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的根本原因,要怎么办?
上热下寒的根本原因,要怎么办?
有很多人有上热下寒的现象,先说一下上热下寒有哪些表现?
我们把人体分为中上下三焦,上热是指上焦有热的表现,比如说口干、口苦、口气大、舌质红,也就是上焦表现出我们老百姓获得一些上火的症状。
下寒呢,是指中焦和下焦表现出一些寒的表现。
比如说怕吃凉的,腹部怕凉总喜欢盖上点,然后吃点凉的容易拉肚子等等。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
其实这是人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刚开始很多人只是有所谓的下寒,就是脾胃的虚寒。
怕吃凉的,腹部喜欢暖和一点。
脾胃的功能是运化我们吃入的食物,如果说虚寒的话,那么是不是对食物的运化功能就减低了,那这样的话气血就亏虚了,气血亏虚以后我们人体的上焦是需要气血的滋养柔润的,如果气血不足上焦就失于滋养和柔润。
我经常说大地为什么干了会缺水,津血不足了,你也会发干,出现一些火症。
那么,这个火症刚开始可能是一个虚热,它会逐渐随着津液的不足会逐渐转实,这样人体就形成一个上热下寒,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又是非常符合疾病特点的这么一种表现。
有人会问,那上热下寒怎么办?只是说这么一个概念,没有什么办法。
在临床上我们用中医治疗疾病是非常精微的一件事情,上热下寒和上热下寒也会不一样。
有些人是以下寒为主,有的人以上热为主,有的上热下寒各占一半,所以在临床上的具体的去详细地通过四诊来收集信息,然后进行辩证。
大的方向你去清上焦的热,温中焦的寒,具体呢需要去详细辩证。
治疗上热下寒的锻炼动作
治疗上热下寒的锻炼动作上热下寒是指身体上半部分出现症状和状况,如口腔溃疡、便秘、失眠等,而下半部分则表现为手脚冰凉,肾虚等。
这种情况常常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引起的。
为了缓解上热下寒的症状,进行适当的锻炼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适合治疗上热下寒的锻炼动作。
1. 拔河拔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可以帮助激活全身的气血运行。
在拔河过程中,上半身和下半身都会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平衡身体阴阳的效果。
同时,拔河还可以锻炼人体的协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2. 跳绳跳绳是一种非常简单而又有效的运动方式。
通过跳绳,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
跳绳可以锻炼全身的肌肉群,尤其是腿部和腰部的肌肉。
这对于改善下半身的冰凉症状非常有帮助。
3.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兼具锻炼身体和调整心态的运动方式。
太极拳注重呼吸和身体的柔韧性,可以帮助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缓解上热下寒的症状,同时还能提升心理素质和身体的抵抗力。
4. 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调整身体阴阳平衡的方法。
通过腹式呼吸,可以使气息更加顺畅,促进气血的循环。
腹式呼吸还可以加强腹部的肌肉,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
每天坚持进行腹式呼吸,可以缓解上热下寒的症状。
5. 瑜伽瑜伽是一种通过体位法、呼吸法和冥想法来达到身心平衡的运动方式。
通过瑜伽的练习,可以使身体的阴阳平衡得到调整,促进身体内部能量的流动。
瑜伽还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改善上热下寒的症状。
总结起来,治疗上热下寒的锻炼动作有拔河、跳绳、太极拳、腹式呼吸和瑜伽等。
通过适当的锻炼,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缓解上热下寒的症状。
但是在进行锻炼之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的意见,避免因为自我锻炼而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
此外,锻炼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以免适得其反。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适当的锻炼,缓解上热下寒的不适症状,保持身体的健康。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
上热下寒体质是一种常见的身体调理状态不佳的疾病表现。
通常情况下,上焦郁热极容易引起下寒,因为人体内的阴阳是居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要是在上的阳气被郁而不克不及下达,则必然引起下焦的阳气不足而生内寒。
治疗上热下寒体质,最好避免食用海鲜,因为海鲜会加重上火下寒的症状。
中医药方可以选择附子泻心汤,但最好别瞎吃任何药或食物。
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选择不同的药物或食物来治疗,例如姜糖水治疗胃寒,紫菜能治疗肠燥便秘,琵琶止咳露治疗肺热咳嗽等。
但要注意,内分泌失调是引起上热下寒体质的病根,需要先找到病因再进行治疗。
为了预防疾病,我们需要了解上热下寒体质的常识,坚持改善生活惯和饮食,才能有效地调理身体。
上热下寒,中焦不通,脾胃虚弱,老中医分享用药思路,建议收藏!
