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_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分泌IFN-γ的杀伤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鉴定

分泌IFN-γ的杀伤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鉴定
g n r td fo bu k DC y FCM o tn . Ex r s in o e e a e r m l b s ri g p e so f CD4 b. MHC l s Ia d 9 ca s I n Gr wa s e s d u ig 一1 s a s s e sn
( p.fE i oyadI Deto t l n og mmu o g ,Me i l c olfY t h uU i r t, nl y o dc h o o wg o nv s y aS z ei
Ya g h uJa g u 2 5 01 C ia n z o in s 2 0 , h n )
c ln — t lt g fco ( mGM— F a d nelu i (I ) 一 n i o A d y 6, l 0 0ya c aiP oo y si ai a tr r mu n CS ) n itr kn e L 4 i vt . t a i p 1sc h r1 r p (
( P ) w sa d d t rmoeDCs mauain a d df rnit n Atd y 7, CD1 c 2 0NK11 el w r LS a d e o po t ’ trt n i ee t i . a o f ao B 2 l . c l ee s
钱 莉 ,陆家辉 ,潘兴元 ,田芳 ,龚卫娟 ,季明春
( 州大 学 医学院病原 生物 学与 免疫 学教研 室,江 苏 扬 州 25() 扬 20) 1
[ 摘要] 日的 从体 外诱导 的骨髓来源的树 突状细胞 (edi l ,D )中分离分泌 IN 的杀伤性树 d n ri c l C t es c F一
a por t cnuae A .F r emo .C 1 2 0N 1 c l e i uae i F tm r e s p rpi e ojgt m b u hr r a d t e D B 2 K1 e s r s m lt w t B o l 1 cw l . lw e t d h 1 1 u cl 6 0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
令人遗憾的是,洛克菲勒大学当日晚些时候证实,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加拿大细胞生物学家拉 尔夫·斯坦曼于9月30日(上周五)逝世,享年68岁。洛克菲勒大学称:“4年前,拉尔夫·斯坦曼被诊断患有胰 腺癌,他利用自己发明的基于树突细胞的免疫疗法,延长了生命。”欣慰的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树突状细胞 (DC)在治疗癌症等病症的广阔前景 。
谢谢观看
DC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大部分实体瘤内浸润的DC数量多则患者预后好。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 应的核心是产生以CD8+ T细胞为主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这也是DC作为免疫治疗手段的基础。
树突状细胞(17张)DC抗肿瘤的机制如下:①DC可以高表达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MHC分子与其捕获加工 的肿瘤抗原结合,形成肽-MHC分子复合物,并递呈给T细胞,从而启动MHC-I类限制性CTL反应和MHC-Ⅱ类限制性 的CD4+ Thl反应。同时,DC还通过其高表达的共刺激分子(CD80/B7-1、CD86/B7-2、CD40等)提供T细胞活化所 必须的第二信号,启动了免疫应答。②DC与T细胞结合可大量分泌IL-12、IL-18激活T细胞增殖,诱导CTL生成, 主导Th1型免疫应答,利于肿瘤清除;激活穿孔素P颗粒酶B和FasL/Fas介导的途径增强NK细胞毒作用;③DC分泌 趋化因子(Chemotactic Cytokines, CCK)专一趋化初始型T细胞促进T细胞聚集,增强了T细胞的激发。保持效 应T细胞在肿瘤部位长期存在,可能通过释放某些抗血管生成物质(如IL-12、IFN-γ)及前血管生成因子而影响肿 瘤血管的形成。
树突状细胞
血液细胞
01 简介
03 来源 05 荣誉
目录
02 分布 04 功能
树突状细胞(也称DC细胞)是由加拿大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因其成 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2.树突状细胞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2)

