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胡化”、“汉化”说的启示
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

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极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者,作为一名即将成为语文教师的师范生,陈寅恪教授执着于钻研学术和传道育人事业的一生带给了我无尽的感动和启示。
一、学海沉浮陈寅恪出身于世家,祖父官拜巡抚,父亲也是诗文名家。
他从小受诗文熏陶,熟读经书典籍。
而后,他又积极前往海外,漂泊留学十六余载。
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在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重要发大都源于此。
令人惊讶的是,陈寅恪学识渊博,国外留学十六年却是半个学位也未拿。
傅斯年欧洲7年求学,回国时也只留下几本笔记。
为读书而读书,不用学位装点门面欺世盗名,至今仍是美谈。
1926年8月,陈寅恪告别长达16年的海外游学生涯,抵达清华园,时年37岁的陈寅恪已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但仅一年后,王国维投昆明湖自尽。
陈寅恪教授作为他的同事与好友撰写了碑铭,是为学术史上不朽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碑文抒发思想自由之真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此成为学人道德文章的至高追求。
王国维自尽后,梁启超也随后病逝,赵元任准备出国讲学,清华国学研究院唯剩陈寅恪苦苦支撑。
1929年7月,盛极一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宣布解散,仅存4年,徒留后人惋惜追忆。
“四大导师”纷纷离散,盛极一时的国学研究院也随之解散,此后,陈寅恪转而为清华大学历史、中文两系合聘教授。
他讲课时不仅本校学生和外校学生来旁听,就是清华本校教授朱自清、吴宓与刘文典等也常来旁听,“教授的教授”自此流传。
吴宓在其文集中写道:“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
陈寅恪_胡化说_由来探析

2008年第1期No.1,2008学 术 探 索Academic Exploration 2008年2月Feb.,2008收稿日期:2007-12-25作者简介:牟振宇(1979) ),男,山东高密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7级博士研究生。
陈寅恪/胡化说0由来探析牟振宇(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摘要:学术界普遍认为/胡化说0是陈寅恪的独创。
然而,本文通过梳理史料发现,尽管/胡化说0是陈演恪先生整个史学研究的渊源,但其由来更多地取自唐宋史家的研究成果。
以陈寅恪/胡化说0的由来为切入口,对此进行论述和说明。
关键词:陈寅恪;/胡化说0;宋贤史家;唐代学者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8)01-0095-04陈寅恪先生研究古史,善于从民族和文化的角度着眼,并一再告诫治史者:/此点为治吾国中古史最要关键,若不明乎此,必致无谓之纠纷。
0112(P17)有的学者甚至称/他的史学体系是民族文化史,他眼中的中古史也就是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0,122而/胡化说0是这一史学理念的体现。
早在1940年,陈寅恪先生在5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6就胡化、汉化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胡化、汉化问题实际上是胡汉文化的对立,判别胡人和汉人是以所受文化,而不以种族和血统为依据。
132(P71)紧接着,1942年陈寅恪先生在5唐代政治史述论稿6的上篇5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6中对此又作了系统的论证。
他在分析中央与河朔集团关系时,指出河朔地区与中央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对立。
112(P25)由此得出结论:/唐代安史乱后之世局,凡河朔及其它藩镇与中央之问题,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
0112(P27)还以大量史料证明了河朔地区在安史之乱以后存在严重的胡化现象,并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整个史学研究是围绕一个中心写作的,即胡化,我们称之为胡化说。
这一学说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国内外学者研究隋唐史多提及此说。
陈寅恪唐初关陇集团说新解

