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民族特性

合集下载

少数名族语文

少数名族语文

少数名族语文摘要:一、少数民族语文的概述1.少数民族语文的定义2.少数民族语文的分类二、少数民族语文的特点1.多样性2.独特性3.传承性三、我国少数民族语文的保护与传承1.政策支持2.教育普及3.文化传承四、少数民族语文的意义1.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2.民族交流与融合的纽带3.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正文: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少数民族语文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语文,指的是我国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据统计,我国共有56 个民族,其中除汉族外,还有55 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则没有。

因此,少数民族语文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

少数民族语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多样性、独特性和传承性三个方面。

多样性是指我国各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种类繁多,如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等。

这些语言在语法结构、语音、词汇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独特性是指少数民族语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如藏族的唐卡、蒙古族的摔跤等,都是其民族文化的体现。

传承性则是指少数民族语文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民族文化的见证。

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文,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少数民族语文的教学和研究。

其次,在教育普及方面,少数民族地区逐渐推广双语教育,既教授汉语,也教授少数民族语文,使少数民族的下一代能够熟练掌握自己的母语。

此外,政府还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如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出版等。

少数民族语文对于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拥有56 个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

少数民族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少数民族语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此外,少数民族语文也是民族交流与融合的纽带。

在民族交流的过程中,语言是沟通的重要工具。

掌握少数民族语文,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民族融合。

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谈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

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谈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


维普资讯
“ 度 统 一 ” 不 妨 让学 生 见 见 智 , 分 发挥 高 , 充 学 生 的 主 体 作 用 , 重 他 们 的 独 特 见 解 :学 生 尊 的 生 活 经 验 和 知 识 基 础 有 限 , 他 们 对 史 章 的
人 文 内 涵 的 理 解 难 免 会 产 生 某 些 偏 见 , 甚 至 错 误 。 此 时 , 师 应 该 及 时 地 进 行 点 拨 , 学 教 与 生 进 行 平 等 的 对 话 ,让 学 生 获 得 正 确 的 认 识 , 注 意教 育 的 价 值 取 向 。
移 默 化 ,把 这 些 内 容 贯 穿 于 日常 教 学 之 中 ” ,

重 视 语 文 教 育 的 人 文 性
新 中 国成 立 以 来 ,关 于 语 文 的 基 本 性 质 是 工 具 性 还 是 人 文 性 ( 思 想 性 ) 直 争 论 不 或 一
休 =在 相 当 一 段 时 间 内 ,工 具 论 ” 了 风 。 “ 占
文 章 . 一 代 义 一 代 中 国 人 曾 经 产 生 过 多 么深 对 远 的 影 响 :语 文 课 程 在 培 养 学 生 的 高 尚 情 操 , 铸造 学 生 的 完 美 人 格 上 , 着 其 他 学 科 无 与 伦 有 比 的 优 势 , 文 性 理 应 成 为 语 文 区别 于 其 他 课 人
发 扬 中 华 民族 精 神 ,培 养 适 应 世 界 竞 争 的 中 国 人 作 出 自己 应 有 的 贡 献 。君 不 见 , 文 教 材 语 中 那 些 闪 烁 着 中 华 民 族 的 智 慧 和优 秀 品 格 的
“ ” 余 , 给 学 生 留些 想 像 和 联 想 的 空 间 。 讲 无 要 对 文 章 中 的 人 文 内涵 的 理 解 和体 验 , 必 求 得 不

试论语文课程的民族性(2)

试论语文课程的民族性(2)

试论语文课程的民族性(2)作者:王苏韬来源:《课外语文·上》2018年第05期【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语文课程的民族性处于“失语”状态,成为当今语文“低效率”且“难革新”的症结所在。

本文从语文课程的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出发,分析其中民族性缺失的问题,初步给出学理层面的破围思路。

【关键词】语文课程;民族性;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民族性三个特性,其中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始终是语文教育界的核心问题之一。

而语文课程的民族性属性,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近代以来“现代性”的“引进”所遮蔽,甚至处于一种失语的境地。

纵观历史,“现代性是中国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现代性”与“民族性”似乎总是处于一种对立状态。

中国的“现代性”话语是从西方“引进”的,因此我们的参照系落在西方现代性之上。

由此,如何正确看待语文课程中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如何看待当今语文课程中民族性缺失的现状,如何重拾语文课程的民族性属性,早已成为当下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

一、识字教学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产生的汉语、汉字有其独特的民族性。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汉语无论在语素、词语结构还是语序上有其独特性。

汉字具有音、形、义结合的特点,是一种音义结合体,这是任何一种印欧语系的拼音文字所不具有的。

此外,在汉字、汉语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相当多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特性的汉语词汇,并且流传使用至今。

在现代汉语中,这些词汇具有极其特殊的表达效果。

它们不但能够传达当前的或者特定的言语信息,而且能够带来一种特有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