上热下寒,中焦不通,脾胃虚弱,老中医分享用药思路,建议收藏!很多人啊平时都有这样一种情况,是容易上火又非常冷,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啊,中医把这种症状叫做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的症状表现中医认为上热下寒这是寒热错杂的表现之一。
表现为上身特别是头、面、咽喉等有热象,而下身特别是下肢却是寒象的证候。
一般来说,上热的症状主要有上火,痤疮、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牙龈出血,流鼻血等等,下寒的症状表现为腰以下怕冷、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等。
一旦上热下寒,男性很可能会夜尿多,是肾阳虚的表现,气化功能不行;女性则宫寒,来月经的时候,经色紫暗夹血块、痛经,小腹局部有冷的感觉等等。
中医如何看待上热下寒?人体最好的状态就是阳气在下部,阴在上部,因为阴是液体,液体是从上而下灌溉全身的;阳气是火,火自下而上温全身。
但如果反过来了,成了阳在上,阴在下,就会形成上热下寒。
按照中医上的理论,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这个中焦就是我们的脾胃。
我们通常说的补中益气,补的就是脾胃的气。
这个中焦脾胃是五脏六腑的中心,其他脏腑都要围绕着它转,所以中焦一旦出了问题,其他脏腑也都会跟着倒霉。
心火要下来、肾水要上去都必须要经过中焦脾胃这个要道,所以打通中焦要塞是调理上热下寒的当务之急。
中医调理上热下寒1、甘草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的一方,具有益气和胃、健脾养胃的功效。
配方: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气,张仲景则用健脾养胃的原则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炎抗菌把上焦的火清掉,还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块、结节等一切绊脚石扫除。
2、半夏泻心汤和生姜泻心汤都具有调理中焦不通、上热下寒的作用。
如果你上热下寒伴随着脾胃虚弱,就用甘草泻心汤;如果你上热下寒伴随着痰特别多,就用半夏泻心汤;如果你上热下寒伴随着胃寒,就用生姜泻心汤;当然,中医看病是根据病情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具体用什么方子,用法用量都需要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用药,切记不可擅自配方服药。
上热下寒引火归元的最佳方法
上热下寒引火归元的最佳方法上热下寒引火归元,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上热下寒是指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状态,引火归元则是指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上热下寒引火归元的最佳方法呢?下面将结合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大家详细介绍。
首先,要达到上热下寒引火归元的最佳方法,就需要从调理饮食入手。
中医认为,饮食对人体的阴阳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平时在饮食方面,要根据自身体质的不同,合理搭配饮食,避免食用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调理上热下寒的体质。
其次,中医强调调理情绪对于上热下寒引火归元也是非常重要的。
情绪不稳定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衡,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休闲娱乐等方式来放松自己的情绪,有助于调理上热下寒的体质。
再次,中医强调调理作息对于上热下寒引火归元也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身体的阴阳平衡,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调理上热下寒的体质。
最后,中医强调药物调理对于上热下寒引火归元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在调理上热下寒的体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选用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有助于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
综上所述,要达到上热下寒引火归元的最佳方法,需要从饮食、情绪、作息、药物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调理,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健康的目的。
名老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经验
名老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经验你知道吗,有时候咱们身体里的“小问题”,你越想搞懂它,它就越变得复杂。
就拿“上热下寒”来说吧,这个问题简直是个调皮的小妖精,看似简单,其实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头顶热得像个烤炉,脚下却冷得像冰箱。
