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从经典例题看文言文翻译规律学习专用

合集下载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课件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课件

参考答案
①曾子衣 敝衣 以 耕。
曾子穿着 破旧的衣服 从事耕作。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 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于)人。纵子 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接受别人的东西,就会畏惧(得罪)他, 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在他面前不可一世。 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 我能不恐惧吗?
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以……可翻译为“用来”,表凭借。
练习提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 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 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 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 乎?”
(1)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
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 疾、恨、怒、诅 15.表批评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 责、罹、戾、诟、谩 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 仗、流、赭衣、械、 20.表监狱的:囹圄、狱
(2)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3) 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 (1)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
• 译文:庄子到齐国去,看到一个饥饿的 人,很同情他。
• (2)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 我 哀也。
• 译文:我看见很多人从我面前走过,可 没有一个人同情我 。
• (3) 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教育资料】初一文言文翻译:《狼》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初一文言文翻译:《狼》学习专用

初一文言文翻译:《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初一文言文翻译:《狼》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才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文言文翻译几大规则+十点失误经典例析+推求法 !!!

文言文翻译几大规则+十点失误经典例析+推求法 !!!
答案 漏译了“皆”这个“全都”意思,改变了语气; 只译出“贤”而未译出“隽”,即“才华出众之人”。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基础:整合·点拨
第 4节
(2)原句:(2010· 湖北)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 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 与收入。 漏译、 错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语境分析推断
•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 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
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
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 例1: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分析推断〗①的“应”,语言环境为音乐、舞蹈,那么 “应节
答案 该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 词“虑”的宾语。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 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文言文中的特 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这是“达”的要求。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基础:整合·点拨
答案 原句中“也”是个句中助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将原句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翻译出来,也是违反 “信”的标准的。
基础:整合·点拨
第 4节
(5)原句:(2010· 福建)凡数日得若干人,(焦翁)留肆中饮 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 译句:一共好几天,遇到了若干人,有男有女,有老有 少,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到洪水 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坐船回去。 赘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经典例题看文言文翻译规律推荐

从经典例题看文言文翻译规律推荐

从经典例题看文言文翻译规律推荐从经典例题看文言文翻译规律推荐(一)从经典例题看文言文翻译规律江苏省九所省属重点高中联考试卷文言文翻译题考到了翻译这样一个句子: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

把与这句话相关的文字节录于此: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

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

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

……”(选自《吕氏春秋·不侵》)这道题很经典,考到了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在“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这句话中,“衣”“食”是动词,不能译成名词;“不我衣”“不我食”是否定句宾语前置。

这种语法现象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多次。

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我冷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衣服穿,我饿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食物吃。

应该说翻译这个句子难度不大,但笔者在阅卷中却看到了下面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错误答案:①我冷但我不穿衣服,我饿但我不吃东西。

②我冷但我不穿自己的衣服,我饿但我不吃自己的食物。

③我冷但我没有衣服穿,我饿但我没有食物吃。

④我冷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穿衣服,我饿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喂食物。

以上几种翻译,颇有些匪夷所思。

第①种,豫让冷为什么不穿衣服?饿为什么不吃东西?第②种,自己为什么有衣服不穿、有食物不吃而穿别人、吃别人的?第③种,没有衣服穿,没有食物吃,原因何在?第④种,莫非豫让是残疾人,要别人给他穿衣服、喂东西?只要结合语境认真想一想,就不应该犯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究其原因,还是文言文常见词语的意义和常见句式还没有掌握好。

这句话的几种错误翻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夯实基础,包括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句式。

