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慈、钱杏邨(阿英)
田汉:中国“戏剧魂”
但是田汉依旧在艺术上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写心境”“写自我”,而且将这与“写现实”紧密结合。对于“新浪漫主义”的理解与运用渐次深刻而且成熟。《获虎之夜》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名优之死》则更是中国话剧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获虎之夜》写出了“超悲喜”的艺术之美的境界,正是大悲的结晶;《名优之死》则以非同寻常的办法写出艺术家内心独特的苍凉与悲怆。2008年,田汉基金会曾邀请一个由青年业余演员组成的民间剧社,演出田汉先生的剧作。其中就有《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在简陋的舞台,以最直白的方式和难免幼稚的表演,竟然让观众唏嘘落泪,落幕时刻,掌声骤起。这说明田汉的戏剧具有不会衰老的生命,说明今日的戏剧爱好者和观众,看得懂也需要田汉的“新浪漫主义”。自然,这也提醒我们,在继承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拓广各种艺术创作的流派,以丰富我们的话剧舞台,让观众来拥抱话剧。今日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继承田汉的戏剧观,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艺术鱼龙会”的演出自1927年12月17日至23日。演出虽然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进行,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奠定了田汉和一批同志创立自己的艺术学院的志向。后来,他们脱离上海艺术大学,成立南国艺术学院,后又将南国电影剧社,一并归入“南国社”,集合和培养出一大批中国现代戏剧运动和各种文艺的中坚力量。如陈白尘、吴作人等。(顺便提一句:1928年洪深加入南国社,在一次集会中,田汉、洪深等商议将“新剧”、“爱美剧”等,正式定名为话剧。)田汉提出“民众的戏剧”这一口号,遂于1928年4月利用春假率学生们做了一次“团体的西征”。一批充满浪漫情怀和青春活力的年轻人,自比法国影片《情天血泪》中巴黎拉丁区的波希米亚穷艺术家,自称波希米亚人,因为“他们什么都有,只是没有金钱;他们什么都没有,就是只有勇气”。在被称为Drama King(戏剧之王)的“大孩子”田汉的率领下出发了。男生一律西装兰绸领带,女生一律旗袍米色绸围巾,这班风华正茂的一群,巡游在春风细雨翠绿的江南,演出颇为浪漫的新剧,这是多么令社会惊诧而又引无数青年心仪的举动啊。他们在夜晚没有灯光的陋室,睡地铺、吃粗食,却一个个意气风发,慷慨而愉快。他们搅动了西子湖的宁静,让那沉睡在湖底的爱恨情仇都骚动起来。他们演出的剧目大多是田汉的作品或译作:《苏州夜话》《父归》《未完成的杰作》,田汉还在钢板上用铁笔直接在蜡纸上刻写出《湖上的悲剧》,立即搬上舞台。在“走向民众”的口号下,杭州、苏州、南京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还南下广州,甚至下乡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去演出。在“我们的生活,马上就是我们的戏剧”的观念下,田汉正一天天直面现实。他的戏剧正为广大的青年所喜爱。当杭州、苏州、南京夜的街头,有一组组青年看戏归来,高声朗诵剧中那诗意盎然的台词,当星月辉映他们被艺术激荡的目光,正是中国话剧史初始阶段最辉煌的风景。相信今日我们话剧界的所有同侪,心里都保有这不会褪色的画面。
六安四大才子
六安四大才子六安,人杰地灵。
自古以来,名人辈出。
在这个时期,现如今有六安四大才子:首当其冲的是刘体锡,字冠庭。
生于1990,如今20有余,文武双全。
其次刘浩,生于1991,字文刀然后付贤波,生于1989,字水皮。
现居合肥。
最后为陈亮,生于1991,字耳东,现居合肥。
自古名人有:陈独秀—怀宁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绍禹—又名王明,金寨人,曾任中共中央负责人;陈延年—怀宁人,陈独秀之子,革命烈士;陈乔年—怀宁人,陈独秀次子,革命烈士;王家祥—泾县人,中共重要领导人之一;胡适—绩溪人,学贯中西的学者;李克农—巢县人,外交家、情报专家,1955年被授予上将衔;杨振宁—原籍合肥,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邓稼先—怀宁人,“两弹元勋”;任新民—宁国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芜湖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阿英—原名钱杏邨,芜湖人,作家、文学史家;舒秀文—安庆人,戏剧、电影女演员;严凤英—桐城人,黄梅戏女演员;张曙—歙县人,音乐家;张恨水—潜山人,作家;李何林—霍邱人,文艺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韦素园—霍邱人,文学翻译家,鲁迅的年轻朋友;蒋光慈—六安人,作家;张治中—巢县人,国发党上将,和谈首席代表,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徐继慎—六安人,红军高级将领,烈士;洪学智—金寨人,开国上将;徐立清—金寨人,开国中将;陶勇—霍邱人,开国中将;梁从学—六安人,开国中将;曾绍山—金寨人,开国中将;滕海清—金寨人,开国中将;陈先瑞—金寨人,开国中将;张遇约—金寨人,开国中将;林维先—金寨人,开国中将;聂鹤亭—阜南人,开国中将;杨国夫—霍邱人,开国中将;黄宾虹—歙县人,画家;陶行知—歙县人,教育家;朱光潜—桐城人,美学家;戴安澜—无为人,抗战将领;林散之—和县人,书法家;吴作人—泾县人,美术家;候学煜—和县人,中国生态学创始人;黄镇—枞阳人,外交家;姚依林—贵池人,中央政治局常委六安在一代代的努力下,涌出一批批人才,他们现在将来必将做出属于人类的贡献。
关于革命文学论争的整理
关于革命文学论争的整理第一阶段: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一).时间:1928年初~1929年9月 约两年(二).参与人物及其主要观点:⑴.后期创造社:李初梨、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邓均吾、周全平、叶灵凤后期创造社主要观点:他们要求作家“努力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作家的创作“要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⑵.太阳社: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阿英)、孟超、杨邨人等;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杜国庠)、夏衍、洪灵菲、戴平万、刘一梦、顾仲起、楼适夷、殷夫、冯宪章、任钧、祝秀侠、迅雷、圣悦(李平心)、王艺钟、童长荣等。
太阳社主要观点:提倡表现反抗精神,抨击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⑶.鲁迅鲁迅主要观点: 坚持“五四”以来的思想革命,即针对整个社会、面向民族生存观念的革命。
特别不赞成“革命文学”倡导者所张扬的“组织生活”论。
主张文艺必须反映社会真相,才于社会有益,于革命有益。
⑷.矛盾矛盾主要观点: 并不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出现的必然性,但与创造社、太阳社有很大不同。
尤其反对的是以“组织生活”说所推导的文艺工具论从思想上质疑共产党的暴动政策,以及对小资产阶级革命潜能的否定。
