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
太极拳分为哪几个流派
太极拳分为哪几个流派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多个流派。
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太极拳常见的几个流派。
首先是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陈王廷所创,是太极拳流派中历史较为悠久的一支。
其动作刚柔相济,发力迅猛,有明显的快慢相间和震脚跳跃等动作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招式复杂多变,注重缠丝劲的运用,强调以腰为轴,带动周身关节节节贯穿,螺旋缠绕。
通过这种独特的劲道和身法,使练习者能够在攻防中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流派之一。
由杨露禅及其子孙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姿势优美,速度相对均匀,架势高低适中,比较适合大众练习。
其特点是动作简洁流畅,注重身法的中正安舒,强调虚实分明,以柔克刚。
在练习过程中,要求身体放松,动作连贯,呼吸自然,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武式太极拳由武禹襄所创。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小巧紧凑,架势较低,身法严谨,步法灵活。
其注重内劲的蓄发和转换,强调以意行气,以气催形。
在招式上,武式太极拳的动作幅度相对较小,但内涵丰富,需要练习者用心体会其中的精妙之处。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所创。
孙式太极拳融合了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其特点是进退相随,动作灵活,开合有致,转换自如。
孙式太极拳强调动静合一,在练习中要求周身协调,一气呵成,体现出了较高的武术境界。
和式太极拳由和兆元所创。
和式太极拳以中正松柔、圆活自然为特点,强调顺遂自然,阴阳平衡。
其动作较为柔顺,注重身体的协调配合和气息的调节。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流派外,还有吴式太极拳等其他流派。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
各个流派的太极拳虽然在风格特点、动作招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遵循着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精髓,即阴阳相生、动静结合、以柔克刚、以意导气。
无论是哪个流派的太极拳,其核心价值都在于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和传承中华文化。
练习太极拳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还能够培养人的耐心、毅力和专注力。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影响力和广泛传播的拳法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由张三丰创立。
张三丰是明朝末年一位著名的道家学者和武术家,他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结合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和武术技巧,创立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以柔克刚”,强调通过柔和的力量应对外力的进攻。
这种哲学思想源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和“顺势而为”的观念,以及易经中的“太极”和“阴阳”理论。
太极拳的拳术动作以圆润、柔和、流畅为特点,强调身心合一、意念贯通。
它注重使用者的内力和呼吸调节,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调节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效果。
太极拳最早只是在家族内部流传,并没有广泛传播,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当时一些知名的武术家将太极拳作为一种保健和强身健体的方式,将其传授给更多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健身运动和武术表演。
如今,太极拳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的健身运动,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
许多人通过练习太极拳,改善身体素质,增强体力和灵活性,并获得身心平衡和内在的和谐。
总而言之,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由张三丰创立。
它融合了道家哲学思想和武术技巧,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
太极拳通过练习调节身心和发展内力,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受欢迎的健身运动和武术表演。
武式太极拳拳法身法的简介
武式太极拳拳法身法的简介武式太极拳的简介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及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更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形成了简炼精要、无一浮词的经典之作——武式太极拳论。
