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胡适生平

胡适生平

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

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曾求学于美国,师从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

于1962年在台北病逝。

1910年(19岁)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於哲学家约翰·杜威。

1917年(26岁)夏回国担任北大教授。

历任:1917年(26岁)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28岁)北大代理教务长、1922年(31岁)北大教务长、1928年4月至1933年中国公学校长、1932年(41岁)北大文学院院长、天主教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1938年(47岁)中华民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6年(55岁)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1957年(66岁)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县南港镇(今台北市南港区))院长等职。

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生平: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

1908年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约翰·杜威。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同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

1922年5月13日,由胡适起草,经蔡元培、李大钊等16人联合签署的题为《我们的政治主张》的“提议”,在胡适主编的《努力周刊》(5月14日)第二期上发表。

第十一讲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课件

第十一讲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课件

制定行动计划
为实现职业目标,制 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 时间表,包括学习、 实践、拓展人脉等方 面。
不断调整和优化
在职业规划过程中, 不断关注市场变化和 个人发展情况,及时 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职 业规划。
06
学习方法建议
Chapter
高效学习方法和技巧分享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根据课程难度和个人情况,制定 合理的学习计划,并按时完成学
02
文章内容概述
Chapter
文章主题思想
告诫青年学生要珍惜 时光,努力学习,不 断进取。
呼吁青年学生要关注 社会现实,积极参与 社会变革。
强调青年学生应该具 备独立思考、创新精 神和责任感。
段落大意梳理
第一段
引言,提出文章主题,即赠与今年的 大学毕业生的一些话。
02
第二段
阐述青年学生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学 习,不断进取的重要性。
胡适在学术上成就卓越,在哲学、文学、史学等领域都 有重要贡献。
演讲目的与意义
演讲目的
胡适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这篇演讲中,旨 在鼓励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积极面对人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演讲意义
这篇演讲对于当时的大学毕业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真 理和进步。同时,这篇演讲也体现了胡适作为一位 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事业观分析
Chapter
成功事业所需素质和能力
创新能力
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 够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解决新 的问题。
领导能力
具备领导才能和影响力,能够 带领团队实现共同目标。
专业知识与技能
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 知识面,能够应对各种工作挑 战。

第四讲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

第四讲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

• (四)乾嘉朴学
三、胡适对实用主义的理解传播与运用
• (一)实用主义的文学观——其实用主义的运 用是从文学入手的。 • (二)实用主义方法论 • 1、实验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 • 2、实用主义方法的步骤:大胆的假设,小心 的求证 • (三)实用主义真理观 • 1、主观主义的真理观 • 2、工具主义的真理观 • 3、相对主义的真理观
二、胡适思想学术的渊源
• 1930年,胡适在为《胡适文选》所写的序言中说: “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 个是杜威。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 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 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术理想都看作待证 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他自称“中国 杜威”。 • (一)进化论——思想观念亦脱不了物竞天择、适者 生存之命运。 • (二)美国实用主义 • (三)挪威易卜生主义(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第四讲 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胡适生平与学术
• 胡适(1891-1962)安徽省绩溪县人。1891年 生于上海,曾名洪騂。“适之”一名乃受当时 “天演论”风气的影响所改。1910年考取留美 官费生。1914年6月大学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 学文学院。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部学习,在杜威指导下,主攻实用主义哲学。 1917年6月,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先秦名学 史》(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1917年,即回国 当年,9月,应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讲授中 国哲学史和西洋哲学史。
四、胡适自由主义的文化观
• (一)胡适与梁漱溟的文化论争 • (二)中西汇合与全盘西化

胡适生平简介_胡适作品简介

胡适生平简介_胡适作品简介

胡适生平简介_胡适作品简介推荐文章郁达夫简介与生平热度:爱国诗人柳亚子的生平简介热度:爱国诗人戴望舒的生平简介热度:现代诗人季羡林生平简介热度:女诗人冰心生平事迹简介热度: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胡适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有众多文学作品。

那诗人胡适生平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胡适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胡适生平简介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因为某些原因胡适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不再触碰的话题,所以大陆上研究胡适的学者比国外还要晚几年。

但是我们熟知的胡适也是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因李大钊等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此与他们分道扬镳。

