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管型是什么

合集下载

尿液检验习题(附答案)

尿液检验习题(附答案)

尿液检验习题(附答案)尿液检验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尿沉渣染色镜检最常用的染色法是(A1型题)()A.巴氏染色法B.瑞特染色法C。

SM染色法D.胞过氧化物酶染色法E.吉氏染色法答案:B.瑞特染色法2.低渗尿液中可使尿红细胞呈现(A1型题)()A.小红细胞B.皱缩红细胞C.红细胞形态不受影响D.红细胞淡影E.新月形红细胞答案:B.皱缩红细胞3.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最大的上皮细胞是(A1型题)()A.表层移形上皮细胞B.肾小管上皮细胞C.底层移形上皮细胞D.中层移形上皮细胞E.鳞状上皮细胞答案:B.肾小管上皮细胞4.肾小管病变时,尿沉渣中数量增多的细胞是(A1型题)()A.大圆上皮细胞B.肾小管上皮细胞C.尾形上皮细胞D.小圆上皮细胞E.鳞状上皮细胞答案:B.肾小管上皮细胞5.正常情况下,尿常规检查中不该出现的物质是(A1型题)()A.白细胞1~3个/HPFB.红细胞~1个/HPFC.尿糖(+)D.颗粒管型E.透明管型偶见答案:C.尿糖(+)6.属于病理性尿结晶的是(A1型题)()A.尿酸盐结晶B.磷酸铵镁结晶C.尿酸结晶D.草酸钙结晶E.亮氨酸结晶答案:D.草酸钙结晶7.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后形成(A1型题)()A.细菌管型B.颗粒管型C.透明管型D.脂肪管型E.肾衰管型答案:D.脂肪管型8.闪光细胞主要见于(A1型题)()A.急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肾盂肾炎C.膀胱炎D.前列腺炎E.尿道炎答案:B.急性肾盂肾炎9.患者女,48岁。

因尿液浑浊就诊,实验室检查:尿液外观浑浊,淡黄色,镜检有大量结晶、无红细胞和白细胞,尿液加热后不变清,而加酸后变清且有气泡,其最可能的结晶是(A2型题)()A.磷酸盐结晶B.尿酸盐结晶C.胆固醇结晶D.胆红素结晶E.碳酸盐结晶答案:E.碳酸盐结晶10.患者男,36岁。

尿频、尿急、尿痛就诊。

尿三杯试验结果为第一杯和第二杯均为清晰,第三杯有弥散的脓液,初步诊断为(A2型题)()A.急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膀胱炎C.前列腺炎D.急性肾盂肾炎E.肾病综合征答案:C.前列腺炎二、B型题:1-3题共用题干1.提示肾实质可能有细菌感染的是()2.提示肾实质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的是()3.提示肾小球疾病和肾单位有出血的是()A.上皮细胞管型B.白细胞管型C.红细胞管型D.脂肪管型E.宽大管型答案:1.B.白细胞管型2.D.脂肪管型3.C.红细胞管型4-5题共用题干4.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大量脂肪颗粒称为()5.尿中细胞大小、形态与脱落时膀胱充盈度有关的细胞是()A.上皮细胞管型B.白细胞管型C.红细胞管型D.脂肪管型E.宽大管型答案:4.D.脂肪管型5.A.上皮细胞管型1.显微镜血尿: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尿液中存在红细胞的情况。

11管型形态和临床意义(上传)

11管型形态和临床意义(上传)

染色后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4)混合细胞管型:2种以上细胞出现于管 型中。
3.颗粒管型(granular cast)
管型内的颗粒占1/3以上时,称为颗粒管型,分
为粗颗粒和细颗粒两种。开始时多为粗颗粒,而在肾单位郁 滞时间较长,则逐渐碎化为细颗粒。也有人认为,粗颗粒由 白细胞变性而来,因其POX染色一般为阳性;细颗粒则由上 皮细胞演化而来,因其酯酶染色阳性。多见于急、慢性肾小 球肾炎、肾病、肾动脉硬化等。
1.透明管型(hyaline cast)
主要成分为THP,也有清蛋白或氯化物参与形成 ,正常晨尿中偶见。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 炎、高血压肾病时增加,剧烈运动、高热、心功能 衰竭时也可增加。
2.细胞管型(cellular cast)
• 管型基质内的细胞占其体积的1/3以上时,称为细胞管型。 (1)红细胞管型:呈黄色或红褐色,易折断,碎裂成片状, 红细胞残缺不全。当红细胞管型退变成为色素状、颗粒状管型 时,称之为血红蛋白管型,此时管型内含有红色或金褐色颗粒, 无清晰可见的红细胞。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 作、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等。
粗颗粒管型(光镜未染色)
细颗粒管型(光镜未染色)
4. 脂肪管型(fatty cast)
管型内有多量的脂肪滴,当含量超过管型面积的1/3时, 称为脂肪管型。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所致。脂肪滴大小 不等,圆形,折光。较大的脂肪滴在偏光镜下可发现“马耳他 十字交叉”样改变。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及类脂性肾病。
(2)白细胞管型:管型内布满白细胞或脓细胞,细 胞多退化变性,未染色的标本中较难与上皮细胞 区别,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狼疮 性肾炎等疾病。
(3)上皮细胞管型:管型内含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呈瓦

