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学设计3
南朝诗两首(两谢)
19《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共两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2.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3.揣摩名句和炼字二、教学重点: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三、教学难点:古体诗的展开思路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作者及作品(以引发资料为准,教师作适当引导)明确: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
特点:外在平静与内在不平静的结合。
意境幽深、明丽、孤峭。
(鲍照:“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缺点:语言富丽精美,有“有句无篇”之病。
谢眺:又称“谢宣城”,东晋谢安后代,“小谢”。
特点:清新、流丽,情景交融。
创作了不少新诗体(永明体——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讲究四声搭配、对偶、用典、辞藻的诗)2.学生自读,积累字词句1)字音:课本107页2)词汇:衾、昧、景、革、绪风、塘、索:孤独、征:证明、绮:锦缎、练、洲:水中陆地英:花、方:将要、罢:停止、鬒:黑色头发——参考课本107~108页3)佳句集锦: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登池上楼》(谢灵运)1.语篇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第二部分: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第三部分: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2.讲解思路潜虬飞鸿自由自在智力不足病处穷海(抒情)临窗远眺残冬已去春草鸣禽生机勃勃(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无限感伤离群索居竭力无闷(抒情)3.提问赏析:1).写“潜虬”、“飞鸿”的作用如何?为什么感到惭愧?明确:写潜虬、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处境艰难2).“穷海”、“空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失落、悒郁、不得志3).“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明确: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锁玉一、教学目标概括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
2、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2、揣摩托车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聚集难点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与学第一课时《登池上楼》(一)导语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
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略他芙蓉般清新的风格。
(二)点击诗人谢灵运,小名客儿,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 年),谢家原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迁居南方。
灵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
(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
谢灵运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一生的着述非常丰富,据近代人统计,见于着录的有21 种,可惜大多散佚。
今天能见到的除了《大般涅盘》译文外,还有90 多首诗和4 卷文。
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山水诗。
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三)通读课文,讲解诗意:本篇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泻了仁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诗的前四句先从当前景物落笔,托物兴词,感怀喻志。
首句写俯视池中,不禁联想起虬龙的深潜而自媚。
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
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化虚为实,把本属传说的动物描绘得相当逼真。
次句写仰视飞鸿,想象它振翮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
诗人于虬潜鸿飞,物类各得其所,联想到自己欲在仕途上直步青云,但又非智能所及,因而有“薄霄愧云浮”之感;退隐躬耕,体力难济,无以自养,因而又有“栖川怍渊沉”之叹。
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学设计
19、南朝诗两首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②、识记有关实词、名句;2、过程与方法①、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②、揣摩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二、学习重点1、理解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2、体会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的细腻及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三、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四、学法点拔反复诵读,背诵诗中名句,分析鉴赏诗歌,体会借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池上楼一、导入新课:在诗歌史上,从谢氏门庭中走出的两个人,那就是谢灵运和谢眺;谢灵运和他的“门下弟子”谢眺,叔侄俩结束了玄言诗风,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今天学习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二、介绍作者: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居会稽,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少好学,性奢豪;曾任永嘉太守,后获罪被诛;喜爱山水,常率众肆意遨游;谢灵运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他开始,山水诗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他的诗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与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明人辑有谢康乐集;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刘宋景平元年423的春天;当时正是刘裕代晋后,建立南朝刘宋王朝420不久;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三、诵读全诗,给生字词注音;听录音虬qiú徇xùn 