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合集下载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精选《黄鹤楼送别》教案(通用9篇)《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含义等。

学生想象力较丰富,能通过自己的感受个性化的阅读。

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课文写谁送别谁?板书:李白孟浩然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全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4、“依依惜别”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导读。

(二)、抓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1、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到长江边,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意。

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

“藏”的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的?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1、不忍别,终须别。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苏教版五年级上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25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挂图、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解题1.板书课题:25黄鹤楼送别2.解释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

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饯行暂时孤帆脍炙人口唯见满饮触动依然伫立凝视惜别(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

(见上)(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

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

(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

;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满饮:喝下满杯酒。

触动:碰到。

依然:还这样。

伫立:长时间站着。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惜别: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三、讲读课文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出示“暮春三月美景”)(2)齐读第1自然段。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内容和意义;2.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感受诗文中的意境与情感;3.提升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了解《黄鹤楼送别》的意义和情感,理解文学创作的背景和过程;2.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熟悉教学材料,准备课件和手册;2.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文具、书籍等;3.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备读书笔记和思考问题。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老师介绍本课主要内容,引入今天将要学习的《黄鹤楼送别》;2.让学生展示预习的笔记,了解学生预习的主要问题和困难;3.引导学生回想此前学习的文学常识,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欣赏与思考。

第二步:文本解读1.老师介绍《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历史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和诗歌特征;2.分段详细解读诗篇,理解具体的内容、情感和笔墨技法;3.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观察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艺术描绘技法,了解表意的方式和文学风格。

第三步:文学作品欣赏1.老师播放相关的诗歌朗读声音或视频片段;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讲述个人理解与感受,表达个人对文学的思考和感受;3.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抒发个人感性看法,共同探讨文学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发现思想与创作的内省性和深度。

第四步:语文综合训练1.根据教材提供的练习要求,带领学生进行朗读、背诵、锻炼知记、比较和分析等;2.让学生参与文本的解析和处理,深入挖掘文学的智慧、美感和意义;3.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着重培养阅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教学效果评估1.提交个人写作感悟片段,让学生掌握从文本中提取主题和意境的能力;2.口语表达实践,鼓励学生运用诗歌语言进行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学习档案整理和反思,鼓励学生对今天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感受进行回顾总结。

教学后记通过对黄鹤楼送别这一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们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添上了一抹美好的色彩。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陵之广陵》。

2、品读文中诗情画意的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

3、能通过诗文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1、品读文中诗情画意的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

2、能通过诗文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收集资料,了解李白与孟浩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任务1、学生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2、积累文中新词、四字词语,了解词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情感,背诵古诗第二课时教学任务一、导入新课1、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同学可以在心中默背,如果这样来背诵,你想表达诗中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板书3、一起来背诵古诗二、精读感悟(一)明确文章体裁,初探古诗改法1、学生了解本文的是诗改文(随机板书:诗改文)2、学生了解自己改写时出现的困难老师总结:故事不具体,语言不生动,读起来没滋没味(课件出示)3、下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想一想对于这几个方面,本文的作者做的怎么样?(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对比上面的三个问题,思考作者做的怎么样?(3)读后交流:(具体,生动,有滋有味)你说文中的故事描写的哪个细节是具体的?(以酒送别)你感觉文中的哪一部分是生动的?(借景抒情)总结:作者把以酒送别写的具体,把以景抒情写的生动,那读起来究竟是什么味呢?下面我们就品一品这番滋味。

(二)品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形象1、品一品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同位合作读一读人物的语言。

2、指名读李白的语言,学生评价3、抓住李白的语言体会作者改写的具体生动,读出古人的味抓住关键词体会:您、誉满天下、兄长和老师、孟夫子、敬仰等。

4、老师范读。

学生练读,展示读书,指名读,齐读。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一课时一、教材剖析(一)教材简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比较,情景同现,是培育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领会诗人感情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剖析文章所描述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课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课的要点。