人体尿液中管型的检验与探讨_人体尿液ph值正常范围

人体尿液中管型的检验与探讨_人体尿液ph值正常范围

人体尿液中管型的检验与探讨_人体尿液ph值正常范围关键词尿液管型检验人体尿液管型是临床上常规检验项目之一,它是反映人体肾脏病变严峻程度的重要指标,其镜检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尿管型是由德国学者Vigl和Ryer首先发觉报道的,它们是人体肾脏的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所见的圆管状铸型小体。

长期以来,尿管型的分类鉴定及结合临床症状对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急性肾小管坏死、肾脂肪变性、肾盂肾炎、肝炎梗阻性黄疸、布满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肿瘤等病变都有重要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

管型的形成和演化因素透亮管型是由白蛋白,T-H糖蛋白等蛋白质在肾小管经过浓缩,酸化,盐析,凝胶化而形成,细胞管型可由各种粒细胞,红细胞,肾上皮细胞在形成细胞管型后演化成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后形成腊样管型。

脂肪变性的上皮细胞先形成上皮细胞脂肪管型而后形成脂肪管型、细菌、念珠菌、结晶体均可与白蛋白、T-H糖蛋白结合而形成管型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下的颗粒管型事实上是细菌管型,白色念珠菌管型或血小板管型,因此管型的形成与转化是多途径的,其演化机制还应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管型的分类及命名经过多年的临床观看与讨论分析后发觉,传统的分类及命名方式与方法已不能满足和适应现段临床上管型检验的需要,透亮管型、颗粒管型、红白上皮细胞管型、腊样管型、脂肪、细菌、结晶等10多种管型的命名已不够细致,如红细胞管型中可应红细胞蜕变成红棕色颗粒临床上称血液管型,有几种除管型内变形红细胞外,还有在红细胞与碎片颗粒同时存在的混合形式;而白细胞管型又有中性粒、嗜酸粒、单核、淋XX及吞噬细胞管型等区分通过相差显微镜还可以鉴定出血小板管型,有纤维蛋白原凝固形成的纤维蛋白管型免疫球蛋白沉淀而形成的管型,还有用各种方法照旧无法鉴定出的未知管型等按不同色素的存在如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肌红蛋白及胆红素等色素性管型,如按管型大小形态、长、宽、体积、样子可命名为长、短、宽、巨、麻花、裂纹、球形、镶嵌、复合等管型;其中复合型管型还应与混合型管型相区分,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进展,鉴别检查管型的方式与方法也不断进步,用不同的显微镜观看管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细菌等。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为巨噬细胞,边缘不整齐,胞核呈肾性或类圆形,胞质丰富,胞质内含有大量被 吞噬的物体,有时胞质能见到空泡及伸出的阿米巴样伪足。
第二十四页,共90页。
临床意义
• 尿中吞噬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急性炎症, 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且 常伴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脓细胞和细菌。 尿吞噬细胞的多少常与炎症程度有密切关 系。
第三十四页,共90页。
三.尿液管型检查
•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 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集体,是尿 沉渣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成分
第三十五页,共90页。
形成管型的四个条件
• 原尿中有清蛋白、T-H蛋白 • 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
力 • 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 • 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 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常伴有尿蛋 白增多及管型出现。
第十九页,共90页。
2.白细胞
尿中性粒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0~14μm,较红细胞大,不 染色时的细胞核较模糊,胞质内颗粒清晰可见,无明显蜕变, 常分散存在,外形完整。
第二十页,共90页。
白细胞检查
第二十六页,共90页。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又称多 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约为1.5倍);胞核圆形,核膜厚,核突出易见;胞 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件数量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粒,
此时称复粒细胞。
第二十七页,共90页。
临床意义
第三页,共90页。
直接涂片法
直接混匀新鲜尿1滴涂片检查。 管型:低倍镜至少观察20个视野求出每视野管型的平均值 细胞:高倍镜至少观察10个视野得出各种细胞最低到最高值

尿液检查习题

尿液检查习题

第一单元尿液检查 [题目答案分离版]一、A11、尿中出现蜡样管型见于A.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型B.慢性肾炎晚期C.慢性肾炎急性发作D.间质性肾炎E.肾肿瘤【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炎。

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孟肾炎。

透明管型:正常人中常见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

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炎晚期细颗粒管型大量出现见于肾小球肾炎等肾病变。

粗颗粒管型出现提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药物毒性所致肾小管损害。

2、区别血尿与血红蛋白尿的主要方法是A.观察血尿颜色B.做尿胆原测验C.做尿潜血试验D.做尿三杯试验E.做尿沉渣镜检【正确答案】:E3、关于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炎B.白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衰竭C.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D.蜡样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E.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慢件肾炎晚期【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炎。

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孟肾炎。

透明管型:正常人中常见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

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炎晚期细颗粒管型大量出现见于肾小球肾炎等肾病变。

粗颗粒管型出现提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药物毒性所致肾小管损害。

4、正常尿中偶见什么管型A.透明管型型【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正常尿中偶见透明管型5、尿中β2微球蛋白增多而血中β2微球蛋白不增高,此时出现的蛋白尿属于A.肾小球性蛋白尿B.溢出性蛋白尿C.分泌性蛋白尿D.肾小管性蛋白尿E.组织性蛋白质【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选Dβ2-微球蛋白产生于淋巴细胞,尿液中含量很少,因其分子量小,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肾小管几乎全部被重吸收并被完全降解。