这些具有民族特性的教学资源值得执教者在识字课程中进行深入开发,并就此展开发散性的教学。

另当下语文识字教学方法也出现了方向性的差错。

笔者曾旁听过第一学段的语文课程。

可以说在课堂上,识字教学的常用方法是拼音。

正如上文所述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内部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因此决不可像教授拼音文字那般教授汉语。

民族语文_精品文档

民族语文_精品文档

民族语文文档标题:民族语文引言:民族语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各个民族独有的语言系统。

不同于国家通用语言,民族语文在保留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同时,也承载了民族历史、文化、思想和传统的表达。

本文将探讨民族语文的特点、发展和重要性。

一、民族语文的特点1.1 多样性:全球各个地区有着众多的民族语文,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个独立的民族群体。

这些语言在词汇、语法、发音、语调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1.2 文化载体:民族语文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可以通过词汇、成语、谚语等方式传达传统的价值观念、习俗和信仰。

1.3 历史传承:民族语文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许多民族语文的文字形式源自古代的象形文字或表音文字,通过演变和发展,成为今天的语言形态。

二、民族语文的发展2.1 语言保护:随着国家的发展,通用语言的普及成为了必然趋势,但也导致一些民族语文面临着濒危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语文,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如设立民族语文学校、编写民族语文教材等。

2.2 文化复兴:一些被长期压制或被忽视的民族语文在近年来得到了重新关注。

通过文化复兴运动和社区教育,这些民族语文得到了更多人的学习和使用,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2.3 现代应用:民族语文在现代社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民族语文成为了旅游热门地区的重要交流工具,同时也为文化交流、民族语文教育等方面提供了资源和机会。

三、民族语文的重要性3.1 维系传统:民族语文是一种维系传统的纽带。

通过使用民族语文,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3.2 促进多元发展:民族语文的存在丰富了世界语言的多样性。

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们的存在为世界语言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机会。

3.3 社会认同:民族语文是民族认同和自尊心的重要来源。

通过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人们更能够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增强自信心,培养对自己民族的归属感。

语文教育的民族特性

语文教育的民族特性

语文教育语用的民族文化特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杨春燕语文教育的语用性与民族性特点是同构的。

所以,这里要探讨的就是语用的民族文化特质,目的是把它作为语文教育突出的重要课题。

因为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有助于学生在语用的过程中深入地了解民族的固有文化,得到汉民族文化的教育,突出我们的汉语文教育的民族特性本色。

语文教育作为民族的母语教育,从根本上说,母语即我们的汉语言就是民族精神的外在显现,民族精神就是汉语言的内在灵魂,二者血肉同构,相协并举。

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的过程,是承传民族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在走近历史、聆听先人智慧的声音的过程,从中你可以触觉到灵性飞扬的民族文化精魂、触摸到起伏消涨的民族文化血脉、体验到跌宕开合的民族文化情感、感应到奔腾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由此,汉语文积淀的就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知识和民族生活经验,更多的是一种民族的意味、民族的灵气、民族的气派和民族的品性。

民族的母语是民族经验、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的历史记录,是特定民族文化思维与文化精神的真实写照。

诚如洪堡特所讲:“语言使人逐渐上升到他所能企及的智力高度,与此同时,蒙昧的、不发达的感觉领域便渐渐趋向明朗。

作为这一发展过程的工具,语言自身也获得了十分确定的性质。

与风俗、习惯、行为、活动相比,语言的特性能够更好地说明民族的特性”。

1任何语言都与它的民族具有某种文化通约性,民族性使语言获得一种独有的色彩和情调、声响和精妙,语言因为蕴蓄着民族的气息和精神而呈现特有的气派和品格。

因此,母语的学习必须依据母语所借以发生和存在的民族文化语境和民族思维模式。

就汉语文而言,无论是作为教育手段或教育凭借的语言客体还是学习主体的语言行为,无一不体现汉民族的文化特质。

(一)汉民族文化特征语文教育是以汉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活动,所以必须充分重视汉语汉文的特点和教育传统,体现出“民族化”的精神和气派。

值得注意的1 [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第5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课堂特点语文

课堂特点语文

语文课堂的特点1.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教师与学生双向体验生命运动的过程。

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也是人文性的应有定义。

语文课程中蕴含着各种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因此,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实践性: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民族性:语文负载着代代相传的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学习语文,就是要在特定的时空下,解读、品味这些文化,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审美乐趣的培养,即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

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感受民族文化的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并不断追求文化的创新。

4.工具性: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通过学习,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

