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_博士论文_与恩格斯_谢林和启示_之比较

马克思_博士论文_与恩格斯_谢林和启示_之比较
马克思_博士论文_与恩格斯_谢林和启示_之比较

在恩格斯诞辰19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日益成为国内马哲中青年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强调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本质上的一致,与强调两者本质上存在着差异(即对立),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在中青年学者中都有相当多的支持者。另一方面,随着《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版中文版[1]、英国马克思学家特雷尔·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中文版[2]和诺曼·莱文《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中文版[3]的相继出版,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已成为马恩关系研究中的另一热点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案例即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性哲学文本《博士论文》和青年恩格斯的代表性哲学文本《谢林和启示》的对比研究,试图在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及其关系问题上得出新的结论。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和启示》

之大同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恩格斯的《谢林和启示》都是纯哲学文本。但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没有受到学者应有的重视。比如科尔纽的《马克思恩格斯传》[4]354-35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5]93-95都只对《谢林和启示》作了简略的介绍和评述。一个例外是,诺曼·莱文2006年出版的《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深入考察了该文本,却给予了极为负面的评价。莱文把恩格斯《谢林和启示》中的哲学观点看作是幼稚和不成熟的,并认为它是恩格斯主义的发源地。本文在考察《谢林和启示》时,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莱文这本书的。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主要写于1840年下半年,1841年3月底完稿,此时马克思已满22岁;恩格斯的《谢林和启示》写于1842年1月至3月底之间,此时恩格斯21岁。虽然马克思与恩格斯尚未谋面,但青年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成为将二人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因此在考察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谢林和启示》的关系时,青年黑格尔派就是不能忽视的历史语境,而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就成为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思想的重要交集。

关于《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与黑格尔以及鲍威尔的关系,学界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传统上认为此时马克思更接近黑格尔,如梅林就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完全保留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基础”,麦克莱伦在《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中说,《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从未超出黑格尔的观点,“并没有任何马克思特有的思想”。科尔纽和奥伊泽尔曼则持一种比较平衡的观点,他们一方面承认马克思此时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强烈影响,另一方面又强调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有重要批评,坚持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中的积极(合理)因素,但同时也批判和超越了黑格尔哲学。而罗森则明确提出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时正与鲍威尔一起创立自我意识哲学,已经完全离开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6]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10)05-0011-07

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和启示》之比较

□鲁克俭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北京100032)

摘要:《谢林和启示》时期的恩格斯与《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并不相识,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相继提出了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体现了二人令人惊异的共同之处;另一方面,《谢林和启示》与《博士论文》在思想上也存在一些细小的差别。总体来看,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在哲学思想方面是“大同小异”。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恩格斯《谢林和启示》;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

收稿日期:2010-03-12

作者简介:鲁克俭(1968-),男,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编译局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

我们知道,青年马克思因不满于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而走向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而与此同时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因其无神论的宗教立场而退回到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参与博士俱乐部的活动,接受或“参与制定”(用罗森的话说)自我意识哲学。像其他黑格尔派成员如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一样,马克思明确意识到“宗教的本质是人类学”,也就是说,他们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或者还原为“实体”即人的集体无意识(施特劳斯),或者还原为个人的自我意识(鲍威尔),或者还原为类本质(费尔巴哈)。因此马克思不可能在《博士论文》中再回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坚持的类似黑格尔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立场,实则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这里的要害在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抑或唯物主义?一般的看法(包括列宁)认为是唯心主义。奥伊泽尔曼说马克思选择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学说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选题,决不证明马克思这时已经接近了唯物主义思想,因为马克思在论文中的任何地方都没有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称为唯物主义者,而且在1839~1841年马克思“还不了解哲学上存在两个对立的阵营——

—唯物主义阵营和唯心主义阵营”[5]48。福斯特明确提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础是唯物主义,他的根据是马克思1837年就研读过培根《论学术的尊严和进步》,深知伊壁鸠鲁对培根和启蒙运动特别是英法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还研究和阅读了费尔巴哈的《近代哲学史——

—培根到斯宾诺莎》(出版于1833年)等,因而对英法唯物主义很了解。[7]笔者这里再补充两点。首先,对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有直接影响的科本的小册子《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敌人》(1840年),就把伊壁鸠鲁主义与近代法国唯物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其次,海涅的《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1834年)明确提出了唯物主义阵营和唯心主义阵营的对垒,马克思一定读过海涅的这本小册子,因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提到的青年黑格尔派关于公开的黑格尔和秘密的黑格尔的说法,最早就来自海涅的这本小册子。不管是费尔巴哈、海涅或是科本,都是在法国1830年革命这一大的背景下来谈论法国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也必定会受这种学术潮流的影响。不仅如此,朴素的唯物主义其实一直是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底色基调,如他在1837年的一首讽刺短诗中就这样写

道:“康德和费希特喜欢在太空遨游,寻找一个遥远的未知国度;而我只求能真正领悟/在街头巷尾遇到的日常事物!”[8]736

因此,马克思《博士论文》并没有从鲍威尔的唯心主义自我意识哲学退回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而是前进到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是他对伊壁鸠鲁哲学进行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重建的必然结论。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哲学毫无疑问属于古希腊唯物主义传统,而黑格尔却有意抹杀伊壁鸠鲁哲学的唯物主义特征。在坚持原子的物质性这一点上,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是一致的。但马克思也像其他青年黑格尔派成员那样,接受了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关于伊壁鸠鲁哲学属于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哲学阶段的说法。于是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解读就是将伊壁鸠鲁哲学的唯物主义特征和其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哲学的特点结合起来,把伊壁鸠鲁哲学重建为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