临床用于监测肾小管功能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的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而出现以低分子量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6、大量的蛋白尿说明是A.肾小管对蛋白的回吸收障碍B.肾小球滤过膜改变C.组织性蛋白尿D.溢出性蛋白尿E.功能性蛋白尿【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选B 教材中对此有如下描述:(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滤过膜正常电荷屏障和分子屏障功能发生障碍,肾小球对血浆中蛋白质的通透性增加,当原尿中蛋白含量超过了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大量的蛋白就从尿中丢失了。

管型尿名词解释

管型尿名词解释

管型尿名词解释管型尿是指尿液中出现管状物质,这些管状物质主要由肾小管上皮细胞或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碎片组成。

管型尿通常是肾脏功能异常或泌尿系统疾病的表现之一。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负责排除废物和多余物质。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过滤血液,产生初尿。

初尿进入肾小管,经过重吸收和分泌过程,最终形成尿液。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肾脏功能受损,肾小管上皮细胞受到损伤,就会导致管型尿的出现。

管型尿包括多种类型,常见的有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等。

颗粒管型是由肾小球滤出的颗粒物质,如蛋白质、血小板等聚集而成,一般呈黄褐色。

透明管型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物质组成,一般呈无色透明。

红细胞管型是由肾小球滤出的红细胞在肾小管中聚集而成,一般呈红色。

白细胞管型是由炎症反应引起的白细胞经肾小球滤出,并在肾小管中形成,一般呈黄色。

管型尿的出现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

例如,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病、肾血管疾病、肾小管损伤等可导致管型尿的出现。

在这些疾病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会导致细胞碎片和颗粒物质进入尿液中。

此外,尿液中的管型也可作为评估肾脏功能和疾病进展的指标之一。

对于出现管型尿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首先,医生会通过尿液常规检查,观察管型的种类和数量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此外,还可进行肾脏超声、肾脏功能检查、肾脏活检等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根据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可能包括消除病因、控制病情、改善肾功能等措施。

总之,管型尿是指尿液中出现管状物质的情况,常见于肾脏功能异常或泌尿系统疾病。

了解管型尿的特点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肾脏疾病。

尿液管型的临床意义

尿液管型的临床意义

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有罪D117打印社(本资料由小茂,军委,浩然等热心人士提供,向他们致谢!)(1)细胞管型:①红细胞管型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或肾小球,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管型时,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区别肾盂肾炎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

③上皮细胞管型在尿内大量出现,表明肾小管有活动性病变。

这种情况可出现于肾小球肾炎,常与颗粒、透明或红、白细胞管型并存。

(2)颗粒管型:颗粒管型是由上皮细胞管型退化而来,或是由已崩解的上皮细胞的原浆粘合形成。

颗粒管型意味着在蛋白尿的同时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退变、坏死,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管的毒性损伤。

有时也可出现于正常人尿中,特别是剧烈运动之后,如经常反复出现,则属异常。

(3)蜡样和脂肪管型:蜡样和脂肪管型是细胞颗粒管型再度退化后形成的,常反映肾小管有萎缩、扩张。

多见于慢性肾病尿量减少的情况下,或是肾病综合征存在脂肪尿时。

(4)透明管型:透明管型可以出现于正常尿液中,有蛋白尿时透明管型则会增多,T-H蛋白:这是构成管型的基质和首要条件,其中T-H蛋白最易形成管型的浓缩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质及盐类浓度增高,而酸化则促进蛋白质进一步变性凝聚、沉淀。

③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尿液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使各种成分沉析、凝聚成大的有形体。

④具有可供交替(丝球形)RBC几乎被网织物充满,仅在正常骨髓;②Ⅱ型(网型)RBC中央线团样结构松散,存在于骨髓;,少量存在于外周血中;④Ⅳ(点状型)嗜碱性物质少,呈分散的细颗粒状,主要存在于(1)评价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

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能力旺盛,见于2)评价疗效。

①观察贫血疗效。

②骨髓移植后监(1)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①反应性增多:A.过敏性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风C.某些皮肤病D.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

②肿瘤性或持续性增多:A.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 B.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嗜酸粒细胞减少:由于嗜酸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生理变化:①日间变化: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早晨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②运,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是血液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2.增多: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5×109/L.①轻度增多0.5-1.5;②中度增多1.-5.0;③重度增多大于5.0;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及寄生虫感染,及某些恶性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3.减少:成人外周血中绝对值小于0.05×109/L.主要见于①传染病急性期②严重评价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增多,表示造血功能旺盛,各种增生性贫血均可增多(溶常见于再生障碍贫血;③鉴别贫血类型;2.评价疗效:①观察贫血疗效:Ret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②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3.放疗和化疗的监测:网织红的动态观察可指导临床适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严生理性加快:血沉受年龄,月经周期影响.女性纤维蛋白原含量高血沉比男性高;妊娠期妇女血沉增快;小于;50岁后纤维蛋白原增多血沉加快,月经期女性血沉加快;2.病理性增快:组织损伤时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迅速增多;恶性肿瘤;炎症疾病;;自身免疫疾病;高球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退行性疾病,巨细胞性动脉炎.3.减慢:见于真性红细,红细胞形态异常(球形,镰形)(1)血糖增高性糖尿:(由于血糖浓度增高所导致的糖尿)A代谢性糖尿(由于内分泌激素分泌失常,糖代谢发生紊乱引起的高血糖所致)B内分泌性糖尿(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2)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因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及肾糖阈降低所致。

病理管型是什么

病理管型是什么

正常人的尿常规检查是没有管型的极少发现(主要是透明管型)。

如果尿检经常发现管型,为肾脏有病的一种表现。

由于管型是在远端肾小管内由不同物质"铸造"而成的边缘光滑的圆状物体,好像由肾小管"模子"脱成随尿冲出来,管型可分为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蜡状管型等。

