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将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
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
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
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
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J R 吉登斯
J.R.吉登斯是一位毁誉参半的球员,2007-08赛季,他在大学场均贡献16.3分和8.8个篮板。他不仅进攻犀 利,防守也有绝活。"他是一个能在防守端起到作用的球员,他能在后卫位置贡献抢断和盖帽,他防守和进攻方面 都十分出色,"丹尼·安吉说。
新墨西哥大学时期不过,吉登斯在大学时代曾经惹过祸端,在学校附近的一家酒吧和别人发生斗殴事件,他 的小腿被刺了一刀,为此从堪萨斯大学转学到了新墨西哥大学,还休学一年。在大学时代的这段不光彩经历,让 很多球队都不敢选他。
2010年夏天吉登斯加盟波兰球队格丁尼亚队(Asseco Prokom Gdynia),场均9.0分,5.2篮板。在球队欧冠 小组赛出局后转投西甲瓦伦西亚队。来到西班牙后,还没打上比赛,吉登斯就天天在自己的推特上“刷屏”,将 自己在西班牙品尝的各种美食一一贴出。
鉴于他已经超重4公斤,球队主教练佩希奇警告他:“不要把每一样在瓦伦西亚吃的东西都贴在推特上。
当然,安吉选中吉登斯,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预防詹姆斯·波西或者托尼·阿伦离开凯尔特人。
职业生涯
2008年NBA选秀,J·R·吉登斯在首轮第30位被凯尔特人选中。之后便开始了他在NBA的一个赛季。
2008-09赛季,吉登斯仅出战6场,总计只拿到4分3篮板。可以说是对凯尔特人毫无贡献。
凯尔特人时期(2张)2009-10赛季,吉登斯为凯尔特人出战21场,场均1.1分和1.0篮板。之后他被交易到纽 约尼克斯,代表尼克斯出战11场,场均4.1分2.1篮板。该赛季,他合计拿到69分,51个篮板,还有13个助攻。
选秀经历
在选秀大会之前,吉登斯在各大选秀预测榜的顺位都十分靠后。在NBAdraft上,吉登斯排名第59位,在 Draftexpress上,吉登斯排名第46位。但在选秀大会当天,凯尔特人竟然在第30顺位摘走了吉登斯。
吉登斯的现代性信任机制思想解析
吉登斯的现代性信任机制思想解析现代性信任机制是吉登斯的现代性议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学研究中,对吉登斯有关现代性思想的论述有很多,但大多是以现代性的变革和对现代性的宏观研究为主,研究现代性的发展脉络及其变革的多,解析现代性中的微观议题的少。
并且很少有人从解释性和描述性的方式入手对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進行研究,本文在此方面作一尝试。
标签:信任;吉登斯;现代性;嵌入;机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的现代性发展及其迅速,经济的长足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与人们的道德水平滑坡、精神空虚和人们之间的信任程度下滑呈现出两种极端的状态。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吉登斯重点研究资本主义与现代化理论,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评论式的研究,创立了“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早年在英国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时,主要讲授社会心理学,这对他今后现代性思想中重点研究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有着铺垫性作用。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社会基本处于一种稳定的持续发展的状态,吉登斯将注意力转向了现代社会及其变迁,并将其作为一个重大议题来论述。
一、“再嵌入”与现代性信任机制依照吉登斯对现代性社会中“再嵌入”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吉登斯把“再嵌入”看作是现代性信任机制中的社会关系形式。
吉登斯在谈到了“再嵌入”现象时说:“所谓再嵌入,我指的是重新转移或重新构造已脱域的社会关系,以便使这些关系(无论是局部性的或暂时性的)与地域性的时—空条件相契合。
”①也就是使时空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时空关系的条件的再度整合。
吉登斯将这种概念用“当面承诺”和“非当面承诺”来区分,他认为前者是由既定的或者说是已经形成的社会关系所维系成的体系,后者是由象征性的符号和专家系统所表述的。
依照我的理解,我国传统农村中的“族长”,作为一种大家公认的和既成事实的“权威”,村里的任何纷争都要靠这种“权威”来解决,具有延续性和稳固性,长时间维系着族群或村落内部的稳定,这和前者的功能系统是相似的。
社区工作专题讲座期末复习题广东电大
《社区工作专题讲座》复习题一、不定项选择1.社区的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D)的理论。
A。
韦伯 B.齐美尔 C.马克思 D.滕尼斯2.根据费林的观点,在一个理想化社区之中,居民应该能够(ABCD).A。
对其社区承担义务 B.意识到共享的价值观和利益C.在相互交往中敞开心胸 D。
广泛参与社区决策3.社区可以在以下那些维度中进行比较(ABCD)A.社区的自治程度B.社区控制程度C.社区居民对共同地域的心理认同程度D。
社区中的组织之间和居民之间的联系的紧密程度4.社区对于成员的控制包括两种类型,即(AB)A.内在控制B.外在控制 C。
经济控制 D.意识形态控制5。
香港的社会工作主要由(BC)来承担.A.社会工作者B民间志愿机构C。
政府 D.义工6。
(D)是社区的根本功能.A.生产—分配-消费B。
社会化C。
社会控制 D.社区参与7。
根据英国学者托马斯提出的目标“二分法”,社区工作的的目标应该包括(CD)A。
任务目标B。
过程目标C。
分配资源目标D。
发展居民目标8.我国传统的民间社会救济的形式主要包括:(ABC)A.家族救济B.同乡救济C.行会救济D。
宗教救济9。
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A。
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和管理制度B。
明确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C.推广以专业教育为主的职业培训D.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10。
社区工作主要包括(D)种模式。
A.3 B。
4 C.5 D.611.社区工作的理论可以被分成两种(CD)层次。
A.一般理论B.实践理论C.宏观理论D。
微观理论12。
吉登斯将社会运动分为(ABCD)等几种类型.A.民主运动B。
劳工运动 C.性别运动D生态运动13。
美国学者罗斯曼根据美国的经验将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理论总结为三大模式,即(ABC)A。
地区发展B。
社会行动C。
社会策划D。
社会民主14。
社区建设和社区社会工作的共同点包括(ABD)A。