(三).代表作品:冯乃超 《艺术与社会生活》 成仿吾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蒋光慈 《关于革命文学》 李初梨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钱杏邨 《死去了的阿Q 时代》 郭沫若 《留声机器的回音》 《桌子的跳舞》(四).经过: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加上一批从日本等地归国的激进的青年,这两部分人共同倡导了革命文学运动。
后期创造社骨干李初梨的倡导文章《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即明确的提出文学的任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只要将革命的意图加以形象化,就可以“当做组织的革命的工具去使用”;并据此认为“五四”以来那些重在描写与解释生活现实的作品都已经落伍过时,要彻底抛弃,新文学队伍也要按照阶级属性重新划线站队。
“五四”文学革命,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
23特别报道▁Special Report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五四”前后,中国出现了大大小小40多个文艺社团,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批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可谓群星璀璨。
新旧思潮的激烈交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会撞击,造成了纷繁多变的文学现象,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谈“五四”文学革命,不能不提新文化运动。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开始。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
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滑头了。
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厉害;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
现在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这种人岂不是误解了新文化运动的意思?因为新文化运动是主张教人把爱情扩充,不主张教人把爱情缩小。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变,必“五四”文学革命,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文/河西须进行思想启蒙,必须进行思想和文化的变革,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先声。
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至北京,并从1918年起改为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等人轮流编辑,鲁迅、周作人等人也给该刊撰稿。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高语罕与国共要人的交往
陈独秀、李大钊高语罕和陈独秀是安徽同乡,比陈独秀小8岁。
早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高语罕就参加了陈独秀创立的“岳王会”外围组织“维新会”,亲睹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亲历熊成基等发动的马炮营起义。
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毓筠就任安徽省都督。
陈独秀出任都督府秘书长,高语罕出任青年军秘书长,两人时常在青年军总军监韩衍家中聚会。
韩衍遇刺后,高语罕冒死收尸,随后赴日留学。
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高语罕和陈独秀潜往上海,时常商讨对策。
后因无法在上海栖身,两人先后潜往日本。
陈独秀进雅典娜法语学校学习,并帮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高语罕与当时在早稻田大学读书的李大钊也参与其中。
李大钊组织神州学会反对袁世凯,组织政治经济学会从事研究,高语罕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
1914年,高语罕回到上海,与陈独秀长子陈延年等组织安徽旅沪同学会,还创办了一个专门收养教育革命党人子弟的学校。
次年,陈独秀也回到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从第2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
李大钊在回国后参与《新青年》的编辑,高语罕先后发表《青年之敌》、《青年与国家之前途》、《青岛茹痛记》、《芜湖劳动状况》等多篇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健将。
1920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在上海和北京相约建党。
高语罕先是参加了李大钊发起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加入北京共产党小组。
据张申府回忆,“北京第一个发展了张国焘,以后又发展了高语罕”。
同时,陈独秀正在上海筹备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
张国焘回忆,陈独秀在南京、安庆、芜湖等地物色一些青年发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他的老友著名学者高语罕那时正在安徽教书,是最先响应的人”。
上海共产党组织建立了全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并创办了外国语学社。
高语罕推荐他在芜湖五中任教时的学生蒋光慈、吴葆萼和韦漱园入学。
1922年2月,上海共产党组织成立平民女校,教师阵容强大:陈独秀教社会学,高语罕教语文,邵力子教古文,陈望道教作文,沈雁冰(茅盾)教英文,李达教马克思主义理论,柯庆施教算术。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1.时务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
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又称“新文体”、“报章体”,是一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
这种文体特征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其历史渊源:既是汉魏无文风的发扬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它的社会效果:令读者开眼,风靡一时,并为后世政论报纸纷纷效仿。
而守旧的老辈则痛恨它。