要认真学好课本,课本读熟了,理解了,又能触类旁通,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市自主命题,Ⅰ卷选择题中的文言实词,Ⅱ卷翻译题中涉及到的文言实词及文言句式,基本上都是课本中出现过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一天老师打电话给我说儿子差点与同学打了起来。我不相信,他之前从未与别人动过手。待他回家细细告知,我才明白原来是为了一个女同学。体育课休息时,一名男同学嘲笑一名较 胖的女同学,说她跑步像企鹅,那名女同学哭了。儿子看不过去,冲上前去伸手将那个男同学的眼镜抓下来扔到一旁的草地上。那个男同学一边说关你什么事,一边过来扭住儿子的手,拳脚相向之时, 其它同学反应过来赶紧将他们俩拉开。足球分析
中考完后的一个周末,我与他去书店买书。我挑的是《林清玄散文集》,他挑的是《摆渡人》。到柜台结账时,工作人员提醒我们说《小王子》精装版在搞活动,现在买打八折,还送一枚小王子的 勋章,要不要带一本?我自作聪明的说,他肯定不喜欢这本书,都这么大了,哪个还读童话。未料儿子听完这句话白了我一眼,头也不回的转身走了。我赶紧问工作人员《小王子》是什么样的书?工作 人员说是一本大人读的童话书。我一听便知道儿子为什么会生气了,赶紧说,那来一本。回到家,我扬起《小王子》向儿子道歉,跟他说对不起我落后了,立即补课还不行吗?儿子说,这还差不多,当 着那么多人的面,读了那么多书的妈妈居然不知道《小王子》,这让我太没面子了!不过,我也不该丢下你一人在后面,我也错了。从此,为了能与儿子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我不再只看喜欢的散文、历 史、哲学类书籍,而是增加了科幻方面的书,第一本就是儿子最爱看的刘慈欣的《三体》。记得我与他讨论《三体》里面的情节时,他开心得都搞忘做作业了。那些日子,我们还一起探讨了东野圭吾的 《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余华的《活着》。

准确解释文言字词的规律

准确解释文言字词的规律

准确解释文言字词的规律准确解释文言字词的规律初中学生由于受文言字词积累面狭窄的限制,在解释某些文言字词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

有三条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去准确解释文言字词的意思。

规律一:义项与被解释文言字词的词性必须相同。

【病例展示】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

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去。

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

”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无他过。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解释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久之,其子丐于途丐,乞丐。

【病例分析】联系上下文推断,“丐”字前面的“其子”为主语,而“丐”后面的介词短语“于途”作地点状语,可以断定“丐”充当谓语,为动词,应解释为“乞讨”。

“乞讨”是一个动词,此义项与“丐”的词性一致。

而“乞丐”这个词是名词,与“丐”的词性不一致,因此将“丐”解释为“乞丐”是错误的。

被解释的文言字词是某种词性,其义项也必须是这种词性,两者的词性要保持一致,这是判断一个文言字词的义项正确与否的首要条件。

规律二:义项代入原句翻译能保证语句通顺。

【病例展示】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解释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异,惊异。

【病例分析】文言字词正确的义项代入原句翻译,语句应是通顺的。

文言文翻译规律例题

文言文翻译规律例题

一、例题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例题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三、翻译规律:1. 留:对于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应保留原样。

如“曰”、“学”、“时”、“习”、“不亦”、“乎”、“人”、“不愠”、“君子”等。

2. 补:对于省略的词语,应补充出来。

如“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有”字,表示“有朋友”;“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3. 删:对于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应删去。

如“而”、“乎”、“于”等。

4. 调:对于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应调整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进行翻译。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和“时习”应调整为“学习并且时常温习”。

5. 替:对于古今异义的词语,应替换为现代汉语中的等义词。

如“说”在这里的意思是“愉快”,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说话”。

6. 融:对于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应译为现代汉语中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

如“君子”在这里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有文化的人”。

7. 变:对于通假字,应翻译成其本字。

如“曰”通“说”。

8.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直译,对于无法直译的词语,可采用意译。

四、解题步骤:1.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2. 根据翻译规律,逐一翻译句子。

3. 校对翻译结果,确保语句通顺、意思准确。

五、注意事项:1. 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句式结构,尽量不改变原文的表达方式。

2. 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在翻译时要体现出来。

3. 注意翻译的语气和情感,使翻译结果更符合原文的意境。

通过以上例题和翻译规律,希望对学习文言文翻译有所帮助。

在翻译过程中,要不断积累词汇,熟悉文言文语法,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翻译技巧(附练习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翻译技巧(附练习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翻译技巧(附练习答案解析与译文)考点解读“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

