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立其诚”的原典意义

合集下载

修辞立其诚 课文原文

修辞立其诚 课文原文

《修辞立其诚》课文原文“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

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诚者,实也,真也。

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

《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

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

晢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

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

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

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

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

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

《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

《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

……因也者,舍已而以物为法者也。

”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

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

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浅析“修辞立其诚”

浅析“修辞立其诚”

浅析“修辞立其诚”【摘要】“修辞立其诚”古已有之,是中国传统修辞的核心与精华。

本文主要探讨其来源、内涵、重要性、途径、中西修辞学的比较分析、其有无阶级性,以及对其带来的正负面效应。

“修辞立其诚”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中国修辞学的核心精神和重要原则,必须坚持遵守并发扬下去。

中国论文网/5/view-5665267.htm【关键词】修辞立其诚;修辞学;王希杰;中西修辞;诚信一、何谓“修辞立其诚”1、“修辞立其诚”的来源“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周易・乾・文言》)上述这段话是对“乾”中的“九三”爻辞的说明:君子之所以能在“九三”如此凶险的境地中安然无恙,是因为君子奉行“忠信”和“修辞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也成为古时君子的言语准则和行为规范。

2、“修辞立其诚”的内涵“修辞立其诚”,寥寥数字,微言大义,内涵极为丰富。

对于“修”的解释,许慎《说文解字》云:“饰,从彡;攸声。

”彡,“毛饰画文”。

古时的“修”意为清理(毛发),发展到现在,演变为装饰(语言)。

从对人外表的点缀演变成对人的谈吐的修饰,“修辞立其诚”的影响可谓从物质层面进入了精神层面,尤其“诚”更将层次提升到人格建构。

“辞”的涵盖范围比较广,包括丰富的言辞、大量的文本,甚至是辩论和历史。

分析“修辞立其诚”的内涵,关键在于解释“诚”。

《说文解字》:“诚,信也”。

从字面上理解,“诚”意为真实、诚信。

应用于言语交际,必然要求言语内容符合实际,切忌胡乱编造,达到客观上的内容上的“诚”。

而对于说话者,还要求做出主观上的努力,使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显得真实,让自己的态度显得谦卑谨慎,使美好的品性修养通过言语表现出来,忌虚情假意。

叶圣陶先生在《谈文章的修改》一文中说:“想得认真,是一层。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

修辞“修辞”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原义指加强文教,即加强礼乐教化,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有联繫,但还不是一码事。

唐孔颖达解释说:“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

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修辞”一词作为修辞概念被使用是晚近的事情。

修辞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修辞格。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共列举了三十八种修辞格,张弓在《中国修辞学》中列举了六十七种修辞格,这说明汉语的修辞格是很丰富的。

下面介绍十种在古汉语中常见的辞格。

一、起兴先言他物、藉以引起所咏之物的修辞方式,即“托物起兴”。

所托之物多为草木鸟兽、雨雪风霜、日月星辰之类。

这种方式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常见,例如: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⑤鬱鬱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左思《咏史八首》起兴的作用主要是烘托陪衬,便于借物抒情或联想。

所托之物与所咏之物的内容有些联繫比较紧密,如例①、②、⑤;有些联繫则比较鬆散,若即若离,貌离神合,即所谓“托物发端”,如例③、④。

二、比喻用一种事物去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或称“譬喻”,俗称打比方。

比喻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喻词。

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但各属于本质不同的事物。

根据本体和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情况,比喻一般细分爲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如果喻体有多个,则又有“博喻”一说。

(一)明喻也称作“直喻、明比”等,就是明显的比喻。

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古汉语中常用的喻词有“如、若、犹、似、类、譬若”等。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郭锡良版)

(一)含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易·乾·文言》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系辞》(二)分类:1、消极修辞:指遣词造句用语,使文字通顺流畅的方法,如增字,删字,颠倒,炼字等。

2、积极修辞:指广泛使用的各种修辞方式。

(1)引用①目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文心雕龙·事类》②分类:A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书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季布列传》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巫山·巫峡》B引事:引用历史故事。

例: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报任安书》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李白《与韩荆州书》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取于管库。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C引文: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a明引:直接说出引文的出处,或书名、作者,使人一看即知。

先秦以引经书为主,如《孟子》引《诗经》26次,《荀子》引《诗经》70次。

b暗引:不指明引文出处,甚至把引文和本文合在一起。

如《岳阳楼记》的“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赤壁赋》的“逝者如斯”引自《论语·子罕》。

c略改:左相日与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杜甫《饮中八仙歌》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韩愈《送孟东野序》王朗健笔誇翘楚。