2.诗界革命(暨南大学05年)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3.小说界革命(安师大03年)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小说界革命”的影响相当深远,许多人投身于小说创作,直接促使了创作热潮的出现,在近代小说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4.南社(苏州大学06年,中山大学12年,南开大学01年)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
该团体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成立,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1917年,因对“同光体”的评价发生争论,南社内部开始分裂。
1923年,南社解体。
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
前后延续30余年。
青春三部曲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
青春三部曲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包括:五四文学革命文学:“五四”文学革命于1917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
响应和参加的主要有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等。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以“人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借鉴。
五四文学革命继承了明清以来人的觉醒的文化精神和尊个性重言情的传统,是晚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白话文运动的历史发展,同时引进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将文学活动与人的解放联结在一起,构建了富有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
五四文学革命实现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构建起现代启蒙精神和人文主义文学传统,建立了中国现代的精英文学,实践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交流,开创了中国文学新纪元。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团体,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以沈雁冰接编改造的《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后创办了《文学》旬刊,《诗》月刊,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认为“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创造“为人生”的文学,呼应了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写实主义传统,将五四人的解放的精神具体化为人生的创作主张,即“为人生而艺术”。
文学研究会的理论家矛盾首先倡导文学的精英立场,反对“消遣文学”和“休闲文学”,重视文学揭示社会问题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
叶绍钧,冰心,许地山,王统照等都是五四“问题小说”的代表。
除创作外,还在新文学理论探讨,外国文学译介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为新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异域资源。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阿英简介
简介:阿英(1900-1977) ,安徽芜湖人。
即钱杏邨,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赋。
主要笔名还有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
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从芜湖逃亡到武汉后到上海,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
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救亡文艺活动,曾任《救亡日报》编委,《文献》杂志主编。
1941年去苏北参加新四军革命文艺工作,并参与宣传、统战工作的领导。
阿英作品:《现代中国文学作家》(1-3卷,评论)1928一1930,泰东;增订后改名《批评六大文学作家》,1932,亚东《欢乐的舞蹈》(小说戏剧集)1928,现代《麦穗集》(散文集)1928,上海落叶书店《流离》(日记)1928,亚东《暴风雨的前夜》(长诗)1928,泰东《饿人与饥鹰》(诗集)1928,现代《革命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28,上春野书店《一条鞭痕》(中篇小说)1928,泰东《义冢》(短篇小说集)1928,亚东《白烟》(短篇小说集)Ip28,现代《荒土》(诗集)1929,泰东《现代文艺研究》(评论,又名《力的文艺》)1929,泰东《作品论》(评论)1929,上海沪淀书店《玛露莎》(短篇小说集)1930,现代《文艺批评集》(评论)1930,神州《文艺与社会倾向》(评论)1930,奏东《怎样研究新兴文学》1930,上海南强书局《创作与生活》(论文)1932,良友《现代中国文学论》(论文集)1933,上海合众书店《中国新文坛秘录》1933,上海南强书局《夜航集》(杂文集)1933,良友《小说闲谈》(札记、考证)1936,良友《海市集》(论文集)1936,北新’《弹词小说评考》1937,中华《晚清小鼓史》1937,商务;1955,作家;1980,人文《春风秋雨》(话剧)1937,一般书店《抗战期间的文学》(论文集)1938,广州战时出版社《碧血花》(剧本,又名《明未遗恨》)1939,上海国民书店;后改为四幕剧,1957,戏剧《群莺乱飞》(话剧)1939,上海现代戏剧社《五姊妹》(话剧)1940,上海亚星书店《桃花源》(话剧)1940,上海亚星书店《海国英雄—郑成功》(话剧)1941,上海国民书店《不夜城》(话剧)1941,上海剧艺出版社《洪宣娇》(历史剧)1941,上海国民书店《李闯王》(历史剧)1948,东北《杨娥传》(话剧)1950,晨光《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中国连环图画史话》1957,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阿英文集》1979,香港三联《阿英剧作选》1980,戏剧《阿英散文选》1981,百花《小说四谈》1981,古籍《阿英美术论文集》1982,美术《敌后日记》(上下册,长篇小说)1982,江苏人民《小说闲谈四种》1985,古籍。
阿英的女儿——原苏州市文化局党委书记钱璎访谈札记
2019.7阿英,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
夏衍曾经这样评价,抗战时期,剧本写得多的,一个是郭沫若,第二个就是钱杏邨。
钱杏邨,是阿英的笔名。
见到阿英的女儿钱璎,是在她的苏州居所。
钱璎说,我参加新四军,是跟着父亲从上海到苏北的。
阿英,原名钱德富,安徽芜湖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和蒋光慈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我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新流月报》《时代文艺》等进步刊物。