怍zuò疴kē衾qīn 昧mèi 褰qīn 眺tiào 祁q í豳bīn四、背景介绍:谢灵运作为南朝门第最为华贵的士族家庭的子弟,作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爵位继承人,又自幼颖悟过人,长成后骄纵自负,在政治上自然抱有很大的雄心;而宋武帝刘裕去世后,诸子年幼,形势不稳,又使他深深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刘裕的长子刘义符少帝即位后,大臣徐羡之等人把持朝政;刘裕次子刘义真庐陵王过去甚得父亲的欢心,颇有觊觎帝位之意;他与谢灵运关系密切,常对人说,如果他做皇帝,便用谢灵运为宰相;这情况很容易造成矛盾的激化;而谢灵运完全是诗人的性格,高傲、坦露、褊躁,不擅于政治权谋;他常对徐羡之等施以批评攻讦,引起对方的猜忌,终于在永初三年422被逐出京都,迁为偏僻的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太守;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来永嘉后的第一个冬天,他长久卧病,至明年景平元年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写下登池上楼这一名篇,抒写郁闷之情;五、内容分析:全诗大致分为三层,但衔接很紧密;第一层前八句: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第二层自“衾枕”以下八句: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着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钟蝾诗品引谢氏家录说:“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暂且不论,这一联诗的名声,看来确是不小;但也有人提出:这二句实在很平常,有什么可夸耀的究竟应如何看待,颇可稍加分析;“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变化,写的真切动人;前二句专注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的欢欣;后两句抓住春草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变”字很传神,对鸣禽做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非热闹的特色;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第三层最后六句: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六、主题:登池上楼是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远眺时的所见所感;抒发官场失意的牢骚,表达了怀人思归的情绪;本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着的弱点;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七、问题探究:1、登池上楼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登池上楼大量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使诗富有意蕴,读后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如诗歌诗歌开头六句托物起兴,着重表达了官场失意的情绪;登池上楼景物描写细腻;诗人先对卧病之初的秋冬景象略作叙写,后集中笔墨描写初春风和日丽、生气勃勃的景象;2、登池上楼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情与景是如何融为一体的诗人主要是在中间八句描写了登楼临窗所见抽闻初春生机盎然的景色;后六句写诗人触景伤怀,决意归隐;诗人大描绘满园春色时,先写远景,境界开阔,诗人自我形象鲜明;“倾耳”一词,使诗人聆听江涛声的神情宛然可想;“举目”一词,使诗人眺望远山的神态宛然可见;“初景”二句写冬去春回,节候改变,是诗人的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转写近景,格调清新妩丽,为全诗之警策,历来为人所赞赏;仕途遇挫的诗人久病初愈,初登池上楼,看到潋滟的池水边已吐出了嫩绿的青草,花园中的柳林间,春鸟乱飞,鸣声不断;这种新奇而美丽的景色,确能使一直被苦闷和忧虑缠绕着的诗人胸怀得到暂时的解脱,这种富有生气的新鲜感受与一时的愉悦心情融为一体,然而满园春色固然能暂时舒展诗人的情怀,但难以尽遣心中的郁闷,于是诗歌自然过渡到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于是诗人在最后六句触景伤怀,决意归隐;“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二句写诗人因看到春景而引起对古人歌咏春天情景的伤感情绪的共鸣;“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二句写离群索居容易觉得日久难耐,因而难以安心做到;诗人寄情于景,以景写情,堪称佳作;第二课时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导入新课: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二、介绍作者:谢朓464——499,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与谢灵运同族,前后齐名,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他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此被人称为“谢宣城”;他当时生活在黑暗的现实环境中,目睹仕途险恶,常常流露出忧生之叹;后来受诬陷,下狱而死,年仅三十六岁;他是南朝齐代着名的山水诗人,诗风清新、秀丽;他的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弊,成就很高;有谢宣城集;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晋宋以后,山水文学产生了,但多少还受玄言诗的影响,总带点玄理;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朓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三、诵读全诗,给生字词注音;听录音霰xiàn飞甍méng鬒zhěn四、背景介绍: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是诗人于春晚登上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上有三峰,南北相接回首眺望京城金陵即今南京所作;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三山,在今南京西南,因有三座山峰相连而得名;还望,回头望;京邑,指京城建康;五、内容分析:全诗14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的两句:“灞涣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这两句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第二层:以下的六句:紧扣“望”字,描绘了“登三山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这一层的六句,描写了一幅明艳壮阔的春晴晚景图;良辰美景陈现眼前,令人陶醉和留恋;第三层:从“去矣方滞淫”到“谁能鬓不变”:这一层融景人情,抒发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全诗开头两句以用典起始,借王粲、潘岳之典抒发愁思;中间六句大写江天美景,然后层层抒情;以乐景衬愁情,更见其愁;六、主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七、问题探究: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鉴赏:①采用对比手法;一是色彩相对: