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代古音学研究
近三十年杨慎音韵学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杨慎音韵学研究综述作者:王耿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0期摘要:杨慎著述宏富,影响深远。
其中音韵学著述自问世以来,研究者主要围绕其音韵学源流、考据音韵学方法、对后世影响以及其著述的点校等方面进行的。
但其音韵学观点中如中古韵分合、音韵学观与其诗歌用韵等问题研究仍有待深入。
关键词:杨慎;古音学;源流;成就杨慎是明代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著述之富堪称明代第一,其著述现存约两百多种,内容涉及经、史、子、集等诸多方面。
其中音韵学著作《转注古音略》、《古音余》、《古音附录》(又名《古音余后语》)、《古音丛目》、《古音猎要》、《古音略例》、《奇字韵》等,自问世以来,研究不断。
早期研究主要以评价的形式存于序跋、音韵史书中,对其音韵学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本文将主要就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对杨慎音韵学的相关研究进行一定梳理。
一、杨慎音韵学源流关于杨慎音韵学源流的研究明清时期以评价性语言为主。
与杨慎过从甚密的杨士云(公元1477一公元1554)在《书转注古音略后》中曾评价道:“升庵杨氏,博学好古,洞贯微奥,正许之拘,从王之正,补吴之阙,而昭保氏之教。
斯《转注古音略》所以作也,方诸《韵补》,去取弥精,数亦如之,才老斯道不坠之望慰矣,宜并传也。
”①杨士云明确指出杨慎《转注古音略》对宋人吴域《韵补》是补其阙,承继《韵补》而创作,进行了丰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与他们同时代而稍后的焦竑(公元1540年一公元1620年)、古音学家陈第(公元1541年一公元1617年)、清代的音韵学家江永(公元1681年一公元1672年)等都曾在相關的序跋中明确指出杨慎古音学渊源于吴域,均认为杨慎于吴域《韵补》是“补”其“阙”、“增益之”,但陈第、江永等同时指出杨慎音韵学著作“稽援虽博,终未能顿革旧习”、“识断精审则未”,②对杨慎的音韵学成就给予相当的批评。
音韵学大家顾炎武(公元1613年一公元1682年)在《转注古音略跋》中说:“余不揣寡昧,僭力《唐韵正》一书,一循唐音正轨,而犹赖是书,以寻其端委。
明代王文璧《中州音韵》音系研究
明代王文璧《中州音韵》音系研究自乾隆皇帝的治下,中国的音乐与舞蹈艺术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天籁式的古代绝唱因改革而成为宫廷嘉宾必不可少的礼仪节目,明代王文璧《中州音韵》就是这一文艺格调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宫廷音乐的瑰宝。
本文将以《中州音韵》为核心,从音乐研究角度,探讨这部古籍中所提供的宫廷音乐格调,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礼仪文化,为当代人们提供一种新颖的体验。
《中州音韵》是明代宫廷音乐文艺的最高成就,由王文璧在乾隆定都北京时所著,是一部乐谱定式文集,收录了一系列拥有注释的御曲,有些曾经流传下来的乐曲,也有些是他亲自传播和整理过的新曲。
王文璧在书中,力图记录宫廷音乐当时的发展状态,为促进后世的音乐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州音韵》收录的乐曲,既有宫廷盛会的节庆曲,又有宗教仪式的礼乐曲,既涵盖了多个曲调,也汇拢了多种音乐表演的风格,情境也多样,从宫廷娱乐的节假曲,到婚礼庆典的乐章,从国礼和宗教仪式的仪仗曲,到贺昭定大典的祝贺曲,每种乐曲都要求舞蹈配合,并且有意旨表达出一种宫廷文化的气韵,从而引领着宫廷乐曲的发展潮流。
宫廷乐曲有着浓厚的大众性文体文化气质,它强调节奏感,追求对比张力,善于运用音乐与舞蹈的联合来表现思想情感,执行听众的心理直达,因此宫廷乐曲一直保持着尊贵的地位,不仅被皇家礼仪所重用,也是百姓社会的精神支柱,它把中国宫廷文化高贵的内涵及其宏伟的气概,反映在音乐的节奏中,令人沉醉和回味无穷。
宫廷乐曲的背后也代表了深厚的礼仪文化,从明清宋元一直流传到今天,把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精髓传承下来,无论是皇帝宠臣之间君臣之情,还是陛下覆明之宾客之道,都体现在宫廷乐曲的舞步中,把贤足抒情,儒雅自然的文化精髓融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礼乐风格,令众多文艺爱好者为之折服。
明代王文璧所出版的《中州音韵》以其珍贵的文艺价值,为后世朋友留下了宝贵的礼仪文化与音乐遗产。
通过对宫廷乐曲、礼乐曲的研究,可以让当代人们更好地理解宫廷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发现其丰富的内涵,并在这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给当代社会带来新的艺术体验。
明朝的音乐理论与作曲技巧
明朝的音乐理论与作曲技巧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音乐领域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明朝的音乐理论与作曲技巧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方法。
本文将介绍明朝音乐理论的基本特点以及代表性的作曲技巧。
一、音乐理论的基本特点明朝的音乐理论主要受到古代音乐经典的影响,尤其是《礼记·乐记》对音乐的规范和定义对明代音乐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礼记·乐记》,明朝对音乐进行了严格的分门别类,将音乐分为六律,包括宫、商、角、徵、羽、变。
这种律制成为明代乐曲编排的基础。
明代音乐理论还注重对音乐的审美追求,强调音乐与文学、舞蹈和绘画的结合,追求音乐的美感和表现力。