他著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其中戏剧成就最高。
日军侵占上海,文艺界进步人士身处险境。
中共地下党派人找到阿英,劝他设法离开上海,去大后方,或往苏北走,去抗日根据地。
经过慎重考虑,阿英选择了举家往苏北走,到那里寻找新四军。
钱璎回忆,要离开上海,父亲最心疼他的书,他把珍贵的线装书寄存在好友那里,其他的书,连同家具、居所,委托给了一位行医人代管。
别离上海,时值1941年冬天,钱璎跟着父亲坐船走的,航行了一昼夜,在长江边的张黄港靠了岸。
张黄港在苏中地区的如皋境内,出港口即长江。
民夫推着独轮车装载他们的行李,寒风中,一直走到邻镇西来。
西来镇隶属靖江,他们在一家小旅馆住下,房间里点着油灯,火苗微弱。
酣睡之时,突然被敲门声惊醒,有交通员来报信,日伪■黄朱清撰文李彤摄影——原苏州市文化局党委书记钱璎访谈札记阿英的女儿新四军老战士史料抢救工作记者日记(54)▶1949年5月,周恩来、邓颖超在中南海接见文艺工作者(前排左一为阿英)▼阿英和长子钱毅(摄于1939年)铁军·寻访TIEJUN·XUNFANG2019.7军第二天要下乡扫荡,很有可能经过西来镇,因此必须赶紧离开这里。
于是,他们迅速转移到新四军一师一旅机关驻地,时任旅长兼政委叶飞高兴地说:“阿英,欢迎你们!”就这样,阿英夫妇带着4个孩子,被叶飞挽留在一旅战地服务团。
钱璎排行老大,分在服务团戏剧组。
干文艺,首先是战士。
她穿上灰军装,早上集中在老乡的打麦场出操、跑步。
第六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
郭沫若(化名杜荃)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 孽》 。
给鲁迅扣上了一顶又一顶可怕得惊人的帽子。 诸如“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性反革 命人物”、“资产阶级最良的代言人”、“戴着白 手套的法西斯蒂”、“中国的唐·吉诃德”,而且还 对鲁迅进行人身攻击。
.
成仿吾 : 李初梨 : 蒋光慈 : 钱杏邨 : 彭康 :
.
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 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 与发展; 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 第三类的人的观念与话语,那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 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 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
同自由人、第三种人论争深入到文艺理论 的许多基本问题,如文艺与现实,文艺的真实 性与倾向性,文艺的大众化与艺术质量以及作 品的现实性与其永久的艺术价值等关系问题。 对这些关系的处理,是不能用简单的肯定、否 定来解决问题的。它需要认真细致的辩证分析, 每一个正确的命题,如果将其推向极端,就会 变成谬误。有些左翼作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确出 现过错误。 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评虽然出发点有问题, 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阐述上也有某些可取之处。 对纠正偏差不无裨益。
简称“左联”。 1928至1929年间的 革命文学论争,引起 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重 视,加强了对文艺工 作的领导,帮助革命 作家成立联合的团体。
.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大会于1930年3月2日 在上海的中华艺术大学 举行。到会的有冯乃超、 华汉、沈端先(夏衍)、 钱杏邨(阿英)、鲁迅、 画室(冯雪峰)、等40 余人。
现代文学史---年代
1930年代文学思潮一、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1、“革命文学”:1928年:创造社的转向以及太阳社的成立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2、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京派”、其它文学思潮“新感觉派”以及其它文学创作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左联”1927年至1936年,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令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或叫左翼文学运动)的蓬勃兴起。
八九年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构成了一支宏大的队伍,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
三、“革命文学”论争1、后期“创造社”郭沫若(时避于日本),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刊。
2、太阳社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阿英)、孟超、杨邨人等;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杜国庠)、夏衍、洪灵菲、戴平万、楼适夷、殷夫、任钧、祝秀侠、迅雷等—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办有《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刊。
1930年代诗歌(戴望舒、臧克家、汉园三诗人)一、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群众性诗歌团体,主要的发起人是穆木天、杨骚、蒲风等。
创作承续了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革命文学”的一部分。
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
该会还在北平、广州、青岛、天津等地成立分会,各地成员达200余人。
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诗歌会大多数人参加到了中国诗歌协会中,投身救亡运动,中国诗歌会解体。
创作特点:1、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地加强了诗的理性色彩与主观性,奉行战斗集体主义的群体,没有“个人”,只有“集体”,没有“小我”,只有“大我”。
3、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
其他诗人:艾青:1936年出版诗集《大堰河》,产生巨大反响田间:受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影响,带来特异风格。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教学文案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考研)1.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
