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业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业一
一、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分析《诗经·秦风·蒹葭》诗中关于蒹葭、白露、秋水等景物的描写对显示人物情感活动的作用。
《秦风·蒹葭》是一首美丽的情歌,想望伊人,但望之而不可及,求之而不可得。作者把这种无望的心情寄予深秋的凄清景色和朦胧缥缈的形象,似有象征意味,富于神秘色彩,人们呼吸和感觉到的不只是一种凄清的秋景,更多的是一种凄清的气氛和怅然的情绪,但是作者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说出来,而是借景传情,以景衬情,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比兴而客观化,白露凝戾为霜,凝在苍苍的芦苇之上,清秋的河岸,正是一片萧瑟冷落的气氛,而这,恰好同那位追求者孤单凄婉的情思相一致。诗每章的前两句都在写蒹葭,但这又实在是与人的情感互为生发。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的景,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蒹葭、白露”写出了追求者的追求不已,而“秋水”则写出了追求者的追求徒劳不可得。
2、分析《项羽本纪》“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
“霸王别姬”是项羽垓下被围时的一段描写,这一情节着力描绘了项羽在面临失败时,英雄末路的悲壮场面,人物的形象在此气氛中得到了饱含同情的刻画,揭示出其英雄之本色。
“霸王别姬”一段从“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开始写起,项王的反应首先是“大惊”,接着他“夜起,饮帐中”,之后“项王乃悲歌慷慨”,从夜饮不眠直至最后的悲歌,这一系列行为表现出此时项羽内心颇难自抑,而又极为细腻复杂的感情。面临几十万大军的包围,项王所慨叹的是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无以匹敌的勇武善战,是对自己本能够成就霸业的希冀;他将此时的身陷重围解释成“时不利”,与后文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信念相同,这是他自负个性的表现,是渲染英雄主义色彩的悲歌;而当他在说“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时,这种无奈已完全是对命运的悲叹了。在这里,项羽所唱的是英雄的悲歌,文中所呈现的是穷途末路时英雄的自负与自怜,刻画出不同于叱咤风云,而是另一种境况下的悲剧色彩的英雄形象。
同时,这里慨叹英雄的悲歌,夜饮不眠所暗含的复杂心绪,悲歌中所蕴含的绝望、无奈,无不构成了一种悲壮的意味,文章在对项羽行为的叙述中,一重重地渲染着这种氛围,至别姬悲歌时形成情感的高潮,“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直接表现了这种悲壮,并为后文的项羽突围以及乌江自刎作了气氛上的铺垫。
总而言之,“霸王别姬”这一情节,在特殊的情境中刻画了作为英雄的项羽,并且成功地渲染出悲壮的氛围来表现人物的悲剧色彩。
二、检索与综合分析题(30分)
请你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谢灵运山水诗的评论文字,从中摘录5条不同网址上的信息,并注明出处(10分)。你认为谢灵运对山水诗的贡献主要是什么?举出若干诗例说明之(20分)。
网址略。
谢灵运对山水诗的贡献
1、谢灵运的山水诗第一次用生动的诗句,描写了耳闻目见的山光水色。
2、他的山水诗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散见在各篇中的“名章迥句”。如《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个生字,一个变字,象征初春景象,生春草是静态的写,变鸣禽是动态的,一静一动,构成了非常鲜明的图画。用优美的诗句,细致准确的表现山水景物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3、总的来说,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自他之后,唐朝王维等人以优美的山水诗丰富了诗歌的园地,也为齐梁以后的新体诗打下了基础。
三、请在课程BBS上以首发帖或跟帖的方式参与讨论,议题从下列选题中选择。(30分)
要求:
1、至少参加一则话题的讨论;
2、倡导原创;
3、同一话题可反复跟帖;
4、如果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寻找到有益资源供大家分享,请注明网址或其他出处,供判分时参考。
5、在此处写出发帖的时间及标题:()
议题:
(1)《离骚》的比兴与《诗经》的比兴
(2)秦汉民歌与南北朝民歌
(3)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如明月、芳草、南山、柳色等
(4)魏晋士人风气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业二
一、理解简析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下面的诗文出自什么时代,是哪位作者的哪一篇作品,并结合创作背景写出你对这些句子字面表义与内在涵义的理解。
1、山不在高,海不在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答:①本诗句出自建安诗人曹操的《短歌行》。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②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③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作者希望天下贤才归心于己,与之共建大业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形容招纳贤才,多多益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曹操所自己要以周公“一饭三吐哺”的精神虚心对待贤才,塑造自己礼贤下士的明主的形象,就会得到天下人得衷心拥戴,天下归心。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答:①本诗句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又题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即唐代名相张九龄,与孟浩然有着十分友好的关系。此诗为孟浩然在开元二十五年(737)秋游洞庭湖所作,是诗人面对烟波浩渺、气象万千的洞庭湖而倾吐的一支心曲。