因此,明代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性,使人耳目一新。
二、作曲技巧在作曲技巧方面,明代音乐家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方法和技巧,为明代音乐增添了浓郁的色彩。
1. 运用模因思想明代音乐家善于通过模仿和变化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他们通过“模因思想”,即以一个短小的音乐意象为基础,通过重复、变奏和组合等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
这一技巧在明代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运用五声音阶明代音乐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五声音阶包含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每个音都有特定的音程,使得明代音乐具有独特的音色和和声。
3. 运用变调明代音乐注重变调变化,通过改变调式的起始音和音程,增加音乐的变化和韵味。
这一技巧使得明代音乐更具变化和张力。
4. 运用节奏变化明代音乐注重节奏的变化和变化。
通过改变音符的节拍和强弱,使得音乐更富有律动感和表现力,给人以愉悦的听觉体验。
总之,明朝的音乐理论与作曲技巧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音乐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它的理论基础和作曲技巧不仅体现了古代音乐的传统,而且融入了时代发展的特点,展现出明朝时期的音乐艺术风貌。
明代音乐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使得它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谈谈中国传统语言学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及对后世语言研究
谈谈中国传统语言学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及对后世语言研究中国传统语言学是研究中国古代语言发展演变的学科,涵盖了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成果,对于后世语言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音韵学、文字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
在音韵学方面,著名的研究成果有《切韵》和《广韵》。
《切韵》是南北朝时期的韵书,系统地整理了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发音变化和音韵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广韵》是隋唐时期的韵书,对《切韵》进行了扩充和补充,尤其在声母和韵母的分类上更加细致。
这些韵书的编纂,为后世的音韵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并且对于现代汉字拼音方案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在文字学方面,南北朝至明代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字的形态和演变上。
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东晋时期的文字研究著作,通过对每个汉字的形体、意义、音韵等方面进行解析和阐释,为后世对汉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南北朝至明代还产生了一些文字研究的补充和发扬作品,如《字林》和《康熙字典》等。
在语法学方面,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古代汉语的句法和语法规则的系统化整理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文选》和《四书集注》。
《文选》是南齐时期的一部文学选辑,它对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归纳。
《四书集注》是朱熹在宋代编纂的儒家经典《四书》的注释书,对古代汉语的语法和修辞手法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分析。
这些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对于后世语言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为后世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为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打下了基础。
同时,这些成果也为后世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参照和借鉴,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与进步。
综上所述,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对于后世的语言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成果的整理和发掘,不仅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文字和语法规律具有重要价值,也为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依据。
明代戏曲的音乐形式研究