马克思所谓“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突出的主要是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唯物主义与伊壁鸠鲁以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自由)为绝对原则的唯物主义的差别。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之间没有质的差别,原子的运动受必然性(决定论)支配,原子只有物质性,缺乏独立性和意识。德谟克利特关于现象自然界与本质自然界的划分,实际上分别对应于“感性世界”与“知性世界”。伊壁鸠鲁不同意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的物质一元论,在他那里,原子之间有质的差别,原子的运动受偶然性支配,具有独立性和意识,是质料与形式、存在和本质的统一。其中质料(或存在)对应于“感性”、“相对的定在”、“元素”、“欲望的力量和纯粹的自然力量”,而形式(或本质)对应于“非感性”、“观念”、“本原”、“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总之,两者分别对应于“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但伊壁鸠鲁毕竟不同于后来的黑格尔,他没有以“理性世界”来统摄“感性世界”,坚决反对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的实体化(天象),认为这将导致迷信和盲从(在黑格尔这里就是导致泛神论)。伊壁鸠鲁的原子是质料与形式、存在和本质之间矛盾的对象化,而非矛盾的解决,因此,伊壁鸠鲁哲学的实质是二元论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它既区别于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也区别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或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

当然,马克思并非完全赞同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最主要就是伊壁鸠鲁强调

“心灵的宁静”,对现实的苦难世界采取了逃避的态度。马克思说了这样一段话:“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8]50当然,由于一直坚持黑格尔关于主客体统一的合理思想,马克思并没有因为强调理论的实践功能而像鲍威尔那样把现实看作是个体(特别是精英人物)自我意识的“创造物”,仍然坚持主客体统一的二元论(黑格尔的主客体统一实际上是主体统摄客体的普遍意识一元论)。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又不同于伊壁鸠鲁,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革命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

令人惊异的是,尽管当时恩格斯与马克思并不相识,而且并不像鲍威尔那样知道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时的思想倾向,但他却在《谢林和启示》中不约而同地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体现了青年恩格斯与青年马克思在哲学立场上的最大共同之处。

恩格斯写作《谢林和启示》时,正处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之下,对于此点科尔纽有明确的认识:“从这个小册子,可以看出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4]359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在《谢林和启示》的结尾处,恩格斯以华美的文笔对自我意识进行了充满激情的赞颂。但莱文在《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中却断言:“在哲学方面,青年恩格斯采纳了黑格尔本人思想的右翼的观点……在诉诸老年黑格尔派哲学时,青年恩格斯也主张客观实在,即黑格尔本人思想抽象方面的存在。青年恩格斯否认主观意识的重要。”[3]14这显然是对恩格斯《谢林和启示》的极大误读。

另一方面,恩格斯写作《谢林和启示》时,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已经出版,恩格斯在《谢林和启示》中多次提到费尔巴哈,显然是受到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影响。如果我们将恩格斯在《谢林和启示》中的说法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的说法做一对照,就很容易看出这一点。在《谢林和启示》中恩格斯这样说:“宛若光辉的、自由的古希腊意识从东方的晨曦中喷薄而出,一个新的黎明、一个世界历史的黎明正在出现。太阳升起了。祭祀的火焰从群山之巅向它微笑致意,从四面八方的瞭望塔传来的欢乐的号角声宣告了太阳的升起。人类焦急地期待着它的光辉。我们从沉睡中醒来,压在我们胸口的梦魇消失了,我们揉揉眼睛,惊奇地环顾四周。一切都改变了。在此以前一直同我们格格不入的世界,像幽灵一样以其隐蔽的力量使我们惊恐不已的

自然界,——

—现在同我们多么亲密、多么接近啊!”[9]391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说:“这时,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了。它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这就一下子消除了这个矛盾。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我们的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们自己的本质的虚幻反映。魔法被破除了;‘体系’被炸开并被抛在一旁了,矛盾既然仅仅是存在于想象之中,也就解决了。——

—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10]显然,费尔巴哈对恩格斯的影响也包括其唯物主义的方面。像科尔纽那样说“恩格斯这时也和青年黑格尔一样,仍然是个虔信黑格尔学说的唯心主义者”[4]355,或者像奥伊泽尔曼那样说“恩格斯是从青年黑格尔派所阐释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立场来批判谢林的”[5]48,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出于斗争(宗教斗争和哲学斗争)和为黑格尔辩护的需要而对黑格尔思想作“六经注我”式的解读,是当时青年黑格尔派的普遍倾向。恩格斯在《谢林和启示》中也具有这种倾向。他试图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绝对观念)作费尔巴哈式的解读,也就是说试图将黑格尔的思想“费尔巴哈化”。恩格斯明确地说:“无论是黑格尔还是别的什么人,都没有想过要证实某物的实存而无须有经验的前提;他证实的只是实存的东西的必然性。……现代哲学的结论在谢林的早期哲学中至少作为前提就已经有了,只有费尔巴哈才使我们对它有了透彻的认识;这种结论就是:理性只有作为精神才能存在,精神则只能在自然界内部并且和自然界一起存在,而不是比如脱离整个自然界,天知道在什么地方与世隔绝地生存着。……如果理性是存在的,那么,理性本身的实存就证明了自然界的实存。”[9]355“黑格尔无疑能证明自然界的实存,即从理性的定在中得出自然界的实存的必然结果。……如果说,黑格尔的范畴不仅被称为据以创造这个世界的事物的模本,而且也被称为产生这些事物的创造力,那么,这只不过意味着这些范畴表达了世界的思想内容和它们的从理性的定在中得出的必然结论。”[9]356恩格斯的论证思路是这样的:理性是实存,因为这可以从“我思故我在”推出来;于是从理性的实存可以推出自然界的实存,因为理性并非“脱离整个自然界,天知道在什么地方与世隔绝地生存着”。如果说从“我思故我在”推出“理性的

