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理学实习图谱(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理学实习图谱32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Dise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风湿性疣状心内膜炎(rheumatic verrucous endocarditis )二尖瓣之瓣膜增厚,所属腱索变短,乳头肌增粗,在瓣膜闭锁缘上有数个灰白色、粟粒大小、半透明的结节即疣状赘生物。
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chronic rheumatic valvular disease )心脏体积增大,二尖瓣增厚,变硬。
瓣叶间(联合处)粘连致使瓣膜狭窄。
腱索变粗、变短似线绳状失去弹性,注意观察左心房,左心室的腔有何改变。
风湿性心内膜炎(rheumatic verrucousendocarditis )在心瓣膜细胞数量增多,有粉红染的白色血栓附着,其与瓣膜相连处可见肉芽组织机化现象。
风湿性心肌炎(rheumatic myocarditis )心肌间质血管附近出现风湿小体,风湿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周围可见Aschoff 细胞、纤维细胞。
病理学实习图谱33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of the aorta )中晚期:主动脉一段,肋间动脉开口处,可见片块状灰白色或黄色病灶,微隆起于内膜,斑块表面的内膜胶原纤维增生,乃至玻璃样变,因此呈灰白半透明状,称纤维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 )图示动脉壁内侧,其内膜纤维组织增生,部分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并有钙化。
内膜下含有针形或棱形空隙为胆固醇结晶。
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of the aorta )动脉内膜面可见灰黄色斑块,隆起于内膜表面,有些区域其纤维斑块深层因脂质浸润而增生的结缔组织发生坏死,形成粥样物质故称粥样斑块,部分纤维帽破裂,形成粥样溃疡。
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 )脂质沉积于动脉内膜下,呈橘红色。
(苏丹III 染色)病理学实习图谱3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of the coronary artory )观察心冠状动脉的走行及分布范围,观察已剖开的冠状动脉,内膜呈不规则增厚,见黄色小斑块,管腔呈不同程度的狭窄。
病理学教学课件:心血管系统疾病-1
0小时
2小时
24小时
5、病变:
地图状,贫血性梗死 (1)病理形态变化: 呈动态演变过程。 6h内:无 6h后:苍白 8—9h后:土黄色、地
图形
新鲜心肌 梗死灶
镜下:
心肌纤维凝固性坏死. 胞核:碎裂、消失 胞浆:红染或不规则粗颗粒状 间质: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
心 肌 梗 死
正常心肌
正常心肌
4d后:充血、出 血带
斑块内钙化
(6)血管腔狭窄 正常冠状动脉
(二)主要动脉的病变
1、主动脉粥样硬化: (1)后壁和分支开口处 (2)腹主A>胸主A>主A弓>升主动脉 (3)早、广、重 (4)管径大、血流急→不易发生血流障碍及
血栓 (5)溃疡、A 瘤
i Xuenong
髂
腹主动
动
脉血栓
脉 瘤
形成
3、颈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40岁以上出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习惯上称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炎症冠状动脉狭窄冠心病只有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病变时才可称为冠心病chd时心肌缺血缺氧的原因
心血管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心血管系统疾病:
Cerebral Infarction
4、肾A粥样硬化
肾A开口处或主干近侧端 狭窄:
高BP 萎缩
合并血栓形成:
梗死 反复瘢痕 动脉粥样硬 化性固缩肾。
5、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上肢; 间歇性跛行 坏疽
6、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肠系膜动脉粥样斑块 闭塞 梗死
足 干临床症状:剧烈腹痛、腹胀、发热等 性 坏 疽
(1)常见部位:颈内动脉起始部、基底动脉、大脑 中动脉、Willis环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件05心血管系统疾病(2024)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 、肥胖、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 食习惯等都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 危险因素。
5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因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常见症状包括胸痛、 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
诊断方法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等)和影像学检2024/1/29
定义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包括冠 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和性质,心血管系统疾病可分为心脏血管疾病、脑 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
4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2024/1/29
发病原因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多种 多样,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 惯、感染等。