②孟浩然的一生基本上是在隐遁中度过的,一旦来到这汹涌浩荡的洞庭湖,难免会兴致勃发,诗潮澎湃的。触景生情,眼前的景物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时事。诗人说,他想渡湖却没有船只,而闲居又觉有愧于这圣明之世,
透露了自己不甘心隐居生活,而要干一番事业,但又没有途径的苦衷。欲渡不能,欲罢不忍,将自己的矛盾心理形象地坦露出来。
③“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两句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了自己的矛盾心理。看到湖边有人垂钓,便引起羡慕之情。在这里,“垂钓”者指得志的朝官;“羡鱼”者是诗人自指。尽管自己十分不情愿被置于“坐观”的位置,但失意者的“羡鱼”情终归是徒劳的。浩瀚激荡的洞庭湖水,似乎翻腾起了他压在脑中多年的郁闷,多少烦恼与失望,满腹的苦衷与牢骚,都一齐诉说出来:早年曾怀有“欲济”的宏图伟愿,可是并末受到当朝的重视,因而不得不退隐。我是不甘心“坐观”的,可是既不能“执竿而钓”,那“羡鱼情”也就是徒然的了。这四句诗,既有自怨自艾之意,也有被世弃置的深沉哀叹。这种思想感情,对于当时被贬为荆州长史的张九龄是容易理解和易于接受的。
3、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答:①本诗句出自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本篇作于长庆四年(824),诗人由夔州赴和州任所的途中。另题作《金陵怀古》。
②诗中歌颂了国家的统一事业,对当世拥兵自重、凭险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告。
③“人世几回伤往事”一句以人事的变动不居来和下一句自然景物亘古不变为对照,以终古常在,“依旧枕寒流”的“山形”,作为那些匆匆交替、可悲可慨的王朝历史的无情见证。这种以抒情感慨形式表现出来的议论,实际上蕴含着对于前朝失败教训的总结。末联“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进一步将古今相联系,由怀古而感今。“今逢四海为家日”,是说刘禹锡生活的时代,国家基本统一,没有什么战事。这基本上是事实。所以西塞山的故垒,久己废置不用,如今这里长满芦苇,在秋风中飒飒作响。这里,应该说有赞颂、有庆幸,这是中国诗人触及现实政治时惯用的基调;但读者仍可体会到,其更深层的意思则是提醒,是警诫。就在数十年前,曾发生过波及全国的安史之乱,唐王朝一度岌岌可危;安史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一片昇平景象的国家,谁知哪一天又会燃起烽火,如今长满芦荻的故垒,谁知哪一天又要变成攻守的前沿呢?联系刘禹锡平生的作为,特别是本诗前面对于历史的回顾与思考,我们不难透过表面上的颂赞看到他内心深处的隐忧和以前朝兴亡为龟鉴的良苦用心。
二、开展一次学习小组的活动(成员可自行约定),走访或交流你所在地区某古代名家的活动、著述,请将了解情况作一叙述,并附走访活动的图(照片)文介绍。(40分)
小组成员签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业三
一、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举例谈谈辛弃疾词作的“刚柔相济”。
辛弃疾词作有着刚柔相济,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他在强化词的意格风骨、为词注入阳刚之气的同时,又充分保留了传统词体温婉曼长的审美特质,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新词风,或刚健中含婀娜,豪气中见柔情,或摧刚为柔,寓悲壮于深婉,显示出词人超凡的功力。
如晚年所作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外。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和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在京口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作者这样怀念孙、刘,也正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苟且偷生的不满与批评。接着,他引用了“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的历史教训,警告南宋当权者韩侂胄切莫好大喜功,草率从事,以至造成半壁山河被敌人践踏的令人痛心的情景。仅仅“可堪回首”四个字就把作者的悲愤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结尾以廉颇自比,进一步批评了南宋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当时的廉颇还有人问:“尚能饭否?”可是有谁能启用作者呢?人老雄心在,报国却无门。这是多么令人悲哀与难堪啊!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我有的感慨,最为沉痛。
2、《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曲文是如何体现莺莺送别恋人时的情感波澜的?
这折戏写在老夫人的逼迫下张生进京赴考,莺莺、红娘和老夫人同到十里长亭送别。通过这折戏中的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充分地表现莺莺在同张生分别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
首先,可以看到莺莺心中浓重的离愁别恨:“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其次,可以看到莺莺对张生远行的牵挂:“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再次,对家长的拆散鸳鸯埋怨不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里包含着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她眼里,这些都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还有对张生以及对将来无法确定的担忧:“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
二、检索与综合分析题(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