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显性和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关系及对学生作用的研究
许程剑 X hn j n 李应彪 L ig i uC e g a ; i i nb o Y a
( 石河 子大学 食品 学院 , 河子 8 2 0 ) 石 3 0 3
( o dC l g ,hhz U iest,hhz 8 2 0 C ia) F o ol e S iei nv ri S iei 3 0 3, hn e y
关键词: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教育
Ke r s:ma ietc r c lms hd e uriuums e c to y wo d n fs u r uu ; id n c rc l i ; du ain
中图分类号: 6 G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6 4 1 (0 0)3 0 9 一 1 10 — 3 12 1 1— 14 O
1 . 性 课 程 显 性 课 程 是 指 学 校 教 育 中 有计 划 、 有组 织 地 实 中, 2显 需要显性课程和 隐性课程共同完成这一过程。 施 的安 排 在课 程 表 上 的 , 要通 过课 堂教 学 所 体 现 的 课 程 。显 性 课 主 33人 际 关 系建 立 过 程 校 园 人 际 关 系是 指校 园 师 生 之 间 、 . 教 程最大的特点是显露性、 直接性 。在针对学生进行特定知识 的传授 师之 间 、 生 之 间 、 学 学校 行 政 管理 人 员 与 师 生 之 间 在 思 想 、 习 、 学 工 过 程 中 , 调 对 大 学 生 综 合 能 力 的 培 养 , 生 不 仅 能 够 学 到 较 为 系 作、 强 学 生活等方面的交往联系的关系。在显性课程 中教师在展现 自己 统 的知识 , 同时由于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和教材 , 由易到难 , 也发展 了 专业知识 的同时 , 还向学生展现 了自己的人格 、 世界观、 审美、 情趣 学生 的心智技能 , 这体现 了显性课程 的直接性1 2 J 。布鲁纳认为 , 每个 等 , 教师健全的人格、 丰富的实践 经验 、 广博 的灾化 知识 、 都是学生 学科领域都存在着一系列 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科 的基本结构。 终 生 受 益 、 之 不竭 的 精 神 源 泉 , 过 课 堂 教 学建 立学 校 师 生 之 间 、 用 通 当学校把这种结构和该学科所特有 的研 究方法作 为教学的基本 内 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显性课程的重要 内容。 隐性课程是校园精神 容 时 , 学 就 获得 了最 佳 教 学效 果 。 教 文 化 中 一 个 重 要 的层 面 , 国 内外 对 师生 人 际 关 系 的影 响 研 究 表 明 , 2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 生形成对学校积极 的情感态度, 与同学形 在学校教育中显性课程的局限在于 ,它有 限的范畴和 内容 , 不 成 积极 的情 感 关 系 。 足 以在大量 的道德冲突面前给学生令人信服 的回答 , “ 而 隐性课 程” 34良好行 为建立 的过程 通过教学,使学生 了解 系统 的社交 . 的特性则弥补 了“ 显性课程” 的不足。在学校整体 教育体系来看,隐 礼仪知识 , “ 要求他 们用礼仪规范来矫正 自己的不 良行 为, 掌握社交 性课程 ” 虽不同于正 式课 程那样有计 划有 目的有组织 , 它更多是通 技巧 , 积累交往经验 , 在人际交往中与他 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 以 过量的道德冲突面前给学生令人信服 的回答 , 隐性课程 ” 而“ 的特性 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要 : 同时宁静、 整洁 、 知识氛 围的校 园, 为学生健 则 弥 补 了 “ 式课 程 ” 正 的不 足 。 以 隐性 课 程 与显 性 课 程 之 间又 是 相 康 成 长 提 供 “ 所 土壤 ” “ 境 ”有 利 于 学 生 自觉 约 束 自 己行 为 , 正 和 环 , 改 互依 存 、 互联 系和 相 互补 充 的。 相 不文明、 不规 范 的言 行 , 成 良好 的学 习、 养 生活 习惯 。 3 隐 性 课程 与 显 性 课程 对 学 生 的 影 响 4 结 束语 31知 识 积 累 的过 程 显 性课 程 是 向学 生 传 播 有 形 的 知 识 和 基 . 在 高 校 教 育 中 , 性课 程 和 隐 性 课 程相 辅 相 承 , 得 益彰 。 会 显 相 社 本技能, 强调 的是知识、 技能在学生个性形成 中的作用 , 隐性课强调 需要创新型人才 , 我们培养一个高水平、 高素质 的知识人才 , 在组织 的是情 、 意在学生个性形成 中的作用, 使学生将外在 的影响因素 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显性课程的教学工作, 促 又要充分利用隐性课程 的 转化为个体品质 , 是品质 、 行为和 习惯 的养成过程 , 显性课主要以学 教育作用 , 使显性课程和 隐性课程的教学不断地走向统一与交融。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合理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合理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课程在教育理论知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命题点也较多。
其中,几乎在各次考试都会涉及的一个命题点就是课程的类型。
而常考的一组类型就是按照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二者之间的区分常常以各种方式出题。
这里,本店铺名师将以命题点的方式呈现二者的区别。
考点一:概念显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性课程的特征是计划性,知识区分显性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杰克逊于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
是指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其他学者提出的关于隐性课程的观点:隐性课程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体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地获得的经验。
隐性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考点二:别称显性课程又叫公开课程、正式课程,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又叫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
考点三:特点和分类显性课程的特点是计划性、预期性、公开性、有意识性。
隐性课程的特点是非计划性、非预期性、学生的无意识性。
考点四:分类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
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考点五:联系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隐性课程,而隐性课程也在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
2023年陕西省专业课教育教学理论考试题(79题)
2023年陕西省专业课教育教学理论考试题(79题)实行班级民主管理的要求有()。
A、全体学生参与B、全面全程管理C、建立民主制度D、实行目标责任在反射弧中,直接与外界刺激接触的有()。
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传出神经D、效应器人际关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幸福感B、归属感C、心理健康D、身体健康脑由()等部分组成。
A、脑干B、间脑C、大脑D、小脑课外活动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时,是一条可有可无的教育途径。
A、正确B、错误下列关于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说法,正确的有()。
A、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B、隐性课程的随机性强C、学生通过是显性课程获得的一定是系统的学术性知识D、学生从隐性课程中获得的一定是态度、价值观等知识E、浓氯化钠注射液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
A、字词B、人名C、时间D、观念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有三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分别为()。
A、声音表征B、动作表征C、肖像表征D、符号表征课程通常表现为()。