了解各种管型的形成和意义,有助于认识病理变化和治疗时参考。

透明管型:是单纯蛋白质在肾不管内凝固而成的。

因为是一种变性的蛋白质,像凝固的蛋清一样透明,不含有其他成分。

在尿蛋白多时,有利于透明管型的形成,如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另外,长期发烧、各种原因引起的肾缺血等也可见到。

正常人偶尔在剧烈运动后,亦可见少许透明管型。

红细胞管型:是尿蛋白与经细胞在肾小管内凝固在一起而形成的。

此管型常与镜下血尿同时存在。

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白细胞管型:尿蛋白与脱落的上皮细胞凝固在一起而形成。

管型内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肾脏有感染性病变,常见于肾盂肾炎。

上皮细胞管型:尿蛋白与脱落的上皮细胞凝固在一起面形成。

由于炎症肾小和上皮细胞脱落与肾小管内蛋白质凝固混杂其中。

常见于急性小球肾炎。

颗粒管型:为一种透明的蜡样形态,是由于尿蛋白在已经变形、增粗的远端肾小管内凝固而时间较久所形成的管型之分,后者常提示小和病变严重。

可见于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硬化症等。

蜡状管型:为一种透明的蜡样形状,是由于尿蛋白在已经变形、增粗远端肾小管内凝固而时间较久所形成的管型。

可见于严重肾小和变性坏死,如慢性肾炎的晚期。

临订化验中比较少见1)细胞管型:①红细胞管型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或肾小球,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②白细胞管型属病理性,是诊断肾盂肾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证据。

若尿内有较多此类管型时,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区别肾盂肾炎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

③上皮细胞管型在尿内大量出现,表明肾小管有活动性病变。

肾内科、三基题库

肾内科、三基题库

三基考试一、(共18分)解释下列名词,缩写应先写(译)出全文再解释1、尿三杯试验——答案:嘱患者一次排尿,将前、中、后三段尿分别排入三个清洁玻璃杯中。

可粗略了解血尿产生的部位。

2、血尿——答案:正常尿液中无红细胞或偶见个别红细胞,如离心沉淀后的尿液,镜检下每高倍视野有红细胞3个以上,即为血尿。

3、管型──答案: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状体。

4、管型尿──答案:尿中管型增多或出现多种管型。

5、蛋白尿──答案:临床上用常规蛋白定性试验方法在尿中测出蛋白质者。

6、尿内白细胞增多和脓尿──答案:清洁中段尿沉渣中白细胞数超过5个/高倍视野叫白细胞增多,出现大量变性白细胞叫脓尿。

7、尿路刺激征──答案:1.膀胱受到炎症或理化因素的刺激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下腹坠痛,排尿不畅等症状称之;2.均伴有尿液镜检异常,常见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

8、肾小球源性蛋白尿——答案:由于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导致通透性改变及负电荷丧失。

以白蛋白为主,严重时球蛋白及其他大分子蛋白漏出也增多。

9、肾前性氮质血症──答案:严重脱水、大量腹水、心脏循环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所致的血容量不足、肾血流量减少灌注不足致少尿。

此时血尿素氮升高,但肌酐升高不明显,BUN/Cr(mg/dl)>10:1,称为肾前性氮质血症。

10、慢性肾衰竭与尿毒症──答案:发生在各种慢性肾实质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至衰竭。

早期可无症状,病情进展发生氮质血症,进一步出现贫血、夜尿增多、水电解质失衡等症状。

尿毒症是这些发展过程的最后阶段。

二、(共47分)回答下列问题,有计算时应列出公式、算式及计算步骤11、尿三杯试验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案:1.第一杯有血示病变位于尿道。

2.第三杯有血示病变位于膀胱颈、三角区或前列腺或后尿道部位。

3.三杯均有血示血来自上尿道或膀胱。

4.尿液如有血凝块示膀胱或尿道出血。

12、血尿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答案:血尿产生的原因有:(1)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损伤等。

沉渣中病理管型

沉渣中病理管型

沉渣中病理管型沉渣中病理管型是指在尿液或其他体液中观察到的一种特殊的管型结构。

这种管型结构通常由颗粒、细胞或其他异物沉积而成。

在病理学中,沉渣中病理管型的出现常常与肾脏疾病或尿路感染有关。

本文将从病理管型的定义、分类、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来了解一下病理管型的定义。

病理管型是指在尿液或其他体液中观察到的一种特殊的管状结构,其形成与病理变化有关。

病理管型的形成通常与肾脏小管的破坏、炎症反应、损伤等有关。

常见的病理管型有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等。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常见的病理管型及其特点。

首先是颗粒管型,它是由颗粒物质沉积在管腔内形成的。

颗粒物质可以是尿液中的蛋白质、细胞碎片、细菌等。

其次是红细胞管型,它是由红细胞沉积在管腔内形成的。

红细胞管型的出现通常与肾小球疾病有关,如肾小球肾炎等。

最后是白细胞管型,它是由白细胞沉积在管腔内形成的。

白细胞管型的出现通常与尿路感染有关。

病理管型的出现可以提供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例如,红细胞管型的出现常常提示肾小球疾病的存在,白细胞管型的出现常常提示尿路感染的存在。

此外,病理管型的形态特点也可以提供一些线索。

例如,颗粒管型中的颗粒物质可以是蛋白质,这可能与肾小球滤过膜的破坏有关;红细胞管型中的红细胞可以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肾小球炎症反应的结果;白细胞管型中的白细胞可以是尿路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的结果。