"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2. 左翼文学运动:在第二个十年(1927-1937)里,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着两种文学艺术思潮,一是革命文学运动及其创作,一是人文主义美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包括民主主义作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创作。
革命文学运动即左翼文学运动,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本期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发生在1928年初,主要由政治突变所推动。
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
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有一次建立“革命文学”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任务。
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
3. 左翼小说:4. 无产阶级文化派:十月革命后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一些领导人所形成的思想派别。
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成立于1917年 9月,是进行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活动的群众性团体。
1918年春,波格丹诺夫等人控制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和刊物,开始散布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要求文化自治,拒绝苏维埃政府和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领导;宣扬摒弃文化遗产,主张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建立所谓“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5. “拉普”: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拉普”提倡“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其历史意义在于企图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寻找一个最好的创作方法(虽说要以一种方法代替其他各式各样的有声有色的方法,本身已不足取,但总还有积极的一面),其错误的要害却是混淆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区别,进而以世界观代替创作方法。
阿英的作品
阿英(1900-1977) ,安徽芜湖人。
即钱杏邨,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赋。
主要笔名还有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
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从芜湖逃亡到武汉后到上海,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
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救亡文艺活动,曾任《救亡日报》编委,《文献》杂志主编。
1941年去苏北参加新四军革命文艺工作,并参与宣传、统战工作的领导。
人物简历现代著名剧作家、文学理论家、文艺批评家。
著有诗歌、小说、散文,尤以戏剧成就最高,有历史剧《李闯王》、《碧血花》等。
有文集《阿英文集》等。
代表作《郑成功》,《杨娥传》,被称为“南明史剧”。
1946 年任中共华东局文委书记,后任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文委书记,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华北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
一生著述丰富,涉及文学、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戏剧、电影文学史、美术史等多方面,又重视俗文学及曲艺资科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在弹词方面曾著有《弹词小说评考》、《女弹词小史》等。
有关小说、弹词的著述,今己搜集在《小说闲谈》、《小说二谈》、《小说三谈》、《小说四谈》等著作中出饭。
编集的《晚清文学丛钞》、《鸦片战争文学集》等著作中,都有曲艺、弹词作品及资料。
著有小说《义冢》,散文《夜航集》,剧本《碧血花》、《李闯王》,论著《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现代中国文学论》、《中国年画发展史略》。
辑有《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晚清文学丛钞》等。
他在话剧创作上的历史地位,是由他在上海“孤岛”时期的创作的三大“南明史剧”确立的,包括《碧血花》(1939,又名《明末遗恨》、《葛嫩娘》)、《海国英雄》(1940,又名《郑成功》)与《杨娥传》(1941),这一系列剧作在上海“孤岛”产生了轰动性的反响。
《碧血花》写秦淮名妓葛嫩娘为了促使留恋她的明将孙克威前往福建与唐王共图抗清大计,几欲自刎,而后与孙克威一同投奔义军,英勇抗敌。
蒋光慈
蒋光慈(1901~1931) 原名蒋如恒(儒恒),又名 蒋光赤、蒋侠生,字号侠僧。 安徽金寨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 基人 。
“五四”时期参加芜湖地区学生运动。 民国10年(1921)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 学习。 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从事文学 活动,曾任上海大学教授,与沈泽民等 组织春雷文学社。 1925年1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新梦》。 2月,参加创造社。 1928年,与孟超、钱杏邨等人成立革命 文学团体太阳社,主编《太阳月刊》、 《时代文艺》、《海风周刊》、《新流 月报》、《拓荒者》等文学刊物,宣传 革命文学。
1931年,他英年早逝于上 海,陈毅亲笔题写“作家 蒋光慈之墓”,供缅怀 瞻仰。建国后,蒋光慈被 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 命烈士,国内先后出版蒋 光慈传记多本。
主要作品:
新梦(诗集)1925,上海书店 哀中国(诗集)1925,上海新青年社 少年飘泊者(中篇小说)1926,亚东 鸭绿江上(短篇小说集)1927,亚东 短裤党(中篇小说)1927,泰东;1958,人文 纪念碑(通信集)与宋若瑜合著,1927,亚东;后改名《最后的血泪 及其他》,1932,新文艺书店 野祭(中篇小说)1927,创造社 菊芬(中篇小说)1928,现代 最后的微笑(长篇小说)1928,现代 光慈诗选1928,现代 哭诉(诗集)1928,春野书店战鼓(诗集)1929,北新 丽莎的哀怨(长篇小说)1929,现代 冲出云围的月亮(中篇小说)1930,北新 异邦与故国(日记)1930,现代 乡情集(诗集)1930,北新