语文是传承知识的桥梁。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具有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和工具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的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性质及特点分析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性质及特点分析
堕 垫 宣
N o. 1N
Ja nu a r y
少 数 民族 汉 语 教 学 的性 质 及 特 点 分 析
罗 玉元
摘要 : 少数民族 区域以 内的汉语教学 , 仍存在特有 的认知误差 。少数 民族预设 的汉语授课 , 应 当明晰 它的本 源属性 、 汉语授课 表征 的特性 。只有 这样 , 才能变更旧有的认知观念 , 接纳 关联科 目的新 颖思路。汉语教 学架构之 下的授课 , 应被 看成带有 系统特性 的认 知
高。 2 . 3 不断融汇 的特性 最近 几年 , 少数 民族汉语教学 凸显 了深层级 的调研成果 。新 颖 的认 知路径 , 替换掉 了传统范畴 内的授课原理 。新 时段 内的授 课流程 , 凸显 出更合理这样的特性 , 贴近平 日的同学实际。为此 , 少数 民族惯 常用 到的汉语教学 , 不应 被限缩在 密闭架构之 内 , 而 是应 创设 并建 构新 颖的思路 , 融汇并吸纳新鲜 的认知 内涵 。教 师 要 协 同同学 , 不断 拓展 既有 的视 野 , 接纳 先进特性 的认 知思路 。 经由多样科 目的整合 , 促动整体态势下 的水准提升 。 例如 : 在惯常 的授课 之 内, 可 以添加 关涉时事政治特 有 的内 涵。用汉语表征 出来 的时事新 闻 , 能让 同学 明辨新 近 的时事 , 又 能促 动认 知的深化。着力去纠正多层级的 口语误差 , 经 由小组 协 同的新路 径 , 锻炼 同学去协 同及合作 。鼓励 同学去表征 出内心思 维, 不要 回避惯常见到 的表达误差 。
3 结 束 语
高中时段 内的 同学 。 若要接纳 体系架构 内的汉语 , 就面对 了 凸显 出来 的迁 移特性 。例 如 : 维吾 尔族 的高 中同学 , 惯常用 到的 语言 , 与汉语潜藏着 偏大 的差别 。母语表征 出来的负迁 移 , 会 对 平 日以内的科 目认 知 , 造成偏大 的干扰 。维吾尔族 同学若接 纳汉 语, 很难 回避掉不 同特性 的文化表征 ; 对潜藏着 的这些障碍 , 同学 不易 接受 。为此 , 应 当经 由长 时段 的摸索 , 渐渐培 育出新颖 的汉

试论语文课程的民族性

试论语文课程的民族性

试论语文课程的民族性作者:谢秉哲来源:《课外语文·上》2018年第05期【摘要】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性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语文教育现代性建构不言而喻。

为了让语文不再背负“误尽苍生”之罪,将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推向比较完善的境地,必须保有它的民族性。

【关键词】语文教育;语文课程;民族性【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现在许多专家及学者为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做了大量努力,但就成效方面来说仍是难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当前语文课程陷入瓶颈的重要原因是我国语文教育在由近代化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未能妥善处理好“师夷长技”与“革故鼎新”的关系,语文教学常常用教外语的方式来教,失去了民族特色,以致教学效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当代语文教育首先要考虑的是在借鉴一定西方先进语言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以史为鉴,糅合传统语文教育史的精粹,借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进而建立面向民族而又不自闭于世界的中国语文教育体系。

汉语文教育源于华夏初民的原始口头语言教育。

先秦是我国语文教育的滥觞。

可以说,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在波涌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性。

在此笔者主要探讨的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识字与写字教学以及阅读教学两个方面。

一、识字、写字教学论及语文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阅读及写作,而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是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国历朝历代重视识字和写字的教育。

《汉书·艺文志》有记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以六书。

”至奴隶制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商朝至周朝),汉字之演进和学校教育已初具雏形,进而衍生出关于汉字结构分类的识字教学。

最早的识字教本《史籀篇》也在此时编纂完成。

秦统一六国,“书同文”的措施体现了秦王朝给予汉字教学前所未有的重视。

《仓颉篇》问世后,系统的识字教材出现。

其中《急就篇》适合幼童语文教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急就篇》因其对识字与知识方面的集中学习以及与思想道德教育等多方面融为一体而流传后世,是中国古代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教材之一。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解析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解析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解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少数民族使我国民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能够促进我国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要方式及手段,在民族融合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作为对外汉语的一个方面,其具有自身独特性质及特点,了解并掌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性质及特点是有效进行教学的基础。

本文主要就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

1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性质分析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对于语言教学而言,其是以传授语言为根本任务的,其最终目的就是使学习者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掌握。

由于语言具有交际性特点,语言教学传授属于语言运用方面的一种疾病技能,其并不属于语言学相关理论知识,所以,语言教学并非为语言学教学。

另外,就当前情况而言,在语言教学中对文化导入越来越重视,然而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过程中,其文化因素只在语言教学中包括,而并未超出语言教学范围,也就更无法包含语言教学,因此其属于语言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汉语教学对少数民族而言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一语言所指的就是人们在出生之后首先接触并掌握的语言,第二语言所指的就是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在进行学习并运用的另外一种语言。

通常情况下,第二语言的学习都是由最基础部分开始的,同时学习人员缺乏相关社会背景知识及文化背景知识。

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侧重点等相关方面,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存在很大不同之处。

