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说课稿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说课稿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说课稿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I)》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I)》,源自于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章第1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在学习掌握了三角形边与边,边与角,角与角之间的一些性质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直角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它还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这不仅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有关计算问题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为学生之后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和判定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并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学习过程,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定理,以此来引导学生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新,感受教学的严谨性,同时让学生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和“逆向思维”方法,培养逆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材的难易程度来看,直角三角形判定与性质定理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探索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及判定与性质的应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一)教法设计

为了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本节课我将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式” 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在教学中运用“开放型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意识,通过猜想验证、归纳总结,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主动探索,进行验证,归纳总结,发现规律;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部分: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已准备的卡片,让学生观看,辨认是什么图形,然后让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来着手导入。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活动1 探究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

(1)观察小黑板上的直角三角形,其中∠C=90°,那么两个锐角∠A+∠B 的度数是多少?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A+∠B=90°,因此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讨论: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说出理由。 活动2 探究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

(1)学生画出直角三角形ABC 并作出斜边的中线CD (2)测量并讨论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与斜边的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3 动脑筋

(1)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BCA=90°,如果∠A=30°,那么直角边BC 与斜边AB 有什么关系?

(2)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BCA=90°,若BC=2

1AB ,那么∠A=30°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这样自己的印象更深刻。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练习实践、巩固新知

随堂练习,包括计算和证明题。(选取课后习题1.1 A 组 第1、2题)

基础练习:CD 为Rt △ABC 的中线,∠ACB=90°∠CDA=120°,求∠B 的度数。

拓展练习:在△ABC 中,已知∠B=21∠A=31∠C,AB=8cm. (1)求证:△ABC 为直角三角形;

(2)求AB 边上的中线长.

设计意图: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4、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1)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反过来也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5、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1.1 B 组 设计意图:为了巩固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未能熟练掌握的知识点。同时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改进依据。

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学构思,采用了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推理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设计不到之处还望各位评委老师不吝赐教,加以指正。

板书设计: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

角等于30°。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优质课说课稿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两种判定方法:由直角三角形定义判定或由有两个角互余判定。 在学生原有的这些认知水平上,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从边的数量关系出发,丰富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另一方面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做了必要的延伸。 ㈡教学目标: 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考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兼顾知识教学、技能训练,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由三边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 这一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经历探索特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发现此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形”的特点的过程,再一次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交流、体验、说理归纳等活动,感知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动手摆 一摆、做一做、算一算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㈢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将三角形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来判定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我校学生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我设计了这节课。 第一在认知上:学生已学了勾股定理,在探求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已经有过把特殊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的体验,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了一定的认知。 第二在能力上: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几个特殊情况入手合情推理出一般情况下的结论,但思维的严谨性相对薄弱。 第三在个人情感与学习风格上:我校是初级中学,学生天真活泼,对于新生事物有浓厚兴趣,求知欲望强,学习热情较高。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选择探究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取直接经验,享受成功的欢乐。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引入课题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2)我们已学过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简便方法是什么? (3)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有斜边和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仰角、俯角问题说课材料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仰角、俯角问题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解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对分析问题能力要求较高,这会使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认识仰角、俯角的意义,并结合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它是在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教学,使学生能联系新旧知识学有所用。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次根式的运算,方程的解法,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相关知识,特别是前面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的运用,这些都为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生有待提高的知识和技能 由于学生计算能力较差,分析问题能力,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形转化”的能力能力较弱,因此在本节课中特别准备了一些题型相同或相近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数运算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引导发现,讲透练实 四、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索发现,总结整合 五、教学过程: 自学讲解 (一)导入 以复习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导入,并设计了一道纯数学知识的解直角三角形练习。设计意图就是为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新知打开突破口。 (二)新授 1.自学环节:由于教材上的例题比较简单,所以我将例题设计为自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对例题中所涉及的此类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一个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来尝试完成我设计的同类型问题(例1)。设计意图:想尽可能的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的活动自主完成。建立解题模型,促使学生划归能力和思想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协同能力。 2.讲授环节:变式1是在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难度有所增加,思路与之前的例题也有所不同,同时还要结合方程的思想来解答。这类题型也是中考中考察的重要题型。所以我采用与学生共同分析解答并详细板书解题过程的方式。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引领学生开拓思维,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知