共同的目标B。
共同的社会背景C。
共同的工作模式D.社区建设为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平台15。
风险社会、韧性治理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风险社会、韧性治理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易承志 龙翠红内容提要 风险社会是与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概念。
现代化在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突显的各种风险。
当前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风险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
风险社会中充满了各种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风险因素,给社会成员带来了结构性、系统性的社会风险,此类社会风险不是分散和个体性的,而是普遍性地涉及所有社会成员。
面对社会风险可能给全体社会成员带来的潜在损失,需要通过韧性治理进行有效地应对。
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的风险治理模式,体现国家治理能力并以国家治理能力为支撑。
基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需要从理念重塑、结构优化和法治践行三个方面推进风险社会的韧性治理。
关键词 韧性治理 风险社会 国家治理能力〔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12-0078-09 现代化在促进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突显的各种风险。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阶段,风险自身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风险社会带来了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社会风险,需要有效的治理予以应对。
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的风险治理模式,依托于国家治理能力并反映国家治理能力。
本文将在现有风险社会及其治理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当代中国的实践背景,着重对风险社会、韧性治理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关系逻辑和互动路径进行分析。
一、对风险社会及其治理的研究梳理风险社会是与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概念。
贝克在其提出的风险社会概念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风险社会理论。
在他看来,现代化分为传统的现代化和工业社会的现代化,或者说古典的现代化和反思性的现代化。
①风险社会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对应的是反思性的现代化,在这一现代化阶段,“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
②经过贝克的阐述,风险社会理论很快受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并被广泛运用在研究中。
后现代性除魅—阐释吉登斯现代性理论
后现代性的妖魔化——解释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
[摘要]现代性理论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之外的又一重要社会理论。
在当代关于现代性的争论中,吉登斯反对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性,而是认为我们仍然处于现代性时期,只是目前一些现代性问题已经被高度热炒。
为此,吉登斯也用“高度现代性”一词来描述我们目前所处的激烈而充满风险的“生活世界”。
这对于当下的“后现代”理论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新的空气。
[关键词]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吉登斯将现代性定义为17世纪出现在西欧并在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生活模式或组织模式。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吉登斯对现代性的理解是局限于*一时期的独特的生活模式,从而抛弃了“宏大叙事”的论述。
他批判了所谓的“宏大叙事”,即历史可以借助一条贯穿始末的“故事主线”,将我们置于一个过去确定、未来可预见的历史之中,这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所倡导的路线。
他分析说,我们之所以被“宏大叙事”所迷惑,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纠结于大量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的事件,这些事件基本上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而且,这些事件让我们怀疑自己,也就是说,不可能获得关于社会组织的系统知识。
然而,吉登斯认为,为了解释这种情况,发明一些新的术语如后现代性和其他是不够的。
相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代性本身的特征。
到目前为止,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整个社会科学中对现代性的理解仍然是如此肤浅,以至于有人认为现代性已经消失或者应该被后现代性所取代。
但是,吉登斯以其对现代性的独特理解,有力地驳斥了这一观点。
他认为,我们并没有进入一个所谓的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一个现代性的后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和普遍的阶段。
这种全新的“后现代性”秩序轮廓,与目前很多人所说的“后现代性”截然不同,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征。
现代性特征1,现代性的断裂。
“断裂理论”无疑在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对“断裂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所谓“断裂”,是指现代社会制度在*些方面是独特的,在形式上不同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读后感大全安东尼·吉登斯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2000年7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社会学领域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