另外,汉语在词汇、语音及语法方面均存在自身特点,特别在汉字方面,而在汉语教学中这些特点也属于难点及重点内容。

对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而言,一方面来说,第二语言教学规律会对其产生制约,另一方面而言,汉语自身存在的规律也会对其产生制约。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对象为少数民族对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而言,其实施对象为国内少数民族,属于少数民族的第二语言教学。

少数民族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策略

少数民族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策略

少数民族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策略语文学习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少数民族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问题和困惑。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

一、语言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小学生通常在家庭和社区中使用的是自己的民族语言,这使得他们在学习普通话和汉字时面临一定的困难。

对于这一问题,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们。

首先,学校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民族语言的元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普通话。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语言背景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文化差异的挑战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文化背景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对他们的语文学习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少数民族小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可能会感到陌生和困惑。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的内涵。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少数民族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学习动机不高的情况。

这可能与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和兴趣有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设计有创意的教学活动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语文比赛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四、多元教学的实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满足少数民族小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五、个性化辅导的开展对于一些语文学习困难较大的少数民族小学生,学校可以开展个性化辅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

例如,学校可以成立语文学习小组,由专门的教师进行一对一或小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有哪些特点?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和实现这些目标?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有哪些特点?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和实现这些目标?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有哪些特点?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和实现这些目标?发布者:陈应添发布日期:2011-05-14 09:04:15.0(一)把握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特点1、人文性2、实践性3、民族化我们先看人文性的课堂教学:1、人文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是一个人文性的课堂,这是由语文课的语文的特点来决定的,语文本身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人类文化的传承的重要任务,而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对人的精神领域在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它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另外,语文本身在接受的层面上来讲,又有因人而异的特点,也就是说,对语文的阅读的内容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有人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同样一个哈姆雷特,在不同的读者的眼中,能演绎成心中所认识的那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说,我们对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带有个人的强烈的色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它的多元性,其实,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对同一个阅读材料,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是理解的多层性,例如,我们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在少年时代读《背影》,可能仅仅认识到的是一种父亲对孩子的深深的爱,如果到了青年时代,可能就会对这个爱的认识又要加深一层,如果到了中年,可能会被这个爱深深的打动,到了老年,可能又会为自己拥有了这份爱而深陷其中。

所以说,即使是同一个阅读材料,由于读者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变化,他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语文的学习具有多层性的特点,这种内容本身的特点,具有传承文化的特点,而理解上又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性,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必然就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这种强烈的人文色彩又必然的会反映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反映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就会体现三个特点:(1)对学生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这种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是由语文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我们前面说过,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对人的精神领域起作用,因此它必然对人起着一种熏陶和感染,这种熏陶和感染我们又要注意,它不同于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带有灌输的特点,因为一个孩子在他对世界观的形成的过程当中,起初阶段可能是空白的,我们就通过我们的教育让他对外部世界产生认识,这种教育加上他自己的实践,就形成了他的世界观。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特点与规律_金花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特点与规律_金花

zhong guo min zu jiao yu中国民族教育2009·1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与汉族学生的语文教学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标》),其中明确了少数民族汉语课程的性质:“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

”并指出:“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把汉语的工具性摆在第一位,应以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基本目标。

”汉语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有正确把握其学科性质和功能,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才能达到学生获取汉语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的终极目标。

过去我们有意无意地跟随语文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使得我们的汉语教学质量没能得到全面而有效的提升。

那么,怎样去把握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这是摆在我们汉语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的课题。

汉语教学的特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作为母语的语文教学不同,也就是说我们蒙古语授课学校(以下简称蒙授学校)的汉语教学与汉语授课学校(以下简称汉授学校)的语文教学之间有着不同之处,汉语教学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拼音教学的复杂性。

语言学习,。

汉语有四声调,而且声调不同,字音字义就不同。

蒙授学生学习汉语最难掌握的是四声调,从小学学到高中毕业,还是有很多学生发音不够准确。

原因之一是学生受母语的影响(蒙古文是拼音文字,没有声调),对汉语声调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学习四声发音时与母语无从比较,完全靠机械识记。

汉授学生在学习拼音和四声调时,有着良好的母语基础,教学时教师可以编出很多顺口溜来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记忆。

而这些顺口溜对蒙授学生来说帮助不大,多数学生听不懂顺口溜的内容,加之学说难度大,所以在汉语教学中声调教学始终是一个难点。

因此,小学阶段要加强拼音教学,一是注意声调不准的问题。

二是注意平翘舌音不分的问题。

三是注意前后鼻韵母不分的问题。

试析语文教育的民族性

试析语文教育的民族性

试析语文教育的民族性作者:王凯琴,王超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10期摘要:语文教育是民族的母语教育,它有着鲜明的民族性。

几千年来,我国的语文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在近现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慢慢被丢弃了。