实存”是“任何哲学的基础”,是哲学的共识,那么从理性的实存推出自然界的实存,以及“黑格尔无疑能证明自然界的实存”的说法,则完全是恩格斯强加给黑格尔的。马克思曾把黑格尔从《逻辑学》到《自然哲学》的过渡看作是黑格尔思辨哲学最薄弱的环节,而恩格斯这里却把它看作是不证自明的。原因无他,只不过是因为恩格斯此时刚受到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思想冲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必要补充”[9]391而非“推翻”,这样恩格斯就“漂白”了黑格尔哲学。于是,恩格斯在批判谢林启示哲学的过程中,从对黑格尔哲学的“费尔巴哈化”入手,在《谢林和启示》这本小册子的最后,得出了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有一个共同之点,那就是唯物主义与自我意识的二元论。不论是马克思或是恩格斯,此时都没有物质决定意识或意识决定物质这样的一元论唯物主义思想,他们都把二者看作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就像笛卡儿的身心二元论。与此相关的是,不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明确表达了人与自然达到重新和解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了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的结论,但他们当时并不认为自己已经离开了黑格尔特别是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地基”。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假以时日,需要他们对自己哲学观点的唯物主义基础以及这一基础与黑格尔和鲍威尔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有更明确的认识。在这方面,费尔巴哈的自我澄清起了重要作用①。恩格斯说“正是黑格尔使谢林意识到他已经不知不觉地超出费希特有多远”[9]341,这种情况也适用于马克思恩格斯与黑格尔的关系。正是在明确意识到这种对立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再为黑格尔辩护,而是激烈批判黑格尔的泛神论和逻辑神秘主义。但作为研究者,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超出黑格尔和鲍威尔“已经有多远”,而对他们与黑格尔和鲍威尔之间的关系作出错误结论,对他们曾经为黑格尔辩护与他们后来对黑格尔进行激烈批判这一立场的转变作出错误的解读,正如科尔纽和奥伊泽尔曼所做的那样(尽管他们都是一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实际上,与其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后来放弃了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不如说他们对黑格尔的评价发生了变化,而这才是问题的实质。仅仅强调《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和《谢林和启示》时期的恩格斯是唯心主义者,并重复列宁关于马克思早年存在着“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转变”的论断,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二、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和启示》

之小异

毫无疑问,《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和《谢林和启示》时期的恩格斯也存在诸多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强调的自我意识,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更接近鲍威尔;而恩格斯在《谢林和启示》中所强调的自我意识则是普遍的自我意识。笔者认为,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恩格斯写作《谢林和启示》时已受到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强烈影响,费尔巴哈关于“类意识”的思想已经超越了鲍威尔个体的自我意识思想对恩格斯的影响。

这里补充一个细节。马克思原本打算先出版他的博士论文[11],并将论文提交给柏林大学。但1841年3月马克思决定向耶拿大学哲学系提交由无名氏帮他抄写的博士论文,并于4月15日在缺席情况下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寄给耶拿大学哲学系的《博士论文》稿本没有流传下来,但根据MEGA2/Ⅰ/1编者的考证,这一稿本与由无名氏抄写的流传下来的稿本内容应该基本一致。MEGA2/Ⅰ/1编者推测,寄给耶拿大学哲学系的《博士论文》并不包括附录,因为马克思4月6日给巴赫曼的信以及巴赫曼4月13日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推荐书[8]942-943中都没有提到《博士论文》有附录。因此,附录没有誊抄或佚失。相应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博士论文》序言(标注的写作日期是1841年3月,序言中提到了附录)并非寄给耶拿大学哲学系的《博士论文》稿本的序言,很可能是马克思特别重写了一篇序言。马克思获得博士学位以后,打算将自己的博士论文付印,获得博士后在封面②上写着题目“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及附录”(没有“论”字,但目录中有“论”字),并写有“卡尔·亨利

①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之后,青年黑格尔派对该书存在着普遍的误解,普遍认为它是对黑格尔哲学的补充。费尔巴哈1842年1月发表的《论对〈基督教的本质〉一文的评判》,进一步澄清了自己的新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对立。参见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8.

希·马克思哲学博士”的字样。但马克思似乎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大改的想法,因为在新《序言》中有“我献给公众的这篇论文,是一篇旧作”这样的说法。马克思亲笔添加了附录第一部分的注释“九”,应该是再次准备付印时添加的,因为他在这里批评了谢林,说“可以奉劝谢林先生回想一下他早期的著作”[8]99,显然马克思是在听闻谢林被普鲁士国王招到柏林大学去的消息,甚至在谢林已经开始在柏林大学开课之后才在这里提到谢林的①。那么,马克思为什么没有最终出版自己的《博士论文》呢?MEGA2/Ⅰ/1编者并没有给出答案。在我看来,很可能是因为在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之后,马克思意识到自己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与费尔巴哈的“类意识”理论有很大的一致性,但费尔巴哈强调的是人类的普遍意识(即“类意识”),马克思可能认为费尔巴哈的理论在思想性和深刻性方面都已超出了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再出版《博士论文》就不再合适了。但当时不出版《博士论文》并不表明马克思后来放弃了《博士论文》的基本观点。实际上,后来(1846年前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冲击下,都回到了“个体的人”的立场上②,甚至费尔巴哈也在施蒂纳的批评下辩解说自己的“类”是个体的人的集合;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把费尔巴哈看作与旧唯物主义者一样,忽视了人的“能动的方面”,而实际上,马克思不久前在《神圣家族》中还是把费尔巴哈的“类”看作是施特劳斯的“实体”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的“合题”,也就是说马克思这时还并不认为费尔巴哈缺乏“自我意识”这一“能动的方面”。总之,《博士论文》中所强调的个体的人的自由和能动性,以及对决定论的否定,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期间或许会有些反复,不同时期强调的侧重点或许有所不同,但这一思想基调始终没有改变。

第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是还原论的,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是演化论的。

先说一下恩格斯演化论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在18、19世纪,关于生物从低等向高等演化的观点,在当时的知识群体中已经非常流行。这也是恩格斯在《谢林和启示》中言说自然、理性、精神和自我意识时的知识语境。比如恩格斯在谈论自我意识时这样写道:“自然界的宠儿即人……经过漫长的斗争和追求之后,他迎来了自我意识的光辉日子……他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付出了宝贵的心血,却不以为意,因为这顶桂冠是值得付出这番心血的。长期的追求对他来说并非徒劳,因为他带回家的高贵而美丽的新娘对他来说只会更加珍贵。他在长期寻找之后觅得的宝物即圣物,是以走过许多弯路为代价的。这桂冠,这新娘,这圣物就是人类的自我意识——

—一只新的圣杯,在它的宝座周围集合着欢欣鼓舞的各族人民,同时,它使所有忠诚于它的人成为国王,把这个世界的全部庄严和力量,全部富源和威力,全部美丽和丰富都呈献在他们面前,使之为他们的光荣效劳。我们的使命是成为圣杯骑士,为了它我们要腰悬利剑,在最后一次圣战中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因为,继之而来的必将是自由的千年王国。”[9]392-351