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二是动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②比喻得当;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③精于选词;前句之“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残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才现出“静”;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2、简要分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艺术表现手法;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如画,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本诗开头八句描写春日暮景,色鲜明,洗练流丽;最后六句抒写离开京邑的忧伤;因对京邑依恋,所以不忍离去;因怀念乡国,所以三山风景虽佳妙,却无心欣赏而罢宴;诗中诗人将乐景与哀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以乐景写哀景的艺术效果;八、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九、参考译文1、登池上楼参考译文: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高飞的鸿鸟发出悠远的鸣声;看到迫近云霄的飞鸿我深感惭愧,想起潜沉在深渊的虬龙我也不安;要想增进德业限于智力拙劣,要想隐退躬耕体力不能胜任;为追求禄位我来到了海边,卧病在床面对空荡荡的树林;久病在床在衾被之间分不清季节的变化,不如揭开帷帘打开窗子暂且登楼眺望;倾耳聆听海上汹涌的波涛,放眼眺望险峻的山峰;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存的寒风,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水池的堤岸上生长着春草,藏在园柳中的群鸟也变换了鸣叫声;“采蘩祁祁”这首豳歌使我悲伤,“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使我感伤;索居容易使人觉得长久,离开群体使人难以安心;保持节操岂止古人才能做到,没有烦闷在今日得到了证明;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参考译文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香的郊野;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回乡的日期在何时,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十、教学后记:。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知识目标: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读并背诵古诗。
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揭示课题)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1、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
(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1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南朝文学发展的背景和特点,理解南朝诗歌的艺术特点和韵律结构。
2.鉴赏两首南朝诗歌:《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意境、意义,掌握表达技巧。
3.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南朝文学有哪些了解。
2.文本阅读请学生阅读《登池上楼》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鉴赏其中的意境、意义和艺术特点,并分别做以下点评:(1)《登池上楼》预测:前两句预测未来,后两句描绘现状,又一次预示未来。
露渍湿鞋重,云开见太清。
相逢飘毳服,常与钓鱼声。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干戈不肯收,茅屋晚相思。
山色依依暮,江声悠悠迟。
3.学生解读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受,并利用课上时间进行小组讨论。
老师也可以针对每首诗歌,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4.教学互动通过学生对南朝文学的认知及对两首南朝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设计互动环节和活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作。
5.文学创作要求学生模仿南朝诗歌的体裁、韵律和古韵,自己写出一首以“登楼”为主题的五律或七律诗,或是一首以“山水人情”为主题的五律或七律诗。
三、教学手段1. 讲授、互动问答、小组讨论、诗歌创作等多种教学形式;2. 采用多媒体投影仪或是课件,展示南朝文学相关的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受。
四、课后拓展学生可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的南朝文学资料,并撰写一篇学习心得和感悟,或将自己创作的诗歌投稿到校园文学刊物上。
五、总结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中国文学的珍贵瑰宝,其中南朝诗歌作品因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艺术魅力,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南朝诗歌的鉴赏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学习文学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南朝诗歌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可以领略到南朝文学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感受到古籍文化的深邃古怪、优美凝重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阅读能力、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南朝诗两首课件教学设计课件
潜虬(qiú )媚(怜惜)幽(沉静而安详)姿,飞鸿(大鸟 名)响远音(悠远的声音) 。
• 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飞鸿的声音从悠远的高空传来。
薄(靠近)霄愧(惭愧)云浮,栖川(指深渊中的潜龙)怍 ( zuò 惭愧)渊沉。
• • 面对高飞于云霄的飞鸿和潜游于深水的虬龙,我惭愧万分 想做一番事业,自己的智能又来不及,想告老归田,体力又 担当不了。 疾病)对空林。 追求禄位而到了荒僻的海滨地区,卧病在床,面对空荡荡的 树林。
•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 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诗题中的“池 ”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刘宋景平 元年(423)的春天。当时正是刘裕代晋后,建 立南朝刘宋王朝(420)不久。谢灵运由朝官外 放,永初三年(422)被逐出京都,迁为偏僻的永 嘉郡(今浙江温州)太守。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 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他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 奈何。来永嘉后的第一个冬天,长久卧病,至 明年(景平元年)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写下 《登池上楼》这一名篇,抒写郁闷之情。