武式太极拳,朴实无华,人称干枝老梅。
与人交手,不重招数外形,注重接劲打劲。
练习武式太极拳要求用意气的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注重的是内劲的走法,从而达到制人而不伤人的境界。
武式太极拳融儒家文化、道家养生、中医保健、武术强身于一体,具有增寿益智、祛病健体、美容塑身的功效。
常练武式太极拳,能有效“缓解精神压力,祛除生理疾病”,对治疗疲劳综合症和慢性病有显著效果。
武式太极拳拳架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体态端庄、气势腾挪、开合有致、紧凑精巧,是文人化的太极拳术,尤其适合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养身、强身、修身。
武式太极拳中的无极桩,被现在很多人当做基本功来学,武式太极拳的特点巨多,需要不断地学习。
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1812–1880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
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
约1850年同乡杨露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
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赵堡太极拳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陈青萍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
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
此式既不同于陈式架和赵堡架,虽然能找到很多赵堡架的影子,但是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武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
太极拳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
太极拳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物谁创⽴太极?太极拳各派各持⼰见,众⼈众说不⼀。
研究太极拳之发展脉络,时间是⼀个重要基准,⽽时间框架⾥的太极拳⼈物则是重要标志。
翻阅太极拳史确有记载且近现代太极拳界皆为认可之重要⼈物,可略知此段公案之⼤概。
吾之兴趣所研,谨供⼤家参思。
第⼀位太极拳重要⼈物——李道⼦唐代⾼⼈李道⼦⽣于614年,逝世年份不详。
据河南省博爱县出⼟的《千载寺唐僧⼗⼒传碑》之碑⽂所述,李道⼦与⽆极拳、太极拳之传承渊源颇深。
此碑刊刻于清朝康熙五⼗四年(1715年),其中有段碑⽂⽈:“⽆极养功,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权为民⽣,三教互尊,养⽣共修,以柔克刚,舍⼰从⼈,未成功器,勿名师门。
”⽽“以柔克刚,舍⼰从⼈”⼋字,虽属⽆极之功,但亦是太极拳之要义。
被誉为太极拳最⾼境界的《授秘歌》,相传亦为李道⼦所创。
歌⽈:“⽆形⽆象,全⾝透空。
应物⾃然,西⼭悬謦。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
翻江播海,尽性⽴命。
”且不管唐朝李道⼦是否为太极拳之创始⼈,究其现有⽂字记载可说明⼀个事实,唐时已有类似于太极拳之武术和拳论,只是名字不同⽽已。
第⼆位太极拳重要⼈物——张三丰武当派开⼭祖师张三丰,是历史上的⼀位传奇⼈物。
《明史列传》记载:张三丰⽣于1247年(南宋淳祐七年),逝于1464年(明朝天顺⼋年),寿命218岁。
古籍记载史实即是如此,拳友⾃⼰判断。
张三丰之拳论,现称之为《太极拳经》,主要内容为五⾏⼋卦⼗三势。
此拳经,普遍认为乃太极拳之重要本论之⼀。
据此,有⼀判断成为可能:明朝张三丰时期,太极拳之名称虽未出现,但太极拳之理论已经创⽴。
第三位太极拳重要⼈物——王宗岳史载,明朝武术家王宗岳⽣于1526年,逝于1606年。
王宗岳所著之《太极拳谱》,已被近现代学术界、武术界所接受公认。
⼭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为王宗岳所创。
后武禹襄(1812—1880年)之,经李亦畲(1832-1892)抄录流传⾄今,⼀直被奉为太极拳理论之圭臬。
此太极拳论可以看出两个关键问题:⼀是,即使明朝未出现太极拳三字,但不影响王宗岳是明朝著名的太极拳家;⼆是,在王宗岳之前,⼀种以太极拳理论为基础依据的拳种早已存在。
吴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
吴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
吴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全佑(公元1834~1902年) ,字保亭,满族人,姓乌佳哈拉。
全佑从学于具有“杨无敌”之称的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也有称“露”)禅,杨禄禅在京授拳时,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受益最佳。
后万春、凌山、全佑三人遵师嘱拜于杨禄禅次子杨班侯门下继续深造小架拳,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称著京城。
当时在杨禄禅父子门下最出色的三名弟子中,万春、凌山、全佑有“筋、骨、皮”之分:万春得“筋”善刚劲;凌山得“骨”善发人;而全佑得“皮”善于柔化。
全佑创始吴式太极拳后,徒有王茂斋(有林)、郭松亭、夏公甫、齐格忱、刘恩绶、刘彩臣、常远亭、英杰臣等,传子吴鉴泉(公元1870~1942年)。
吴鉴泉在大师兄王茂斋(公元1862~1940年)的辅佐之下,继承和传授的拳势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
