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氏文通》与中国语言学史

汉语言文学师范1201 刘玉 2012013474

一百多年前,中国语言学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即《马氏文通》的问世。因为它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对后来的语法学界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自《马氏文通》诞生之日起,语言学界就争论不休。无论是从作品本身的优点与不足还是到作者其人,历代(指年代)语言学者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也得出了客观公正的结论,总之,《马氏文通》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以成此编”的《马氏文通》的作者是马建忠,字眉叔,江苏丹徒人,出生于1845年2月9日。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他精通拉丁语和法语,同时,作为清朝末年的大学者,他又精通古代汉语,因此,《文通》打上了西方语法思想的烙印。此外,作者在“例言”里说此书系仿葛郎玛而作,此书又是一部开山之作必然会引起激烈的讨论和论证,下面就从语言学史的角度对此书进行总结和评价。

一、《马氏文通》与训诂学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文法学。在它刊出以前,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中便已立“静字”,“动字”之名。但是这只是零零碎碎地讨论,还不能说已经开始了中国文法研究。《马氏文通》才是我国新训诂学时期,在“在成熟的训诂学时期”小学作为经书的附庸是为了发明经义,在方法上也有很重的玄学气味。但是到马建忠这里,尤其是清朝末年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期,马建忠明确提出了作此书的目的。《马氏文通》自序上说:“士生今日而不读书为文章则已,士生今日而读书为文章,将发古人之所未发,而又与学者以易知易能,其道悉从哉?,,,,,,此岂非循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蔽也哉?后生学者将何考艺而问道焉?”从这一段话看,可以看出此书目的的积极目的,从消极目的看它仍然是为了经学而存在的一种经学的附庸。然而,他在“例言”中又说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迅速掌握语文规律,缩短

学习语文的年限,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学学习其他科学,达到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目的,摆脱清朝末年落后的局面。过去的训诂学,只是说明字义,而《马氏文通》从语法上说明问题则不仅能够帮助读经,而且能帮助写作,《文通》还注重句读,讲求实用,不仅仅是发展了训诂学。因此,我们可以说,《马氏文通》是连接传统训诂学和现代汉语语法的桥梁。

二、《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

《文通》的内容分为字类和句读两部分。《例言》中说:“是书所论者三:首正名,次字类,次句读。”正名是字类和句读的总纲要,所以本书实质上只有词法和句法两部分。《马氏文通》共分十卷,其中专论句读的只有一卷,其余各卷为正名一卷,实字五卷,虚字三卷。这样的布局并不代表句读理论在《文通》中占次要地位,相反,句读理论是全书的核心。《文通》以很大的篇幅讨论字类问题,但是,马氏清楚的知道这只是句法基础,因此,他在句读一章对全书各卷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说明了各卷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字类八卷实际上都是为句读理论服务的。马氏说:“欲知句读之所成,当先知起词、谓词为何。于是焉第二卷之论名字、代字者,所以知起词之所以从出也。后四卷论动字、静字者,所以知语词所由生也。八卷之论连字者,为夫语词与语词或相承转也,则知所以传之者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氏对字类的分类方法和对概念的界定与今天的语法有很大的不同。首先,马氏建立了“词”和“次”的两个概念。词即句子成分,“词”分七种:起词(主语)、语词(动词谓语)、表词(名次/形容词)、止词(动词的宾语)、司词(介词的宾语)、转词(主要指动词宾语中的非直接宾语,可以带介词也可以不带介词;还有充任状语和补语的句法成分,可以带介词也可以不带介词)、加词(主要指同位语以及总分句中的总说成分和分总句中的分说成分等)。关马氏这样的分类和界定,有诸多矛盾之处和错误指出,历来语言学者陆续指出了缺点并做出了更正。关于马氏的矛盾,也为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提供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向。可以说,很多现代汉语语法理论和思想体系的源头都来自于《文通》。

三、《马氏文通》的研究方法

(一)、比较法

1、共时比较法。《文通》对时代相近、内容略同的《公羊》《谷梁》

《史记》《汉书》等都就某些语法现象进行比较,指出诸如“《公羊》之特笔”等专书语法特点。

2、历时比较法。《文通》对表示自称的“朕”、“臣”的历史变化做出的解释和查证。

3、中外比较法。《文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汉语与西语比较研究的产物。通过比较,发现汉语和西语之间的共性,也找出其差异,从而构建了汉语语法体系。全书进行中西比较的文字有多处。如:“泰西文字………名代诸字各变六次,中国文字无变也,乃以介字济无穷。”

(二)、变换分析法

于广元(1988)认为,《文通》采用变换分析法,具体变现在“A犹云B”这类表述格式中。关于语法的变换,他谈到3种:

1)动宾结构与主谓结构的变换。如“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犹云‘上

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马氏认为“有”“先后乎其止词无定”。目

前,现代汉语研究也做同类的变换分析,如“来客了⇨客来了”。

2)介宾结构在动词前或动词后的变换。如:“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犹云‘有戚戚焉于我心也’。马氏说:“今先置者,亦以明义之所先也。”

现代汉语研究中也有类似转换分析的:“他在郊区住⇨他住在郊区。”

3)双宾语与动宾补语的变换。如:“子哙不得与人燕。”犹云:‘子哙不得燕

与人。’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的变换分析。如:“他寄给老张一个包裹⇨

他寄一个包裹给老张。”

总之,《马氏文通》的历史意义、现代意义和科学价值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作为创始之作,难免会生硬套用西方语言学思想,但是瑕不掩瑜,对此书的价值,吕叔湘先生在新写的《重印<马氏文通>序》中有很中肯的评价:“《马氏文通》出版已经有八十多年了,可还是值得一读。它是h 我国第一部讲语法的书,研究中国语法学史的人当然非读不可。可是我说值得一读不是这个意思,我不是把它当作考古学标本向读者推荐的,我推荐它是因为我们还可以从它学到些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