• 全诗理解:本诗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
建康时晚登三山所见京邑的壮丽和大 自然 的美景,抒发了眷恋京城的情 感。全诗层次分明,写景如画,感情 真挚,开头八句描写春日京城暮色美 景,色彩鲜艳,洗练流丽,最后六句 写离开京邑的忧伤。因对京邑依恋, 所以淹留不忍离开,因怀念乡国,所 以三山风景虽佳妙,自己却已无心欣 赏。
进德(指仕途上的进取)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xù 追求)禄反穷海,卧疴( kē n
•
衾(qīn 大被子)枕昧(昏暗,不明)节候,褰开 ( qiān 揭开、打开)暂窥临。 • 因卧病在床,不明季节的变化,拉开窗帷,临窗眺望。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qū qīn 山势险峻的样子) • 侧耳倾听近处波涛彭湃,举目眺望远处山势险峻。 初景革(清除)绪风(余风),新阳(指春)改故阴(指 冬) • 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新春改变 了残冬。 池塘(堤岸)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堤岸上长出了嫩绿的春草,园子的柳树上变换了鸟 的叫声。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学案
19.南朝诗两首◎课前自主【走进作者】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
东晋大士族宰相谢玄之孙。
谢玄死后,谢灵运只有十八岁就袭爵康乐公,因称谢康乐。
四二○年宋高祖刘裕代晋后,谢灵运降公爵为侯,先后出任永嘉太守及临川内史等职。
他「自谓才干宜参权要」,但却不被重用,所以对刘宋王朝心怀不满。
谢灵运为人奢豪放任,一向寄情山水,不恤政事,游娱宴集,夜以继日。
元嘉十年因谋反获罪被杀。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著名山水诗人。
他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述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亮、意境优美的佳句。
可是从全篇来看,往往是在结尾时落入玄言佛理的旧套,情调消极颓废,缺乏社会内容。
而且语言有时过于雕琢,所以往往比较晦涩。
但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开始从题材上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对南朝和唐代诗歌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作品有《谢康乐集》(明焦竑本)。
黄节的《谢康乐诗注》就是依据焦竑本中的诗歌部分编注的。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四周)人。
是南朝的世家豪门子弟。
年少时就有文名,早年曾做过南齐豫章王的参军、随王的功曹、文学等职。
后来曾掌管中书。
诏诰,又曾出任宣城太守,所以又称他「谢宣城」。
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四九九),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因为他不肯依附萧遥光而被陷害,卒年三十六。
谢朓和沈约同时,诗也齐名。
号称「永明体」。
梁简文帝曾称赞他们两人的诗为「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
」(见《梁书·庾肩吾传》)从谢朓现存的作品看,他的五言诗确实有新的特色,即:寄情山水,不杂玄言。
虽然曾受谢灵运的影响,但内容的深入和文采的清丽都超过谢灵运。
严羽《沧浪诗话》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这话说得不错。
今天看来,他的诗对唐代诗人是有较大影响的。
谢眺的赋也写得清丽,对后代也有影响。
有《谢宣城集》。
【基本解读】《登池上楼》池上楼,在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市)。
高中语文必修一:4.19《南朝诗两首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学目标:1.了解南朝诗的基本特色和谢脁生平;[来源]2.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3.揣摩名句和炼字。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写景的特色。
[来源]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来源]一、导入1.朗读《登池上楼》,并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
2.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玄晖是谢朓的字,南齐“永明体”著名诗人。
李白称引的“澄江静如练”,出自本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在刘宋王朝官居高位,他与谢灵运同族,经历有些类似。
在当时的黑暗的现实环境中,谢朓目睹了仕途险恶,常常流露出忧生之叹。
后来受到诬陷,36岁就死在狱中。
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人。
在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而谢朓则使山水诗发展起来,因此他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谢灵运被称为“大谢”,谢眺则是“小谢”。
他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谢宣城”之称。
谢眺的山水诗诗风清新、秀丽,李白曾写诗称赞“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是谢眺,“清发”就是赞美他清新秀丽的诗风。
他的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又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感,成就很高。
二、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
2.进行朗读指导。
①正字音:涘、甍、霰、鬒②节奏把握:二一二3.结合指导,再读一遍。
三、题目解析提问:从《登三山还望京邑》,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哪些信息?明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个题目为我们点明了时间、地点、事情和望的对象。
四、整体感知[来源]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提示:可从叙事、写景、抒情三方面入手)2.明确:叙事: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回望京邑)写景: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紧扣“望”字,从三山回望所见之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9 南朝诗两首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
19 南朝诗两首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1.《登池上楼》《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
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X宋景平元年(423)的春天。
