊断:(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重点介绍与其他病原学肺炎的鉴别要点。
6.治疗:青霉素及其他抗菌药物的应用。
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处理。
7.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或结合案例式教学,必要的板书补充。
第八章肺结核【目的要求】1.掌握肺结核的病因、传染源、传播途径,诊断及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原则。
2.熟悉肺结核的病理与临床分型。
3.了解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并发大咯血的处理要点。
【教学内容】1.概述:概念,强调肺结核为慢性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
2.发病机制与病理:肺结核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分型。
3.临床表现:着重介绍本病临床常见类型的典型表现。
4.实验室检查与特殊检查:痰菌检查、血常规、血沉、PPD、影像学检查等。
5.诊断及鉴别诊断:(1)诊断方法与要点。
(2)鉴别诊断:与肺炎、肺癌、慢性支气管炎等鉴别要点。
6.治疗:抗结核治疗药物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大咯血的处理。
其他疗法:对症、手术等。
7.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或结合案例式教学,必要的板书补充。
第十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目的要求】1.掌握肺癌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
2.熟悉肺癌的病理分型及组织学特点、转移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发病机制、化疗方案。
【教学内容】1.概述:着重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
2.病因:吸烟、工业性致癌因素、大气污染等,重点介绍吸烟的危害。
3.病理改变:根据发生部位分型,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及形态分型,转移方式。
4.临床表现:强调早期症状,咳嗽、咯血、肺外症状的特点及其对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5.实验室与其他检查:(1)痰、胸腔积液及癌细胞检查。
(2)X线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
(2)支气管镜检查、活体组织检查等。
6.诊断及鉴别诊断:(1)诊断:强调早期诊断思路。
(2)鉴别诊断:肺炎、肺结核、肺脓肿、结核性胸膜炎、转移性肺癌等。
7.治疗:以手术根治为主的综合治疗,重点为组织学类型对各种治疗方法的敏感性。
8.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或结合案例式教学,必要的板书补充。
第十一章呼吸衰竭【目的要求】1.掌握慢性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根据、治疗。
2.熟悉呼吸衰竭的分类方法及标准,分型诊断的治疗学价值。
3.了解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教学内容】(急性呼吸衰竭放在急诊医学中讲授)1.概述:重点讲解呼吸衰竭的概念、急性与慢性呼吸衰竭的区别。
2.病因与发病机制:重点介绍Ⅰ型及Ⅱ型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
简要介绍五大发病机制的特点及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3.病理: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各系统及代谢的影响。
强调呼吸衰竭的本质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4.临床表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多系统症状,着重讲授肺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5.辅助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的正常值及诊断意义。
6.治疗:氧疗、抗感染、通畅气道、呼吸兴奋剂的应用、人工机械通气的应用等。
【教学方法】多媒体或结合案例式教学,必要的板书补充。
第二篇循环系统疾病第十二章循环系统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 熟悉循环系统疾病诊断分类2. 熟悉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思路3. 熟悉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教学内容】1. 循环系统疾病诊断分类2. 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思路3. 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第十三章心力衰竭【目的要求】(急性心力衰竭在急诊医学中讲授)1.掌握慢性左心衰竭、右心衰竭的常见病因与诱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熟悉心功能评价与辅助检查的诊断意义。
3.了解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教学内容】1.概述:心力衰竭的定义,流行病学,强调慢性心力衰竭的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当,是严重的临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