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离魂》的前身与后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倩女离魂》的前身与后世

文‖王永恩

【摘要】元代剧作家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剧作。它既继承了前代《搜神后记》

、《灵怪录》、《幽明录》中许多“离魂”的情节,并对后世的如《牡丹亭》、《画中人》、《秣陵春》等剧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倩女离魂》还借鉴了《西厢记》张生梦中莺莺月夜追赶的内容,并加以丰富。此后的《玉簪记》、《牡丹亭》等都在《倩女离魂》的基础上将之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剧中的重要情节。

【关键词】

《倩女离魂》;郑光祖;离魂;影响

郑光祖所作的元杂剧《倩女离魂》以其丰沛的想象、绮丽的语言、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而成为元杂剧中的翘楚,历来颇受好评。《倩女离魂》来源于唐传奇《离魂记》,而《离魂记》则和前代诸多的魂形分离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倩女离魂》也显然对同时代的作品有所借鉴。《倩女离魂》问世后,一时模仿者甚众,成为了戏曲创作的一种类型。

《倩女离魂》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情节莫过于“离魂”,它以奇特的想象、浪漫主义的格调倾心歌颂那自由的灵魂,表达着对自由爱情的渴望。

中国人的灵魂信仰可以追溯到远古,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是有精神魂魄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说:“山川草木,井灶污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之中,亦有魂魄;况天地为物至之大者,,于理当有精神。”[1]63人们普遍认为,人的灵魂如果离开身体,就会出现梦境、影子、失神、重病等情况。在这样的观念的支配下,描写“离魂”的文学作品也不少见。灵魂出窍的故事最早大概在晋代《搜神后记》中出现,书中记载了一个“魂形离异”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个人的身体和灵魂分离,而且两者还同时出现:

宋时有一人忘其姓名,与妇同寝。天晓,妇起出,后夫寻亦外出。妇还,见其夫犹在被中眠。须臾,奴子自外来,云:“郎求镜。”妇以奴诈,乃指床上以

示奴。奴云:“适从郎间来。”于是白驰其夫。夫大愕,便入。与妇共视被中人。高枕安寝。正是其形,了无一异。虑是其神魂,不敢惊动。乃共以手徐徐抚床,遂冉冉入席而消灭。夫妇惋怖不已。少时,夫忽得疾,性理乖错,终身不愈。

与此相似的作品还有《灵怪录》中的《郑生》:

郑生者,天宝末应举之京。至西郊,日暮投宿主人。主人问其姓,郑以实对。

内忽使婢出,云:“娘子合是从姑。”须臾,见一老母自堂而下。郑拜见,坐语久之。问其婚姻。乃曰:“姑有一外孙女在此,姓柳氏,其父现任淮阴县令,与儿门第相。今欲配君子,以为何如?”郑不敢辞。其夕成礼,极人世之乐,遂居之。数月,姑谓郑生可将妇归柳家。郑如其言,挈其妻至淮阴,先报柳氏,柳举家惊愕,柳妻意疑令有外妇生女,怨望形言。俄顷,女家人往视之,乃与家女无异。既入门,下车,冉冉行庭中。内女闻之,笑出视,相值于庭中,两女忽合,遂为一体。令即穷其事,乃是妻之母先亡,而嫁外孙女之魂焉。生复寻旧迹,都无所有。[2]

稍后,在南北朝的《幽明录》中记载的庞阿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离魂的故事:

钜鹿有庞阿者,美容仪。同郡石氏有女,曾内睹阿,心悦之。未几,阿见此女来诣阿。阿妻极妒,闻之。使婢缚之,遂还石家。中路,遂化为烟气而灭。婢乃直诣石家,说此事,石氏之父大惊曰:“我女都不出门,岂可毁谤如此。”阿妇自是常加意伺察之,居一夜,方值女在斋中,乃自拘执,以诣石氏。石氏父见之,愕贻曰:“我适从内来,见女与母共作,何得在此?”即令婢仆,于内唤女出,向所缚者,奋然灭焉。父疑有异,故遣其母诘之,女曰:“昔年庞阿来厅中,曾窃视之,自尔仿佛,即梦诣阿。乃入户,即为妻所缚。”石曰:“天下遂有