诊断方法
包括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超声心动图等。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和诱因进行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同时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 择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手术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4/1/29
18
05
先天性心脏病与心脏瓣膜病
2024/1/29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件 05心血管系统疾病
2024/1/29
1
目
CONTENCT
录
2024/1/29
• 心血管系统疾病概述 •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 高血压与心脏损伤 • 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 • 先天性心脏病与心脏瓣膜病 •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2
01
心血管系统疾病概述
2024/1/29
病理学重点之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AS)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泛指动脉壁增厚、硬化失去弹性的一类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细动脉硬化、动脉中层钙化。
病变特征:血中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导致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部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从而使动脉壁硬化、官腔狭窄。
一、病因1、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脂质成分主要是胆固醇,其次是甘油三酯。
血浆中的脂质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其中低密度脂蛋白(LDL)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CHD)的发生极为密切,特别是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sLDL)的水平被认为是判断CHD的最佳指标。
2、高血压3、吸烟4、糖尿病和高胰岛素:糖尿病可造成血中甘油三酯、VLDL水平明显升高,HDL水平降低。
高血糖极易产生sLD L。
胰岛素水平升高,可促进平滑肌细胞增生和降低血中HDL的水平,从而加快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
二、病理变化1、基本病理变化(1)脂纹脂斑期:肉眼观可见动脉内膜面有黄色斑点或长短不一的条纹。
(2)纤维斑块期:在脂纹脂斑期上继续发展,脂质继续沉积,其表面和周围胶原纤维增生,则演变为纤维斑块期。
(3)粥样斑块期:病变继续加重,纤维斑块的深层组织发生坏死、崩解,并与病灶内的脂质相混合形成粥糜状物质,故称粥样斑块或粥样瘤。
2、继发性病变(1)斑块内出血(2)斑块破裂(3)血栓形成(4)钙化(5)动脉瘤形成3、主要动脉病变及影响(1)主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好发于腹主动脉。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见第二节。
(3)颈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Willis环。
若长期供血不足,可致脑实质萎缩,患者智力和记忆力减退,进而出现痴呆;急速供血中断可致脑梗死;小动脉破裂可致脑出血。
(4)肾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肾动脉开口处及主干近侧端。
影响:○1因官腔狭窄而引起顽固性肾血管性高血压;○2因动脉阻塞而致肾梗死,梗死灶机化后形成较大瘢(5)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以下肢为重。
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风湿病(病理学)
瓣叶 粘连
2.风湿性心肌炎
➢病变:主要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 心肌间质小血管旁形成风湿小体
➢部位: 常见于左心室后壁、左心房等处
3.风湿性心外膜炎 又称风湿性心包炎 病变部位:主要是心外膜脏层
➪ 浆液渗出
形成心包积液
⇓
纤维素渗出
➪
形成绒毛心
⇓
绒毛
听诊心包摩擦音
➪➪➪
纤维素不能 被溶解吸收
机化
➢病变: 粘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 浆液渗出和炎细胞浸润 瓣膜肿胀增厚
风湿性疣状心内膜炎
✓肉眼:瓣膜闭锁缘,单行排列,灰白色, 疣 状赘生物,连接紧密,不易脱落。
✓镜下:白色血栓。
灰白色,半透明,附着牢固,不易脱落
✓后期病变:
↶
反复发生
赘生物 机化
纤维化
↶
瘢痕
慢性心瓣 膜病
瓣膜
增厚 变硬 缩短 卷曲
粘连
纤维素粘连
②
毛虫状
②
3.纤维化期
持续2-3个月
风湿细胞 风湿小体
成纤维细胞 梭形小瘢痕
心内膜 心肌
心包
风湿性心脏病包括: 按累及的部位不同
1.风湿性心内膜炎 2.风湿性心肌炎 3.风湿性心外膜炎(风湿性心包炎)
1.风湿性心内膜炎
➢部位: 主要 侵犯心瓣膜,其中二尖瓣最常受累 其次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受累
一、概念
是一种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
➢好发部位: 全身结缔组织、心脏、关节和血管等,其中 以心脏病变最为严重。
“抓住关节,咬住心脏,侵犯血管“
➢临床表现:
常出现发热、心脏和关节的损害、皮下结节、 皮肤环形红斑、小舞蹈症 伴有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抗体O滴度升 高等。
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分类和具体诊断表现