光慈遗集(诗,小说合集)1932,现代 田野的风,原名《咆哮了的土地》(长篇小说)1932,湖风 夜话(短篇小说集)1936,生活 蒋光慈选集(小说集)1951,开明 蒋光慈诗文选集1955,人文;增订本改名为《蒋光赤选集》,1960, 人文 蒋光慈文集(1—3卷)1982—1985,上海文艺 俄罗斯文学(文学评论集)改编,1927,创造社 失业以后(短篇小说集)编选,1930,北新 现代中国作家选集 编选,1930,上海光华书局 两种不同的人类(短篇小说集)编选,1930,北新 新文艺诗选 编选,19333,上海南强书店 冬天的春笑(新俄国小说集)苏联索波里等著,1929,泰东 爱的分野(小说)苏联罗曼诺夫著,与陈情合译,1929,亚东 一周间(长篇小说)苏联里别津斯基著,1930,北新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一、30年代文学特征——尽管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但仍获得繁荣:中国文学发展到20年代后期,已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转型。
文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1928年,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发生“突变”,率先举起“革命文学”的旗帜为标志,以“文学革命”为主旨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了。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以“革命文学”为标志的第二个十年。
也即文学史上的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是中国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一个年代,其风云动荡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前一个十年。
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恶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持续不断,文学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都涌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如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丁玲、李劫人等长篇小说大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张天翼、柔石、叶紫、沙汀、艾芜等文学新人;在诗歌方面,出现了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艾青也崭露头角;在戏剧方面,出现了将话剧民族化、本土化的戏剧大师曹禺;在散文方面,出现了林语堂与他的幽默闲适小品,何其芳、李广田等新秀;在流派社团方面,出现了“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左翼小说”以及“现代派诗歌” 、“中国诗歌会”等。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在斗争与论争中,一步步走向了它的成熟期和丰收期,获得了巨大的繁荣。
如果我们将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作一下比较的话,可以说,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是思想启蒙的文学,个性解放的文学,人的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是现实斗争的文学,反压迫反剥削的文学,民族解放的文学,阶级的文学。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主题集中而单纯,第二个十年则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现象,既有革命的左翼文学,又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考研)1.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
"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2. 左翼文学运动:在第二个十年(1927-1937)里,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着两种文学艺术思潮,一是革命文学运动及其创作,一是人文主义美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包括民主主义作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创作。
革命文学运动即左翼文学运动,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本期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发生在1928年初,主要由政治突变所推动。
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
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有一次建立“革命文学”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任务。
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
3. 左翼小说:4. 无产阶级文化派:十月革命后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一些领导人所形成的思想派别。
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成立于1917年 9月,是进行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活动的群众性团体。
1918年春,波格丹诺夫等人控制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和刊物,开始散布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要求文化自治,拒绝苏维埃政府和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领导;宣扬摒弃文化遗产,主张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建立所谓“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5. “拉普”: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拉普”提倡“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其历史意义在于企图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寻找一个最好的创作方法(虽说要以一种方法代替其他各式各样的有声有色的方法,本身已不足取,但总还有积极的一面),其错误的要害却是混淆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区别,进而以世界观代替创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维嘉先生!我真形容不出来人世间是如何的狠毒,人 们的心是如何的不测!在这一两个钟头之内,我父母双双 地被迫着惨死——他俩永远地变成黑暗的牺牲者,永远地 含冤以终古!说起来,真令人发指心碎啊!当时我还是一 个小孩子,一点幼稚的心灵怎能经这般无可比拟的刺激, 我真不晓得为什么我没有疯癫,我还能一直活到现在。 • 原来我去后不久,刘老太爷派一些伙计们到我家来挑 课租。他们如狼似虎的拿着扁担稻箩跑到我家来,不问我 家愿意与否,就下手向谷仓中量谷。我母亲起初只当他们 是抢谷的强盗,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刘老太爷的伙计。她本 是一个弱女子,至此也忍不得不向他们大骂了。病在床上 的父亲见着如此的情形,于是连气带痛,就大叫一声死去 了——永远地死去了。母亲见着父亲死去,环顾室内的物 品狼藉,以为没有再活着的兴趣,遂亦在父亲的面前用剪 刀刺喉而自尽了。