A、学习者的经验B、教学大纲C、课程计划D、教科书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A、学校教育制度B、社区教育制度C、终身教育制度D、职业教育制度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课程成为()。
A、活动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综合课程根据经典性条件作用论,铃声也能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铃声是A、中性刺激B、条件刺激C、无条件刺激D、操作行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A、年龄影响力B、性别影响力C、个性影响力D、学术影响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典型反思方法包括()。
A、对话反思法B、观摩反思法C、理论反思法D、课题反思法小学开设的科学、艺术课程,其课程类型属于()。
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经验课程下列属于匮乏性需要的是()。
A、道德的需求B、创造力的需求C、食物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生活,这反映了教师的()。
课程与教学论 PPT
• 预设课程重视教师要根据一定的原则选择并传 递那些相对确定的固定的知识,把课程看作是 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
• 在师生关系上,预设课程强调教师成为课程的 设计者和控制者的角色,教师与学习者的关系 是控制和服从的关系,是传递和接受的关系。
生成课程
• 概念:生成课程是指课程内容未经预先设
定,而是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过程 中形成的一种课程形态。
生成课程的特征
• 与预成性课程相比,生成课程具有一定的 偶发性。 • 生成课程的目标强调的是在活动中形成的 目标,强调学习者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 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标。
• 在教育内容方面,生成课程注重学习者的兴 趣和需要。 • 把学习者的经验看成是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 来源。 • 把教材看成是供学生建构、创造学习经验的 媒介、素材或工具。 • 在师生关系方面,生成课程强调教师与学习 者共同开发课程,教师是学习者学习积极的 支持者、引导者和平等的合作者。
2、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都是课程结构的重要 组成部分,两者具有互补性。 • 一般来说,预设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应处于 基础和主干的地位,生成课程处于补充地 位。预设课程是基础,生成课程是发展。 预设课程可以为生成课程奠定基础和方向。 生成课程则可以提高预设课程的针对性、 开放性和可变性。
• 预设课程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 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 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 划的落实。在这里,预设和生成都要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相对于学生的发 展,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都只是手段 和措施。
无处不在 一旦确立,难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
隐性课程存在形态
非预设隐性课程 预设隐性课程 • 没有精心的组织,课 • 经过有意识的设计和 程计划没有明确规定, 组织,以渗透方式对 对学生发展起重要作 学生产生熏陶作用。 用。 • 校园风景 • 宣传栏、板报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隐性课程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到的非正式的、未被明确陈述的价值观、信念、规范和态度。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指的是,它在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上产生的明显、直接的影响。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学校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隐性课程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生们通过学校生活中各种规范和惯例,比如课堂纪律、时间观念、互助精神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这些道德观念和的行为准则也讲究孝敬、尊重长辈等等。
第二,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规则和价值观。
学校中的隐性课程还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和价值观。
这些隐性课程教育学生应该遵守的规则,例如公平、诚实、守诺、耐心、自律等等。
隐性课程还将学生引入社会规范的概念、社交场所的注意事项等,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常识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激发学生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在学校中,隐性课程通过教育激发学生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以及独立探究的学习体验,学生们能够发掘自己的潜能并提高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在日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越发重要。
第四,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学生在学校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念和立场,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
在学校中获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两种品质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足至关重要。
第五,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校中的隐性课程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
学生通过学校生活中各种交往体验,比如与同学合作、参加文体活动、参观博物馆等,增强了自己与人沟通和协调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日后的和人相处和工作中也非常重要。
总之,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在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中的规范和价值观通过这种形式被引导和传承,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理解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增强探索和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信和自尊以及增强社交能力,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幼儿园课程概论期末简答论述
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和联系。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第一个方面是学习的计划性。
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
(2)第二方面是学习的环境。
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机能,而隐性课程则主要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而得到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
(3)第三方面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而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
