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新批评讲解..

合集下载

13.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课堂PPT)

13.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课堂PPT)
西方文学理论
英美新批评文论
1
概述
一、英美新批评 (一)英美新批评,也被称为“本体论批
评”“文本批评”“客观主义批评”等, 是20世纪20年代肇始于英国、30年代至60 年代兴盛于美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 (二)它将文学批评的重点由时代和作者转 向作品,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倡导对文本的形式结构和意义进行细读, 推崇“科学化的”解读和客观主义批评。
9
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
(四)评价 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和诗歌创作的非
个性化理论,要求文学研究重点关注文学作品内 部过程而非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重视对文本客 观性、语言复杂化和情感结构的研究,摒弃了实 证主义和印象主义的主观批评,这种批评观成为 新批评的“细读”“本体论”等理论的支3
二、情感语言与实用批评
(三)细读
1、细读是指对作品词语进行封闭的、细致的阅 读和分析,它要求批评者排除和作品无关的杂 念,对作品文本进行客观谨慎的阅读与考察。
2、瑞恰慈认为所有的好诗都要求细读,它鼓励 要恰到好处地注意它的字面意义,这要靠读者 的鉴赏力来发现。
3、细读方法是瑞恰慈在剑桥大学进行的文学教 学实验的成果和总结。隐去诗人名字让学生阅 读。
14
二、情感语言与实用批评
(四)文学语言的四种意义
瑞恰慈指出应该运用细读方法对文学语言的 四种意义进行辨析。这四种意义分别是:
1、字面意义,是指作者运用语言所谈到的事物, 实际发读者感受和思考的契机;
2、情感意义,是作者对自己所谈到事物的情感态 度。
3、语气,是作者对于读者的态度,它往往能反映 初作者对于自己和读者之间关系的看法;
3、浪漫主义文论主张作者决定论,认为了解作者 的身世和性情是理解作品的前提。

《英美新批评》PPT课件

《英美新批评》PPT课件

编辑课件ppt
17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燕卜荪
含混与复义(Ambiguity and pluri-signation)
定义改为:“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 微,只要它使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反应。 (兰色姆读者反映)。
美国批评家威尔赖特层建议用“多义性” (pluri-signation),赵毅衡建议译为复义,意指 意义的复合性。
编辑课件ppt
16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布鲁克斯
释义谬误(Heresy of paraphrase):在1947年出 版的《精制的瓮——诗的结构研究》中指出, 诗就是诗,它不能用散文复述,而传统批评家 正是犯了这种“释义谬误”,导致了诗的错误 解释。布鲁克斯认为诗中释义部分至多只是脚 手架而已,如果以释义作为分析诗的立足点, 不仅误解了诗,而且使诗变得不完全了。威 廉·维姆沙特和蒙罗·比尔兹利分别提出了“意图 谬误”和“感受谬见”两个概念,认为这会影 响诗的阅读,强调文学研究只以作品为中心, 而与作者和读者无关。这是对布鲁克斯“释义 谬误”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英美新批评
梁思睿
编辑课件ppt
1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目录
1.新批评简介 2.代表人物 3.各时期代表人物具体观点 4.新批评与中国文学的一些联系 5.总结
编辑课件ppt
2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新批评(New criticism)
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20世纪 30年代在英国雏形,在美国成形。四 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以文学文 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细读文 本的批评理论流派。

文学鉴赏与批评3(英美新批评)

文学鉴赏与批评3(英美新批评)