语文教育一旦失去了固有的民族性,其发展就会陷入困局中。

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民族性特点,吸收传统语文教育的教学经验,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育;民族性;原因;现状;实现途径中图分类号:C40 - 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 5884( 2016) 10 - 0031 - 03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大,中文在世界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欢迎。

但反观我国国内的语文教育,却逐渐失去了固有的民族性特征。

语文教育是指教导学生准确、熟练地使用祖国语言和文字,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的教育。

民族性指共同体拥有的文化具有同一性特点。

所以我国语文教育在面向世界的过程中,民族性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只有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实现质的飞跃,我国的语文教育才能走向国际化。

1 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1949年,缺乏教育经验的中国模仿前苏联的语文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现代化进程,但忽略了我国的国情和母语教育的特点,照搬苏联教育模式最终宣告失败。

1968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学校停课,民族传统文化遭到否定,语文教育发展历史往后倒退。

随着1978年的到来,语文教育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后,又再次走向了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

后又因在应试教育中,语文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分数,拉开成绩差距,所以学生和家长愿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数学和英语等容易提高分数的科目上。

语文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语文教育功利化的倾向。

上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教师,下达学生、家长,为了升学率、分数,而过度重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加强语文教育的本土特色,让学生领会文化内涵,继承民族精神

加强语文教育的本土特色,让学生领会文化内涵,继承民族精神

加强语文教育的本土特色,让学生领会文化内涵,继承民族精神2023年,加强语文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凸显本土特色,传承民族精神,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一、加强本土文化的融入语文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语言规范等展示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可以特别强调本土文化的融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我们可以在诗歌和散文中选取那些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比如边疆地区的诗歌和神话传说,或者是本地方的历史人物和故事等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加强学生对当地历史人文的认识,进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此外,学校可以安排一些文化活动,如文化讲座、文化沙龙、学术报告会、专题展览、文艺演出等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本土文化的机会。

这些活动既可以发挥学校的文化阵地作用,也可以缩小学生的文化误差,增强其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

二、深化文言文教育文言文是汉语言文字体系中最为传统的篇章形式,也是思维深度和学术含量比较高的语言规范。

在当今课改热潮的背景下,文言文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文言文的授课。

通过阅读本土古籍、古代典籍,学习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方法论,可以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批判性和思辨性的人才。

此外,文言文还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注重文言文的韵律、语感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欣赏到文言文的美。

三、特色课程的设置为了更好地展现本土语文教育的特色,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特点和社会需求,开设一些适合于本地学生的特色课程,比如方言、民歌、民俗、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等。

这些课程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也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教学工具,将一些传统文化技艺变为现代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学得更加生动形象、确有所得。

语文教育特点民族化案例(2篇)

语文教育特点民族化案例(2篇)

第1篇1. 教材内容民族化:- 案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草原》、《瀑布》、《长城》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以及《孔融让梨》、《愚公移山》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故事。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2. 教学方法民族化:- 案例:在教授《草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草原风光,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草原文化知识竞赛,加深学生对草原文化的了解。

3. 课外活动民族化:- 案例:学校可以组织“民族文化艺术节”,邀请各民族学生展示自己的民族舞蹈、歌曲、服饰等,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此外,还可以组织“民族美食节”,让学生品尝各民族的特色美食,体验民族风情。

4. 师资培训民族化:- 案例:对语文教师进行民族文化的培训,提高教师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参加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民族文化元素。

5. 评价方式民族化:- 案例:在语文考试中,可以设置一些与民族文化相关的问题,如“请简述我国某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谈谈你对我国某个民族文化的认识”等,以考察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语文教育特点民族化在提高学生民族意识、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继续深化民族化教育,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新一代。

第2篇1. 教材内容民族化在语文教材中,融入大量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散文、小说等。

例如,《论语》、《诗经》、《红楼梦》等经典著作,以及《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都是体现民族特色的重要教材。

案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孟子》、《庄子》、《左传》等古代经典著作,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2. 教学方法民族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民族化的教学方法,如吟诵、书法、国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民族特色语文小课堂研兴

民族特色语文小课堂研兴

民族特色语文小课堂研兴
【引言】
在我国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民族特色语文小课堂应运而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种课堂不仅传承了各民族丰富的语言文化,还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交流的平台。

本文旨在探讨民族特色语文小课堂的意义、特点及研究现状,以期为推动其发展提供借鉴。

【民族语文的特点】
民族语文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魅力。

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各具特色,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分。

这种多样性为民族特色语文小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民族语文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实践】
在民族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富有特色的课堂。

一方面,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民间故事、诗词、戏剧等;另一方面,关注现代社会发展,将新鲜的时事话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受到民族语文的时代性。

