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变异研究

比较文学变异研究

比较文学变异研究一集体想象物如何实证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在形象学研究上是求“同”的,其基本方法是实证,本文认为形象学是“异”的研究,异国形象是想象,是集体想象物,image就是somethingimagined,所以形象学研究就是辩“异”。

具体问题有三个:一是描述形象之“异”的具体表现。

文学作品中的他国人物形象,相对于“原型”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二是考察“异”是如何发生的。

形象的生成、传递、接受是一个多重变异的过程,作家是如何塑造的,读者是如何解读、还原的。

三是思考“异”何以会发生,集体是如何想象的,深层的文化原因何在。

早期的形象学研究即已包含了变异的因子,正如后来巴柔所说:“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并非现实的复制品(或相似物),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接受程序而重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式均先存于形象。

”这里的“重组”、“重写”意味着这种形象是一种变异的形象,这是从实证研究求“真”的现象考证向理性主义求“异”的本质探求作出的可贵努力。

形象是对文化现实的描述,是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一切形象都是个人或集体通过言说、书写而制作、描述出来的,但这种描述并不遵循真实的原则,即并不会或不能忠实地描绘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那个“他者”。

作家对文学形象的创造与读者的接受,不可避免会产生二度变异,所以运用实证的方法很难对形象学进行研究。

形象学研究的实质就是变异,法国学派在最早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就已提到文学作品中的“他国形象”问题,证明他们早已涉足非实证性变异学领域的研究,只是自己还未察觉,因而也没能从学科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

正如八大山人画笔下怒目圆睁的鸟是对自然鸟的变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观众对艺术形象接受、还原的变异,他国人物形象的创造与接受,正是这样一个多重变异的过程,其学理性亦可以从保尔•利科等人的想象理论中找到理论根据。

保尔•利科将休谟那种把想象物归诸感知的理论命名为“再现式想象”,将萨特那种认为想象物“基本上根据缺席和不在场来构思”的理论命名为“创造性想象”。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文学变异学是一门独特的文学学科,它研究的是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它强调的是文学传播的演变和影响。

本文将从比较角度出发,对文学变异学在不同地区及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研究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欧美文学变异学在欧美地区,文学变异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在那个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例如经济萧条、战争和移民等,欧美文学作品发生了变异。

许多传统主题的文学作品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塑造也发生了改变。

20世纪以来,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和全球化的进程,欧美文学变异学的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欧美地区文学变异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改编,比如各种文学作品的小说、戏剧、电影等。

翻译和改编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语言、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都会产生各种变异。

这就需要研究者针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翻译或改编版本进行分析比较。

通过比较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变异,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是欧美文学变异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欧美地区被广泛地翻译和改编,这些版本之间存在着各种变异。

一些翻译版本强调情节,而另一些版本则更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欧美文学变异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会通过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重要性”、表现手法等方面,寻找到最合适的版本,从而更好地理解戏剧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二、东亚文学变异学和欧美地区相比,东亚地区的文学变异学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在东亚地区,由于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变异。

东亚地区文学变异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改编方面。

与欧美地区的文学变异学不同的是,东亚地区的文学作品种类较单一,主要是小说、诗歌和戏剧作品。

而且在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下,同一文学作品的变异也相对较小。

由于中文、日文和韩文译本之间的差异,东亚文学变异学的研究往往更注重文学作品在管理中的转化。

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变异

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变异

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变异”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共性和差异性,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心理等因素。

而在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研究中,“变异”是一种经常被研究的现象,它指的是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同一形象所表现出的差异和不同。

一、变异的概念1、“变”与“异”的合成词“变异”二字由“变”和“异”两个字组成,其中“变”指的是同一形象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形态、内涵等方面的变化;“异”则强调同一形象在不同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可以说,“变异”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后所产生的一个新词汇,表达了同一形象在不同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解决对比分析中的问题随着时间与地域的转变,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方式也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而其中的文学形象也是如此。

在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同一形象在不同作品中表现的不同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就会采取“变异”这个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变异”研究同一形象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差异和变化,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文化、历史、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同时也可以更好的运用比较方法来解决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问题。

二、变异的产生原因1、时间的推移同一形象在不同时间的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表现方式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在古代,圣母玛利亚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描绘成慈母般的形象,充满了对人类的怜悯和关爱;而在现代,圣母玛利亚的形象被描绘成了独立自主、坚韧不拔的形象。

这种变化是时间的推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2、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同一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自然也会呈现出差异和变化。

比如中国文化中的龙,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描绘成能够操纵水和天气的神物,象征着万物生长和发展的力量;而在西方文化中,龙被描绘成非常凶猛的怪物,象征着邪恶和破坏的力量。

这种差异和变化是地域和文化差异的影响造成的。

3、不同作家的审美情趣同一形象在不同文学作家的笔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从变异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

从变异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

从变异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从变异学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

变异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研究视角,为我们理解文学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本文首先介绍了变异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然后探讨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传统方法及其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如何从变异学的视角深化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理解,并分析了这种新方法可能带来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推动比较文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创新,为文学交流与对话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变异学的引入,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还能在跨文化、跨时代的文学交流中发掘更多的共性和差异,推动文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二、变异学理论基础变异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关注文本、文化和社会现象中的变异现象。

它认为,任何文本或文化现象都是在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生成的,因此,它们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产生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表面形式的变化,更深层次地涉及到文化意义、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的改变。

在比较文学中,变异学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影响。

它不再仅仅关注文学作品的静态存在,而是将文学作品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不断地与其他文本、文化和社会现象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

变异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文本变异理论,它认为文本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文本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接受和解读;其次是文化变异理论,它关注文化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文化意义和价值观的影响;最后是社会变异理论,它主要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

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中,变异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

它不仅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更关注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与其他文本、文化和社会现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比较文学_曹顺庆_变异研究