2.日常生活活动为什么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1)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原则,因此也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内容需要广泛地包括日常生活活动。
(2)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而日常生活活动包含了潜在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具有对多领域课程内容的渗透和综合作用,因而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背景和来源。
3.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
(1)游戏能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发展。
(2)游戏有益于幼儿进行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学习。
(3)游戏有益于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整合。
4.课程编制过程模式中的目标与目标模式中的目标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1)过程模式的目标只是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的、宽泛的目标;(2)这些目标不构成评价的主要依据;(3)这些目标是非行为性的,可以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编制的指导性原则和方法,使教师明确教育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而不是课程实施后的某些预期结果。
5.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方案活动具有哪些自身特点。
(1)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
(2)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
(3)记录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
6.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对课程方案本身的评价,考察和评定幼儿园课程所持有的基本理念及课程要素与理念的相一致性。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课程按照呈现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这个知识点是教师招聘考试当中的常考知识点,也是易错点,本篇文章主要围绕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备考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概念核心首先,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其次,隐性课程也叫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自发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与“显性课程”相对。
与其相联的教育实践有: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堂规范与过程、隐含的教材内容、学生性别差异、班级奖励结构等;其效果体现在政治社会化、价值观与文化道德的习得、权力观念的形成、阶级差异的加深等方面。
二、区别与联系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计划性。
首先,隐性课程对于某一个或某几个课程主体来说总是内隐的、无意识的;而显性课程则是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对课程的实施者和学习者来说都是有意识的。
其次,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而隐性课程也总是蕴藏在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过程之中的。
再次,隐性课程可以转化为显性课程。
当显性课程中存在的积极或消极的隐性课程影响为更多的课程主体所意识,而有意加以控制的时候,隐性课程便转化为显性课程。
三、相关例题1、贴在教室墙上的课程表本身也是一种课程。
这种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显性课程解析:C。
课程表是学校情境中的一种常见的课程形态,并非学生计划内要掌握的知识,所以是隐性课程。
2、课程表上安排的各门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显性课程解析:D。
课程表上安排的各门课程都是我们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计划去完成和接受的课程安排,所以是显性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5.4.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一)显性课程 (二)隐性课程
(一)显性课程
(一)显性课程
( 2 )特点 外显性 正式性 科学性 规范性 多样性
(一)显性课程
2. 显性课程的作用 ( 1 )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 2 )有利于课程实施的运作 ( 3 )能够对隐性课程起到引领、统率作用 ( 4 )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起到指导作用
(一)显性课程
3. 显性课程的形态
( 1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 书
(二)隐性课程
( 2 )隐性课程研究的把握之二:研究流派 一是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的研究。这当属杰克逊。他在 1968 年出版的《课堂中的生活》一书中 指出,构成班级生活的稳固要素有三个:即群体、表扬和权力。群体表明班级是一个由几十名学生 组成的群体,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规则;表扬表明班级还是一个评价性的情境;权力则还表明班 级是一个权力、地位高低分明的情境。杰克逊通过对这三个要素的分析,意在说明学校、班级生活 中蕴涵的、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一些非学术性经验的客观存在。 二是批判理论视角的研究。一些研究者认为,学校和班级生活虽然确实存在着复制社会阶级结构和 经济结构的现象,但却同时也把不平等的结构复制到课程当中,使之以“霸权”的形式发挥着控制 功能。因此,必须把这种现象揭示出来,使课程产生激进的变革,从而指向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 在具体的探讨过程中,又形成了强调“再生产性”与突出“抵制性”两种见解。 前者主要以鲍尔斯和金蒂斯为代表。他们的“经济再生产理论”认为,学校不仅“再生产”了劳动 的社会分工,而且“再生产”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结构。这主要表现为借助于隐性课程中包含的特 殊信息把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 后者主要有阿普尔、吉鲁、威利斯等。其中,阿普尔的研究颇为引人注目。他认为隐性课程是发挥 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实现着特定的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为此,他针对泰勒的课程 目标模式的四个所谓经典问题也提出了四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 1 )这是谁的知识?( 2 )知识 是由谁来选择的?( 3 )为什么要这样组织知识,并以这种方式来教?( 4 )这对这个特定的群体 是否有利?这些问题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隐含于学校教育和课程中的阶段、性别和种族不平等的产生 机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1. 引言1.1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意义在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隐性教育是指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微妙的言行间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而显性教育则是教师直接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研究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不仅有助于了解教学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也可以揭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特点和作用,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多维度性和复杂性。