三角形的证明说课稿(1)学习资料

三角形的证明说课稿 (1)

三角形的证明说课稿 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以前,研究图形主要采用了实物操作、折纸、画图、度量及轴对称等直观方法,主要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三角形的证明是在八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由证明基础的公理开始,探索、总结了一些定理及推论。本章通过学习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角平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的证明和运用,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整个推理论证过程,包括准确表述命题的条件、结论,从而培养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习惯和能力。《课标》要求:(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进一步掌握综合的证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能证明与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结合具体的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能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的平分线;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 (2)证明思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归纳类比转化

本章重点:与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等探索证明的思路与方法发。 本章难点:准确地表达推理证明的过程和相关计算 在命题的证明中,对证明技巧来说,证明的思路与方法更为重要,在解题中着重分析证明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一定的推理证明训练,逐步掌握证明的方法与思路。如借助直观操作顺利作出辅助线或辅助图形,将要证明的结论转化为已知的结论,反证法通过实例与教学例子体会思想。 本章的证明从命题出发,观察实验结果,运用归纳、类比方法得出猜想,再证明,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考试分值大 设计思路 利用设定的公理和已证明的结论(证明(一)中)证明与三角形等有关的结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及其在一般三角形中的结论 创设情景,将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相结合,探索新命题——直角三角形中,300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位置关系三角形的三角的平分线的位置关系。 对一些命题进行推广和一般化——第一节中的第二个“议一议”; 倡导学生探索证明思路和不同的证明方法 提问:“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 展示证明思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归纳类比转化 1.2直角三角形(2-2)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的第一课时,源自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8章第二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解直角三角形。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高中阶段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本节课的学习,是让学生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角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使学生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其依据是新课标关于学生的学习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以及对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教学重点 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经知道元素,正确利用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四)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分析 本节课采用了“自学探究式”教法。在以最简洁的方式回顾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方法。接着通过尝试巩固练习,让学生主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发展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使他们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使其以一个研究者的方式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将围绕课前复习、创设情景、自学探究、尝试练习、巩固练习、归纳总结、提高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九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课前复习 本环节的设计其目的有二,一是温故而知新,二是让学生养成堂堂课回顾旧知识的习惯。 (二)创设情景 这一环节以如何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使学生产生学好本节课的兴趣。 (三)自学探究 本环我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学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初步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勾股定理、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其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教是为了不教和让学生由“学生”向“会学”的转变。 (四)尝试练习和巩固练习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A C B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学习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定理。 2、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3、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以及应用. 学习重点及难点 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 、预习与交流 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备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哪些性质? 二、合作与探究 (1)研究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一 如图:∠A 与∠B 有何关系?为什么? 归纳:定理1: (2)猜一猜 量一量 证一证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吗? 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已知:在Rt △ABC 中,∠ACB=900,CD 是斜边AB 的中线. 求证:CD=2 1AB A C B D

C A B D 定理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知识应用: 例: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四:巩固练习 (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0,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为 ; (2)在Rt △ABC 中,∠C=900,∠A -∠B =300,那么∠A= ,∠B= ; (3)如图,在Rt △ABC 中,∠ACB=90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那么,与∠B 互余的角有 ,与∠A 互余的角有 ,与∠B 相等的角有 ,∠A 相等的角有 . 4、在△ABC 中, ∠ACB=90 °,CE 是AB 边上的中线,那么与CE 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与∠A 相等的角有_________,若∠A=35°,那么∠ECB= _________. 5、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及其中线之和为6,那么该三角形的斜边长为________. 五:作业.93页A 组1题 六:学习反思: A C B D