陈寅恪唐初关陇集团说新解黄富源(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贵州贵阳550025)内容提要:陈寅恪先生唐初关陇集团说中的胡汉体用关系,本源于西魏宇文泰所采取的只借用汉族文化名义而阉割其实质的“关中本位政策”的改革,这种改革确立了六镇鲜卑的主体地位,也表明了鲜卑贵族宇文泰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以后这种独立精神便形成一个传统,而唐初关陇集团及其“附属系统”的组合,便正是这种传统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陈寅恪唐代关陇集团中国分类号:K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8750(2005)01—1—5关陇集团说是陈寅恪先生中古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
它不仅提示了“一个宏观地把握西魏、北周、隋代至初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关键”,而且还揭示了我国中古时期内迁胡人汉化改革的一种特殊方式。
陈氏此说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在学术界的影响却有不同,前一个问题论者甚众,后一个问题则鲜有人论及。
然而,陈氏所说的汉化改革的特殊方式问题,体现了一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颇值得探讨,本文即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闩I............J陈氏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说,李唐承袭传统的关陇集团系统建国,“其皇室及佐命功臣大都西魏以来此关陇集团中人物”,这就是说唐代政权本是沿袭西魏宇文泰“胡化为体,汉化为用”的传统体翩而来的。
所谓关陇集团,即是指西魏“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其创始人为宇文泰与苏绰。
宇文泰为鲜卑人,陈氏或疑其先世出于高车俟分部【2】,是北魏末年凭借鲜卑武力而割据关陇的六镇军阀,而苏绰则出自“累世二二千石”[31的武功士族。
这两个历史人物的“遇合”促成了胡汉文化的合作,由于苏绰的志业是“以关中地域观念及魏晋家世学术附合鲜卑六镇之武力而得成就”,则当时胡汉合作的体用关系定然是以“胡化为体”,而以“汉化为用”,这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宇文泰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本是采取苏绰“依托关中之地域,以继述成周为号召,窃取六国阴谋之旧文(案,指《周礼》。
中国历史演进的“走廊”与“厅堂”

2020年第23期 No.23,2020历史教学H isto ry T e a c h in g总第852期Sum No.852中国历史演进的“走廊”与“厅堂’’孟海峰(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山东枣庄277000)[摘要]统一是中国古代史演进的总趋势。
中华文明在起源时就具有多元一体的先天基因;地理环境和 宗法制则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客观和制度因素。
中国古代史的分裂期越来越短,统一帝国的多元共生性越来 越强,而民族融合是主旋律。
培养中学生对于祖国统一的家国情怀需要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统一,民族融合,多元一体,家国情怀[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20)23-0067-04统一是中国古代史演进的总趋势。
中华文 明在起源时就具有多元一体的先天基因;地理 环境和宗法制则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客观和制度 因素。
中国古代史的分裂期越来越短,统一帝国 的多元共生性越来越强,而民族融合是主旋律。
培养中学生对于祖国统一的家国情怀需要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历史教育要发挥其应有 的立德树人的作用,让家国情怀渗透到每个学 生的灵魂深处。
本文试以“统一”为主题,例谈家 国情怀的渗透,以求教于方家。
一、统一的先天基因1.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
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已经形成若干 文化区系,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文明模式,对 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古发现证明,在龙山文化时代,黄河中下 游、长江中下游、黄河河套地区出现了大批城 邑。
良渚文化遗址、陶寺文化遗址、新砦文化遗 址等众多的城邑遗址,印证了史书记载的邦国 林立状况。
在这些遗址中的高等级建筑、高规格 墓葬反映出的贫富分化、阶级阶层分化,以及象【收稿日期】2020-10-22①②③征权力的宫殿与神庙遗址,应当是强制性国家 权力机构初步设立的标志。
“公元前二千纪,以中原为中心的文化区系先后建立起凌驾于其他 区系之上的中央王国,成为三代京畿之地。
陈寅恪“河朔胡化”说辨析

陈寅恪“河朔胡化”说辨析在“种族—文化”观念的影响下,陈寅恪提出了“河朔胡化”说。
该说的问题指向在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而非河北藩镇的社会属性。
由该说引起的关于河北藩镇“胡化”“汉化”的争论,偏离了陈先生提出该说的研究旨趣,应当有所修正。
对河北藩镇客观存在的“胡化”现象,不应再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着重考察唐代社会对这种现象的认知。
唐廷在政治上的认同与士大夫在文化上的异见,表明了“胡化”现象虽然造成河北藩镇与唐代社会在文化上的差异,但并不足以引起双方政治关系的剧烈变动。
标签:陈寅恪;河朔胡化;河北藩镇陈寅恪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河朔胡化”说,于中国中古史研究具有莫大的意义。
然因陈先生论证此说时受到征引史料的限制,使得该说自产生伊始,便不断受到学界的挑战和修正。
随着近些年来新史料的丰富及相关学者研究的深入,学界对“河朔胡化”的认识较20世纪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由于已有研究受到“汉化”与“胡化”二元对立框架的限制,使得该说仍然具有进一步发微之必要。
笔者不揣浅陋,草成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政治集团理论与“河朔胡化”说“种族—文化”观念是陈寅恪先生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的主要视角和一贯方法,在这种史学观念的引导下,陈先生非常善于利用“政治集团”理论来解释中古时期中央和地方政治局势的发展。
在他提出的众多政治集团当中,占据核心地位并关系到魏晋南北朝至唐前期政治发展、变动的,非“关陇集团”莫属。
所谓“关陇集团”,就是宇文泰为了对抗萧梁、高齐,通过托古改制的手段,“融合其所割据关陇区域内之鲜卑六镇民族,及其他胡汉之人为一不可分离之集团”①,其特点是胡汉杂糅、将相合一。
此一集团自宇文泰创制,经杨隋发展至李唐前期,在政治上实行关陇本位政策,“其皇室及佐命功臣大都西魏以来此关陇集团中人物,所谓八大柱国家即其代表也”②。
但自高宗后期武则天干预朝政以来,由于她本人并不属于“关陇集团”内部成员,因此遭到诸多朝野大臣的反对。
大师陈寅恪观后感500字