你一捂脚又觉得头顶要冒火,弄得你浑身不舒服。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像小说里的怪物?但这就是咱们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说到治疗这个问题,咱们要从名老中医的经验谈起,他们可是有不少好办法,治得准,管得住,简直是“妙手回春”!“上热下寒”大多数是因为身体的阴阳失衡,咱们常说的“阴阳失调”。
比如,肝火旺、胃寒凉,或者脾胃虚弱,导致了气血不畅。
再加上你生活中可能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吃了太多油腻和辛辣的东西,结果就把身体搞得像锅里的乱炖,越炖越乱,火气和寒气你来我往,谁都不肯让步。
所以,名老中医治疗这一类问题,讲究的就是调和阴阳,理顺气血。
比如老一辈的名医常常会让你从脾胃入手。
为什么呢?脾胃是“后天之本”,这不光是说咱们吃东西的问题。
你想啊,如果脾胃虚弱了,寒气就容易往下走,气血就无法顺畅地上行,整个身体就开始失调。
所以很多中医治疗这个病,第一步就是调理脾胃。
那怎么调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些草药来滋补脾胃,比如黄芪、党参、白术之类的,这些都是有名的“脾胃保护神”。
它们不仅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还能帮助身体吸收营养,增强抵抗力。
你看这“脾胃有了底”,其他地方就能不再乱七八糟。
但光调脾胃还不够,得调节气血,特别是要把体内的“火气”给降降。
你想想,如果咱们肝火旺了,热气就像炉火一样在体内乱窜。
治这个呢,得靠一些清肝火的草药,比如菊花、决明子、枸杞这些。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菊花茶我天天喝,不就是清肝火吗?哈哈,的确,菊花茶是有帮助的,但名老中医的手法更细腻,他们会根据你的具体症状,选配合其他药材,让你身体里的火气慢慢降下去,气血逐步通畅,恢复平衡。
你可能会想,光靠这些药不行吧?其实不光是药,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也很关键。
中焦不通上热下寒的治则
中焦不通上热下寒的治则
上焦热、下焦寒、中焦不通的病症可以通过用甘草泻心汤来调理。
上焦热、下焦寒、中焦不通的病症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导致气血不足而运行不畅,肝阴不足以制阳,肝火旺盛,所以上焦热,脾虚无以生化气血,不能温暖下焦,导致下焦寒。
主要表现为口舌生疮、溃疡糜烂,咽喉肿痛以及头面部的疔疮疖肿,腹部胀满,大便稀溏,下肢寒凉,腰部冷痛,如坐水中。
运用甘草泻心汤,打通中焦脾胃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
此外还可配合一些非药物治疗方式进行综合调理,如清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进行针灸、艾灸等。
中医治疗须经辨证论治,患者如有不适,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要自行随意用药,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上热下寒常见原因
上热下寒常见原因上热下寒是中医术语,常见于临床中,指的是身体上半身感到炎热,而下半身则感到寒冷的症状。
这种情况常出现在以下几种原因下:1. 饮食习惯:现代生活中,人们的饮食结构趋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过多地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等,容易引起脾胃上热,从而导致上热下寒。
2. 环境因素:寒冷的气温、潮湿环境、冰冷的饮料等会降低体表温度,导致体表过冷,进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使得下半身感到寒冷。
3. 运动不当:长时间的静坐不动或长时间站立不动,容易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起下半身感到寒冷。
4. 情绪不稳定:情绪波动大、压力过大、悲伤忧郁等都会影响体内的气血运行,导致血气不畅引起上热下寒的症状。
5. 体虚寒凉:中医认为,脾胃虚寒、肝肾阳虚等体质因素也是导致上热下寒的原因之一。
这种情况下,体内阳气不足,造成上半身出现炎热,而下半身则感到寒冷。
6. 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如淋巴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的问题,也有可能导致上热下寒的症状。
这些系统的问题会影响到脏腑的运行,引起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上半身炎热,下半身寒冷。
7. 内分泌失调:内分泌系统的失衡也是上热下寒的原因之一。
例如,生理期、更年期等女性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上热下寒的情况。
8.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全身或局部的热感或寒感,进而出现上热下寒的症状。
以上是上热下寒的一些常见原因。
当出现上热下寒的症状时,我们需要及时找到病因,进行相应的调节和治疗。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缓解症状:1. 改善饮食:注意饮食搭配,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温热性食物,如姜、大米等,帮助调节体内的寒热平衡。
2. 调整环境:保持室内温暖、干燥,避免寒冷潮湿的环境,避免饮用过冷或冰冷的饮料。