(三)设计理念1.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涨,经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课,为理解诗意,领会感情这一“内核”这一教课目的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比较,适合拓展。

3.依据“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课目的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经过文诗比较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领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课准备(一)学生准备:2.自由读文章 2—— 3 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付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认识。

(三)教具学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四、教课过程(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同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春晓》: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到现在仍是交口称赞、尽人皆知。

认识它们的作者吗?3.板书李白,孟浩然,认识李白和孟浩然的有关知识。

(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其诗豪迈俊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乐律和睦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顶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5黄鹤楼送别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5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一、多媒体课件。

二、搜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

教学进程:一、激趣导入:(激趣导入)一、欣赏影片,谈话引入课题。

二、这节课,咱们未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3、简介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蛇山,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始建于223年,到此刻已经有1700连年了,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和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在唐朝的时候就超级出名,很多诗人在那里题过诗.二、展示学习目标:(目标展示)一、有情感地朗诵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尝试)一、带着学习目标细细的听读课文,听读沉思。

二、用笔把印象深刻的语句画出来,写写你的感受。

3、教师引导点拨: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你感觉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表现出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依依惜别)(指名回答,并读出依依惜别的语气)四、前后两桌以四人为一组合作学习,一路探讨你体会到的情感。

(合作探讨)以四人为一组一路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和感受。

五、各组汇报学习功效。

(教师引点拨)(展示质疑)六、精读课文:(点拨提升、达标检测)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情感朗诵。

一、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成心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话别前,什么场面感动了你?(出示这一句)为何感动了你?抓住“藏”字来理解。

他们是怎么“藏”的?一会儿……一会儿……(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这么美的景色,观赏的人心情该会何等愉快呀!是这样吗?他们真的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3)哦,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暴露了他们心里真实的情感。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句的修辞手法和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朋友。

学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学生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诗句的修辞手法和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学生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朋友。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黄鹤楼送别》的课件和相关图片。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和诗句。

教师简介诗人李白,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诗风。

2. 朗读感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文的意境。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和节奏。

3. 理解诗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品词析句:学生欣赏诗句中的优美词语和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句的美,提高鉴赏能力。

5. 拓展延伸:学生讨论如何珍惜朋友,感受友谊的可贵。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举例,说明珍惜朋友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黄鹤楼送别》。

学生写一篇关于珍惜朋友的小作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评价建议:学生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的情况,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学生对友谊的认识和珍惜朋友的态度,以及他们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八、教学修改:根据教学反思和评价建议,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是一篇叙事性文章,它讲述了___与___在黄鹤楼相遇后的依依惜别之情。

文章中描绘了楼台的壮观景象,以及___与___在楼上凝视、依依惜别的情景。

最后,___写下了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情。

在课文的最后,还有一首诗,这是一首文体对照的诗歌。

我们在以前学过《英英学古诗》、《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等类似的文章。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用诗歌对照的方式来理解诗意,以及如何引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朗读课文时,我们需要注意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词句,如“依依惜别”、“伫立凝视”等。

通过情境朗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体会___与___之间的深情厚谊。

同时,我们也需要研究如何恰当地引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想象一下,两年后,你即将小学毕业,离开你的老师和同学了。

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请你读出这份离别的伤痛。

___只说了两句话,让我们来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一句是引用诗句,要用引号。

但这里一单一双,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为了避免重复,一个人说的话里如果还有引用别人的话,就把里边的双引号变成单引号。

第二句是比喻,把友谊比作长江之水。

即将下课,我和同学们就要分别了。

虽然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暂,但是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我很舍不得同学们,你可以引用哪些送别的诗句劝慰我?或者用比喻的句子宽慰我。