大师陈寅恪观后感500字
陈寅恪,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通过他的经典著作《大师陈寅恪》,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我在阅读了《大师陈寅恪》之后,对其中涉及的文化理念及其理论深有体会。
首先,《大师陈寅恪》深入剖析了古代文化的优劣,显示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陈寅恪认为,古代文化曾经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因其落后的思想而陷入低迷。
他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实质上是一种抗争、改革的过程,它的目的是要摆脱传统文化的局限,引导社会进入新的文化状态,以实现社会发展。
其次,《大师陈寅恪》对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论述,提出了许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建设主张。
陈寅恪提出,新文化运动必须重新审视古代文化的优势,以及如何将新的思想、新的现实、新的技术与古代文化融合在一起;新文化运动要突破传统价值观念,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加以创新发展;新文化运动必须通过激烈的斗争实现社会变革,维护民族利益和谋求民族振兴。
此外,《大师陈寅恪》还论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实践策略。
陈寅恪坚持多元文化观,认为只有通过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才能够实现新文化的发展;又坚持不断的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坚实理论,确保新文化的发展;并且他还倡导新文化的实践应当以共和国的建立为目标,因为建立共和国是新文化的开创与发展的最终归宿。
在阅读了《大师陈寅恪》之后,我愈发认识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也愈发推崇他将古代文化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倡导文化多元化的远见卓识。
我以陈寅恪为榜样,将他的理念融入到新文化实践中,用实际行动驱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历史优秀小故事700字左右

历史优秀小故事700字左右一般来讲,狭义的历史故事就是指过去发生的故事。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故事吗?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历史小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历史小故事事实上,在满族人的姓氏中,爱新觉罗只是一个小姓氏。
我们常说满族人有八个姓,即同家、瓜尔家、马甲、索切罗、赫什里、福茶、娜娜和女hulu。
其中根本没有爱新觉罗。
清朝276年有10位皇帝。
在爱新觉罗统治的近三个世纪里,爱新觉罗家族的后裔迅速繁衍。
如今,姓爱信朱罗的人数高达30万至40万。
乾隆是清朝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他和他的祖父康熙都很有名。
康熙之所以在见到乾隆时非常喜欢他,是因为他姓爱新觉罗。
事实上,乾隆的生母牛葫芦并不是雍正最喜欢的妃子。
在嫁给雍正后的20多年里,她一直处于称职、平等、谦卑的地位。
据说这位优雅的妃子后来被宠坏了,也是生活中的宠儿。
原来,雍正在康熙年间,患了一场大病,险些丧命。
牛葫芦不顾个人安危,悉心照料雍正,凡事亲临现场,所以雍正对她另眼相看。
除了舍生之恩,雍正对牛Hulu的另一个不同的看法是,牛Hulu的儿子洪力深受康熙的喜爱。
洪力十岁那年,在圆明园牡丹园的月台,他和父亲朱永峥一起参加宴会。
据说康熙很喜欢洪丽当他看到它。
他称洪力“太有福气了,舍不得”。
他甚至声称赞牛葫芦是一个有福的人。
从那以后,他非常喜欢洪丽。
他还带着洪力进宫学习,亲自把他养大。
他的孙子孙女们没有得到这样的待遇。
历史小故事康熙对乾隆的爱并非无缘无故。
那天,他问了洪力一个关于爱新觉罗姓什么的问题。
他说:“你知道爱新觉罗是什么意思吗?”洪丽回答说:“是金子的意思。
”满语中的“爱新”是金,而洪丽的回答是正确的。
康熙又问:“你认为黄金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吗?”如果洪力回答“是”,那么金就是“爱新觉罗”。
陈寅恪先生“关陇集团理论”解析