“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

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技巧点拨1、翻译方法(1)留。

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

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

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

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

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

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

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

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

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

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

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

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文言文翻译的规律

文言文翻译的规律

夫文言文,古之文也,言辞古奥,义理深邃。

然今人读之,往往难以理解。

故文言文翻译,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

翻译文言文,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方能准确传达古人之意。

以下便是对文言文翻译规律的简要论述。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力求忠实于原文。

意译,则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

二、词义准确,句式规范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确保词义准确。

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其意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查阅字典,弄清其确切含义。

其次,句式规范也是翻译文言文的重要原则。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较为固定,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其原句式,使译文更加流畅。

三、兼顾语境,注意修辞翻译文言文时,要兼顾语境,注意修辞。

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翻译时,应将这些修辞手法转化为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表达,使译文更具文采。

同时,还要注意原文的语境,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四、突出重点,删减冗余文言文翻译,要突出重点,删减冗余。

原文中有些内容,对于理解全文并无太大影响,翻译时可以适当删减。

而对于关键信息,则要确保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在删减冗余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效果。

五、注释说明,补充背景文言文翻译,有时需要注释说明,补充背景。

原文中涉及的历史、地理、文化等背景知识,对于理解全文至关重要。

翻译时,可适当添加注释,对相关背景进行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六、反复校对,确保质量翻译文言文,要反复校对,确保质量。

翻译完成后,应仔细检查,对错别字、语法错误等进行修正。

此外,还可请他人帮忙审阅,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游刃有余,准确传达古人之意。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1. 查阅字典,弄清词义:翻译文言文时,首先要查阅字典,了解每个词语的确切含义,避免误解。

文言文翻译规律

文言文翻译规律

翻译规律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对正在培养古文逐步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提倡.。

高考文言文翻译经典12法则

高考文言文翻译经典12法则

高考文言文翻译经典12法则第1篇:高考文言文翻译经典12法则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

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如:例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如:例2将兵与备并力逆*。

(《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3、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如: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如:例4有华*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高考文言文翻译经典12法则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

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如:例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古文言文翻译规律

古文言文翻译规律

夫文言,古人之言也。

自汉魏以降,历代文士,咸以文言为雅正,故其文辞繁复,意义深邃。

然时至今日,文言之文,多已湮没,仅存于古籍之中。

吾辈欲读古人之言,必先通晓文言,而后方能领略其意境。

是以,翻译文言,实为今日之急务。

然文言翻译,非易事也。

故余今试论古文言文翻译之规律,以供后人参考。

一、字词翻译文言文之翻译,首在字词。

字词者,文言之基石也。

翻译时,须先辨明字词之意义,然后译之。

然文言之字词,多有古今异义,故翻译时,宜以今义为主,兼及古义。

例如:“余”字,古义为“我”,今义为“多余”,翻译时当以今义为主,译为“我”。

二、句式翻译文言文之句式,与今文大异。

古文句式,以四言、六言为多,而今文则以五言、七言为主。

翻译时,宜根据句式特点,调整语序,使译文符合今文习惯。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一句,古文句式为四言,今文可译为“青青衣领,悠悠我心。

”三、修辞翻译文言文之修辞,丰富多样。

翻译时,宜保留原修辞手法,以体现古文之美。

如比喻、夸张、排比等,均宜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例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一句,可译为“仰望高山,景仰前行。

”四、文化翻译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须注意文化差异。

翻译者宜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将文言文中的文化元素准确传达。

如地名、官职、风俗等,均需在译文中予以解释。

例如:“余幼时,尝游于泰山之巅。

”一句,可译为“我小时候,曾游览过泰山的顶峰。

”五、语境翻译文言文之翻译,还需注意语境。

翻译时,宜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原文之意。

如遇疑难之处,可结合古注、今注,以求得准确翻译。

例如:“子路问曰:‘敢问君子之行也。

’孔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一句,可译为“子路问道:‘请问君子行事之道。

’孔子说:‘先说后行,言出必行。

’”六、风格翻译文言文之风格,或庄重,或典雅,或诙谐。

翻译时,宜根据原文风格,调整译文风格。

如遇诙谐之处,可适当运用幽默,以体现古文之趣味。

例如:“夫子哂之,曰:‘善哉,赐也!’”一句,可译为“孔子笑了笑,说:‘好啊,赐啊!’”总之,古文言文翻译,需遵循以上规律,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解题技巧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学问系统和复习规律。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熟记这些学问系统和复习规律,然后娴熟的运用。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语文文言文翻译解题技巧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易错题诊断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推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精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出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依据上下文灵敏、贯穿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悟语气重流利。