作者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阐释了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制度变革。
他认为,在世纪终结之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盛期现代性”时期。
在这一时期,现代性的后果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和普遍化。
由此,他更现实地考察了许多人备加褒扬的现代性的各种严重后果,并且探讨了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的出路。
说起“现代性”这一词汇,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甚至经常提起,但是若要对“现代性”这个词语进行准确的解释、精准的描述它的特征以及了解它从何而来,恐怕很少有人反思过这一问题。
关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否处于现代化时期,或已经超越现代化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后现代化时期以及现代化具体带来的后果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在吉登斯所著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进行了全面的解答。
作者吉登斯对于现代性的本质以及传统社会形式与现代性的特殊关系等问题都以自己的全新视角进行解读,同时也为处于现代性的双重后果环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条乌托邦式的现实主义道路。
该著作从宏观角度对现代性进行较为透彻且全面分析,然而却存在着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的立场对现代性过程进行分析的局限,尤其体现在对现代性的四个分析维度方面。
作者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对于现代性问题的阐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现代性的定义、现代性的特征、现代性的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四个维度以及现代性的后果及态度。
该书按照文化与认识论研究的笔调对于现代性做出制度性分析。
01现代性的定义作者首先开门见山的提出对现代性的具体定义,即“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这将现代性与一个时间段和一个最初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但是到目前为止,它的那些主要特征却还仍然在黑箱之中藏而不露。
”从作者对现代性的定义中我们可以获取到现代性是一个时空的概念,现代性发生的时间以及地理位置,现代性包括了社会生活以及组织模式的方方面面。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读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读吉登斯读吉登斯读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结构化理论大纲》》庞圣民(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 兰州 730000)摘要摘要::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伴随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霸主地位的衰弱及随之面临的挑战,社会学的正统共识逐渐丧失,西方社会理论陷入方法论的二元纷争中。
面对西方社会结构与行动的根本对峙,吉登斯在对经典社会学著作深度批判与总结之后,提出社会理论的“第三条道路”—结构化理论。
那么吉氏是如何建构结构化理论的?其创新之处是什么?是否真的解决了结构与行动的对立?对社会学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正是本文试图要解答的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结构化; 二元对立; 结构二重性; 社会实践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个社会学家都必须要加以研究和回答的问题,它是社会学理论的根基。
(郑杭生,2001)正如古尔德纳在《即将到来的西方社会学危机》一书中所言:“无论是否喜欢,是否了解,社会学家都要根据预先确定的假设来组织自己的研究,社会学的特点就在于这些假设,并随这些假设的变化而变化。
而要探讨社会学的特点,了解社会学是什么,就要我们去辨认那更深一层的关于人与社会的假设”。
(GouldneAW,1970:5)这一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在总体上体现为主体与客体、结构与行动、社会决定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分野,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伴随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霸主地位的衰弱以及随之面临的挑战,社会学的正统共识逐渐丧失,西方社会理论陷入方法论的二元纷争中。
面对西方社会结构与行动的根本对峙,吉登斯在对经典社会学著作深度批判与总结之后,提出社会理论的“第三条道路”—结构化理论。
那么吉氏是如何建构结构化理论的?其创新之处是什么?是否真的解决了结构与行动的对立?对社会学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正是本文试图要解答的问题。
尽管目前国内有关吉氏结构化的论文可谓汗牛充栋:(陆春萍、邓伟志,2006)(张云鹏,2005)(孟祥远、邓智平,2009)(于海,1998)等。
吉登斯技术风险思想探析
吉登斯技术风险思想探析吉登斯是英国社会学家,以其对技术与现代社会关系的研究而闻名。
他在《风险社会的构建》一书中提出了技术风险思想,对现代社会中的技术发展和风险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将从吉登斯技术风险思想的核心观点、对技术风险的定义、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技术风险的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析。
吉登斯的技术风险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便利和效益,同时也带来了无法预测的风险和副作用。
他认为,技术风险是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它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存。
在吉登斯看来,技术风险是一种社会建构的概念,它通过人类对技术的创造和使用来构建。
吉登斯认为,技术风险的产生不仅与技术本身的特性有关,还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对于技术风险的定义,吉登斯提出了“制度化的不确定性”的概念。