【说课稿】 利用斜边、直角边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

利用斜边、直角边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两种判定方法:由直角三角形定义判定或由有两个角互余判定。 在学生原有的这些认知水平上,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从边的数量关系出发,丰富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另一方面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做了必要的延伸。 ㈡教学目标: 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考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兼顾知识教学、技能训练,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由三边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这一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经历探索特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发现此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形”的特点的过程,再一次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流、体验、说理归纳等活动,感知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动手摆一摆、做一做、算一算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㈢教学重点与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将三角形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 标式,来判定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㈣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一根长绳并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 3.每位学生准备三根小木棒,不同同学小木棒的长度可不一样,但要能构成三角形。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我校学生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我设计了这节课。 第一在认知上:学生已学了勾股定理,在探求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已经有过把特殊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的体验,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了一定的认知。 第二在能力上: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几个特殊情况入手合情推理出一般情况下的结论,但思维的严谨性相对薄弱。

解三角形 说课稿(优.选)

高中 数学 编号:__5__

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说教材文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教材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数学《解三角形》专题。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九个视角来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初中已学过解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函数,我们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推导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一些应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 (2)认识数学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发展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内容标准: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是两个重要定理,即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以及这两个定理在解任意三角形中的应用.这两个定理是学习有关三角形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它进一步揭示了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新课改要求我们进行课程开发和整合,这就需要我们走出教材,要想走出教材我们就要先走入教材,吃透教材。第二方面说教材

(完整版)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A C D C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一、知识要点 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在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 (2)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__________的一半;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 ___________; (4)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___________。 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一个角等于_________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有两个角_____________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知识运用典型例题 例1、在△ABC中,∠C=90°,∠A=30°, CD⊥AB, (1) 若BD=8,求AB的长; (2) 若AB=8,求BD的长。 例2、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上的中线,CE⊥AB,已知AB=10cm,DE=2.5cm,求CD和∠DCE。例3、如图,在△ABC中,∠C=90°,∠A=x°,∠B=2x°求x。 例4、如图,已知AB⊥BC,AE∥BC,∠1=45°,∠E=70°.求∠2,∠3,∠4的度数.

例5、如图,在△ABC中,∠ACB=90°, ∠A=15°,AB=8cm,CD为AB的中线,求△ABC的面积。 C 例6、如图,在△ABC中,∠ACB=90°,AD=AC,BE=BC,求∠DCE的度数。 三、知识运用课堂训练 1、在Rt△ABC中,∠C=90°,AB=2cm,AC=BC,CD⊥AB于D点,则CD=_______cm; 2、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上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第三条边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3、已知三角形的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2:3,它的最大边长为6cm,那么它的最小边长为_________cm; 4、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为30°,斜边和较小的边的和为12cm,则斜边长为_____________; 5、如图,在△ABC中,∠ACB=90°,D是AB的中点,CD=4cm,∠B=30°, 则AC=_____cm A D C B