胡适原名胡嗣穈,字希疆,祖籍安徽绩溪,但是出生在上海,最后在台湾去世。

胡适出生于1891年,当时胡适的父亲胡传奉命前往台湾,两年后母亲就带着胡适前往台湾找他的父亲,但是仅过了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就爆发了,胡适母亲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了上海,最后去了老家安徽,而他的父亲也在同年病逝厦门。

胡适最早是在家乡的私塾上学,后来在1904年与江冬秀订婚后,去哥哥去了上海读书,在1906年考进了中国公学,四年后留学美国,直到1917年回国烦人北京大学教授,编辑《新青年》。

五四运动后与李大钊等人意见不合,后来在1926年毅然决定出国,游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地,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与徐志摩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结识了蒋介石。

1927年到1937年期间胡适一职在大陆活动,直到七七事变后,被蒋介石派往了美国。

胡适一直到1946年才再次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蒋介石曾想让胡适加入国民政府,但是胡适力辞,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1949年再次前往美国直到10年后回到台湾,往返台湾和美国,直到1962年在台湾去世。

胡适作品简介胡适,这个名字是从达尔文文学中提到的典故得来的,字适之。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胡适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有众多文学作品。

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
胡适的作品《终身大事》为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文学 革命”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也是他最先提出来的,而在中 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 及古史研究方面,胡适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胡适的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台湾出版的《自由中国》1959 年3月14日第26卷第6期。
《自由中国》是胡适与雷震(1897—1979)于1949年共同创 办的政论性半月刊杂志,胡适担任发行人,雷震负责际运作。容忍与自由 胡适
一、胡适生平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生于松江。原 名嗣穈,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 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 世。”
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赴美康奈尔大学留学, 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师从 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 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 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 识分子分道扬镳,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 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是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之一。也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的 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
2.包办婚姻:胡适与江冬秀
胡适与结发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是其母亲冯顺弟一手包办的。 在胡适13岁时,随同父异母哥哥到上海读书。临行前他的母亲 为他订了婚。未婚妻是旌德县的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江冬秀。 胡适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就默认了。 1917年秋天,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后,应聘为北 京大学教授。同年12月,胡适尊奉母命,在老家与比他大一岁 的江冬秀举行新式婚礼。1923年7月胡适向江冬秀提出离婚。 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便不敢再提离婚之事。

对胡适总结

对胡适总结

对胡适总结胡适的生平简介胡适(1891年-1962年),原名胡软墨,字适之,浙江绍兴人。

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文学评论家之一。

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政治和教育领域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胡适早年曾留学于美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回国后,胡适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之一。

在这一运动中,他提倡科学、民主、思想解放,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

他的主张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适的贡献对文学的贡献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彻底否定传统文学”的口号,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批判。

他强调文学应当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要追求真实和个性。

胡适提倡的新文学的实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并倡导了以真实感和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小说创作。

他的观点对后来的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政治的贡献胡适在政治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

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政治改革,提倡民主和宪政。

他在《白话革命》中提出了“五权宪政”的主张,主张建立一个具有真正民主制度的国家。

胡适的政治主张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他对中国政治的改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对教育的贡献胡适对中国教育的改革也有重要的贡献。

他提出了“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口号,主张教育应当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胡适在教育领域的主张被广泛接受,并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主张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胡适的思想科学与民主胡适强调科学与民主的重要性。

他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主是最适合人类自由发展的政治制度。

他提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主张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问题。

胡适的科学思维和民主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引领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的⽣平事迹材料 胡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历史家、⽂学家、哲学家,因提倡⽂学⾰命⽽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之⼀。

下⾯是店铺跟⼤家分享的胡适⽣平事迹,欢迎⼤家来阅读学习 胡适⼈物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绩溪县⼈。

出⾝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主义哲学⼤师杜威的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学教授。

常识渊博,曾拥有三⼗多个博⼠头衔;1917年发表《⽂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学⾰命运动的第⼀页;1918年加⼊《新青年》编辑部,⼤⼒提倡⽩话⽂,并撰写现代第⼀部⽩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物之⼀;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胆假设,⼩⼼求证”的实⽤主义⽅法论,在全国影响极⼤;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签订《中美互助条约》。