27
28
29
2. 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1) 肉眼: 灰黄色, 蜡滴样, 隆起斑块 (2) 镜下
① 表面: 纤维帽 (SMC+细胞
外基质+胶原纤维)
② 深层: 脂质+增生SMC、
Mφ、泡沫C+基质
30
fibrous plaque
31
fibrous plaque
分泌GF
表型转变 收缩型→合成型
16
2. 脂源性学说:
高脂血症
↓
内皮细胞(EC)损伤→通透性↑
→脂质沉积→Mφ清除反应 ↓
平滑肌细胞(SMC)↑
↓
粥样斑块
17
3. 平滑肌致突变学说
① 认为:
AS斑块SMC→单克隆性
(一个突变SMC产生子代细胞)
② 原因:
3
讲授的主要内容
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风湿病
高血压
心脏疾病
心内膜炎 瓣膜病冠心病
4
冠状动脉
5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病变特征: 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 SMC和胶 原纤维增生, 伴有坏死、钙化的病变。
6
动脉硬化是一组动脉硬化性
疾病, 包括AS, 动脉中膜钙化和细
外周: 淋巴细胞 + 泡沫细胞
③ 中膜: 不同程度萎缩→变薄
34
35
atheroma
36
atherom a
37
38
39
4. 继发改变及后果: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是非)
一、是非
1.通过眼底检查可判断高血压病的严重程度。
答案:对
2.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在病因上没有本质区别。
答案:对
3.血压≥140/90mmHg均为高血压病。
答案:错
4.由于高血压病与钠代谢有密切关系,故限制钠盐摄入量及增加钠排泄可以使增高的血压有所降低。
答案:对
5.高血压病常引起左心肥大。
答案:对
6.脑出血好发于内囊和基底节区域。
答案:对
7.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有关的四个高危因素是高龄、高血脂、高血压、高体重。
答案:对
8.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发生在大、中型动脉。
答案:对
9.高血压病主要引起全身大、中动脉硬化。
答案:错
10.高血压病主要累及病人的细小动脉。
答案:对
1.风湿性心外膜炎常累及的瓣膜是二尖瓣。
答案:错
2.风湿病是一种由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答案:错
3.风湿性关节炎反复发作也可以导致关节畸形。
答案:错
4.风湿性心肌炎时在心肌间质有风湿小体形成。
答案:对。
病理学实验:实习三 心血管系统疾病
新鲜心肌梗死
心肌梗 死灶
肉芽组织
后果
心
心
包
脏
填
破
塞
裂
心
包
内
室
积
壁
血
瘤
脑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of cereberal artery
基底动脉 环硬化
基底动脉内 血栓形成
高血压性心脏肥大
Hypertensive hypertrophy of heart
大脑内囊出血
肺大泡 bullae lung
局部肺泡破坏严重,气肿囊泡直径 超过2cm并破坏小叶间隔时称肺大泡。
呼1.大叶性肺炎
呼2.小叶性肺炎
呼6.支气管扩张
长期咳嗽,大量浓痰,反复咯血
硅肺 • 硅结节(细胞性结节、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 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鼻咽癌
• 好发部位? • 扩散途径?
•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心内膜向腔内突 起形成,表面为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 阻止心房和心室收缩时血液倒流
•患风湿性心脏病时,心瓣膜内胶原纤维增 生,瓣膜变硬、变形,可发生粘连,不能正 常关闭和开放
图5 心瓣膜模式图
风湿病(rheumatism)
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 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 特点: 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
高血压性固缩肾
Hypertensive nephrosclerosis
高血压性固缩肾
原 发 性 颗 粒 性 固 缩 肾
肾的入球细动脉硬化
肾小动脉硬化
二 呼吸系统疾病
2 1
3
肺炎病变示意图
1.大叶性肺炎 2.小叶性肺炎 3.间质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四个期的比较
病理学2第八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3. 内脏病变期
脑 腔高 隙血 状压 梗病 死
3. 内脏病变期
脑 出 血
高 血 压 病
3. 内脏病变期
视网膜病变 眼底镜可见视网膜中央A和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中央A硬化→变细、迂曲、反光增强
化为基本病变,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 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衰、脑 中风和肾衰而致死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 发病因素
遗传和基因:约75%高血压患者具有遗传素质, 高血压患者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编 码基因的多种缺陷
超重、高盐膳食和中度以上饮酒:是与高血压病 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单位:mmHg)
分类
收缩压
舒张压
;80
正常高值血压
120-139
和(或)
80-89
高血压 1级高血压(轻度)
≥140 140-159
和(或) 和(或)
≥90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和(或)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80 ≥140
(二) 恶性高血压病
增生性小动脉硬化
内膜显著增厚,SMC 增生肥大,基质增多, 管壁呈同心圆状增厚, 圆葱皮样,管腔狭窄
第五节 风湿病(rheumatism)