比较文学_曹顺庆_变异研究

• 夏雨主演《西洋镜》海报
3、文化过滤的理论基础
首先,传统实证主义文学研究认为文学研究 主要是复制和还原作品以及作者。针对这种传统 的文学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接 受美学、哲学阐释学以及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等理 论向我们提出了“修正”与“反驳”的策略,将 读者的作用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
接受理论承认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是 多种多样的,接受理论认为,一切 阅读活动都是在具体的时空中进行 的,都受其地域时代的限制,接受 具有历史性,正是不同的历史距离造成了理解的 多样性,例如司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司汤达生前文名寂寞,他 的作品在国外极少被人阅读,甚至在法国也鲜有 读者,据说他的《爱情论》在其生前才卖出了13 本。雨果曾经讽刺司汤达不懂得小说的艺术。但 是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法国文学评论家泰纳为 首的一批学者,开展了“发现司汤达”运动,司 汤达的文学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他以自己为 数不多的几部小说在文坛上赢得了与创作《人间 喜剧》的巴尔扎克同样的地位。
其次,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理论重心 不同。在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因素 中,接受学更看重读者的因素,它重 在研究读者在阅读域外作品的过程中的种种反应, 研究域外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的阐释以及产生 此类阐释的不同原因,探索不同文化圈的读者在 阐释和理解文本时的各种规律,以读者作为其理 论研究的核心;而影响研究以文本为核心,研究 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重视形成文本的外来 影响的因素。
接受理论还认为,任何理解和阐释都是以读者头 脑中存在的“先在结构”和“成见”为基础的, 也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决定了其对一部作品 的理解。例如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在 其名著《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最后让作品的主人 公福尔摩斯在追捕罪犯时坠入悬崖摔死了。广大 读者强烈反对这一结局,甚至有读者在报纸上提 出一字千金,要求作者修改小说中大侦探福尔摩 斯的结局,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柯南道尔又让 坠崖的福尔摩斯大难不死,重新复活,继续续写 这一故事。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一、概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自20世纪初兴起以来,不断拓展其研究视野和方法论。

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注于文学作品的跨文化流动、翻译、接受与变异现象的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文学变异学在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方法论特点,分析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文学变异学关注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接受,以及由此产生的文本变形、意义变化和审美影响。

这一研究领域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而且有助于深化对文化差异、文学交流与互鉴的理解。

在比较文学学科中,文学变异学不仅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文学理论、翻译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和理论资源。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学变异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文化同质化、文学市场的商业化等问题。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文学多样性,促进文学作品的跨文化对话与交流,成为文学变异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文学变异学的定义、研究方法、现状与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推动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促进文学作品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1. 文学变异学的定义与起源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语言、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异现象。

它关注的是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社会习俗、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文本内容、形式、主题、意义等方面的变化。

文学变异学不仅关注文学作品的表面变化,更深入地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原因,以及它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产生的影响。

文学变异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学作品开始跨越国界,进入其他文化领域。

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异,导致读者对作品的误解或曲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文学作品的变异现象,并尝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建立发展以来,呈现出“涟漪式”的叠进走向,法国学派强调实证性研究,美国学派补充了非实证性的审美研究,而中国学派中曹顺庆提出的变异学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向。

文学变异学是针对全球化发展的现状与跨文明语境下的文学变异所提出,它紧扣跨越性、文学性与异质性等特点,重新规范了影响研究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变异学解释了文学交流比较中的文学变异现象,它的比较基点不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求同”,而着眼于文明的异质性,建立了“求异”的比较范式。

同时,随着一些学科的发展,如译介学更多地关注了在翻译中的文化变异,又如形象学更多关注了形象制作的主体能动性,这些都不再是用传统实证性研究方法能解决的,变异学的提出使这些学科从原先实证性研究中分列出来,归为变异学研究,重建比较文学学科体系。

变异学的提出,凸显了不同文明圈中的文学与文化的异质性,以和而不同为研究目标,有助于破除某种文明中心论,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生态。

一、变异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曹顺庆在《复旦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发表《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一文,提出变异学定义,即“比较文学变异学将比较文学的跨越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研究支点,它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异质性和变异性,从而探究文学现象差异与变异的内在规律性所在”。

同时在该文中,明晰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四大研究范围,一是语言层面的变异学,也可称为译介学研究;二是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学研究,又称为形象学;三是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四是文化变异学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曹先生在《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中拓展变异学的研究层面,增加了文学“他国化”和跨文明研究。

《2024年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范文

《2024年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范文

《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篇一一、引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文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它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揭示文学的共性与差异,探讨文学的交流与影响。

本文旨在就比较文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思考,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二、比较文学的理论基础1. 跨文化视角比较文学的研究需要具备跨文化视角,即要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特色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这种跨文化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

2. 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它认为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因此,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需要关注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探寻其背后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三、比较文学的若干理论问题1.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文学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关注文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特色与差异。

同时,也要关注文化交流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及文学作品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2. 跨学科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研究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文学理论、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互融合,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同时,也要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以推动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3. 文学作品翻译与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作品翻译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的异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同时,翻译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因此,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重视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研究范畴。

四、结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深远的研究意义。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doc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doc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2020年4月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关键词:比较文学,变异,学科,研究,文学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简介:[摘要]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文学变异学(一)将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内容:[摘要]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文学变异学(一)将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一个新的提法。

这个研究领域的确立,是从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现状、文学发展的历史实践以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的。

首先,所谓当下比较文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失范是指比较文学自身的研究领域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而且有些理论阐述还存在很多纷乱之处。

其中存在于影响研究中的实证性与审美性的纷争中就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失范现象。

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最初之所以提出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一方面回应了当时克罗齐等人对比较文学的非难,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作为一个学科必须有一个科学性基础,所以他们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而是一种实证性的国际间文学关系史的研究。

但是,后来美国学者却质疑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单纯强调科学实证而放逐审美价值的学科定位,认为他们的影响研究是僵硬的外部研究和文学史研究,提出要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因为文学性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艺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内在规定性。

也就是说,比较文学应该把美学价值批评重新引进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之中。

但是,一旦文学性介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实践之中,就使得我们面前的比较文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困扰。

《2024年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范文

《2024年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范文

《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文化、跨语言的学科,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比较文学旨在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探究文学的共性与差异,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与理解提供桥梁。

本文将对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比较文学的理论基础比较文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跨文化与跨语言的比较研究方法。

首先,跨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究其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及审美特征等方面的异同。

跨语言研究则侧重于不同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比较。

这两者相互交织,构成了比较文学的理论基础。

在跨文化研究方面,我们需要关注不同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和传承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在跨语言研究方面,我们需要关注不同语言的特点及其对文学作品表达方式的影响,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此外,比较文学还需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共性,即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追求等。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细读、文化对比和跨学科研究等。

文本细读是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手段,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剖析,把握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文化对比则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将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的异同。

跨学科研究则是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以拓宽研究视野和深化研究内容。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结合文本细读和文化对比的方法,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和比较。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将文学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三、比较文学的实践意义比较文学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推动文学创新以及服务于现实社会等方面。

首先,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孙犁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原名孙树勋。

河北省安平县人。

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

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021《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内容简述及其学科理论价值范文2