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代宗师,著述丰厚,治学⽅法上具有徽派朴学遗风。

胡适故居坐落在绩溪县上庄村内,建于清光绪⼆⼗三年(1897)。

正屋南向,砖⽊结构,⼆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

占地208平⽅⽶,建筑⾯积350平⽅⽶。

门⾯⼆柱单门⼀楼式,上嵌砖雕、鸱吻。

门前⿊底⾦字“胡适故居”⽊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

前进堂前摆设“⾝⾏万⾥半天下,眼⾼四海空⽆⼈”,钱君匋书。

东西分列茶⼏、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

西部是胡适和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床、桌、椅、橱、凳等。

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

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兄)使⽤。

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稿和部分著作、胡⽒宗谱、海内外名⼠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

后堂堂前挂胡适⽗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母冯顺娣照⽚。

堂上⾼悬朱底⾦字巨匾“持节宣威”四字,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年”。

当时胡适出任驻美⼤使,这四字意在勉励他衔命持节,不忘国威。

胡适先生生平年表

胡适先生生平年表

胡适先生生平年表胡适先生生平年表一八九一年一岁十二月十七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

一八九二年二岁二月底随母冯顺弟移居浦东。

一八九三年三岁二月随母去台湾其父胡传任所,先住台南,后迁台东。

一八九四年四岁在台东由胡传教认方块汉字。

一八九五年五岁二月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

三月去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家熟读书。

八月胡传(铁花)病死于厦门。

一八九六年六岁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七年七岁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八年八岁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九年九岁在家塾读书。

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小说。

一九○○年十岁在家塾读书。

一九○一年十一岁在家塾读书。

《资治通鉴》中引述范缜《神灭论》片断,对其影响极深。

一九○二年十二岁在家塾读书。

一九○三年十三岁在家塾读书。

开始学“反切”。

一九○四年十四岁一月与江冬秀订婚。

二月从三兄到上海,进梅溪学堂。

是年读梁启超的《新民说》和邹容的《革命军》。

一九○五年十五岁春澳进澄衷学堂,在那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

一九○六年十六岁暑间考取中国公学。

是年加入“竞业学会”,并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小说、诗歌与文章。

一九○七年十七岁仍在中国公学读书。

五月至七月因脚病回绩溪疗养。

一九○八年十八岁七月主编《竞业旬报》。

九月转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一九○九年十九岁十月新公学解散,因失学失业,在上海过放荡生活。

一九一○年二十岁春在华童公学教国文。

五月同二哥绍之去北京温习功课。

七月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正式叫胡适。

八月十六日,从上海坐船去美国。

九月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

一九一一年二十一岁仍在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

七月被举为赔款学生会中文书记。

一九一二年二十二岁九月转入文学院,修哲学、经济、文学。

十一月发起组织“政治研究会”。

十二月代表康乃尔大学大同会,到费城参加世界大同总会,被推为宪法部干事。

一九一三年二十三岁仍在康乃尔大学文学院学习。

五月被举为世界学生会会长。

一九一四年二十四岁四月被委为康乃尔大学学生学生会哲学群学部部长。

【大学语文 精】赠与今年大学毕业生

【大学语文 精】赠与今年大学毕业生
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 现代中国学术的奠基人
“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倡导者之一 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
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 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 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 梦》研究的新红学派。 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的治学方法。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本文是胡适于1932年对 北京大学毕业生的讲演。 • 作者由衷地对新一届毕 业学生作出的临别赠言, 又是对着全国的学子提 出希望。 •选自胡适《读书与治学》
• 胡适用“因果的铁律”,以作鼓舞: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 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 成。”
• 福不唐捐,福,指修福。佛教指供养如来、诸菩萨的善 念信力。福不唐捐,指对如来、诸菩萨的善念信力不会 是白白无意义的,都会得到福果相应的。近代学者胡适 先生经常所言“功不唐捐”,即出自此语,意为世界上 的所有功德与努力,都是不会白白付出的,必然是有回 报的。
• 1962年2月24日于台湾“中央 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 72岁。胡适一生被授予了35个 荣誉博士的头衔。
•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7年《新青年》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引 发了文学革命。
倡导“国语的文学,文学 的国语”。
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起 了决定性作用。
• 1920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部白话诗集创作——《尝试集》 • 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
• 要寻问题。 • 要培养业余兴趣。 • 对毕业生演讲,仍然是这个“防 身药方的三味药”,但概括为更 加开放、更加使人难忘的“问题 丹”、“兴趣散”、“信心汤”。
• “问题丹”
• 美国科学哲学家K.P.波普尔说:“科学的 第一个特征就是始于问题。”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教育启示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教育启示