当时正是X裕代晋后,建立南朝X宋王朝(420)不久。
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
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
全诗共 22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潜虬媚幽姿”到“卧疴对空林”,共8句。
这一层首先描写虬、鸿,然后反衬自己。
第二层从“衾枕昧节候”到“园柳变鸣禽”,共8句。
这一层写诗人开窗的所见所闻。
第三层从“祁祁伤豳歌”到“无闷征在今”,共6句。
这一层表达作者的怀归情绪。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神来之笔,作者紧扣新春景色的特点,由远及近,绘声绘色,赋予春景以感情。
这两句景情融化,自然贴切。
历来为后人所赞赏,作者自己也曾激赏。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与谢灵运同族,前后齐名,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
他是南朝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诗风清新、秀丽。
他的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弊,成就很高。
有《谢某某集》。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某某某某)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
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
三山,在今某某西南,因有三座山峰相连而得名。
还望,回头望。
京邑,指京城建康。
全诗14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开头的两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这两句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
第二层是以下的六句,紧扣“望”字,描绘了“登三山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
这一层的六句,描写了一幅明艳壮阔的春晴晚景图。
第三层从“去矣方滞淫”到“谁能鬒不变?”这一层融景入情,抒发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
高中语文(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3 粤教版必修1 教案
19.南朝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南朝山水诗的特点;了解谢灵运、谢朓的诗歌创作。
2.技能目标把握这两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理解诗人所流露出的情感态度。
3.情感目标理解谢灵运借景来抒发的郁郁不得志的情感;理解谢朓借写景来抒发的眷恋京城的情感。
走向高考通过对情与景的把握,分析这两首诗借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谢灵运在诗中所体现的情感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讲析《登池上楼》【注释】虬: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
媚:自我欣赏。
幽姿:优美的姿态。
薄:迫近。
怍:惭愧。
进德:增进自己的德业,此指仕途上的进取。
退耕:隐退耕作。
徇禄:追求官爵俸禄。
穷海:边元的海滨,此指永嘉(今浙江温州)。
病卧:卧病在床。
衾:被子。
昧:不明白。
这句说因卧病而竟不知季节的变换。
褰开:揭开帷幔。
窥临:近窗观望。
聆:听。
初景:初春的阳光。
革:改变。
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
新阳:新春。
故阴:已过去的冬季。
变鸣禽:鸣叫的鸟儿变换着种类。
祁祁:众多的样子。
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其中有“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诗句。
萋萋:草的样子。
楚吟:指《楚辞·招隐士》,其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索居:独居。
易永久:容易感到时间长久。
离群:离开朋友。
处心:安心。
持操: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
岂独古:难道只有古人能做到。
无闷:没有。
指隐士不为世俗易其志,不求成名,避世而无所烦闷。
出自《易经·乾卦》。
征:验,得到证实。
【鉴赏】晋初,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这首诗即体现了这种创作倾向。
诗的前六句以三组对比来倾诉诗人矛盾的性情。
“潜虬”,“栖川”,“退耕”象征他归隐田园,怡然自乐的心愿,“飞鸿”,“薄霄”,“进德”则象征其人生的报负。
三组对比连用。
由里及外,层层推进,突出强调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19南朝诗两首_教案
19、南朝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南朝山水诗的特点;了解谢灵运、谢朓的诗歌创作。
2.技能目标:把握这两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理解诗人所流露出的情感态度。
3.情感目标:理解谢灵运借景来抒发的郁郁不得志的情感;理解谢朓借写景来抒发的眷恋京城的情感。
走向高考:通过对情与景的把握,分析这两首诗借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谢灵运在诗中所体现的情感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登池上楼谢灵运一、作者简介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
他从小生活奢豪,养尊处优。
后曾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野心,“自谓才能宜参机要”。
而当时执政的是出身比较寒微的刘宋王族,他们与王、谢等门阀贵族存在着矛盾。
后来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获罪被杀。
谢灵运喜爱山水,经常率众四处漫游,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
他游览的山水很多,观察自然景物很仔细,再加上他的高度艺术修养,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
他有许多传诵的名句,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人以清新可爱之感。
——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山水诗人。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刘宋景平元年(423)的春天,当时正是刘裕代晋后,建立南朝刘宋王朝(420)不久。
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
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
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三、听录音,并给生字词注音虬(qiú) 怍(zuò) 徇(xún) 禄(lù) 屙(kē)衾(qīn) 褰(qiān) 岖(qū) 嵚(qīn) 祁( qí) 豳(bīn)四、层次结构:《登池上楼》是五言古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8句)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潜游的虬龙,姿态是多么的美好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的响亮而悠远啊!——这两句写潜龙、飞鸿在海阔天空中逞姿长鸣,悠游自在。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9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2)