但马克思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在《博士论文》中所构建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显然是还原论的,也就是把包括人在内的全部世界都还原为原子。如果说德谟克利特只是将物质世界还原为原子,那么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进一步把个体的人也还原为原子,只不过是有意识的、具有独立性的原子。我们暂且撇开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原子论哲学的构建到底是切中伊壁鸠鲁的原意,抑或只是阐发了他自己的哲学观点这一问题暂且不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18世纪初莱布尼茨就创立了单子论,并将“精神单子”作为其自然哲学的基础。马克思很重视莱布尼茨,他在写作《博士论文》之前就作过关于莱布尼茨哲学的笔记。因此如果说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的构建没有受到莱布尼茨的影响,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一个合理的猜测是,马克思所构建的伊壁鸠鲁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是德谟克利特物质原子论与莱布尼茨精神单子论的合题,正像他后来将费尔巴哈看作是施特劳斯与鲍威尔的合题一样。

如果万事万物(包括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也就是说都可以最终还原为原子,那么演化论就是多余的。这不荒唐吗?也许它并不像我们现在所感觉的那样荒唐。首先一点是,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将市民社会中的个体说成是“原子”已经非常流行,黑格尔也有类似的明确说法。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并不仅仅是在

①根据MEGA2/Ⅰ/1编者的考证(参见MEGA2/Ⅰ/1,第883页),马克思为出版《博士论文》而写的新“序言”最迟写于1842年3月2日(即他未来的岳父去世之日)之前。

比喻的意义上来谈论原子的“自由、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马克思确实是在谈论一种自然观。这里所谓的“自然”,当然也包括人,因为人(至少生物性的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根据自然科学的当代发展,这种自然观是科学的吗?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最初只是一个没有质量的、具有超高能量的奇点,大爆炸之后,起初(极早期宇宙)还只是真空状态,没有粒子和辐射,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还不可区分;随着宇宙的膨胀和降温,发生了一系列的真空相变,完成四种相互作用分化的历史(其中包括“上帝粒子”的出现);一秒以前,只有处于热平衡状态下的由质子、中子、电子、光子等基本粒子混合而成的“宇宙汤”,然后出现类似氢弹爆炸时发生的聚变过程,形成轻元素,进而形成重元素,然后是分子、生物大分子和生命现象。这显然是一个宇宙演化论的模型。但自然科学迄今尚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宇宙会出现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只能说演化论的自然观还只是一种假说,还原论的自然观也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

第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还包含着恩格斯当时尚不具备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尽管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被认为是经验主义的,但这种经验主义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经验主义(即发端于近代英国唯物主义的现代经验主义)是不同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现代经验主义强调感觉的可靠性,对任何超验的本质都持怀疑的态度;而德谟克利特却否定感觉的可靠,热衷于所谓的“本质”、“必然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要力图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质上是知性认识),这倒是更类似于后来笛卡儿的理性主义。

但是,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却面临着很大的理论困难,即“本质”、“必然性”和“因果关系”等是否客观存在?德谟克利特的回答是肯定的。如果这样,那么最终的结论就是“本质”、“必然性”和“因果关系”是第一性的,而感性(或现象界)是第二性的、被决定的,而且“本质”、“必然性”和“因果关系”会进一步被普遍化为“抽象的实体”(或抽象的物质),并最终会导致逻辑泛神论和神秘主义的结论。在认识论问题上,马克思显然是熟悉中世纪哲学史上关于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的,因此他不同意德谟克利特的认识论进路,而倾向于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的认识论进路是很独特的。伊壁鸠鲁虽被看作是独断论者,但却相信感觉的可靠性;尽管如此,科学认识(包括感性认识以及进一

步的知性认识)都不是人生的目的,关于自由和心灵的宁静的伦理学才是更高的生活原则。这样,伊壁鸠鲁就达到了后来康德的境界,即在实证科学与哲学(形而上学)之间划界,批评以实证科学的思路来对待人的伦理和自由问题,从而避免了独断论。

在伊壁鸠鲁那里,撇开伦理学不论,人就像一台科学仪器,通过它,现象自然界作为本质自然界的“映像”而呈现,因此现象自然界决非不真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伊壁鸠鲁更接近于现代经验主义。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实在论必然蕴涵客观唯心主义这一点的警惕在《神圣家族》中得到了突出体现,他以苹果为例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是非常著名的。这里,马克思显然奉行了唯名论的路线。那么,除了“概念”(即共相),在“本质”、“必然性”和“因果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也是唯名论者吗?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的。不论如何,马克思因为在《博士论文》中对德谟克利特决定论的理论困境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以后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神圣家族》中又进一步批判了黑格尔和鲍威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显示出其深刻性;而恩格斯借助费尔巴哈轻易地超越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因而对各种隐性唯心主义(如认识论中的实在论)缺乏足够的认识。1845年3月17日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这样来“批评”《神圣家族》:“但是,尽管如此,这本书的篇幅还是太大了。我们两人对《文学报》所采取的严正的鄙视态度,同我们竟然对它写了22个印张这一点很不协调。而且,对思辨和整个抽象本质所作的大部分批判根本不会为大多数读者所理解,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12]显然,不止是大多数读者,连恩格斯本人也不“理解”马克思“对思辨和整个抽象本质所作的大部分批判”。

马克思奉行唯物主义路线,不管是在自然观、认识论或是历史唯物主义方面。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否就是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概括的“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这么简单呢?这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的。

三、余论

通过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恩格斯的《谢林和启示》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我们发现,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在哲学观方面是大同小异,夸大他们思想之间的差异,是缺乏文本依据的。

与此相关的是,我们需要澄清另一个误解,

奇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者的基本立论依据。实际上,马克思不仅有自然观,而且在《博士论文》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都有诸多体现。当然,把马克思的自然观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大成问题的,因为我们现行哲学原理教科书所讲授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与马克思的自然观实际上有很大的出入,有明显的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进行简单拼凑的痕迹。