Te no b w s r d m r s ad i e dr g e n l g c dsoe b e p sWu vnhd i t rg h G a-n l a e y y e u o t n a s un h i e o Hun n. it bs snpi o Po C e. y amt g f a TugTi s a l do t r . n O lb d in ts s s h s h a t e a n f f h n y i h i v w cn f d r l ai . s s dm ntt t t e etl i , w i h e m n g T i t i e osa s t s na e a e i a e n h h s n s e re h h s i a e ca c r G a-n b c " t ri br rao ad i ao" t hr t o unog i ie an a az i n c l tn; a e f l l s g tg b i tn i i i o n vz h e
一"的消失,关陇集团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了,
关陇集团个性特征消失的过程是在与山东士族的矛盾,斗争和融合中发生 的.两者互为参照,关陇集团 具有政治性和中央性;山东士族具有文化性和地方 性.关陇集团对山东士族既警惕又需要,既反感又羡慕.身为统治阶级的便利, 他们对山东士族实行了包 括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压制和打击.在此过程 中,它自 也受到了 己 来自 士族潜移默化的影响,日 山东 渐远离 化而 胡 走上汉化的 道路,自 身的文化素养日 渐提高, 从而日 益消解了自 身的个性特征, 走向了消亡.
陈寅恪“河朔胡化”说辨析

陈寅恪“河朔胡化”说辨析作者:李佳哲来源:《中州学刊》2017年第10期摘要:在“种族—文化”观念的影响下,陈寅恪提出了“河朔胡化”说。
该说的问题指向在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而非河北藩镇的社会属性。
由该说引起的关于河北藩镇“胡化”“汉化”的争论,偏离了陈先生提出该说的研究旨趣,应当有所修正。
对河北藩镇客观存在的“胡化”现象,不应再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着重考察唐代社会对这种现象的认知。
唐廷在政治上的认同与士大夫在文化上的异见,表明了“胡化”现象虽然造成河北藩镇与唐代社会在文化上的差异,但并不足以引起双方政治关系的剧烈变动。
关键词:陈寅恪;河朔胡化;河北藩镇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10-0117-06陈寅恪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河朔胡化”说,于中国中古史研究具有莫大的意义。
然因陈先生论证此说时受到征引史料的限制,使得该说自产生伊始,便不断受到学界的挑战和修正。
随着近些年来新史料的丰富及相关学者研究的深入,学界对“河朔胡化”的认识较20世纪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由于已有研究受到“汉化”与“胡化”二元对立框架的限制,使得该说仍然具有进一步发微之必要。
笔者不揣浅陋,草成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政治集团理论与“河朔胡化”说“种族—文化”观念是陈寅恪先生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的主要视角和一贯方法,在这种史学观念的引导下,陈先生非常善于利用“政治集团”理论来解释中古时期中央和地方政治局势的发展。
在他提出的众多政治集团当中,占据核心地位并关系到魏晋南北朝至唐前期政治发展、变动的,非“关陇集团”莫属。
所谓“关陇集团”,就是宇文泰为了对抗萧梁、高齐,通过托古改制的手段,“融合其所割据关陇区域内之鲜卑六镇民族,及其他胡汉之人为一不可分离之集团”①,其特点是胡汉杂糅、将相合一。
此一集团自宇文泰创制,经杨隋发展至李唐前期,在政治上实行关陇本位政策,“其皇室及佐命功臣大都西魏以来此关陇集团中人物,所谓八大柱国家即其代表也”②。
多元一体小作文历史

