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前后鼻粘膜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前后鼻粘膜比较
目的:比较慢性鼻息肉采用内窥镜手术治疗前后鼻粘膜的结构和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治疗前后患者鼻粘膜的结构和功能。结果:术前和术后患者纤毛传输速率分别为(3.44±1.07)mm/min、(7.86±1.56)mm/min,手术前后纤毛传输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纤毛柱状细胞减少,纤毛粘连、紊乱,相互融合,杯状细胞增多,桥粒连接不清,细胞间连接疏松,线粒体空泡变,间隙增宽。术后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纤毛细胞间隙较宽,形态恢复正常,纤毛数量增多,且新生大量短小和细微纤毛,纤毛形态相似,排列均匀整齐,可见“9+2”结构;细胞线粒体结构正常。结论: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可改善患者鼻粘膜结构,恢复鼻粘膜纤毛清除功能。
标签: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鼻粘膜
慢性鼻窦炎主要发病机制为鼻腔和鼻窦黏膜反复感染炎症使纤毛结构损伤及功能下降,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纤毛数量减少、超微结构改变以及摆动频率下降[1]。而纤毛结构及其功能受损导致纤毛的清除功能被削弱,鼻腔和鼻窦炎发生反复感染的几率增加,使疾病进入恶性循环。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微创手术,该术式可在彻底清除不可逆病变的基础上保留鼻腔和鼻窦结构,重建鼻腔鼻窦通气,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和功能[2]。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该手术对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取得显著的疗效。本文回归性分析5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应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前后鼻粘膜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53慢性鼻窦炎患者,慢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12~74岁,平均年龄(38.4±11.3)岁。根据术前CT检查结果、患者病史、鼻内镜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临床分期,II型1期15例,II型2期19例,II性3期19例。
1.2方法
(1)手术及术后治疗。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手术治疗,保留轻度病变鼻粘膜。术后根据黏膜水肿程度选择血管收缩剂、抗组胺、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等诸多药物配置而成的鼻腔清洗液清洗鼻腔,每日定期清理鼻腔填塞异物3次;根据鼻腔分泌物减少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清洗液清洗次数,患者术后接受住院治疗观察4~10周,平均住院7周。术中和术后随访取钩突切除后切缘中部鼻粘膜标本。患者术后接受4个月随访时间。
(2)观察方法。光镜检查:将鼻粘膜标本放入10%福尔马林,用石蜡包埋,切片后4μm,HE染色,使用Olympus BX40F-3显微镜观察。电镜观察:使用生理盐水反复漂洗标本3次,5s/次。漂洗后放入戊二醛和锇酸分别固定2h和1h,使用梯度丙酮作脱水处理,再使用梯度醋酸异戊酯置换。在样本处于临界点后使用干燥仪做干燥处理,离子溅射仪镀铂金膜。
1.3观察指标
中鼻道黏液纤毛清除速率(MTR):使用糖精实验法计算MTR,计算公式中鼻道测试距离/测试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前和术后患者纤毛传输速率分别为(3.44±1.07)mm/min、(7.86±1.56)mm/min,手术前后纤毛传输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纤毛柱状细胞减少、纤毛粘连、紊乱、融合,杯状细胞增多,桥粒连接不清,细胞间连接疏松,线粒体空泡变,间隙增宽。术后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纤毛细胞间隙较宽,形态恢复正常,纤毛数量增多,且新生大量短小和细微纤毛,纤毛形态相似,排列均匀整齐,可见“9+2”结构;细胞线粒体结构正常。
3.讨论
正常鼻粘膜是以纤毛柱状细胞为主的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细胞由大量微管组成,形成“9+2”型。鼻粘膜含有大量粘液腺、浆液腺和混合腺,可于黏膜表层生成大量分泌物,并跟随纤毛运动形成粘液毯。有研究表明,慢性鼻窦炎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鼻粘膜结构及功能被破坏。国内相关研究显示,慢性鼻窦炎患者糖精试验消耗时间比健康组人员糖精试验消耗时间长,表明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粘膜的清除功能低于健康人员[3]。慢性鼻窦炎可削弱慢性鼻粘膜分泌功能,而无法形成粘液毯,降低鼻粘膜的防御效果。而鼻粘膜的防御功能被削弱使其感染几率增加,可加重患者的病情,并使患者陷入恶性循环。基于慢性鼻窦炎和鼻粘膜功能及其结构的相互作用,修复鼻粘膜的功能和结构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关键[4]。
和其他治疗方式相比,鼻内窥镜手术可以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比鼻腔和鼻窦的损伤,同时该手术方式的术野清晰、开阔,术野广度达70°~110°;创伤小,手术精细,可完全切除钩突;充分开放筛窦、额窦等,减少损伤[5]。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接受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后,患者的纤毛传输速率从术前的(3.44±1.07)mm/min提升至(7.86±1.56)mm/min,而健康人鼻粘膜纤毛传输
速率为6-11mm/min,表明术后患者鼻粘膜纤毛已恢复清除功能。同时,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纤毛细胞间隙较宽,形态恢复正常,纤毛数量增多,且新生大量短小和细微纤毛,纤毛形态相似,排列均匀整齐,可见“9+2”结构;细胞线粒体结构正常,表明鼻粘膜结构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可改善患者鼻粘膜结构,恢复鼻粘膜纤毛清除功能。
参考文献:
[1]朱永康.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分析[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1(2):87-89.
[2]白仁堂. 鼻腔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手术治疗[J]. 中国民康医学,2015,34(12):53-54.
[3]黄天宇.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64例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4,28(22):162-164.
[4]刘志刚. 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1,14(29):74-75.
[5]蔡燕.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00例疗效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6(1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