出来的”,他们最终不过是结合在某种境界中,这种境界虽是 “宁静”,但仅指诗人被动的伺候它们变化而已。自然,写诗 不完全就是这么一回事。有许多地方是要自觉的,要思考的。 实际上,下乘的诗人往往在应当自觉的地方不自觉,在不应当 自觉的地方反而自觉。两重错误倾向于伎他成为“个人的”。 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 性。
二、基本理论
(二) 瑞恰兹的诗歌语言论和语境论 1.诗歌语言即诗性语言,是一种指向情感,没有具 体指称客体因而无法证伪的“伪陈述”。 它具有虚构性、模糊性,使人面对人性、心灵,感 知生命的张力和质感。 "曹雪芹不在了,那棵树还在,他相信那棵树一定 见过曹雪芹."(《活着之上》)
第 二 章 新 批 评 基 本 理 论 瑞 恰 兹
/ /
一、概念内涵
新批评的发展
新批评奠基者是艾略特和瑞恰兹。 兰色姆是理论发展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和学生艾伦·退特、布鲁克斯、沃伦发表了 大量论文著作,提出了新批评的基本观点, 形成了人称“南方集团”的文论派别。 新批评在二战后达到鼎盛。美国大批理 论家加入这一阵营,视野开阔的维姆萨特、 韦勒克在40年代后期与布鲁克斯、沃伦在耶 鲁大学任教,形成了新批评的后期核心“耶 鲁集团”。
第 二 章 新 批 评 基 本 理 论 艾 略 特
/ /

我们得相信说诗等于“宁静中回忆出来的感情”(华兹华 斯)是一个不精确的公式。因为诗不是感情,也不是回忆,也 不是宁静。(强调情感是文学的基本元素,审美情感是理性沉 淀后的情感。)
诗是许多经验的集中,集中后所发生的新东西……这种集中 的发生,既非出于自觉,亦非由于思考。这些经验不是“回忆
2018/5/24 ——《传统与个人才能》(卞之琳译)

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一节 艾略特、瑞恰慈和燕卜逊
4、【客观对应物】
为了做到“逃避感情”和“逃避个性”,艾略特在《哈 姆雷特》一文中,提到了著名的“客观对应物”的观点, 认为应该寻找客观对应物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借以成为 诊治浪漫主义情感放纵的药方。
客观对应物是指,诗人寻找到的把自身情感外在转化后 的某种媒介。
艾略特提出“客观对应物”的概念,是试图克服19世纪 文学中出现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也是浪漫主 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
西方文学理论
英美新批评文论
概述
一、【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也被称为“本体论批评”“文本批 评”“客观主义批评”等,是20世纪20年代肇始于英国、 30年代至60年代兴盛于美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
它将文学批评的重点由时代合作者转向作品,认为文学 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倡导对文本的形式结构和意义 进行细读,推崇“科学化的”解读和客观主义批评。
概述
四、【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 英国: 艾略特、瑞恰慈、燕卜荪。 美国: 兰色姆、退特、布鲁克斯。
第一节 艾略特、瑞恰慈和燕卜荪
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
1、【艾略特】
艾略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诗人和批评家之一,出生于 美国,定居于英国。
注重对具体诗人的评价和鉴赏,也注重对文学全面、整 体的思考。
“张力”是新批评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 念,由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用来概括诗 的突出性质和考察、评价诗的意义创造。
推特所说的张力是逻辑术语,是逻辑术语的外延和内涵 去掉前缀形成的,外延和内涵原本分别指概念的适用范 围和在概念中反映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在退特的引申 中,外延指的是诗的一项之间概念上的联系,内涵指的 是诗歌的感情色彩或联想意义等,

语义细读之英美新批评 PPT

语义细读之英美新批评 PPT

桑塔格《反对阐释》对 新批评的批评
• “文学的魅力和文化价值,从来并不认为 在于意义的复杂性——至少不是那种需要 严格阐释的‘意义’,而在于直觉的接受, 无需煞费苦心地分析,善于接受的读者就 能领会其要旨。” • “如果文学既需要被欣赏又需要被阐释, 如果在阅读和欣赏文学时,阐释已经无形 地存在,那么文学的纯粹性和自足性一开 始就受到损害。” • 指出新批评自相矛盾。 • 中国式的误读就在于忽略了新批评的科学 主义倾向。
• 瑞恰兹先后6次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任教,讲授“英文”、“西洋小说”、“文学 批评”、“诗歌”、“戏剧”等课程。 • 燕卜荪 1937 ~ 1940 年在西南联大、 1947 ~ 1952 在北大任教,王佐良、李赋宁、杨周翰、赵瑞 蕻等人都曾受教于燕卜荪。
燕卜荪在西南联大的故居
英美新批评为20世纪文学研究 提供了系列的重要概念和范畴
• 新批评创造的一些理论概念,在今天已经成为现代文学 批评的通用术语,如“反讽”、“复义”、“语象”、 “构架”、“肌质”、“张力”、“文本”等等。 • 概念和术语往往是思维轨迹及其理论节点的显示;是对 研究对象的发现、建构,也是对其特性和特征的概括。 • 新批评创造的理论术语能够流传下来,被其他学派认可, 说明新批评的思路和概括对理解和解释文学是有价值的
英美“新批评”发展概况
• 第一时段: 1915年~ 1930年,新批评的发轫期。提出 与语言和语义研究有关的各种文学见解,集中阐述了 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 第二时段: 1930年~ 1945年,新批评的形成发展期。 在文学研究上形成了新批评特有的“问题意识”和相 对近似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确立了在文学研究上 的主导地位。 • 第三时段: 1945年~ 1957年,是新批评的鼎盛时代; 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新批评的影响逐渐衰落。