1. (2021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

……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公深化其阻。

冲风瘴疠,勤事以死。

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

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

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

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

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文言翻译题解答技巧例讲-高三语文文言文例题分析(原卷版)

文言翻译题解答技巧例讲-高三语文文言文例题分析(原卷版)

专题06 文言翻译题解答技巧【技巧简说】对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三个字。

“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无语病。

“雅”就是在前面两点的前提下有文采。

同时要注意翻译时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为了达到这三个字的要求,需要强化一种意识,记牢“五字诀”。

所谓一种意识,即语境意识。

翻译文言句子前,要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判断某些字词的含义,从而为准确领会全句大意打下基础。

所谓“五字诀”,即翻译时应从“录、释、补、删、调”五方面考虑。

“录”,指抄录文言文句子中那些不必翻译的字词。

这类词既指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特殊名词和山、石、高、远等不必翻译的词,也包括那些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释”,就是解释那些同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字词,这些词,有的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翻译;有的必须辨别古今的不同意思,尤其要注意不要把那些本来是两个古汉语单音节词的词语当成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翻译,比如文言中的“前进”有时就包括“前”(上前)和“进”(进献)两个意思,不能把它当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前进”来理解。

“补”,就是在翻译省略句时,应该把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或者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添加一些词语使译句连贯通顺。

“删”,就是删除原文可以省略的字眼,如“何陋之有”中的“之”就不需翻译。

“调”,指的是对那些古今语序不同的句子,如常见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位置调整过来。

此外还要注意,命题者常在参考答案里设置几个采分点,作为评卷人的参考,因此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努力找准采分点。

一般来说,命题者在设置要求翻译句子的采分点时,往往把如下知识点作为采分点:(一)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二)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三)一词多义;(四)古今异义;(五)固定句式;(六)运用修辞,如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一.逐字进行翻译文言文习惯单字表意,这是文言文最鲜明的特征。

故我们理解文言文语句最基本的方法便是:逐字进行理解,将每字的含义组合起来,进而形成整句的翻译结果。

以2021年全国1卷中的“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为例子:上即皇上;患即忧患(替换为担忧更符合词与词的常规搭配);吏即官吏、官员;多即大多;受即收受;赇即贿赂。

故“上患吏多受赇”翻译为:皇上担忧官吏大多收受贿赂。

密即暗中;使即派遣;左右(合成词)是近臣、随从、侍卫等人的统称,一般都可以翻译为侍从;试即尝试;赂即贿赂;之代指上文提到的官吏,用他们代替即可。

故“密使左右试赂之”翻译为:暗中派遣侍从尝试贿赂他们。

二.依照原文语序,遇倒装句才调整语序文言文的翻译结果一般要严格依照原句中的语言顺序,只有当原句中存在倒装句才需要调整原句的语言顺序,再按照调整后的语言顺序进行翻译。

(原句中存在倒装句详见“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倒装句”)以2018年全国1卷中的“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为例子:前两个分句按照“逐字进行翻译”便能完美解决。

帝即皇帝;以即因为(前后文呈现出因果关系);芝即传主鲁芝;清即清廉,忠即忠诚,履即行为(联系词语“履行”),正即端正。

故“帝以芝清忠履正”翻译为:皇帝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

素即一向、向来;无即没有;居宅(合成词)即宅第、住宅。

故“素无居宅”翻译为:向来没有住宅。

第三个分句是定语后置句,故要先调整原句的语言顺序(调整为“使军兵为作五十间屋”),再按照调整后的语言顺序进行翻译。

使即派遣;军兵(合成词)即士兵;为即给;作理解为建造更贴合语境。

故“使军兵为作五十间屋”翻译为:派遣士兵给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三.该保留则保留,该补充则补充文言文的语句中存在不能翻译或者不必翻译的字、词,在翻译结果中可以保留。