【研究兴盛】
近年来,民族特色语文小课堂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民族语文教学进行探讨,如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民族特色语文小课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民族语文教育的扶持力度,为民族特色语文小课堂的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结论】
民族特色语文小课堂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继续探索民族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培养更多具备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人才。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教育 的策略
(一)在教材中挖掘民俗文化
1、充分挖掘现当代文学中的民 俗文化元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增进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教材的编写注重选择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的 文章,其中很多篇目都富有浓郁的民俗风情。例如《祝福》中详细描述了我国江 南地区的风俗习惯。
感谢观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 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 神。”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主动接触更多的民俗文化。
四、反思与总结
(一)走出考试文化的禁锢
民俗文化的真正作用绝不仅仅是增加考试的热点和考点。将高考分数与考试 名次视为决定性评价的尺度仍然是现阶段诸多问题形成的根本症结。即使在这个 崇尚个性和多样化的年代里,“填鸭式”的教学依然无法走出自己的舞台,只是 形式上披上了各式各样的外衣。因此,只有真正走出考试文化的禁锢,才能真正 实现民俗文化的价值。
2、创新教学方式: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学习民俗文化。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入现实的生活 案例等手段,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提高教师自身的民俗文化素养:教师作为民俗文化的传播者和教育者, 需要具备深厚的民俗文化知识和素养。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以 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民俗文化。
参考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领域的视角逐渐转向全面和多元化。特别是在 高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民俗文化,承载了丰富的 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民族特色与精神追求,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民 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本次演示将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的意义、现 状及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试从历史角度看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试从历史角度看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试从历史角度看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一、民族化是传统语文教育的鲜明特征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突出地体现在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三个方面,民族化特征鲜明。

(一)识字写字教学作为读写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历代都重视识字和写字的教育。

从先秦到西汉,从唐宋到明清,两千多年来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识字教学入手的,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汉字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育体系。

其中流传最广的蒙学教材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采取的办法是“集中识字”。

儿童入学后,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认识两千多汉字,只要求学生会认、会读、能背诵,这样,就为初步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古人也十分重视写字教学,在古代,写字是书馆的一门主课。

先贤认为,“字如其人”,写字的过程,就是练字的过程,提笔即是练字时,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什么场合,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规规矩矩地写,端端正正地写,这是传统中国人学语文的习惯。

(二)阅读教学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几乎无一例外的是诵读、积累和感悟。

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更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锻炼学生读书的记忆力、专注力,可谓一箭多雕。

古人读书,不求全然理解,先“吞下去”再说,日后再慢慢“反刍”消化,老师亦不多讲授。

这种以积累为突破口,以“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感悟为学习方式,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

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有了早期的背诵,才能积累一笔终身受用的语言财富,才能受到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感召、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滋润。

(三)写作教学注重基本功训练,从模仿入手,“先放后收”。

古代的蒙学教文,十分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项的基础练习。

做诗之前,往往先练习属对。

写议论文,往往先练写段落。

这些格律化、公式化的训练虽说不足全取,学生基本功训练扎实却是它的一大长处。

从单项训练开始,渐至整篇作文训练,也符合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

语文教学现代化应具有民族特色

语文教学现代化应具有民族特色

小学语文教学2010.7人物文/袁浩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发展的继承性,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沿着前人走过的道路继续进行探索和开拓的。

前人开拓了万古洪荒,后人创造了新的世界,前人走过的足迹末处,变成了后人征程的起点,人类总是在继承和创造中前进。

各种意识形态的特殊分工也都在开拓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它自己知识领域的发展史和个性特点。

各国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思想文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领域,也必然有着自己发展的历史、自己的民族特色。

语文教学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离不开本国、本民族的语文教学特点。

我们的语文教学现代化就是要构筑融入世界格局的我们民族语文教学的基点。

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的包括语文教学现状在内的我国国情;再一个就是我国汉民族悠久的语文教学传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传统”并不全指“过去”,传统是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它萌生在过去,传扬于今天,流向未来。

语文教学现代化实质是一种立足于本民族基点的符合时代和国情需要的语文教育革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站在时代前沿对我国、我们民族语文教学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创造发展。

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自春秋战国的孔子、孟子、荀子到秦汉的王充、郑玄,再到唐宋的韩愈、柳宗元、朱熹,直至清代的唐彪、王筠等,对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学都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特别是朱熹,著有《读书法》,对读书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王筠系统总结了识字、读书、作文的经验,写了《教童子法》,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当然,悠悠千年的积淀,既浩如烟海,又瑕瑜互见。

丢弃什么,继承什么,如何给优秀的传统经验赋予新的生命,插上现代化的翅膀,必须下工夫作一番认真的研究分析,才能把语文教学现代化与民族特色有机地统一起来。

我们认为,认识和研究我语文教学现代化应具有民族特色语文教学现代化必须面向世界,扩大向世界的开放度,着力研究并借鉴、汲取世界教育史上各国母语教育的丰富遗产和当代世界母语教育的新鲜经验,这是极为重要且毋庸置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育语用的民族文化特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杨春燕语文教育的语用性与民族性特点是同构的。