病理管型的观察和分析通常需要通过显微镜下的尿液沉渣检查来进行。

这种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尿液中的细胞、细菌、颗粒等结构,并对其形态进行分析。

通过尿液沉渣检查可以获得一定的病理信息,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总结起来,沉渣中病理管型是一种特殊的管型结构,其形成与病理变化有关。

常见的病理管型有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等。

病理管型的出现常常与肾脏疾病或尿路感染有关,并可以提供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尿液沉渣检查是观察和分析病理管型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对病理管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尿中管型的种类及形成机制浅析

尿中管型的种类及形成机制浅析

尿中管型的种类及形成机制浅析管型(Cast)是尿中的有机成分之一。

其主体是管状铸型样凝结的蛋白体,Haber等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构成管型的基本结构是微纤维蛋白网。

由于管型形成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因此,管型的基本特征是两边平行,两端圆钝,或一端圆钝另端平直的具有透明基质的圆柱状体。

管型的基质成分可反映肾小管管腔的内容物及其状态。

管型的形成至少有以下三个必要条件:一、原尿中有少量的白蛋白和肾小管分泌的TammHorstall氏糖蛋白(简称T-H蛋白),二、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三、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正常尿液中含蛋白质甚微,极少有形成管型的可能。

当肾小球受到损害其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滤出于原尿的量增多时;或者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远曲小管因炎症及其他因素刺激的影响,使T-H蛋白分泌增加,致使少量清蛋白与T-H蛋白结合,经肾小管的浓缩及酸化作用,促进这种合成物的沉淀,逐渐由溶胶变为凝胶状。

含有这种胶状蛋白尿液在肾单位下部有足够的停滞时间,以铸型成为管型,当肾单位重新排尿时排出体外。

1 透明管型透明管型是由T-H蛋白和白蛋白在远曲小管或集合管腔内形成的透明样体。

其表面光滑、两端钝圆。

有的清晰如同玻璃样体,故有称玻璃管型的。

有一种酷似透明管型的类圆柱体常与透明管型共存。

其形态为一条尖削螺旋形尾巴,它来自集成管产生的黏液丝绸,一般认为与肾脏所受刺激有关。

透明管型折光性弱,若视野的光线太强,则容易漏检。

镜检时以适当下降聚光器,缩小光圈,使视野光线柔和暗淡为好。

透明管型基质内亦可见到少量来自肾脏的一些成分,如红(白)细胞、颗粒等。

这些成分可单独存在于基质内;也可与细胞同时存在。

透明管型如长时间在肾小管腔内滞留,经脱水及压缩等变化,则可发生颗粒变或腊样化。

2 颗粒管型按传统分类,颗粒管型有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两种。

颗粒管型若被胆汁着色,可呈绿色、黄色或棕黄色,称胆汁管型。

通过免疫荧光技术、组化染色及扫描电镜研究表明,颗粒管型的颗粒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变性细胞分解而来,或者由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聚集于管型的基质中形成的。

《尿沉渣管型篇》课件

《尿沉渣管型篇》课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定义
总结词
管型的定义是指尿液中形成的圆柱形蛋白凝块或细胞团。
详细描述
管型是尿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通常是由蛋白质、细胞、结 晶等物质在尿液中凝聚而成的圆柱形结构。管型在尿液中的 形成与肾脏的病理变化、肾小管损伤、炎症等有关。
分类
VS
详细描述
肾病综合征时,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 大量蛋白质进入尿液中,形成蛋白管型。 同时,还可能出现其他类型的管型,如透 明管型、颗粒管型等。这些管型的出现有 助于诊断肾病综合征。
病例三:泌尿系统感染的尿沉渣管型特点
总结词
泌尿系统感染时,尿沉渣中可能出现 白细胞管型、细菌管型等。
详细描述
泌尿系统感染时,炎症反应可导致白 细胞和细菌进入尿液中,形成白细胞 管型和细菌管型。这些管型的出现有 助于诊断泌尿系统感染。
02
管型形成的机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形成原理
尿液中蛋白质的凝固
当尿液中的蛋白质(如白蛋白、球蛋白等)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聚合,形成管型的 基本结构。
管型的形成与尿液的pH值和温度有关
在酸性尿液中,蛋白质容易发生聚合,而在高温下,蛋白质的聚合速度会加快。
不同类型的尿沉渣管型提示不同的疾病类型,如透明管型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而红细胞管型则提示肾 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疾病。因此,尿沉渣管型的诊断价值在于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泌尿 系统疾病。
鉴别诊断
尿沉渣管型的鉴别诊断对于区分不同类型的泌尿系统疾病至 关重要。通过观察尿沉渣管型的形态、数量、分布等特点, 可以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部位,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更为 精准的治疗方案。

尿液管型

尿液管型

尿液管型大家好,我们是管型家族!人类定义我们是含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等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是尿沉渣中最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的成分之一,我们的出现往往提示着人类肾实质性的损害,接下来的文章会把我们家族的形成、种类、形态、临床意义和管型检查的质量保证等进行总结归纳,希望能给临床和检验医生提供参考价值。

嘿嘿!人类已经发现我们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01我叫小透儿(透明管型),是家族里其它管型的基本骨架,由肾小管分泌的T-H 糖蛋白和少量清蛋白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由于浓缩(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软骨素硫酸酯的存在,而凝聚、沉淀形成的圆柱体状物质。

