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生物学理论

合集下载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引言: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挑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研究领域都致力于寻找影响和解释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因素。

其中,心理学理论对于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背后的动机和因果关系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中的生物学理论,探讨生物因素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一、生物学理论概述生物学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受到遗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包括青少年犯罪行为。

生物学理论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因素:遗传和神经生理。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青少年犯罪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犯罪行为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学研究发现,有些基因与攻击性行为、冲动行为等相关。

例如,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与情绪调控和冲动控制的困难相关,这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和不适当的行为。

2. 神经生理因素神经生理因素也被认为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神经成熟的不平衡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冲动和缺乏对后果的考虑。

前额叶皮层是情绪调控和决策制定的关键区域,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这一区域的神经成熟相对滞后。

这可能导致青少年在面临冲突时难以做出明智和理性的决策,从而增加了犯罪行为的风险。

二、青少年犯罪与生物学理论的关系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涉及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也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生物学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根源。

1. 遗传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遗传因素在青少年犯罪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父母的犯罪行为对子女的犯罪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例如,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或两方都有犯罪记录,那么子女犯罪的风险就会增加。

这表明基因在青少年犯罪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此外,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冲动行为。

这些基因与情绪调控和冲动控制的困难有关,这些困难可能使青少年更容易产生犯罪倾向。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领域,而发展心理学则专注于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五大理论被广泛应用和讨论,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生物学理论和生态理论。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大理论及其相关内容。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响应,而学习是通过对环境刺激和反馈的反应而实现的。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和习惯形成的,个体的行为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在发展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学习和行为调节的研究,例如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个体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有着明显的变化和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经历了从感知和运动阶段到符号操作阶段的转变。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该理论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教育实践有重要影响。

3.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他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实现的。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家庭、同伴和文化等。

在发展心理学中,社会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儿童的社会化和道德发展。

4. 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和行为是由遗传和生物因素决定的。

该理论强调个体的基因和生物结构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例如,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导致儿童在认知能力或情绪调节方面存在差异。

生物学理论在研究发展心理学中的应用包括探索基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5. 生态理论:生态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尔斯提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生态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多个层面上进行的,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和学校)、介观系统(如社区)和宏观系统(如文化和社会制度)等。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学科,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领域。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浮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匡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生物心理学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心理学的主流理论之一,其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

行为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可观察到的行为,而忽视了内心的思维和感受。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等。

他们通过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等实验研究了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提出了刺激-反应的模型。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如何感知、记忆、思量和解决问题。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巴尔斯等。

他们通过实验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提出了信息加工模型和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理论对教育和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人类的主观体验、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潜力。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马斯洛、罗杰斯和马耳他等。

他们提出了自我实现的层次理论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人类的自我决定和自我发展。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社会文化心理学家关注人类的社会化过程、文化差异和社会影响。

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维果茨基、布鲁纳和珀金斯等。

他们通过研究人类的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五、生物心理学理论生物心理学理论强调心理活动与生物过程之间的关系。

生物心理学家关注神经系统、遗传因素和荷尔蒙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生物心理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杜尔和勒内·斯宾塞等。

他们通过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提出了神经发育理论和进化心理学理论。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ppt课件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ppt课件

