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历史沿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安的历史沿革

长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周、秦、汉、王莽新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多个王朝先后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早在公元的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沣河两岸、产河川道、hao河流域就出现了五楼村、王曲、嘴头、沉家村、杨湾、客省庄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人类居住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今天的沣河下游不到7公里长的河两岸,就分布有新石器时期村落38处,比现在的村落还要稠密,尤其是客省庄村,是新时期关中父系社会文化的典型代表。夏时,长安县属雍州辖,商代属崇候国。西周文王姬昌灭崇国后,由周原东迁,在沣河西岸营建丰京(今天的马王街道一带),后来周武王姬发又在沣河以东建造镐京(原镐京乡已于2001年撤乡并镇时合入现斗门街道办事处),沣镐二京是西安地区最早出现的全国性城市,长安是当时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大城市。

周代今长安境内分封的诸侯国有:杜伯国(韦曲街道至郭杜街道一带)、函侯国(今县西北部和未央区西部)、鲍伯国(今少陵原白鹿原一带)、樊侯国(今樊川道至秦岭终南山麓)、丰侯国(今沣河东岸五楼村至晋家堡一带),秦庄襄王在今县东设置过芷阳县。周朝东迁以后,杜伯国在这里建立汤杜毫国,以其祖先成汤曾建都于毫(河南偃师附近)故国号为毫,建都于杜京(今郭杜街道东北侧)。立国67年,其国境跨越渭河以北至今三原、礼泉一带。

秦武公11年(前687年),秦灭汤杜毫国后建立杜县,这是我国最早的县份之一,今长安县境在其辖区。长安县的前身为秦孝公12年(前350年)所设咸阳县,秦时县以下设县、亭、里,在今西安市境内就有长安乡(今长安西北部和未央区西北部)、建章乡(今长安北部和未央区三桥一带)。始皇时,封其弟成娇为长安君,长安为一乡聚名。这就是长安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

西汉高祖5年(前202年),废咸阳县置长安县,雍正《陕西通志》载:“长安以秦长安邑为名。”高祖7年(前200)年,由栎阳迁都长安。长安属渭南郡,9年,隶属内史。太元初年(前104年)归京兆郡。县治在长安城西北横门内(今未央区六村堡北侧),此时的长安辖区基本上是今天的全部西安城区、长安西北部和未央区西部、雁塔区全部。当时东西长14公里,南北长16、5公里,东邻霸陵县、奉明县、南邻杜县、西接户县、西北邻渭城县、北依长陵县。其中,在今县内杜县于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改为杜陵县,同时在上林苑开辟韦曲、杜曲等为居邑。东汉光武年间,将奉明县及渭城县划入长安,长安东西31、5

公里,南北16、5公里。

王莽建国元年(前9年),改长安县为常安县,天凤二年(公元15年),改杜陵县为饶安县。刘玄更元年(公元23年),恢复两县名。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强迫献帝迁都长安。

三国魏置长安县,属京兆郡。

西晋设长安县,同属京兆郡,并将安陵(今咸阳市东)、长陵(今咸阳东北20公里处)两县并入长安县。晋愍帝时迁都长安,将长安北部划出设渭城、长陵、安陵三县。

后秦时,改长安县为常安县,当时划常安、蓝田地、杜县部分地方设山北县(今长安区引镇街道一带,因其位于终南山北而得名)。到了北魏时期,再次恢复长安县县名,县境东西14公里,南北16、5公里,东、东南与霸城县、山北县交界、南、西南与杜县、户县交界;西、西北与咸阳县、高陵县交界。

北周时期,撤销冯翊郡所辖万年县(治所在今临潼栎阳),并分长安、霸城、山北县地域在长安城内另置万年县。这时候,长安东西长7、5公里,南北长16、5公里,东及南与万年县交界,西、西南与咸阳县、户县交界,北与咸阳交界。天和三年(568年)撤销山北县,并入万年县,建德二年(753年)撤霸城县及杜县,东部地区并入万年县,西部地区并入长安县,此时万年、长安两县并存。

隋初定都长安,开皇三年(583)建都大兴城,改万年县为大兴县,县治移于大兴城宣阳坊(大概位于今天的碑林区雁塔路中段);长安县治移大兴城长寿坊(今雁塔区蒋家寨一带),此时两县共治大兴城。大兴县辖东部,东至灞桥,西至龙首原,南到终南山,北到渭河,西以子午峪北口至郭城中轴街道与长安县东西分界。长安县东、南、北三边与大兴县交界,西南与户县交界,东西32、5公里,南北16、5公里。隋文帝时两县属雍州,炀帝改雍州为京兆郡,两县皆属其治所。