强调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
强调个人权利
胡适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等。他主张保护 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强调社会责任
胡适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 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推崇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
推崇实用主义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总结词
教育改革对于国民性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是紧迫的必要条件。
详细描述
胡适认为,传统的封建文化和教育体制束 缚了国民的思想和行为,阻碍了国民性的 改造。为了实现国民性的改造,必须进行 教育改革,打破旧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 容,解放人们的思想,促进国民的自由和 全面发展。因此,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 迫性是显而易见的。
的行为。
推崇开放、包容与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总结词
胡适推崇开放、包容与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详细描述
胡适认为,中国的教育应该开放、包容和国际化。应 该借鉴世界各地的优秀教育思想和经验,引进先进的 教育资源和技术,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为中国的 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提倡科学、民主与自由思想
提倡科学思想
胡适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社会和人类行为,反对迷信和 盲从。他认为,科学方法可以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提倡民主思想
胡适主张民主政治,认为民主政 治可以保证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他反对封建专制和官僚主义,主 张用民主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提倡自由思想
胡适主张自由思想,认为自由思想 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反 对权威和思想控制,主张人们应该 有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新文化运动之胡适

新文化运动之胡适

THANKS
感谢观看
06
总结与评价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与贡献
倡导白话文
胡适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动文学语言的 现代化,促进了文学的通俗化和普及化。
提倡科学方法
胡适强调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反对传统的信仰 和迷信,对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思想自由
胡适倡导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反对思想专制和 政治干预,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
胡适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对当时的中 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使得科学和民主成 为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04
胡适的思想与影响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01
02
03
批判儒家思想
胡适认为儒家思想是封建 社会的产物,主张对其进 行批判和改造,以推动社 会的进步。
提倡科学方法
胡适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 性,认为这是推动社会进 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思想偏颇与局限性
思想偏颇
胡适的思想体系存在一定的偏颇和局限 性,他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忽 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他 的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未能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的多 元性和复杂性。
VS
局限性表现
在实践中,胡适的思想在推动中国现代化 进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局限性。例如,他过 于强调西方的民主、科学等理念,忽视了 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导致了一些 不切实际的改革尝试和政策实施。同时, 他的思想也未能有效地解决中国社会的深 层次矛盾和问题,如阶级矛盾、民族问题 等。
在思想研究方面,胡适主张以科学的 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认为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真正理解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02
新文化运动背景

胡适追悼志摩

胡适追悼志摩
摧毁了蛇龙们的老巢,
活泼,秀丽,褴褛的衣衫;
在无底的深渊里我叫—— 他叫声妈,眼里亮着爱——
上帝,我听不到你!
上帝,他眼里有你!
1928年11月2日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生 活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失败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任公一眼看透了志摩的行为是追求一种“梦想的神圣境 界”,他料到他必要失望,又怕他少年人受不起几次挫折, 就会死,就会堕落。所以他以老师的资格警告他:“天下岂 有圆满之宇宙?”
但这种反理想主义是志摩所不能承认的。
他答复任公的信, 第一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 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 凶 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 耳。 ” (韪,是,对。非特,不只。特,只。救度,拯救灵魂得以超
我不知道风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胡适
《再别康桥》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表达作者对志摩的死的巨大悲痛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
单纯的信仰
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
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见你!
残酷的现实
不懈的追求
对志摩追求理想的高度赞扬
他眼里有你
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
我向坚厚的地壳里掏,
第二,他也承认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 追求。 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 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他又相信他的理想是可以创造培养出来的。他对任公 说:“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 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涵之以热满之心血,介词结构后置,即以

胡适-《红楼梦考证》读书笔记

胡适-《红楼梦考证》读书笔记

胡适《红楼梦考证》一、作者的师承及个人背景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绩溪县人。

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约翰·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页;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并撰写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红楼梦考证》诸篇只是考证方法的一个实例。