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势正招圆,舒松自然,虽架式小巧,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帖。
大学生24式太极拳教程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北京理工大学
大学生24式太极拳教程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北京理工大学1.下列哪位新中国领导人曾号召全国人民打太极拳?()。
答案:毛泽东2.下列哪位太极拳大师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
答案:孙禄堂3.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
答案:武禹襄4.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焦作市哪个县?()。
答案:温县5.下列哪位太极拳大师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
答案:杨露禅6.下列哪一式动作是属于24式太极拳的?()。
答案:揽雀尾7.太极拳的掌又称为自然掌()答案:对8.24式太极拳又称为简化太极拳。
()。
答案:对9.太极拳有几种劲法?()。
答案:810.太极拳在哪一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答案:202011.收势时收脚为右脚。
()。
答案:错12.如封似闭两手是走什么运动轨迹再推出去?()。
答案:从胸前到腹前13.转身搬拦捶的弓步冲拳是什么拳?()。
答案:立拳14.转身搬拦捶是几个小动作合为一个动作?()。
答案:315.搬拦捶中摆脚翻手是正确的。
()。
答案:对16.闪通臂的动作是右弓步。
()。
答案:错17.左右穿梭右脚朝哪个方向上步?()。
答案:右前方18.海底针是24式太极拳的第几个动作?()。
答案:1919.左右穿梭的上肢动作是架挡推掌。
()答案:对20.闪通臂的动作左手架挡,右手前推。
()。
答案:错21.双峰贯耳的两拳拳心朝哪个方向?()。
答案:朝外22.金鸡独立要做到肘膝相对。
()。
答案:对23.转身左蹬脚十字手左手在内。
()。
答案:错24.双峰贯耳朝前方多少度上步?()。
答案:45度25.双峰贯耳弓步的的身型是前倾的。
()。
答案:错26.高探马的右手是从哪里向前推出?()。
答案:耳旁27.云手两手向外画什么形状?()。
答案:圆形28.右蹬脚的蹬脚是绷脚尖的。
()。
答案:错29.云手一共做几次?()。
答案:330.右蹬脚是24式太极拳的第几个动作?()。
答案:1331.揽雀尾的按势后座时脚是怎样的?()。
影响中国太极拳发展的十大名家
影响中国太极拳发展的⼗⼤名家影响中国太极拳发展的⼗⼤名家(2007-07-29 12:24:04)之⼀:张三丰张三丰像⼊选理由:创⽴了太极拳.个⼈简历:张三丰,名全⼀,字⽞⽞,号三丰,辽东懿州⼈。
丰姿魁伟,龟形鹤⾻,⼤⽿圆⽬,须髯如戟。
寒暑惟⼀衲⼀蓑,或处穷⼭,或游闹市,嬉嬉⾃如。
旁若⽆⼈。
书经⽬不忘.凡吐词发语。
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
并⽆虚诞祸福欺逛于⼈。
“所以⼼与神通、神与道⼀,事事皆有先见之理也”。
或三五⽇—餐,或两三⽉⼀⾷;⾼兴时穿⼭⾛⽯,疲倦时铺云卧雪.⾏住⽆常,“⼈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
明洪武初年⼊武当⼭.拜⽞帝于天柱峰.并遍游诸⼭,搜奇览胜。
他曾经对⼭中耆旧说:“吾⼭异⽇与今⽇⼤有不同矣。
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砾。
但粗创焉”。
命丘⽞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
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
⼜在展旗峰北陲⼘地结草庐。
供奉⽞帝⾹⽕.名⽈“遇真宫”(永乐⼗年改建为⽟虚宫);另在黄⼟城⼘地结草庵,名⽈“会仙馆”(永乐间改建为遇真宫)。
洪武⼆⼗⼆年(公元1390年)。
他拂袖长往。
不知去向。
同年湘王朱柏(公元1371—1399年)朝谒武当⼭天柱峰。
寻张三丰不得。
写有《赞张真仙诗》⼀⾸。
诗云:“张⽞⽞。
爱神仙。
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
好⼭劫来知⼏载。
不与景物同推迁。
我向空⼭寻不见。
徒凄然!孤庐空寂⼤松⾥.独有⽼弥松下眠.…”这些材料⾜以证明,明洪武年间张三丰曾在武当⼭修道传教。
洪武⼆⼗四年。
明太祖遣三⼭⾼道使于四⽅,清理道教。
因闻其名,故特意叮嘱使者:“有张⽞⽞。
可请来”。
但始终未找到张三丰。
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字记载,迄今为⽌,尚未发现有早于清初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及其⼦黄百家《内家拳法》的史料。
这两种记载应该同出于王征南⼝述的内家拳源流,应该具有⼀定的可信度。
之⼆:陈王廷陈王廷⼊选原因:⼀说⽼陈才是太极拳创始⼈,不管是不是都是太极拳祖宗之⼀.个⼈简历: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根据⼤量史料的分析研究,研究整理当时各家拳法,创造太极拳的是明末的陈王廷。
武式太极拳的历史人物特点
武式太极拳的历史|人物|特点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由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创。
至今大约有130年的历史。
后由武禹襄之甥李亦畬进一步完善,由郝家一直传承下来。