多元一体小作文历史中华民族的形成特征是文化认同神话认同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前提。
著名德国哲学家谢林认为:“一个民族,只有当它能从自己的神话上判断自身为民族时,才成其为民族。
”创生神话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之根,只要找到了这条根,就等于找到了自己与文化母体相联系的脐带及其祖先谱系。
因为有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便有了许多民族首领因卵而生的传说。
《晋书》中记载的北汉之主、匈奴人刘渊因卵而生的神话传说便是其中一例。
此类神话传说不但经常发生在魏晋之前的北方民族统治者身上,而且直到宋元之际依然余波未息。
《蒙古黄金史》中写道,成吉思汗诞生时曾有玄鸟飞来,发出“成吉思”的叫声,连续七日而不息,直到它足下的玄石自动裂开,出现了一方龙纹汉字玉印。
这些神话传说长期被史学界斥为“荒诞不经”,甚至是“封建迷信”。
然而现代史学家们终于发现,民族创生神话本身体现了先民的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其本质上的真实与意义,为史料考证和考古发现不可替代。
这种使民族共同体中不同民族成其为自身的内在精魂,正是其认祖归宗的终极标尺。
《史记》华夷诸族共为“炎黄子孙”的记述,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离及其走向融合的依据与前提。
鲜卑自认为是黄帝之后,契丹自认为是炎帝之后,而匈奴则认定其先祖为夏后氏之苗裔。
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一体主要不是种族血缘的一体,而是文化的一体,所以炎黄五帝被称为“人文始祖”。
正如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开拓者陈寅恪先生所说,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则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凡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
那种试图仅仅通过血缘考证来说明民族属性的努力,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否则便难以达到“多元一体”与“炎黄子孙”这两个命题之间的逻辑统一。
身份认同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标志。
范先生曾经指出:“汉族无疑是很多民族的化合体。
它的祖先多得很,不仅传说中的黄帝族是它的祖先,而且所有融合进来的任何一个民族的祖先都是它的祖先。
《隋唐制度渊源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书笔记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书笔记姓名吴俊指导老师华翔专业名称外交学学号 xxxxxxxxx时间 2016年11月25日本月我有幸阅读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最初在高中学习当中一直零零星星阅读到陈先生的一些观点,就对他的观点历史研究的功底所折服。
陈先生在考据方面的真的是大家,对他考据的精神也深深感动,对于本书的史料积累考据,考察了上百个墓志铭,这种认真做研究的精神真的需要后人所学习的。
现在说说此书,陈先生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发展的史料,对隋唐制度的渊源这种方面做了很多功课,不仅清楚的梳理出隋唐制度与魏晋南北朝之间的继承关系,又接着对唐代政治的史料考察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纠正了一些史学上一些错误的观点,对于隋唐时期制度渊源及新的史学观点的启发有很大的帮助。
并且在他在观点的得出过程中,是一步步基于分析推出来的,论证的可信度高、逻辑清晰、思路清晰、论点明确,所以陈寅恪先生可谓是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之大家。
本书逻辑:此次所读的虽然是两本书,但是主要的思路观点是一致的,并且有继承关系,有很多隋唐渊源和唐代政治问题是有交叉的地方,可以相互借鉴了解。
我想在全书逻辑方面先做以别论,在问题阐发在进行两本书的一起分析。
首先对于第一本书《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作者开篇就道明自己写此书的原因,以及主要所论述的观点。
陈寅恪先生在绪论中提到,隋唐时为中古盛世,然而当时却鲜有论述制度的渊源及流变过程的专著,所以先生为补其缺憾作此书。
陈寅恪先生在本书中“推论其源流,聊供初学之参考”。
陈先生在绪论中首先开门见山的指出,虽然隋唐之制广博繁多,但是隋唐制度总的来说逃不出三个来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
“渊源”一词也就在全文中占据了主要的论述范围。
随之,陈先生先总结性的对三个源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陈述,再到后面的礼制、职官、兵制等进行分别穿插的论证。
东魏北齐汉化及其文教建设--兼和陈寅恪先生请教商榷