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

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2)譬喻(比喻)①作用: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生动形象。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的意思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的意思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的意思《说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嘿,大家知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句话啥意思不?哈哈,听我来唠唠。

简单来说呀,“修辞立其诚”就是说你说话、写文章得真诚,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

就好比咱平时跟朋友聊天,你要是满嘴跑火车,假话连篇,那朋友还不得疏远你呀!“所以居业也”呢,就是说这样才能把事业啥的搞好。

你想想啊,要是你做生意,对客户不真诚,能长久吗?肯定不行呀!
咱就说在生活中,真诚那可太重要啦。

比如说你谈恋爱,你对人家不真诚,老是骗这骗那的,那感情能好吗?估计没多久就得黄咯。

还有工作中也是,你要是对同事、对老板不真诚,做事不靠谱,那升职加薪估计也没你的份啦。

我就记得我有个朋友,特别爱吹牛。

有一回他跟我们说他认识个什么超级厉害的大人物,能帮大家办好多事。

结果呢,等我们真有事找他的时候,他啥也办不了,还找一堆借口。

从那以后呀,我们对他的话都得打个折扣听,他的信誉度那是直线下降呀。

这就是不真诚的后果呀!
再看看那些成功的人,哪个不是真诚待人、做事靠谱的呀。

他们说话算数,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做到,这样大家才愿意跟他们合作呀。

就像盖房子一样,真诚就是那坚实的地基,只有地基稳了,房子才能盖得高、盖得牢。

所以呀,咱们都得记住这句话,“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要真诚待人,别耍那些小心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的生活、事业都经营得好好的。

哎呀,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让大家明白真诚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真诚的人,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稳稳当当的!哈哈,就说到这啦,大家好好琢磨琢磨吧!。

修辞立其诚的理解

修辞立其诚的理解

修辞立其诚的理解
修辞立其诚的意思:原指君子要注重文化修养,做到立身诚实。

后多指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出自:原文出自于《周易·乾·文言》
原文如下: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致力于培育品德,增进学业。

以忠信来培养品德,以修饰言辞来建立诚信,这是操持自己事业的立足点。

知道事业可以发展就发展它,从而努力去捕捉一瞬即逝的事机;知道事业应该终止就终止它,从而保持行为的道义。

所以处于尊贵的地位而不骄傲,处于卑微的地位而不忧愁。

所以君子勤奋努力,随时提高警惕,虽然处境危险也没有灾害。


《文言传》又名《文言》,易学名词,是《周易大传》七种之一,也是周易《十翼》中的一部。

《文言传》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一部文笔优美的哲学散文。

作者简介:
旧说它们是孔子辅《易》之作。

近代学者多认为它们非一人一时之作,杂出于战国、秦汉间人手。

《彖》与《象》中的大传(解说卦辞部分),主要是宣扬儒家政治、伦理、修养等观点的。

《象》中的小传(解说爻辞部分),强调爻位说,是为尊奉君位而作的。

修辞立其诚的美学原理

修辞立其诚的美学原理

修辞立其诚的美学原理修辞立其诚,是美学原理中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强调在表达中诚实真实的展现所描述的对象或情感,以及对于客观存在的认知和尊重。

它是以真实性为基础,通过准确的描述、深入的描绘、贴近生活的表达等手法来创造出生动、有力、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从而使作品给人以真实感和共鸣。

修辞立其诚在文学、美术等艺术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要求作家或艺术家坚守真实的初心,不做虚假的描述和描绘,以展示真实的感受和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修辞立其诚要求作者通过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通过真实的创作手法,展现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情感,以达到与观者心灵的共鸣。

其次,修辞立其诚要求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展示真实的社会现象和人的生活。

作家或艺术家应该深入观察和思考现实世界,通过真实细腻的描绘来表现社会问题、人的命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只有真实而深入的刻画,才能使作品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此外,修辞立其诚也要求作家或艺术家对于客观存在的尊重和认知。

他们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调查,对于描绘对象的特点、属性和本质有准确的把握,以便将其真实地表达出来。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必须对于历史、社会、人性等方面有清晰的认识,通过真实的人物形象来展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对于色彩、光影、构图等艺术要素的准确运用来表达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修辞立其诚的美学原理还要求作品具有情感共鸣和艺术表达的力量。