直角三角形复习说课稿

直角三角形复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开场白(套用)我说的这节课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几个方面来说明。(常量与变量:)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直角三角形复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初步知识”的延续和深化.直角三角形是后面学习解直角三角形重要性依据,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和解斜三角形的预备知识,它的学习还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化归,方程思想)。因此本课的学习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八年级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引发学生的兴趣。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证题的思维规律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书本) 知识与技能:1.会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知识的整理; 2.巩固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与性质及判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流、体验、说理归纳等活动,巩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难点:利用本节知识解决翻折中直角三角形分类问题。 四、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课题:§28.2解直角三角形(说课案) 授课教师:高要市河台镇初级中学吴振潮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一、说教材 本节课属《解直角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在学生归纳了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会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高中继续学习三角函数和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另外由于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所以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它的学习还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转化化归),在本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同时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所以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只要体现在:(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弄清楚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使学生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认识到数与形相结合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学好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学好知识能应用与社会实践,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和意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教法,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教师教会学生是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节课通过复旧运新学生让主动探究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并通过探讨得出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归纳解直角三角形的类型,整个教学过程鼓励克服困难与障碍,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每一个学生以研究者的方式研究几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作地位。 五、说教学程序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完美版)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能灵活运用. (2)继续学习几何证明的分析方法,懂得推理过程中的因果关系.知道数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体会研究图形性质的方法. (2)培养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构建知识的能力. (3)培养识图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方法. 【情感态度】 使学生对逻辑思维产生兴趣,在积极参与定理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增强主体意识、综合意识. 【教学重点】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复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备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1)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 (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除了刚才同学们回答的性质外,直角三角形还具备哪些特殊性质?现在我们一起探索! 1.实验操作: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的纸片. (1)量一量边AB的长度; (2)找到斜边的中点,用字母D表示,画出斜边上的中线; (3)量一量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 让学生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长度之间的关系.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地提升自我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ACB=90°,CD 是斜边AB 上的 中线. 求证:CD=12AB. 【分析】可“倍长中线”,延长CD 至点E ,使DE=CD ,易证四 边形ACBE 是矩形,所以 CE=AB=2CD. 思考还有其他方法来证明吗?还可作如下的辅助线. 4.应用: 例 如图,在Rt △ACB 中,∠ACB=90°,∠A=30°. 求证:BC=12AB 【分析】构造斜边上的中线,作斜边上的中线CD ,易证△BDC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BC=BD=12AB. 【归纳结论】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 边的一半.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图,CD 是Rt △ABC 斜边上的中线,CD=4,则AB=______. 2.三角形三个角度度数比为1∶2∶3,它的最大边长是 4cm ,那么它的最小边长为______cm. 3.如图,在△ABC 中,AD 是高,CE 是中线,DC=BE ,DG ⊥CE,G 为垂足. 求证:(1)G 是CE 的中点; (2)∠B=2∠BCE.

中考复习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中考总复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说课稿 茂山中学杨发涌 一、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解直角三角形时,首先从测量入手,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接着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最后利用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提出的。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还有利于数形结合,即把图形语言、文字语言与数学符号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研究了如何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比如:方向角问题、仰角俯角问题、坡度问题等。从这些问题中,我们要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了解方向角、仰角、俯角、坡度等相关名词的意义,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从而达到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终目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弄清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利用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课着重解决方向角问 题。 3、通过变成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 的乐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所以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体现在让学生学会将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的能力,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认识到数与形相结合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学好知识,能应用于社会实践,通过选式的诀窍,可简便计算,从而体会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和意义。〈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将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选用适当的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

八年级数学下册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1.2直角三角形 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复习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归纳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2.学习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古埃及人曾经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将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用桩钉钉成一个三角形,他们认为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类型一】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具备下列条件的△ABC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A+∠B=∠C B.∠A-∠B=∠C C.∠A∶∠B∶∠C=1∶2∶3 D.∠A=∠B=3∠C 解析:由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得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再判断其形状.A中∠A+∠B=∠C,即2∠C=180°,∠C=90°,为直角三角形,同理,B,C 中均为直角三角形,D选项中∠A=∠B=3∠C,即7∠C=180°,三个角没有90°角,故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 方法总结: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时要注意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90°. 【类型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 如图①,△ABC中,AD⊥BC于D,CE⊥AB于E. (1)猜测∠1与∠2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果∠A是钝角,如图②,(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 解析:(1)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ABD 和△BCE都是直角三角形,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1+∠B=90°,∠2+∠B=90°,从而得解;(2)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D=∠E=90°,然后求出∠1+∠4=90°,∠2+∠3=90°,再根据∠3、∠4是对顶角解答即可. 解:(1)∠1=∠2.∵AD⊥BC,CE⊥AB,∴△ABD和△BCE都是直角三角形,∴∠1+∠B=90°,∠2+∠B=90°,∴∠1=∠2; (2)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BD⊥AC,CE⊥AB,∴∠D=∠E=90°,∴∠1+∠4=90°,∠2+∠3=90°,∵∠3=∠4(对顶角相等),∴∠1=∠2.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主要利用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探究点二:勾股定理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最新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商丘师院数学系的杨露,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九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二十八章第二节的内容《解直角三角形》。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学法三、教学过程四、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可分为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解直角三角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九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 是在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通过简单的问题情境,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内容来研究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最后利用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提出的问题。这 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往往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边和角的关系。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 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 2、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意识,使他们会学。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 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 弄清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并能运用数 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认识知识的独立性。 3.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得出本节课的重点与 难点。 教学重点:能选用适当的三角函数关系式来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形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学法