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看到了许多马克思在世时连恩格斯都不知道或没有看过的手稿,包括《博士论文》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93年,俄国人沃登在伦敦拜访了恩格斯,恩格斯和他谈起了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并请沃登调查一下当时关于伊壁鸠鲁的文献中是否有与马克思类似的对伊壁鸠鲁的解释[7]73-74。我们知道,马克思在世的时候,恩格斯就开始进行自然辩证法研究(1873~1886年)。当恩格斯读到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候,他一定会为马克思早期著作中所蕴涵的自然观与他本人自然观的一致性感到惊奇。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恩格斯在《谢林和启示》中对谢林的批判无疑存在误解和过激之处,这一方面由于恩格斯当时所能接触到的谢林文本是有局限的①,另一方面恩格斯当时对谢林的批判主要是出于维护黑格尔这一青年黑格尔派的政治斗争需要。但是,当恩格斯不再为黑格尔辩护并转而批判黑格尔之后(特别是在恩格斯晚年开始自然辩证法研究之后),恩格斯是否会吸取谢林自然哲学的合理因素?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实际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确实在说了谢林不少好话,如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时间以外的存在”时这样写道:“黑格尔的‘非时间上过去的存在’和晚期谢林的‘不可追溯的存在’,同这种时间以外的存在相比还是合理的观念。”[13]392在另一处又说:“这个人竟敢把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这样的人叫作江湖骗子,而他们当中最渺小的人和杜林先生比起来也还是巨人。”[13]488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曾经在西方科学界和哲学界声誉扫地的自然哲学(特别是谢林的自然哲学)重又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谢林和恩格斯的自然观自然也重新燃起了人们的兴趣,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参考文献:

[1]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M].彭

曦,译.张一兵,审订.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特雷尔·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M].姜

海波,王贵贤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诺曼·莱文.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注意中

的黑格尔[M].臧峰宇,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M].刘丕坤等,译.北

京:三联书店,1963.

[5]奥伊泽尔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M].潘培新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64.

[6]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鲍威尔对马

克思思想的影响[M].王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7]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M].刘仁胜等,译.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22.

[11]MEGA2/Ⅰ/1,S.88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350-351.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童萍)

Abstract Altho ug h Eng e ls in the pe rio d whe n he writte n S che lling a nd Re ve la tio n didn’t kno w Ma rx in the pe rio d whe n he writte n his Do cto ra l Disse rta tio n,the y put fo rwa rd co incide nta lly ma te ria list philo so phy o f se lf-co nscio usne ss,which sho we d so me a ma zing simila ritie s be twe e n the m.On theo the r ha nd,the rewe reso metiny diffe re nce sbe twe e n Do cto ra l Disse rta tio n o f Ka rl Ma rx a nd S che llinga nd Re ve la tio n. Ge ne ra llyspe a king,Yo ungMa rxa nd Eng e lsa rea likein philo so phica l tho ug ht with mino r diffe re nce s.

Key words Do cto ra l Disse rta tio n o f Ka rl Ma rx;Eng e ls’S che llinga nd Re ve la tio n;ma te ria list philo so phyo f se lf-co nscio usne ss

读马克思博士论文有感

读《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有感 地理科学专业蔡嘉欣 12303003 一、写作背景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马克思就读于普鲁士柏林大学法律系时写的博士论文。马克思在毕业之前,把休学一年做了十余万字笔记凝聚而成的业余爱好的自学成果《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四万余字的研究论文作为哲学博士论文,提交给距柏林大学直线距离220多公里外的另一大学----耶拿大学。“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学识渊博”,这是耶拿大学法律系主任巴赫曼博士在推荐书上的评语。马克思顺利获得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文凭。 二、内容概括 文章论述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证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不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翻版,而是它的创造性发展,强调了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自动偏斜学说的深刻意义,论证了个别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能动性,论证了自由的个人在对周围现实的关系上应采取的积极态度。文章还高度评价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批判各种对伊壁鸠鲁无神论思想的曲解和攻击,批判力图证明上帝存在的各种错误理论。文章也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缺点,并批评了青年黑格尔派对待黑格尔哲学的不正确态度。博士论文的基本观点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但它不仅表现了马克思“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的革命民主主义和彻底的无神论倾向,而且表现了反对因循旧说,力图超出黑格尔的独创精神。 三、个人感想 在书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并非伊壁鸠鲁是没有学识的人,而是那些以为到了老年还得背诵少年人以不知为可耻的东西的人,才是无知的人”。我很同意这一个观点。老年人是一个宝贵的资源,他宝贵在拥有丰富的经验,宝贵在拥有一份看尽人间浮华的淡然。老年人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是他们并不需要赶时髦,不必刻意去学、去背一些青年人流行的话语或其他东西。 对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上的差别,则是伊壁鸠鲁认为有一种运动起于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西塞罗对伊壁鸠鲁的观点持强烈反抗意见,还讥笑伊壁鸠鲁说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他为了掩饰若原子做直线式下坠而不能碰击另一原子而造出的谎言。然而,他却又同意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共同赞成的原子直线式运动和原子冲击运动,这不是很矛盾吗?如果要在原子都做直线式下坠运动的前提下发生原子冲击运动,必然要有原子发生偏斜运动,

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指导地位,是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国家运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虽然我们提倡市场经济,但我们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我认为,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双轨制经济制度,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而且对于私营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没有竞争力和没有影响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就应该全面发展,避免短板效应,早日富国强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论体系按劳分配合理性当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结果确实发人深思。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群星璀璨。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而他的思想依然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无穷魅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已经有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横跨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正如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但不可避免的就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这种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这显然

马克思博士论文说了什么

马克思博士论文说了什么 马克思博士论文 ----马克思哲学体系大厦的第一块奠基石研究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到底说了什么 内容提要: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主要差别是机械片面论与对立统一论的差别 谌谋盾