明代戏曲的音乐形式研究明代戏曲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其音乐形式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从明代戏曲音乐的起源、发展、主要形式以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明代戏曲音乐的研究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明代戏曲音乐的起源与发展明代戏曲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音乐戏曲形式,如汉代的乐府和唐代的曲艺,这些音乐形式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各种元素,并逐渐形成了明代戏曲音乐的雏形。
明代戏曲音乐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代戏曲音乐的初期发展,此时的戏曲音乐还受到元朝时期的影响,其曲调多为元曲调式,并且明代戏曲音乐中的演唱艺术多样化,既有声腔,又有说唱。
第二阶段是明代戏曲音乐的成熟阶段,此时的戏曲音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曲调多为明曲调式,并且在演唱艺术方面,明代戏曲音乐逐渐形成了以说腔为主的演唱方式。
二、明代戏曲音乐的主要形式明代戏曲音乐的主要形式包括宏观形式和微观形式。
宏观形式指的是戏曲整体的音乐形式,如开场音乐、中场音乐以及结尾音乐等。
而微观形式指的是戏曲中的小曲段和插曲的音乐形式,如唱腔、曲调等。
1. 宏观形式明代戏曲音乐的宏观形式主要有开场、洞子、板场、顶戏、换颂、出戏、敲底等。
开场是戏曲音乐的开端部分,一般以乐曲进行,旨在引起观众的注意。
洞子则是戏曲中的过场乐段,用以过渡剧情。
板场是戏曲中的主要乐段,是戏曲音乐的重点部分,包括武戏、武打,以及情势转折等。
顶戏是戏曲音乐的高潮部分,一般情节紧凑,气势磅礴。
换颂则是戏曲音乐中的对台戏段,一般是男女主人公对唱。
出戏是戏曲音乐的结束部分,一般以乐曲结束。
敲底是戏曲音乐中的配乐部分,用以衬托戏曲情节。
2. 微观形式明代戏曲音乐的微观形式主要有唱腔和曲调。
唱腔是戏曲音乐中的主要表演形式,包括京剧、越剧、昆曲等多种唱腔形式。
不同的唱腔有不同的表演特点和音乐风格,如京剧唱腔注重音乐韵律,越剧唱腔注重情感表达,昆曲唱腔注重音乐技巧等。
曲调是戏曲音乐中的乐曲形式,包括板子、腔调等。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金坛县人。
生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卒与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
乾隆举人,历任玉屏、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枫桥,闭门读书。
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在经学和小学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的建树,是杰出的音韵学家和文字训诂学家,与同门学者王念齐名,世称“段王之学”。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
在小学围,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
根基充实,深得体要。
段氏一生著述甚富,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六书音均表》、《说文解字注》、《汲古阁说文订》、《广韵校定本》、《集韵校定本》、《国语校定本》、《烈女传校定本》、《荀子校定本》、《经韵楼集》等。
段玉裁在音韵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古音学方面。
他自幼即好声音文字之学,师事戴震,学术上深受其影响。
后又见顾炎武、江永等人音学著作,深受启发,遂在古音学方面潜心钻研,积十余年之功著成《六书音均表》,集中体现了他的古音理论。
段玉裁被称为清代古音研究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不论是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还是治学态度,都广受赞誉,不愧为有清一代“朴学”研究的杰出代表。
段玉裁撰写《六书音均表》的目的在于阐发《说文解字》中的字义,尤其是解释六书中的假借和转注。
他在《寄戴东原先生书》说:“音均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
玉裁之为是书,盖将使学者循是以知假借、转注,而于古经传无疑义。
”钱曾怡(1985)分析到《六书音韵表》共五篇,段氏在给他老师戴震的信中,对这五篇的宗旨有一个简要的说明:第一,《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别其方位也”,这是表的纲要,联系《广韵》,划出了古韵十七部的轮廓;第二,《古十七部谐声表》,“定其物色也”,指出“谐声者必同部”,结合文字谐声,列出了古韵十七部的声符;第三,《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恰其旨趣也”,是讲各个韵部之间的沟通关系,把十七部按语音的远近分成六类,说朋“同类为近,异类为远”;第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胪其美审也”,按十七部的顺序,排出《诗经》的用韵情况;第五,《群经韵分十七部表》,“资其参证也”,排出《周易》、《尚书》等群经的用韵情况。
明代音乐研究期刊论文探讨
明代自开国就是以恢复唐宋政治和文化为己任的朝代,故而,从音乐思想、礼乐实施以及民间音乐传播,都是以尽可能彰显中原文化千年延续的音乐传统为主。
纵观2019年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31篇研究明代音乐的论文,可以看出,无论是研究琴学、曲学,还是礼乐仪式和音乐制度,都能从明代音乐的成果中追溯出千年传承的痕迹。
