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美学思想之核心

合集下载

14010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主观题汇总

14010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主观题汇总

14010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主观题汇总1、《尚书.尧典》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书,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资料。

“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志”本义指志向,但笼统的说它指人们的主观方面,包括思想感情在内。

所谓“诗言志”是要求诗人在在有了对现实的真情实感的前提下以抒情的笔触,反映激动过他的现实。

2、“思无邪”出自《诗经》,是孔子对《诗经》内容的概括,所谓“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

“思无邪”,具体的说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不淫”、“不伤”即是要求“约之以礼”,做到“中和”。

孔子强调文学形式和内容并重的观点是:“文质彬彬”。

“辞达而已矣”是孔子对文学语言提出的标准。

3、“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很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

“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互相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艺术文学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

4、“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

5、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6、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7、墨子反对艺术(歌舞)提倡非乐。

主张文学的实用依据是是“三表”,“何为三表?”——“一: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二: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三: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名之利”(意思是:要求根据古代圣王的实践经验,参酌当时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在“刑政”的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符号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

“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之法。

他所说的“言”指广义的“文学”与“言谈”。

8、墨子的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尙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美丑相对”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从“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理论,被后人传颂不衰。

本文将系统地论述庄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并且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一、“虚室生白”的美“虚室生白”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一阶段,指的是一种极简主义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美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只需要一个空旷的空间,以及纯净的白色就足够了。

这是因为,空间和白色都代表着空灵、纯洁、无欲的本性,符合“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

1.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这一故事描述了自然界中的捕猎与被捕猎的过程。

它的审美价值在于,表现了生命的自然循环,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而这种自然美正是“虚室生白”美学思想的体现。

2.庄子所写的《徐无鬼》中,“人生百年,始而学行,随之而立,成之而师,困之而康,弱之而力”,这一段话正是展现了“虚室生白”的审美观所要表达的美感。

拥有简单美,无论是生活还是哲学、文学等任何方面,都值得追寻。

二、“无用之用”的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二阶段,指的是一种推崇“无用”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真正的美是不需要任何功利性的。

只有那些看似没有作用、实际有着极高价值的物品,才具有真正的美。

3.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不谛,小言寡却”,这一段话概括了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强调无用性。

真正优秀的东西,都不应该网摘自己的已有价值去追求,相反,应该追求那些在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

4.庄子所写的《德充符》中,“故物无足,则虚;虚则自得”,这一段话对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阐述的很到位。

庄子认为,物品本身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只有人对物品的使用才会赋予其价值。

因此,要学会“无用之用”,不要强求物品有实际用处,而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欣赏美的来源。

三、“至美至乐”的美“至美至乐”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三阶段,指的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应该是一种灵性、精神性的美,是超越了世俗的美。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6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以意逆志 ”)与(“发愤著书”)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二、名词解释(以“---”符号为名解题号标志)
---诗言志:这是出自《尚书?尧典》的命题;“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其实质就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
---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命题;所谓“以意逆志”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以意逆志”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的批评原则。
178、“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段文论出自( A )
A、刘熙载《艺概》 B、王国维《人间词话》 C、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D、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179、被教材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 D )
23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 ”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24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清空 ”和“意趣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姓名:000专业:00000学号:00000班级:000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那么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美学,而美学就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

而且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与其人生哲学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以“道”为生命本源的一种指向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

通过对“道”的体悟,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了自然本真的自由心灵状态的描绘中,从而在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了深刻的美学思想。

首先,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渔父》)这里的“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

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无饰无伪,不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伤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也是美的。

总之,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人们要保有这种美,一方面应该尊重物性,使万物顺其自然天性,不以人害物。