3. 合理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提升身体的代谢水平,缓解上热下寒的症状。
4. 注意情绪调节: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悲伤或忧虑,可以通过休闲娱乐活动、瑜伽和冥想等放松身心。
上热下寒最简单的方法
上热下寒最简单的方法
上热下寒是指上半身感觉到热,下半身感觉到寒冷的症状,可能与气温变化、穿着不当、体质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缓解上热下寒的症状:
1. 合理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不要过热或过冷。
根据个人需求,调节暖气或空调的使用时间和温度,尽量与室外温度保持一致。
2. 注意保暖:选择适合的衣物,特别是在下半身多穿一些保暖裤或袜子,可以保护腿部的温度。
同时,可以在床上加一层薄被或保暖垫,增加睡眠时的保暖。
3. 饮食调节: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葱、蒜、辣椒等,可以促进身体的热量产生。
同时,适量摄入有营养的食物,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
4. 充足运动: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可以增加身体的热量消耗,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
5. 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如果上热下寒的症状严重或持续存在,建议咨询医生或中医师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原因可能不同,需根据个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上热下寒症
上热下寒症上面有火,下边有寒”是中医的一个术语。
是风湿类疾病中的一个疾病名称,既上热下寒病。
上热下寒病是一常见病,多发病。
寒冷地区更为普遍多见,但非寒冷地区亦并非少见。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上焦有热,下焦有寒。
李东垣把这种病机叫作“寒水来复火土之仇”,所以出现“上热如火,下寒如水,目中流火,耳鸣耳聋”,“膝下筋急”等症。
六淫中的风湿寒邪是本病发生的外因,其侵犯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长期在冷水中作业;2.冬季着衣单薄;3.长期在雪地上劳动;4.妇女产后受寒;5.长期居住潮湿寒冷环境;6.长期使用野外厕所。
上热下寒多半由轻到重发展而来,且多并有胃寒、肾寒、宫寒、肠寒、风湿寒性关节痛等其他风湿寒病。
本病是由寒湿之邪侵犯人体下部,而使阴盛于下,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阳盛于上或出现虚热上扰或头部也有风湿寒邪,至使头部气血流通不畅,而出现上热下寒病的一系列症状。
其临床上热表现:患者自感胸部以上发热,并有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烦躁、发呆、口干、眼干等症。
严重者烦躁不安,甚至产生变态行为(似精神失常)打骂小孩、翻箱倒柜、撕衣服,有时发呆,反应迟钝,精神忧郁等。
下寒表现:患者自感腹以下或膝以下至足明显发凉,重则膝以下至足发凉如冰,入睡时虽用被保暖,多至半夜才变暖,或一夜不暖,此类患者兼有膝关节或小腿疼痛,腓肠肌痉挛等症。
兼症:患者兼有其他风湿病,除有上述症状外,还兼有其他若干症状,如风湿侵犯心脉有心慌、心烦、胸闷憋气等症和遇冷加重等特点,又如兼有肾寒,则有阴囊潮湿,睾丸凉痛,尿频尿急,排尿不尽。
若兼有宫寒则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白带多、小腹凉等症状。
特点:本病有四怕(既怕冷、怕热、怕生气、怕劳累),遇寒冷下寒诸症加重,遇热上热诸症加重,遇焦急生气则心慌烦躁,全身哆嗦,遇劳累则全身酸软无力。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出现多脏腑的风湿寒病症候群,构成多发性风湿寒病,使疾病错综复杂,身体逐日衰弱,治疗困难。
治疗可据情选用桂附地黄丸,附子理中丸等,也可用桂枝15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炮附子15~20克、牛膝30克、威灵仙30克、远志12克、夜交藤30克、木香6克、黄芩15克、三七粉3克(分冲服)。
关于上热下寒的探讨
关于上热下寒的探讨一厥阴病《伤寒贯珠集》:“伤寒脉微而厥,寒邪中于阴也。
”属阳虚寒厥,症见厥逆、恶寒、下利、脉微,治宜四逆汤或四逆加人参汤等方以回阳救逆。
血虚寒厥,症见手足逆冷,脉细欲绝,则宜养血散寒为大法,用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方此皆厥阴自病之热证,并非伤寒传经之热邪。
盖厥阴内藏相火,其消渴,火盛水亏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乘心也;饥不欲食,食即吐蚘,风木克土,胃中空虚也;下之即利,土受木贼,不禁再利也。
”:“此皆厥阴自病之热证,并非伤寒传经之热邪。
盖厥阴内藏相火,其消渴,火盛水亏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乘心也;饥不欲食,食即吐蚘,风木克土,胃中空虚也;下之即利,土受木贼,不禁再利也。
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
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
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