1921年胡适以《红楼梦考证》一文开创了红学研究的新时代,是新红学的开山祖师。

他以《红楼梦》研究为个案,在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观照下,将前人的考据学、考证学方法进行了系统完整的总结,将其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并给予强调。

二、作者的队友及继承者俞平伯(1900-1990),新红学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红楼梦辩》(1923年)。

胡适将科学的方法引入《红楼梦》的研究中,但由于胡适的文学气质相对较弱,对《红楼梦》的研究仅停留在历史考证阶段。

而俞平伯则是真正地将考证运用到文本中来,将实证与艺术鉴赏相结合,开启了《红楼梦》文学批评的新模式,既不是纯史料的考证,也不是纯主观上的感悟式批评,更不是索隐派的附会之说,而是充分体现了五四精神下现代转型期的文学批评,实现了从文学研究向文学批评的转向。

周汝昌(1918-2012),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

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三、作者的对手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是以批驳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起头的。

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是按品性相类、轶事相征和姓名相关为索隐标准,据此提出《红楼梦》为政治小说,并索隐出《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所影射的清初重要事件及知名人士。

《我的母亲》(胡适)

《我的母亲》(胡适)

• 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 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 了。” • ——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 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 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 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 ——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 母亲的感激。
问题探究
⑷母亲是旧社会传统的“良母”典型,她的美好 品德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她的一些思想观念并 不完全符合新时代女性的价值取向,不能毫无保留 地加以提倡.
总评:
母亲身上带着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的烙印,对她 的评价,可能是仁者见仁.但“可怜天下父母心”在 任何时代都是相通的,这位体现中国传统美德的母 亲,在今天仍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激起我们情感 母亲为什 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勉强说“打得好”? 对于母亲的这种态度和做法,“我”是怎样认 识的? “饮泣吞声”是因为儿子挨打而感到痛苦, “勉强说‘打得好’”是希望儿子读书上进, 表现母亲关心教育儿子的复杂感情。“我”当 时是“不敢怪”,如今是感念。
6、对不负责任的五叔说的话, “母亲气得大 哭……她才罢休”.对这应如何理解?
这里写母亲“很有刚气”的一面.从平时 看,这算不上多大的人格侮辱.但作为一名年 轻的寡妇,这样做,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她认为 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这事忍不了,所以 “气得大哭”.直叫那说话不负责任的五叔认 错赔罪才罢休。
课堂练习
1、写出拼音或者汉字。 文zhōu zhōu( 绉绉 ) 万laì ( 籁 )俱寂 )转反侧 眼翳( yì )病 zhǎn( 辗 瞥( piē )见
⑴ 母亲在为人处事方面,克己谦让,宽容善待, 和睦仁慈,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 ⑵ 教子严格严厉,是因为丈夫去世早,孩子是她 唯一的寄托和希望,深感教子责任重大,爱之深 则责之切,这可理解. ⑶母亲宽以待人,严以教子的品性对作者的影响 非常大,让作者学会了待人接物和气,宽恕体谅 他人,学习勤奋守时,做人自省自律.

我所认识的胡适

我所认识的胡适

我所认识的胡适------ 伟大的他拥有完整的人生。

一、胡适生平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他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早年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二、文学兴趣的由来(父母亲的影响)在胡适的早期成长岁月中,父亲这一角色,在实体上,是缺失的,但也不能否决胡适的父亲对他没有一丝影响。

在胡适《四十自述》关于对父亲的描述中可以知道,胡适的父亲胡传去世时,胡适年幼,在胡适的记忆里,关于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他以后能忆起的不过是在短暂的相聚中一家三口的天伦之乐,父亲教他识字的情形,以及父亲的死讯传回家乡时,家里的凄惨情状。

而其母冯顺弟在对胡适的性格影响和文学培养中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母亲是胡适人生中的教科书。

23岁成为寡妇的冯顺弟之所以在家道中落中撑起生活的重担,任劳任怨,全是为了年幼的胡适。

儿子是她生命支撑的动力和源泉。

这位大字不识的农家寡妇在小胡适身上投下了让他一生受用不竭的资本:为学和做人。

对于胡适的学业,她管教很严,千方百计地履行胡传的遗嘱,送儿子读书。

生活窘迫,但胡适的母亲却舍得在学金上下本钱。

胡适适后来回忆说,他“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正是他的母亲增加学金所得的大恩惠。