19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
2、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2、揣摩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教学难点体悟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登池上楼》(一)导入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
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略他芙蓉般清新的风格。
(二)点击诗人南朝诗人,晋大将军谢玄之孙,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袭封康乐公,又称谢康乐、“大谢”。
谢灵运喜爱山水,经常率众四处漫游,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对应。
他是中国重要的山水诗人。
谢灵运游览的山水很多,观察自然景物很仔细,再加山他的高度艺术修养,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
他有许多传诵的名句,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人以清新可爱之感。
谢灵运完全是诗人的性格,高傲、坦露、褊躁,不擅于政治权谋。
永初三年谢灵运被逐出京都,迁为偏僻的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太守。
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
来永嘉后的第一个冬天,他长久卧病,至明年(景平元年)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写下《登池上楼》这一名篇。
全篇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写了仕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三)整体感知全诗1、课文朗读<1>听录音,让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读音及朗读的节奏。
<2>让全班同学朗读课文一遍,对课文有整体感知。
2、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挑讲一些关键字词,重点句子)【字词补充注释】:薄:迫近。
云:指高飞的鸿鸟。
高中语文《南朝诗两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激趣导入(5分钟)同学们,我们在初中的课文上曾有一首李白的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那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老师点拨】背诵得非常棒,现在我想考考大家,“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这句中“小谢”指谁?【过渡】谢朓。
谢朓是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秀丽,深受诗仙李白的推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谢朓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投影)。
【教学目标】1.掌握这首诗的朗读技巧,体悟抒发的情感。
2.赏析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手法。
9::30分二、反复诵读,体悟诗人情感。
(10分钟)1.一读:学生集体诵读,正音,板书。
还(huán)、涘(sì)、甍(méng)、绮(qǐ)、霰(xiàn)、鬒(zhěn)2.听音频范读。
【诵读指导】非常有感染力,那我们来跟读一下,比较一下你读的和音频读的有什么区别?3.学生跟读,比较异同。
【朗读指导】诗歌朗读的快慢是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有关的,如果抒发的情感是悲伤的,那我们就会读的慢一点,所以,同学们跟音频朗读的区别就是在情感的把握上。
【提问】那么直接表现情感的字眼有哪些?怅、泪【提问】在这首诗里面,抒情部分是哪几句?PPT【明确】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引导提问】诗人归期未定,“佳期怅何许”,在这里,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对京城的眷恋之情、怀乡之情。
因此,本文抒发的是哀伤之情。
(板书)哀情【朗读过渡】因为情感是哀伤的,所以需要把节奏慢下来,做到“灞涘/望/长安2/1/2”,语调低沉点,感情基调要哀伤点。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学设计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学设计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仁化中学刘志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赏析诗歌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培养学生理解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赏景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谢朓诗作清丽含蓄的艺术美。
2.体悟谢朓去国怀乡、失意忧惧的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领略谢朓诗作清丽含蓄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体悟谢朓去国怀乡、失意忧惧的复杂情感。
四、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得到教师及时地帮助和解决,也为了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设计了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的环节,这样做也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课前准备为:教师准备:熟悉文本,做好课件,准备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
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欣赏的诗句。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情况,解决好生字词以及熟知课文注释。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引导、组织学生赏景悟情来进行的。
如何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是探究活动的关键。
本节课教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古人为何喜欢登高”导入课文,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情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在讲述过程中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兴趣。
接着进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阶段,对于古诗,反复诵读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意思,因此,设计三次有任务有要求的诵读环节。