2021《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内容简述及其学科理论价值范文2

2021《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内容简述及其学科理论价值范文 几经等待,曹顺庆教授的英文力作《比较文学变异学》(TheVariation Theory ofComparative Literature)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与思考后(变异学理论由本书作者于 2005 年在《比较文学学》中首次提出),终于由世界知名的斯普林格出版社(全称为:Springer-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 Co. K)于 2014 年 3 月在纽约出版。

本书由杜威 ? 佛克玛教授作序,是作者关于比较文学变异学学科理论在英语世界的首次亮相和集中体现,亦是在当今比较文学学术界以“欧美”学科理论为马首是瞻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为数不多的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在英语世界发出自己的学术之声,意义非凡。

“正如佛克玛教授所言:比较文学变异学英文著作的出版,是打破长期以来困扰限制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的语言障碍的一次有益尝试,并由此力图与国外学者展开对话”(Cao,The Variation Theory V)。

曹顺庆教授学贯中西,初以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与中西比较诗学崭露头角,如今又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上颇有建树,此英文力作便是其“以往比较文学理论建构相关研究的最好总结与展现,包括《比较文学教程》(2006)、《比较文学学科史》(2010)、《迈向比较文学第三阶段》(2011)、《中西比较诗学史》(2008)、《中外文论史》(2012)等”(Wang2)。

全书共分五章。

第一章“影响研究的历史功绩及重大缺憾”中,作者在梳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生成的历史语境、其研究范围及特点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影响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并指出了影响研究的理论特点为实证性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并不能有效解决形象学及跨文明语境研究中的变异问题。

作者认为影响研究的实质应为影响与变异共存,从而为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困境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出路:即影响关系变异学。