1841年3月,马克思时年23岁,是个在校还没结婚的小青年。就读于普鲁士柏林大学的大四法律系本科。并且即将毕业,领取法律本科毕业证书。在毕业之前,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把休学一年做了十余万字笔记凝聚而成的业余爱好的自学成果《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四万余字的研究论文作为哲学博士论文,提交给距柏林大学直线距离220多公里外的另一大学----耶拿大学。35年前的耶拿是拿破仑的幸运之地。1806年10月举世闻名的拿破仑率军在耶拿取得惊人的胜利,导致普鲁士的跨台。35年后的耶拿同样是马克思的幸运之地。“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学识渊博”,这是耶拿大学法律系主任巴赫曼博士在推荐书上的评语。马克思顺利获得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文凭。普鲁士的文凭系列与今天中国的文凭系列并无不同。先读学士,再读硕士,然后再读博士。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本来就是从西方拿来的么。马克思确实有两把刷子。四年时间,学士、博士一起扫走。不服还真不行。如果读者诸君不服,你也去读一个四年本科,拿一块学士、一块博士双料文凭来?当然这只是说说玩玩。 言归正传。那么这篇重要的论文到底说了些什么?历史上那么多哲学家,年轻的马克思为何独对这两个人的思想具有特殊的兴趣?这是我

们非常感兴趣的。 马克思的论文把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370年,此公长寿,高龄90岁,但是比不上我外祖母,我外祖母今年95岁还到处走动)的自然哲学观点与他的传承者另一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年,此公也算高寿71岁)的哲学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在通常人的眼里,经常把他们两人的哲学观点等同起来。马克思通过研究发现实际上二者的哲学观点是不同的,但是这种不同极为隐蔽,似乎只有用显微镜才能发现。 历史上大家一致认为伊壁鸠鲁的物理学是从德谟克利特那里剽窃来的。伊壁鸠鲁饱受责骂和痛恨。马克思的这篇博士论文为伊壁鸠鲁平了凡,翻了案。因为马克思发现这两个人除了原子和虚空这两个原则是相同的外,一切方面他们都是相反的。从三个方面指出其一般差别。从五个方面指出其细节上的差别。先说一般差别的三个方面。 认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方面相反----一 个认为世界是主观的,一个认为世界是客观的。

手稿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丰富有趣又激情

手稿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丰富有趣又激情 张福公鲁宝来自文化课 6月26日至6月30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所长亨克·华尔斯(Henk Wals)教授,研究部主任列奥·卢卡森(Leo Lucassen)教授、高级研究员雅普·克鲁斯特曼(Jaap Kloostermann)教授及文献收集部负责人马林·范德海登(Marien van der Heijden)博士来到南京大学参加了系列学术活动。6月27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异宾教授与亨克·华尔斯教授签订合作协议。 双方希望在网站信息互动、研究成果译介、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经典文献建设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合作编译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等重要项目,将有助于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文献平台和国际视野。先前,南京大学已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带回的一批马克思恩格斯重要手稿复制件,目前开始供学生和学者在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使用。南大方面表示:“不对社会开放,只供专业学者和研究生做研究参考,不做商业目的使用。” 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是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手稿档案的主要保存地之一,也是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的重要成员单位。这里珍藏了超过三分之二的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因而成为全世界社会历史科学研究者的“朝圣之地”。那么,它究竟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遗产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穿越到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所经历的那段漫漫旅途。 1883年3月14日下午,马克思在他书房的安乐椅上,平静而又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手边散落的这些杂乱无章、字迹潦草的手稿会经历一番怎样的惊心动魄之旅。 根据这位老人的口头遗嘱,他的小女儿爱琳娜和挚友恩格斯成为其“文献著作的处理人”。处理完后事,他们随即开始整理这间面朝伦敦梅特兰公园的书房。没想到的是,这项工作整整持续了一年左右,恩格斯从中找到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手稿以及他与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由于编辑《资本论》手稿的需要,这段时期全部手写材料都搬到了恩格斯的住处。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8月27日,他的骨灰被葬在伊斯特勃恩比奇角灯塔附件的大海中。根据恩格斯的遗嘱,所有马克思的文献手稿都移交给爱琳娜,马克思恩格斯的藏书和往来通信则交给德国社会民主党。然而,此后不久,悲剧接踵而至:1898年3月,爱琳娜去世,她手中的大部分手稿寄给她的姐姐劳拉·拉法格和姐夫保尔·拉法格;1911年拉法格夫妇双双离世,马克思的遗稿再次一分为二:一部分由马克思长女燕妮的后人继承,另一部分则通过各种渠道归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 由于种种原因,德国社会民主党整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计划一再搁浅。与此同时,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列宁的支持下,梁赞诺夫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招募了一批专业人员组成国际通信员网络,竭尽全力收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遗产,并着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的编辑出版工作。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感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感悟 人文社科公共事业管理八(一)班121208118梅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老师们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并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 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按照这种观点,恩格斯曾告诫说:“以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是发展的理论,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其一,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特别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它的一切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动力,正确的理论必须能够如实、及时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另一方面,哲学诚然要解释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为此,它坚持理论必须不断地被运用于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离开无限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其二,它

马克思论文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机械6班 0901106022 涂吟轩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一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马克思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本文立足于文本,具体分析了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究竟在哪些方面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又在哪些层面实现了对黑格尔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自我意识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哲学的提出 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评价并不高,称其为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也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这种观点的理由在于,虽然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开始用个别自我意识来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闪现了一些零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比如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化”来说明哲学的世界批判意义,但是这种尝试仍然是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总的说来这时马克思还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主义者。 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展开了批判的考察。所以,与其说《博士论文》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不如把他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次尝试性突破,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史前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博士论文》开始就讨论了关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三大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定位,在马克思眼中,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平淡的结局。在希腊,哲学的客观历史似乎在亚里士多德这个希腊哲学中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那里就停止了。 马克思认为,这样一种理解显然割裂了罗马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内在关联。这正是他要区别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原子论差别的一个重要动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外在的,只是量上的相互组合和凝聚,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势必会得出上述的结论。而伊壁鸠鲁的原子则是原子自身的各种变化,是原子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是内在的关系,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结论很显然,所谓的罗马哲学不过是希腊哲学的新的形式。所以,希腊哲学的死亡就如英雄之死:英雄之死与太阳落山相似,而和青蛙因胀破肚皮而死不同。太阳的落山不过意味着新的旭日东升,希腊哲学死亡之处,正是新哲学重生之地。 《博士论文》中对自我意识哲学的肯定,这一点是和青年黑格尔派一致的。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基本差别,即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对待学问的态度和实践上,以及对反思的形式上。 在对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方面 马克思认为,在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德谟克利特采取怀疑的、不确定的、模糊不清的态度,伊壁鸠鲁则采取独断的态度,坚持一切感性直觉都具有客观真实性,感性知觉是唯一客观的现象,“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道者”。①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怀疑感性世界,伊壁鸠鲁则肯定感性世界,“哲人比大家高明之处,正在于他对自己的认识深信不疑”②。也就是说,对伊壁鸠鲁来说,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人的感性知觉,这是唯