英美新批评讲解课件

英美新批评讲解课件

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关注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以分 析作品的形式要素为主。
形式主义批评的特点
注重作品的形式创新和艺术实验,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反对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评论方法。
形式主义批评的应用
适用于分析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 的形式特征和艺术创新。
与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关系
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
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新批评则更注重文本的语义和修辞。
新批评观点
文本是意义的载体,其意义是通过语言的特殊使用产生的,而非仅仅是形式或结构的产 物。
与读者反应批评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读者反应批评
强调读者的主观反应和解读,后现代主义则 质疑文本的确定性和作者的权威性。
随着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传统文学批评方法难以满足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需求,英美 新批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重视文本独立性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性,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应该通过文本自身 的语言和结构来解读。
主要观点与理论
文本中心论
英美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独立自足的客 体,其意义和价值不依赖于作者、读者或
英美新批评讲解
目 录
• 英美新批评简介 • 文学作品分析方法 •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技巧 • 英美新批评与其他文学批评流派的关系 • 英美新批评的局限性与评价 • 英美新批评的未来发展
01
英美新批评简介
起源与背景
20世纪初期
英美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初期,是当时文学批评界的一个重要流派。
受到传统文学批评的挑战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
01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词汇、句子的意义和关系进行分析

13.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13.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7
8
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
(三)客观对应物
1、为了做到“逃避感情”和“逃避个性”, 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提到了著名 的“客观对应物”的观点,认为应该寻找客 观对应物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借以成为诊治 浪漫主义情感放纵的药方。他认为《哈姆雷 特》因主要人物情绪失控而成为失败的戏剧。 2、客观对应物是指,诗人寻找到的把自身 情感外在转化后的某种媒介。
21
二、张力、反讽和悖论
(一)张力 1、“张力”是新批评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 个概念,由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用来 概括诗的突出性质和考察、评价诗的意义创造。 2、推特所说的张力是逻辑术语,是逻辑术语的外延和 内涵去掉前缀形成的,外延和内涵原本分别指概念的 适用范围和在概念中反映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在退 特的引申中,外延指的是诗的一项之间概念上的联系 ,内涵指的是诗歌的感情色彩或联想意义等。
一、本体论批评
(二)“构架-肌质”理论 1、所谓“构架”,是指逻辑意义,如房子的 梁和四壁的墙。是诗篇结构或者逻辑核心。 2、所谓“肌质”,是诗的本体论部分,如房 子四壁的墙皮上的装饰和点缀,这是诗的本质 与精华,是诗之所以为诗的部分。 3、构架与肌质的关系是对立的,或更确切的 说,兰色姆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互相干扰的。
29
二、张力、反讽和悖论
(二)感受谬误 2、回顾(感受说)的历史和分类 (1)唯情感论,即以读者受感染的程度衡量诗的价值; (2)唯想象论,即以作品产生的各种快感、生动逼真和 感染力所激发的读者想象、思想的启迪以及灵魂的震 颤来评判诗歌; (3)生理学类型,即以引发身体反应的阅读感受来评判 诗歌,如经常被引用的“起鸡皮疙瘩”的体验、“掀 去天灵盖”、“沿着脊椎骨一阵寒颤”的感受;