国际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

国际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

第39卷第4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9,N o .42023年7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u l .2023ʌ收稿日期ɔ2023G04G05ʌ作者简介ɔ翟鹿(1994-),女,山东济南人,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西比较文学㊁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国际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翟㊀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㊀610211)ʌ摘要ɔ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由曹顺庆教授2005年在«比较文学学»中正式提出,该理论的英文版专著«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于2013年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在海德堡出版.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提出的原创性国际理论话语,近二十年来,比较文学变异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较大反响,并且在这一新的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国际学界也出现了一些介绍㊁批评和研究成果.总体而言,国际视野下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显示,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收获了国际学者的集中肯定性评价,真正实现了跨语言㊁跨民族㊁跨文明的传播,并在学科目标㊁学科领域和文明互鉴三个方面推动了比较文学学科第三阶段的涟漪式发展.ʌ关键词ɔ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国际视野;文明互鉴ʌ中图分类号ɔI 0G03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3)04G0011G05AS t u d y o f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i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e r s pe c t i v e s Z H A IL u(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J o u r n a l i s m ,S i c h u a nU n i v e r s i t y ,C h e n gd u 61021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e o r y o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w a s f o r m a l l yp r o p o s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C a oS h u n q i ng i n Th eS t u d y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i n2005,a n d t h eE n g l i s h m o n o g r a p ho f t h e t h e o r y ,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w a s p u b l i s h e db y S p r i n g e rV e r l a g i n H e i d e l b e r g i n2013.A sa no r i g i n a l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h e o r e t i c a l d i s c o u r s e p r o p o s e db y aC h i n e s e s c h o l a r ,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h a s a r o u s e d a l a r g e r e s po n s e i n t h ew o r l d i n t h e p a s t t w od e c a d e s ,a n du n d e r t h e g u i d a n c e o f t h i sn e wr e s e a r c h i d e a ,s o m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s ,c r i t i c i s m s a n dr e s e a r c hr e Gs u l t sh a v e a p p e a r e d i n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a c a d e m i c c o mm u n i t y .O v e r a l l ,t h e r e s e a r c ho n t h e 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r y v a r i a t i o n i n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h a s r e a p e d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p o s i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s f r o m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c h o l a r s ,t r u l y r e a l i z e d c r o s s Gl i n g u i s t i c ,c r o s s Ge t h n i c ,a n d c r o s s Gc i v i l i Gz a t i o n a l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a n d p r o m o t e d t h e r i p p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t h i r ds t a g eo f t h ed i s c i p l i n e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d i s c i p l i n a r yg o a l s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f i e l d s ,a n dm u t u a l a p pr e c i a t i o no f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K e y wo r d s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m u t u a l 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㊀㊀2013年,曹顺庆教授的的英文力作«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fC o m Gp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在海德堡出版.这是比较文学㊁比较诗学界的一件大事,因为,本书的出版意味着在以英美学者为主导的英语学界里,中国学者发出了一个响亮声音.如今,距离该书出版近十年,距离曹顺庆教授提出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变异学理论由曹顺庆于2005年在«比较文学学»中首次提出)近二十年,其书与其原创性理论在国际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不仅被著名学者们频频引用,并且已经较为成熟地运用到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中去,真正实现了跨语言㊁跨民族㊁跨文明的传播.回顾与总结英语学界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可以发现,变异学理论的国际影响体现着中国话语在登上国际舞台之路上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真正实践了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和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㊁新范畴㊁新表述 [1],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地位做出了学术领域的重大贡献.首先,变异学理论自进入国际学界以来,收获了国际著名学者们的集中肯定.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任主席㊁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授杜威 佛克马(D o u w eW.F o k k e m a)亲自作序.在序言中,佛克马写道: 曹顺庆教授的«比较文学变异学»英文著作的出版,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学者跨越语言障碍以及摆脱文化封闭性局限来说,是一次极其有益的尝试.该书旨在与欧洲㊁美国㊁印度㊁俄罗斯以及南非和阿拉伯世界的国外学者进行对话. [2] 变异学理论是对注重影响研究的前法国学派及致力于美学阐释却忽略非欧洲语言文学的美国学派的回应.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正是发现了之前比较文学研究的局限,完全有资格完善这些不足.然而,从历史语境中来看曹顺庆教授所提到的各学派的兴起和互动是十分重要的. [2]佛克马认为变异学理论修正和完善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㊁美国学派一味 求同 的学科理论,关注异质文明间的异质性与跨文化传播中的变异性问题,代表国际学界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2014年,美国普渡大学教授安杰莉卡(A nGg e l i c aD u r a n)在其主编的文集«语境中的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全球讲故事者»中,收录了曹顺庆教授与王苗苗共同署名的«中西比较文学的变异学研究»一文.在前言中,她引介了该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变异学理论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情况: 中西比较文学的变异学研究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进行了概述,十分关注比较文化研究学科在过去㊁现在,以及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多方面的问题.该文以中国学术研究为背景为当下与未来提供了方法论,并通过对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回顾,说明中国学者重构现有学科并关注不同文学间的变异现象.此外,该文还采用了曹顺庆教授提出的批评理论来评估文学之间的异质性和变异性,而不是假说文学普遍性.而且该文还略述了这项研究将如何有助于推动比较文学的持续发展.最后一节重点论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和莫言的作品,特别关注佛教的中国化,从而引出第三部分的结论性文章. [3]2015年,欧洲科学院院士㊁西班牙圣地亚哥联合大学让 莫内讲席教授㊁比较文学系塞萨尔 多明戈斯教授(C e s a rD o m i n g u e z)和美国科学院院士㊁芝加哥大学教授苏源熙(H a u nS a u s s y),在其合著的«比较文学的新动向与新方法»一书中将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作为一个新成果㊁新趋势推出,介绍给西方学界: 曹顺庆主张 第三阶段的理论 ,即 中国学派新颖的和科学的模式 , 依靠我们自己的方法对中国学派进行理论创新和系统化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第43页).立足这一点,他提出通过对 中西方异质文化的跨文明研究 来向前推进,这也造成了中国文论的西方化和西方文学理论的中国化. [4]同样于2015年,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㊁人文部主席)㊁丹麦奥尔胡斯大学荣休教授,斯文 埃里克 拉森(S v e n dE r i kL a r s e n)在书评中说: 曹顺庆教授有着广博非凡的学识.他既通晓始于约1800年欧洲比较文学,又熟知中国经典文学的悠久历史 因此,«比较文学变异学»(英文版)是进入与西方比较文学对话的邀请.而此时机也已成熟:世界文学研究㊁翻译研究㊁类型研究㊁对政治的研究㊁对人类的研究㊁对数字媒体以及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英文版)皆有(即使部分重叠的)研究,在跨学科以及跨文化方面的对话也有见地. [5]法国索邦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伯纳德 弗朗科(B e r n a r dF r a n c o)教授在他最近出版的专著«比较文学:历史㊁范畴与方法»[6]中,多次提及并称赞曹顺庆教授提出的变异学理论.他认为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比较文学的重要贡献.在2023年2月四川大学开办的 立德树人 传承文明 国际会议上,弗朗科在视频致辞中再次表达了对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的肯定,并提出期待«比较文学变异学»法语译本的出现,从而扩大变异学理论在法国学界的影响力,共同探索比较文学未来的新发展㊁新道路.国际学界也不乏一些中国学者的声音,比如,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在A&H C I学术期刊«比较文学与文化»上也发表了对变异学理论专门的英文书评«变异学和比较文学:对曹顺庆教授的书的评介».作为一位在国际学界较有影响力的学者,王宁教授认为: 曹顺庆教授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贡献.而作出该评判的依据基于他对学科理论现状以及其在英语世界研究现状的了解. [7]值得一提的是,王宁也代表中国学者附上了国际视野下对变异学理论的看法: 我假设曹顺庆并没有期待西方学者完全赞同或者采用他提出的这一理论观点.实际上曹顺庆只是希望可以更多地引起西方比较文学学者的注意,与其进行学术探讨,探讨在中国背景下中国学者在学科理论话语方面的不同的尝试.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得以实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单方面地接受西方思想的情况至少会有所改善.在过去,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一直努力求 同 ,而现今他们在求 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英文版)的出版对于中国比较文学,以至世界比较学都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7]此外,美国哈佛大学的大卫 达姆罗什教授(D a v i dD a m r o s c h),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任主席汉斯 伯顿斯教授(H a n sB e r t e n s),欧洲科学院院士克里斯托弗 博德教授(C h r i s t o p hB o d e),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佳娅特利 C 斯皮瓦克教授(G a y a t r iC h a k r a v o r t y S p i v a k),印度贾达普大学善 查克拉博蒂 达斯格普塔教授(S u b h a C h a k r a b o r t y D a s g u p t a)等国际知名学者均对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给予了充分关注与认可,并在书信中发表了对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评论[8].整体而言,当代英美学界较有影响力的比较文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对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给出了肯定性的评价,该理论对国际学界的创新意义与独特价值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可.作为中国学者提出的学科话语,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不仅在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英美学界产生影响,还跨越了语言和国家界限,走进了其他语言地区,且有增长态势.以近三年发表的论文为例,至少有两个对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进行引介与应用的跨文明研究案例.2020年3月,土耳其学界发表在«欧亚国际研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正式介绍了比较文学变异学.文章题为«比较文学知识的一种新方法:变异学理论».