情绪的生理反应
自主神经系统
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影响 心跳、呼吸等生理反应。
激素
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在情绪状 态下分泌水平发生变化。
免疫系统
情绪状态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从 而影响身体健康。
情绪与激素
肾上腺素
在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下分泌 增加,引起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等生理反应。
皮质醇
在压力状态下分泌增加,长期高 水平的皮质醇可能导致身心健康
合成和释放等机制实现。
突触可塑性在神经网络的连接和 信息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大
脑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基础。
记忆的存储与提取
记忆的存储是指信息在大脑中的 持久保存过程,而提取则是将存 储的信息回忆或再认出来的过程。
短期记忆主要依赖于大脑皮层神 经元的活动和突触可塑性,而长 期记忆则需要新的蛋白质合成和
THANKS
谢谢
焦虑症的生物学基础
神经回路异常
焦虑症患者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回路存在异常,导致情绪调节和应 激反应的障碍。
荷尔蒙水平变化
焦虑症患者体内某些荷尔蒙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水平发生变化, 影响情绪状态。
免疫系统反应
焦虑症可能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导致身体对压力和紧张的 过度反应。
双相情感障碍的生物学基础
问题。
多巴胺
与快乐、兴奋等积极情绪相关, 增加多巴胺的分泌可以改善抑郁
症状。
04
CHAPTER
学习与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突触可塑性
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突触在受 到刺激后发生的形态和功能变化, 是学习与记忆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突触可塑性包括突触传递效能的 增强或减弱,主要通过改变突触 后膜上的受体数量、神经递质的

cloninger 心理生物学模型

cloninger 心理生物学模型

cloninger 心理生物学模型
Cloninger 心理生物学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S·克隆宁格(Richard S. Cloninger)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型,用于解释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健康。

该模型基于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是由多种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Cloninger 心理生物学模型提出了三个主要的人格维度:
1. 新奇寻求(novelty seeking):个体对于新的、刺激的和冒险的经验的追求和渴望。

2. 奖励依赖(reward dependence):个体对于奖励和社会认可的依赖和追求。

3. 坚持性(persistence):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持不懈的能力。

这些人格维度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Cloninger 认为,个体的基因构成会影响其对于环境刺激的反应和处理方式,从而影响其人格和心理健康。

Cloninger 心理生物学模型还提出了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概念,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和应对策略等。

该模型认为,这些因素可以影响个体对于环境刺激的反应和处理方式,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总的来说,Cloninger 心理生物学模型是一种综合了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模型,它为我们理解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框架。

生物心理学

生物心理学

生物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行为与心理活动的学科,它探讨了生物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联系。

生物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涵盖了认知、情绪、学习、记忆等广泛领域,通过研究神经生物学和行为科学的交叉领域,揭示了大脑活动和生物物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生物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生物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大脑结构与心理功能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器官本位”和“大脑机能”等理论。

20世纪初,生物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阶段,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心理学家们开始探讨大脑的生理机制对行为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脑成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能够更深入地观察大脑活动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生物心理学获得了更多的实证支持。

近年来,生物心理学在神经生物学、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个体行为的解释和预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物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生物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些基本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是神经元,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信息并调控行为。

神经元通过神经递质相互交流,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

生物心理学还涉及了大脑的不同区域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比如大脑皮层负责高级认知功能,丘脑参与情绪调控等。

除此之外,生物心理学还探讨了遗传和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的基本特征和潜在行为倾向,而环境因素则通过神经可塑性对大脑和行为进行塑造。

生物心理学通过研究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阐述了行为的多层次解释。

生物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生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在临床心理学中,生物心理学揭示了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疾病机制并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教育领域,生物心理学研究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指导教育实践。

此外,生物心理学还在法医学、运动科学、营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生物心理学的研究,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生物学基础,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学心理学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学心理学