___终于乘船远去了,___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读一下。

你们标画了哪些表现依依惜别之情的词句?当我们说到“伫立”时,顺势引导,说到“凝视”时,引导课文中提到仰望、远眺、凝视三个表示看的词语。

还有谁能再说几个表示看的词语?这段话中,除了写___伫立凝视外,更多的是在写依依惜别之情。

岸边___,江上沙鸥点点”这叫“以景抒情”。

连___都舍不得___,连___都来送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真是感天动地呀。

谁再来读一遍?这里一个省略号,省略掉了___多少难以言说的离愁别绪呀!于是,___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珍贵,学会珍惜朋友间的感情。

(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

2. 诗中意象的分析和寓意的领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诗意的感悟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送别经历,感受友谊的珍贵。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抄写《黄鹤楼送别》,注意字迹工整。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的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寓意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黄鹤楼,亲身感受诗中的意境。

2. 开展友谊主题的作文比赛,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九、教学进度计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完成,后续课程将依次教授其他古诗文,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古诗文的知识。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1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1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著名楼阁——黄鹤楼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2.理解李白《黄鹤楼送别》的主旨思想,感受诗歌的文学价值。

3.掌握诗歌的基本诗句及其表达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文学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黄鹤楼的文化内涵与历史。

2.李白《黄鹤楼送别》的主旨思想与表达方式。

3.如何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黄鹤楼的图片、介绍资料等。

2.李白《黄鹤楼送别》的诗歌原文、注释等。

3.彩色粉笔、黑板、诗歌配乐等。

4.电子课件、掌上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先向学生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引起学生思考、兴趣与欲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学习课文(2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黄鹤楼送别》。

让学生认真聆听诗歌的旋律,感受情感的流动,理解诗歌的意境。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并讲解生僻字、词组等。

让学生明晰词句中的含义,理解诗歌的核心思想。

3.分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李白表达的主旨思想及其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

3. 感知与思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所学的内容,并从情感、文学性、爱国等方面让学生展开思考,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和文学创造力。

4. 小组合作(15分钟)1.分组学生进行创作。

教师引导学生就黄鹤楼、黄鹤楼的文化内涵及李白的《黄鹤楼送别》进行小组讨论和创作。

2.分组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研究各自的创作内容,并整理成简要的小组报告。

5. 全班展示(10分钟)1.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现场汇报。

2.整合各组的报告,做出简要的全班报告。

6.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简要总结,回归课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领略其中的文化价值及意义。

五、教学作业1.综合学所学内容,写一篇《黄鹤楼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黄鹤楼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李白的《黄鹤楼送别》•诗句:[东风冷、江水流、白发、明月、离愁、长亭、万里、黄鹤楼]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黄鹤楼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以及李白的《黄鹤楼送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欣赏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黄鹤楼送别1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黄鹤楼送别1 苏教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词句,适度开发课程资源,领悟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2、能在朗读中想象并体会古诗悠远飘逸的意境,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古诗1、欣赏《烟花三月》歌曲以及美景。

2、师:这首歌叫《烟花三月》,就是根据黄鹤楼送别这段千古美谈创作的,歌曲唱出了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牵挂与不舍。

板书:李白孟浩然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齐读课题3、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讲清楚。

4、朗读诗歌.(指名朗读)5、读诗就要慢一点,缓一点,读出味道。

(齐读)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先自由地说说,再指名说。

[设计理念:这篇文章景美、情深,教者播放《烟花三月》视频歌曲,为学生创设优美情境,欣赏到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景,领略到了黄鹤楼飞檐凌空,长江水的绵延不绝,更增添了一份离别的愁绪伤感,为整首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诗话对照、情景同现1、师: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意思在文中都可以隐隐约约找得到,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和这四句诗相对应的句子,用笔画下来。

2、学生默读、标画,教师行间巡视。

3、交流。

师: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句子,谁找到了?指名朗读。

师:后两句诗相对应的句子谁找到了?指名朗读。

师:找得准,读得也好,声情并茂。

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与课文相对应的诗句。

4、朗读体会。

师:我们分组来读一读好吗?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相应的诗。

女同学要读好,你们要把男同学带到诗境里面去。

配上音乐。

5、师生同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通过让学生找到与诗句相对应的语句,然后反复对比诵读,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体会到整首诗表达的感情,感受到古诗词奇妙的句式结构以及母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