作者认为,比较文学以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为方向展开研究,充实了世界文学概念.这门学科在许多地理区域,特别是在欧洲和美洲,都在以新的方法发展.比较文学的两个主要流派是法国和美国.法国学派因其对影响的高度重视而被称为 影响研究 ,而美国学派则被称为 类比研究 ,其重点是平行性.几十年来,这两个流派一直扮演着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决定性角色.随后,作者介绍道: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由中国比较文学家曹顺庆在21世纪最新提出的.这一理论的形成是基于比较文学的西方流派不足以在当今世界进行研究.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中国学派,构成了比较文学研究中比较差异的理论框架,强调差异与相似一样重要. [9]在这篇专门介绍变异学理论的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法国和美国学派的分析,探讨了变异理论对法美学派的批评与反思.此外,该研究还就变异学理论是否可以作为土耳其比较文学研究的适当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从土耳其正在进行的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被认为是今后研究的一个可行途径.土耳其的比较文学研究必要也必须是斯皮瓦克所说的 跨越边界 的.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土耳其文学没有失去东方的根,在西方化/试图西方化的过程中,土耳其文学也必须走向欧洲或西方,走向全世界.此外,论文对变异学理论的完善与推广,也提出建议: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需要以中国文学为中心的研究和实例,以及涉及不同民族文学的研究来丰富和增强其适用性,以便能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地传播.可以看到,比较文学变异学在土耳其等其他非西方㊁非东方的国家文学中,依旧有其存在的土壤,可以给更多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文学以启示.令人欣喜的是,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不仅跨越了中㊁英语言界限,还正式迈入了跨学科视野,在国际学界被文学研究之外领域的学者注意到并加以阐发.2022年,一篇发表在«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上的文章« 变异学 作为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途径:加札利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研究»,第一次将变异学理论应用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实践上.作者对加扎利和弗洛伊德的自我人格概念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加扎利是否可能影响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问题.加扎利是11世纪的一位较有影响力的波斯学者,他的著作涉及法学㊁逻辑学和伦理学以及神学和灵性等主题.作者认为,他的作品中一个较少被发掘的领域是他对心理学的贡献,在他的巨著«宗教科学的复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0世纪初的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的创始人,而精神分析即研究精神过程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通过这种批判性的研究尝试,作者旨在研究跨文化影响的可能性,并凸显了变异学作为一个非西方理论框架的潜力.作者特别强调,该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中国学者曹顺庆教授提出的比较文学的变异理论,这是因为变异理论特别适合于进行这种跨文明的比较研究: 在他的专著«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2013)中,曹顺庆发现了早期比较文学方法论的不足.正如曹顺庆发现的那样,早期比较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他们寻求 同质性 而非异质性 .因此,比较研究变得等级分明,范围有限.变异学理论寻找的既有相同也有差异.它强调的是,尽管假定有相似之处,我们仍可以通过探索差异而获得内在的洞察.根据曹顺庆的论述,变异学研究有三种语境: 跨语言 跨文化 和 跨文明 (第101㊁159㊁195页).在这里,变异学理论的 跨文明 语境特别适合本研究.这是因为它能够对遥远的文化或文明进行无等级的比较研究. [10]通过变异学理论,该研究发现,加札利和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的理论之间至少有八个关键的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提出了自我或人格的三方模型,试图解释人类心理的功能方面.第二,他们认为 自我 在主导层面本质上是不受约束和不计后果的.第三,他们都承认在 自我 中有一部分责备和监督鲁莽和低级的部分.第四,他们谈到 自我 的平衡,寻求解决主导 自我 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第五,弗洛伊德关于 意识 状态的概念类似于加扎利关于自我能力的概念.第六,弗洛伊德的 潜意识 概念类似于加扎利描述的另一种能力,指的是大脑中负责记忆㊁回忆㊁想法等的区域.第七,两者都强调专家的作用,可以治疗和治愈某人的内部疾病,且治疗的目的是治愈个人的心理问题.第八,弗洛伊德的厄洛斯和萨纳托斯的概念与加扎利的框架略有相似,后者存在行善的冲动或作恶的冲动.基于这些发现,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加扎利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有很大可能的直接影响.诸如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的渊博学识,精通多种语言,作为一名熟练的翻译家和研究者,以及在弗洛伊德时代的加扎利的翻译作品的可用性,弗洛伊德时代阿拉伯-伊斯兰研究的蓬勃发展,弗洛伊德自己对伊斯兰教的参考,这表明他对伊斯兰概念的深入了解等等,表明弗洛伊德或多或少了解加扎利的作品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加扎利思想的变异[10].鉴于这项研究的范围有限,其目的只是权衡这种可能性,而不是证明任何事实上的联系.要得出明确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材料时实证和影响研究.根据近年来国际视野下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的评价与研究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变异学理论作为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国际话语,在国际学界接受度高㊁应用广泛,真正做到了跨语言㊁跨学科㊁跨文明传播.总体而言,变异学理论在以下三个方面,推动了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发展:第一,从求同到求异,化解学科危机,更新学科目标. 变异学 的研究方法,强调不同文明㊁文化的 异质性 ,挖掘和探究文化㊁文学影响交流和相互阐发过程中的变异现象,从而将 异质性 和变异性 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中,将比较文学的研究重点由求同转向求异.此前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平行研究过分强调比较文学研究的 同源性 和 类同性 ,导致求同思维下对跨文化㊁跨文明比较研究的无视,对异质文化㊁文明的比较产生偏见.最终只会将比较文学带入 死局 ,也才有了斯皮瓦克 一门学科之死 [11]的宣称.而比较文学变异学将异质性纳入可比性基础,推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度过第三次危机,迈出了更大㊁更远的一步.这种研究走向不仅具有现实的基础,更体现了一种更加开阔的世界胸怀与世界眼光.它是在文化研究大潮中,比较文学研究出现危机之时,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新建构和对研究路径的重新设计,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学术思路.正如欧洲科学院院士㊁比利时鲁汶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西奥 德汉(T h e oD h a e n)的评价所言: 曹教授的论著标志着世界比较文学发展一个重要阶段,它把比较文学从以西方为中心的方法论泥潭中解脱出来,进而推向一种更为普遍宽广的研究路径. [12]第二,突破文明壁垒,将比较文学拓展至跨文明比较领域.随着比较文学的发展,西方学者们近年来也开始注意到了东西跨文明对话的迫切需要,并且也开始意识到跨文明异质性研究的重要性.美国比较文学协会标志性文献«多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在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中强调了文学研究的新趋势是关注不同族群及文化类型的 多元性 .文中向读者作了两点推荐:第一,比较文学应该摒弃其 欧洲中心主义 ,而转朝 环球主义 的方向发展;第二,比较文学应该将其对文学作品的专注扩大为对其他文化文本的研究[13].对此,有评论以«比较文学何去何从?»为题对该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其中的讨论代表着美国比较文学界 宝贵的自省和自我期待 ,而组织推荐的第一点则标志着比较文学向 多元文化主义 扩展的新转机[14].在当今全球化多元文明的背景下,通过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促进东西异质文明下的文学作品㊁文学理论相互交融,使人类社会的审美世界既保持各自个性,又能相互沟通,向文明互鉴背景下 不同而和 的比较文学境界迈进.我们看到,横跨欧亚大陆的土耳其就存在和中国等其他亚洲国家一样的 失语 问题,而变异学理论为他们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进入世界文学的可能.第三,发出东方声音,引领比较文学从西方中心主义到多元文明互鉴.狄泽林克曾指出: 它(比较文学)是一个最具欧洲特色的专业,缘于欧洲的多国㊁多语种状况. [15]毛明由此指出,西方比较文学产生于特殊的历史㊁文化和社会中,是为了解决特殊而不是普遍问题而产生的,其 普遍性 真理性 大帽子下只放着特殊的局部规律,所提供的只是 欧洲/西方方案 而不是 中国方案 ,更不是 世界方案 [16].从赛义德的 东方主义 到亨廷顿的 文明冲突论 ,无一不体现出过去占主流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曹顺庆教授变异学理论的提出,是对这一现象的反思与改变.在变异学研究中,可以看到不仅是中国文论和文学,而是对于东亚㊁南亚㊁西亚北非三大文化圈在内的整个 东方 文学世界来说,也需要走出长期以来被西方言说的 失语 藩篱,破除 西方中心主义 的话语霸权,才能还原东方各文化圈㊁各地域文论的特色与原貌,从而进一步揭示东方文学与文论的发展规律[17].如今,多元文明互鉴已经是一种全球共识.可以说,变异学推进第三阶段的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发展,既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反映了文学之间的对话需求,也是人类在全球化时代下文明交往和文明互鉴的历史必然.ʌ参考文献ɔ[1]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 B/O L].(2021G06G01)[2023G03G29].h t t p:// w w w.g o v.c n/x i n w e n/2021G06/01/c o n t e n t_5614684.h t m.[2]C A OS HU N Q I N G.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G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M].H e i d e l b e r g:S p r i n g e r,2013.[3]A N G E L I C AD U R A N,HU A N GY UHA N.M oY a n i n C o n t e x t:N o b e lL a u r e a t ea n dG l o b a lS t o r y t e l l e r[M].P u r d u e:P u r d u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14:13.[4]C E S A R D OM I N G U E Z,HA U N S A U S S Y,D A R I O V I L L A N U E V A.I n t r o d u c i n g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N e w T r e n d s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s[M].L o n d o na n d N e w Y o r k:R o u t l e d g e,2015:51.[5]S V E N DE R I CL A R S E N.T h eR e v i e wo f t h eV a r i a t i o n T h e o r y o f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J].O r b i sL i t t e r aGr u m,2015,70(5):437G438.[6]B E R N A R D F R A N C O.L a L i t t e r a t u r e C o m p a r e e H i s t o i r e,D o m a i n e s,M e t h o d e s[M].P a r i s:A r m a n d C o l i n,2016.[7]WA N G N I N G.V a r i a t i o n T h e o r y a n d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AB o o kR e v i e w A r t i c l e a b o u tC a o s W o r k [J].C L C W e b: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C u l t u r e,2013,15(6):2.[8]王苗苗. 中国话语 及其世界影响 评中国学者英文版«比较文学变异学»[J].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2018,2(2):118G127,162G163.[9]V E Y S E LL I D A R,HA N D EA L T A RL I D A R.k a ri l a t i r m a l iE d e b i y a tB i l i m i n d eY e n iB i rY a k l a㊀i m:v a rGy a s y o nK u r a m i[J].A V R A S Y A U l u s l a r a r a s A r a㊀t㊀r ㊀㊀m a l a rD e r g i s i,2020,8(21):298G314.[10]T A N Z I A MO B A R A K. V a r i a t i o n i nA p p r o a c h e s t oH u m a nP s y c h e:E x p l o r i n g A lGG h a zālī s I n f l u e n c e o n F r e u d i a n P s y c h o a n a l y s i s[J].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Gt u r e:E a s t&W e s t,2022(6):66.[11]G A Y A T R I S P I V A K.D e a t h o f aD i s c i p l i n e[M].N e w Y o r k:C o l u m b i a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03.[12]肖伟胜.比较文学的学科间性与变异学理论的开创性意义 从曹顺庆教授的变异学理论说开去[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2(3):214G238.[13]C HA R L E SB E R N H E I M E R.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 eA g e o fM u l t i c u l t u r a l i s m[M].B a l t i m o r e:J o h n sH o p k i n s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1G16.[14]奚密.比较文学何去何从[J].读书,1996(5):18G21.[15]胡戈 狄泽林克.比较文学导论:序言[M].方维规,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毛明.论西方比较文学的缺陷及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启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3):288G305.[17]曹顺庆,夏甜.变异学与他国化:走出东方文论 失语症 的思考[J].文艺争鸣,2020(12):76G82.[责任编辑:王作华]。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变异学研究一、理论核心异质性与变异性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大收获,也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可比性基础及理论核心是文学的差异性存在样态,及异质性和变异性。