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是对第2、3条的解释。
发于阳,是发于太阳伤寒,发于阴,是发于太阳中风。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因为少阳和阳明病,是恶热,而不是恶寒。
柴胡证有往来寒热,套用于发热恶寒者,不合适,因为它有恶热的时候。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从“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可以读出。
上热下寒咽喉炎治疗方案
一、概述上热下寒咽喉炎是一种常见的咽喉疾病,其特点是咽喉部位有明显的热感,同时伴有下腹部寒冷、四肢不温等症状。
该病多由风热邪气侵袭咽喉,与脾胃虚寒、肾阳不足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治疗上热下寒咽喉炎,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中药内服、外用、饮食调养、生活方式调整等。
二、病因病机1. 病因(1)外感风热:由于气候突变,人体正气不足,风热邪气侵袭咽喉,导致上热下寒咽喉炎。
(2)脾胃虚寒: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内生痰湿,上犯咽喉。
(3)肾阳不足: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胃,导致脾胃虚寒,上热下寒。
2. 病机(1)风热侵袭:风热邪气侵袭咽喉,与脾胃痰湿相搏,导致咽喉红肿、疼痛。
(2)脾胃虚寒:脾胃虚寒,内生痰湿,上犯咽喉,加重咽喉炎症。
(3)肾阳不足: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胃,加重脾胃虚寒,导致上热下寒。
三、治疗方案1. 中药内服(1)疏风清热:以银花、连翘、菊花等药材为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2)健脾温中:以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材为主,健脾益气,温中散寒。
(3)补肾壮阳:以淫羊藿、菟丝子、肉苁蓉等药材为主,补肾壮阳,温肾散寒。
(4)加减运用: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加减使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通窍等药材。
2. 中药外用(1)中药熏蒸:将金银花、连翘、菊花等药材加水煎煮,煎液蒸发后熏蒸咽喉,每日1-2次。
(2)中药漱口:将金银花、连翘、菊花等药材加水煎煮,煎液冷却后漱口,每日3-5次。
3. 饮食调养(1)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温补脾胃:多吃红枣、山药、莲子等温补脾胃的食物。
(3)补肾壮阳:多吃羊肉、鸡肉、核桃等补肾壮阳的食物。
4. 生活方式调整(1)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2)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3)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注意保暖。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雾、灰尘等刺激。
四、预防与护理1. 预防(1)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通过辨别病人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病理变化,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诊疗中,有一类常见的病症,即上热下寒证。
这种病症的特点是上半身热症明显,而下半身则出现寒冷的表现,如手脚冰凉等。
下面,我将通过举例,分享一些我在临床实践中对上热下寒证的辨证论治经验。
举例一:王女士,女,50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上火症状,如口干、咽痛、大便干燥等,但同时腰腿冰凉,手脚发凉。
舌苔黄厚,脉沉细。
经过仔细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属于上热下寒证。
上火症状是由于上半身的气血瘀阻,热毒上升所致;而下半身的冰凉则是由于下半身的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我采用了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
方剂选用清热解毒的黄连石膏汤,同时加入温阳散寒的草果、附子等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上火症状明显减轻,同时下半身的冰凉感也有所改善。
举例二:李先生,男,60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上火症状,如口渴、咽痛、便秘等,但同时腰腿冰凉,手脚发凉。
舌苔黄厚,脉沉细。
经过仔细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也属于上热下寒证。
上火症状是由于上半身的气血瘀阻,热毒上升所致;而下半身的冰凉则是由于下半身的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对于这种情况,我同样采用了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
方剂选用了清热解毒的黄连石膏汤,同时加入温阳散寒的附子、肉桂等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上火症状明显减轻,同时下半身的冰凉感也有所改善。