风湿病: 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
反应/自身免疫性性疾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 织及血管,形成特征性风湿性肉芽肿(Aschoff body);最常累及心脏、关节、其次为皮肤、皮 下组织、脑及血管;以心脏病变最严重,常反复 发作
病理学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ppt课件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一)病因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 病变部位: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其次:右冠状动脉主干; 再次:左冠状动脉主干或左旋支 • 病变特点:斑块多位于近侧端、分支口处较重。内膜半月状
增厚,管壁变硬,弹性降低,管腔狭窄。特别发生继发性改
变时可导致严重后果,如血栓形成阻塞。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6)心肌梗死的分类
①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指梗死灶仅累及心室壁内1/3的心肌, 并波及肉柱及乳头肌。表现为多发性小灶状坏死,坏死灶 直径通常<1.5cm。
② 透壁性心肌梗死:梗死灶累及心室壁全层或超过心室壁厚 度的2/3以上, 病灶较大,最大直径可在2.5cm以上。此型 是临床上最常见、最典型的心肌梗死。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多可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发作患者可突然昏倒在地,四肢肌肉 抽搐,大小便失禁,或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口吐白沫,大汗淋 漓,很快昏迷。症状发作后迅速死亡。
第二节 高血压
人体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称为高 血压。常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 并出现相应的后果。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2) 好发部位 以冠状动脉的左前降支最多见,40—50%,最严重;
30—40%,见于右冠状动脉。 • 左前降支供应: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的血液
供应,其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 • 右冠状动脉供应:右心室大部分、室间隔后1/3,左心室后
壁。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二)病理表现 1. 心绞痛(AP):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或)心肌耗氧量骤 增致使心肌急剧、短暂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 征。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
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造成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一、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的一种疾病。
其主要病理学特征是冠状动脉内膜的斑块形成。
斑块主要由胆固醇和其他脂质物质组成,并逐渐形成斑块、斑块破裂,最终形成血栓。
心肌缺血的程度取决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二、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在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情况下,对血管壁和器官产生损害的一种疾病。
高血压的病理学特征是血管壁的结构改变和功能紊乱。
长期的高血压会引起动脉壁增厚、硬化、纤维化,同时还会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这些改变使得血管失去弹性,影响了血压的调节和血流动力学。
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动脉内膜的斑块形成为特征的疾病。
斑块主要由脂质、胆固醇和血液中的细胞组成。
斑块的形成导致动脉管腔狭窄,使得血液流动不畅,最终导致心肌缺血、脑梗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多种因素相关。
四、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严重疾病。
病理学特征是心肌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
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血供不足,心肌细胞缺氧、缺血和死亡。
死亡的心肌组织会引发炎症反应,激活炎症细胞并释放炎症介质。
总结: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涉及到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对于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等疾病,了解其病理学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并为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加强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研究,以期在治疗和预防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病理学考试题库5心血管系统疾病
近十年考研西医综合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真题1.2017N125B心肌梗死常见的冠状动脉病变是A. 动脉玻璃样变性B. 动脉纤维素样变性吗C. 动脉粥样硬化D. 动脉中层钙化答案:C[答案解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
