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十四中庸之道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 句 赏 背(学生用书P67) 1.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乡愿,德之贼也。 5.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无礼者, 恶果敢而窒者。 6.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十四、中庸之道
开篇记诵
诗 歌 怡 情(学生用书P67)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赏析] 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富哲理,蕴含“理 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 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 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 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 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 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 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反振一 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的春天归去,又有什 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 诗人的乐观、豁达跃然纸上。
自主积累
词句整合
1.易错音 狂狷(juàn) 讪(shàn) 徼( jiāo) 讦( jié)
2.通假字 (1)无莫也莫通_漠__,__淡__漠_ (2)必也狂狷乎狷通_獧__,__性__情_ 褊急而狷介自守 (3)乡原,德之贼也原通__愿__,__谨__慎老实 (4)恶不孙以为勇者孙通_逊__,__谦__逊_
课堂探究
文 本 探 究(学生用书P68) 一、文本感知 1.相关成语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处世态度。 过犹不及: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 的。 和而不同:只和谐相处不盲从苟同。
2.主旨感悟 儒家中庸之道有持中、适当、不走极端、稳健、理性、 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中庸之道 的内涵大致有以下几点: (1)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2)执用,实行稳健的主张。 (3)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4)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最普遍 的意义。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即强调礼 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 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4.如何理解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 思想?
提示:“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 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 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 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 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 “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 哲理和高度智慧。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 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 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 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 孔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 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3.“礼之用,和为贵”,“和”如何理解?
提示: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 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 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 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 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 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3.一词多义
鲜民鲜久矣 屡见不鲜( 少 ) (新鲜)
适无适也 适得府君书 始适还家门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处分适兄意 适逢共会( 亲近 )( 刚才 ) ( 出嫁 )( 到……去) ( 按照 )( 恰好,正碰上 )
善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Fra Baidu bibliotek
其父虽善游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好
)
(友好,亲善 )( 善于,擅长 )
2.如何理解“过犹不及”?
提示:“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 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 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就是 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 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 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 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 赞许,同意)
之中庸之为德也
宋何罪之有
顷之,烟炎张天
之二虫又何知
不得中行而与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 用于前置宾语和谓语之间 )
( 用于动词,形容词或时间词之后,凑足音节)
( 代词,这
)
( 代词,他
)( 动词,到,往 )
4.词类活用 (1)礼之用,和为贵( 形容词用作名词,可贵的品德 ) (2)先王之道,斯为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善的地方 )
二、难点探究 1.中庸之道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的“中庸之 道”? 提示:中庸之道就是仁义之道。仁义之道就是儒家的人道 主义和社会公正原则。有人把中庸之道理解成不讲原则的折衷 主义,其实是不对的。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孔子 称之为“乡原”,“乡原,德之贼也”,孔子对之深恶痛绝。 所谓不偏,是不偏离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这是一个基本坐标。 中庸另一层面是一种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 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 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5.特殊句式
(1)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定语后置)
(2)恶不孙以为勇者(
)
(3)恶讦以为直者(
)
(4)恶徼以为知者(
)
(2)(3)(4)介宾前置
(5)乡原,德之贼也( 判断句 )
6.古今异义 (1)知和而和,不以礼节行之 (古义:__用__礼__仪__节__制______。今义:表示尊敬、祝福、欢迎、 哀悼等惯用的形式。) (2)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古义:__下__位____。今义:卑鄙无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