• 1930年钱杏邨先後当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务 委员﹐这时他继续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和研 究﹐同时﹐开始研究近现代和明清的文学资料。 著有《现代中国女作家》(1931)﹑《现代中国文 学论》(1933)﹑《中国新文坛秘录》(1933)﹑ 《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1934)﹑《夜航集》 (1935)﹑《现代十六家小品》(1935)﹑《小说闲 谈》(1936)﹑《海市集》(1936)等。30年代初期 ﹐他还和夏衍﹑郑伯奇组成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 组﹐参加电影工作。 1937年他编就《近百年国难文学大系》的初稿 5集。 还陆续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杨 娥传》等宣传爱国主义﹑发扬民族气节的话剧。
• “你为什么不即刻来见我呢?”李尚志插着问。曼 英没有即刻回答他,沉吟了一会,轻轻地说道: • “亲爱的,我不但要洗净了身体来见你,我 并且要将自己的内心,角角落落,好好地翻造一 下才来见你呢。所以我进了工厂,所以我呵,你 的话真是不错的!群众的奋斗的生活,现在完全 把我的身心改造了。哥哥,我现在可以爱你了” • 两人紧紧地拥抱起来。爱情的热力将两人溶 解成一体了。忽然听见有人敲门曼英如梦醒了一 般,即刻便立起身来。 “
• 蒋光慈,1901年出生于固始陈淋子的一个 盐商家庭 ,7岁发蒙,11岁进固始陈淋子志 成高小,毕业后考入固始中学,16岁到安徽 芜湖省立第五中学就读。 • 1919五四运动后,主编校刊《自由花》, 积极领导芜湖地区学生运动,为芜湖学生 联合会副会长。 • 1920年,经陈独秀介绍,至上海参加社会 青年团。 • 1921年5月至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 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 党员。
• 小说通过汪中十年的漂泊,展现了从“五 四”到“二七”再到“五卅”这一时期的 社会斗争风貌,揭示了农村与城市、商界 与工厂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反应了当时社 会各种阶层的生存状态,尤其是日渐觉醒 的群众的革命情绪的高涨。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27——1929 年)这是蒋光慈小说的转 折期。在这一阶段,蒋光 慈一方面从事革命文学运 动的领导和组织工作,一 方面继续坚持创作1929年 出版得中篇小说《丽莎的 哀怨》描述了一个白俄贵 族妇女在十月革命后流浪 到上海,沦为妓女,含羞 忍辱出卖自己肉体的故事。
“尚志,我现在可以爱你了。” “你从前为什么不可以爱我呢” “尚志,如果我告诉你不可以爱你的原因,你会要鄙 弃我吗?” • “不,那是绝对不会的!” • 曼英开始为李尚志诉说她流落在上海的经过。曼英很 平静地诉说着,一点儿也不觉着那是什么很羞辱的事情; 李尚志也就很有趣味地静听着,仿佛曼英是在说什么故事 也似的。 • “我得了病,我以为我的病就是什么梅毒。我觉着我 没有再生活下去的必要了。于是我决定自杀,到吴淞口投 海去,可是等我见着了那初升的朝阳,感受到了那田野的 空气所给我的新鲜的刺激,忽然我觉得一种生的欲望从我 的内里奔放出来,于是我便嘲笑我自己的愚傻了。回到上 海来请医生看一看,他说这是一种通常的妇人病,什么白 带,不要紧唉,尚志,你知道我是怎样地高兴呵!” •
第三阶段
• 第三阶段(1929——1931年)这是蒋光慈 小说创作的成熟期。1929年8月,蒋光慈因 病离开上海,前往日本东京疗养。生活环 境的变化使他有可能对中国革命的现实作 冷静的分析,对自己的思想,创作重新审 视,促使了他各方面的转变。《咆哮了的 土地》、《冲出云围的月亮》。
• • •
蒋光慈 钱杏邨
一、简介
蒋光慈(1901年~1931年)原名蒋如恒(儒 恒),又名蒋光赤、蒋侠生,字号侠僧, 安徽霍邱(今安徽金寨县白塔畈镇白大村河 北组白大小街)人。 • 蒋光慈自号侠生,“我所以自号‘侠生’, 将来一定做个侠客杀尽这些贪官污吏”。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愤而想当和尚, 改为“侠僧”,“我当和尚,也还是做 个侠客杀人”。
• 医生说我病了,我有了很深的梅毒 • 上帝呵,丽莎的结局是这样!丽莎已经到了末路,没 有再生活下去的可能了。还有什么再生活下去的趣味呢? 就让这样结局了罢!就让这样我没有再挣扎于人世的必要 了。 • 曾记得十年以前,不,当我在上海还没有沦落到这种 下贱的地位的时候,我是如何鄙弃那些不贞洁的女人,那 些把自己的宝重的,神圣的,纯洁的肉体,让任何一个男 子去玷污的卖淫妇。她们为着一点儿金钱,一点儿不足轻 重的面包,就毫无羞耻地将自己的肉体卖了,那是何等下 贱,何等卑鄙的事情! • 曾记得那时我也就很少听见关于这种罪恶的病的事情, 我从没想及这方面来,我更没想及我将来会得着这种最羞 辱的病。那时如果我晓得哪一个人有了这种罪恶的病,那 我将要如何地鄙弃他,如何地憎恨他,以他为罪恶的结晶。 我将不愿正视他一眼,不愿提到他的那会玷污了人的口舌 的名字。
• 1924年秋归国后至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与沈泽民等组织春雷文学社。1925年1月, 出版第一部诗集《新梦》。2月,参加创造 社。4月,至北京参加中共北方区执委会工 作。11月仍反上海大学任教。 • 1926年,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问世, 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 • 1927年7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哀中国》。 11月,反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中篇小说 《短裤党》出版,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的最初成果之一。
•
1941年冬﹐从上海转移到苏北﹐在新四军 从事文艺等工作﹐创作了历史剧《 李闯王 》。抗 日战争胜利後﹐钱杏先後任华中文艺界抗敌协会 常委﹑华中建设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以後﹐钱杏邨曾任任天津市文化 局长,天津文联主席,兼任《民间文学》主编, 主要从事文学史和文学评论的撰写,他著有《中国 年画发展史略》(1954)﹑《晚清戏曲小说目》 (1954)﹑《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晚清文 艺报刊述略》(1958)﹑《小说二谈》(1958)﹑ 《晚清文学丛钞》(1960~1962)﹑《 红楼梦 戏 曲集》(1978)﹑《小说三谈》(1979)等。此外﹐ 尚有《阿英文集》(1979年香港版﹐1981年北京 版)﹐收1927至1977年50年间短篇文章百馀篇.