所以,这里要探讨的就是语用的民族文化特质,目的是把它作为语文教育突出的重要课题。

因为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有助于学生在语用的过程中深入地了解民族的固有文化,得到汉民族文化的教育,突出我们的汉语文教育的民族特性本色。

语文教育作为民族的母语教育,从根本上说,母语即我们的汉语言就是民族精神的外在显现,民族精神就是汉语言的内在灵魂,二者血肉同构,相协并举。

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的过程,是承传民族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在走近历史、聆听先人智慧的声音的过程,从中你可以触觉到灵性飞扬的民族文化精魂、触摸到起伏消涨的民族文化血脉、体验到跌宕开合的民族文化情感、感应到奔腾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由此,汉语文积淀的就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知识和民族生活经验,更多的是一种民族的意味、民族的灵气、民族的气派和民族的品性。

民族的母语是民族经验、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的历史记录,是特定民族文化思维与文化精神的真实写照。

诚如洪堡特所讲:“语言使人逐渐上升到他所能企及的智力高度,与此同时,蒙昧的、不发达的感觉领域便渐渐趋向明朗。

作为这一发展过程的工具,语言自身也获得了十分确定的性质。

与风俗、习惯、行为、活动相比,语言的特性能够更好地说明民族的特性”。

1任何语言都与它的民族具有某种文化通约性,民族性使语言获得一种独有的色彩和情调、声响和精妙,语言因为蕴蓄着民族的气息和精神而呈现特有的气派和品格。

因此,母语的学习必须依据母语所借以发生和存在的民族文化语境和民族思维模式。

就汉语文而言,无论是作为教育手段或教育凭借的语言客体还是学习主体的语言行为,无一不体现汉民族的文化特质。

(一)汉民族文化特征语文教育是以汉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活动,所以必须充分重视汉语汉文的特点和教育传统,体现出“民族化”的精神和气派。

值得注意的1 [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第5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是,语文教育的这种“民族化的精神和气派”,应体现在包括主体的言语实践活动在内的语用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是文本语言的文化构成。

因为教学情境中的每一个言语主体,无论是教的主体还是学的主体,无不自出世伊始就处于民族文化的滋润哺育之中,他的价值观念、情感模式、思维特征、表达方式等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记,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民族色彩,洋溢着浓郁而醇正的民族气息。

如若无视这种民族的精神特征、文化品性,言语主体对民族语言的感受、体验,对民族文化心理的体认、自觉就因受到阻滞而逐渐迟钝、漠然乃至否决,进而语文教育厚植民族精神的使命与价值将会落空。

因此,汉语文教育必须体现汉民族文化的特质和意味,彰显汉民族的精神和气派。

观物取象,是汉民族文化的具象思维特质,也是汉语文教育特有的体悟观。

汉民族思维崇尚整体观照,与西方主客二元对立的整体思维方式不同,汉民族文化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主张的不是主客对立而是同构融注,其认识本质表现为取“象”并在“象”的转换与流动中的直观或直觉,即讲究整体感知、内省与体悟,涵泳和品味,表现为感性而非理性的具象思维运动过程。

应该说,这是汉语文教育的民族性文化特质本色,也是我国汉语文教育的民族传统文化经验和精华。

汉民族在文化心理上是注重直觉与形象的,有较强的感性而非理性成分,这与西方民族善长理性与抽象恰成对比。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哲学观念即源于这种民族文化心理。

古代学者认为,人、天、地都共处在宇宙的大化流行之中,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在“气”的中介作用下,相互流通、感应,才造成万物的生生不息。

人在万物之中,要达到对万物的了解,不能靠把主体的人与对象(万物)分离开来,在对立的关系中去认识万物,而是与万物融为一体,在自然而然中用心灵去体验、感受物的存在。

因此,古代讲求主体投射,不是把自然界对象化,在对象认识的基础上反思,而是认为世界内在于人而存在,认识人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或宇宙的根本意义,于是反身内求,从主体自身寻求人和世界的普遍意义,通过自我感知、自我涵泳、自我品味、自我体悟,穷尽人和万物的一切道理。

这种内向型的主体透视,表现在汉语言文字符号上,就不仅仅是在语义所指上体现原始思维某些特征的诗性智慧,而是在本体上将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然法则的统一内化在汉字符号的结构上。

《周易》中的“观物取象”思维和造字的“依类象形”原则,就是这种汉民族具象思维和汉民族重直觉和感性的文化心理的典型反映。

汉字的结构反映了汉民族具象思维的诗性特点。

“汉字的象形特征使中国人思维的直观表象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字往往就是留存在造字先民意识中的原始表象。

”2汉字起源于古人的“比类取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摄取自然万物或人类自身的种种现象,将其概括为汉字。

从感性出发,由自然之象到文字之形,正体现了古人感性的、整体的、非理性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征。