不能翻译或者不必翻译的字、词有两种情况:1.现代汉语仍然使用的字、词、成语等。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中的“劳苦而功高如此”便可以翻译为“像这样劳苦功高”。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方法2、删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主要有
①句首:“夫”、“盖”“且”“且夫”等发语词。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
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 “以”。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
》 我曾见前朝先例,国家有大变故,那么天子就用朱墨御批诏令 译文: _责__问_宰__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如此,则霸王
2、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2020全国3卷)
1、留:
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换(语境法): 以:凭借 率:率领 以为:作为
译文: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的 文武官员作为先锋
②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1、留: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2、换 ➢组词法:__清_忠__:__清__廉__忠__诚___正__:_端__正__ ➢语境法:__以__:因__为_____素__:_向__来______
1、留: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2、换:笃:严重。 营:购买

专题04文言翻译之三翻译原则技巧考点解析(课件)-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专题04文言翻译之三翻译原则技巧考点解析(课件)-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 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⑥对专有名词的翻译,要结合语义分析。“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中的 “下车”,不能译为“下了车子”,而是指官吏初到任。“视事三年,上书乞骸 骨,征拜尚书”其中“视事”不能译为“视查事情”,而是指到任工作。“乞骸 骨”则是请求退休的意思。
四.删 “删”即把没有实在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具体情况: ①处于句首的语气词(“盖”“夫”),没有实在意义。 ②句中表停顿的词(如“者”“也”)、取独(“之”)或结构倒装(“是 ”“之”)的标志。 ③凑足音节的助词(“之”“者”)、只有语法作用的连词(“而”)。 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同义词中的某个词语。
五.文言文翻译的四种意识 1.强化人物意识——弄清人物关系、人物与事件的关系。 2.强化语境意识——①灵活推断难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②推断被省略成分的内容,完整表达句意。 3.强化采点意识——有的放矢,一举得到关键词的3分!!! 4.强化连贯意识——让句意通顺合理,增强大意1分的把握度!!!
(《曹冲救库吏》)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答案】太祖的一副马鞍放在库里,可是被老鼠咬坏了。守仓库的官吏害怕极了,以为自己死定 了,和大家商议想要反绑双手当面向太祖自首请罪,又怕不能被赦免。 ②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答案】世人认为被老鼠咬破衣服,它的主人不吉祥。现在,我的衣服被咬破了,因此悲伤。 ③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答案】不多时守仓库的官吏就把马鞍被咬这件事报告给了曹操,曹操笑着说:“我儿的衣服放 在身边,尚且被咬破了,更何况马鞍悬挂在柱子上呢?”对这件事丝毫不加追究。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

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五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

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

“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

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

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

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对正在培养古文逐步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提倡。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

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

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附例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附例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附例题及答案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忠实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译文明确通顺,没有语病。

雅:译文优美生动,有表现力,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要求将原文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之中。

意译:是指直译不够通畅,无法达意时根据原文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某些字句的落实。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五种:留、补、换(增)、改(调)、删。

1、留。

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

例②:南阳刘子冀。

《桃花源记》翻译:南阳人刘子冀。

2、补。

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

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翻译:村里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翻译: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游褒禅山记》翻译: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增)。

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翻译: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以及桑树、竹林之类。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翻译: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的人。

4、改(调)。

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

主要有下列几种:汉语句子结构图:(定语)主语+[ 状] 谓语<补>+(定语)宾语<补>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 (专业) 课程。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题——不会灵活运用6字诀翻译(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题——不会灵活运用6字诀翻译(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易错题20文言文阅读之翻译题——不会灵活运用6字诀目录01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文言文阅读之翻译题易错原因——不会灵活运用6字诀进行翻译。

02易错题例析03易错题攻略【攻略一】留字诀:原封不动保留国名、人名、地名、官职官署名、年号、谥号等。

【攻略二】删字诀:删掉句中的衬字、虚词(发语词、主谓之间助词、凑足音节助词)【攻略三】换字诀:换掉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单音节词、词类活用词。