我们无色透明、表明光滑,有时也可能有少许颗粒或少量细胞黏附在管壁外或包含其中。

健康人见到我可别害怕,我很淘气,我会钻到健康人的清晨浓缩尿中,但是数量很少很少……还有健康人剧烈运动、高热、全身麻醉时也可以见到我,此时的我临床意义并不大哦!但是如果我大量出现在尿液中,或是我和家族中其他管型碰在一起,人类可要警惕了,此时多见于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盂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肾淤血及恶性高血压等。

02嗨!我们是大粒儿(粗颗粒管型A↑)和小粒儿(细颗粒管型B↓),对喽!我们统称为颗粒管型!当透明管型里颗粒超过其体积1/3时,就变成了在下。

我们的颗粒多来源于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在不染色的尿液中我们常呈淡黄褐色或棕黑色,体积比小透儿通常要短而粗。

我们的出现人类决不能掉以轻心了!尿液中出现大粒儿、小粒儿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某些原因(药物中毒等)引起的肾小管损伤等。

非肾病患者在剧烈运动后、发热或脱水时尿中偶尔也可出现小粒儿,但量很少,且都是一过性的。

03看看我们身体里有什么?没错,我们是细胞管型!含有红细胞的叫小红(红细胞管型),含有白细胞的叫小白(白细胞管型),含有上皮细胞的叫小皮(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尿液管型名词解释

尿液管型名词解释

尿液管型名词解释
尿液管型是指尿液在流经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等器官时,由于尿液的浓缩和压力增加,尿液中的有形物质在尿液流动过程中形成的柱状物。

尿液管型通常由上皮细胞、管型蛋白、纤维蛋白原、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组成,它们在尿液流经器官的过程中被浓缩和加固,形成尿液管型。

尿液管型在尿液常规检查中是一种重要的指标,可以用于诊断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等器官是否存在病变。

同时,尿液管型也是研究尿液浓缩和排泄机制的重要材料。

尿液管型的形成和尿液的浓缩和排泄机制密切相关。

在尿液浓缩的过程中,肾脏会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盐分,使得尿液变得更加浓缩。

在尿液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压力和时间的推移,尿液中的有形物质会逐渐浓缩和加固,形成尿液管型。

尿液管型的形成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炎症、感染、药物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尿液管型的数量、形态和质地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尿液常规检查的结果。

尿液管型是尿液常规检查中重要的指标,可以用于诊断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等器官是否存在病变。

同时,尿液管型也是研究尿液浓缩和排泄机制的重要材料。

管型尿有哪些分类及临床意义

管型尿有哪些分类及临床意义

管型尿有哪些分类及临床意义管型尿是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结构物,管型的形成必需有蛋白尿,其形成基质物为T-H糖蛋白。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的管型尿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管型尿的概念管型是蛋白质在肾小管腔中凝聚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物。

正常人12小时尿中管型应少于5000个,每毫升尿内含2~5个,或每一低倍镜视野小于1个。

如果尿液中管型增多,称为管型尿。

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蛋白,由于浓缩和在酸性环境中凝固形成透明管型。

若同时伴有红、白细胞凝聚在内,称为细胞管型。

若有退行性变的细胞碎屑,则形成颗粒管型。

若管型基质中,含有脂肪滴或嵌入含有脂肪变性的上皮细胞则形成脂肪管型。

尿中颗粒管型增多,常提示肾脏实质受损害。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中发现宽大而长的颗粒管型,采用中西医结合微化中药渗透治疗预后较好。

管型是指在肾小管内由蛋白质凝固而形成的圆柱体。

在正常人尿内可有少量透明及细胞颗粒管型。

如管型数量增加或尿中出现它种管型时,称为管型尿。

各种管型的临床意义如下:(1)细胞管型:①红细胞管型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或肾小球,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②白细胞管型属病理性,是诊断肾盂肾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证据。

若尿内有较多此类管型时,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区别肾盂肾炎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

③上皮细胞管型在尿内大量出现,表明肾小管有活动性病变。

这种情况可出现于肾小球肾炎,常与颗粒、透明或红、白细胞管型并存。

(2)颗粒管型:颗粒管型是由上皮细胞管型退化而来,或是由已崩解的上皮细胞的原浆粘合形成。

颗粒管型意味着在蛋白尿的同时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退变、坏死,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管的毒性损伤。