CHD是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引起,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MI)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致供血区持续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C对)。
2.2017N125B 高血压病常见的血管病变是A. 动脉玻璃样变性B. 动脉纤维素样变性C. 动脉粥样硬化D. 动脉中层钙化答案:A[答案解析] 高血压病又称为原发性或特发性高血压,可分为良性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两类,以良性高血压最为常见(95%),良性高血压的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细小动脉玻璃样变性(A对)。
恶性高血压不常见,其特征性病变为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坏死性细动脉炎,前者主要表现为动脉内膜的显著增厚,后者表现为动脉纤维素样变性(B错)。
动脉粥样硬化(C错)是一种常见的、与高血压病平行分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可以表现为动脉中层钙化(D错)。
3.2016N49A动脉粥样硬化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动脉类型是A. 大动脉B. 中动脉C. 小动脉D. 细动脉答案:B[答案解析]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和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性改变。
其中以发生在冠状动脉(属中动脉)(B对)时后果最为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冠状动脉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危及生命。
4.2016N168X在风湿热病变中,可以出现Aschoff小体的有A. 风湿性心肌炎B. 环状红斑C. 皮下结节D.风湿性动脉炎答案:ACD[答案解析] 风湿性心肌炎病变主要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常表现为灶状间质性心肌炎,间质水肿,在间质血管附近可见Aschoff小体(A对)和少量的淋巴细胞浸润。
病理学中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与病理改变
病理学中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与病理改变心血管系统是指心脏、血管及淋巴管组成的系统。
它的正常功能,对于人体正常代谢、物质运输、免疫调节、机体恒定与疾病防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心血管疾病仍是当今最常见、最危险的疾病之一。
在病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改变包括动脉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病、心房纤颤等多种类型。
以下将以这些病理改变为例进行探讨。
一、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形态之一。
它是以血管壁变厚、变硬、失去弹性和光滑度为基本特征的病变。
许多影响因素导致动脉硬化,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
动脉硬化的病理过程包含以下几个阶段:脂斑形成、纤维斑形成、钙化和斑块破裂。
脂斑指的是在血管内膜上形成的含胆固醇的沉积物。
纤维斑形成是脂斑不断积累、增大,形成缺血、缺氧、炎症反应等复杂过程。
钙化则是血管内钙质沉着、结晶,导致血管壁变硬。
斑块破裂是动脉硬化最危险的阶段,因为当血管内的斑块破裂时,会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死或中风等危险情况。
二、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可能由于血液供应到心肌的动脉被阻塞造成。
其病理改变的主要特征是心肌细胞坏死和纤维化,拉伸酶也是心肌梗死的标志性指标。
心肌梗死的发生,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内部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最终导致心肌血供不足,心肌细胞死亡。
心肌细胞的坏死引起MKP(心肌坏死酶谱)水平升高,并且纤维化也会随之增加。
如果心肌梗死不及时救治,就会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三、心肌病心肌病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心肌病理缺陷的疾病。
其病理改变的主要特征是心肌纤维肥大、间质纤维化和心肌细胞死亡,这些往往导致心脏的功能障碍,也可以导致心脏扩大、壁厚度异常增加等。
心肌病的遗传因素、感染因素、代谢障碍、药物因素等都是导致心肌病的因素之一。
四、心房纤颤心房纤颤指的是心房收缩无序、心率不规律的一种心律失常。
其病理改变的主要特征是心房肌纤维化和间质纤维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一节风湿病(rheumatism) 一、概述:一、概述:1、风湿病概念: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1、风湿病概念: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
主要侵犯结缔组织,以形成风湿小体为其病理特征。
心脏、关节和血管最常被累及,以心脏病变为最重。
2、好发部位、好发年龄、地区特点2、好发部位、好发年龄、地区特点多发于5-15岁,以6-9岁为发病高峰,男女患病率无差别。
多发于5-15岁,以6-9岁为发病高峰,男女患病率无差别。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
三、基本病理变化:三、基本病理变化:1 、变质渗出期(非特异性炎):结缔组织基质的粘液变性:1、变质渗出期(非特异性炎):结缔组织基质的粘液变性:胶原纤维肿胀、断裂、崩解,基质蛋白多糖纤维素样坏死;少量浆液和炎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此期病变持续1个月。