读马克思哲学原理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感 专业:XXXXX 年级:XXXX级姓名:XX 通过老师精彩的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和没有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迥然不同的,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他所感受到的是马克思著作里的鲜活的思想和充满激情的文字,不至于象马列主义教程一样令人恹恹欲睡,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使人能够深入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而不读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充其量是走马观花、管中一窥而已,所以,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对马克思主义误解居多,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大都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 就我个人而言,在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说实在的,这些死的结论常常令我提不起兴趣来,抽象而空洞,学过之后,我对于马克思主义也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字句,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就遗忘了,所以,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往往使人走向它的反面,就是有意无意地要让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领会。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世界观的问题。哲学就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人不能脱离世界,人既然生活在世界上,就不能脱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能使我树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维方法,办事想事既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又敢想敢闯具有创新意识。这对我今后一生的事业发展都是至关重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一种否定性活动的理解 (1)段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人类基本的实践矛盾就在于内在的自我本质对于自我自然的发现及创新。而人类由于实践的科学化,在生产力进步的社会化中外在矛盾的实践再反作用于自我本体形成对于自我本体的实践主导。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矛盾产生物质及意识概念。物质与意识的认识是实践的规律性规定。实践的内在矛盾是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自我解放。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实践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规律就是人的运动规律。人的行为范畴就是实践的行为范畴,独创性见解。 在我看来,实践并不是一种否定性活动。一方面,实践是指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是以人为主体,以世界上任何事物为对象(客体)的现实活动。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的自主性表现在,人通过实践不但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而且能够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从而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同时,实践还具有创造性,它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或产生的几率几乎等于零的事物。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本质上就是

创造。没有创造,就不会形成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属人世界。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实践是由人发动的同时又是为了人的活动,它使人与物的关系由物支配变成人支配物,由此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人按照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适合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同时,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具有发主体意识。实践的发展,既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和弘扬的过程。 另一方面,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精神的、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如认识、理论活动等等。在这种区别中,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所谓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的”活动同感性的对象一样具有现实的实在性。纯粹的自然存在物不包含人的主观活动,因此它们不可能证实或证伪人的理论与认识。实践则不同,它既同人的主观活动相联系,又从人的主观精神的圈子里走出来,物化即外化为感性的客观实在。人通过实践活动的多次进行,不但能使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得满足,而且也检验着自己的主观目的、愿望、意图和计划等等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着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

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有感.pdf

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有感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法学理论的基石,也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司法工作的有力思想武 器。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更加重视秩序、更加强调法治、更加尊重权利的时代,人民群众 对司法的需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在司法实践中,坚持马克主义方法论,有利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在司法 工作中,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并自觉用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 工作实践,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做到案结事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确立了司法工作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一种价值尺度和思 想方法,教给司法工作者如何寻找正确答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清醒,是司法工作者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和保证。 我国政治性、人民性与法律性高度统一的司法制度、坚持“三个至上”的人民法院工作指导思想、“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司法工作方针,既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人 类各种司法制度及其活动的共同发展规律。司法工作者讲政治、顾大局,就是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用方法论开展司法审判活动。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阐释了司法活动内在的价值追求。司法作为国家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基本方法,无不追求实现符合本阶级利益的和谐。我国司法工作是以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根 本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实现个案公正、协调个体利益、化解局部矛盾,贯彻法治精神、

追求实质正义,以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安 定和谐。 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司法工作者提高司法能力的智慧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用于司法工作者的法律思维和司法方法,直接影响着司法工作者司法能力的提升。 法官司法首先要严格依法。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司法公信力 不足、司法权威性不够、司法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下,法律规定得越具体、越明确,就 越能排斥法官的恣意裁判,是司法工作获得更好的效果。 法官司法要注重综合效果。在司法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 统一,努力追求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单纯强调“依法办事”,就案办案,不重视矛盾化解,往往导致案件处理形式上合法,实际问题却得不到有效解决。司法工 作要做到既能解开当事人的“法结”,又能解开他们的“心结”,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司法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司法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思想武器 司法工作者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营养汲取者,也是实践创造者。他们通过司法实践发现现行法律的不足,其创造性的司法活动为方法论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而洞幽察微的 方法论又照亮了司法工作者的思想空间,使他们视野更宽广、处世更练达。只有将马克思主 义方法论充实于心,司法工作者的司法活动才不会盲目。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运用 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运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潮流下当代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度下降的趋势。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本文将浅谈本学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点点认识并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谈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体现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认识信仰和谐社会 经过前人的探索与发展,并付诸实践,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前人拿着它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革命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又用它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改革开放使中国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当今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度下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动摇、对思想政治教育态度不积极的趋势。 当今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当今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度下降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大学生不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出于功利性目的才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入党。在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员的评价和态度上,有人持否定或怀疑态度。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我认为出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度下降的原因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层出不穷的腐败现象,收入分配不公、教育、住房等现实问题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产生疑惑和不解;一些媒体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过度宣传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上层建筑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生活水平普遍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这与马克思主义预言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有很大出入,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怀疑。 要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疑惑就更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仔细体会其中的真谛,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根本指导价值。科学信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灵魂,通过共同信仰所产生的凝聚力去维系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社会精神,使人们既有自身的自由又不使行为失控,自觉地为共同的社会目标而奋斗。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作为价值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就其本身来讲,它不仅包含知识性、科学性,尤以革命性和价值性见长。作为科学信仰的真理,其确定和实现既要诉诸人的工具理性,也要诉诸人的价值理性;既是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也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的体现。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科学真理的尊崇与信服,是对扎根于现实世界、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从思维方式上看,它确定了以实践为核心的统一理性与信仰这对矛盾的思维方式;从方法论上看,它对现实世界的研究成果,通过正确的抽象和科学升华,形成了关于未来社会的根本观点,它从有限看到无限,由暂时把握永恒,通过相对寻求绝对,使信仰不断地在实践中实现从应然到实然、实然到应然的转化与平衡;同时,这一过程又使实践在科学实践的牵引下不断地深入和超越。其次,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从现实实践中分析和概括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人们指出的是一条现实道路。遵循这条道路,人们通过努力和奋斗,就能逐步达到追求的目标——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实践理性,鼓舞和激励了100多年来的共产主义运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所能完成的每一项历史任务,都是这一世界性伟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都内蕴着共产主义的实践内容。再次,体现在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有感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它深刻地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整个世界历史的面貌。对于我们这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代下成长的青年人,马克思主义教育更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这个内容的学习,由浅入深、从远到近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必然联系,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加深了理解,受益匪浅。 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早在学生时代就有所学习,但那时的学习是为了考试而学,比较被动,导致学习不够深入,曾片面的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次学习,老师给我们讲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并介绍了这些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完整理论体系,让我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历史学、法学、伦理学等等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阐发经济运动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客观必然性,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依据,论证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学说,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旗帜,是全人类走向理想社会的旗帜。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狭义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已不止是创立阶段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其随之发展的列宁主义、毛泽东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课程论文