那么这一派太极拳有着怎样的历史,经历了哪些人的不断发展,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武式太极拳的历史武派太极拳兴起于清咸丰年间,始祖武禹襄及其传人李亦畬、李启轩昆仲均系望族儒生,罕于课徒,至第三世郝为真始广传于世,故旧时多称之为“郝架”、“郝派太极拳”;又因其拳势强调虚实开合,民间习称“开合架”或“开合太极拳”。
解放后多称“武式太极拳”。
海外为了在译音上有别于吴式太极拳,多译成“武(郝)派太极拳”。
始祖武禹襄,名河清,号廉泉,以字行,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卒于光绪六年(1880),直隶省广平府永年县人。
廪贡生,候选训导,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
武氏自明初从山西移民至此,到武禹襄已是第七代,为永年四大望族之一。
其曾祖父讳静远,曾充卫千总。
其祖父讳大勇,武生。
其父名武烈,庠生。
禹襄昆季三人,长兄澄清(1800一1887),咸丰二年壬子科进士,官河南省舞阳县知县;仲兄汝清(l803一I887),道光二十年庚子科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
兄弟三人,学兼文武、瞻材亮迹,并声于世,世称“三武”。
咸丰初,吕贤基奉旨督办团练,肃书币邀禹察参赞戎机,以母老不能远离辞谢。
后来尚书毛昶熙、河南巡抚郑元善又皆礼聘,均婉言谢绝。
惟以上事慈母,下课子孙。
究心太极拳术为事。
约道光十余年间永年南关人杨露蝉(名福魁,1799-1872杨式太极拳始祖)返里授拳,禹襄与之友好,得以知其拳技梗概。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出师北征,李开芳部已抵湖北。
禹襄奉母命往河南省舞阳县省兄,经永年太和堂店东介绍,绕道温县赵堡镇从拳师陈清平(1795一l868)问技,深得奥妙。
其兄澄清于舞阳县北舞渡盐店获清初山西人王宗岳《太极拳谱》,转赠禹襄。
禹襄返里后,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经多年专心研习,并多与力大精武艺者相搏,以验技巧,故其术尤为精到。
吴式太极拳传人
吴式太极拳传人太极拳弘扬者杨露蝉身怀绝技,在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来到京城,才使太极拳遐迩于世,振发兴旺起来。
当初杨露蝉在教王公贵族之前,曾在神机营(执火器的部队)教拳传艺,其中有三位满族人万春、凌山、全佑学习最佳。
后奉杨之命拜在其次子杨钰(班侯)门下。
可惜万春、凌山无后传之人。
由全佑开创太极拳师徒传递之例。
第一代鼻祖(1880-1902)全佑(1834-1902)满族正白旗人,生于顺天府大兴县。
老姓吴福氏,号保亭。
当年他在京师神机营当差时从学于"太极神拳扬无敌"杨露蝉。
他学拳笃实,事师最孝,有时胜于亲子。
露蝉感其诚,倾囊相教,故得其臻。
再拜班侯为师,得其传授。
所以全佑能兼得杨氏父子之所长名噪京城。
全佑后在提督衙门当差,办事公正,为人善良,人称全三爷。
同时,择徒而教。
传人有:王有林(茂斋)、其子爱绅(吴鉴泉)、郭芬(松亭)、夏公甫、常远亭、齐阁臣等人。
第二代奠基建业人(1902-1942)一、爱绅,字鉴泉(1870-1942),民国后随汉俗以老姓的第一音"吴"为姓,世人皆称为"吴鉴泉"。
青少年时即有极深厚的武术功底,家传太极拳更是了得,其父逝世后,与师兄王茂斋、师弟郭松亭三人同心合力,刻苦切磋,研究技艺、理法、突飞猛进,升华至善,臻其深奥,登峰造巅。
1914年,应许禹生之邀在其创办的北京体育研究社与杨少侯、杨澄甫、纪子修诸名师执教太极拳及岳氏连拳等,名声远扬。
1928年,吴鉴泉被上海精武体育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第一个将太极拳带过大江。
1933年又在上海创办"鉴泉太极拳社",后遍及长沙、广州、港澳及海外。
吴鉴泉拳式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柔化之妙。
架式小巧细致,在开展中求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原被称为"小架式"。
鉴泉先师之推手以善化为基端正严密,细腻绵绵,沾随一体,守静运化,功深德高,堪为太极宗师。
太极拳的产生
太极拳的产生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的运动方式,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产生。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产生概説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
明末清初,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了太极拳。
以后世代相传,三百多年来,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和式、武式、忽雷、腾挪、忽灵、李式、吴式、孙式等十大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的运动方式,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
它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学、伦理、武学、医学、艺术等精神资源融入武术之中,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强体健身。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温县位于豫北平原西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总面积46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4.6万。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原名常阳村。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于元至正27年(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