研究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育管理。
对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1.2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是教育中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这两种教育方式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提出,并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潜在的、间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教育内容,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而显性教育则是直接明确的教育方式,通常通过正式的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
两者在课堂中的应用和效果各不相同,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在课堂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特点和影响,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隐性教育的定义和特点隐性教育是指在学生接受形式教育的无意识地学习和获得的教育内容和技能。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明确显性教育的重要性。
显性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系统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明确地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和思想观念。
在思政课教育中,显性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这些内容是思政课教育的基础,也是确保学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长的关键。
要坚持显性教育,就要注重对这些内容的全面系统地传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也要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
隐性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和师生互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
学校的教育环境、学校管理制度、老师的言行举止、同学之间的相处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重要的影响。
隐性教育往往比显性教育更加深入、持久,因为它是潜在的、难以察觉的。
在思政课教育中,要善于利用隐性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正能量,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政课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服务。
在思政课教育中,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不偏废、不偏颇,使思政课教育工作发挥最大的效果。
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显性教育。
思政课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批判能力。
要着力创设有利于隐性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包括学校制度、学风建设、校风建设等。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形成人人尊重师道、学生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校园学习环境。
要加强学生组织和社团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其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在进行思政课教育时,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以实现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显性教育是指直接传授和灌输的教育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等知识。
隐性教育则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通过榜样、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既要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引导、激励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塑造,以便学生在思政课教育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
显性教育是思政课的基础,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等内容。
在这些方面,思政课应该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深入浅出地解释政策法规、社会伦理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伦理观念。
思政课要注重教育学生对国家、社会、法律、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系统的显性教育,学生才能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思政课要坚持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思政课的延伸,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隐性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通过思政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思政课要注重榜样力量的塑造,教育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榜样,以及学会从榜样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思政课要注重言传身教,通过师生互动、讨论交流、家庭教育等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
思政课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通过参与思政活动、社团组织、课外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和全面性的重要保证。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种非正式的课程,它不是在课堂上明确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学校的文化、规范、价值观等隐含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隐性课程虽然不像显性课程那样被明确地规划和教授,但它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它的显性作用则是指,这些隐性课程所产生的影响已经明显地体现在学生的行为和表现中。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表现在学生的行为和态度上。
学校的规范和文化对学生的行为和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校强调团队合作、尊重他人、勇于承担责任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
在学校中,学生会观察到老师和其他同学是如何处理问题、如何与他人相处的,这些行为和态度会被学生所模仿和学习。