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本真,率性自然。

庄子_法天贵真_的美学解读

庄子_法天贵真_的美学解读

庄子“法天贵真”的美学解读黄丹纳任姿楠提要“法天贵真”是庄子生命哲学生命美学的核心命题。

由“天”与“真”两个基本范畴和“法天”与“贵真”两个子命题组成的这一核心命题,集中地体现了庄子生命哲学生命美学的三个基本的理论层面:本原论、境界论、创生论和他所追求的自由(无待)生存、美的生存的生存理想。

关键词庄子法天贵真美学《庄子》一书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美学范畴和命题,其中“法天贵真”可说是庄子生命美学的一个核心命题。

《庄子·渔父》借渔父之口对“法天贵真”作了简要的表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

在“法天贵真”这一命题中,有两个关键词:“天”与“真”。

这是庄子生命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还有两个子命题:“法天”与“贵真”,则宣示出庄子生命美学中,真的生存、美的生存以及自然生存、自由生存的基本原理。

所以,有必要从美的生存、美的创生着眼解读这两个范畴和两个命题。

一“天”与“真”“天”和“真”是两个彼此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

先说“天”。

在一部《庄子》中,“天”字几乎俯拾即是,而其中作为哲学范畴的“天”主要有四层含义:一是与“人”对举的天然之“天”;二是与地对举的天、地之“天”;三是作为自然规律与法则的“天道”之“天”;四是作为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的“自然”之“天”。

在《庄子》一书中常常是“天”、“人”对举。

“天”指天然生成,天赋本性,故可谓天然之“天”。

例如《庄子·秋水》(以下凡引《庄子》均只注篇名):“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勿以得殉名。

”王先谦《庄子集解》(以下引用一律简称《集解》)对此解释说:“勿以人事毁天然,勿以造作伤性命,勿以有限之得殉无穷之名。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学、宇宙观等多个领域。

在美学领域,庄子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强调了境界与审美的关系。

庄子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化,而在当代,庄子的审美思想也依然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哲学中的美学特性,探索庄子对于境界与审美的见解,以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美的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我们要了解庄子对于审美的基本观念。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自然”状态,即自在、自然、无为的状态。

庄子主张,人应该追求自己与自然的统一,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才能真正领会审美的意境,享受到美的乐趣。

在这一点上,庄子与后来的道家有着相似的理念,都将自然视作审美的基础。

庄子对于审美的境界有着独特的诠释。

他认为,美学的境界并不是实际环境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内心境界,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体验。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这句话表达了庄子不断求索审美境界的决心。

在这种境界里,人们从世俗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用心灵去感知、领悟和把握审美的意蕴。

这种超越现实的境界也成为了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

庄子关于审美的境界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态度和行为的?庄子提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思想,即强调对于审美的境界和观念的认知,而并不强调其实际的原因和来源。

这种境界观与现代审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心理状态的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庄子的思想指导我们要以一种开放、豁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美,不被俗世的利益、功利所干扰,从而真正领会到审美的内在境界。

庄子的审美思想还强调了审美的自然和无为状态。

庄子认为,审美的境界与其所在意境必须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的修饰和雕琢。

他以逍遥自在的庄子境界,对美的表现进行品评,指出审美需要达到一种自然、圆融、无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审美。

这一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他们强调了审美品味的自然与无为,而不是过于注重外部的形式和技巧。

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作者:黎思睿来源:《牡丹》2017年第30期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通过灵活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从而使更多的人接受他的思想。

庄子的作品是极富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智慧。

本文主要就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进行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庄子与古代其他的文学大儒不同,他独特的美学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影响,对现代的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影响。

庄子崇尚自由,以自然为美,游世是庄子的思想核心,其作品表达的内容十分复杂,不仅展现了生存欲望,还体现了对世俗社会的厌恶,将游戏山水的态度贯彻始终。

庄子创作的文章拥有奇特的想象,也有多变的文笔描写,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一、庄子的美学思想(一)崇尚自然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在展现对自然的向往,他们或是通过诗来表达、或是通过词来传递。

庄子也热爱自然,常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描写大自然之美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順应天性的思想。