唐时改大兴城为长安。武德元年改大兴县为万年县,仍由万长两县分治长安城。乾封元年,在万年县的西部设明堂县,县治在今碑林区文艺路南段;分长安县东南部设乾封县,县治在今雁塔区吉祥村附近。长安三年(703)万长两县撤销。永昌元年(689)分长安县南部设永昌县,又于神龙元年(705)撤销。唐天宝七年以“万国咸宁”意改万年县为咸宁县(这是咸宁县在历名上的第一次出现),53年后又复名万年县、长安县,此后两县再次并存并以朱雀大街为界,万年县治东,长安县治西。长安东、东南分别与万年、商州元县交界,南、西南分别与户县和金黄色州石泉县交界;北及东北分别于咸阳县交界。东西30公里,南北230公里,万年县北起渭河,南至秦岭,东起库峪,西至石贬峪。两县均属京兆郡辖,两县时分时合,变迁较大,但始终保持东西分治格局,隋大兴城设53坊,长安设55坊,唐时两县共辖109坊,万年有:长兴、永乐、永宁、曲池、敦化、安仁等54坊,长安有:善和、通化、丰乐、昌明、安乐、怀远、醴泉、昭行、义宁等55坊。两县在城外设乡,万年有:洪固、神禾、产川、白鹿、龙首、灞城、广明等45乡;长安有:永平、高阳、居安、渭阳、万春、昆明、安国等59乡。

唐昭宗天佑元年,朱温挟昭宗迁都洛阳,后来,长安节度使(隋唐时于重要地区设置的总管一职,后改为都督,总管数州军事工作,天宝初年设九个节度使)在原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长安新城,并在两侧各建东、西小城,长别驻万长两县。

后梁开平元年改万年县为大年县,治所在东小城(即碑林区东县门街),改长安县为大安县,治所在西小城(今西安市西关一带),两县均属大安府。

后唐同光元年(923),恢复万长两县县名,此后,后晋、后汉、后周一直未变。

北宋宣和七年(1125),改万年县为樊川县,以县境内有樊川(相传为樊哙封地)而得名,时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长13公里。长樊两县均属永兴军路京兆路京兆府。宋时长安县东与乾佑县交界,南与石川县交界,西南与户县交界,西及西北与咸阳县交界,东西30公里,南北230公里。

元朝长咸两县属奉元路管辖,县治依旧于府城两侧小城,至元年间,将城内的咸宁,长安所属地划归录事司,管辖城关行政。

金设长安县,公元1146年,将南宋划出的乾佑县并入樊川县,辖地扩大到今柞水、镇安二县北部,大定21年(1181)改樊川县为咸宁县。两县仍京兆路京兆府。

明洪武2年(1369)废奉元路设西安府(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西安),长咸两县属西安府,咸宁与临潼、长安、镇安、蓝田、高陵交界,长安与咸宁、镇安、石泉、户县、咸阳交界,与北宋基本相同。城内继续由两县分治,县以下城关设里,咸宁设82里,代宗景泰年间,将秦岭南16里划镇安县,辖66里,城关辖新城、书院、文昌等12里;城外设东南北三乡,辖54里。明时长咸两县属陕西布政司西安府辖。明后期,咸宁所辖66里,长安所辖55里。

清代设长安县。1783年,把长安与宁陕县东北部局地划宁陕,把咸宁县与柞水县西北部归孝义厅。此时,长安与咸宁、宁陕、户县、咸阳交界,东西30公里,南北50公里;咸宁县东西20公里,南北85公里。1796年设县丞署,长安县署先后驻斗门、子午,咸宁县署先后驻灞桥、草滩。

据《咸长两县续志、序》载:“咸宁长安两邑,旧时同治省会,民国肇建,始裁并咸宁统入长安。”也就是说,在中华民国二年,废西安府设关中道后,公布全省各道辖县的时候,关中道下无咸宁县,长安县下注:原咸宁裁入。明文撤销咸宁县并入了长安县,当时的全县辖区约现在的西安市城6区和现西安市长安区。民国18年,长安设10区32乡,十区即:一区驻草滩镇,二区驻三桥镇,三区驻斗门镇,四区驻酒务头,五区驻子午镇,六区驻韦曲镇,七区驻杜曲镇,八区驻引镇,九区驻灞桥镇,十区驻新筑镇。

民国初年,长安属关中道,归省政府直辖,1928年,成立西安市政府,分长安县所属城内及四关划归西安市,1930年11又撤销西安市政府,原划地面仍归长安管辖,成立长安县城关区管理西安城关行政。1942年,成立西安市政处,次年再次成立西安市,把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

1949年5月20日长安解放,6月3日成立县政府,政府驻大慈恩寺,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辖,6月6日驻所迁往韦曲镇,6月13日县政府驻大兴善寺,7月16日再次迁往韦曲,全县设灞桥、新筑、三桥、龙首、渭滨、阿房、郭杜等32区224乡,面积1796平方米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