释放或突触后膜对递质的反应,从而影响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03
受体与信号转导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特定信号分子结合的蛋白质,通过信号转
导机制将胞外信号转化为胞内效应,进而引起细胞生理反应和心理现象
的产生。
03 感知觉过程生理机制
视觉感知过程及视皮层功能区域划分
视觉感知过程
光线通过眼球的折射系统投射到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 胞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视觉中枢进行处理和解析。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学心理学
目 录
• 生理学心理学概述 • 神经系统与心理现象 • 感知觉过程生理机制 • 记忆、学习和认知功能生理基础 • 情绪、动机和意志行为生理基础 • 睡眠、觉醒和生物钟调节机制
01 生理学心理学概述
生理学心理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生理学心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特别 是人类生理机制与心理活动之间 关系的一门科学。
生理学心理学与相关领域关系
与神经科学的关系
神经科学是生理学心理学的重要基础,提供了对神经系统 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理解,促进了生理学心理学的发展。
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生理学心理学是心 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与生物医学的关系
生物医学是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生理学心理学 借鉴了生物医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影像学、生物化学 等,以揭示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关系。
智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 2 3
智力发展
受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决定 了个体智力的上限,而环境因素则决定了个体智 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智力发展的生理基础
大脑的发育和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是智力发展的 生理基础,包括大脑皮层的发育、突触的形成和 修剪等过程。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心理学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解释心理机制 的观点或学说,这里介绍几种主要理论。每一种理论都很 有实际意义,但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
这就告诉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并有待于不断创新。 这里,主要讲授行为学习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 一、行为学习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五、心理生物学理论
助表象、想象也能使人的心率、血压等发生变化。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证明,心身症状也是可以习得的,人的各种内 脏活动也可以通过内脏学习获得意识的调节和控制。目前广泛应用的 生物反馈技术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把人体各种生理变化信息转变成视
听信号,被治疗者通过学习,达到自我控制内脏反应之目的。
(六)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 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社拉 (A.Bandura)等人曾在60 年代设计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理论。
阴性惩罚(negative punishment):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的去除 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阴性惩罚。
体罚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被母亲打屁股的孩子比那些没挨过打的孩子在课堂上更多 地出现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最强的是那些曾被母亲用暴 力——用拳、掌,或借助外物痛打——惩罚过的儿童。
辨别性刺激与泛化
二、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潜意识理论 (二)性心理学说 (三)人格学说 (四)释梦学说
(五)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说 (六)心理疾病的心理病课学说
(七)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一)潜意识学说
1.意识(conscious):有目的的心理活动 2.前意识(preconscious):“潜伏的无意识” 3.潜意识(unconscious):“深层的无意识” 、“动力的无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