一、关于琴学研究《溪山琴况》是明代徐上瀛创作的一本音乐演奏美学专著,成书于崇祯十四年,分别解读“和”、“圆”“雅”等二十四况,对古琴表演和审美具有指导意义。
2019年度关于《溪山琴况》的研究仍然是一个热点,共有论文12篇。
刘承华的《<溪山琴况>的演奏论主旨》一文,通过二十四况论的解读分析,探讨了古琴演奏中的三个问题:1.声音“张力”。
2.“气候说”的把握。
3.达到“希声”之境。
①“张力”需要演奏者用心体会察觉,是演奏中用情、用意后声音所达到的状态。
“气侯”是音乐声响中的节奏和规律。
“希音”需要演奏者沉浸演奏,达到琴我相融的状态,达到以琴修身,以身修琴的境界。
何飞龙的《浅论<溪山琴况>之“静”对生命的关照》,认为琴声中求“静”,终能够调养人的心性,净化和洗涤心灵,回归人类生命的本原。
钟小茵的《<溪山琴况>之“洁”况》,为习琴者提供手指练习的方法,指明训练手指需静心,才能避“邪滓”和“杂乱”,琴音方能传达出更深的意蕴。
乌兰托雅的《论<溪山琴况>中“和”的美学思想在扬琴演奏艺术中的运用》,弦、指、音、意的理念对扬琴表演艺术中竹、音、意达到“和”之美具有指导意义。
针对审美方面有张萌的《明代琴歌之审美论争研究》,解析明代音乐发展更趋于俗化,更民间化的内在因素。
2019年度罗诗嫄还发表两篇关于《溪山琴况》的文章,分别是《指运迟速,意韵可见——解读<溪山琴况>之“迟”“速”二况》和《宏远之音,细眇之意——解读<溪山琴况>之“宏”“细”二况》。
前者,指明“迟”“速”变化所带来的节律感,是演奏者内心生命状态的律动。
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
古音拾遗》《古音复字》等11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博南逸史,弘治元年生于京师,为四川新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
杨慎为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自幼聪颖,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
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之争,杨慎与王元正等200多人被廷杖,当场杖死者16人。
10日后,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盘等7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后被谪戍至云南永昌卫。
嘉靖八年(1529),其父杨廷和病逝,杨慎获准归葬其父。
终世宗一世,共6次大赦,杨慎仅数次往返在泸州居住过约十年时间,等待赦回家乡,终不得赦。
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六日,杨慎在戍所逝世,年72岁。
由云南巡抚、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为其殡殓入棺,还葬故乡新都。
明穆宗隆庆初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
杨慎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明史》称其:“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
”①著作达400余种,辑为《升庵集》。
除从事散文、诗词的写作外,对于文献考据方面的功夫也极深,亦是明代进行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 文/郭懿仪(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 音韵研究的先锋之一。
其《古音》系列b 、《丹铅》诸录、《六书博证》等书,对古音学研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杨慎的著作,清代李调元将之辑入《函海丛书》,后除《古音后语》外,皆收入《四库全书》。
复兴“汉学”传统《四库全书总目》综论经学宗派时提到:“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将经学分为两大类,“汉学”重视训诂考证,“宋学”则偏重义理诠释。
明代初期,面对文学、经学乃至思想等领域的衰退,如何振兴传统经学?立即恢复正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宋人以义理解经,重视议论的风气蔚为流行,明代王守仁继宋陆九渊之后创立心学,其追随者“削经铲史,驱儒归禅”,让空谈心性之风气更加昌盛。
古音学源流及谐声与古音学研究的历史演进
古音学源流及谐声与古音学研究的历史演进董国华【摘要】古音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音学研究既是上古汉语音韵本体的研究,又是古音学史的研究.谐声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与汉语音韵研究尤其是上古音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谐声与古音学研究既是利用谐声材料梳理、构拟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又是谐声与古音学史的研究.本文梳理、辩明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为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汉语语音史等学科,总结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6页(P46-51)【关键词】古音学;谐声;历史演进【作者】董国华【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11一、古音学的源流与分期通常所说的上古音一般是指周秦古音。
从断代上说,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前后约千余年,其上限为殷商甲骨文、金文时代,下限至汉代。