音 ”[ 3 ¨ ( s 的语 言 汉化 政策 ,恢复 胡语 。在这种 胡化 的 何 故 中 兴 ? ’韶 日 : ‘ 为 王莽 诛 诸 刘 不 尽 。 ’遂 以 五 月 诛 逆 流中,甚至有 的汉族士大 夫也 以说鲜卑 语为豪 。 《 颜 氏 诸 元 世 哲 、景 式 等 二 十 五 家 , 男 子 无 少 长 皆斩 ,所 杀 三 干
东魏北 齐虽有 胡化 的反 动 ,但 同时 由于巩 固政权 的政 当然不会例 外 。高齐 统治者一 向崇尚儒学 ,兴 办学校 ,督
易》 《 书》 《 诗》 《 礼》 《 春秋 》 《 公羊 》 治 需 要 又 不 得 不 推 进 汉 化 , 就 像 元 朝 蒙 古 人 歧 视 、排 斥 汉 促 士 人 研 习 《 人, “ 百 官 皆 蒙 古 人 为 之 长 ,虽 省 部 、 台 院 , 参 用 南 人 , 多无 实权 ”[ 9 ] ( P 6 2 0 ) 一 样 , 却 又 崇 尚 汉 文 化 , 用 汉 文 化 统 《 谷梁 》 《 论语》 《 孝 经 》 等 儒 家经 典 。 高 欢 虽 为 武 人 , 却 深 明 儒 学 之 重 要 ,厚 待 儒 者 。 曾饶
关键 词 : 东魏 北 齐 陈 寅恪 胡化 汉化 文教 儒学 4 b q , .
陈 寅 恪 先 生在 《 魏晋南 北朝史讲演录 》中指 出: “自 没 因 此 而 取 消汉 化 , 胡 化 并 非 和 汉 化 势 不 两 立 ,而 是 根 据 六 镇 、 尔 朱 荣 之 乱 起 ,北 朝 曾 一 度 发 生 胡 化 的 逆 流 。历 北 本 国发展强大 的需要不断推进 着汉化 ,只是不像孝 文帝那 齐 、 北 周 至 隋 朝 ,又 恢 复 了汉 化 ,直 至 于 唐 。 ”I t ] ( P 2 6 7 ) 陈 样轰轰烈烈。 先 生 “自六 镇 、 尔 朱 荣 之 乱 起 , 北 朝 曾一 度 发 生 胡 化 的逆 流 ” 的 论 断 是 十 分 确 当 的 。 但 是 ,其 说 北 朝 “ 历 北 齐深 …… 其 表 现 为 占统 治 地 位 的 鲜 卑 因 为 孝 文 帝 的汉 化 改 革 损 害 了 六 镇 的利 益 , 降 低 了他 们 的 人 反对 、 排 斥 与杀 害 汉 人 或 汉 化 之 人 。北 齐 之 所 以会 出现 社会 地位 。因此 ,他们胡化倒 行的真 实 目的是对孝 文帝汉 这 样一种反常情 况 ,是 因为 北 齐 的建 立依 靠 六镇 军 人 。
生命绽放的形式陈寅恪读后感5篇

生命绽放的形式陈寅恪读后感5篇第一篇:生命绽放的形式陈寅恪读后感生命绽放的形式有些人在国难当头时选择了拿起枪杆来抗争,而有些人则选择了恪守一个民族的传统,维护精神,思想上的尊严。
陈寅恪是后者,这种选择无对错,但后者却思考得更长远。
陈寅恪正是选择了这样一种绽放的形式,用生命去背负,追求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自由与独立。
他通晓英、法、俄等22种文字,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被誉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梁启超曾这样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的有价值。
”可见陈寅恪却的学识是如此渊博,无愧于一名伟大的学者。
然而比起他学问的精深,更吸引人,更另人敬佩的是他的人格精神。
首当其冲的是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持守护。
他曾以对子考学生,他认为这更符合中国国情。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
”在山河破碎,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做出了惊人的壮举,写下了不朽的中古史名著。
他选择以这种在当时来说默默无闻的方式绽放,投笔从戎的多,而像他这样坚持自己的位置的少,他在战火中继续研究,用燃烧生命的方式,恪守着一个民族之传统,有哪个文人有他这样的气节?瞿秋白以书生的身体选择了当一名战士,英勇地战死,这值得赞赏,而自古以来便有班超投笔从戎的举措,“大丈夫安能守于书宅?”陈寅恪则更冷静,他安于书宅,却心怀天下苍生,在所有人奋起时,他选择了做好本份,做一坚实的盾来抵挡威胁着中华文明刀刃。
一个文人在国破家亡之时所能做的就是传承,因为肉体倒下了,精神却能存在更久,更能影响这片土地上的人。
陈寅恪身体力行,在混乱的时代里他的光芒是那么微小,但他尽到了读书之人的本分,他的“微光”将一直延续,闪烁在时代的荧幕上。
同王国维一样,陈寅恪追求的是独立精神,自由的思想;但他比王国维更有担当,更有去实践的毅力与精神。
并不是说王国维软弱,而是在面对逆境,面对思想的控制时,王国维选择了跃入颐和园冰冷的湖水,永远静默。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次改革