它属于“文包诗”体裁,以叙事的形式引出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文”是古诗的阐释和拓展,“诗”是“文”的浓缩于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从而获得对诗句的深刻理解,对诗人情感的真切体悟。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3.借文赏诗,诗文融合,体会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理念】1.以“诗”为核心,借“文”读“诗”,吟出诗味;借“文”学“诗”,理解诗意;借“文”赏“诗”,品悟诗情,诗文融合、情景同现,从而获得对诗句的深刻理解,对诗人情感的真切体悟。

2.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启发他们学会找文章的关键字眼,找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词,用心诵读、品味、探究语言文字,体验“语文味”,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能力。

3.创设情境,运用多种有效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课堂中诗意流淌、书声传情。

4.把握最佳时机,巧用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激起情感波澜,同时引领学生课外拓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实践。

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送别曲《烟花三月》一、铺垫情感,由诗入境1.人生自古伤离别,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便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这节课,让我们继续重温这段送别佳话。

齐读课题。

2.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名说。

师相机板书:李白——孟浩然,相机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借文赏诗,品悟诗情1.烟花三月,一对风流潇洒的诗人即将分别,此时此刻,此地此景,他们的心情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看看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生交流(板书:依依惜别)2.出示“依依”的两种解释,理解“依依惜别”,指导读好词语。

3.这份浓浓的惜别之情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呢?自主探究:默读课文2—4自然段,你从哪儿体会到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那份浓浓的惜别之情?划出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句子,采用读句子、抓词语、谈体会的方法学习。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及教案(通用17篇)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及教案(通用17篇)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及教案(通用1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及教案(通用17篇)五年级教案的编写还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要让学生在愉悦和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知识的获取和成长。

《黄鹤楼送别》教案1

《黄鹤楼送别》教案1

《黄鹤楼送别》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

[教材解读]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环境。

课文中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

表达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挚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参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挚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略〕其次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参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挚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参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挚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乐、文字等〕〔四〕教学过程:一、干脆揭题,自主定位:1、干脆揭题:〔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这首诗是谁为谁而作?2、自主定位: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二、设疑读诗,反复指导:1、回忆第8课《成语故事》中学到的画龙点睛的意思。

以此为契入口,找寻题眼。

2、通过反复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相机进展停顿的指导。

3、再读诗句,发挥想象,说说李白是怎样送别的?再次所复朗读诗句,相机进展平仄的指导。

三、诗文对应,通读感知:1、你们认为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2、提出学习要求: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协助的句子。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情和离别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黄鹤楼送别》的作者王之涣和诗歌的背景。

解释诗歌中的黄鹤楼和送别的意义。

2.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每句诗句的意义。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黄鹤楼的比喻和友情的象征。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黄鹤楼和送别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送别的情感和意义。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

3.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选择黄鹤楼作为送别的场景。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歌中的送别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的重要性和如何表达友情。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学生写一篇关于友情和送别的短文。

4.2 评价教师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黄鹤楼送别》的文本,包括生字词的解释。

5.2 图片或视频提供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的背景。

5.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诗歌创作学生模仿《黄鹤楼送别》的格式,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6.2 故事续编学生以《黄鹤楼送别》的故事为基础,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境的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黄鹤楼送别》的PPT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黄鹤楼送别》。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了解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

(3)分析诗歌结构,讲解意境。

3. 品悟诗歌:(1)小组讨论: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2)全班交流: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熟读课文,准备背诵。

3.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2. 学生反馈:(1)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满意度。

(2)学生对诗歌的喜爱程度,以及对友谊、感恩主题的认识。

七、拓展活动1. 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2. 组织学生参观黄鹤楼,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3. 开展友谊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友谊。

八、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1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1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杜甫的作品《登高》、《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内容。