胡适

胡适
诗歌专题一:胡适
一、胡适的生平及影响
(一)胡适的生平: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著名学 者、诗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 改名胡适,字适之。 (二)个人事迹 A.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 B.1910前往美国求学,师从著名教育家约 翰· 杜威. C.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D.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 倡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
E.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 大使。 F.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G. 1949年去美国,1958年返台湾任中 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三)成就及影响 从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他在哲学、 文学、国学、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的著作《文学改 良刍议》、《中国哲学吏大纲》、《尝试 集》、《<红楼梦>考证》、《白话文学史》 等犹如闪电惊雷,掀天揭地,在学术界激 起了层层波涛。

新诗改革的诗路轨迹-《尝试集》:
(1)《尝试集》的诞生
‚尝试成功自古无‛,故翁这话未必是。我 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莫想小试便成功,那有这样容易事!有时试到 千百回。始知前功尽抛弃。即使如此已无愧, 即此失败便足记。告入此路不通行,可使脚 力莫浪费。 我生求师二十年,今得‚尝试‛两个字。作 诗做事要如此,虽未能到颇有志。作‛尝试 歌‛颂吾师,愿大家都来尝试!(代序二)

第四类:全新的创造。《老鸦》《一 念》
《一念》:
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 旋; 我笑你绕地球的月亮,总不会永远团圆; 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总跳不出 自己的轨道线; 我笑你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 上我区区的心头一念。 我这心头一念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 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湖边; 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 三千万转!

胡适生平

胡适生平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安徽绩溪人。

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

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

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

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

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

嗣后又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一系列论文,把白话文学提到“中国文学之正宗”的地位,这是文学观念一个大变革。

他提出文学革命要创造一种“活的文学”,即“国语的文学”。

这对于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与此同时,他还发表《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新诗》等有关创作的理论文字,率先发表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写成了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他还写了许多自然畅达的传记作品和杂文,翻译了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等的一些世界名作,以供创作新文学的借鉴。

在学术上,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

在治学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学术界深有影响。

所有这些,使胡适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但他又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鼓吹实验主义和改良主义。

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提倡“好人政府”。

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

胡适的生平简介

胡适的生平简介

胡适的生平简介胡适,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胡适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用!胡适简介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胡适信奉实验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去美国。

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人物生平公元1891年,12月17日未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

公元1893年,随母亲冯顺弟前往台湾其父胡传任所。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母亲离开台湾返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省徽州绩溪县上庄村,进家塾读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的生平简介胡适,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胡适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用!胡适简介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胡适信奉实验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去美国。

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人物生平公元1891年,12月17日未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

公元1893年,随母亲冯顺弟前往台湾其父胡传任所。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母亲离开台湾返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省徽州绩溪县上庄村,进家塾读书。

其父胡传病逝于厦门。

公元1904年,与江冬秀订婚,从三兄到上海,入梅溪小学堂。

公元1905年,进澄衷学堂。

公元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

公元1908年,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公元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

公元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约翰;杜威。

公元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同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公元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公元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

公元1921年,作《杜威先生与中国》。

公元1922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

在其第二期(1922年5月14日)与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公元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公元1925年,2月参加北京善后会议,并参与起草部分会议文件。

公元1926年,与其师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

游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诸国。

公元1927年,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

在上海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上结识蒋介石。

公元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任中国公学校长。

公元1929年,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标志人权运动的开始,随后发表《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对于建国大纲的疑问》、《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

公元1930年,胡适、罗隆基、梁实秋三人有关人权问题的文章结集为《人权论集》交新月书店出版,后被国民党政府查禁。

4月10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公元193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并邀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创办《独立评论》,胡适先后共为其撰写了1309篇文章。

公元1935年,1月4日抵达香港,逗留五天,主要接受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多次要求出任驻日本大使未果。

公元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于1937年8月19日要求胡适即日前往美国争取美方对中国的支持。

公元1938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

公元1942年,9月8日辞去驻美大使一职,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公元1943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公元1944年,9月在哈佛大学讲学。

公元1945年,出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代表团代表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以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份,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公元1946年7月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校长。