他认为,技术风险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灾害或个别的技术故障,它是一种由于技术发展而产生的社会建构的风险。
吉登斯将技术风险定义为一种“无法预测和无法控制的风险”,它不仅包括技术故障和事故,还包括对环境、健康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影响。
技术风险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但吉登斯着重强调了技术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
他指出,现代技术的复杂性使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变得困难,往往出现技术的盲点和漏洞。
技术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我们无法预测技术的后果和风险,从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技术风险问题。
而技术的不可逆性则意味着一旦技术被引入社会,就很难撤销或修正,从而使技术风险成为长期存在的问题。
针对技术风险,吉登斯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他强调了技术决策的民主化和透明化。
他认为,技术决策应该纳入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决策过程中,使得不同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到技术决策中,并且能够了解和评估相关的风险和后果。
他主张加强对技术风险的监管和控制。
他认为,技术风险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的监管和管理,以确保技术的安全和人类的福祉。
他还强调了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公众需要接受更全面的技术教育,以提高其对技术风险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2(3000字)
浅析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对于具体的社会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通过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建构而成的。
作为总体上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在19世纪中期已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而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则至今尚未被系统地建构起来。
尽管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看法所存在的严重偏差无疑是主要原因。
人们习惯认为,既然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研究社会历史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那么就没有必要研究和建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诚然,历史唯物主义是迄今以来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但它只是一种一般的哲学方法论,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论,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一般的哲学方法论,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问是一种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它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方法论,它们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对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只具有总体而间接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联结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因而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来直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看法是偏颇的。
浅析吉登斯的全球化观
( 1 ) 积极 影响。 第一 . 国际移 民有利于促进世界各 民族的相互 了解 . 加强国际对 话与合作 . 维护世界和平 与稳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 步发展 , 国际 移 民对促进国际间的交 流与合作 .促进移出国和移入国的社会整合 . 以及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都起到 了重要 的作用 国际移 民的发展促进了 跨 国的和全球性的文化 网络 的形成 .在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同时 . 催生 了新的全球文化的生长 . 对于文化全球化发展具有 积极作用 。 第二 . 国际移 民是国际民间外交 的一支重要力量 . 是 国家形象的 1 . 对 吉 登 斯全 球化 观 点 的分 析 它直接参 与移 出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 国际移 民 本人针对吉登斯提 出的全球化的四个维度 以及乌托邦现实主义的 构建手段之一 . 媒体等各方人群对其具有相当程 选 择。 有如下思考。其 中. 从资本主义 和劳动分工两个方 面延伸考虑到 作为移人 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 在报道移民社会 生活 的方方面面时 . 定会涉及其移出 国, 在 国际人力资源的流动。 进而将关注点放在一个新的现象上。 即跨 国移民 度 的关注 . 有意和无意间将 移民个体 的印象扩展至整个移出国的国家形象。 发达 问题 。结合当今纷繁复杂 的国际社会 . 对文化多元提 出自己的看法。 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有更 为直接和深刻 的认识 当然这种 印象包括正负 1 . 1 跨 国移 民 在这里所阐述的国家形象主要是正面积极 的印象 经济全球化促生 了跨 国公 司的发展 . 也形成 了全球性 的劳动分 工 面的 . 第三 . 就发达国家而言. 大量移 民劳工和高学历 、 智力型的知识分 体系 在经济层面的发展 和影响不是本人想要说 明的重点 近些 年来 . 科技人员及拥有 一技之长 的技术工人等优秀人才流向发达 国家和 掀起 了跨 国移 民的浪潮 手机短信经常收到移 民的便利广告 . 