中国历史著名改革家1、管仲:选贤任能,相地衰征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
齐桓公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为齐桓公的称霸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2、李悝(kui):任贤重农,法治强魏李悝(前455-前395),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也作李克。
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孔子弟子)弟子曾申门下。
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任用李悝为相,约于前400年左右进行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一、选贤任能,赏罚严明。
李悝主张,要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重要官职要选任有才能的人充当,优厚俸禄要奖给有功劳的人。
还主张赏罚严明。
这样改革的结果,大大削弱了魏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后的封君在封国食邑内没有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况较好。
二、尽地力。
“尽地力”是一种“重农政策”。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他计算说:百里之地,每年的产量,由于勤与不勤,或增产一百八十万石,或减产一百八十万石。
此数字关系重大,因此必须鼓励农民生产。
三、制定《法经》。
李悝制定一部法律,叫做《法经》,共分六篇。
是根据情况,决定从轻或从重处罚的总论性的律文。
试谈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原名《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刊《文史哲》,2005年第5期,57-64页。
此为作者定稿,与发表稿略有不同。
试谈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1邓小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逯耀东先生在其《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一书的序言中说,魏晋“是一个解构与重组的时代”,“一个离乱与动荡的时代”2。
介于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王朝唐朝与宋朝之间的“五代”,也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变动的时期。
时至今日,我们不应再以“黑暗政治”3这类简单浮泛的表述,对该时期的特性加以概括。
应当指出,经常被作为通称的“五代”,尽管有着相当明显的继承性与诸多共同特点,却远非一个板块式的整体单元,而是饱含变更异动的时期。
近一二十年来,“为了解决有关唐、宋转变过程的若干历史疑难”,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这一为时短暂却又极为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4。
五代时期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的过渡性。
它是一个破坏、杂糅与整合的时期。
它自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局面脱胎发育而来,同时又为打破长期僵持之局面创造着条件;它是“礼崩乐坏”的时期,同时又是大规模整理旧制度、建设新局面的时期;它是上上下下空前分裂的时期,同时又是走向新层次统一的时期。
当然,它在解决旧有问题的同时,也在内部外部产生了新的问题。
众所周知,一些曾经困扰大唐帝国后期政治史、甚至对唐王朝的统治造成直接威胁的问题,诸如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等,是在唐末五代激剧酷烈的动荡之中渐趋消释。
与上述过程同时,半个多世纪之间,在统治阶层的构成、民族关系的整合、文武制衡的发展乃至人们的文化心理等方面,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文希望讨论的问题,是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过程。
就笔者的理解而言,1本文的写作,得到CCK基金会项目支持。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王小甫、荣新江、刘浦江等先生的指教意见,谨一并致以谢忱。
2逯耀东:《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页2,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0年。
3张辉:《五代十国时期黑暗政治述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2期。
陈寅恪“胡化说”由来探析

陈寅恪“胡化说”由来探析摘要:学术界普遍认为“胡化说”是陈寅恪的独创。
然而,本文通过梳理史料发现,尽管“胡化说”是陈演恪先生整个史学研究的渊源,但其由来更多地取自唐宋史家的研究成果。
以陈寅恪“胡化说”的由来为切入口,对此进行论述和说明。
关键词:陈寅恪;“胡化说”;宋贤史家;唐代学者陈寅恪先生研究古史,善于从民族和文化的角度着眼,并一再告诫治史者:“此点为治吾国中古史最要关键,若不明乎此,必致无谓之纠纷。
”〔1〕(P17)有的学者甚至称“他的史学体系是民族文化史,他眼中的中古史也就是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2〕而“胡化说”是这一史学理念的体现。
早在1940年,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就胡化、汉化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胡化、汉化问题实际上是胡汉文化的对立,判别胡人和汉人是以所受文化,而不以种族和血统为依据。
〔3〕(P71)紧接着,1942年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中对此又作了系统的论证。
他在分析中央与河朔集团关系时,指出河朔地区与中央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对立。
〔1〕(P25)由此得出结论:“唐代安史乱后之世局,凡河朔及其它藩镇与中央之问题,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
”〔1〕(P27)还以大量史料证明了河朔地区在安史之乱以后存在严重的胡化现象,并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整个史学研究是围绕一个中心写作的,即胡化,我们称之为胡化说。
这一学说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国内外学者研究隋唐史多提及此说。
〔4〕尽管学术界对这一学说贬褒并存,但是对其由来分歧不大。
《剑桥中国隋唐史》称陈寅恪的“胡化”观念带有“高度主观性”,显然将这一学说视作陈寅恪独创。
其他治史者也认为此学说出自陈寅恪独创,如有学者称“关于‘种族与文化’,陈寅恪发凡创见,论之颇多”,而这也是陈寅恪学术观点中研究者们援引最多者之一。
〔5〕陈其泰也说,陈寅恪的这一学说是从繁多的唐代文集中发掘出来的。
浅论胡化对唐朝兴衰的影响