二、研究范围1.跨国变异研究——形象学2.跨语际变异研究——译介学3.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学接受研究4.文化变异研究——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5.跨文明研究——文明对话与话语变异三、文学的他国化研究1.定义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出现理论改变,从而产生新质,发生更为深层次的样态;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过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为他国(接受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

五四诗歌采用西方诗歌形式和规则寒山诗在美国的盛行2.特点(1)文学的言说方式和话语原则必须经一国传播到另一国,并且传播国与接受国的文明是不同质的(2)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国文学的话语言说方式和话语原则必须与本土文学、文化相结合(3)在传播和结合过程中,传播国文学的话语原则和言说方式必然被改造,并创生新质,新质的创生是以接受国的话语原则为主的3.现实性&可能性(1)必须有不同质文明的差异性存在(2)必须有开放的环境作为传播的客观条件(3)在传播过程中必须经碰撞与结合而产生新质四、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一)文化过滤1.定义文学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产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内涵:(1)文化过滤产生的基础在于接受者特定的文化构成性(2)文化过滤是接受过程中主体性与选择性的体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3)文化过滤还体现为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2.作用机制(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3)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接受的文化过滤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受经过了本土文化的过滤老舍《离婚》的两个不同英译本在美国的不同境遇3.理论基础(1)接受美学(2)哲学解释学(3)文化相对主义(二)文学误读1.概念指文化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会因文化过滤的原因而造成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因为发送者文化与接受者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影响误差,或者叫创造性接受。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
赵渭绒;李嘉璐
【期刊名称】《当代文坛》
【年(卷),期】2015(0)1
【摘要】本文从三方面阐释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程,首先从人类文学发展史、差异可比性以及当下学科失范的角度提出变异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它的学科价值。

其次,概述变异学提出后由理论走向实践的步骤,阐释曹顺庆所归纳的变异学
的各个层次。

最后,针对一些文学作品、文化现象举例说明变异学理论的实践价值。

变异学由理论走向实践,是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总页数】5页(P21-25)
【关键词】比较文学;差异性;变异学;跨文明;曹顺庆
【作者】赵渭绒;李嘉璐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
【相关文献】
1.比较文学未来发展之路——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变异学 [J], 曹顺庆;李斌
2.西方比较文学之“死”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论比较文学变异学 [J], 江玉梅;
3.比较文学中国话语建构的创新实践与路径启示——变异学、他国化与中国化问题
研究 [J], 毛明
4.数字媒介与比较文学变异学之传播变异 [J], 王超
5.比较文学变异学与中国哲学“格物致知”的变异思想 [J], 石文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比较文学实践报告

比较文学实践报告

比较文学实践报告文学实践是文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过程。

本次比较文学实践报告,旨在比较分析两个文学实践项目的优劣,探讨文学实践的内容、形式与效果。

◆实践1:文学写作比赛该实践项目是由学校文学社团组织的文学写作比赛。

参赛者需以诗歌、小说、散文等形式参赛,主题不限。

比赛过程中,每名参赛者需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题材的文学作品,由评委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将对参赛者的学业和社会评价产生积极影响。