英美新批评讲解..共42页文档

英美新批评讲解..共42页文档
英美新批评讲解..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孔子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一、发展概述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

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

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

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

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

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

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

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英美新批评讲解

英美新批评讲解



莫泊桑《项链》
小说的主人公马蒂尔特,是一位漂亮的女士,她的 丈夫是一个普通职员,们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 活,渴望参加贵族上流社会的交际活动,为出席一场盛大 晚会,她用积攒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向好友借 了一串珍珠项链。马蒂尔特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风头,她 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却在兴奋之余将珍珠项链丢了。她 只好隐瞒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节衣缩食度过 十年的还债生涯,艰难生活中,马蒂尔特年老色衰,后来, 她偶然得知那项链只是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她白白辛苦 10年,充满了讽刺。
2016/3/29
新批评含混理论举例

陶渊明《饮酒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元稹《遣悲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窑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为将中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新 批 评 的 细 读 法
若过分偏重于字典意义,诗便少了诗味,过分偏重于隐喻意 义,又常造成晦涩难懂。只有在两者的相互约束、相互限制 中,使隐喻意义在尽可能理解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使字面意 思在尽可能暗示的范围内保持其意义的一致性,才能使诗内 涵丰富而又耐人寻味。
《偶然》
新批评张力理论举例
1邓恩《告别诗.节哀》 因此我们两,灵魂是一 体, 虽然我必须离去,然而 我不能忍受。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文学观是新批评的方法 论的重要理论基石。他反对浪漫主义直接抒情 的创作手法,非常推崇法国的象征主义,即以特 定事物来暗示情思的创作方法,对新批评家注重 发掘文字中所暗示和含混不清的东西很有影响。 他认为就诗人与诗的关系而言,“ 诗人没有什 诗人
艾略特

《英美新批评》课件

《英美新批评》课件
跨学科的批评理论融合:随着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趋势,英美新批评与哲学、心理 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理论 资源。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应用与发展
全球化语境为英美新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新批评理论在分析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时,能够提供一种跨 文化和跨语言的批评视角,促进文学的国际交流和理解。
新批评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将更加注重比较文学的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揭示文学的普遍性和 差异性,推动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对文学批评的贡献与影响
英美新批评对文学批评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注重文本细读和作品内在结构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强 调对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性,推动了文学批评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
比较诗学研究
新批评注重比较诗学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诗学思想和理论,揭示诗学的共性和 差异,推动诗学的交流和发展。
05 英美新批评的局限与挑战
CHAPTER
对形式主义的过度强调
要点一
总结词
过度关注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忽视作品的社会、历史和文 化背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英美新批评派过于强调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将文学作品视 为独立的、自足的艺术品,忽视了作品所处的社会、历史 和文化背景对作品的影响。这种倾向导致了对文本的孤立 解读,限制了对作品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特点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具有自身的价值 和意义。同时,它也注重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的细致分析,以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艺 术价值。
英美新批评的发展历程
起源
英美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 主要代表人物有I.A.理查兹、T.S.艾略特等。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20年代发端于英国,20年代形成于美国,40至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了统治地位,60年代虽然逐渐衰落,但在今天的欧美理论界仍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在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理论中无出其右。

一、艾略特艾略特“无个性理论”是其对新批评的主要贡献。

艾略特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这就将作者的地位大大降低,而强调了“诗”在批评中的本体论地位,使得文学文本在理论研究中占据了中心地位。

同时,诗人的创作不仅是个人行为,还要在和前人的比较过程中、在文学传统的历史长河中获得对诗人的客观评价。

所以艾略特认为,诗是一切诗的有机整体。

在创作中,诗人需要不断地放弃自己,“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

”诗人应当避免吧作品当做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而是要用客观的事物或者意象来暗示自身的情感和心境。

这种意象便是“工具”,即“客观对应物”,只能在文本中才能找到。

因而是文本本身而不是诗人才是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

所以,诗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是低于文本本身的。

这种“无个性论”将文学理论研究中心转移到作品,只有文本才是读者批评和鉴赏的中心,也只用通过文本,才能找到作者意义参照的基点。

二、瑞恰兹如果说艾略特为新批评派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的话,那么瑞恰兹则为新批评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