可以说隐性课程通过学校所倡导的规范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行为和态度,这就是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之一。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还可表现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上。
学校的文化和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有着深刻的影响。
学校强调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要求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
学生在这样的学校文化中学习成长,他们会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可以说隐性课程通过学校的文化和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这就是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之二。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还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上。
学校所倡导的规范和价值观、教育方式以及师生关系等都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产生影响。
学校强调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团队合作等,这些要求将激励学生去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出综合素质。
可以说隐性课程通过学校所倡导的规范和价值观、教育方式以及师生关系等,激励着学生去追求优秀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这就是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之三。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还可体现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角色扮演上。
身边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禁忌课程的例子
身边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禁忌课程的例子隐性课程和禁忌课程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两种课程,其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着差异。
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是心理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对于某个问题或现象并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去做,所以它通常在教学中不被关注,而“你”这个人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在情境中练习来学习,也可以通过与他人互动而得到更多的知识。
“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需要帮助和指导,但是又会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显性语言和隐性语言来指导自己所做的事?如何运用他人对自己的帮助?1.帮助自己我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教我怎么能将我的东西变成一种现实的东西,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种工具。
我认为有一种方式可以帮助我发现和表达这一现实。
当我被告知我可以这样做时,我问我自己,你可以这样做吗?我可以这样做吗?当我向别人展示我的新知识时,我需要这样做吗?从那以后我就知道怎么做了,但一直无法确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我自己无法表达这件事本身。
我一直在寻找这种答案,所以我在学习中加入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
2.尊重你应该尊重他人,因为他们也是在帮助你。
我们有很多朋友,有很多人帮助了我们,在许多方面与我们存在着联系。
就像这件事一样,我和我现在的朋友关系非常近,经常交谈,但是我仍然对她的朋友抱有偏见和怀疑。
我认为她对朋友或同学们抱有偏见,我们总是喜欢指责,但是朋友没有回应我去改变我们的关系时你的反应将被定义为“非常愤怒”。
对于我,你并不了解我和朋友们都拥有同样的个性和价值观。
而现在当我第一次看到你这样对我时,我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
即使你不是一个完全孤立的人,但是当你被批评和指责时,你不会感觉很好和感觉好。
3.创造“你”,这个女人,他需要给她提供帮助,让她明白如果想要得到她想要的东西,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她说:“我有一个朋友对我很重要。
她有很多事情要帮我,所以我必须好好学习。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实验现象并验证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正确性。同
时,引导学生探讨实验中的误差来源及改进措施,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05 人类遗传病类型 及预防策略
单基因遗传病类型及特点
类型
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连锁显性遗传病、X连锁隐性 遗传病和Y连锁遗传病等。
特点
由单一基因突变引起,遗传方式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聚 集性,且发病率和性别有一定关系。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特征 • 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 • 遗传规律及实验验证 • 人类遗传病类型及预防策略 •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前景 •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概念
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通常用大 写英文字母表示。当显性基因存 在时,其控制的性状会表现出来 。
隐性基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通常用小 写英文字母表示。当隐性基因纯 合时,其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 来。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 在遗传中的作用;理解基因型与表现 型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遗传现象 ,解释生物性状的表现和遗传规律。
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基因被发 现和解析,为理解生命的奥秘提供了更多线索。
3
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
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遗 传背景和患病风险,为制定个性化健康计划提供 依据。
思考题与讨论环节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是什么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是什么?为了帮助广大考生解决关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是什么?的相关问题,中公教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是什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同属于课程的下位概念,从逻辑学上说,它们在内涵上应该是不相容的,在外延上两者之和应当等于课程概念的外延。
从这一原则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以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学术性的或非学术性的来限定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其外延是相容的;如果以教育者的有意和无意、有计划和无计划来区分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其外延是不周延的;如果把隐性课程界定为校园文化、未预期的学习结果,则又超越了课程的内涵。