2.树突状细胞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2)
学特征及其功能
共同特征 * 形态上呈树突状 * 高表达 高表达MHC-II类抗原和多种粘附分子 类抗原和多种粘附分子 * 胞浆内存在特异性 胞浆内存在特异性Birbeck颗粒状结构 颗粒状结构 * 吞噬功能较低 * 可有效诱导静息 细胞活化 可有效诱导静息T细胞活化
2、分布与分类 、
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 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 * 淋巴样组织中的 淋巴样组织中的DC: FDC、 IDC 、TDC; 、 ; * 非淋巴样组织中的 :包括 、 间质 ; 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包括LC、 间质DC * 循环 。 循环DC。
分布
• 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 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 • 淋巴样组织中的DC——并指状DC(interdigitating 淋巴样组织中的DC 并指状DC( DC 并指状DC IDC) 位 淋巴组T细胞区边缘区DC DC。 cell IDC)—位 淋巴组T细胞区边缘区DC。 • 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间质性DC, 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间质性DC, DC 间质性DC • 朗格汉斯细胞 ( Langerhans cell LC ) —移至淋 朗格汉斯细胞( LC) 移至淋 巴结高表达MHCⅠ 分子和Ⅱ 类分子缺乏FcR CR不 MHCⅠ分子和 FcR, 巴结高表达 MHCⅠ 分子和 Ⅱ 类分子缺乏 FcR , CR 不 成熟DC 高表达FcR CR、MHCⅠ、 DC, FcR, 成熟DC,高表达FcR,CR、MHCⅠ、Ⅱ分子 • BirBeck颗粒的特征性细胞器,可用于LC的鉴定。 BirBeck颗粒的特征性细胞器 可用于LC的鉴定。 颗粒的特征性细胞器, LC的鉴定 体液中的DC 隐蔽细胞和血液DC DC——隐蔽细胞和血液DC。 体液中的DC 隐蔽细胞和血液DC。

树突状细胞 -张学光——免疫学课件PPT

树突状细胞 -张学光——免疫学课件PPT
1175-1178
二、DC生物学特性
Dendritic Cells (DC)
Activate innate immunity Activate adaptive or specific immunity Induce tolerance
Unusual shapes of DCs
History of DC Study
根据协同信号分子介导的功能:
2.协同信号分子的本质取决于两个因素
同一配体由于与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不同,可产生协同刺激或协同抑 制作用
CD28
CTLA4
CD80/CD86
协同刺激分子
CD80/CD86
协同抑制分子
二、共刺激分子的分类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TNF/TNFR 家族 SLAM家族
TNF/TNFR Family
T cells
Myeloid-derived Lymphoid-derived Dendritic cell system
Antigen uptake
Functional maturaton
Phenotype maturation
Migration
Draining lymph node
前体期 未成熟期 迁移期 成熟期
plasma cell Antibody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一、协同信号分子概述
协同信号(cosignal)和协同 信号分子
(cosignal molecules)又称共 刺激信号(costimulatory signals)及共刺激分子( costimulatory molecules)是 1970年由Brestcher和Cohn在 T细胞激活双信号学说基础 上首先提出并证实的。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诱导的抗肺癌免疫作用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诱导的抗肺癌免疫作用