1、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在瑞恰兹看来,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各种机会,能使人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但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

信仰在科学的发张中缺失。

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承担了重新组织人们心灵的重任。

诗歌对事物的陈述是“伪”的,但却使我们面对人性和心灵,拓宽了人们的感受力,进而使人们重新面对世界,恢复它的诗性。

2、语境理论瑞恰兹通过语义学分析找到诗歌语言的特征、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对于意义的分析应当从思想、语词符号以及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

英美新批评——精选推荐

英美新批评——精选推荐

英美新批评(Anglo- American New Criticism)1.概述在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领域,新批评是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吸收、借鉴、运用并发展了形式主义的概念和方法,一度在英美文坛成为批评的基本范式。

(郭宏安, 1997, 353)它是二十世纪欧美第一个倡导形式研究的文艺文化理论。

(朱刚,2006,44)英美新批评在当今的文学和文本研究领域都占据非同寻常的地位。

一方面,它是当代文学评论家不再使用一种理论,因此不能称之为当代理论;另一方面,流行于二十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的新批评对我们的文学阅读和写作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它的一些重要理念已经融进了大多数文学评论家的批评方式中。

(Loris Tyson,1999,117)1.1 发展历程英美新批评(以下简称“新批评”)的历史延续了近半个世纪,批评家一般把新批评的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1910-1930),成形(1930-1945),鼎盛(1945-1957)。

(朱刚,2006,48)在第一个阶段,当时英国的T.S.艾略特、I.A.瑞恰慈和威廉·燕卜逊及美国的约翰·克柔·兰色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

在第二发展阶段,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一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家大量增加,新批评派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里的文学教学以及文学教科书。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T.S.艾略特、瑞恰慈、燕卜逊、兰色姆、泰特、R.P.布莱克默、科林思·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K.韦姆萨特,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肯尼思·勃克、F.R.利维斯和伊沃·温特斯。

第三个发展阶段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但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复杂原则而缺乏创新,如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合写的《文学理论》、韦姆萨特的《语象》等。

到50年代末,新批评便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第六讲 英美新批评

第六讲      英美新批评

约翰·克罗·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1888— 1974),20世纪著名文艺 批评家,诗人,文学理论 “新批评”派领军人物,生 前曾长期担任美国梵德比尔 大学文学教授。
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 艺评论家。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 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 个四重奏》等。代表作为长诗《荒原》 他的最主要的文学批评文章有《传统 与个人才能》(1917)、《批评 的功能》1923《诗歌的用诗和批 评的用诗》(1930),
二、瑞恰兹:
瑞恰兹:(1893-1980)英国人。就学、任教于剑桥 大学,1903年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燕朴荪的老师。 1.误读的原因: 瑞恰兹的阅读试验 他认为,他的学生(普通读者也一样)在评论这些隐 去作者名字的诗篇时之所以会发生偏差,是由于一系列 障碍造成的。他把这些障碍归纳为十类: (1)难以辨别出诗的明白含义。 (2)缺乏感受诗意和诗形的能力.只注意语词系列, 忽略了诗的形式和展开 是理智和情感的结合。 (3)不能形成有效的想象或者干脆胡思乱想而干扰了 对诗的阅读。 (4)不相干的记忆插入。
雷纳·韦勒克(René Wellek 1903年8月22日—1995年11月1 日),出生于维也纳,文学批评家, 比较文学家。1946年任教于耶鲁 大学。在耶鲁大学,创办比较文学 系并任系主任。他与沃伦合著《文 学理论》,系统化研究文学理论的 一批著作之一。代表作为八卷本 《现代文学批评史》(1750-1950 年。
陈述、正话反说、语体的模仿。
五:燕朴逊
1.复义七型: 燕卜荪对“复义” 下了一个不很严格的 定义:“能在一个直 接陈述上添加细腻意 义的语言的任何微小 效果。”后来他对该 定义加以修改,成为: “任何语义上的差别, 不论如何细微,只要 它能使同一句话有可 能引起不同的反应。” 他经过细致归纳,把 文学中的复义分为七 种类型。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