有时也可出现于正常人尿中,特别是剧烈运动之后,如经常反复出现,则属异常。

(3)蜡样和脂肪管型:蜡样和脂肪管型是细胞颗粒管型再度退化后形成的,常反映肾小管有萎缩、扩张。

多见于慢性肾病尿量减少的情况下,或是肾病综合征存在脂肪尿时。

病例讨论: 尿液管型

病例讨论: 尿液管型
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
痰培养:鲍曼不动杆菌
尿沉渣结果见表1
表1尿沉渣结果
日期
BLD
PRO
WBC
个/uL
RBC
个/uL
管型
个/uL
上皮
细菌
/uL
结晶
/uL
类酵母菌/uL
1109
2+
1+
1113
3+
2+
1658.70
8695.00
0
401
0
552.3
12558
1115
2+
1+
221.30
707.20
47.66
形态完整的红细胞占管型面积1/3以上
肾小球或肾小管出血
白细胞管型
管型基质+白细胞
白细胞或脓细胞占管型面积1/3以上
肾脏感染性病变,如急性肾盂肾炎
上皮细胞管型
管型基质+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占管型面积1/3以上
肾小管病变
蜡样管型
细颗粒管型演化而来
外观呈腊肠样,有切迹或泡沫状
肾小管严重病变,,尿毒症,预后差
脂肪管型
管型基质+脂肪滴
管型内可见折光性很强的脂肪滴
肾小管损伤、肾病综合征肾小管上皮脂肪变性
混合管型
管型基质+不同细胞及其他种成分
肾炎反复发作、出血、血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
A透明管型;B红细胞管型;C白细胞管型;D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E复合管型;F颗粒管型;G蜡样管型;H脂肪管型
图1未离心尿液
图2离心后沉渣
图3
图4
图5
患者目前病情严重,需要长期卧床治疗,且存在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呼吸机、尿液引流、血滤替代治疗等感染高危因素,以上因素可直接加剧患者院内感染的风险。患者辅助检查示肌红蛋白升高(危急值),胱抑素C升高,白细胞下降(危急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小板下降明显,CRP升高明显,血涂片示部分中性粒细胞可见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尿沉渣示尿潜血。尿胆原、尿蛋白均阳性,血气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失代偿期,降钙素原升高,痰培养鲍曼阳性(定植菌,非致病菌),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彩超提示双侧少量胸腔积液,且患者存在发热、右下肺呼吸音低等临床表现,故患者目前考虑为严重脓毒血症引起的感染性休克。

尿沉渣管型篇PPT课件

尿沉渣管型篇PPT课件
尿沉渣-管型篇
尿沉渣之管型篇
• 一、管型的定义 • 二、管型形成机制和条件 • 三、管型的形态和分类 • 四、管型的临床意义 • 五、常用染色法
一、尿沉渣管型的定义
尿液管型,是一些有机物或无机物,如蛋白、 细胞或结晶等成分,在肾小管(远曲小管)和集 合管内凝固聚合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
管型是尿沉渣中有重要意义的成分,尿液中出 现管型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管型的类型鉴 别如与临床症状结合,对急性或慢性肾炎、肾病 综合征有特异的诊断意义,对糖尿病性肾病、急 性肾小管坏死、肾脂肪变性、肾盂肾炎、肝炎梗 阻性黄疸、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肿瘤等疾病的诊 断和鉴别也有重要意义。
二、尿管型的形成机制和条件
1、形成机制: 尿蛋白质和T-H蛋白,是形成管型的基础物质。
正常情况下,这两种蛋白含量甚微,故形成管型 的机会甚少。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 通透性增高,大量的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 管,,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降低,过多的蛋白质 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积聚,同时由于浓缩、 酸化和软骨素硫酸酯的存在,导致蛋白在肾小管 腔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
正常尿中无白细胞管型。
病理情况:见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性感 染性病变,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非 感染性炎症的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肾炎;肾移植排斥反 应(可见淋巴管型)。
肾上皮细胞管型:
管型中含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管型是由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与T-H糖蛋白组成,成片上 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脱落细胞粘在一起;
• 血液管型: 管型的基质中含有破裂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呈褐色。血液 管型的出现,表明有血液流入肾小管形成以 红细胞为主的管型,提示肾脏有出血性疾病。 血红蛋白管型:是尿液管型或红细胞管型中的红细胞破 碎均质化而形成, 有时也来自异 型输血引起溶血的患者尿 液中,呈褐色。

尿液中常见有形成分

尿液中常见有形成分

尿液有形成分尿液有形成分概念尿液有形成分(urine formed element)是指来自泌尿道,并以可见形式渗出、排出、脱落和浓缩结晶所形成的物质的总称。

通过离心方式得到的浓缩的尿有形成分称之为尿沉渣(urine sediment)。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项非常经典的检验项目,具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临床检验技术手段。

它和尿液理学检查、尿液化学检查共同构成尿液常规分析的全部内容,并与其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和互相印证。

但应指出有形成分检查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变化,对辅助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更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检查内容尿液中显微镜检查可见的有形成分种类非常多,可分为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两大类。

一些成分具有明确的病理意义,如细胞、管形、寄生虫等具有明确诊断价值;另一些为生理性排出的成分,如各种生理性结晶、上皮细胞等,这些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有机成分(1).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吞噬细胞、肿瘤细胞等。

(2).管型成分:透明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脂肪管型、宽幅管型、血红蛋白管型等。

(3).其他有机成分脂肪滴、粘液丝、细菌、真菌、寄生虫、精子、前列腺液混入物、类管型等。

无机成分(结晶)(1).生理性结晶:草酸、磷酸、尿酸等成分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形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类结晶:如尿酸氨结晶、马尿酸结晶等。

(2).病理性结晶:胆红素结晶、胆固醇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含铁血黄素颗粒等。

(3).药物结晶: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药物结晶,解热镇痛类药物结晶,吡哌酸结晶,造影剂类结晶。

形态学检验白细胞新鲜尿液中出现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leukocyte)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还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单个核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常规尿液检查不需对尿液中白细胞进行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型(尿液) (Urinary casts),又称为尿液管型、尿管型或者管型(有可能还称为尿液铸型或尿铸型),是指形成于远端肾单位,之后离开形成部位,并最终从尿液之中排出体外的,由微粒物质构成的圆柱状聚集体。

管型是什么:肾脏疾病信号
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

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尿液分析过程中,如果显微镜检发现尿液之中存在管型,则尿液管型具有临床意义,可以作为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指标。