庄子的作品随处可见其美学思想,其中以自然天性之美最为显著。

他主张展示个体,强调朴素不华,认为凡事都应该坚持自身特点、顺应自己的天性,不必刻意地改变和盲从。

在精神方面,庄子更是推崇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突破条框规矩的束缚,使人们自由随性的生活。

(二)以大为美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就可以看出,庄子不仅崇尚自然之美,也以大为美。

以庄子的观念来看,天地之大是为美,这种美是无可替代的,是每一个学者圣人都应该探究和追求的美。

庄子鼓励人们远离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解脱,享受自由生活。

庄子这种“以大为美”的思想,体现在其作品中就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止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对天地广阔与宏伟的详细描写,充分体现了庄子以大为美的思想。

(三)追求自由古往今来,自由是人人追求、人人向往的,但也是人们最无法定义的。

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学生姓名: 宋桔学院:师范学院专业:小学教育班级: B1005学号: 1321100509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关键词:美学体系;自然美;人格美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著作《》。

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的批评中。

2、《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与“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与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4、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

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说。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历史上以“”论文的悠久传统。

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是为得之。

”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也。

是尚友也。

”6、教材指出,《庄子》崇尚,反对,是其文艺美学思想的之的核心。

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地,《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的精神状态。

《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得而忘言。

”提出了“”说。

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教材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主义主义一边的,均与《庄子》有着较深的关系。