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20年代发端于英国,20年代形成于美国,40至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了统治地位,60年代虽然逐渐衰落,但在今天的欧美理论界仍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在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理论中无出其右。

一、艾略特艾略特“无个性理论”是其对新批评的主要贡献。

艾略特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这就将作者的地位大大降低,而强调了“诗”在批评中的本体论地位,使得文学文本在理论研究中占据了中心地位。

同时,诗人的创作不仅是个人行为,还要在和前人的比较过程中、在文学传统的历史长河中获得对诗人的客观评价。

所以艾略特认为,诗是一切诗的有机整体。

在创作中,诗人需要不断地放弃自己,“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

”诗人应当避免吧作品当做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而是要用客观的事物或者意象来暗示自身的情感和心境。

这种意象便是“工具”,即“客观对应物”,只能在文本中才能找到。

因而是文本本身而不是诗人才是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

所以,诗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是低于文本本身的。

这种“无个性论”将文学理论研究中心转移到作品,只有文本才是读者批评和鉴赏的中心,也只用通过文本,才能找到作者意义参照的基点。

二、瑞恰兹如果说艾略特为新批评派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的话,那么瑞恰兹则为新批评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

1、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在瑞恰兹看来,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各种机会,能使人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但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

信仰在科学的发张中缺失。

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承担了重新组织人们心灵的重任。

诗歌对事物的陈述是“伪”的,但却使我们面对人性和心灵,拓宽了人们的感受力,进而使人们重新面对世界,恢复它的诗性。

2、语境理论瑞恰兹通过语义学分析找到诗歌语言的特征、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对于意义的分析应当从思想、语词符号以及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

3 英美新批评全

3 英美新批评全

从术语看新批评的操作方式:
⑴语境 新批评的语境和语言学说的语境不完全一 样。语言学的语境是指上下文,强调词语 或句子的含义只有在上下文中才能确定。 新批评的语境还指与文本词语“同时再现 的事件的名称”。上下文构成的语境是共 时性的、在现场的,新批评的语境对文本 而言则是历时性的、不在现场的。
新批评的语境理论
兰塞姆论文学语言的特殊性
诗歌语言有“构架/肌质”两种成分,“构 架”(structure)指诗中可以用散文转述、 意释或换成另一种说法的成分,是诗歌的逻 辑构架,属于理性因素 “肌质”(texture)是诗中无法用其他语言 转述的东西。 文学语言具有“肌质”性。
兰塞姆论文学语言的特殊性
构架/肌质论说明新批评对文学中的 理性成分的重视。 “构架/肌质”论是对亚里士多德的 “有机整体论”(organicism)的 一种发展。
泰特认为诗歌的语言和语义即一定的(外 延)指称性,又具有能够引发各种联想和 想象的(内涵)暗示性。 文学语言和语义始终徘徊在内涵与外延、 确定的指向与模糊的暗示之间,构成了一 种紧张的关系即所谓的张力。
文学语义特征
文学语言或语义的“复义”性(plurisiguation), 亦即燕卜荪所谓的“含混”性(ambiguity) 是文学语言、语义,特别是诗歌语言语义最 重要的特点。
细读分析举例之二: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钱锺书细读批评举例:语义比较
这是古今传诵的诗,其实脱胎于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八 《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 过第三句写得比陆游新警。《南宋群贤小集》第十册有另 一位“江湖派”诗人张良臣的《雪窗小集》,里面的《偶 题》说:“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俏”。第三句 有闲字填衬,也不及叶绍翁的来得具体。这种景色,唐人 也曾描写,例如温庭筠的《杏花》:“杳杳艳歌春日午, 出墙何处隔朱门”,吴融《途中见杏花》:“一枝红杏出 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又“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 处出墙头”;但是或则和其他的情景掺杂排列,或则没有 安放在一篇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地位,都不及宋人写得这样 醒豁。