2、增生期(肉芽肿期):病变在心肌间质,风湿性肉芽肿,2、增生期(肉芽肿期):病变在心肌间质,风湿性肉芽肿,即Aschoff 小体(Aschoff body),近似梭形,中心部为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有各种细胞成分;风湿细胞(Aschoff细胞):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大,呈卵圆形、空泡状。
染色质集中于核的中央,核的横切面状似枭眼;纵切面上,染色质状如毛虫。
少量淋巴细胞和个别中性粒细胞。
此期病变持续2-3个月。
3、瘢痕期(愈合期):出现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并变为纤维细胞。
整个小体变为梭形小瘢痕。
此期病变持续2-3个月。
上述整个病程为4-6个月。
该疾病可反复发作。
上述整个病程为4-6个月。
该疾病可反复发作。
四、各个器官的病变:四、各个器官的病变:(一)(一)风湿性心脏病:1 、1、风湿性心内膜炎:(1)好发部位:二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左心房(1)好发部位:二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左心房(2)赘生物特点:多个,粟粒大小,灰白色,单行排列与(2)赘生物特点:多个,粟粒大小,灰白色,单行排列与瓣膜闭锁缘,附着牢固,不易脱落;镜下为白色血栓,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伴小灶状的纤维素样坏死,其周围可出现少量风湿细胞。
(3)结局及影响:反复发作,结缔组织增多病变纤维化(3)结局及影响:反复发作,结缔组织增多病变纤维化瘢痕瓣膜增厚Me Callum patch (马氏斑):瓣膜病变导致瓣膜口狭窄或关Me Callum patch (马氏斑):瓣膜病变导致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受血流返流冲击较重,引起左房后壁粗糙,内膜增厚,称为Me Callum斑。
晚期:反复发作疣状赘生物机化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晚期:反复发作疣状赘生物机化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形成慢性心瓣膜病)2、2、风湿性心肌炎:(1)部位:心肌间质结缔组织;(1)部位:心肌间质结缔组织;(2)病变特点:小动脉旁出现Aschoff小体,弥漫分布;(2)病变特点:小动脉旁出现Aschoff小体,弥漫分布;(3)结局及影响: 风湿小体机化形成小瘢痕;在儿童可发生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3、风湿性心包炎:(1)病变:累及心外膜脏层;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绒(1)病变:累及心外膜脏层;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绒毛心;不完全吸收机化、粘连缩窄性心包炎不完全吸收机化、粘连缩窄性心包炎(2)结局及影响(2)结局及影响(二)风湿性关节炎:浆液性渗出为主,主要累及大关节(二)风湿性关节炎:浆液性渗出为主,主要累及大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等,游走性,反复发作性。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关节腔积液。
因为是浆液性变,所以急性期后,渗出物可完全被吸收,不留后遗症(三)(三)皮肤病变1、渗出性病变:环形红斑多见于躯干和四肢皮肤光镜下:真皮浅层血管充血,周围水肿及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1-2天消退2、增生性病变:皮下结节:肘、膝等关节附近伸侧面皮下2、增生性病变:皮下结节:肘、膝等关节附近伸侧面皮下结缔组织。
圆形或椭圆形,质硬,无压痛。
光镜下:结节中心为大片的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的Aschoff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伴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
(四)风湿性动脉炎:以小动脉受累常见。
(四)风湿性动脉炎:以小动脉受累常见。
(五)风湿性脑病:表现为脑的风湿性动脉炎和皮质下脑炎。
(五)风湿性脑病:表现为脑的风湿性动脉炎和皮质下脑炎。
光镜下:神经细胞变性,胶质细胞增生及胶质结节形成。
累及锥体外系的导致患儿出现肢体的不自主运动,称为小舞蹈症第二节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二节感染性心内膜炎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部位;病变特点。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部位;病变特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与发病机制主要由致病力强的化脓菌(如金黄色葡萄糖菌、溶血性链球主要由致病力强的化脓菌(如金黄色葡萄糖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引起。
局部化脓性炎症败血症心内膜炎局部化脓性炎症败血症心内膜炎多发生在原来正常的心内膜上,多单独侵犯主动脉瓣或二尖多发生在原来正常的心内膜上,多单独侵犯主动脉瓣或二尖瓣(二)病理改变(二)病理改变心瓣膜的急性化脓性炎:形成疣状赘生物由脓性渗出物、心瓣膜的急性化脓性炎:形成疣状赘生物由脓性渗出物、血栓、细菌菌落、坏死组织构成。
赘生物体积大、质地松脆、灰黄色或浅绿色,易破碎。
受累瓣膜,可发生破裂、穿孔或腱索断裂。
(三)结局和合并症(三)结局和合并症1、脱落的带有细菌的栓子可引起心、肺、脑、肾、脾等器1、脱落的带有细菌的栓子可引起心、肺、脑、肾、脾等器官的梗死和多发性栓塞性小脓肿。
2 、引起急性心瓣膜功能不全心衰。
2 、引起急性心瓣膜功能不全心衰。
3、赘生物机化、瘢痕形成,可导致慢性心瓣膜病。
3、赘生物机化、瘢痕形成,可导致慢性心瓣膜病。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ubacute infective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ub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临床上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可迁延数月,甚至1-年。