教材认为,《庄子》的“”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古代文论选读之选择题

古代文论选读之选择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之单项选择题第一讲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B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C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D.“考见得失”3.论语八佾记孔子说:韶乐是 B ;A.“尽善矣,末尽美也” B.“尽美矣.又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 D.“尽美矣,未尽善也”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C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可以兴、观、群、怨”C.“思无邪”D.“辞达而已矣”5.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A ;A.读者之意 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 D.古人之意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 D ;A.圣人 B.今人C.读者 D.作者7.教材认为: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 D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B.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D ;A.“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B.“虚静”和“物化”C.“仁政”和人性论D.祟尚自然,反对人为9.教材指出: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得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C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B.论语关于“诗可以兴”、“可以怨”观点的影响C.庄子思想较深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第二讲两汉1.教材认为:司马迁通过分析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恶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 B ;A.“疾虚妄”说 B.“发愤着书”说C.“养气”说 D.“讽谏”说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 C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着书”的精神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3.“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4.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B ;A.“怨而怒” B.“主文而谲谏”C.“劝百而讽一” 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5.“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 A ;A.毛诗大序 B.报任安书C.论衡艺增 D.史记屈原列传6.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B ;A.“讽谏”说 B.“疾虚妄”C.“文为世用”说 D.“知人论世”说第三讲魏晋南北朝1.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A ;A.曹丕 B.钟嵘C;刘勰 D.陆机2.提出“诗赋欲丽”观点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专着是 D ;A.钟嵘诗品 B.刘勰文心雕龙C,陆机文赋 D.曹丕典论论文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C;诗品序 D.文赋4,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 A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 C ;A.曹丕和钟嵘 B.陆机和刘勰C.曹丕和陆机 D.钟嵘和刘勰6;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 A ;A.陆机文赋 B.刘勰文心雕龙神思C,曹丕典论论文 D.钟嵘诗品序7;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 A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8.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遗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这里的“会意”是指 A ;A.具体构思 B.文章立意C,领会文章主题 D.汇合多重镜像9.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 C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里;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C ;A.反映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B.反映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C.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D.美是根本的,朴素是首要的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 B ;A.文章的体裁与文学性质的一致性B.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C.创作时要体会各种文学体裁的性质D.在文学鉴赏中,读者要领会文学体裁的性质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骨”,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 D ;A.“风即文辞,骨即文意”B.“风即讽刺,骨即刚正不阿”C.“风即言辞动人,骨即立意强健”D.“风即文意,骨即文辞”13.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 A ;A.“直寻” B.“诗赋欲丽”C.“诗缘情而绮靡” D.“滋味”说14.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 B ;A.论语和庄子 B.诗经和楚辞C.诗经和庄子 D.论语和楚辞l5;教材指出: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滋味”说,而要创造出作品中深厚的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BA 如何运用新兴的五言诗的形式来写作B 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来写作C 如何吸收并运用四言诗“文约义广”的经验来写作D 如何学习并灵活运用诗经和楚辞的语言形式来写作16.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批评家是 BA 庄子B 钟嵘C 孟子D 刘勰第四讲隋唐五代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 A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2.陈子昂在修竹篇序评东方虬咏孤桐篇说“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教材认为,这里的“正使之音”是 B ;A.指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开创的盛行于魏晋的玄谈风气B.指曹魏正始时期的作家具有建安风骨的作品C.泛指曹魏正始时期的作家宣扬玄理的作品D.泛指曹魏正始后期出现的阮籍、嵇康等作家的作品3.皎然的诗论作品最重要的是 B ;A.诗品 B.诗式C.诗仪 D.诗格4.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 C ;A.陈子昂 B.司空图C.皎然 D.白居易5.教材指出: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论,所谓“气盛”是指作家 A ;A.仁义道德修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B.高尚的仁义道德修养而形成在作品中的刚柔相济之气C.高尚的道德修而体现在作品中的充沛的阳刚之气D.创作的作品具有雄伟而磅碍的、不可阻挡的气势6.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 B ;A.白居易的“为时”“为事”说B.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C.