第四章 英美新批评

第四章 英美新批评

五、维姆萨特 新批评提出的文本中心论,在西方文学理论史 上是第一次,把这种理论绝对化的是维姆萨特和 比尔兹利提出来的“意图谬见”和“情感谬见”。 “意图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 淆……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原因中推衍出批评标 准,其终是传记式批评和相对主义。感受谬见则 在于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也就是诗是什么和 诗产生的效果。其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衍出批 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
瑞恰兹对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区分也对新批评产生了影 响。瑞恰兹认为,科学语言属于指称性的语言,科学陈述 属于真陈述,而诗歌属于情感性的语言,诗歌陈述属于一 种伪陈述。 四、燕卜逊、兰色姆、布鲁克斯、艾伦· 退特 1、燕卜逊 瑞恰兹提出了细读法,而他的学生燕卜逊则将其应用 到具体的文学实践中。燕卜逊的代表作是《朦胧的七种类 型》。 诗歌语言具有丰富的多义性,正是这种多义性是诗歌 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和内在的张力,燕卜逊称这种情况为朦 胧。有的翻译为含混。关于朦胧,燕卜逊认为有七种情况。
兰色姆认为,以上那些都不是文学研究的根 本目的。 3、布鲁克斯 布鲁克斯在燕卜逊的细读法的基础上又做 了进一步的深化,他强调一种有机的文学 观,强调诗歌的本文研究,从诗歌的内在 结构入手对诗歌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 反讽和悖论两个概念。他认为,反讽和悖 论是诗歌语言的本质特征。
反讽:源于古希腊的喜剧,主要作为 一种语言修辞,德国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 格尔兄弟则把反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认 为反讽是把握世界本体的一种方法。新批 评派中的艾略特、瑞恰兹也都涉及到反讽, 燕卜逊的含混中其实也包含了反讽,但都 没有展开,而布鲁克斯对它做了详细的解 释,他认为,反讽是“语境对于一个陈述 语的明显歪曲”,是诗歌的结构原则。
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 语句。在布鲁克斯看来,悖论不仅是语义陈述的特征,而 且是诗歌的基本结构,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他说:“诗歌 的语言是悖论的语言。”“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 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 4、艾伦· 退特 张力:所谓张力,“用是抽象的话来说,一首诗突出 的性质就是诗的整体效果,而这整体就是意义构造的产物, 考察和评价这个整体构造正是批评家的任务”。也就是说, 张力是诗歌的内涵和外延有机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完整的整 体,它包含了各种可能的意义。在新批评看来,诗歌是由 反讽、悖论、隐喻、象征等形成的语言的张力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 批评传统》中提出,一个完整的文学活动是由 作品(work)、宇宙(universe)、作家(artist)、 读者(audience)四大要素构成。这四者构成的 整体并不能在美学上回答艺术是什么,却为我 们反思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的种种流派提供了 一个明晰的视角。
转移到文学本文中去,直接开启了新批评关注 文学的批评思路。
新批评的理论观点
一 结构—肌质论
新批评不满于传统文论将文学作品分为内容与形式这两部分的 作法,而提出了构架—肌质论。兰色姆指出:一首诗有一个逻辑的 构架,并由各部的肌质构成。构架是诗歌中可以陈述出来的逻辑 内容,“肌质”则是作品中不能用散文转述的非逻辑的部分,它是诗 歌的秩序、组织、神韵和意味。 结构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 紧密的概念。诗歌批评所揭示的不是诗的逻辑内容,而是“肌 质”。兰色姆重“肌质”,其实就是重视作品的非内容部分,即形 式。兰色姆的构架—肌质论表现出形式主义的偏向。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文学观是新批评的方法 论的重要理论基石。他反对浪漫主义直接抒情 的创作手法,非常推崇法国的象征主义,即以特 定事物来暗示情思的创作方法,对新批评家注重 发掘文字中所暗示和含混不清的东西很有影响。 他认为就诗人与诗的关系而言,“ 诗人没有什 诗人
艾略特
么个性可以表现,只有一个--特殊的工具, 只是工具,,不是个性,使种种印象和经验 就在这个工具里用种种特别想不到的方 式来相互结合。”因此,“诗不是放纵 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 情感,而是逃避情感 逃避个性 逃避个性 。”他要求批评家将注意力从作者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 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 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 学活动。 文学批评从艺术创作理论中独 立出来,始于19世纪60年代。英国诗人和 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提出,文学批评应该跟 文学创作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 是从属于文学创作;批评家要反映时代的 声音,做时代的预言家。