(一)病因及感染途径:草绿色链球菌;常常在已有病变的(一)病因及感染途径:草绿色链球菌;常常在已有病变的心瓣膜上发生(二)部位: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二)部位: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三)病变特点:在原有病变的瓣膜上形成疣状赘生物(肉(三)病变特点:在原有病变的瓣膜上形成疣状赘生物(肉眼:单个,较大,息肉状或菜花状,颜色污秽,质地松脆;镜下:细菌团,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白色血栓成分)(四)结局及合并症:90%可以治愈,少数有合并症(四)结局及合并症:90%可以治愈,少数有合并症1、瓣膜变形: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1、瓣膜变形: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2、动脉型栓塞:引起脑、肾、脾等梗死,常为无菌性梗死2、动脉型栓塞:引起脑、肾、脾等梗死,常为无菌性梗死3、变态反应:微栓塞引起局灶性或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皮3、变态反应:微栓塞引起局灶性或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皮肤出现红色,有压痛的小结节Osler结节。
4、败血症4、败血症第三节心脏瓣膜病第三节心脏瓣膜病心瓣膜病是指心瓣膜因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性疾病造成心瓣膜病是指心瓣膜因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性疾病造成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
瓣膜关闭不全(valvular insufficiency )是指心瓣膜关闭时瓣膜口不能完全闭合,使一部分血液反流。
瓣膜口狭窄(valvular stenosis ):指瓣膜开放时不能充分张开,瓣膜口因而缩小,导致血流通过障碍。
一、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 ):一、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一)血流动力学改变:左心的变化:早期,左心房发生代偿性扩张和肥大。
后期,左心房代偿失调,心房收缩力减弱而呈高度扩张(肌原性扩张)。
右心的变化:由于长期肺动脉压升高,导致右心室代偿性肥右心的变化:由于长期肺动脉压升高,导致右心室代偿性肥大,后期出现肌原性扩张,继而右心房淤血。
(二)临床病理联系:(二)临床病理联系:听诊:心尖区隆隆样舒张期杂音。
X 线检查,显示左心房增听诊:心尖区隆隆样舒张期杂音。
X 线检查,显示左心房增大。
肺淤血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面颊潮红(二尖瓣面容)。
右心衰竭时,大循环淤血,出现颈静脉怒张,各器官淤血水肿,肝淤血肿大,下肢浮肿,浆膜腔积液。
晚期X线显示梨形心。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insufficiency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insufficiency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一)血流动力学改变:左心房代偿性肥大、左心室代偿性肥大。
以后,左心室和左左心房代偿性肥大、左心室代偿性肥大。
以后,左心室和左心房均可发生代偿失调(左心衰竭),从而依次出现肺淤血、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和右心房代偿性肥大、右心衰竭及大循环淤血。
左心室代偿性肥大和失代偿可出现肌原性扩张。
(二)临床病理联系:(二)临床病理联系:X 线检查,左心室肥大,晚期心脏呈球形心,听诊时心尖X线检查,左心室肥大,晚期心脏呈球形心,听诊时心尖区可闻及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其他血液循环变化与二尖瓣口狭窄的相同。
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stenosis ):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stenosis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左心室发生代偿性肥大。
久之,发生失代偿性肌原性扩张,左心室发生代偿性肥大。
久之,发生失代偿性肌原性扩张,依次引起肺淤血、肺动脉高压、右心肥大、右心衰竭、大循环淤血。
(二)临床病理联系:(二)临床病理联系:听诊时,在主动脉瓣区可闻舒张期杂音,脉压差增大,患者听诊时,在主动脉瓣区可闻舒张期杂音,脉压差增大,患者可出现水冲脉、血管枪击音及毛细血管搏动现象、心绞痛。
四、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insuffciency ):四、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insuffciency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一)血流动力学改变:左心室出现代偿性肥大,左心室壁肥厚,但心腔不扩张(向左心室出现代偿性肥大,左心室壁肥厚,但心腔不扩张(向心性肥大)。
后期,左心室代偿失调而出现肌原性扩张,左心室血量增加,继之出现左心房淤血。
久之,左心房衰竭,引起肺循环、右心功能和大循环障碍。
(二)临床病理联系:(二)临床病理联系:X 线检查,心脏呈靴形,听诊时,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吹风X线检查,心脏呈靴形,听诊时,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晚期常出现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
第四节第四节原发性高血压(病)一、概述: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收一、概述: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 (18.4kPa)和(或)舒张压90mmH(12.0 kPa)]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性疾病,以全身细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