因为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不管是学术的,还是非学术的)很难说是显性课程给的或是隐形程中习得的,人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整体行为,不可割裂的。
任何课程都是有计划的,如果某种东西不可计划,那么它至少不被称为课程,而只能叫做偶然的影响。
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结果、计划性或存在的环境,在于学生的接受机制和教师的呈现方式上。
就学生的接受机制而言,可以分为有意接受和无意接受两种。
对显性课程来说,学生总是意识到自己是在学习什么,明确地知道要往哪儿去,目的性比较强,一般都会采取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方式,不断地调节自己以求得更大限度地获得各种经验。
而对隐性课程来说,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也不知道要往哪儿去,目的性不强,一般都是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教育经验,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过程。
但对教师来说,则可以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识的。
不管教师所施加的教育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接受教师影响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无意习得的全部经验,都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
就教师的呈现方式而言,在显性课程中教师一般都采用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来呈现教育内容。
所谓明确是指教育的痕迹极为明显,教师明白自己是在教,学生也明白自己是在学。
所谓直接是指教师直截了当地把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明确地告诉学生要达到什么目标,应该做些什么,学了之后会有什么结果等等。
课程的显隐性
课程的显隐性从性质上看,课程分为显性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就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建议学生必须自学并通过考核,达至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
例如学科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等)、活动课程。
具备特定的目的性:达至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并使学生以获取一定的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
明显的特点:以教学为根本途径,轻易教学(例如课堂教学),间接教学(例如网络教学、影像教学)隐性课程就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赢得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并不做为以获取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也即为一种教育文化或校园文化、体验性教育经验。
具备特定的目的性:并使学生赢得特定的教养,并使学生沦为一个存有特定教养的人。
明显的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根本途径,如进入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就会体验到一种环境美,并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从而自觉地讲究环境卫生。
三类隐性课程:1.物质性隐性课程。
例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校园生活。
2.制度性隐性课程。
例如人际关系准则。
3.心理性隐性课程。
如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1.两者关系密切,可谓难分难解,而学校经验的成功与失败,愉悦与伤悲,就是在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中进行的;2.正式宣布课程较侧重于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层面,而隐性课程则主要就是情、意方面的自学,但两者之间也互相影响;3.显性和隐性并非紧固一成不变的,两者可以相互转变。
某些隐性部分一旦被人充分认识,通过分析、反省,给与注重和确实,可以变为显性。
反之,显性的某些结果被指出不关键或不能获得注重,也可以变为隐性;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互动互补的,而非主从关系。
这种互动关系,使学校课程由显性到隐性的深层发展,范围也不断扩大(司琦,1989:350);5.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影响可以就是反面的,也可以就是负面的;既可以阻碍正式宣布课程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正式宣布课程的发展;既可以毁坏正式宣布课程,也可以充任补足、健全正式宣布课程。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不显性显示,却又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潜移默化的课程。
它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学校文化、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是指这些看似不显著的因素实际上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体现在学生的品德修养方面。
在学校里,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接受到学校的组织结构、学校文化和行为规范的影响。
学校要求学生要遵守纪律、尊敬师长、互相团结合作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了这些规范的影响,进而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修养,培养了自律、合作和责任感等品质,这些品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使他们能够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也体现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方面。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不仅传授知识,还对学生进行了对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的培养。
学校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营造了互相尊重、平等互助的文化氛围,学生就会培养出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的价值观念;学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学生就会养成奉献爱心、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意识。
这些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还体现在学生的学术成绩和学习兴趣方面。
学校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既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也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激励。
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这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激励作用。
学校还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这些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还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方面。