通过真实的描绘,作品能够触发观者的情感共鸣,使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在文学作品中,修辞立其诚要求作家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来打动读者的心灵,引起他们对于作品所展示的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在美术作品中,修辞立其诚要求艺术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艺术手法来表达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和思想,使观者感受到作品的艺术力量。

总之,修辞立其诚是美学原理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

修辞立其诚 名词解释

修辞立其诚 名词解释

修辞立其诚名词解释《修辞立其诚名词解释》“修辞立其诚”,这短短五个字,可是大有学问。

“修辞”,咱先来说说这个词儿。

在咱平常的生活里,修辞就像是给咱说的话、写的文章穿上漂亮衣服。

就好比咱去参加一个重要的聚会,肯定得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这修辞就是打扮咱语言的过程。

咱说话的时候,要是能用上一些生动的比喻,就像说一个人跑得快,咱说“他跑得像一阵风似的”,这就比干巴巴地说“他跑得挺快”要有趣得多。

写文章的时候,要是能来点巧妙的排比,“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这一下子就把文章的格调给提升了。

这就是修辞的妙处,让咱的表达更吸引人。

可这“立其诚”又是啥呢?咱中国人最讲究一个“诚”字。

这诚啊,就像是做人的根基。

要是把说话、写文章比作盖房子,那“诚”就是房子的地基。

没有了诚,就好比房子盖在沙滩上,风一吹就倒了。

比如说,有的人为了把东西卖出去,就拼命地吹嘘自己的产品,把没有的功效都说得天花乱坠,这就不是“立其诚”。

咱说话写文章要是不诚实,那就是在骗人,就算修辞用得再好,那也是歪门邪道。

就像一个人外表打扮得特别好看,可内心却坏得很,那肯定是不行的。

“修辞立其诚”放在一块儿呢,就是说咱们在修饰自己的言语、文章的时候,必须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

不能光为了说得好听、写得好看,就丢掉了诚实这个根本。

咱得把心里真正想的、真正知道的,诚实地表达出来,然后再用修辞去美化它。

就像做一道菜,原材料得是实实在在的好东西,然后咱们再用各种烹饪技巧,让这道菜色香味俱全。

如果原材料都是坏的,那再怎么烹饪也做不出好菜来。

咱再讲个故事吧。

从前有个小商贩,他卖的布其实质量一般,可他在集市上大声吆喝,说这布是用最上等的丝线织成的,穿在身上冬暖夏凉,而且永远都不会破。

很多人听了他的话,都心动了,就买了他的布。

结果呢,拿回家一穿,没几天就破了。

大家都很生气,以后再也不去他那儿买东西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立其诚”的原典意义
摘要:”修辞立其诚”古已有之,前人有许多解说,迄无定论。

此语出自《易·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是说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在我理解,”修辞”就是修我言辞,”立诚”就是立我诚心,修成则立。

”修辞立其诚”是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最好的方式予以表达,并预期达致成功。

关键词:修辞立诚居业修成立
“修辞立其诚”作为一种传统观念,对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特别是文学思想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古往今来人们对它的讨论有很多。

众所周知,”修辞立其诚”出自《周易》的《文言传》》,是用用来解释《周易》的《乾》卦”九三”爻辞的。

原文为: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何为”修辞”?唐孔颖达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显然,他是从”居业”的角度来解释”修辞”的,故将修辞释为”修理文教”。

宋人的理解则有不同,程颢说:”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

”朱熹说:”修省言辞,诚所以立也;修饰言辞,伪所以
增也。

”王应麟也说:”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

”可见宋人对”修辞”有”修省言辞”和”修饰言辞”两种理解,”修省”有修身省察己过之意,而”修饰”则只指语言表达技巧,一注重内省,一注重外饰,故理学家们都强调”修省言辞”而否定”修饰言辞”。

清人傅以渐、曹本荣则认为:”修辞立其诚,以实言为实行,精神更无走作,不至业而始修,直图所以居业者。

”又显然将修辞理解为”立言”。

近人尚秉和也说:”修辞者,立言也。


何谓”诚”?孔颖达说:”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似乎是将”修辞立其诚”理解成了儒家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