该实践项目的优点在于:1. 提高学生文学写作能力。

比赛要求参赛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这是对参赛者动手能力和写作速度的考验。

比赛还会通过评选结果对参赛者的文章进行评价和改进。

2. 增强学生创造能力。

比赛要求参赛者以自己的思想和创新能力来创作文章,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比赛要求参赛者与同伴共同参与、交流和讨论,在比赛中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退的团队合作意识。

◆实践2:文学自选读书会该实践项目是由学生会组织的文学自选读书会。

参与者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籍阅读,并在固定时间内分享、讨论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该实践项目的优点在于:1.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由学生自行选择书籍,有利于学生自由探索、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阅读兴趣。

2.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不同题材和风格的文学作品,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对文学的理解和领悟。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读书会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分享、讨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文学实践既有文学写作比赛这样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方式,也有文学自选读书会这样简单而且有效的实践项目。

不同的实践项目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方向进行选择和组织。

在实践中,学生应不断探索、体验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民国时期比较文学变异学分析

民国时期比较文学变异学分析

民国时期比较文学变异学分析一、比较文学的变异学问题变异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可比性在于同源中的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而文化过滤带来一个更为明显的文学变异现象就是文学的误读,即由于文化模式的不同造成文学现象在跨越文化圈时产生一种独特的文化过滤背景下的文学误读”。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形象“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巴柔也清楚地阐释了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他认为“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并不是现实简单的复制物,它是按照注视者的文化模式和接受程序而重构、重写的,这些文化模式和接受程式都先存于形象。

”这种形象既然是一个“社会集体的想象物”,是按照注视者文化模式和接受程序重构的,那么发生变异就成为必然了。

在创造性想象和变异理论的视角下,毛姆笔下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这一“他者形象”,“不是再现而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混合而成的产物,生产或制作这一偏离了客观存在的他者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制作方法或注视方完全以自我的文化观念模式对他者的历史文化现实进行变异的过程。

”在西方思想文化史上,他者(Other)的概念,最初来源于一种存在论上的逻辑辨识,而后转隐为一种更深的神学指认和伦理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他者”,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形象、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这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研究的范畴。

因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在异质文化相遇时,“毛姆对中国的关照,用的是两种眼睛:一是‘感官的眼睛’;一是‘心灵的眼睛’。

浅谈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变异”-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浅谈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变异”-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浅谈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变异”-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精选范文8篇)之第四篇摘要:形象学中的变异是比较文学研究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

从学科史来看, 以往的形象学研究者虽然涉及到了异国形象的变异问题, 但对变异现象疏于理论总结。

从存在形态来看, 异国形象在创作、翻译、传播、接受过程中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误读等多重变异。

从研究实践来看, 形象学中的变异研究应将重心放在求异研究上, 从文本内部和外部对形象的变异因素进行辨异, 并以差异性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变异研究。

对形象学中的变异进行研究既顺应了当今比较文学追求差异性的发展趋势, 又对确立中国形象的身份坐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异国形象,变异,差异性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学科分支, 形象学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源自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形象学被引入中国并逐步发展起来,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

当前学术界对形象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异国形象的真伪辨析、形象学的文化转向以及幻想、社会集体想象物、套话等问题, 但对形象学中的变异问题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深入阐释。

实际上, 在文学交流过程中, 由于在审美、心理等难以确定的因素下, 异国形象在他国的译介、传播、接受等过程中都会发生一定程度或者一系列的信息增删、变形、误读等多重变异现象。

显然, 这些变异现象无疑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 对其研究有利于形象学研究的全面深入。

因此, 本文试图从学科史、存在形态、研究实践等方面来探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变异问题。

一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历史来看, 由法国学派开创的形象学研究及其表述中已经涉及到了形象的变异问题。

形象学奠基人卡雷认为, 文学间的影响有时实际上很难估量, 因此在研究事实联系时, 研究重心应当是各个民族之间、各种游记以及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其着作《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中的幻象一词就是一国文学作品中对于异国异族形象的想象, 形象的想象表明了形象的变异是必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建立发展以来,呈现出“涟漪式”的叠进走向,法国学派强调实证性研究,美国学派补充了非实证性的审美研究,而中国学派中曹顺庆提出的变异学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向。

文学变异学是针对全球化发展的现状与跨文明语境下的文学变异所提出,它紧扣跨越性、文学性与异质性等特点,重新规范了影响研究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变异学解释了文学交流比较中的文学变异现象,它的比较基点不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求同”,而着眼于文明的异质性,建立了“求异”的比较范式。

同时,随着一些学科的发展,如译介学更多地关注了在翻译中的文化变异,又如形象学更多关注了形象制作的主体能动性,这些都不再是用传统实证性研究方法能解决的,变异学的提出使这些学科从原先实证性研究中分列出来,归为变异学研究,重建比较文学学科体系。

变异学的提出,凸显了不同文明圈中的文学与文化的异质性,以和而不同为研究目标,有助于破除某种文明中心论,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生态。

一、变异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曹顺庆在《复旦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发表《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一文,提出变异学定义,即“比较文学变异学将比较文学的跨越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研究支点,它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异质性和变异性,从而探究文学现象差异与变异的内在规律性所在”。

同时在该文中,明晰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四大研究范围,一是语言层面的变异学,也可称为译介学研究;二是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学研究,又称为形象学;三是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四是文化变异学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曹先生在《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中拓展变异学的研究层面,增加了文学“他国化”和跨文明研究。

变异学理论建构起了全新的比较文学视野,但它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具备着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填密的理论体系。

首先,从人类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提出文学变异学。

纵观文学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异质文明发生碰撞使不同文学间相互交融、发生变异,从而产生文学新质,呈现文学丰富多彩的面貌。

如禅宗文化就是在中国本土化文化与印度宗教碰撞后变异形成,禅宗不仅对禅理、禅观、禅的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化起到了广泛的影响,对中国文学影响也颇为深远。

在文学内容上,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的影响,原先占主导地位的“玄言诗”被“山水诗”所代替,用描绘山水来体现禅趣。

在诗情诗意上,随着诗人们学禅悟道,说理偈颂的写法被他们有意无意间汲取,到了宋代就有了“学诗浑似学参禅”的说法。

在文学评论上,自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理喻诗理以来,后世文论多承袭之。

尤其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更是使本为佛家语汇的“境界”成为中国传统文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特色性名词。

由此可见,是源于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状态,这种冲突的结果“能够激活冲突双方文化的内在的因子,使之在一定的条件中进入亢奋状态。

