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功教学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4.2 机械功

执教:上海市江镇中学王晓霞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功。机械功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从中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过程和方法

经历针对性感知活动中从原有的隐概念、前概念、初概念逐步向物理概念”机械功”转化。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判断和计算生活中的做功实例,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的概念。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小球、铅球、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小故事中的问题引入机械功概念,以学生生活中是否做功的事例来进一步认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进行简单的测量和计算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功概念的形成过程。功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将做功与生活中的工作以及用力与否混淆。初中阶段不能从能量变化的角度来引入功的概念。《学习活动卡》16页的阅读小故事,巧妙地将机械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功劳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思考在两个和尚所用的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都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衡量他们的贡献大小,在这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中,学生感悟到做功的含义。因此本我采用了学习活动卡所提供的引入方法。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功的概念建立。方法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物

理学中的“做功”与生活中的“做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学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例并通过讨论、辨析,搞清怎样才算做了功。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活动、讨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做功”与“做工作”的不同;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

问题Ⅰ阅读讨论

阅读活动卡p16上的小故事,讨论问题。

阅读教科书p13“机械功”,建立机械功的概念。

活动Ⅰ视频(或照片)

观察描述一些力做功、力未做功的情景。

活动Ⅱ讨论

讨论做功的要素,知道机械功W = F·s。

活动Ⅲ应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分析例题,巩固练习。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二)新课

[幻灯]用力向上举杠铃

[实验1]人推课桌前进;粉笔落地

问:上述三种情况中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受力方向和受力物体移动的距离分别是怎样的?

1.概括:力学中功的含义是: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实验2]前排同学举起方凳,讨论学生是否做功?

结论:物体受力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此时力对物体做了功。 [实验3]让一名学生搬讲台而未搬动,讨论该学生对讲台是否做功? 结论:物体受力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实验4]让一名学生扛起方凳由最前排走向最后排,讨论该生对方凳是否做功? 结论:物体受力作用与物体移动的距离相垂直,力对物体不做功。

[演示实验]将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依靠惯性滚动,讨论有没有力对物体做功? 结论:物体虽然移动了距离,若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就没有对物体做功。 启发学生归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3.分析:“推而不动”和“搬而未起”是“劳而无功”“不劳无功”,做功为零。 推出不做功的情况是:

(1)S=0 (2)F=0 (3)物体受力方向

与通过距离垂直

学生举出两个做功与不做功实例。 3、功的公式

1.[幻灯]分析甲、乙、丙三种情况下

(1)甲与乙相比,哪个做功多? (2)乙与丙相比,哪个做功多?

结论:同一物体受力越大,使物体移动距离越大,这个力做功越多。 2.启发学生概括:

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进而得出功的公式:

W=F ·s 及功的单位:焦(牛顿·米) 注意:(1)使用W=F ·s 时单位统一; (2)做功时F 不能突然撤去;

(3)明确1焦(牛顿·米)的物理含义及大小;

(4)此处“牛顿·米”与杠杆平衡条件计算力和力臂乘积的“牛顿·米”是不同的。 (4)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