然后进入讨论、合作、探究,主要是品味写景佳句,能进行简单的名句鉴赏。
在名句鉴赏的同时很自然地过渡到解读抒情诗句,体味诗人复杂的情感。
最后进行拓展探究,体悟谢眺山水诗的情怀。
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明丽壮美(乐景衬哀情)----怀、怅、泪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基于诵读、理解、鉴赏基础上的阅读课。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鉴赏古诗的过程和方法,我对教学环节作了精心的设计。
比如让学生思考“古人为何喜欢登高”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将讨论交流写景名句的过程放在课堂上进行而不是课后让学生独自完成,从而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示范;以让学生思考“写美景并未表达愉快心情“来引导学生得出”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等环节,都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南朝诗两首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
②、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2、过程与方法①、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②、揣摩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学习重点1、理解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2、体会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的细腻及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
四、学法点拔反复诵读,背诵诗中名句,分析鉴赏诗歌,体会借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池上楼》一、导入新课:在诗歌史上,从谢氏门庭中走出的两个人,那就是谢灵运和谢眺。
谢灵运和他的“门下弟子”谢眺,叔侄俩结束了玄言诗风,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
今天学习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二、介绍作者: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诗人。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居会稽,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
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少好学,性奢豪。
曾任永嘉太守,后获罪被诛。
喜爱山水,常率众肆意遨游。
谢灵运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他开始,山水诗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
他的诗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与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
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刘宋景平元年(423)的春天。
当时正是刘裕代晋后,建立南朝刘宋王朝(420)不久。
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
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
三、诵读全诗,给生字词注音。
听录音虬qiú徇xùn怍zuò疴kē衾qīn昧mèi褰qīn眺tiào祁qí豳bīn四、背景介绍:谢灵运作为南朝门第最为华贵的士族家庭的子弟,作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爵位继承人,又自幼颖悟过人,长成后骄纵自负,在政治上自然抱有很大的雄心。
而宋武帝刘裕去世后,诸子年幼,形势不稳,又使他深深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
刘裕的长子刘义符(少帝)即位后,大臣徐羡之等人把持朝政。
刘裕次子刘义真(庐陵王)过去甚得父亲的欢心,颇有觊觎帝位之意。
他与谢灵运关系密切,常对人说,如果他做皇帝,便用谢灵运为宰相。
这情况很容易造成矛盾的激化。
而谢灵运完全是诗人的性格,高傲、坦露、褊躁,不擅于政治权谋。
他常对徐羡之等施以批评攻讦,引起对方的猜忌,终于在永初三年(422)被逐出京都,迁为偏僻的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太守。
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
来永嘉后的第一个冬天,他长久卧病,至明年(景平元年)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写下《登池上楼》这一名篇,抒写郁闷之情。
五、内容分析:全诗大致分为三层,但衔接很紧密。
第一层(前八句):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
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
第二层(自“衾枕”以下八句):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着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
钟蝾《诗品》引《谢氏家录》说:“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辄得佳语。
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
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暂且不论,这一联诗的名声,看来确是不小。
但也有人提出:这二句实在很平常,有什么可夸耀的?究竟应如何看待,颇可稍加分析。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
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变化,写的真切动人。
前二句专注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的欢欣;后两句抓住春草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
“变”字很传神,对鸣禽做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非热闹的特色。
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
??第三层(最后六句):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
六、主题:《登池上楼》是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远眺时的所见所感。
抒发官场失意的牢骚,表达了怀人思归的情绪。
本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
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
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
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
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着的弱点。