一篇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关键词:共产党、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 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应中国近代革命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产生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及组织基础。 从思想基础看:从1915年起,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封建旧道德、旧思想和旧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的左翼知识分子在无数次的对比研究中,渐渐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在中国先进思想界居于主导地位,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阶级基础看:中国工业无产阶级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的。中国的无产阶级不但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同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而且,由于它成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身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因而具有最坚决的革命性。这些再加上它与中国农民天然的联系性以及由于中国产业布局不平衡而带来的集中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成了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事实上,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中国无产阶级就以反抗剥削者的战斗姿态,不断进行着英勇斗争。起初,还局限于自发的经济斗争领域,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带有政治性的罢工和斗争。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产生本阶级的革命政党来领导,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从组织基础看: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直接发动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斗争。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独立登上了历史舞台,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

马克思的一些生平小故事

马克思的一些生平小故事 一、抗美援朝时期,一个年轻的战士在战场上被击中了,由于缺医少药,无法医治,年轻的战士奄奄一息,他的班长紧紧的握着战士的手,问他还有什么心愿!小战士想都没想对班长说,我想见见毛主席!班长听了很为难,对小战士说,主席在北京,太远了,这样把,我给你找个一毛主席像章让你看看把。小战士同意了,于是班长出去找像章,但是那时候是在战时啊,那里会有毛主席像章啊!!班长很为难,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女护士过来对班长说,我倒是有毛主席头像,但是。。。。班长一听眼睛就亮了,那就赶紧给我拿来啊!!!护士难为情的说,我得父母都是老红军,他们都非常仰慕毛主席,所以我一生下来就在我得身上纹上了毛主席的头像,所以。。。。。。班长说,都什么时候了,他马上就要死了,难道你想让他带着遗憾走吗!!!护士想了一会,进去了,过了一会护士出来了,班长忙上前问给他看了吗??护士红着脸点点头走了。班长马上进去问小战士,好了,你看到毛主席头像了,你可以安心的去了,我们会帮你多傻几个美国鬼子的!!!小战士艰难的转过头对班长说了一句话就死了!他对班长说,班长,如果你找不到毛主席像章就算了。刚才那个明明是马克思吗!! 二、一天早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有一位读者手里拿着一本书,正要在一个空座位上坐下来,这时候,值班的图书馆员走过来对他说:“先生,这是马克思的座位,请您不要坐在这里,他就会来的。” “马克思?”那位读者愣了愣,“就是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那位工人领袖吗?” “我想是的。这里给马克思摆着工厂工作的年报,他现在正研究这份年报。” “他天天来吗?今天也一定会来吗?” 图书馆员微笑着回答:“一定会来的。几年来,马克思天天到这儿来工作,一天足足工作10小时。我在这里已经20年了,在我所见到的读者中,他是最勤劳最准时的。” 这位图书馆员转身做他的工作去了。那位读者还站在那里思索,注视着马克思座位上的那一堆书。几年来,马克思每天都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里工作10小时,在家里又继续工作到深夜。他读过1500多种书籍,他写提纲,写内容提要和笔记,这些内容提要和笔记就可以编成许多书。一切科学,主要的如历史、哲学、经济学、法律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语言学、文学,他都用极大的钻研精神进行研究,从中追求他所发现的新思想。他的好朋友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在写作的时候,如果他不确实知道所有的有关书籍都参考过了,所有的疑义都考虑过了,所有的论点都彻底探讨过了,他是绝不肯下笔的。三、今年3 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对人类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贡献,特向读者介绍一段鲜为人知的,发生在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邮票故事。马克思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曾受到恩格斯的全力支持。马克思的许多革命活动经费都来源于恩格斯无私的援助。据《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中记载,1869年3月21日,恩格斯给马克思的信中说:“明天寄一镑邮票给你,作为对厄·琼斯的群众运动的

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200多年前的1815年5月5日凌晨,一个男婴诞生在当时普鲁士王国的古城特利尔。这个男婴就是卡尔.马克思。17年后中学毕业时。他的师长在他的毕业证书上寄语你开始“发挥才能,无负重望”。后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的确没有让他的师长失望。1999年和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曾分别举办“千年思想家”和“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的点评,马克思均名列第一。这些充分说明了马克思在人类历史特别是思想史上的位置。在当今,马克思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共有的精神财产。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价值等。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谈及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和实践基础上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也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更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可以说它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

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指导基础,也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19世纪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出现资本垄断的局面,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曾提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多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论断。1917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不失时机的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国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