新批评派在诗歌批评 当中的常用术语
“反讽”的定义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对它 进行了改造,使它从修辞学概念扩展为一种 文学创作原则。到了20世纪,反讽理论得到 反讽 了进一步阐发。美国文艺理论家布鲁克斯对 它做了比较详细的诠释,并把它定义为: “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歪曲。” 也就是说,“反讽”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所表达的 内在含义和它的表面意义不一致。而诗歌正需要依赖言外 之意和旁敲侧击才使语言具有新鲜感。
文学批评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早期的文 学批评理论,正是分别从世界、 作家、读者、作品四个角度 英美新批评 展开,在这当中,英美新批评发展 了以文本为研究对象的批评方法, 在传统文论到现代文论的转变中, 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英美新批评
提倡和实践立 足文本的语义 分析,英美
现代文学批 评中最有影 响的流派之 一
二十世纪二十年 代
三十年代 • 在美国形成
五十年代 后期,
• 新批评渐趋衰落
• 在英国发端
之所以被称之为“新 批评”,是为了与十九 世纪以来的传统的学 院式的批评(维多利 亚文学批评)相区别。 传统的维多利亚文学批评方法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 的方法,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将文学作品视为作者思 想感情的表现或流露,以作者身世及其社会背景的研究 为中心,展开对作品的渊源、作品与作家、作品与社会 等方面的关系的研究。在这种偏向史学的研究中,作品 的审美特性被遮蔽,因此文学作品失去了赖以成其为自 身的根据。新批评拒绝这种实证主义的社会———历 史方法,美国文论约·兰塞姆在其论文集《新批评》 (1941)中,明确提出以文字分析为主的批评方法,与维多 利亚文学批评划清界限。
文学批评—— 英美新批评
温故知新
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及结构主义都是以文本 为基础的批评方法,它们可以说是历史的承接,但又有所不 同。俄国形式主义以文学语言形式为绝对的批评对象,采用 陌生化理论,分析文学的文学性。新批评则是以单一文本的 次深层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理论原则,获得文学作 品丰富的内涵。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所不同的 是,它从宏观的角度,发掘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的同一模式, 从而揭示出作品的深刻意义。
瑞恰兹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 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 言。他认为语言有两种用途:科学用途和 情感用途。他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是“非 指称性的伪陈述”。虽然艾略特的“非个性 论”和瑞恰兹的语义理论背景和批评指向不 完全一致,但他们都肯定文学是独立自足的 客体,都主张文学批评应从作者转向作品, 而对新批评产生了深刻影响。
新批评的理论观点

语境理论
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 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在 此基础上,瑞恰兹进一步扩展了语境的范围。一是当 时写作时的话语语境,二是指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 “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里词语蕴含 了历史的积淀,一个词可能暗含着一个惊心动魄的事 件,或某种强烈的情感。由此可见,新批评的语境理 论具有十分开阔的视野,体现了新批评对文学语言的 新认识。
理论背景
代 表 人 物
瑞恰兹
艾略特
兰色姆
新批评的理论观点

文学本体论
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 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以作 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 批评的理论核心。在作家——作品——读者共同建构的艺 术有机过程中,新批评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两端千丝万缕的 联系,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从而确立了文学本文 在批评中的本体论地位。
兰塞姆
如果说艾略特将文本从作者的依 附关系中解放出来,那么兰塞姆等则 进一步将文本从欣赏者以及批评者 的附属关系中解放出来。兰色姆认 为,诗的本质和精华在于肌质,而不在 于构架,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本体存在, 是被充分“肌质化了的”。他主张 应该研究诗歌语言中的“骨架” (指 主题思想或诗篇的逻辑)和“肌 理”(指从文字到标点的艺术处理)相 冲突的特点,使文学批评有客观标准 可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