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七、问题探究:1、《登池上楼》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登池上楼》大量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使诗富有意蕴,读后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如诗歌诗歌开头六句托物起兴,着重表达了官场失意的情绪。
《登池上楼》景物描写细腻。
诗人先对卧病之初的秋冬景象略作叙写,后集中笔墨描写初春风和日丽、生气勃勃的景象。
2、《登池上楼》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情与景是如何融为一体的?诗人主要是在中间八句描写了登楼临窗所见抽闻初春生机盎然的景色。
后六句写诗人触景伤怀,决意归隐。
诗人大描绘满园春色时,先写远景,境界开阔,诗人自我形象鲜明。
“倾耳”一词,使诗人聆听江涛声的神情宛然可想;“举目”一词,使诗人眺望远山的神态宛然可见。
“初景”二句写冬去春回,节候改变,是诗人的感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转写近景,格调清新妩丽,为全诗之警策,历来为人所赞赏。
仕途遇挫的诗人久病初愈,初登池上楼,看到潋滟的池水边已吐出了嫩绿的青草,花园中的柳林间,春鸟乱飞,鸣声不断。
这种新奇而美丽的景色,确能使一直被苦闷和忧虑缠绕着的诗人胸怀得到暂时的解脱,这种富有生气的新鲜感受与一时的愉悦心情融为一体,然而满园春色固然能暂时舒展诗人的情怀,但难以尽遣心中的郁闷,于是诗歌自然过渡到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于是诗人在最后六句触景伤怀,决意归隐。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二句写诗人因看到春景而引起对古人歌咏春天情景的伤感情绪的共鸣。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二句写离群索居容易觉得日久难耐,因而难以安心做到。
诗人寄情于景,以景写情,堪称佳作。
第二课时《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导入新课: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
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
二、介绍作者:谢朓(464——499),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与谢灵运同族,前后齐名,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
他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此被人称为“谢宣城”。
他当时生活在黑暗的现实环境中,目睹仕途险恶,常常流露出忧生之叹。
后来受诬陷,下狱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他是南朝齐代着名的山水诗人,诗风清新、秀丽。
他的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弊,成就很高。
有《谢宣城集》。
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
晋宋以后,山水文学产生了,但多少还受玄言诗的影响,总带点玄理。
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朓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三、诵读全诗,给生字词注音。
听录音霰xiàn飞甍méng????鬒zhěn四、背景介绍: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是诗人于春晚登上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上有三峰,南北相接)回首眺望京城金陵(即今南京)所作。
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
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
三山,在今南京西南,因有三座山峰相连而得名。
还望,回头望。
京邑,指京城建康。
五、内容分析:全诗14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的两句):“灞涣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这两句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
“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第二层:(以下的六句):紧扣“望”字,描绘了“登三山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
这一层的六句,描写了一幅明艳壮阔的春晴晚景图。
良辰美景陈现眼前,令人陶醉和留恋。
第三层:(从“去矣方滞淫”到“谁能鬓不变”):这一层融景人情,抒发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
全诗开头两句以用典起始,借王粲、潘岳之典抒发愁思。
中间六句大写江天美景,然后层层抒情。
以乐景衬愁情,更见其愁。
六、主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
七、问题探究: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鉴赏:①采用对比手法。
一是色彩相对: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
二是动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
②比喻得当。
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
③精于选词。
前句之“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残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才现出“静”。
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2、简要分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艺术表现手法。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如画,感情真挚,情景交融。
本诗开头八句描写春日暮景,色鲜明,洗练流丽;最后六句抒写离开京邑的忧伤。
因对京邑依恋,所以不忍离去;因怀念乡国,所以三山风景虽佳妙,却无心欣赏而罢宴。
诗中诗人将乐景与哀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以乐景写哀景的艺术效果。
八、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九、参考译文1、《登池上楼》参考译文:??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高飞的鸿鸟发出悠远的鸣声。
??看到迫近云霄的飞鸿我深感惭愧,想起潜沉在深渊的虬龙我也不安。
??要想增进德业限于智力拙劣,要想隐退躬耕体力不能胜任。
??为追求禄位我来到了海边,卧病在床面对空荡荡的树林。
??久病在床在衾被之间分不清季节的变化,不如揭开帷帘打开窗子暂且登楼眺望。
??倾耳聆听海上汹涌的波涛,放眼眺望险峻的山峰。
??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存的寒风,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
??水池的堤岸上生长着春草,藏在园柳中的群鸟也变换了鸣叫声。
??“采蘩祁祁”这首豳歌使我悲伤,“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使我感伤。
??索居容易使人觉得长久,离开群体使人难以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