上古音研究是汉语音韵史研究的源头和根本,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河源唯长”,古今音异的意识,实萌芽于后汉。
由于语音变化,汉代人读先秦典籍时已发现了语音差异。
如郑玄笺《毛诗》,就提出了“栗裂”同音、“窴填尘”同音的问题。
《诗·豳风·东山》:“烝在栗薪。
”郑玄笺云:“古者声栗裂同也。
”《诗·豳风·东山》“烝在桑野”,《毛传》曰:“烝,窴也。
”笺云:“古者声窴填尘同也。
”陆德明《经典释文》云:“窴填尘依字皆是田音。
陈完奔齐以国为氏,而《史记》谓之田氏,是古田陈声同。
”故戴震在《声韵考》中说:“……言古声某某同,古读某为某之类,不一而足。
是古音之说,汉儒明知之,非后人创议也。
”①又如刘熙《释名》:“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
今曰车,声近舍。
”三国吴韦昭《辨释名》云:“古皆音尺奢反,自汉以来,始有居音。
”王力先生在谈到刘熙这句话时说:“在汉朝已经有人谈到古音。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摘要:传统古音学自吴?B ?创至今已历经千年,期间音韵学名家辈出,使古音学理论一步步走向完善,本文特从上古音的古韵分部、声母系统、声调三个方面对上古音的研究历史做简单的梳理,整理出传统古音学研究的大致发展脉络。
关键词:上古音;韵部;声母;声调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
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
1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
吴??是通转说的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
“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
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
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
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
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
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只研究古音。
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
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
江永根据古音有?m 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两部。
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
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
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
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
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
中国明朝音律知识
明朝时期,中国音律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朝的十二平均律是由中国明朝皇族世子朱载堉发明的,是将一个八度的音程等分成十二个半音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波长之比完全相等。
这一发明对于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现代音乐中仍然被广泛应用。
此外,明朝时期还出现了《工尺谱》和《八音》等音乐理论著作。
《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以“工、尺、上、一、乙、合、四、六、勾”,关于中国明朝的音律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平均律的发明和应用:明朝时期,中国音乐家朱载堉发明了十二平均律,即把一个八度分成均等的十二个半音。
这种律制的应用使得音乐演奏和创作更加规范和准确,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乐器的使用:明朝时期,中国传统的乐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这些乐器包括弦乐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如琴、瑟、箫、笛等。
这些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为当时的音乐创作和演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音乐理论和著作的丰富: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音乐理论和著作,如《乐律全书》、《律吕正义》等。
这些著作涉及音乐理论、乐器演奏、乐谱记录等多个方面,对于当时的音乐创作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宫廷音乐的发展:明朝时期,宫廷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的宫廷乐队规模庞大,演奏技艺高超,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乐曲。
同时,宫廷音乐也促进了民间音乐的传播和发展。
综上所述,明朝时期的音律知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些成果不仅为当时的音乐创作和演出提供了基础和支持,也为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宫廷音乐研究现状评述