宋人林栗则认为:”忠信,言行之本也。

言行,忠信之表也。

言出乎身,加乎民,故修其辞。

行发乎迩,见乎远,故立其诚。

君子之德盛矣而不忘于进业,广矣而不忘于修,是以日新而富有也,是之谓居业也。

”明人蔡清说:”闲邪存其诚与修辞立其诚同一句法,闲邪即所以存其诚,修辞亦即所以立其诚。

……闲邪之外再无存诚功夫,故承之曰存其诚;修辞之外再无立诚工夫,故承之曰立其诚。

诚即忠信,向也诚存于心,而今则见于事,而诚有立也。

”将”修辞”和”立诚”当作一事之两面,以为”修辞”即是言行,”立诚”即是忠信,言行是忠信之表,忠信是言行之常,立诚工夫不在修辞之外。

郑子瑜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稿》确认”修辞立其诚”乃指前人修业而言,又有倪景熙先生的《”修辞立其诚”辩》一文,他
们共同认为《周易》之”修辞”与我们今天的”修辞”意义完全两样,二者不存在联系。

还有一种说法,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说”修辞立其诚”就是写文章要从心底说真话的意思。

这种说法源自黄庭坚,黄庭坚告戒他的外甥洪驺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答洪驹父三首》)这个”好骂”是短处,黄庭坚说的很有道理的,”文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同上)。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东坡文章,妙绝古今,而其病在于好讥刺。

文与可戒以诗云:’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

’盖深恐其贾祸也。

乌台之勘,赤壁之贬,卒于不免。

”苏轼在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对新党人物的贬词中多以”骂”为主,言过其实,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清楚,说到实处,只是一个”意气”。

黄庭坚说到杜甫写诗和韩愈作文,没有一个字没有来源,后世人读书少不知其实,虽然取得是古人的东西,但经过改造,点铁成金了。

(具体见《答洪驹父三首》)黄庭坚注重学习,但是他不赞成墨守成规,希望能活学活用。

黄庭坚经历了北宋以来最大的党争,在其过程中,他一方面迫于政治压力,一方面反思文坛作风,将他的这种认识反映到他的文学理论上。

实际上他最大的作用就是将”修辞立其诚”的思想溶入文学理论之中。

众说纷纭,纷繁复杂。

”修辞立其诚”到底是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功业可居的意思呢?还是修省言辞以立诚,而不能夸饰文辞呢?到底是精神抖擞,实言实行以图居业
呢?还是修辞立言呢?到底是以忠信为言辞之本呢?还是立诚功
夫不在修辞之外呢?
笔者认为,一切原典都该为今所用,才更能够发挥经典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出发,还是将”修辞立其诚”理解为是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诚实面对自己与他人比较好。

想来,无论是修文立诚,修理立实,修文教立居业也好,还是修身立言,修心立信等等也罢,重点还在修立二字。

那么如何修,如何立呢?我想,这正是我们当下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在讨论如何修与如何立之前,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修什么与立什么的问题。

单从”修辞立其诚”这五个字来看,就再简单不过了:修辞立诚。

且不论前人对辞与诚有多少解释吧,我们就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修我言辞,立我诚心。

这也是如今很需要的一种对”修辞立其诚”的解释。

一切以是否需要为上也未为不好。

这样一处理,什么是修我言辞,立我诚心就更明朗了:所谓修我言辞,就是要在平常的为人处世中注意自己的措辞;所谓立我诚心,就是在自己的言行中将自己的诚意表现出来,赢得他人的信任。

如何修?
修在平时。

在家时,从认认真真聆听父母的教诲做起,不因自己的不耐烦而忽视他们的感受,与父母对话,要永远把自己当作他们的孩子,恭顺聆听,和睦交流;在学校,从与同学道好每一声早安做起,灿烂微笑,乐观示人,从向老师打第一声招呼开始,尊重
为上;在单位,从对下属的友好下传,对上司不卑不亢的上达开始,与人为善,得道多助┅┅修我言辞,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修其身。

身正而言重。

说的就是要先修其身,然后其言辞才有力。

修身也要从平时的积累开始,多读书,多体验,多自省。

修身,要读圣贤书,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让自己说出的话有涵养,让别人可以信服;要去体验外面的世界,让自己说出的话有依据,不是凭空而出;要内省,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对过去的经验反馈。

修我言辞还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让人信服。

如何立?
立在瞬间。

我们相信,只要做好了平常这一点一滴的”修在平时”,那么你的诚意自然而然就会在你说出的每一句话中流露出来,无需刻意,无需雕琢,无需费心。

不仅仅是你的言辞,包括你的举手投足都是你诚意的表现,它会不经意间从你的骨子里散发出来。

取得了他人的信任就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所以立,在笔者看来,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关键在于是否“修”好了,修成则立。

这便是我理解的”修辞立其诚”了。

它很简单:修我言辞,立我诚心。

如何修,如何立?它也是简单的:修成则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