也有不 子 、 为其经济发展 提供 了人力资源 , 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 就发展 少人群上 当受骗 。 无论结果如何 , 跨 国移 民的确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 地区 , 大量跨 国移 民不仅对移 民本身实现 自由择业 . 改善家庭 本人在这里 阐述 的跨 国移 民单指发展 中国家 向发达 国家的移 民 . 中国家而言 . 参与人力资 主要原 因是这与反方 向的移 民意义 大不 相 同.即正是 这样的移 民方 经济状 况颇有好处 。而且对 于缓解 国内就业 的紧张形 势 . 增加外汇收入 , 吸收 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 提高人才素 式. 才 引发了当今我们 面对 的不和谐 因素 . 才引起我对跨 国移 民更深 源的全球配置 , 拓展经济网络 , 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都有较多好处 。 入 的思考 另外 . 主要针对 的是熟练工与非熟练工的合法移 民而展 开 质 , 第四. 跨国移民对 l 生 带来 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 交流、 贸易和投资 探讨 , 分析跨 国移 民的原 因、 带来的影响及我面对此问题的态度。 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提供 了选择 自由的权利 . 它为女性提供 了很多 1 . 1 . 1原 因 有利于家人生活水平的 影响 国际移 民的 因素是供给与需求。供给通常称为推动 因素 , 影 新的机遇 女性移 民的汇款有利于孩子的教育 . 提高。女. 陆侈民在海外提高了对其 自 身价值的认识。 增强 了 权利意识。 响移 民的离开 : 而需求通常称为拉动因素 . 影响移民的进入。 ( 2 ) 消极 影响。 ‘ ( 1 ) 供给 因素 。 第一. 跨 国移 民会形 成多元文化及 多重认 同 . 对 民族 国家 的社会 第一 . 国际移民最显著的原因在于世界各地 区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 . 使移入国民 在收人 、 就业 、 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 获得 及 政治稳定造成危害 大量移 民的移人带来 不同的文化 . 同时 . 移民要融人 当地社会 . 需 资本 以从事企业活动的机会 . 以及着眼长期的应对风险 的需要等 这 族的同质性 和共 同的价值观遭到挑战。 要克服许多因素 , 如移人 国的语言 、 风俗 习惯 、 行为方式 、 价值观 念等 些都是移 民的主要经济动力 都在 第二 , 跨 国移 民网络的原因 移民或返乡移民同亲友同胞 的种种 方 面的差异 。移 民对其移出 国文化的保持及其潜移 默化 的影 响 . 有可能造成社会关 系的紧 联系并不 因迁移而中断 . 移 民反而会更重 视与其母国的联系 由于这 定程度上影 响移 民对移入 国的文化认 同 , 来 自发展 中国家的移民在一定 程度上会 受到 种移 民网络的存在 . 先前移 民的那些人对 于仍留在家乡的亲友起 了很 张及冲突 而在移入 国. 民众把一些由经 济衰退 和资本 主义 制度带 大的示范效应。基于种族、 语 言、 宗教 、 血缘 等共 同性而形成的各种移 仇视和排斥 尤其在欧洲 . 如失业 、 住 房短缺 、 高犯罪率 、 社会 服务不足等都 民网络 , 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各种形 式的支援 。如 提供 信息 、 经济帮助 、 来 的社会 经济弊病 , 煽动人们 的 工作介绍 、 住宿等 , 这就大大降低 了移 民的成本 和风 险。 早期 的移 民通 归咎 于移 民。一些极右势力更是利用民众 的这种恐外症 . 反移 民情绪及种族主义情绪 。 一些极右政客甚至宣扬所谓的差异的种 常会为后来的移 民提供帮助 . 因此构成了一 种增长 的趋势 族 主义 . 鼓 吹绝对的 、 不 可化解 的 自我差异 和不 同文化特性的互不相 ( 2 ) 需求因素。 第一 , 随着人们寿命增 长. 人口 老龄化 问题 出现 . 加 之出生率急剧 容 。这些对移人 国与移出国的和谐带来较大挑战 第二 . 国际移 民加剧了南北双方政治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 发达 国 降低 . 发达国家人 1 : 3 结构不断变化 。从而导致他们 对熟 练工和非熟练 从其 它欠发 工移 民的迫切需求 . 通过此来补 充国 内劳动力 市场 . 并保证其 社会安 家利用失衡 的国际关系在不投入任何教育成本 的情况下 . 达 国家掠去大量技术人才 . 造成 了发展 中国家 日 益严重 的人才流失 全保障体系不至于因为享受福利 的人太 多、 付 出的人太少而崩溃 。 而且在传统领域也是如此 这不仅直接造成 了发 第二 , 发达国家 自身经济体制存在一定 问题 发达 国家经济基本 不仅在新技术领域 . 而且在传统部 门也严重削弱 了其 上分为两个层次 , 一是资本 密集 的主要部 门, 一是劳 动力密集 、 低效率 展 中国家在新技术领域的持续落后 . 使这些 国家 除普 遍的资本贫乏外 . 技术人才 的短缺也 的次要部门 . 这种划 分导致 了双重劳 动市场 的存 在 发 达国家的工人 实力 和竞 争力 . 不 愿意从事 低报酬 、 不稳定 、 没有技术 的工作 。因此 , 其 经济存 在着永 日益束缚着其 经济增长 .进一 步加剧了南北之 间的经 济差距和不平 发展 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秩 序中的处境更加不利 , 更加贫困化 、 久性 的对外 国劳工的需求 这种结构性 的劳动力短缺导致了 国际移民 等 。 边缘化 。 的不断涌人。 1 . 1 _ 3态 度 第三 , 信息技术革命 的到来 , 创造 了对计算机科学家 、 程序 员和其
吉登斯晚期现代性理论述评
收稿 日期 :0 5 2—3 2 0 —1 0
作者简介 : 刘谦 ( 7 一)女 , 东台山人 , 人 民大学社会 与人 口学院博士研 究生。 12 , 广 9 中国
・
1 ・ 9
维普资讯
印刷 和 印刷 材料 的 大批生 产 , 以及 电子 通信 的较 早 开 发 。这些 东 西 所 改 变 的不 仅 仅 是 人们 相 互沟 通 的方 式 , 而且 还有 整个 社会 如 何 组 织 的 问题 。 1 纪 中叶 第 一 种 电子 通 信 形 式 , 9世 即莫 尔 斯 电码 的发 明 , 注入 的是 一种 全 新 的 因素—— 在 莫 尔斯 之前 , 所 一直 都 必 须 有 人 到 某 地去 , 能把 信 息从 方
而且对现实社会积极提供着解决路径 , 从而赋予其理论与学院派风格迥异 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他 关于晚期现代性问题的讨论 , 既深入描述了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 由此给人们带来 的困惑与机遇 , 又 反 映 出其 “ 向建 构 ” 双 的理 论 特点 , 我们更 深刻 地理解 现 实社会 的特 征 , 为 领会 社会 学 作为 - 1 9学科
的研究 范畴与 特 点 , 供 了有 益 的启示期现代性 的理论观 点
在吉登斯看来 ,( “现代性 ) 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 的而且在 2 0世纪 日益成为具有世
界历史 性影 响 的行 为制度 与模 式 。 []e4) ”1(l1克理斯 多弗 ・ 尔森 曾在访 谈 中问他 :这 个过 程 ( 皮 “ 现代
一
个地点传送到另一地点——这就是电子时代 的开始0 []1 ) t2 (7 对于晚期现代性 , t : ' 4 吉登斯在《 现代