明代宫廷音乐研究现状评述作者:孙瑞璐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5期【摘要】明代宫廷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界对明代宫廷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礼乐、俗乐、音乐机构、乐人四个方面,这些研究丰富了我们对明代宫廷音乐的认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但既有研究注重专题探讨,缺乏整体考量,在礼乐本体、礼乐与俗乐的互动、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等方面思考不足。
【关键词】明代;宫廷音乐;礼乐;俗乐;音乐机构;乐人【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近代学者在中国音乐史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厚的成果,其中有专题史、通史,亦有断代史。
以往研究多集中于秦汉、唐宋时期的音乐,少有学者关注明代音乐。
因此,明代音乐的研究成果相较于其他朝代而言稍显薄弱。
关于明代宫廷音乐研究主要集中于礼乐、俗乐、音乐机构及乐人方面。
一、宫廷礼乐的研究礼乐是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封建王朝均注重礼乐建设,近人对此领域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对明代礼乐的功能建设、变迁和影响的研究毛佩琦《明代音乐的复古及其失败》,梳理了明代礼乐制作及失败的原因,对朱元璋雅乐复古失败和民间俗乐兴起的现象做了分析。
张光辉《明初礼制建设研究——以洪武朝为中心》,考证了明初五礼的建设过程,礼制体系的基本特征。
李曰强《明代礼部教化功能研究》,考证明代礼部的沿革、建制、职能,分析了礼部的思想文化和教化功能。
郑莉《洪武朝的礼乐制作与明代宫廷戏剧的复苏》,梳理了洪武朝的礼乐制作及其对戏剧发展的影响。
董旭彤《隋唐至明代礼乐观念变化辨析》,梳理了明代礼制用乐,考证了明代礼乐制度的承载乐人和承载机构,对明代五礼用乐做了分析。
(二)对明代礼仪用乐的研究吕雅莉《明代宫廷音乐》,对明代宫廷音乐的祭祀乐、朝贺乐和宴飨乐部分做了梳理和研究。
宫廷雅乐部分探讨了祭祀乐和朝贺乐,祭祀乐属于吉礼,朝贺乐属于嘉礼。
朝贺乐部分的篇幅很短,文章比较侧重祭祀乐部分。
项阳《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分析小祀乐用教坊这一理念的意义,研究小祀乐曲构成音声形式、与当下民间信仰祭祀用乐传统的相通。
明清时期民间音乐文化研究
明清时期民间音乐文化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民间音乐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传承。
同时,与此同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一些传统乐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明清时期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吧。
一、明清时期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1. 民间音乐主要表现方式的转变明代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新时期,其历史背景为明初实行了广泛的文化发展政策,同时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明代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加。
音乐的表现形式也逐渐从皇家宫廷逐渐转向民间。
草民文艺的文学艺术,民间民俗活动,逐渐出现各种新的歌曲、器乐,丰富了明朝音乐文化的内涵。
2. 民间音乐艺术的飞跃明代民间音乐艺术的成熟,不仅得益于国内文化发展,也得益于对外交流,以及明朝中后期黄道周心学在文化艺术范畴内提出的抱朴守一的思想影响。
因此,在音乐的表现形式、音律及乐器制造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飞跃,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
3. 民间音乐的主题更具现代意义在明代,中国经历了社会变革和文化碰撞,民均耕地制度的出现,使得农民阶层得到空前的发展。
因此,很多民间音乐都围绕着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展开,如《单弦子》、《打单迎娘子》等等,更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使得这些民间音乐更加具有现代意义。
二、明清时期传统乐器的发展和完善1. 古琴明清时期,古琴的制造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其声音的细腻柔和,琴面的绘制技术及雕刻技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同时,古琴也成为了民间文化乐器中的代表之一,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民间音乐中。
2. 琵琶明清时期,琵琶的制造工艺和演奏技巧在传承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琵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它还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个桥梁。