苏轼的“枯淡”说D.王夫之的“现量”说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 D ;A.韩愈 B.陈子昂C.皎然 D.白居易8.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教材认为:“思”,可理解为 A ;A.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 B.作品的思想内容C.寄托在作品中的作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D.作品的布局、剪裁、置辞等构思活动9.教材认为: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 C ;A.曹丕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说B.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说C.钟嵘诗品的“滋味”说D.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10.司空图提出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的说法,教材认为:“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 B ;A.用韵优美,寄托深远B.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C.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D.表层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第五讲宋金元1.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 A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2.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 B ;A.韩愈的送孟东野序B;苏拭的答谢民师推官书C;白居易的与元九书D.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3.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用佛教“空静”观来说诗的是 D ;A.司空图 B.欧阳修C;白居易 D.苏轼4.苏拭的所谓“枯淡”说,其意思是 C ;A.指诗歌创作应“得意而忘言”、“意在言外”B;批评宋代一些诗语言枯寂、淡乎寡味C.指诗歌作品在平淡中包含丰富的意味和理趣D.批评宋代一些诗以议论、说理入诗的现象5.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着名观点是词应 C ;A.“清空雅正” B.“点铁成金”C.“别是一家” D.“脱胎换骨”6.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D ;A.欧阳修六一诗话 B.张戒岁寒堂诗话C.吕本中紫微诗话 D.严羽沧浪诗话7.“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段诗论出自 AA.宋代严羽 B.唐代司空图C.唐代皎然 D.宋代苏拭8.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 B ;A.元好问 B.严羽C.张炎 D.李清照9.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是 B ;A.说潘岳文章没有写出他的高尚情志B.批评潘岳文格与人格的不统一C.赞扬潘岳闲居赋情感高尚,但仍未写出他真实而高尚的人格D.说文章总是不能表达作者的真实心声10.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第八首:“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这是说 A ;A.沈宋诗仍袭齐梁诗风,陈子昂改革诗风有巨大功绩B.沈宋与陈子昂都注重改革齐梁诗风,并均有功绩,只是陈子昂功劳最大C.沈宋无力废齐梁诗风,只有陈子昂才能力矫齐梁诗风D.沈宋虽然风流文场诗坛,但只有陈子昂与之齐心合力,才能矫正齐梁诗风第六讲明代1.教材认为: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 A ;A.“情景适会” B.“情主景附”C.“情景为二,各不相附” D.“为情寻景”2.“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个通达的诗论观点出自D ;A.袁宏道序小修诗 B.李贽童心说C.严羽沧浪诗话 D.谢榛四溟诗话3.诗家直说的作者是 ;此题有错误,当为谢榛;A.王夫之 B.袁宏道C.李贽 D.严羽4.“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着名观点的文论家是 C ;A.金圣叹 B.袁宏道C.李贽 D.李渔5.提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着名口号的是公安派中的 A ;A.袁宏道 B.袁宗道C,李贽 D.袁中道第七讲清代1.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2.“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3.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 A ;A.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B.所表达的作者的爱憎感情C.构思和布局D.情节所反映的主题思想4.李渔的一部内容涉及戏曲、歌舞、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着作是 D ;A十二楼. B.风筝误C比目鱼 D.闲情偶寄5.王夫之的诗学着作颇丰,其中一部论古代诗歌创作、批评、鉴赏的诗话性着作是 A ;A.姜斋诗话 B.诗广传C.明诗评选 D.古诗评选6.“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段诗论出自B ;A.严羽的沧浪诗话 B.王夫之的姜斋诗话C.袁枚的随园诗话 D.叶燮的原诗7.教材认为:王夫之诗学理论的“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传统诗论中的 AA.“即兴” B.“比兴” C.“意境” D.“神韵”8.教材认为: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着作是 D ;A.沧浪诗话 B.姜斋诗话C.说诗晬语 D.原诗9.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 C ;A.王夫之 B.袁枚C.叶燮 D.沈德潜10.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A.才 B.胆C.识 D.力11.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的清代诗论家是 D ;A.王夫之 B.沈德潜C.袁枚 D.王士禛12.教材指出: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时 CA.比和兴 B.情和景C.清和远 D.善和美13.沈德潜的论诗着作是 A ;A.说诗晬语 B.渔洋诗话C.随园诗话 D.姜斋诗话14.教材认为:在沈德潜的诗歌理论里“性情”也是处于首要地位,但他的“性情”是指诗歌的B ;A.格调 B.思想内容C.情景描写 D.审美情趣15.沈德潜在诗歌理论提出了 D ;A.“肌理”说 B.“性灵”说C.“神韵”说 D.“格调”说16.袁枚的诗论着作主要有 B ;A.原诗 B.随园诗话C.姜斋诗话 D.带经堂诗话第八讲近代1.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 C ;A.诗概 B.词曲概C.艺概 D.文概2.“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一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这段词论出自 D ;A.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B.王国维人间词话C.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D.刘熙载艺概3.被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 C ;A.新小说 B.译印政治小说序C.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D.告小说家4.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 B ;A.近代的王国维 B.近代的梁启超C.清代的李渔 D.清代的金圣叹5.“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 A ;A.梁启超 B.李渔C.金圣叹 D.刘熙载6.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着作是 D ;A.宋元戏曲史 B.人间诗话C.蕙风词话 D.人间词话7.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 A ;A.“境界”说 B.“神韵”说C.“性灵”说 D.“格调”说8.教材认为:王国维的文学思想除了受到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的文学思想影响外,还受到西方哲学家、美学家 B ;A.克罗齐的影响 B.康德、叔本华的影响C.卢梭、狄德罗的影响 D.培根、休谟的影响。