元明双方军队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长期交战。
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致使怀庆府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造成了万顷良田荒芜。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下令以山西布政使司洪洞县为中心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祖籍山西布政使司泽州东土河村的青年陈卜,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家人一起被裹入移民队全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明洪武七年(1374年),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的古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
武式太极拳部分历史人物简介
武式太极拳部分历史人物简介武式太极拳部分历史人物简介武禹襄武禹襄(1812~1880)武士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
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候选训导。
约1850年同乡杨禄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
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清平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二路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
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势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
此式既不同于陈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武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李经纶(字亦畲)技艺最精。
武氏论著较多,先著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李亦畲李亦畲(1832~1892)是继太极哲人武禹襄后,为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一代宗师。
李先生名经纶,字亦畲。
河北永平人。
咸丰元年(1851)为岁贡生,候选训导,同治举人;性敏慧,工小楷,得其书者,多珍之。
父名世馨,字诒斋。
同治间军兴永年修城竣池,举办团练,世馨助之力为多。
亦畲有弟承纶(字启轩)、曾纶和兆纶。
亦畲和启轩皆从母舅武禹襄习太极拳,亦畲最有成就,启轩其次。
亦畲于1853年始从刚由河南之行返里的禹襄习拳,兴趣盎然,精心钻研,以至放弃仕进,身体力行数十年而能神乎其技。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简介
武式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术形式,是太极拳中的一种
流派。
它以气的运动、身体的协调和柔和的力量为特点,既可以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也可以作为一门实战技术。
武式太极拳注重气质和技术的表现,强调内外兼修、刚柔并济的原则。
起源
武式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省,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传说中的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其生活在明朝末年的武当山上。
张三丰的太极拳是在武当山道家的修炼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被称为“内家拳”的代表之一。
在明朝末年,张三丰的太极拳传给了他的弟子吴德信。
吴
德信又将太极拳传给了他的三个徒弟,分别是吴鉴泉、吴鉴明和吴鉴虎。
这三人又将太极拳传给了他们各自的徒弟,从而形成了武式太极拳的传承体系。
特点
武式太极拳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特点:
1.内外兼修:武式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通过内部力
量的提升来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坚韧性。
内外兼修使得武
式太极拳的拳法更加精妙和有效。
2.微妙而柔和的力量:武式太极拳的力量来源于内功,
以柔和的力量克制对手的攻击。
武式太极拳的拳法动作循
序渐进,气势沉稳,极富美感。
3.独特的呼吸法:武式太极拳强调以意导气,以气导
动,通过深呼吸和拉伸,使气血流通,增强体力和免疫力。
4.全身协调的动作:武式太极拳追求动作的协调性,
要求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能协调运动,使整个身体成为一个
有机的整体。
练习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练习方法,供参考:
1.单式练习: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从基本动作开始练习。
如。
吴式太极拳的由来及特点