3. 笛子明清时期,笛子在民间文化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笛子在不同地区的演奏风格也各不相同。
有的地方流传的是豫剧笛子、还有的地方流传的是梆笛乐等等。
陈第《毛诗古音考》与汉语古音研究浅析
陈第《毛诗古音考》与汉语古音研究浅析作者:王刚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07期摘要:在汉语古音研究史上,明代的陈第可谓是真正“开眼”看古音的第一人。
在他的代表作《毛诗古音考》中体现着他的多种开拓性古音学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理念和方法等方面对陈第的《毛诗古音考》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古音研究中的创新和不足。
关键词:陈第;《毛诗古音考》;汉语古音研究中图分类号:H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7-0255-01古音学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汉代,一些细心的语言学家就发现了“古音和今音存在不同”(古今音变)的现象。
东汉末年,训话学家刘熙在《释名·释车》中说:“车,古音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今日‘车’,声近‘舍’。
”这是汉语发展史上有史料记载的、较早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存在差异的典例。
但《释名》侧重的是以声训之法对字义的发展变化做出诠释,对古音的关注只是零星的。
六朝时期,古音研究开始兴起。
然而,由于当时的人们普遍缺乏语音发展的历时观念,在读《诗经》等上古韵文时,一遇到与今音不协之处便改字以协句。
这种临时改字以求叶韵的主观做法泛滥成风,其影响深广,至明代尚有余绪。
虽然其间唐代经学家陆德明曾提出了“古人韵缓,不烦改字”的“韵缓”说,但这只是说明古人用韵宽,而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叶韵”说。
宋人吴棫、明人杨慎都曾对“叶韵”说表示过怀疑,但始终不能断然否定。
第一个敢于彻底否定“叶韵”说的是陈第。
他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语音历史发展观,开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古今音异的问题,从而在古音研究的思路上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成为后人研究古音的指南。
陈第以前的古人普遍缺少历时语音观,很少顾及到古今音的异同及其成因,曾经出现了唐玄宗改读《尚书》、吴棫引苏轼的诗作为分析古音的依据等现象。
明三种韵书比较研究
明三种韵书比较研究
明代语音上承中古,下启现代,在汉语语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声母的简化、韵类的分合还是调类的演变都在明代的语音历史沿革中留下了重要印迹,其中许多重要的语音演变是在明代后期完成的,为了获得这一时期的断代语音面貌,我们选取了明代末年较有代表性的三部韵书作横向共时比较研究。
这三部韵书分别代表了明末三个不同地区的官话音系,目前学界对明代等韵学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对这三部韵书的研究也还存在许多空白,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三部韵书声、韵、调系统的考察描写和对比分析,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搞清明末语音的大致面貌,更好地掌握近代汉语语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中国语言学史第六章元明语言学
《切韵指南》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作于元后至元二年 (1336),比《中原音韵》晚十二年,比 《古今韵会举要》晚三十多年,而比《四声 等子》则至少晚一百多年。这时候的实际语 音,跟代表隋唐旧音的《切韵》及反映《切 韵》音系的《韵镜》《七音略》,已经大不 相同。汉语语音已经从中古音进入近代音阶 段。
第一节
音韵学
元明时代的重要语言学家都表现了一种 值得赞扬的破旧立新的精神。在元明这将 近四百年的历史时期内,音韵学成就最高, 最具特色。如果把南北朝时代算作汉语音 韵研究的第一次高峰,元明时代的音韵研 究可以称得上是第二次高峰。元代有黄公 绍的《古今韵会》,因为卷帧繁多,熊忠 又另外编了一部《古今韵会举要》。《古 今韵会举要》的部目依据刘渊的《王子新 刊礼部韵略》,分107韵。每部中又按七
《切韵指南》是为人们阅读经史而作,便 于时人检索就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当时 的实际语音,已经与作者心目中的经史正音 大不相同,要便于时人检索,不能不指出当 时的实际语音跟经史正音的对应关系。这就 需要在韵图之外加上各种说明,这些说明真 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切韵指南》 在汉语语音史上的价值,正在于此。
《广韵》等韵书的内容,是从隋朝陆法 言的《切韵》沿袭而来的。由于《切韵》 要兼顾古今南北的语音,它所反映的是当 时的、综合了古今南北的读书音,与当时 口语的实际语音并不完全相符合。因此, 宋朝以后,一般文人依据《切韵》系韵书 的韵部所写的诗赋,同他们的实际口语是 有差别的。所以,从金代韩道昭的《五音 集韵》起,就开始对正统韵书进行改革。 只不过这些改革都仅仅是局部的修改。直 到元朝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出现,才彻 底对传统的韵书进行了革新。
用这种方法来排列声母,形象生动,便于
杨慎《古音略例》述论
杨慎《古音略例》述论
刘青松
【期刊名称】《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5)004