2.掌握生词:波涛、烟笼、苍茫、依依。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喜欢诗歌、欣赏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黄鹤楼送别》的诗情画意。

2.掌握黄鹤楼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唐代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2.帮助学生欣赏诗歌,提升学生的审美态度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学生当教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黄鹤楼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2.讲解课文,带领学生听课文录音。

3.分组阅读,理解和表达。

五、教学过程1.导入授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黄鹤楼吗?学生:听说过。

授课教师:那你们知道黄鹤楼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学生:不知道。

授课教师:好的,那我们现在就请学生当教师,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黄鹤楼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学生A:黄鹤楼是中国著名的古迹之一,座落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公园内。

黄鹤楼建于东晋时期,到唐代时,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了。

唐代李白、杜甫都曾经到过这里,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

学生B:《黄鹤楼送别》就是唐代诗人杜甫在黄鹤楼的游览中写下的。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离别友人时的凄凉和离愁,诗歌语言华丽,意境深邃。

授课教师:很好,同学们的介绍很详细。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学习、理解并欣赏这首诗了。

2.讲解课文授课教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跟我一起来看一下杜甫的这首诗。

《黄鹤楼送别》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授课教师:杜甫在这首诗中写了很多的离愁别绪,请大家仔细听一下这首诗的朗读。

(播放录音)授课教师:同学们,杜甫抒发了令人感慨的别离情感,我们学生在平日里也一定会有别离的时刻,有没有曾经和朋友们相依相伴、一起玩耍,最后却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呢?学生:有。

授课教师:这种感觉一定很难受。

在《黄鹤楼送别》这首诗中,杜甫用诗歌来表达了这种难受的感觉。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春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理解与欣赏。

2. 诗歌主题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领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音频。

2. 制作课件,展示诗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3.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黄鹤楼送别》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送别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诗文(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教师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欣赏诗文(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中的美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4. 拓展学习(1)教师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5.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背诵诗文,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诗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意境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价:听学生朗读和背诵,评价其发音准确性、流畅性和感情表达。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考虑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检查预习,回忆诗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关的一篇文章《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词语,你能读对吗?
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依依惜别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脍炙人口飞檐凌空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誉满天下
师:咱们来看看第一行的词语: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暮春三月,对照一下古诗,再读读这三个词,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个词正好说出了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季节,还可以解释古诗中烟花三月的意思。

师:说得不错,借助词语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你很会学习。

师:词语读对了,咱们找几位同学来读一读文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李白为孟浩然在黄鹤楼践行,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二、初步感知,交流惜别之情。

师:这篇文章讲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故事,课前预习时大家搜集了资料,你对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有哪些了解?(板书:李白----孟浩然)生:李白与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长李白12岁,此时的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仰。

师:刚才同学们读过文章了,那从这篇文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的情感?(板书:依依惜别)
生:我感受到一种依依惜别之情。

师: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生: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师: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生读:“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我从这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送别之时正值春意正浓,送别之地,又是天下名胜黄鹤楼,两位诗人真的被暮春三月的美景迷住了?
生:面对分离,两人心中都有依依不舍的感情,所以二人都不愿开口。

师:原来他们有心事,还有其他地方也体现了这种感情吗?。

生:李白说:“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生: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三、“听其言,观其行。

”读出离愁别绪。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不知你发现了没有,我们刚才找的这些内容都是描写人物的行为和语言的。

其实我们在读文章时,要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要“听其言,观其行”(板书:听其言,观其行。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一)读语言
师:那么,咱们就先来读一读人物的语言。

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自己默读二者的对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从李白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把孟浩然看做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十分敬仰。

师:你该怎样读?他特别不舍得孟浩然走。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读,但读得感情很弱。