学校的规范要求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学校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遵纪守法、礼貌守序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还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生活态度。
2024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性和隐性》教案•课程背景与目标•基因显性与隐性基础知识•实验探究:观察遗传现象•生活中遗传现象应用举例目录•课堂互动环节•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01课程背景与目标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性的传递,即生物体通过生殖细胞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遗传的定义遗传现象举例遗传规律如血型遗传、单双眼皮遗传、色盲遗传等。
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交换定律等。
030201生物学中的遗传现象基因显性与隐性概念引入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在杂种后代中能够表现出来,而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则不能表现出来。
举例说明如豌豆的高茎(显性)和矮茎(隐性)等。
掌握基因显性和隐性的概念,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遗传现象。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重点与难点重点基因显性和隐性的概念及其遗传规律。
难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以及解释一些复杂的遗传现象。
为了突破难点,可以采用图示、动画、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02基因显性与隐性基础知识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定义显性基因能够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当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同时存在于一个生物体中时,显性基因会掩盖隐性基因的表达。
遗传规律简介:孟德尔定律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1.教材内容分析:为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学生需充分掌握前两节《基因控制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内容,并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本节课也是《人类性别遗传》学习的基础。
本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拟先用单眼皮和双眼皮这对常见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提问,引出孟德尔遗传学定律的学习,其中运用了数学上的统计原理,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从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过程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理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理解能力。
在课程中穿插一个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杂种子二代将出现三种不同的基因组成。
最后回到教材提出的问题,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生物学现象。
此后设计了一道思考题,以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禁止近亲结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一法律条文。
2.课时安排:本节内容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
(2)理解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2)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四、教学难点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推导和实验综合使用。
六、课前准备: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制作《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多媒体课件。
八、板书设计: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显性性状————高茎--------------D————显性基因1.相对性状:2.基因隐性性状————矮茎--------------d————隐性基因3.相对性状和显隐性基因组成的对应关系DD、Dd变现显性性状dd变现隐性性状4.在Dd中,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会遗传下去二、禁止近亲结婚1.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2.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显性和隐性课程
文/张晓全
1.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划分的依据是()
A.课程设置
B.开发和管理主体
C.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D.影响学生的方式形式
【参考答案】
D.显性和隐性课程的划分依据是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是影响学生的方式形式。
2.区分显性和隐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或者主要标志是()
A.活动性
B.计划性
C.组织性
D.管理性
【参考答案】
B.计划性是区分二者的最主要特征。
3. “隐性课程”一词最早由美国教育家()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提出来的。
A.杰克逊
B.杜威
C.桑代克
D.布卢姆
【参考答案】
A.
4.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有关教师与领导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评价观等意识形态方面对学生的影响称之为()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参考答案】
D.
5.贴在墙壁上的课程表也是课程资源,这种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参考答案】
C.课程表的内涵包括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等的要求,能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等内容,这些内容属于隐性课程。
6.学校教室里学生的座位安排、墙壁布置、室外外语角的设置等,均属于()
A.学科课程
B.隐性课程
C. 活动课程
D.显性课程
【参考答案】
B.上述内容属于学校物质性隐性课程。
7.学校班级课程表里安排的各种学科属于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
B.隐性课程
C.地方课程
D.显性课程
【参考答案】
D.课程表里安排开设的学科,以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等为主,都是课程计划了安排的课程,属于显性课程。
8.学校管理机构、管理体制、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属于()
A.观念性隐性课程
B.物质性隐性课程
C.心理性隐性课程
D.制度性隐性课程
【参考答案】
D.
9.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持有的心态、行为方式也属于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
B.隐性课程
C.地方课程
D.显性课程
【参考答案】
B.
10.判断:隐性课程是伴随显性课程而产生的,没有显性课程就没有隐性课程。
()【参考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