【摘要】<古音略例>是明代杨慎为了更好地考定古音音读而作的分析古韵韵例的著作.它列举了先秦、两汉散文中的少数典型韵例,考察分析了<诗经>等韵文中的特殊韵例,纠正了前人对某些韵例的错误认识.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刘青松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杨慎古音学源流考辨 [J], 雷磊
2.杨慎《古音略例》述论 [J], 刘青松
3.杨慎古音学研究评述 [J], 李文泽
4.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 [J], 郭懿仪
5.杨慎古音学思想初探 [J], 刘青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时改变 音读 ,跟宋人 的 “ 叶音 ”说没有本 质上 的
“ 四声互 用 ,切响 ( 指 声母相 同 )通用 。”不过 ,
杨慎特别强调 :
原 古人 转 注 之 法 , 义 可 互 则 互 ,理 可 通 则
通, 未必 皆“ 互” 皆“ 通” 也。 如“ 天” 之 字为“ 天、 忝、
舔、铁 ”, 是其 四声也 ;他年初之 外有铁 因切 ,
是其切响也。其音 “ 忝、舔 、铁 ”三音 皆无义 ,
也 就是万历四十一年 ,陈第又 写了 《 屈宋古音义 》,
这 两部 著作都有 焦 弦写的序 言 ,二人 的观 点完全 一 致 。所 以 ,我们在 叙述 这段历 史时 ,若 只讲 陈第 , 根本置焦 于不 顾 ,那是不公正 的。 陈第在古音研究方面的贡献主要 有两条 : 第一 ,彻底 与 “ 叶音 ”说 决裂 ,建立 明确 的历 史观点 。他有一段名言 : 盖 时有 古今 ,地有 南北 ,字有 更革 ,音有
来分析一下明代古音学发展历程 。
声 皆可转 ,切响皆可 通”的理论而发的 。 尽管杨慎强调 “ 古音转注 ”要 以 “ 义理”为据 ,
但他 的 “ 转注 ”论也还 是字无定 韵 ,可 以随上下文
明代古音 学的代表 人物是 陈第。在陈第之 前 , 杨慎( 公元 1 4 8 8 年一 1 5 5 9 年 地 有关于古音学的论著 。
论转 注书》 )
Hale Waihona Puke 杨慎所说的 “ 义” 与“ 理” , 实际上是指有无证据 ,
如果有 语 言文 字资料 为证 ,就符 合 “ 义理 ” ,否则
清 代古音 学研究造 诣极高 、成果 颇丰 ,明代 陈
第 等学者对 古音学 的研究奠 定 了坚实 的基础 。我 们
就不能 “ 互”, 不能 “ 通”。 他这个话是 针对宋人 “ 四
什 么叫做 “ 古音转 注 ”呢 ?就是 程可 久说 的 :
作者简介 :赵 芸 ( 1 9 8 4 一 ),女 ,山西运城人 ,晋 中师范高等 专科 学校助讲。
・
1 22 ・
焦贡 《 易林 》,其取韵 又何异 于 《易》、 《 诗 》、
《 楚辞 》哉 ! ( 出自《 答李仁 夫论 转注书 》 )
切韵 系统为 代表 的唐 宋音 系。古 音学则是指 先秦到
隋朝 的语音研 究 ,古 音学的研 究在清代达 到了登峰 造极 的境 界。等韵学 则是来源 于解析 韵书 ,诠释反
切的韵 图。
而不可转 ,“ 铁 因” 之切则与方言叶, 故止有 “ 切
响 ”可通 ,而四声不 互也。 (出 自 《 答 李仁 夫
差异 。 甚至可 以说 , 他 的指导思想仍然是 “ 叶音”说。
他认为 :
《 诗 》十五 国不 同语 言 ,而叶音 无异也 。 楚远在江双数千里外 , 而叶音无异 于 《 诗》 也。 汉人赋颂 , 《 史》《 汉 》叙传 ,扬雄 《 太玄 》,
传子集 ,与今 韵殊者 ,悉谓之 ‘ 古音转 注 ’也 。”【 1 】
音韵 学是研究古 代汉语各 个历史 时期 声 、韵 、 调系统 及其发 展规律 的一 门传统 学问 。音韵 学研究 已经有 一千 多年的历 史 ,它 的研 究对 象一般 是元朝 以前 的汉语语 音 。音韵 学包括 三个 分支 ,分 别是今 音学 、古音学 和等韵 学。这个是 清儒 的分 法。所谓 今 音学 ,研究 对象并不 是清朝 当代的语 音 ,而是 以
转移 ,亦势所必 至。故 以今之 音读 古之 作 ,不
杨 嗔还不 懂得上古 语音也 有 时地 不 同的问题 ,
也不懂得字有定韵 , 不存在什么 “ 叶音 ”问题 。 所以, 他谈 古 音 ,还 是执 今音 部分妄 以通转 古音 ,离 不开 平 水韵 的框架 。他 的 《 转 注古 音略 》就 是按平 水韵
的确 立 , 为清代 古音学的繁 荣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在 分析 了汉学在明代的 日渐复 兴及 焦虼、陈第等一批 从
事考据的学者取得的成就 的同时 , 纠正 了前人 以为有 明一代经 学著述 “ 无非窃盗”之观点 的偏颇。
关键词 :古音学 ;明代 ;语 言学 中图分类号 :H 1 1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4 2 7 0( 2 0 1 3) 0 6 —0 1 2 2 —O 3
编排 的。 凡今音与古音不同的 , 他就说是 “ 音之讹尔” , 是 “ 沈约 偏方之 音 ”,韵字 的归部更 是杂乱 无章 ,
如 “ 鞠 ”归一东 , “ 遇”归二 冬 , “ 冰”归十三职 ,
从 本部 “ 转 ”到 了另外 一个 完全无 关的部 ,这就是
他 所谓 的 “ 转 注” 。 “ 转 注”论 的根本 错误还 是立
免乖剌 而不入 ,于是 悉委 之 “ 叶” 。夫其果 出
1 0 1期 )
济 南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D e c . 2 0 1 3 No . 6( S e r i a l N o 1 0 1
浅谈明代古音学研究
赵 芸
( 晋 中师 范高 等专科 学校 ,山西 晋 中 0 3 0 6 0 0)
摘要 :元明 时期 ,音韵 学开启 了新 的篇章 ,以周德 清的 《中原音韵 》为代表 ,产 生了一批 以研 究 当时 实际语音为任务 的韵 书; 《 韵 法直 图》、 《 等韵 图经 》的 出现 ,标 志着等韵 学的发展 也进 入 了一个新的阶 段;在古音学方面,陈第、焦弦等人 的研 究成就也是超越 前人 的,明代的古音学思想从 杨慎修正 “ 叶音说 ”, 到 焦 主 张 “ 古诗无 叶音 ”, 再到陈第彻底破除 “ 叶音说”和提 出 “ 音有转移”, 标 志着科 学的古音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