YANG Da— k a 。HONG i— p n un Zh e g)
( )Dp. oai S re ,Te1 " l t o i l 1 etfT rc u r h sA i e H s t o h c gy tf a d p a i f
Mei l o ee Imm n 502 d a C lg ,r ig60 3 ; c l
尹小 川 ¨,杨达 宽¨ ,洪 志鹏 ( ) 昆明 医学 院第一 附属 医院胸 外科 ,云 南 昆明 6 0 3 ; 1 5 0 2 2 昆明 医学 院第二 附属 医院心胸 外科 ,云 南 昆明 6 0 0 ) ) 5 1 1
[ 要] 目的 摘 建立体外培 养扩增树突状细胞 ( C) 的方法 ,并 观察其 诱导 的抗肿 瘤免 疫作 用.方法 D
wih GM —CSF a d I 一4 a d DC we e pu s d wi u rs l b e a t e b ta td fo l n a c rc U ln t n L n r le t t mo o u l n i n a src e r m u g c n e e i e h g
前 者 为 8 . % 、6 . % 、4 . % 和 5 . % ,后 者 为 4 . % 、3 . % , 5 0 和 3 . % . 结 论 47 69 93 60 35 13 4.% 24 成 功 的诱 导 出
具有典 型形态特征及 增强 L K细胞杀伤活性 的 D . A C [ 关键词 ]树 突状细胞 ;肺肿瘤 ;免疫作用 [ 中图分类号 ]R 3 . [ 74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0 ( 07 4—02 0 0 3— 7 6 2 0 )0 0 3— 4
I t o Cu t r f De drtc Ce la d Is I uc d n Vir lu e o n ii l n t nd e

医学免疫学课件:树突状细胞

医学免疫学课件:树突状细胞
4
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 DC医)学免疫学
成熟的DC具有树突样突起
免疫系统中的“哨兵”
5
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 DC医)学免疫学
2011
拉尔夫·马文·斯坦曼 Ralph Marvin Steinman
1943.1-2011.9
6
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 DC医)学免疫学
高表达FcR和CR
抗原-抗体 抗原-抗体-补体
8
DC的分布与特征
IL-4 GM-CSF
DC前体细胞 未成熟DC
摄取、加工、处理抗 原的能力
提呈抗原并刺激初始 T细胞活化的能力
共刺激分子: B7、CD40
黏附分子: ICAM-1
成熟DC
医学免疫学
9
医学免疫学
10
DC的生物学功能
❖抗原提呈 摄取抗原:胞饮:可溶性抗原
*主要产生IgM类低亲和力抗体;不发生抗体类别 转换;无免疫记忆
❖γδT细胞:未被处理的多肽抗原或CD1所提
呈的非多肽抗原
*广泛分布于皮肤和黏膜下,参与局部免疫
❖NKT细胞:CD1所提呈的脂类和糖脂类抗原
*主要分布在肝脏和骨髓,有非特异性杀伤效应, 也能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18
免疫
医学免疫学
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存在于外周血、肝脏中等
15
NK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医学免疫学
❖抗肿瘤、抗感染;移植排斥、超敏反应等
*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引起靶细胞溶解; *通过Fas/FasL途径介导靶细胞凋亡; *释放细胞毒性细胞因子,如TNF等; *ADCC作用:CD16-IgG1/IgG3 Fc段

改良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和成熟调控方法

改良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和成熟调控方法
M odiy n ndrtc c l ne a i e h n vir f i g de ii e l ge r ton m t od i to s
YANG Bo. GUO u - Y nf en
( a c o gc ne o p a N n h n c u n6 7 0 i ) N n h n e tr s i l a c o gSi a 3 0 0Chn h t h a
a hrn elwee av s d adrpa di f s o l emeim,hnmo oyecn io e du ( M) s d ee t l r h ret , n lt ehcmpe du te n c t o dt ndme im MC wa c s e e e nr t i
医学信息 2 1 0 0年 1 月 第 2 卷 第 1 期 1 3 1
Me c lnomainNo 0 0 o 3 dia Ifr t v 2 1 .V l No1 o 2 1

论著 ・
改 良树 突状细胞 的体外诱 导和成 熟调控 方法
杨 波 ,郭运 芬 ( 南充 市 中心 医院 ,四 川 南充 6 7 0 ) 3 0 0
a d d T emau e Deswe e h r e t d On d y r . e mo p o o y o t eDeswa b e e y i v re h s d e . h tr r a v se a s r d b e t d p a e v n
【 摘要】 目的 :改 良树 突状细胞培 养方 法 ,以期 获得 完全成 熟 、表 型稳 定的树 突状 细胞 ,且 能避 免反 复取 血的 问
题 。方法 :采 用全 自动血 细胞 分 离仪分 离健康 志愿者外周血 单个核 细胞 ;贴壁法分 离外周血单核 细胞 ,分次加