如此奇事。”夫精情所感,灵神为之冥著,灭者盖其魂神也。既而女誓心不嫁。经年,阿妻忽得邪病,医药无徵,阿乃授币石氏女为妻。

故事中的石女因爱慕庞阿的“美容仪”,于是,她的灵魂离开了身体去找庞阿。几经周折,终于嫁给了庞阿。这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离魂故事,这个故事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故事是因“情”而起。在整个故事中,没有描写男方对女方的爱慕,或者两情相悦,而只写了女方对男方的感情。由于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女方竟然灵魂和身体分离,自行去寻找男方。二是故事的离奇。囿于条件的束缚,石氏女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家里人也不会让女儿随随便便去和男人交往的,于是,她一方面受制于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她又可以让她的理想自由地得以实现。石氏女的身体还在家中,而灵魂可以去见心爱的人。这样的处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极好地调和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既没有违背封建伦理道德,又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是一个折中的方案。三,故事的最终结局,不是灵魂和身体的分离,而是二者合二为一,且石氏女如愿以偿地嫁给了庞阿。

《倩女离魂》及其前身《离魂记》显然都模仿了《庞阿》的故事框架,《倩女离魂》就篇幅而言比《庞阿》和《离魂记》都要长许多,它把离魂的戏写足了,并由此建立起离魂故事的新的范式。《倩女离魂》细腻地描写了倩女离魂的原因,既是因为母亲的干扰,同时也是担心王文举科举考中后会变心。而现实中的倩女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当王文举离开她后,她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中。由此,她的灵魂脱离了身躯,独自去寻找王文举。《倩女离魂》在第二折中描写了离魂如何去追赶王文举,并说明他同意带她一起进京。第三折中写现实生活中的倩女相思成病,备受情感的煎熬。第四折写倩女的灵魂和躯体的再度重合。这样的情节安排较之《庞阿》和《离魂记》显然充实多了,而且作者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要求婚姻自主,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倩女离魂》问世后,其情节给了后世的剧作家很多的启示,于是,这样的文艺作品也不断地涌现出来。在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首推明代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此剧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娘因春日游园,梦见和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却发现是一梦,寻梦不得,郁郁而终。杜丽娘死后,判官允许她自己去寻找丈夫,三年后她在梅花观找到了柳梦梅。柳梦梅掘坟得丽娘的真身,使其还魂。最终,杜宝接纳了柳梦梅,一家团圆。《牡丹亭》的精华部分在于杜丽娘的“梦”,她渴望爱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无法得到爱情,更糟糕的是,甚至连这种可能性都不具备。她的爱情只能在梦中,一个不受现实约束的条件下才可能得到满足。杜丽娘因情感梦,因梦而病。最终是依靠了超自然的力量才得到了理想的爱情。

明末吴炳的传奇《画中人》也有类似的情节。书生庾启将自己意中的美人画了一幅肖像,后得华阳真人指点,昼夜对画中人跪拜,并以“琼枝”之名呼之。刺史之女琼枝,耳中日夜闻人呼唤,于是灵魂由画中下来与庾启相会,二人情意相投,相处甚洽。庾启的表哥胡图发现此事后出于忌妒告诉了庾父,庾父命将画烧掉。庾启回家后得此噩耗,立即哭倒,陷于自责。琼枝真身于父携她上任途中死去,父母将其灵柩暂寄于再生寺。庾启上京应试,经过再生寺时与琼枝的鬼魂相遇。庾启的真情唤回了琼枝,琼枝在这真情的感召下终于起死回生,

有女,曾内睹阿,心悦之。未几,阿见此女来诣阿。阿妻极妒,闻之。使婢缚之,遂还石家。中路,遂化为烟气而灭。婢乃直诣石家,说此事,石氏之父大惊曰:“我女都不出门,岂可毁谤如此。”阿妇自是常加意伺察之,居一夜,方值女在斋中,乃自拘执,以诣石氏。石氏父见之,愕贻曰:“我适从内来,见女与母共作,何得在此?”即令婢仆,于内唤女出,向所缚者,奋然灭焉。父疑有异,故遣其母诘之,女曰:“昔年庞阿来厅中,曾窃视之,自尔仿佛,即梦诣阿。乃入户,即为妻所缚。”石曰:“天下遂有如此奇事。”夫精情所感,灵神为之冥著,灭者盖其魂神也。既而女誓心不嫁。经年,阿妻忽得邪病,医药无徵,阿乃授币石氏女为妻。

故事中的石女因爱慕庞阿的“美容仪”,于是,她的灵魂离开了身体去找庞阿。几经周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