浅论胡化对唐朝兴衰的影响作者:龙月兰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21期摘要:唐朝,敢于打破傳统,首呼“华夷一家”,以开放包容之态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成就了一派空前和谐。
唐朝开放和包容之创新精神作为历史经验,给予了现代极大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唐朝 ;;胡化 ;;兴衰 ;;开放与包容一、胡化对唐朝兴盛的影响(一)政治方面:大量重用少数民族将官,为唐朝政坛注入鲜活的力量唐朝任用大量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为官将,其人数之多,前朝历代无可相比。
唐宰相中,少数民族就占6%,其中不乏威信者如长孙无忌之辈。
唐代蕃兵蕃将更是不胜枚举,位高权重者有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等人。
唐朝对此班蕃官胡将信而任之,用而不疑,实乃封建政权在某个角度一定程度上向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开放与包容的高尚之举。
这些少数民族将官在唐廷里占较大比例,不仅为唐的政策制度提供新思维,使得决策思维多元化,仿佛一股股溪流涌入唐王朝这片汪洋大海,为唐政海输送新鲜的力量。
这些少数民族将官及其部族,因不受歧视还得到信任重用而迸发出来的大唐意识和热忱,这样便大大增强了中央朝廷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唐朝政府不拘一格任用少数民族将官,此种开放政策取得了以夏治夷,以夷治夷和夷夏共治之妙效,为唐的繁荣昌盛增添一笔亮色。
(二)军事方面:蕃将蕃兵革新军队结构,增强唐朝的军事实力在国家军队里融入大量蕃将蕃兵,与一贯是主导的汉将汉兵分宠,并非意味着军队力量分散。
蕃将蕃兵大多智勇双全,而且擅长骑射,军事技术出色,在唐前期的对外战争中,在安抚周边少数民族时,他们一直是主要战斗力,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史实可作明证。
契铋何力于贞观九年讨伐吐谷浑大获全胜。
高宗时,何源军使黑齿常之抵御吐蕃,使吐蕃“不敢复为患”。
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后裔,多次击败吐蕃,天宝八年,又攻破吐蕃最重要的前沿据点石堡城。
可见,蕃将蕃兵能够屡战屡胜,他们是强大的。
而这些蕃将蕃兵从属于大唐,这也折射出唐朝军事力量的强大。
陈寅恪古代诗歌解读方法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02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注重证据和推理,尊重文本原意。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古文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拓展学生古文阅读范围
03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注重对作品背景和作者的深入挖掘,这对拓展学生古文阅读范围很有帮助。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更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运用比较分析法深化学生理解
详细描述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常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不同诗人或不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揭示其异同之处。语文教育可以借鉴这一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通过比较分析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内涵
总结词
探究古代诗歌中的文化意义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注重将文学作品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以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和寓意
文化与文学结合
解读古代诗歌的主要方法与特点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综合运用了历史学、文学、语言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深入挖掘和理解古代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跨学科研究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非常重视对相关文献的考证和研究。他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和分析,还原了作品创作时的具体情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为深入理解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重视文献考证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不仅关注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还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种方法有助于全面把握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关注作品风格与艺术特点
02
陈寅恪解读古代诗歌方法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提倡理解与感悟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寅恪先生“胡化”、“汉化”说的启示
作者:林悟殊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 广州 510275
刊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0,40(1)
被引用次数:5次
1.宁永娟论陈寅恪先生的“种族与文化”观[学位论文]2005
2.刘克敌论陈寅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文化研究2001(3)
3.郑熊.ZHENG Xiong解析陈寅恪文化本位论[期刊论文]-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2)
4.林济陈寅恪论士族文化世家及其意义[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2(3)
5.张二平.ZHANG Er-ping陈寅恪佛教研究的文化范式[期刊论文]-学术探索2009(4)
6.雷艳红陈寅恪“关陇集团”说评析[期刊论文]-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7.陈其泰陈寅恪治史风格续议[期刊论文]-中州学刊2003(4)
8.戴旭旺抽象理想——论陈寅恪的历史哲学[学位论文]2009
9.赵万峰析陈寅恪史学思想的形成因素及价值[期刊论文]-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2)
10.孙继民20世纪学术史背景下的陈寅恪、唐长孺和胡如雷[期刊论文]-河北学刊2005,25(5)
1.王永强民族命运系于民族文化[期刊论文]-天府新论 2004(6)
2.王义康唐代河朔移民及其社会文化变迁[期刊论文]-民族研究 2007(5)
3.祁美琴关于十年来"汉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考察[期刊论文]-西域研究 2006(2)
4.韦琦辉勋贵集团与东魏北齐政治[学位论文]硕士 2005
5.祁美琴关于十年来"汉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考察[期刊论文]-西域研究 2006(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sdxxb-shkxb20000100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