阿尔茨海默病(AD)、情感障碍、强迫症、 惊恐发作和儿童多动症及相关疾病和精神 障碍的遗传基础的研究
脑定位、脑心理功能、脑代谢及精神异常 机制的研究
神经电生理
生物化学分析 法 心理应激测试 术
脑的高级神经 网络理论
脑电图及相应的睡眠脑电图、脑地形图、诱发电位等
脑透析(Microdyalisis)、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 交等
一、巴甫洛夫的生平和著作
❖ 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Pavlov)出生在俄 国中部小城梁赞 。21岁即1870年他和弟弟一起考 入圣彼得堡大学,先入法律系,后转到物理数学 系自然科学专业。
心理生物学研究现状、水平
• 心理生物学研究现状
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以脑为中心的心 理神经内分泌学和心理神经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极大 地促进了心理生物学的研究。
• 现代心理生物学的研究水平
微观方面:心身相关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 宏观方面:理论上,各种心理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 对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产生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1927年,坎农提出了 丘脑说以批判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认为, 如果身体就是情绪的原因,那么不同情绪 应当有不同的内脏活动的变化。同样,如 果用实验或其他方法(如服用药物)引起 内脏的变化,也应当有情绪反应;相反, 如果除去内脏变化的感觉,就应当不再有 情绪。因此,他提出了一些有力的反证。 第一点,他指出,不同的情绪可以有同样 的内脏活动的变化,而同样的内脏活动的 变化也可能有不同的情绪。例如,伤心和 感激都能流泪;心跳加快可能是受惊,也 可能是过分激动或生气。第二点,他指出, 脊髓高部位因意外事故切断的病人失去了 内脏感觉,但并未丧失情绪或情感。虽然 有的病人报告情绪有所淡薄,但都还是有 情绪的。
1935 年,他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工作期间曾与林可胜、 张锡钧、沈隽淇等人通力合作,为中美学术交流促进 中国生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他任美国休克和输血研究委员会理事会主席。 1944 年任纽约国际医学院的客座教授。
1945年,坎农逝世于新罕布什尔州。
二、赛里的应激适应机制学说
援华抗日的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坎农
生平简介
沃尔特·布拉德福·坎农
(Walter Bradford Cannon,
1871.10.19-1945.10.1)美国心
理学家,美国20世纪贡献最大的
生理学家之一,将X 射线用于生
理学研究的第一人,钡餐设计者,
提出生物体“自稳态”理论。坎
农对情绪的研究十分著名,他的
19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W. 詹姆斯 和丹麦生理学家C.G.兰格提出了詹姆斯-兰格情 绪学说。该学说基于情绪状态与生理变化之间的 直接联系,片面夸大了外周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 而忽略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在他们看来,情绪 似乎只是被那些内脏器官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感 觉的总和而已。他们把产生情绪的原因归之为外 周性变化,这种理论称为" 外周说"。
情绪理论被称为坎农―巴德学说。
他相信科学 坎农于1871年10月19日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普雷里德欣。
他是四个孩子中的老大,父亲柯尔伯特汉切特 坎农(Colbert Hanchett Cannon,1846—1915)是一名铁路官员,母亲撒拉威尔玛 -丹尼奥(Sarah wilma Denio)是一位高中教师。他的父母属于那 些在19世纪早期就从马萨诸塞州西迁到密西西比河上流山谷的先 锋家庭。
第四节 心理生物学理论
心理生物学理论
概念:以生物学的方法探索心理过程和心身相关的
规律。
• 心理生物学研究成果
一、坎农提出了情绪心理学说。 二、赛里创立应激学说。 三、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条件反射理论) 四、沃尔夫提出人类心理变量和生物学变量之间的 关系、提出情绪影响理论。 五、英格尔的心理应激学说。
2.抵抗期 n 警告期反应的特征已消失
压力源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续存在
机体抵抗力高于正常水平
机体与压力源形成对峙
结果有两种:
成功抵御压力,内环境重建 稳定
进入衰竭期
3.衰竭期 机体的适应性资源耗尽 个体抵抗力、衰竭、死亡
压力源过强或 长时间侵袭
❖ 塞里重点阐述了应激的生理反应,为应激奠定了强大理论 基础。
应激(Stress) (压力、紧张)
1.“压力学之父”塞利(Selye) 是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非特异性反应是指一种无选择地影响全身各系统或 大部分系统的反应
2.现代普遍认识 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 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 的过程
1926年坎农正式命名“内环境稳定”或“自稳 态”,并根据他自己的实验结果进一步加以肯定。 自坎农以后,“内环境稳定”成了生物学中最有 影响的概念之一。美国数学家 N.维纳把这一概念 作为控制论中生物学方面的例证之一。