通过以上两个举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关键在于分清上下半身的病理变化,并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上半身的热症,我们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黄连石膏汤等方剂;而对于下半身的寒冷症状,我们可以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如使用附子、肉桂等药物。
这样既可以调节上半身的阴阳平衡,又可以活血温经,改善下半身的冰凉感。
十个女人,九个上热下寒
十个女人,九个上热下寒一、十个女人,九个上热下寒!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上半身热,下半身凉;上半身是火焰,下半身是冰山;上半身动不动就上火,长痘痘、口腔溃疡、牙龈出血,还流鼻血;下半身则冷如冰窖,手脚冰凉,大便不成形,便溏尿频,还有宫寒痛经……等等这些类似的情况,其实属于中医里典型的“上热下寒”,且现代人尤其容易上热下寒。
熬夜、胡吃海塞、吃药抗生素、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空凋冷饮、宅家久坐......种种常见的生活因素,造成大部分现代人都存在上热下寒的问题。
女性上热下寒表现的尤其突出,不论什么季节,下半身总是冰冷,很多体寒的女性,也多是下半身寒,很是让人发愁。
那么,上热下寒到底是个什么鬼,如何对付它?今天彻底讲清楚。
二、中医解读上热下寒!上热下寒的说法其实很早就存在,它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篇。
《灵枢·刺节真邪》提到:“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简单说,上热下寒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等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中医认为天地是一个整体,地气上扬,天气下降,于是天地交泰,乾坤一体,才有一年的春夏秋冬,十二节气,才有那么多丰富的生命。
人也是一个整体,人体内心火往下,温暖下身,肾水往上,滋润上身,身体才有了阴阳循环,阴阳交融和平衡,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当身体的火下不去,下面的水无法上升,心肾不交,阴阳离绝,身体自然就上热下寒,产生各种各样让人头痛的症状疾病。
三、看一看,你上热下寒了没?上热下寒的人,上半身活在夏天,下半身处在冬天。
上热下寒具体有哪些的表现,我们又应该如何分辨?首先,上热下寒存在上热的症状,除了动不动就上火之外,常见的还有燥热,失眠、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舌疮、失眠、慢性咽炎、咽喉灼热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等一系列上热证候。
下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屁股以下冰凉,腿比常人怕冷,饮食耐温不耐寒,吃凉的就难受,拉肚子,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妇科问题等等。
皮肤病上热下寒证临证经验总结
皮肤病上热下寒证临证经验总结皮肤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因复杂多样,临床上往往会出现“上热下寒”这样的证候。
本文旨在总结皮肤病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分享对于该证候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理解和思考。
一、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1. 病因病机皮肤病上热下寒证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自身体质、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
其中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失和,阳气亏虚,风邪外袭等。
2. 临床特点皮肤病上热下寒证主要表现为热毒郁积在上部,寒湿停留在下部。
患者常常出现上半身皮肤热红肿痛,甚至有疱疹、脓疡等皮损;而下半身则出现寒湿所致的肿胀、瘙痒等症状,如体寒、手脚冰凉等。
二、诊断要点1. 辨证要点皮肤病上热下寒证的辨证要点为上部热象和下部寒象的明显对比。
上部热象主要表现为热症,如红肿、痛等;下部寒象主要表现为寒湿症状,如肿胀、瘙痒等。
2. 判断病性上热下寒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
实证多见于外感风热所致,虚证多见于气虚、阳虚等。
判断病性有助于指导针对性的治疗。
三、治疗原则1. 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辨证要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上部热象明显的患者,可选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中药煎剂、外敷药膏等;对于下部寒象较明显的患者,可选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如温针灸、艾灸等。
2. 给予中药治疗中药是治疗皮肤病上热下寒证的重要方法。
对于实证较重的患者,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金银花等;对于虚证较重的患者,可选用补气养阳的中药,如人参、黄耆等。