师:好,我听出了你语气中的景仰。

可我感觉不到不舍,同学们自己练一练,
争取能读好。

学生练读。

师:谁想读读李白的话?
学生读出了感情。

师:咱们再来读读孟浩然的话,作为李白的兄长和老师孟浩然是怎么做的?
生:孟浩然也不愿分离,还去劝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师:你能当一当孟浩然来劝一劝李白吗?
生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为什么两个好朋友,虽然远在天涯却像近在咫尺,是两人的什么在一起?
生:是他们的心在一起。

师: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你体会到了二人的情感。

现在,同桌两人读一读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读出他们分别时的深情告白。

学生分角色练读。

师:谁还想来当诗人,读读两人惜别时的对话呢?这次咱要找一对心有灵犀的好朋友。

两位学生分角色读,读出了离别时的伤感。

师:你俩还真是一对好友,读得真是动情。

自古多情伤离别,刚才文中的情感读出来了,再来读一读古诗,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试一试。

学生渐渐读出了古诗中的感情。

(二)读行为。

师:离别总是忧伤的,“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出示第四自然段。

把文中的“伫立”改成了“站立”,把“凝视”改成了“看”。

师:咱们来读读这一情景,再来看看书上的描写,意思差不多吗?哪一段写得好?
生:用伫立和凝视的写得好。

伫立是长时间的站在那里,凝视是非常专心地看着。

师:那这长久的伫立和凝视体现了李白怎样的情感?
生:体现出李白非常不舍得孟浩然走。

师:可见准确的用词可以更好的表现出诗人对好朋友的一片深情。

自己练一练这时的场景,看谁能把李白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已经读出了依依不舍的语气。

四、联系生活,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我听出了李白真舍不的好朋友走呀。

同学们,生活中你有过这种离别的感受吗?
生:有。

师:这种感受怎样?
生:心中很难受。

师:在古代和现在又有不同,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有时是一年甚至几年见不着面。

孟浩然此去可以说是遥遥无期。

两人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创设读写结合的情境:
李白伫立江边,凝视着渐去渐远的小船,思绪涌动,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他们曾经一同。

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在一起了。

师: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生:他们曾经一同谈理想;他们曾经一同谈诗文。

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在一起了。

师:谁还想说?
生:他们曾经一同谈古论今;他们曾经一同吟诗作对。

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在一起了。

师:是呀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自己写一写吧。

生:孟浩然,你此去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相见,愿你一路顺风!
师:你写出了诗人的深情祝福。

生:孟浩然,我真想和你一起去,真不想让你走。

师:你写出了诗人心中的不舍,对再相见的期盼。

谁能读出诗人此时的情感呢?
学生读出了不舍和期盼。

师:是呀,诗人有着太多的感受,这些都随着那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咱们一起来读出此时的情景。

学生读得饱含真情。

师:此时李白的心中有离别的不舍,有分别的无奈,有对再相见的期盼……这么多情感都一起涌向心头,李白的心情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
生:激动。

师:是的。

面对此情此景,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吟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咱们一起再来读这首古诗。

学生饱含深情再读古诗,读出了诗中的情感。

师:李白在真情涌动时,写下了这千古名句,这就叫做“情动而辞发”。

写文章时只要是自己真情的流露,一定能打动别人。

五、深入质疑,理解古诗
师:学到这,对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没有。

师:老师有。

自古至今,长江是水运交通的重要航道,又被称作黄金水岸,此地又是天下名胜的黄鹤楼,那江面上应该是船来船往,怎么说是“孤帆---”呢?
生:孤帆不是指长江黄金水岸上只有那一只船,而是在他的眼中心里只惦念着这一只船。

师:对,你们能读出这种惦念吗?
学生读。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这个“孤帆”,从这个“孤”字,你还读出了什么?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
生:李白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伤感……
师:“孤”字淋漓尽致的地表达了李对故友的眷恋和孤寞的心情。

谁能再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师:你真的动情了,我听出了李白的孤独和伤感。

师:真不愧是诗仙李白,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情,古诗以景见情,含蓄深厚。

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只有好朋友才会如此动情。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整篇课文,一同感受这对好朋友的深厚友情吧。

(教师板书: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