医学免疫学课件:树突状细胞

医学免疫学课件:树突状细胞

来源于 骨髓
胸腺中 分化
外周 激活
细胞 免疫
20
获得功能 TCR基 性TCR 因重排
获得MHC 限制性识 别能力 阳性选择
CD4-CD8+/ CD4+CD8单阳性细胞(SP)
成熟的 CD4+/CD8+
T细胞 <2%
双阴性细胞(DN)
CD4+CD8+双 阳性细胞(DP)
皮质
建立自身 皮髓质 阴性选择 抗原耐受 交界
4
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 DC医)学免疫学
成熟的DC具有树突样突起
免疫系统中的“哨兵”
5
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 DC医)学免疫学
2011
拉尔夫·马文·斯坦曼 Ralph Marvin Steinman
1943.1-2011.9
6
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 DC医)学免疫学
❖诱导型表达B7(CD80/CD86)
13
医学免疫学
14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医)学免疫学
•大颗粒淋巴细胞:胞质含大嗜苯胺颗粒 •生物学特征:CD3CD19CD56+CD16+
能被IL-2、IL-12等细胞因子激活; 活化后可分泌IFN-γ和TNF-α等
•作用特点: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即可杀 伤某些靶细胞(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等异常细胞) •来源、分布:骨髓中淋巴样祖细胞分化而来;
❖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吞噬、杀伤、分泌生物活 性分子及提呈抗原等功能。
3
The Long Arm of the Immune System 医学免疫学
Jacques Banchereau

树突状细胞医学PPT课件

树突状细胞医学PPT课件

DC可通过多种途径捕获可溶性抗原:
利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捕获和处理,此途径具有高效性、选择性及饱和性的特点。
DC借助膜表面不同受体可有效地捕获低浓度的抗原,如经FcR捕获免疫复合物性抗原、经甘露糖受体捕获甘露糖化/岩藻糖化的抗原。
DC具有强大的液相吞饮功能,未成熟的DC吞饮速度快、吞饮量大。
某些部位或幼稚阶段的DC可通过吞噬作用摄取大颗粒或微生物(>0.5m)。但分枝杆菌抗原则是通过M吞噬降解后,将有效成分传递给DC,再行内化降解。 FDC还可长期储存捕获的抗原,从而维持记忆性B细胞克隆和血清抗体水平。DC表达的MHC分子和CD1分子也可参与抗原的摄取,尤其是非蛋白类抗原。 DC对抗原的处理、加工和提呈的过程与其他APC相似。在体内,DC提呈的外源性抗原和自身抗原的能力均远大于其他APC。
2. 未成熟期DC
3. 迁移期DC
这类DC主要存在于输入淋巴管、外周血、肝血液及淋巴组织,经过淋巴和血液循环,从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从外周血进入脾或从肝窦进入腹腔淋巴结,从而启动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
成熟期DC主要存在于淋巴结、脾及集合淋巴结。它们受趋化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归巢至T细胞区,同时本身也分泌一些趋化性细胞因子,从而保持与T细胞的接触。 成熟DC的细胞表型特征是高表达MHC-II 类分子、MHC-I类分子、CD80、CD86、CD40、ICAN-1和HSP等免疫刺激分子,CD1a、CD11c及CD83也是成熟DC的标志。由于它们表达高水平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高水平辅助刺激分子CD80、CD86及CD40等,并且能分泌IL-12,尤其是在CD40L作用下,能分泌Th1型细胞因子,因此它们能有效地将抗原提呈给初始T细胞并使之激活。
不同部位的DC其生物学特征及命名各异。