通过中药的调理,可以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 辅助调理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饮食调理、加强锻炼等,提高身体免疫力。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帮助改善体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有助于皮肤的恢复。
四、临床案例患者A,女性,45岁,主要症状为身上皮肤红痒、脓疮、手脚冰凉。
经辨证得出上热下寒证,为实证。
治疗方案为口服清热解毒中药、外敷药膏,同时进行适量运动和调整饮食。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皮肤状况有所改善。
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
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上热下寒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一般表现为上身发热,下身感觉寒冷。
其主要原因是上身阳气过盛,下身阳气不足,常见于寒冷的季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药物治疗:一般来说,对于上热下寒的症状,可使用一些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在上身发热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银花、金银花等。
而在下身感觉寒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温阳散寒的中药,如附子、肉桂等。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注意饮食调理:在饮食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来增加体内的阳气。
例如,可以多吃一些姜、辣椒、葱、蒜等具有辛温性质的食物。
此外,还可以适量摄入一些温补的食材,如羊肉、鸡肉、牛肉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饮食调理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定,避免过于偏热或偏寒的食物。
3. 保持温暖:对于上热下寒的症状,保持温暖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穿上合适的衣服,尤其是在下身,可以多穿一些保暖内衣或棉裤。
此外,可以使用电热毯、暖宝宝等保暖用品来增加身体的温度。
同时,也要避免受凉,特别是脚部和下身,可以使用暖水袋或泡脚来保持温暖。
4. 中医养生:根据中医理论,上热下寒的症状也与脾胃功能减弱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一些中医养生方法来改善脾胃功能,提高体内的阳气。
例如,可以定期按摩腹部,活动气机,促进消化吸收。
同时,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改善阳气不足的情况。
5. 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对于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非常重要。
应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还应避免长时间的熬夜和过度劳累,以保持身体的精力充沛。
总之,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保持温暖、中医养生和调整作息等方面。
在治疗过程中,建议咨询中医师的意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坚持,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上热下寒证,具体来讲,就是要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上热下寒证,具体来讲,就是要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上热下寒证,具体来讲,就是要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上热下寒证是个比较常见的症型,比如有的人脸上长疙瘩,口舌生疮等等,但是下腹部发凉,大便溏泄或者月经不正常。
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一味清热,可能下寒会更严重,如果我们一味温寒,那么上面的热像可能更严重。
怎么办呢?
我们应该上下一起一起治疗,一方面清上热,一方面温下寒。
具体来讲,就是要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1.基本方药:
黄连汤,适用于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适用于上热下寒、寒格吐利者。
2.加减变化:
若上焦热邪明显,烦热口干者,可加黄芩;脾肾阳虚,恶寒肢冷者,可加炮附子;胃气上逆、呕吐泛酸者,重用半夏,或加吴茱萸、乌贼骨;
胃脘气滞、腹痛甚者,可加乌药、香附;胁肋痛者,可加白芍、当归、川楝;脾虚失运、腹胀、纳差、便溏者,可加白术、苍术、广木香;
胃络损伤、呕血便血者,可加炒大黄、地榆炭、白芨,并可配合使用云南白药、白芨粉等内服;月经延迟者,可加当归、桃仁、红花等。
如无呕吐症状,可去半夏。
上热下寒如何化解?找到根源,走好这三步才是关键!