11月28日,蒋介石向国民代表大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并郑重致词,说明其要点,由大会主席团主席胡适接受。

12月25日,国民大会正式三读通过宪法草案,国民大会闭幕,由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接受胡适递交宪法。

公元1947年1月24日蒋介石想请胡适出任中华民国考试院长和国府委员,但胡适坚持不肯加入国民政府而力辞。

4月,王耀武托季羡林给胡适捎去信,致以敬意与问候,并邀请胡适在方便的时候莅临济南作学术演讲。

旋即得到回信,胡适答应相机来济南与教育界同行们共同研究山东的教育。

公元1948年4月3日蒋介石认为中华民国宪法为内阁制,实权在内阁,中华民国大总统应为虚位,请公正人士较佳,所以想叫中国国民党支持无党籍的胡适出马竞选行宪后第一任总统,等胡适当上总统后再任命蒋中正为中华民国行政院长,胡适同意,但后来因国民党中执会还是支持蒋介石选总统而变卦。

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不为所动,毅然决定离开北平。

12月北平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邀请胡适在中南海怀仁堂商讨是战是和,胡适送了八个字和比战难,坚持待变。

12月13日朱家骅、傅斯年、俞大维、陈雪屏四个人在南京设法派飞机去接胡适南下。

本坚持不肯丢下北京大学不管。

12月14日在南京方面的劝说下离开。

12月15日下午4点,傅作义派了部队护送胡适到北京南苑国际机场上了飞机。

夜里十时到达南京明故宫机场。

公元1949年3月9日蒋介石派蒋经国赴上海访胡适。

4月6日胡适应中华民国政府要求,从上海搭威尔逊轮前往美国当说客,为和平解决国共内战问题寻求美国政府的介入。

4月21日船抵旧金山,得知1949年4月19日政府拒绝中共24项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已渡江,此时局势已定,胡适在美处处碰壁,而发表《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旅美时,与张爱玲相识,结下友谊。

《自由中国》创刊,胡适任名义上的发行人。

6月7日新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阎锡山发表胡适为外交部长,但胡适拒绝上任。

公元1950年3月初,胡适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

应聘为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

6月23日主管亚太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约见胡适﹐试图说服胡适出面领导流亡海外及台湾的反共亲美的人士﹐以取代蒋介石的政权,胡适对此表示全无兴趣。

公元1952年胡适和蒋廷黻在纽约有意联合组织反对党以在台湾推行民主政治,但在胡适返台与蒋介石讨论后,遭到蒋介石的反对,以致组党失败。

公元1954年2月至3月,六十四岁的胡适到台湾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担任“临时主席”。

公元1955年,中国大陆掀起批判胡适运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胡适住在美国搜集了这八本书,认真作了批注。

而批判胡适运动的起因,根据耿云志的说法是:这句话我想是他一生里,讲的最有失绅士风度的一句话,胡适说按照毛泽东当时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毛泽东非常决断地发动一场全国规模的彻底批判胡适的运动。

公元1957年11月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公元1958年4月返回台湾定居就任。

自此,胡适多时往返台、美两地。

期间因为经济关系,将《胡适文选》及《胡适自述》等所有著作,以买断方式卖与出版公司。

公元1959年,兼任台湾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主席。

公元1960年,雷震与台、港党外人士共同连署反对蒋中正违背中华民国宪法三连任总统,胡适为连署人之一。

之后,雷震筹备组党事宜,胡适虽未参与,但多所鼓励。

1960年9月,雷震因“共谍”案被捕,史称雷震事件,而此事件,一般认为是蒋中正为阻止雷震筹组新党而策划。

当时仍为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虽未受到此案株连,也参与营救雷震,不过并没有成功。

对此胡适曾留下三千字的日记说明始末。

公元1961年2月胡适参加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的宴会,刚抵达时感到身体不适,送至医院脉搏跳至135次,痰中带血,医生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此次住院2月,后回家自养,但身体已日渐衰弱。

11月病情恶化,至台湾大学医学院疗养。

公元1962年1月从台大医院出院。

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开酒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胡适去世获得哀荣。

3月1日蒋介石前往祭吊,并亲书挽联一副,适之先生千古,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

然后蒋在胡适去世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闻胡适心脏病暴卒,对革命事业确实去除了一个障碍。

胡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