【攻略四】调字诀:将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换为现代汉语语序句。

【攻略五】补字诀:补充句中的省略部分(主语、宾语、介词、代词等)【攻略六】变字诀:将句的借代词与修辞句用同语义词句变换出来。

04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文言文阅读之翻译题文言文翻译题是文言文重点考题。

解答翻译题时,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两个“要点”。

一个“原则”,即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两个“要点”:一是有强烈的采分点意识,即明确考题赋分词或句式;二是切实掌握并运用好翻译“6字诀”。

★易错原因——不会运用6字诀,即:留、删、换、补、调、变。

(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

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

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

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

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

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典例题看文言文翻译规律
(一)
江苏省九所省属重点高中联考试卷文言文翻译题考到了翻译这样一个句子:
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

把与这句话相关的文字节录于此:
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

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

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

……”(选自《吕氏春秋&middot;不侵》)
这道题很经典,考到了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在“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这句话中,“衣”“食”是动词,不能译成名词;“不我衣”“不我食”是否定句宾语前置。

这种语法现象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多次。

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
我冷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衣服穿,我饿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食物吃。

应该说翻译这个句子难度不大,但笔者在阅卷中却看到了下面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错误答案:①我冷但我不穿衣服,我饿但我不吃东西。

②我冷但我不穿自己的衣服,我饿但我不吃
自己的食物。

③我冷但我没有衣服穿,我饿但我没有食物吃。

④我冷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穿衣服,我饿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喂食物。

以上几种翻译,颇有些匪夷所思。

第①种,豫让冷为什么不穿衣服?饿为什么不吃东西?第②种,自己为什么有衣服不穿、有食物不吃而穿别人、吃别人的?第③种,没有衣服穿,没有食物吃,原因何在?第④种,莫非豫让是残疾人,要别人给他穿衣服、喂东西?只要结合语境认真想一想,就不应该犯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究其原因,还是文言文常见词语的意义和常见句式还没有掌握好。

这句话的几种错误翻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夯实基础,包括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句式。

要认真学好课本,课本读熟了,理解了,又能触类旁通,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市自主命题,Ⅰ卷选择题中的文言实词,Ⅱ卷翻译题中涉及到的文言实词及文言句式,基本上都是课本中出现过的。

再举一例:
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汉书&middot;朱博传》
这道翻译题考到了“故事”和“存”两个实词,前者在人教版第二册《六国论》中学过,原句是:“苟以天下之大,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事”是“旧事、前例”的意思;后者我们在课本中学到的有三义:①看望,问候(《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②保存,保全(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出处同前);③思念(《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此句取第①义。

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
按照先例,新太守刚刚到任,总要派遣官员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敢起来去任职。

如果我们能够注意积累和掌握课本中学到的文言词汇和特
殊句式,并且做到烂熟于心,那么,无论换了怎样不同的语言环境,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能够应付自如了。

(二)
至今还对上海市1992年考的一道文言文翻译题记忆犹新,题目是这样的: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把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
这道题也非常经典,多年来的我一直用这道题为例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学生则从这道题目中获益非浅。

从词义推断的角度来看看这个句子:
1、由对偶的句式可推知“知”是“智”的通假字。

因为下句的“非是”、“是非”与上句的“是是”、“非非”相对,那“愚”对的是“知”,“知”应该是“智”的通假字。

2、“是”与“非”在现代汉语中多为“对,正确”与“错,错误”意,有成语“自以为是”“大是大非”、“习非成是”(习惯于某种错误的做法或说法,因而误认为它是正确的)为证。

若此句中的“是”与“非”都按此义翻译,句子是译不通的。

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对偶的句式推断“是是”、“非非”、“非是”、“是非”中加点的“是”与“非”是动词,与后面的“是”或“非”构成动宾关系。

借助句式特点,明确了词义,句子翻译就容易了。

全句意为:
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是:文言文多用对句,了解了文言文句式上的这一特点,对我们解答文言文试题多有帮助。

例如2019年北京卷第11题:
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然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者而能如是乎(清&middot;汪琬《传是楼记》,选自《尧峰先生文钞》,有删节)
这段文字中画线的5句话都是对句,利用这个规律,我们便能轻易地把它们点断了:
①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
②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③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
④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⑤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