无论是欲求扩展自身文化,还是希冀保守自身的文化,文化机制内部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异”’。

正是这种外来的异质性文学因素引起本土文学传统中出现了变异现象,从而形成新的文学可以促进文学的发展。

因此,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研究文学变异应成为文学研究的主要视角之一。

其次,从差异可比性的角度提出文学变异学。

一方面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来看,关注差异性已成为学术前沿,后现代思潮力求打破现有的单元秩序,倡导多元。

如解构主义的代表者德里达,他的“延异”理论就与逻各斯中心主义针锋相对,不同于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存在固定的意义。

德里达认为,理解建立在两个领域中,在同一性的领域即是已经显现的和将显现的领域,而实在的领域是一种“延异”的领域,理解是在与其他意义的差异中产生的,得以延续的。

落实到文学比较上,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于连就围绕着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的“差异性”与“无关性”展开其思想体系,他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西方概念模式标准化的时代”。

而打破这一西方中心的格局就须要看到不同文明的差异性。

如朱利安所说“文化的本性在趋向同质化的同时也在不停异质化”。

在这种追求差异性的思潮之下,传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都没有对这样的文化趋势做出反应。

法国学派中梵·第根、基亚等学者强调“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国学派倡导实证性的影响研究。

美国学派打破法国学派的限制,将没有实际影响与关系的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进行比较,即是倡导“平行研究”。

但美国学派的学者也没有认识到不同文化圈内的文学差异性问题,他们的可比性也都是建立在求同的基础上的。

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建立在“同源性”基础之上,平行研究的可比性是建立在“类同性”基础之上。

而与“同源可比性”和“类同可比性”不同,变异学的差异可比性研究范式是建立在“同中求异”的学术思维上,以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现象为研究目标,探索出一条新的文化批评路径。

另一方面从跨文明方面看,当代世界的文化现实表现出西方、阿拉伯、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圈都有其显著而稳定的特性。

而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出现,给我们一个警示,未来的冲突将是文明的冲突。

怎样化解这一矛盾,跨文明的对话就极其重要。

西方学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如美国学者厄尔·迈勒的《比较诗学》就指出要打破西方中心论;伯恩海姆的学科现状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放弃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

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一书,主张不同文明间要进行对话。

而中西文明是否通约又成为一核心问题。

一些学者如韦斯坦因等认为跨越文明圈的比较是不可行热把文学现象的平行研究扩大到两个不同的文明之间仍迟疑不决……也有一些学者如钱钟书就坚持“东海西海,心理枚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充分倚重“求同”的观念。

这就成了一个学术困境,建立以实证性的影响比较有很大的局限,同类比较为基础的平行研究也显得牵强,新的比较文学学科范式听待建立。

变异学就是以这样的跨文明比较出发,用“求异”的方式进行比较研究。

跨文明变异研究的提出,彰显出文化差异的区域区别性特征,为跨文明对话提供了坚实基础。

最后,从整合学术失范的角度提出文学变异学。

长久以来,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形成了比较文学的全部理论,但是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提倡非本质的、求异的文化倾向。

一些学者进行了创新的探索,如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产生于19世纪,为法国学派所钟爱,被划分在影响研究之下。

长期以来,形象学主要研究对异国形象的渊源与流变的考证上。

而现代形象学认为,异国形象是在“注视者”与“他者”的互动中诞生的文化产物,具有总体性与创造性;同时,现代形象研究强调文学性,这些研究趋势都是传统实证性研究所解决不了的。

曹顺庆指出“形象学的重要概念—社会集体想象物本身就是一种不真实的想象,其中就蕴含着变异的因素’,。

把形象学归为变异学研究范围的合理之处正是如此。

又如比较文学对翻译的研究,早期法国学派十分注重不同国家间文学影响事实的考辨,翻译作为媒介的一部分受法国学者极大的重视。

早在20世纪30年代,梵·第根就在《比较文学论》中专章论述“媒介”,那时对翻译的关注仍是十分完全、准确、逼真地翻译原作。

但随着翻译领域的不断探索,学者意识到翻译文学译介中具有特殊性,它不再是单纯的媒介,它还是在不同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下对原作的阐释,还要研究文化角度的语言变异。

传统的实证性方法也渐渐不适用于发展中的翻译研究,国内学者谢天振先生的译介学研究就成为一种新的范式,如他所“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它探索一种文学与文化的双向阐发的道路。

正是这些新生理论的蓬勃发展促使比较文学学科的重新整合,如乐黛石等学者强调:“新的理论资源影响渗透的结果,还使一些具体研究类型的学术意义更加突出,同时也使一些研究类型面临拆解、合并与重组的可能。

回望对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颇广的一些教材,如卢康华、孙景尧撰写的《比较文学导论》,陈悼、刘象愚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陈悼、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犯等,它们在特定的时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及积极意义,但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已经不能解释学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形象学中的虚构性及译介学中的主观变异、创造性叛逆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提出新的理论对出现的现象进行解释,变异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站在对学科理论高屋建瓶的角度上提出的。

在2005年由曹顺庆主编的《比较文学学》(四川大学出版社)一书中将译介学、形象学从原先实证性研究中分列出来,归为变异学研究。

把实证性的研究归入文学关系学,并以文学变异学统括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等分支。

对比较文学的理论进行重组、补充,体现了比较文学学科的最新动态,克服了新旧研究类型所产生的冲突问题,建构起“涟漪式”的发展轨迹,将变异学与其他板块融合为有机整体,形成相对完整的比较文学理论。

二、比较文学变异学的提出及其理论内涵2005年8月,在中国比较文学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曹顺庆正式提出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理论设想。

与此同时,由曹顺庆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比较文学学》将文学变异学作为独立一章,内容涵盖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主题学、文类学、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建立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体系。

2006年曹先生在《复旦大学学报》发文《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详尽地分析了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领域,明确了变异学研究原则。

2006年5月发行的《比较文学教程》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这四大研究领域为主要内容,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教材的一个新体系。

而后一系列文章《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学术背景与理论构想》(《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第7期)、《翻译文学与文学的“他国化”》(《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新思考》(《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3期)等展示了变异学由理论到实践的进程,从阐释变异学的理论支持、学术主张,到规范研究范围,再到具体的理论指导翻译问题、指导学科建设问题等,变异学为比较文学学科注入了新力量。

随着文学变异学的研究深入,曹顺庆对它的研究归纳为六个层次,.如下阐述。

(一)、语言层面变异学,主要是指“文学现象穿越语言的界限,通过翻译而在目的语环境中得到接受的过程,也就是翻译学或者译介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