与道为一——《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新探

与道为一——《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新探
境 界。
[ 关键词] 道 ; 庄子 ;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 作者简介] 庄 怡红 ( 1 9 6 7 一) , 女, 华侨 大 学 华 文 学 院讲 师 , 主 要 从 事 中 国 音乐 美 学 教 育 工 作 研 究 。


以“ 道” 为核 心的 三重 “ 乐” 境
庄 子( 前3 6 9 一前 2 9 6 ) , 名周 , 战 国 蒙 城 人 。隐 居 不 仕 而 逍 遥 自得 , 笔耕 不辍 而终成先 秦道家学派 的集大成 者。在思想体 系 上 和 老子 一 脉 相 承 ; 在 音 乐 的 造 诣 上 却 超 越 老 子 。庄 子 的 音 乐 思 想 , 奠定了道家音乐的基调 。
二、 “ 道” ——《 庄子》 音 乐美 学思 想 的核心
首先 , “ 道” 是“ 乐” 的 核 心 。《 咸池 》 集中体现出《 庄子》 音乐美 学思想的三重“ 乐” 境, 均 以“ 道’ ’ 为 本 。‘ ‘ 至乐” , 人 间 最 美 好 的

1 35 —
音乐与万物和谐 , 即顺“ 道” ; “ 天乐” , 无言而心悦 , 即通 “ 道” ; “ 乐” , 道可载而与之俱 , 即载“ 道” 。由 “ 人乐” 到“ 天乐” 再 到 抽 象 的 “ 乐” , 都离 不开“ 道” , “ 道” 是“ 乐” 的核心 。
庄 子 在《 天运 》 的《 咸池 》 之 乐 中提 出 了 “ 至乐” 、 “ 天乐” 、 “ 乐” 等一 系列音乐 理论 , 它是 研究《 庄子》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的 宝 贵 资
料。
首先 , “ 至乐 ” 的境 界 。“ 夫至乐者 , 先应之 以人事 , 顺 之以天 理 , 行 之 以五德 , 应 之 以 自然 , 然后 调理 四时 , 太和万 物。 ‘ 至 乐” 即“ 人 间最美好的音乐” 。“ 至乐” 美 在 和 谐 。呼 应 人 情 , 因循天理 , 推演五德 , 应 和 自然 , 然 后 调 整 四 时 的顺 序 , 跟 万 物 同和 。 这种音乐使 人跟环境和谐 , 跟万物和谐 、 跟 自然 和 谐 、 也 就是 跟 “ 道” 和谐 , 此 为《 庄子 》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的第 一 重 “ 乐” 境。 其次 , “ 天乐 ” 的 境 界 。《 庄子》 的“ 天乐” 具 有 四 个 方 面 的特 质 : 一是“ 天乐 ” 无 声 无 形 却 充 满 天 地 “ 天 机不张而五 官皆备 , 此之谓天乐 , 无 言 而 心 说 。故 有 焱 氏 为 之 颂 日 : ‘ 听 之 不 闻其 声 , 视之不见其形 , 充满天地 , 苞裹六极 , 。 ” ( 《 天运 》 ) 。二 是 “ 天乐” 无为而无不 为。“ 齑万物而不 为戾 , 泽及万物 而不为仁 , 长于上古 而不 为寿 , 覆盖 天地刻 肜众形 而不 为巧 , 此之谓 天乐 。 ” ( 《 天 道》 ) 。三 是 “ 天乐” 通 于 万 物 。“ 故曰: ‘ 其 动也 天 , 其静也地 , 一心 定而王 天下 ; 其 鬼不祟 , 其魂不 疲 , 一 心定而万 物服 。 , 言 以 虚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摘要:庄子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自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没有庄子的美学思想,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及其发展是不完整的、残缺的和片面的。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庄子》主要被世人以哲学著作称谓,因此,对于庄子的研究主要以其哲学思想研究为主。

而其中的美学意蕴未得到有效的挖掘。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才真正进入自觉时期,并很快发展起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关键词:庄子美学思想道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回归天真本性的境界。

庄子的美学思想基于“自然”,指向自由。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视为天地万物最高形态的大美,认为人应超越物质的我、欲望的我,回归自然,才能逍遥地游心于道的境界。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游”、“真”、“心斋”、“坐忘”、“物化”等系列范畴,阐述了对有用与无用、道与技、言与意等关系的重要看法。