勒鲁瓦-古昂指出,“汉字在声音与注音符号(一群意象)之间创造了一种象征关系”,“汉语符号的并置创造的不是句子,而是一组有意味的意象,意象的张力充满了暗示的意义。

”3正是汉字结构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使它成为一种“表述的本文”,它“显示了一种模式,一种结构化的指示,引导读者的想象。

因而,意义只有作为形象加以把握。

形象补充了本文结构模式遗漏的‘内涵’,这种‘内涵’代表着交流的基本条件”。

4汉字的具象特点成为对其所指意义的一种形象性提示或暗示,对语文教育主体内在地提出了一种悟性的要求。

因此,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理解和把握,不能只是靠认知、解释,而应注重靠经验、体味和领悟,要循着汉语言文字构成的表现性因素,再次进入汉语言文字结构提示的文化语境中去,在意象的诉求,境界的融通中获得情感的震荡和心灵的神会,从而去领悟和感受汉语言文字本体构成所表达的文化内蕴和情理意义。

汉民族的具象思维特性还鲜明地反映在汉语言文本及其组织形式上。

“汉语言文本意象的密集和丰赡为其它语言形式所罕见。

一首诗、一段文、一句话,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容量大,启迪性强。

汉语言文字的构成与发展,从一个侧面看就是不断的‘取景为譬,取物为喻’的意象构成和发展过程,简直形成一条绵亘几千年的‘意象河流’。

”5就具体文本的创作而言,作者往往是寻找情感的对应物作为书写情致、表达思绪的方式,直接点化活泼鲜明的形象,把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意致隐匿其中,以一种自然的本样方式加以呈现,或“托物以言志”,或“借景以抒情”。

因此,对汉语言文本的阅读教2 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第353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 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第353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4 [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元浦、周宁译),第1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 韩军:《语言是工具,又是文化本体》,载《语文学习》,1994年第3期。

育,尤其是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教育,既不能止于对意象的表面理解,也不能以一种概念化的方式去说明、印证,而应该驱遣想象,将平面的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体验印认作者初感外物时的审美情形、情感激荡的同时,唤醒、复活凝固于汉语言文本中的生命,进而探究、体味汉语言文本的意境营构。

汉语文教育的这种体悟性诉求,体现了对汉语文形象性的把握,也是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张扬。

(二)汉民族文化情感汉语文教育作为民族的母语教育,它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负载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思想和哲学,饱蕴着独属于我们的民族智慧。

“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情感培植’,就是‘丰富人的情感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

——是母语教育最根本的内在本质。

”6汉语文教育是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土壤和血脉的母语教育,个性化言说能力、创造性思维素养和民族智慧、民族情感、民族意志当是语文教育的奠基性内容和终极性价值。

正是母语的这种文化内涵构成了汉语文教育的民族文化情感底色。

语文教育的价值体现和实现并不仅在于达成有关“何为语文”的学理,还应彰显出“为何教语文”以及“如何教语文”的智慧与觉悟,而且更应在汉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传达出人类的真善美、道德、理想、信仰和情操,即能够“立德树人”。

语文教育的这种智慧和觉悟,自觉铺展为语文教育语用活动中的读、写、听、说等各种具体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行为,在张扬其语用技能理性的同时,唤醒沉睡在汉语文运用和语言文本内的民族文化情感,更以一种语言文化本能和文化传统还原、照亮学生的心灵空间,使学生在母语学习的过程中,在情感上形成深沉的文化自觉,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的内在信念。

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较,其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丰赡的民族文化情感以及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的功能和效力确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出教材编写应“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在“附录”部分向师生推荐了大量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品格的古今优秀诗文,要求把语文教育作6 韩军:《一个危险的倾向:重技术,轻精神》,载《读写月报》,2001年第2期。

为民族文化阐扬、民族情感认同、民族智慧培植的过程与行为。

汉语文的民族文化底蕴、民族性品格为其教育学价值的彰显和实践提供了条件和保证。

打开语文课本,汉语文的字里行间,都跳动着民族文化的命脉,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诉说着民族的生活、经验、思想和情感,显现出汉民族的文化个性和民族情感精魂,就是作为书写形态和信息承载的汉文字,也以其“比物取类”,“观照人本”,而呈现出汉民族独特的生命意趣和文化心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一个词语,理解一句诗词,阅读一篇小说散文,就是给人的神志打开一扇窗,为人的精神种下一粒籽。

我们读《红楼梦》《阿Q正传》《边城》,不只是一种言语的阅读与接受,而更是一种情感的涤荡、精神的哺育。

故而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并非单纯的知识积累、能力历练的过程,更是民族文化体认与自觉、民族情感及民族智慧建构与生长的过程,其间通过汉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内在通约性来呵护每一主体柔软而敏感的智慧和灵性,关怀其基于汉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而萌生的生命激情和澄明的悟性。

所以,汉语文教育必须注意把握母语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这种内在通约性,体现汉语文教育“厚植民族精神”的特性。

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文化的眼光说文解字,用文化的意识观照语言,用文化的精神阐释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