正如管型的圆柱状外形所反映的那样,管型形成于肾脏之中纤细的远曲小管和收集管。

一般而言,在流经泌尿系统下游通路的时候,管型会保持其原有的形状和组成。

最为常见类型的管型都属于良性,而另外一些类型则可作为某种病理状态的指标。

管型的不同类型全都取决于各种构成成分在粘蛋白基质(即透明管型)之中包涵或粘附情况。

“管型”一词本身仅仅描述了尿液管型的形状,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采用名词或形容词来对其加以限定,描述管型的实际组成成分。

非细胞管型和细胞管型:
细胞管型:
①红细胞管型:管型之中存在红细胞,始终属于病理性,强烈表明患者存在着肾小球损伤。

红细胞管型可出现于各种原因或结节性脉管炎所造成的肾小球肾炎,包括韦格纳肉芽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或Goodpasture综合征。

另外,红细胞管型尚可与肾梗死和细菌性心内膜炎相关。

红细胞管型呈淡黄色至褐色,通常为圆柱状,有时边缘粗糙(参差不齐);由于红细胞管型脆性大,检查时需要采用新鲜尿液标本。

红细胞管型通常与肾病综合征相关联。

②白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代表着存在炎症或感染。

管型之中或其表面之上存在白细胞,强烈提示存在肾盂肾炎(这是肾脏的一种直接感染)。

白细胞管型尚可见于炎症状态,如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或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

有时,管型之中的白细胞难以与上皮细胞相鉴别,因而可能还需要进行特殊染色。

透明基质的存在可以用来与单纯的白细胞团块相鉴别。

③细菌管型:如果细菌管型出现于肾盂肾炎,则往往应当与松散的细菌、白细胞以及白细胞管型并存。

在临床检验实践中,可能很少发现细菌管型,因为中性粒细胞具有抗感染活性,从而有可能将其误认为细颗粒管型。

④上皮细胞管型:这种管型是由肾小管内层剥落的上皮细胞包涵或粘附于透明管型所形成的。

其中的上皮细胞可呈无序状或成片存在。

此类上皮细胞的特点是细胞核大而圆,且细胞浆较少。

上皮细胞管型可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毒物摄入,如汞、二甘醇或水杨酸盐。

在这些情况下,成团或成片的此类细胞有可能同时剥落,且取决于损伤的大小范围。

巨细胞病毒和肝炎病毒亦可造成上皮细胞死亡非细胞管型:
①透明管型:透明管型最为常见,是由肾单位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Tamm-Horsfall粘蛋白凝固而形成的。

尿流量低、尿液浓缩或酸性环境均可促进透明管型的形成。

同样,正常人在脱水或剧烈运动的情况,尿液之中亦可出现透明管型。

透明管型呈清晰透明圆柱状,折光指数低,因而在匆忙草率地进行光镜检查时,或者在尿液标本久置时,易于漏检。

不过,在相差显微镜下则易于识别。

在Tamm- Horsfall 粘蛋白广泛存在的条件下,各种构成成分包涵或粘附在透明的粘蛋白基质(即透明管型)之中就会形成其他类型的管型。

②颗粒管型:颗粒管型的常见程度仅次于透明管型。

细胞管型内部细胞结构的崩解,或者透明管型之中包涵血浆蛋白(如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轻链的聚集体之后,均可形成颗粒管型。

根据内部包涵物的大小,又可将颗粒管型分为细颗粒管型和粗颗粒管型;不过,这种分类并没有诊断意义。

与透明管型相比,颗粒管型通常更像雪茄形,且折光指数较高。

颗粒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意味着慢性肾脏疾病;另外,与透明管型一样,亦可见于剧烈运动。

③腊样管型:作为管型演变的最终产物,腊样管型的出现表明,尿流量极低,且与长期而又严重的肾脏疾病(如肾衰)相关。

另外,由于尿液停滞且腊样管型形成于病变扩张的导管之中,腊样管型显著大于透明管型。

腊样管型不但呈圆柱状,而且折光指数较高,更为僵硬,边缘锐利,存在破裂以及断端。

腊样管型同时还归属宽大管型之列;后者是一条更为宽泛的术语,用来描述那些扩张导管之中所形成的更为宽大的管型。

④脂肪管型:脂肪管型是由富含脂类的上皮细胞崩解所形成的淡黄色至黄褐色管型,其中含有脂肪滴包涵物。

如果其中存在胆固醇或胆固醇酯,在偏振光下可呈现“马尔他十字”。

多种疾病时均可出现脂肪管型,包括高尿蛋白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或狼疮性肾病,或者更大范围的坏死或上皮细胞死亡。

⑤色素管型:色素管型是由新陈代谢降解产物或药物性色素的粘附所形成的。

此类管型因着色而得名。

色素包括内源性色素和药物性色素。

内源性色素如溶血性贫血时的血红蛋白、横纹肌肌溶症时的肌红蛋白和肝脏疾病时的胆红素;非那吡啶等药物性色素亦可使管型着色。

⑥结晶管型:草酸盐、尿酸盐或磺胺药物之类结晶化的尿液溶质,在透明管型形成时滞留其中,从而形成结晶管型。

不过,此类管型的临床意义并不大。

尿液管型是通过肾小管细胞所分泌的Tamm-Horsfall 粘蛋白沉淀析出而形成的;另外,有时则是由蛋白尿时尿液之中的白蛋白所形成的。

在有利于蛋白质变性和沉淀的环境条件下,管型形成明显增强(例如,低流量、盐类浓缩、pH偏低)。

不幸的是,在这些条件下,Tamm-Horsfall蛋白尤其易于发生沉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