吴式太极拳的由来及特点据传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创始人陈王庭。
传到陈长兴后,由陈长兴传授给杨露禅。
杨露禅到北京授拳,太极拳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太极拳逐步形成许多风格不同的流派,著名的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诸家。
吴式太极拳始于吴鉴泉。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以柔化为主,能做到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极柔软而后极坚刚。
所谓极柔软,是高度的不丢不顶,如影随形,触之总觉空虚无物,摸不到对方中心,进则落空,退即失势,故柔软不是软弱无力。
所谓极坚刚,一方面是受者的感觉,总觉对方力大,自己处处不能得机得势,另一方面是吴式太极拳久练之后,产生一种鼓荡之劲,如皮球,如水浪,一种极富弹力的整体劲。
吴式太极拳在推手时,特别强调不顶撞,少刺激人,不把人家当扶手,也不给对方作扶手,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使对方败于不知不觉之中。
太极拳一般都是先化后打,这是共同的特点。
但有的太极流派,多主即化即打,显示出十分刚猛的威力。
而吴式太极拳平时多主化而不打,以化为主,所谓引而不发,使人感到的不是刚力而是柔劲。
但并非吴式太极只能化不能打,而是要打时,则能达到化之至多,打之至深。
吴式太极拳致学十要一、中定:伸屈与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
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是为中定之气,道之本也。
何以守中?无过不及。
何以能定?不为起使,不为利诱。
伸屈开合,进退顾盼,互争者中也。
中者,以脚为立点,以势为重心,以动作为枢机,故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此虽技之一端,实为全体之纲领。
二、虚领顶劲:顶劲即顶头悬。
头顶正直,腹内松净,气沉丹田,精神贯顶,如不倒翁上轻下沉,又如水中浮标漂浮不没。
歌曰:神清气沉任自然,漂漂荡荡浪里转攒;任你风浪来推打,上轻下沉不倒颠。
三、感觉:身有所感,心有所觉。
有感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感应互生,人于精微。
推手互相问劲、找劲,即是锻炼感觉与反应,感觉灵敏,变化无穷。
四、听劲:听者权也,即权衡轻重,推手时侦察敌情谓之听,听之于心,凝之于耳,行之于气,运之于掌,以心行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听而后发。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始祖武禹襄武禹襄(1812--1880年),河北永年县人,约于1851年从杨露禅学陈氏老架,1852年从陈青萍学陈氏新架,从而创造了武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既把陈氏新架与老架结合起来,又把杨露禅“大动作”与陈氏“小动作”结合起来,行拳时强调开合虚实,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并重视身法。
武禹襄传李亦畲(奢)(1832--1892),李传郝为真(1849--1920)。
郝从适应老年人需要考虑,去掉了一些动作。
以后,郝又传孙禄堂。
上述这些名家,每人对拳法都作了修改,并以自己的姓氏命名。
武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连绵不断,身体挺直,讲究用内气推动身躯,用一臂保护身体半身,手不伸延到脚的垂线外等。
太极名家洪均生洪均生,河南禹县人,自幼随父在京,少年因体弱多病而辍学,唯每日散步,见北京《小实报》刊登名武生杨小楼从陈家沟陈发科拳师学拳后身体转健,能演重头戏的消息,遂拜陈发科为师。
洪均生自幼聪颖过人,善于思索,博览强记,通音律,工诗词,文武兼修,随陈发科习拳不久,即对太极拳的缠丝劲颇有心得。
为使习拳者走上便捷之路,洪均生将拳的奥妙及多年的心得著成通俗易懂的歌诀,对太极的缠法、眼、手、身、步、双重、推手等内容作了详尽的解说,习者容易诵记并得到完整明确的概念。
洪均生为人忠厚诚实,视师如亲,随师十五年,师徒感情深厚。
时隔六十年每每提及恩师,言情间溢于崇敬之情。
洪均生在太极理法上,主张讨论实验,对有些著作及观点,坦率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对那些弄虚作假的现象毫不客气的提出批评,他提出教学相长的原则,并指出“人有品,拳亦有品,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主。
”洪均生技高艺纯,发人腾空丈外而感觉不到疼痛,快拳进攻,略一抬手,来人便跌于丈外,屡试屡爽,被人誉为神技。
日本的曾吾忠弘写道:“观看了洪老师的师范表演,真正看到了我们所倾慕的东西,感到在他身上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极高雅的武术气质,而他就象一位杰出的哲人,蕴藏着人类的奥秘....洪老师具有天才般的反应、速度和精确度,有人曾试图推动他的身体,但在欲推的瞬间,突然力量好象被什么东西给带走了,自己反而被弹出甚远。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
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
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的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的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的提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
太极拳注重养生,可是为什么太极宗师们的寿命却并不长?