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PPT课件

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PPT课件
目前常用于检测人类NK细胞的表面标志有 CD16(又称Leu抗原): 是NK细胞表面的一种低亲和IgGFc
受体 (FcRIII) CD56(又称Leu19或NKH-1抗原) CD57(HNK-1、Leu-7) CD2(OKT-11、Leu-5)、CD8-、P58、P70、P30等。 24
3. NK细胞的活化受体和抑制受体
MHC抗原 MHCI(所有T细胞)、MHCII(活化T细胞)
分化抗原
CD3、CD4、CD8、- CD25、CD28、CD45等
9
3. T细胞亚群
❖ TCR双肽链的构成不同:TCR、 TCR
❖ CD分子表达情况不同:CD4+(MHCII )、 CD8+
(MHCI)
❖ TCR+T细胞的功能不同:调节性T细胞(Th、Ts)
(1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 LAK)
其主要特征为:
具有LGL的形态特征;
能杀伤对NK细胞不敏感的实体瘤细胞,具有广泛的杀瘤谱;
仅能被IL—2等细胞因子诱导而产生;
LAK细胞前体及效应细胞均为非黏附细胞;
对放射线敏感。
-
29
目前尚未发现LAK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许多实验表 明,LAK细胞的前体细胞主要是NK细胞。
一、淋巴细胞
-
4
(一)T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
1. T细胞的分化发育
多能造血干细胞
Three phase
CD4-CD8-(DN) CD4+CD8+(DP) CD4+/CD8+(SP)
淋巴样干细胞 胸腺外
前T 胸腺
成熟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DCs是一个包含许多不同细胞亚群的异质性群体,不同亚群 之间在表型、定位甚至功能上都有不同。
按表型分
DCs亚型
经典DCs(cDCs)
CD11c+CD11b-CD8α+ CD11c+CD11b+CD8α-
浆细胞样DCs(DCS, pDCs)
摄 取




FL-DCs 亚型
脾脏 DCs 亚型
细胞因子 分泌
FACS表 型分析
抗原提 呈试验
表型/功能 鉴定
BCG刺激
FL-DCs在抗菌感染中 的作用研究
四 目前研究进展
1. 小鼠FL-DCs的体外诱导和初步鉴定
扑杀C57BL/6小鼠 制备骨髓单细胞悬液 完全1640培养基添加Flt3L刺激培养
收获细胞,鉴定

小结: R2: pDC (CD11c+CD45RA+) R3: cDC (CD11c+CD45RA-)
二 研究内容和目的
建立Flt3L体外诱导小鼠FL-DCs方法,并对其进行 鉴定;
使用卡介苗(BCG)刺激FL-DC,分析其在抗菌感染 中的功能;
通过DCs体外诱导和刺激研究进一步了解其在抗分 枝杆菌感染中的功能。
三 试验设计
方法建立
功能研究
小鼠BM细胞制备 Flt3L刺激培养BM
获得FL-DCs
汇报内容
1
相关研究背景
2计
4
目前研究进展
5
下一步计划
一 研究背景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
- DCs是Ralph M. Steinman于1973年在观察小鼠脾脏细胞时 首次发现的“一种具有不同特性的大的星形细胞”;
- DCs、巨噬细胞和B细胞同属于抗原提呈细胞,均具有摄取、 加工并通过MHC I/II分子提呈抗原的能力,在感染等的先 天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CD11c+CD45RA+PDCA-1+
pDC
CD11cint B220+PDCA-1+
CD11c+CD45RA-CD24highCD11blow CD8+cDC CD11c+CD11b-CD8α+
CD8-cDC
CD11c+CD45RA-CD24lowCD11bhigh
CD11c+CD11b+CD8α-
R4: CD8α+cDC (CD24highCD11blow) R5: CD8α-cDC (CD24lowCD11bhigh)
R2 R3
R4 R5
五 下一步计划
使用卡介苗(BCG)刺激FL-DC,分析其在抗菌 感染中的作用
数据整理,论文写作
敬请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