1927年,在偶然看到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 学说后,拥有极高生理学和医学科学造诣的坎农 微微一笑,非著名理论——坎农丘脑学说便轻轻 松松的诞生了。
坎农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情绪不能使用生 理变化的知觉来解释:(1)完全分开猫的内脏 器官与自主神经系统,然后把一只狗呈现在猫的 面前,结果猫仍会发生龇牙、怒叫等情绪反应, 并不改变情绪行为。(2)同样的内脏器官变化, 发生于不同的情绪状态。(3)内脏器官的其他 构造感觉神经少,感受性不敏感。(4)内脏器 官的变化太慢,不足以成为情绪的来源。(5) 给一些成年被试注射适量的肾上腺素唤起类似恐 怖时出现的许多生理变化,如:脉搏加快、手足 发冷、四肢发抖、声调颤动等等,但是均报告并 不真正害怕或愤怒,不能体验到情绪。基于上述 研究,他认为,控制情绪的是中枢神经而不是周 围神经系统。
❖ 到1912年,他早期使用x射线造影研究消化运 作过程的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他的那种能 同时注意到生理学问题的不同方面的能力,驱 使他开始研究情绪状态对于消化过程的干扰 作用,由此开始走上心理学家的道路,开始了 与心理学的亲密接触。
1914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12-1942 年 任波士顿儿童医院和布里格姆医院的生理学顾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军医。坎农与俄罗斯生 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密切来往。
他发现这个学官总是骑着一头驴来上班,这头驴 就拴在学校门前的树上。于是,有一天,郑板桥拿 了一根木棍走到驴跟前,先是朝它作了一个揖,接 着照准驴屁股狠狠地打了一棍。驴疼得大叫一声, 一蹦三丈高。连续数天,郑板桥都是如此,先给驴 作个揖,然后照驴屁股狠狠地打一棍。这样一来, 这头驴只要看到郑板桥给它作揖,还没等打它,就 必定恐慌地撩蹶子蹦跳起来。
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
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由美国生理学家W.B.坎农和P.巴德 在批评詹姆斯-兰格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情 绪理论,主张丘脑在情绪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1927 年,坎农提出了丘脑说,后得到巴德支持 并加以扩充,故称“坎巴两氏情绪说”。
坎农认为,丘脑是情绪活动的中枢。在正 常情况下,丘脑是由大脑皮质抑制的,但强烈的刺 激可超越皮层的抑制而直接激活丘脑,产生情绪反 应。对某种刺激习得的情绪反应是通过皮质实现的, 刺激先传到大脑皮质,根据记忆被认识,然后解除 了对丘脑的情绪机制的抑制,使之发动情绪反应。
1929-1930 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法。1935 年曾来华在 协和医学院工作半年。1936-1938 年任美国卫生局主 席,积极参加西班牙共和政府反对德意法西斯军队的 斗争。30 年代末,他在援华抗日医药机构和联合援华 救济委员会中工作。
坎农又根据以下事实提出了情绪丘脑说: (1)切去脑皮层(丘脑保留)的动物表现过分的忿 怒反应,丘脑切除,其反应则消失。(2)丘脑单侧 的伤害,会增加来自身体该侧面的情绪成分。(3) 对于人类,影响丘脑一边的肿瘤会影响单侧的情绪 表现。(4)轻度的麻醉引起脑皮层对下级中枢控制 的短暂伤害或疾病引起的永久伤害,发出自由而时 常的流泪与笑的表情。他认为,当丘脑神经过程被 激动起来时,专门性质的情绪才附加到简单的感觉 上。
机体面临长期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症状和体征 这些症状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产生的 如: 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疲乏、倦怠、疼痛、
失眠、肠胃功能紊乱等 是机体对有害刺激作出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
(三)压力反应的过程
1.警告期 机体出现一系列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改变
血糖、血压 心跳、肌肉紧张度
目的——动用机体足够的能量以克服压力
一天,郑板桥早早就等在学校门口,恭候学官 的到来。等学官骑驴走到他面前时,他走过去对 着驴深深地作了一个揖。驴大叫一声,猛地跳了 起来。学官没防备,被狠狠地摔下了驴背,跌了 个鼻青脸肿。他狼狈地从地上爬起来,气急败坏 地大骂:“这头蠢驴!”
以后的几天里,郑板桥总是守候在学校门口, 对着这个骑着驴的势利学官作揖,每次都让驴把 学官摔得鼻青脸肿。学官害怕,以后再也不敢让 学子们对他作揖行礼了。
以心理作业(如问题解决、信息处理、心理运动、情 感状态、厌恶或痛苦等作业)为应激源,同时配合各 种生物参数的记录
涉及脑的功能系统、神经网络、大脑皮质联系的组织 原则、神经信息的编码等方面
各种复杂心理因素(如准备、期待、注意、 动机及觉醒)的研究 各种心理因素对脑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影 响的研究 各系统的心理生理研究
常用的心理生物学研究手段
类别 分子遗传学技 术
脑影像技术
方法
正向遗传学(forward genetics)方法 反向遗传学(reverse genetics)方法 DNA重组技术及聚合酶联反应(PCR)技术;人类基因 组计划中关于基因识别、测序、基因组作图、转基因 动物等
脑结构成像:计算机辅助断层摄影(CT) 磁共振成像(MRI) 脑功能成像:功能磁共振脑成像(fMRI)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