上热下寒如何化解?找到根源,走好这三步才是关键!你知道吗?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病,很流行,十个人当中九个人都有,这种病叫上热下寒。
具体来说,上热的症状是:上焦烈火熊熊燃烧,动不动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是常有的事,有时还牙龈出血,流鼻血脾气火爆,看谁都不顺眼。
下寒的症状是:下焦如冰箱一般,大便不成形,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腹泻,姨妈驾到时生无可恋等等。
简单来说,上热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很多人会说遇到上热下寒那还不简单?直接灭灭火不就行啦,吃点西瓜好了,或者你可以喝点菊花、金银花这样的凉药来降降火。
这样的说法正确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遇到上寒下热到底该怎么办?生命是水火相容、阴阳和谐的整体要解决上热下寒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先要搞清楚它的根源。
想要明白为什么身体会有“上热下寒”的现象,还得从中医的阴阳学说开始说起,大家都知道,人是由两种能量构成的,一种为阴,一种为阳。
《黄帝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那么,阴阳在我们人体内到底是怎样一个运行的状态呢?俗话说水火不容,事实也的确如此:水性寒,火性热;水往低处流,火往高处蹿;水属阴,火属阳;火一碰上水,立刻就会熄灭,火大了,水就会被烧干。
水与火是一对矛盾,似乎根本就无法调和。
然而,物性并不等于人性。
人的生命是一个奇迹,生命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超越了物性,调和了水火,所以,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生命就是水与火、阴和阳的统一体。
因为这种和谐和平衡,正常情况下,我们的体温一直保持在36.5度左右,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寒。
身体中什么是火?什么是水?既然我们的生命是水火相容、阴阳和谐的统一体。
那么,在我们的身体当中,火是什么,水又是什么呢?其实,人体中的火就是心,心是人体的太阳,中医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意思是,我们的心就像太阳一样,给大自然带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大地一片黑暗,万物就不复存在。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剂是传统医学中针对特定体质和病症的治疗方法。
上热下寒是指人体上半部分出现热象,如口干、咽痛、面红等,
而下半部分则表现为寒象,如四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以下是几种
常见的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剂:
1. 温阳散寒汤:该方剂主要用于温补肾阳,散寒通络。
主要成分包括
肉桂、附子、干姜等,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上热下寒症状。
2. 清上温下汤:此方剂旨在清热降火,温补下焦。
常用药物有黄连、
黄芩、熟地黄等,适用于因内热而上热,下焦虚寒的患者。
3. 交泰丸:交泰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用于调和阴阳,平衡上下。
其
成分包括黄连、肉桂等,适用于阴阳失衡导致的上热下寒症状。
4. 理中丸: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调和气血的功效。
适用于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引起的上热下寒。
5. 六味地黄丸:这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
适用
于肾阴虚引起的上热下寒,表现为口干舌燥、腰膝酸软等症状。
6.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此方剂具有调和阴阳,固表止汗的功效。
适用
于因表虚不固导致的上热下寒,常见于出汗过多、身体虚弱的患者。
7.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主要用于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
上热下寒,如四肢不温、腰膝冷痛等症状。
在使用这些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症状,由有经验的中医
师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助于病情的恢复。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也是辅助治疗的重要措施。
中医解读上热下寒
中医解读上热下寒展开全文人体的最佳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可惜现代人都颠倒了上热下寒,就是阳不归位!上热下寒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常年上火,总是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在饮食上,这类人群也非常挑剔,吃点儿热的就上火,吃点儿寒的就伤阳,只能吃温的东西。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其实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
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实火虚火,如何区分?有些朋友上火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败火药,却常常陷入越吃越严重的怪圈,这种情况八九不离十都是上热下寒。
因为上热下寒是体寒所致,而败火药属寒凉之物,服用它们只会让你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所以,在对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实火:从来不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实火;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一定是虚火。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
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建议服用败火药(如牛黄解毒丸);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并且,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
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
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上热下寒,是怎么形成的?阳主升,阴主降。
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之间都没有互动了,当然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任何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热下寒--《伤寒论》经方应用
患者,男,48岁。
患腰以上汗出而心烦,但腰以下无汗而发凉。
伴遗精,阴部发冷,阴茎回缩,大便稀溏,每日一次。
舌质暗红,脉沉滑。
此属阴阳不和,上下水火不相交济,治宜清上温下,交通心肾阴阳水火。
处方用药:制附子10克(水煎煮)大黄黄连黄芩各6克(沸水泡渍)上药和汁兑服,二剂。
服药后大便每日二三次,但不稀溏,下肢已由凉转温,汗出心烦止,梦遗阴缩消,只有阴部仍然有凉冷的感觉。
舌边尖红,脉沉。
这是属于火热邪气已清,但阳气尚未遍达周身之象,再投以四逆散原方三剂而愈。
LZ点评:附子泻心汤由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炮附子而成,《伤寒论》中用来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其病机特点是火热邪气内盛而人体真阳又虚。
本案临床表现寒热错杂,热为真热,寒亦是真寒,临床上辨证治疗均比较困难。
一般来说,上焦郁热极容易导致下寒,这是因为人体内的阴阳是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在上的阳气被郁而不能下达,则必然导致下焦的阳气不足而生内寒。
所以,用附子泻心汤,专煎附子以温下寒,另渍三黄以清上热,这样一来,寒热之药异其气而生熟之品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使阴阳调和,水火交济,则诸证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