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爱玲翻译文本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爱玲翻译文本研究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特色;语言风格;情感

0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作为西方妇女运动和民权运动的伴侣,“女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逐步走向深化。女性学不仅将女性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而且从女性经验和立场出发对于既定的学说予以检视,形成了女性学的相关研究。那女性文学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研究方向。女性文学研究首先在欧美,继而在亚洲、拉美、非洲各国兴起。一方面,清理女性在男性话语体系中被讲述、被再现的历史,质疑男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再现的真实性,揭示男性文学将女性天使化和妖女化的二元倾向,批评既定的文学准则、教育体制。另一方面,发掘历史上被埋没被忽略的女性作家。他们大都有着自己的翻译主张并付诸于翻译实践。女性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即一种基于女性躯体本能的语言符号系统来书写。在这种新的话语体系中,女性的主体意识得以凸显。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旨在探讨女性主义翻译在翻译策略上挖掘文学翻译中的女性独特的审美价值,从而实现男女平等的政治诉求。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巴斯内特、勒菲弗尔、张伯伦和西蒙的倡导下,西方翻译理论家开始从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和差异理念出发,探讨差异和翻译的不等值因素。而在这支女性研究队伍中,女性占了大多数。作为女性,她们从自身性别、自身视角、自身立场、自身感受来亲自阐释翻译与女性的关联。雪莉·西蒙(sherry simon)、罗莉·张伯伦(lori

chamberlain)、苏珊·罗宾涅尔·哈伍德(susanne de

lotbiniere-harwood)、弗洛托(flotow)等是西方女性翻译理论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女性翻译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崛起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一直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到了20世纪,这种格局才被打破,女性翻译家以自己傲人的成就证明了自身的价值。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加强,到五四形成高潮,五四运动后更是将女性解放推向高潮。中国女性开始了思想意识层面的觉醒。要求女子人格独立、男女教育平等,经济独立、婚姻自由。新中国的成立,使女性彻底获得了解放,“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不争的事实。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了一大批中国杰出女性翻译家,张爱玲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我国著名的双语作家,张爱玲的写作经常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作为她文学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翻译却鲜有人知。特别是她作为一个创世奇女的翻译作品,作品中所体现和展露出的女性语言风格和情感流露,值得大家慢慢品味。本文结合她的经典译作来审视张爱玲在翻译过程中的女性特点。

1 女性主义的翻译策略

弗洛托总结了女性翻译者具体策略:补充(supplementing)、加注与前言(prefacing and footnoting)、劫持(highjacking).补充是指译者对两种语言的差异之处予以平衡的做法,是译者的创

造性行为。前言与加注则是指女性译者对翻译过程的描述,以突出女性译者的差异性翻译。在前言中,女性译者会阐述其对原作意图的理解及其翻译的策略。而“劫持”是指女性主义译者对原作的挪用,赋予不具女性主义色彩的文本以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除此之外,女性译者还在译本上署名,赋予其同原作者相同的权威。尝试重建译者的主导地位。张爱玲的文章大多情感丰富,作为女性译者,她的译作又是充满了爱恨纠葛和女性情感流露。在译作《老人与海》的序中,她写道:“……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满了生命的心酸,我不知道青年朋友能否体会的到。”海明威的“冰山风格”和“电报体”的文字风格与张爱玲自己一贯推崇的“平淡近自然”的文风十分接近,因此张爱玲不难从海明威的“貌似平淡”的句子中读出了“文字的迷人的韵节”。

2 女性情感在译文中的流露

了解张爱玲身世的读者一定很难想象把这么一部充满阳刚之气

铁骨柔情的作品和柔情似水婉约阴柔的女子结合起来,张爱玲长于凄然地诉说女性的悲苦处境,以苍凉的眼光审视女性在不可逆转的时代中的红尘际遇。这样一个主要以描摹女性为己任的女性作家来翻译男性气质浓烈的《老人与海》,实在是一次精彩的碰撞。但是张爱玲做到了,张译本中时而穿插女性特有的词汇或者句式,有事出现于对话体中,有时则用于描述老人的动作场景。这样一来,不自觉的是女性化译文让读者读起来更柔和更富于感情,老人侠骨柔情的硬汉形象更为丰满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例一:“fish ,”he said softly, aloud,“i will stay with you until i am dead.”

he will stay with me too, i suppose, the old man thought and he waited for it to be light.

张爱玲译:“鱼,”他轻轻地自言自语,“我到死都不离开你”。

大概他也到死都离不开我的,老人想,他等着天亮。

这里一句“我到死都不离开你”承载了老人对大鱼的深情。也充分体现了译者对于感情的执着。一句这样大的承诺实际上就是爱玲在现实生活中需要的,不仅是在亲情上,还是在爱情上,年少时的父母分居,母亲的离家出走,父亲的漠不关心,后母的冷眼讽语,到后来的拳脚相加,无一不在爱玲幼小的心灵上狠狠的留下痕迹。爱情中,胡兰成的背信弃义,正如爱玲自己所说:只喜欢与美丽的花儿跳舞,却不想选择一朵鲜花,永远陪伴在它身边。爱需要浪漫,需要承诺,更需要永远。凡此种种,在爱玲的文学作品以及翻译作品中都有一定的体现。而这一句简单的承诺,实际上是老人对于鱼真挚情感的再现。比较另外两位男性译者,他们分别译成:【我到死也要跟你一道】【我要跟你奉陪到死】则完全读不出来这样细腻的情感,反而给读者一种充满敌意的感情。未能体现随着小说故事的发展,老人与鱼情感的微妙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