中考数学总复习课《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中考数学总复习《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数学总复习中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复习课。本节课是在学生系统复习了有关直角三角形及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中考中这部分的考点和题型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下面我主要从考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这几方面向大家汇报我对这节课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一、考情分析 解直角三角形是初中阶段平面几何图形的重要内容,在中考一直占有一定比例,它是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中考着重考查学生在这部分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的题型常以有关于航海、坡面、楼高的测量,将一般三角形转化直角三角形求解,实际问题抽象出三角形求解等类型。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1、知识目标:能熟练地掌握并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一些重要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复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形象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如何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三、教法、学法分析 由于面对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比较弱,本节课我主要

是采取“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梳理与题目训练相结合,通过典型题目的讲解和变式训练来巩固基础知识,我力求所选的习题能涵盖本部分的知识点,并能暴露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在解答之后,及时对重要知识和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观察、讨论、总结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展示考纲要求 设计意图:展示考纲要求,让学生可以明确中考对这部分知识的考试要求(即:会考到什么,怎样考),让学生心中有数。 2、知识要点梳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着重让学生回忆、巩固与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的概念及公式定理等,为后面的考点考题的讲解、训练作必要的铺垫. 3、考点分析,考题精讲 设计意图:本环节着重通过中考解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考点的考题进行讲解。 考点1: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因为这个考点考查的是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进行运算的能力,题型一般为选择题或填空题,,难度较低.所以我挑选了3道中考题作为例题,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做此类题的关键在于画出直角三角形的图形,结合图形熟练掌握锐角三角函数包括正弦、余弦、正切等概念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考点2: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这个考点考查的是将实际问题抽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2016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行们:大家好 !我叫余功利,商城县余 集一 中数学教师,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交流说课活动, 谨此向在 座的各位同仁学习。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八 章《解直角三角形》第一课时 , 以新课标为理念,本着引导学生 怎么 学?学什么?为什么这样学?的宗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教材目标分析、 教法及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 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这一块,我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重难点三个 方面说明。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 数的基础上,以实际问题为载体 ,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 问题,从而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探究归纳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 方法和思路。它是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呈现方式上,显示出实践 性与研究性,突出了新课标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过程,注重联系 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还有利于数形结合。通过本节 课学习,不仅可 以巩 固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 法和经验;而且还让学生 进 成良好的数学习 惯; 个重要学习内 容。 2. 教材的重 点。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转化为数学问题, 并能选用适当的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决, 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的重点。 3. 教材的难点。我理解成知识难点和教学难点。本节知识难点: 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相应的教学难点是把实际问 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 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这一块, 我从学生的知识储备、 认知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 个方面说明。 1. 学生的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 数,已经有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同时,对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已 经有了初步认识,因此,对本节课的学习会有比较大的参与热情。 2. 学生的认知特点方面。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个阶段 的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逻辑思维向形式思维发 展、内部心理上逐步朝着自我反省的思维发展。 九年级学生刚刚学习 过锐角三角函数, 对其运用不一定熟练, 对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特别是学生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 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养 同时为本章的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它是本章的一 我理解成知识重点和教学重点。本节知识重点: 相应教学重点是: 使学生学会将简单的实际问题 提高他

