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哲学感想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且把这种领悟与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之中所形成的一门学问,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导、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路径的基点——系血缘、人伦、道德、政治、一统。有别于西方哲学的别血缘、重个人、知识、民主、自由。中国传统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传统文化共生共长,它从朴素思想来说有5000年历史,从理论来说有二千五六百多年历史。一般来说其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的必需,中华民族要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必需,国学及国学观念嬗变。在今天,中国的软实力要与强势的硬实力相适应、相协调之必需。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重视群体原则,见利思义,义利双行”这一思想。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群体原则,义利从行思想,使我领会中国古代的群体观、义利观,学会正确认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搞好人际关系,增强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正确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孔子的人际关系思想

孔子认为要想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改善社会秩序,寻求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是最可靠的手段。孔子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了“仁”、“礼、”“孝悌、“忠恕”等人生信条,提醒人们从最根本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做起,改善人际关系,增进人际和谐。

(一) 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人和人的交往中,中国传

统伦理思想特别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也就是“爱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说文的解释有:“仁,亲也。从人二。”说明两个人在一起,就有人际关系的出现,人与人相处是不容易的,所以孔子把对“仁”的阐述作为人生处世的准则。孔子的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孔子认为要做到仁,就要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尤其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这样,人和人之间就能够增强理解,就能够相互体贴和相互帮助,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也就更容易化解孔子认为“仁”并非高不可攀,难以做到,人人都有实践的机会。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孝悌”为“仁之本”

的人伦关系秩序孔子认为孝悌为人之本,孝是孝顺父母,悌是尊敬兄长。孝是中国人精神文明的精髓,是一切德行之根本。古人说:“以孝治天下”,要天下太平就得提倡孝悌之道以期家家孝悌,人人和顺。孔子把“善事父母”看作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最基本的前提,

把对待父母的态度作为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

(三)以“礼”为中心的立身处规范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并对非礼的事情勿亲、勿视、勿言、勿动,克制自己的过分欲望,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的要求。在孔子心目中,礼是人生一切行为的规范,人的行为应依礼而行,中规中矩,否则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没有仁德的人,即便行礼作乐也无用处。一生修养很重要,做到“不逾矩”需要“文质彬彬”,依礼

而行。

( 四)“忠告而善道之”的交友之道交往产生友谊,友谊加深交往。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交往协作和共同生活劳动,逐步形成人与人之间友好亲密的关系,从而形成朋友关系。友谊使人懂得尊重和爱,交友对青年的道德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孔子认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中国人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应正确理解,朋友交往有空隙才有余地,过密可能距分手反目不远了.

人际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任何个体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只有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才可能实现,良好、协调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个人正常、健康、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面对现在人际关系经济化、人际关系功利化的现象,我想孔子和老子的人际关系思想对我们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无疑给了很大的启示。其一,是以仁爱思想为核心的群体意识;人和人的交往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也就是“爱人”。孔子把对“仁”的阐述作为人生处世的准则。孔子的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孔子认为要做到仁,就要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尤其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这样,人和人之间就能够增强理解,就能够相互体贴和相互帮助。与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儒家人际关系学说不是以个体为本位,而是以群体为本位,以民族为本

位。小到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大到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可以说是仁爱思想和群体意识的集中写照。小规模的群体意识可产生集体主义

,而大规模的群体意识则可形成爱国主义,而这正是我们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所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是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我做起”。《论语》、《孟子》书中多处提到修己、自省、慎独等内容。《大学》中则有“修身为本”的论述,主张一个人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要先做到“格物、致知、修身”。修己做好了,才能安人,安百姓。今天,有些人总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埋怨社会风气不好,却不肯“从我做起”。儒学中注重个人修养的主张,在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今天既有切近的现实意义,又有更长远的意义。其三

,是儒学人际关系学说中今天仍然适用的公共生活准则。比如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说,与人相处,要把自己放在与别人平等的位置上,要讲求人格上的平等,不能凌驾于别人之上。其,

孔子人际关系学说,很重视教化的作用。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儒家历来重视教育,

在教育中又把德育放在首位,“知者不惑,“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通过教育,使人懂得了规范和准则,就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也必须把教育搞好,这几乎是不言自明的公理在这方面我们今人应好好向古人看齐。最后一,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应学好

老子的慈”,把这点和以上几点结合起来。《道经》的“慈”以及其具体化的“不争”,“少私寡欲”、宽容等,体现着老子当时试图在人与人之间恢复最本然和谐的良苦用心,也成为老子文化思想中极具当代价值的部分之一。说老子心毒、老子冷酷,实际上是一大误解。这一误解产生的根由是人们执著于狭隘、片面的原因而无从真正理解天道之“慈”。“天道”恩泽万物而无所偏爱,无所用心,人效法天道”因而自当体会“慈”这一作为生命本己的行为。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比过去更强烈地呼唤着爱心,这本身显示着注重实利的物性时代爱的匮乏。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对亲人、朋友的爱,但正如弗洛姆所说,这种爱连一般动物也能作到,实在不足为奇。我们所缺少的爱,是类于老子的“慈”那样一种发于自然、及与我个人利益无甚关联的陌生人的关爱。老子的“慈”意味着人必须效法“天道”,

将爱心当作生命本然去体会,并最终付诸于行动。要让执著于自我的现代人对“小我”“损之又损”,从关注自身走向关注他人,最终将“爱”化作生命本然的行为的确不易,但它毕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坚信:“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二、孔子的义利观,对于义利观,人们极易想到的,是他“罕言利”的态度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评论。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的问题时,就立马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以降,历代儒者大多坚持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