性与 自我认同中》 中指出 :高度( 晚期) “ 或 现代性 ( i O le m dri )现代制度发展的当前 时 H [ra ) oe t : t ny
贝克的自反性现代性与吉登斯的反思性现代性
贝克的自反性现代性与吉登斯的反思性现代性刘梦阳【摘要】反思性现代性与自反性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转型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两个概念,但是在翻译和使用二者时存在着误解和混用的状况.这两个概念是吉登斯和贝克两位社会学家分别从反思性和自反性对现代性进行的考察,二者虽联系紧密,却有不同层次上的内涵.具体来说,二者在是否具有反思意涵、背后的理论范式和对未来社会的认知态度方面的观点是相异的,而对现代性后果的看法是一致的.现代性的自反性和反思性是一个互补的过程,正是在自反性与反思性的碰撞中,现代社会步履蹒珊地前进.【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4)007【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自反性现代性;反思性现代性;吉登斯;贝克【作者】刘梦阳【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06;C91-06现代性的自反性和反思性是一对充满争议和歧义的概念:贝克提出自反性现代性,吉登斯提出反思性现代性。
由于自反性和反思性是同一个英文单词,加之翻译时不同译者有不同的翻译,缺乏对吉登斯和贝克这两个概念的分辨,导致了两个概念的含糊和混用。
然而,英文单词虽相同但其深层次的涵义却是相异的,因此如果将其混用,其各自丰富的理论意涵就会被消减。
一现代性自反性与反思性的误解与混用(一)翻译中存在的问题“reflexive”在翻译上就存在不少歧义。
张钰和张襄誉在《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一文中的注释2提到“对于reflexive 一词的翻译,目前国内学术界尚不统一,在《社会的构成》《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后果》等书中译成“反思性”, 而在《自反性现代化》中译成“自反性”,而把reflection 译成“反思”。
虽然贝克、吉登斯、拉什等社会学家著作中使用的是同一个词“reflexive”及其名词形式“reflexivity”,但他们各自所表达的理论意涵是不同的,对于概念的翻译应该根据社会学家的本意进行有区别的翻译,而不应均采取统一的译法,因为无论是统一翻译成自反性还是反思性都会造成丰富意涵的丢失。
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
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一、什么是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是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出的一种理论框架,用于探讨现代社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吉登斯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时空关系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时空已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被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和行动不断塑造和重构的。
二、时间、空间和社会关系的互动吉登斯认为,传统上,时间和空间被视为相互独立的概念。
时间被认为是线性的、连续的,而空间则是固定的、离散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时间、空间和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2.1 时空压缩由于现代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地球上的时间和空间被大大缩短和压缩,人们能够更加迅速地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和互动。
吉登斯将这种现象称为“时空压缩”。
2.2 地方性和全球性的结合吉登斯指出,尽管现代社会中的跨越时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人们仍然有着与特定地点和社区紧密联系的需求。
他提出了“地方性”和“全球性”的概念,认为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结合的。
三、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的意义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对我们理解和分析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社会行动的重新定义在传统观念中,社会行动往往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
然而,随着时空关系的变化,社会行动不再受限于特定的时空条件,而是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3.2 社会关系的重构和变革时空的重构也导致了社会关系的重构和变革。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技术来跨越时空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这进一步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互动方式。
3.3 形成新的社会结构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还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即“后工业社会”。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传统的空间和时间边界逐渐被打破,人们更加注重网络和虚拟社区的建立和维系。
四、时空分离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不仅对社会结构和关系产生影响,也对个体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4.1 个体的自由与自主性由于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所带来的时空压缩和地方性与全球性的结合,个体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居住和工作地点,更加自主地进行社会行动。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
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
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
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