太极拳注重养生,可是为什么太极宗师们的寿命却并不长?古语有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作为中华武术符号的太极拳是公认的养生拳,它具有动静结合、内外统一的特点,既可内修于心,也可外健体魄。
适合每个年龄段练习,就连一些武学大师们也把太极拳作为养生的一种理想手段。
那么太极拳真的能延年益寿吗?那让我们来看下太极大师们的年龄吧!陈王廷(1600—1680),陈氏太极拳创造者,一代武术宗师。
年龄80岁!这在那个年代也算高寿了。
陈氏太极拳创始祖陈王廷陈长兴(1771—1853),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杨氏太极拳创造者杨露禅的老师,年龄81岁!也算高寿了!陈长兴陈发科(1887—1957),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氏太极拳的大力推广者,为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年龄70岁。
这个也还可以!陈发科陈照奎(1928—1981),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发科的幼子。
他是“人体平衡魔术师”张志俊(他利用科学的方法阐述了太极拳的奥秘,真的很厉害!)大师的师父。
年龄53岁。
这个有点……陈照奎杨露禅(1799—1876),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师从于陈长兴,年龄77岁。
杨露禅杨班侯(1837—1892),杨露禅的儿子,功夫也非常好,年龄55岁。
杨班侯杨澄甫(1883—1936),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其祖父为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年龄53岁。
杨澄甫武禹襄(1812—1880),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师从陈清平,年龄68岁。
武禹襄吴鉴泉(1870—1942),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年龄74岁。
吴鉴泉孙禄堂(1861—1932),孙氏太极拳创始人,集形意、八卦、太极于一身,功夫超凡脱俗很是厉害,年龄71岁。
孙禄堂现如今太极拳发展势头迅猛,出现了陈、杨、吴、武、孙、武当、赵堡等多个流派。
其理论体系也愈加完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太极拳爱好者,他们舞刀弄剑的好不热闹!这是对生活的充满激情,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纵观太极拳,大师们的出现给了我们奋斗目标,也让我们了解了人类智慧的伟大。
吴式太极拳的几种基本步法
吴式太极拳的几种基本步法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吴式太极拳的几种基本步法》的内容,具体内容:吴式太极拳由杨式太极拳演变而来,创始人为满人全佑。
吴氏太极拳也有很多的步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欢迎阅读!吴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一:前进这个前进步法中,就包含了三大...吴式太极拳由杨式太极拳演变而来,创始人为满人全佑。
吴氏太极拳也有很多的步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欢迎阅读!吴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一:前进这个前进步法中,就包含了三大动作,分别是弓箭步、逼步、连枝步。
人体的对应窍位是会阴穴,属肾经。
如欲前进,意想会阴,眼神向前上看,有助于顺畅前进。
弓箭步为今名,即后脚尖外移约45度,踏实,腿略伸直,前脚向正前方迈出〜步,脚尖朝正前方,全脚掌着地踏实,膝前弓至小腿垂直为度,身体正向前腿的正前方。
如搂膝拗步等拳式。
旧名〃(上面坫,下面瓦)步〃(音店,支也),较形象、准确,因它也点明了运作之法,旧称这是吴式太极拳的独特步法。
腿膝曲蓄,足尖略扬,前进之腿提起的高低度要合适,要既轻灵又沉着。
如果想要学好这种步法,就必须考后面腿的力量,只有后腿的支撑,这样才能快速踢腿,虚迈实放,即运作轻灵,落地后沉着。
初练者如真能循规蹈矩,会感到运动量很大。
吴式太极拳前进之步,均原于此步。
逼步,乃是旧名,现不见有此名称。
此步乃前进后随进之步。
腿必须有前之劲,进而逼之。
如中架子之如封似闭便是,现之练大架子者,大都已舍去不用。
上面所说的连枝步在如今很多流传很广的招式中,已经不见踪影了,但是老架子里面还是存在的。
方法是两足均略下蹲,前足才出,后足即紧跟而上,前足向前,后足外撇,两足呈45度。
前足为实,后足为虚,足尖点地。
如高探马穿掌便是。
吴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二:后退此步法中,只有一个半马步。
人体的对应窍位是祖窍穴(即印堂穴),属心经。
如欲后退,意想印堂,眼神向前下方看,便会顺畅后退。
半马步为两足并立,右足退后一步,足尖外移45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
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公元1812~1880年),名河清,号廉泉,清末河北永年广府镇人,自幼习文兼修武艺。
广府西街有一所太和堂中药店,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人经营。
武禹襄常到太和堂中药店求学陈式太极拳械,而奥妙难悟。
后又问技于三下陈家沟求学归来的杨禄禅,得其拳技大要。
1852年,武禹襄亲赴陈家沟请教。
陈长兴当时已年迈,介绍他去陈清萍(平)处学拳。
此后,武禹襄日夜研习,理法皆知。
武禹襄回归故里后,与其外甥李亦畲在实践中共同研究太极拳拳理,更有体悟。
经多年潜心研习,创编了独具风格的武式太极拳械。
武禹襄的主要传人有自己的两个外甥,人称李大先生、李二先生。
李大先生、李二先生传郝为真、葛顺成等人。
李圣端、陈兰亭、郝中天、郑月南、陈固安、吴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极拳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