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数列求和自主招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讲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数列求和

【考点说明】

1.数列是自主招生必考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在自主招生中占有一席之地!

2.在自主招生中,数列考得较多的知识点有:极限、数学归纳法、递推数列、等差等比数列、及数列的应 用等。

【知识引入】

一.等差数列:

1.通项公式:*11(1)()n a a n d dn a d n N =+-=+-∈;

2.前n 项和公式:1()2n n n a a s +=1(1)

2

n n na d -=+. 二.等比数列:

1.通项公式:1

*11()n n

n a a a q

q n N q

-==

⋅∈; 2.前n 项和公式:11

(1)111

n n a q q S q na q ⎧-≠⎪

=-⎨⎪=⎩,,或11,11,1n n a a q

q q s na q -⎧≠⎪-=⎨⎪=⎩ .

三.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的和的关系:11,

1,2

n n n S n a S s n -=⎧=⎨-≥⎩(n S 为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为).

四.常见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1)

1232

n n n +++++=

21357

(21)n n ++++-=

24682(1)n n n ++++=+ 2222(1)(21)

1236n n n n ++++++=

33332

(1)123[]2n n n ++++

+=

【知识拓展】

一.等差数列的主要判定方法:

①1n n a a d +-=(d 为常数); ②122n n n a a a ++=+(*n N ∈); ③n a kn b =+(,k b 为常数); ④2

n S An Bn =+(,A B 为常数)。

二.等差数列的主要性质: ①()n m a a n m d =+-或n m

a a d n m

-=

-(d 是公差);

②若,,,*m n k l N ∈,且m n k l +=+,则m n k l a a a a +=+。注意,反之不一定成立; ③数列{}n a b λ+(,b λ是常数)是公差为d λ的等差数列; ④下标成等差数列,且公差为m 的项2,,,k k m k m a a a ++组成的数列仍然为等差数列,且公差为md 。

三.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

①1n n a a q +=(q 是不为0的常数); ②n n a c q =⋅(,c q 均为不为0的常数); ③212n n n a a a ++=⋅(且12,,n n n a a a ++均不为0)。

四.等比数列的性质:

①n m n m a a q -=⋅(q 为公比);

②若m n p q +=+,则m n p q a a a a ⋅=⋅(,,,*m n p q N ∈); ③每隔k 项取出一项,按原来顺序排列,所得新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五.数列求和方法:

1.直接法:即直接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和。 (1)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n 2

)

1(2)(11-+=+=

(2)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1(1)1()1(11q q

q a q na S n

n (切记:公比含字母时一定要讨论)

2.公式法:(见常见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3.错位相减法:比如{}{}1122,,.

n n n n a b a b a b a b ++

+等差等比求的和

4.裂项相消法: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正负相消剩下首尾若干项。常见拆项公式:

①11

1)1(1+-=+n n n n ;

1111

()(2)22

n n n n =-++

)1

21

121(21)12)(12(1+--=+-n n n n

④!)!1(!n n n n -+=⋅

5.分组求和法:把数列的每一项分成若干项,使其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

6.合并求和法:如求22222212979899100-++-+- 的和;

7.倒序相加法:如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司的推导,有时关于组合数的求和问题,也常用到该方法; 8.其它求和法:如归纳猜想法,奇偶法等。

►备注:在等差数列中S m +n =S m +S n +mnd,在等比数列中S m +n =S n +q n S m =S m +q m S n .

六.第二数学归纳法:

①先证1,2n =时命题成立;假设,1n k k =+时命题成立,再证明2n k =+时命题也成立(有时称之为跨度为2的数学归纳法)。

②当1n =时,命题成立;假设对一切小于n 的正整数命题成立,能够推出(证明)n 时命题也成立。

以上两种都是第二数学归纳法。

七.主要方法:

1.求数列的和注意方法的选取:关键是看数列的通项公式; 2.求和过程中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3.转化思想的运用;

【典例精讲】

例1.(2012“华约”)已知2

2

lg(1)3n a n n

=++,其前n 项和为n S ,求lim n n S →∞。 ►分析与解答:

2232(1)(2)

lg lg

3(3)

n n n n n a n n n n ++++==++,122334

lg

lg 1425

n n S a a a ⨯⨯=+++=+++⨯⨯

(1)(2)

2334(1)(2)3(1)

lg

lg lg (3)1425

(3)3

n n n n n n n n n n ⎡⎤++⨯⨯+++=⋅

=⎢⎥+⨯⨯++⎣⎦。 所以,lim lg 3n n S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