• 《丽莎的哀怨》描写贵族少妇丽莎在十月 革命后流亡到东方巴黎上海,在生命线上 苦苦挣扎,最后沦为妓女的凄艳故事。小 说以丽莎昔日的荣华和当前的沦落为对照, 生动细腻的描写了主人公从金尽囊空到走 投无路、到变相卖淫、到公开为娼、到得 梅毒而死的悲惨过程,把丽莎复杂的心态 和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由于整篇 小说采取了主人公自叙的形式,因而使红 颜薄命的哀怨更为深切。
• 阿英(19001977) ,安徽芜 湖人。即钱杏邨, 原名钱德富,又 名钱德赋。主要 笔名还有钱谦吾 ﹑张若英﹑阮无 名﹑鹰隼﹑魏如 晦等。
生平简介
• 1900年2月6日生。青年时代曾参加 五四运动 ﹐1920年开 始发表文学作品 。 • 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争 失败後从芜湖逃亡到武汉﹐8月到上海,开始从事革命 文艺活动。 • 1927年底与 蒋光慈 、孟超等发起组织太阳社﹐倡导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并对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茅 盾等中国作家和一些外国作家的创作作过评价。这方面的 文章﹐先後收入《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1卷﹐1928﹔第 2卷﹐1930)﹑《力的批评》(1929)﹑《作品论》(1929)﹑ 《文艺批评集》(1930)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集《革命 的故事》﹑《义冢》﹑《 玛露莎 》﹐中篇小说《一条鞭 痕》﹐诗集《饿人与饥鹰》﹑《荒土》﹐叙事长诗《暴风 雨的前夜》等先後出版。
• 1928年,与孟超、钱杏邨等人成立革命文学团体 太阳社,主编《太阳月刊》、《海风周刊》、 《拓荒者》等文学刊物。在《太阳月刊》创刊号 上发表的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 《关于革命文学》,曾引起创造社、太阳社与鲁 迅之间的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 1929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因 书中流露出同情白俄贵族妇女,渲染不健康的情 绪,曾受到左翼文艺界的尖锐批评。
•
曼英表示着无涯的惊喜。她走上前将李尚志的颈子抱 着了。接着他们俩便向窗口走去。这时在天空里被灰白色 的云块所掩蔽住了的月亮,渐渐地突出云块的包围,露出 自己的皎洁的玉面来。云块如战败了也似的,很无力地四 下消散了,将偌大的蔚蓝的天空,完全交与月亮,让它向 着大地展开着胜利的,光明的微笑。 • 两人静默着不语,向那晶莹的明月凝视着。这样过了 几分钟的光景,曼英忽然微笑起来了,愉快地,低低地说 道: • “尚志,你看!这月亮曾一度被阴云所遮掩住了,现 在它冲出了重围,仍是这般地皎洁,仍是这般地明亮!”
• 1929年11月因病赴日疗养期间,主持成立太阳社 东京支部,在坚持文学创作的同时,写了不少文 学论文。回国后与鲁迅、柔石、冯雪峰等人组成 中国左翼联盟筹备小组。
•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选为候补常 务委员。11月,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 完稿,作品反映了1927年大革命前后农村 中尖锐的阶级斗争,是作者最成熟的一部 作品。不久,因对当时党内立三路线的 “左”倾冒险主义不满,自动要求退党。
•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蒋光慈著。1929年9、10月间作于日 本东京,1930年1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小说反映了第 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并试图指 出他们应走的道路。女学生王曼英在大革命时期受时代潮 流的激荡,离家参加革命,在革命中舍弃了狂热的恋爱。 革命失败后,她感到前途渺茫,陷入绝望与痛苦中,从而 走了毁灭自己的道路,用自己的肉体去报复纨绔子弟。最 后,她在革命者李尚志的引导下冲出了乌云的重围,抛弃 了这种生活,投入了新的工人运动。“冲出云围的月亮 “仍是这般皎洁,仍是这般明亮。”小说中的革命者李尚 志、李士毅坚定乐观、密切联系群众。他们的出现,标志 着作者有意识地寻找并表现革命力量。作品于缠绵悱恻之 中含有激越昂扬的格调。收入《蒋光慈文集》第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