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关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几点思考
关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几点思考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打破了解释学与结构功能主义的二元对立,以社会实践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结构二重化”理论。
结构化理论区别于以往理论的重要一点就在于,吉登斯对时空观的重视,对人们日常行动中反思性的分析以及建立在对行动者能动作用分析基础上的权利的理解。
标签: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反思性吉登斯的理论主要是两方面的,即前期对西方社会学各种思想的批判、总结和对现代性理论的创造。
到现在,现代化理论和他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已经得到了相当高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他的现代化理论是建立结构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于这部分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其现代化理论。
《社会的构成》一书是吉登斯的转折,该书是建立在对前人理论批判的继承基础上,提出吉登斯自己的理论观点。
在此,阶级论、冲突论和趋同论注意到社会发展的某个方面,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然而,在吉登斯看来,这些理论观点并没有紧紧抓住当前社会变迁的实质。
他认为,社会变迁以及社会发展的道路应当既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超越“左”和“右”,走一条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从而实现现代性的自我认同。
并且,这种政治路线可以从结构化理论中找到理论依据。
因此在《社会的构成》中,吉登斯试图改变社会学的传统,建立另一种思路,即结构二重性:社会系统的结构特征对于它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
一、时空观尽管前人对时空观已有论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对时空在社会建构过程中的地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批判性地吸收了赫格斯特兰德的时间地理学。
赫格斯特兰德时间地理学的主要思想是,分析在发生活动的情境中,身体与物理环境的哪些性质是对人类活动产生制约的源泉,他以时间地理学来把握个人的生活路径或生平经历的序列性。
赫格斯特兰德认为身体和物理的环境是制约人类活动的主要原因。
时空是人们活动的结果,是外在于人们行为的,时空的边界也就是人们行动的边界。
吉登斯在此提出了对他的批判,认为不仅仅要考虑其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更要考虑到人类活动的特殊性,即人是有意识的进行活动的。
吉登斯的权力观_郭忠华
东方论坛2003年第4期吉登斯的权力观郭 忠 华内容提要:权力是吉登斯思想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权力概念不仅是吉登斯借以沟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纽带,同时还是他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视角。
在批判地分析主体主义与客体主义对立权力观的基础上,吉登斯以一种二重性的方式阐述了他关于权力的观点。
一方面,他将权力视为行动者个人所具有的 转换能力 ,认为它是行动者自主性的表现,是人类行动的普遍特征和人之为人的基础。
另一方面,他又将权力视为行动者行为互动过程中存在的支配能力,认为它是行动者依赖性表现,是资源不对称分配带来的结果。
资源是沟通权力两个方面的媒介。
控制辩证法 是权力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是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
吉登斯将社会历史形态划分为部落社会、阶级分化社会和阶级社会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反映了权力两个方面之间的辩证统一关键词:吉登斯;权力;转换性能力;支配能力;资源中图分类号:D09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3)04-0100-08安东尼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英国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
他的思想体系庞大、结构复杂,而且博大精深。
权力理论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理解吉登斯思想体系的重要敲门砖。
一、权力:对立观点的透视权力历来就是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核心命题。
作为渗透在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普遍现象,权力成为学者理解人际关系、社会构成、国家本质等经典社会问题的一条重要线索。
在吉登斯的思想体系中,权力概念同样是他借以建构其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范畴。
权力 以及 能动 (agency)和 结构 (structure)均是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
尽管并非所有的能动者(agents)都是人,但要成为人就意味着成为能动者,而要成为能动者也就要掌握权力。
[1](p7) 结构化理论突出强调的一点就是 权力 ,它渗透于例行化的社会实践当中。
我之所以提出这一点,主要在于反对社会学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性趋势,这一趋势把权力降格为社会生活中一个次要的、无足轻重的特征。
简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及其分析途径
简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及其分析途径
王莉
【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27)002
【摘要】吉登斯将"消解"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结构与行动、微观与宏观关系上的 "二元论"视为其社会学理论重建的基点.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主张从实践出发,以结构的二重性来取代主客二元论,并从"有意图行动"的"非意图后果"、"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制度分析"与"策略性行动分析"三条思路出发,努力实现化约传统社会学关于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对立.