庄子的哲学具有浓郁的美学色彩,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的思想“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在中国艺术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游”的概念及所处环境分析游戏之“游”,这主要表现在庄子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上,表明他对所游对象所抱的漫不经心,无所谓,甚至戏弄的态度。

庄子之“游”是重在“游心”。

所谓“游心”,表明庄子之“游”是精神,内心之“游”。

这也充分说明庄子之游的主体是心灵,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中遨游,因之“游心”指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也说明庄子之游是虚游,正所谓“虚而遨游”。

二、道——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与老庄学派的祖师爷老子一样,庄子也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反复加以描述和赞颂。

但庄子所说的“道”既不是宗教中的神祗,也不尽同于柏拉图式的绝对理念,而是带有某种泛神论色彩的无限性实体。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的时代,虽然没有生态一词,没有我们现代意义的美学和生态文明,但庄子学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甚至说全部的庄子哲学都可以从生态学出发得到把握。

他的哲学以“生”为主题,以“和”为根本,以“自然”为宗旨,以“自由”为方向,以“快乐”为目的,孕育了中国美学和生态思想的主体内容,体现出强烈的审美精神和审美意义,并由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一、自然生态: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庄子是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者,也是古代中华生态思想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他一方面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1〕的思想理念,在老子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庄子又吸纳了《周易》美学的生态思想,使其认识得到显著的拓展与升华。

《周易》关于“天地之大德曰生”〔2〕;“天地絪温,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4〕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庄子,并促进庄子将这种自然思想向系统化、生态化和实践化方向发展。

从庄子关于“生”的大量词汇和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其生态思想的脉络和意蕴。

生物(《逍遥游》);生有、生无、生阳(《寓言》);生物、生理(《天地》);生生、生死(《知北游》);并生、方生、死生(《齐物论》);群生(《马蹄》);皆生(《骈拇》);悦生、外生(《大宗师》);正生、众生、益生(《德充符》);物生(《人间世》)、全生、养生(《养生主》);人生(《胠箧》);长生、自生(《在宥》);穷生、天生、由生(《天地》);循生、丛生(《天运》);知生(《缮性》);未生、所生、若生、宁生(《秋水》);俱生、无生、有生、生生、复生(《至乐》);达生、存生、德生、更生、死生(《达生》);水生(《田子方》);新生、本生、相生、胎生,卵生、生生、天地生(《知北游》);草生、形生、必生、卫生、汝生(《庚桑楚》);害生、怒生(《外物》);易生、尊生、伤生、弃生、重生(《让王》);独生、所生(《天下》)等等。

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庄⼦道法⾃然的美学思想⼈们常常提起⽼庄,特别是庄⼦,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起。

《庄⼦》⼀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也没有下过⼀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往往⽤许多具体⽣动的譬喻和寓⾔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 庄⼦继承了⽼⼦这种⾃然观,并将⽼⼦创⽣万物的⾃然之道引向⼈⽣,通往⾃由的审美境界。

“道法⾃然”就是《庄⼦》⼀书最核⼼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的样⼦。

“道法⾃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然,天地万物都⾃然⽽然地顺着⾃⼰的本性变化,顺循⼤道⽽⾏。

因此,庄⼦的美学思想以⾃然为宗,其⾃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性、艺术的看法之中。

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然”是在⽆为中体现⽆不为,彰显为⾄⾼形态的“⼤美”;对于⼈性⽽⾔,“⾃然”体现为真诚⽆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返朴归真;对于艺术⽽⾔,“⾃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达到的⾃由境界。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先,对于天地万物⽽⾔,⾃然之道在⽆为中体现⽆不为。

“天地有⼤美⽽不⾔,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不说。

”(《庄⼦·知北游》)庄⼦连⽤“⼤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为中所⾃然彰显的最⾼境界。