说课稿《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课稿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第二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主要是从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引入特殊角,并探索这三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然后应用他们解决有关距离、高度、角度的计算问题。因此,在解直角三角形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再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掌握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能够用它们进行计算;能够根据这三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锐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 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问题的探究,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锻炼合作交流能力,提高知识的分析记忆速度,增强数学应用能力,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着课程标准,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本章内容的重要桥梁,为了本章后面知识的学习,首先必须掌握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其次能够用它们进行计算,所以我认为掌握这三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是教学的重点。 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用,而应用知识一直是学生的弱点,因此,我觉得运用这三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难点。 四、学情 分 在日常生活和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见过大小不一的角度,并且学习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而刚接触三角函数,学生对此既有一定的陌生,又充满好奇,迫切知道一些角的三角函数值,特别是用于设计三角尺的锐角(30°、45°、60°)的三角函数值,再加上一

八年级下册数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第1章直角三角形 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 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掌握“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并能利用“两锐角互余”判断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重点) 2.探索、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小学时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同学们可以用手上的三角板和量角器作直角三角形,并和小组成员一同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如图,AB∥DF,AC⊥BC于C,BC与DF交于点E,若∠A=20°,则∠CEF等 于() A.110°B.100°C.80°D.70° 解析:∵AC⊥BC于C,∴△ABC是直角三角形,∴∠ABC=90°-∠A=90°-20°=70°,∴∠ABC=∠1=70°,∵AB∥DF,∴∠1+∠CEF=180°,即∠CEF=180°-∠1=180°-70°=110°.故选A. 方法总结:熟知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

探究点二: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如图所示,已知AB ∥CD ,∠BAF =∠F ,∠EDC =∠E ,求证:△EOF 是直角三 角形. 解析: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答有关角的问题时最常用的定理,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本题欲证△EOF 是直角三角形,只需证∠E +∠F =90°即可,而∠E =12 (180°-∠BCD ),∠F =12 (180°-∠ABC ),由AB ∥CD 可知∠ABC +∠BCD =180°,即问题得证. 证明:∵∠BAF =∠F ,∠BAF +∠F +∠ABF =180°,∴∠F =12 (180°-∠ABF ).同理,∠E =12(180°-∠ECD ).∴∠E +∠F =180°-12 (∠ABF +∠ECD ).∵AB ∥CD ,∴∠ABF +∠ECD =180°.∴∠E +∠F =180°-12 ×180°=90°,∴△EOF 是直角三角形. 方法总结: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的和为90°,可知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 探究点三: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如图,△ABC 中,AD 是高,E 、F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 (1)若AB =10,AC =8,求四边形AEDF 的周长; (2)求证:EF 垂直平分AD . 解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DE =AE =12 AB ,DF =AF =12 AC ,再根据四边形的周长的公式计算即可得解;(2)根据“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证明即可. (1)解:∵AD 是高,E 、F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DE =AE =12AB =12 ×10=5,DF =AF =12AC =12 ×8=4,∴四边形AEDF 的周长=AE +DE +DF +AF =5+5+4+4=18; (2)证明:∵DE =AE ,DF =AF ,∴E 是AD 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F 是AD 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EF 垂直平分AD . 方法总结:当已知条件含有线段的中点、直角三角形等条件时,可联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连接中点和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进行求解或证明.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新人教版教材将《解直角三角形》安排在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的第二节,是在学习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首先从实际生活入手,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归纳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在呈现方式上,显示出实践性与研究性,突出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过程,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还有利于数形结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巩固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而且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使学生感受解直角三角形的必要性,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掌握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求直角三角形的未知元素。 2.数学思考: 在研究问题中思考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把数学问题具体化。 3.解决问题: 解直角三角形的对象是什么?在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中如何把问题数学模型化。 4.情感态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学习需求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劳动的。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难点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九年级学生已经牢固掌握了勾股定理,也刚刚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但锐角三角函数的运用不一定熟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要在本节课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以引路的形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知识,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归纳、概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如何来解直角三角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对本节教学采用的基本策略是: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②以实际问题为载体,结合简单教具及多媒体提供的图象,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抽象 为数学问题。 ③把实际问题中提供的条件转化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掌握探索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④课堂尽量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发动学生既独立又合作的愉快的学习。 由于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相对较弱,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罗列出问题中的所有已知条件、未知条件,探索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结合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关系式寻求解决的方案,从而达到解决的目的。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