【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王莉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06
【相关文献】
1.反思性监控: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J], 彭茂辉;周羽娜;彭泽平
2.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研究——对结构化理论中"行动者"概念的深度审视 [J], 乔丽英
3.村民自治制度下的新生农民工政治参与——以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为分析视角 [J], 张艳
4.福利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再生产——基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动态分析 [J], 王远
5.权力分析的特点与文化分析的缺失——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一点思考 [J], 金小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吉登斯关于资本主义特异性的思想及其意义
吉登斯关于资本主义特异性的思想及其意义摘要:吉登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内,运用马克思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与以往社会相对比,在三个方面产生根本性断裂:一是资本和劳动力商品化;二是时空路径的转变;三是人造空间的出现。
这样的分析为深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理论形态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资本和劳动力;时空路径;人造空间吉登斯作为当今世界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一个突出的理论贡献即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特异性。
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出现涉及两大过程:一是资本的积累;二是自由雇佣劳动者的形成。
吉登斯运用马克思建立在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有关资本主义生产动力的分析,由此出发阐述资本主义的特异性。
一、资本和劳动力商品化(1)私有财产转化为资本。
吉登斯首先对财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财产即某物。
在非现代社会中,什么是“财产”这一问题与资本主义完全不同。
非现代国家中,财产首先指的是土地,拥有土地并且从劳动于其上的其他人那里获得利润的那些人,受土地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合法转让或者在市场上出售的限制。
在非现代国家,私有财产的转让受到诸多限制。
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主要形式与部落社会、阶级分化完全不同,主要表现为一些固定资产的投资如厂房等,这种财产与传统的土地差异非常显著。
在资本主义社会,任何财产都可以自由的让渡,包括土地,完全不同于非现代国家的土地私有权。
土地作为资本,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可以自由的交换、出售。
因而,私有财产作为资本,都不同于非现代国家中的土地私有权。
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这意味着资本主义一旦建立,资本主义经济更依赖于维持一定的、能够给生产企业带来利润的投资水平:已经获得的利润反过来又成为新一轮投资的条件。
(2)货币和劳动力的商品化。
在阶级分化社会,劳动者本身是与土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这种自然关系的内在组成部分。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本身成为商品可以直接出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 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
社会实践依赖于行动者的创造和再创造而具有其特定的规律性: 行动者是具有知识的, 其知识是反思性的和实践性的。
因此, 在进行行动时, 行动者不仅有其行动的理由和动机, 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行动及所处情境的社会和物理特性进行反思性监控; 但是行动者的知识又是不完全的,故而其行动总会遇到一些“未被认知的行动条件”——这就是社会结构, 并进而导致一些“非预期的行动后果”, 而后者又会反过来成为前者。
未被行动者认知的行动条件、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行动的理性化、行动背后的动机以及“非预期的行动后果”构成了吉登斯的“行动自我的分层模型”。
吉登斯认为, 人类的所有行动都表现为这个模型, 且都是以实践意识作为认知基础的。
在吉登斯看来, 社会结构并非外在于个人行动, 而是由规则和资源构成。
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相关的, 它们不只是对人们行动的概括, 而且对行动者的行动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
同时, 行动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采取适当的行动, 测试和确认其行动所牵涉的规则。
因而行动者采取行动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也再生产出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还包括社会行动所牵涉的资源——分配性资源和命令性资源, 它们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再生产出来的。
资源是权力的基础, 权力是行动者改变周围既成事实的能力, 表现在社会环境中, 则是其对资源的支配能力。
然而, 资源并非权力, 只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
规则和资源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 行动者的资源影响着其对规则的测试和确认; 另一方面, 资源又非独立于行动之外, 而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社会成员在行动中赋予其各种各样的意义, 从而影响规则的建构。
因此, 行动便具备了意义的掌握与沟通, 社会的认可与制裁以及资源的支配三种特性, 且三者相互交织。
资源也因此具有转换性和传递性, 可以随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而得到改变。
据此, 吉登斯认为,“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 既是其不断组织的实践的条件, 又是这些实践的结果。
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个人的, …它既有制约性同时又赋予行动者以主动性”, 这就是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核心思想。
总之, 吉登斯通过演绎他的结构化理论试图弥合社会学传统上的二元论, 强调主观一客观, 行动—结构, 微观—宏观是相互包容的, 具有二重性的, 并提出了其建构的观点, 作出了原创性的重大贡献。
[编辑]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深度审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