“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命。

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

道存在于⾃然万物之中,⾃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

⾃然万物各有其性,“民⾷刍豢,麇⿅⾷荐,唧蛆⽢带,鸱鸦耆⿏。

”⽽且各种物性是平等的,是⾃然地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不要⼈为地索取和雕琢,要循天之道,顺物之性。

庄⼦欣赏万物这种⾃然的⽣命状态,反对⼈为的扭曲,他认为⽜马有四只脚,可以⾃由地⾏⾛。

这是马的本性,⽽⼈却要羁勒马⾸,贯穿⽜⿐,拘束马的⾃由,这就是⼈为地破坏了马的⾃然本性,马喜欢奔跑那就让它⾃由⾃在奔跑好了,不要⼈为地去驯养它成为所谓的好马,改变它矫健的本性。

29784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自考

29784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一、填空题第一讲先秦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文论历年考题

中国古代文论历年考题

中国古代文论历年考题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2、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3、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4、《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C )A、“仁政”和人性论B、“虚静”和“物化”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5、《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6、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B、《庄子》较深的影响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7、教材认为:司马迁通过分析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恶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

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 B)A.“疾虚妄”说B.“发愤著书”说 C.“养气”说D.“讽谏”说27、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 C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B.“发愤著书”的精神C.“实录”精神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8、“《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是美学思想之核心
摘要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高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虚静、物化美”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语庄子美学核心
《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个部分。

《庄子》在其内容上、表现手法上都在表现出庄子个人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精神境界。

庄子崇尚自然,主张以朴素为美,同时又是在精神上翱翔于“无何有之乡”,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自然美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尤其是《庄子》中的自然美思想,迄今为止尚未有定论。

学术界有人认为《庄子》中没有自然美,他们以庄子生在乱世以及《庄子》中人生观的核心是“全生”、“保身”为由,认为庄子无暇也无“雅兴”去关注自然界的美丑。

还有人通过《齐物论》中的“万物齐一”以及“道亦存在丑的事物中”来否认《庄子》
自然美思想的存在,提出美不是《庄子》所宣扬和赞赏的东西。

而承认《庄子》中存在自然美的学者,也大多是从自然精神这个层面展开论述的,而忽视了《庄子》中对自然景物美的发现和描述。

我认为,这是不够客观和准确的。

鉴于自然美在中国美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以为很有必要对自然美,尤其是《庄子》文本中所包含的自然美思想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解读。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

因此,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主张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

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庄子》一书便形成了“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

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

他在《齐物论》中以天籁、地籁、人籁三者比较来说明这种自然美:“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人籁是指人们用丝竹管弦演奏出来的,是人为的东西,属于等而下之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要借助于风力的大小和孔窍的不同形状才能形成,也不是最美的;只有天籁是众窍自鸣而成、不依赖以任何外力作用天然之音。

天地之“大美”。

庄子在专谈“天道无为”的《知北游》里面,无意地透露出了他对于“大而美”的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论证圣人应当效法天地万物自然无为的状态,做到“不言”、“不议”、“不说”,从而无为
不谋。

同时,在《秋水》一文中,庄子对“天地之大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描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而不虚……’”庄子以河伯喻有为的小知,以北海若喻无为的大知,而以河伯见北海若而自愧引发下文北海若关于万物齐一思想,赞美“大美”之无限而揶揄“小美”,把审美主体的感受与审美对象的磅礴气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自然朴素之真美。

崇尚自然美,也就是崇尚朴素美,因为朴素是一切事物的自然状态。

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尚朴一定要主张“顺物自然”而反对雕饰,然而庄子并不完全否定事物外形的美,只是反对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人为摧残。

他指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庄子及其后学在《渔父》中还借客之口提出“法天贵真”说,对于“天”,庄子认为“无为为之谓天”,而对于“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庄子·渔父》进一步说,就是“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言简意骇。


“虚静”、“物化”说;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