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韩非子二篇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法家之大成:
韓非继承了吴起商鞅 的法治思想、申不害的术 治思想、慎到的势治思想 以及荀子反对天命崇尚人 力的人定胜天思想。在政 治上他形成了法(法制)、 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 段)、势(君主的权力) 三者想结合而以法治为核 心的理论体系。
韩非批判继承了儒、道、墨各家思想, 又综合了“法”治、“术”治、“势”治, 建立了他的刑法术之学的理论体系,主张 严刑峻法,反对世袭等级制度,提倡任人 为贤。主张因时制宜,强调法治和君主集 权,提倡“耕战”,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 础上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历史观上他反对 复古,认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让长,礼让年长者。 东夷,居住在东方的少数民族。 陶者,制陶的工匠。 苦窳yǔ,粗劣。
苦:通“盬”,粗劣。《集韵》:“沽,略也。 或作苦,通作盬。” 《史记· 五帝本纪》:“河 滨器皆不苦窳。”张守节正义:“苦,读若盬, 音古。盬,麤(粗)也。” 窳:《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窳,穴形瓜 瓜声。土室低下。” 土室低下——器物粗劣 舜其信仁乎 ? 信,的确。 躬藉:亲自耕田。 藉:践踏,实践。
《 韩 非 子 》 二篇
韩非子
生平:
約公元前 280- 前 233 年,战国末期朴素唯物 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與李斯同爲荀子弟子,李斯自以为不如。口吃, 不善言辭,善著書。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曾屡 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终不为韩王采纳, 于是发愤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秦始 皇)读后非常赏识,于是发兵攻韩寻求韩非。 前234年,被任出使秦國,秦始皇留下他準備重 用,李斯妒忌他的才能,進讒陷害。韓非下獄, 服毒自殺, 死于狱中。
【原文】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其人曰:“尧为天子。”
参考译文:
有人问儒家的人说:“当这个时候,尧 在哪里?” 那个人答道:“尧做天子。”
【原文】
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 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 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 失也。
圣尧:以尧为圣。 贤舜:以舜为贤。
韩非子的思想适应了战国末期的时代 潮流,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 器,影响深远。他主张一切权势归君主一 人掌握,秦始皇第一个实践了他的学说。 这种君权至上的集权统治思想,支配中国 封建社会达二千年之久。他的所谓“法 制”,随着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消灭,就纯 粹成为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了。
著作:
《韓非子》今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 部分爲韓非自己的作品。有些篇章可能是后代 学者补充的。 《韩非子》的文章体裁,包括两类作品,一 类是政论文,以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见长,議 論透徹,表现出一种严峻、峭刻的文风;另一 类是利用记述历史故事和创作寓言进行说理, 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爲 論證資料,説明抽象的道理。寓意深刻,形象 生动。其中很多寓言故事今天已成爲膾炙人口 的成語典故。
内容简介
批判儒家的“德治”思想,强调 “法治”的重要性。 第一段:以舜的躬亲,阐明什么是“德 化”。 第二段:以矛盾为喻,阐明“德化”与 “明察”的矛盾。 第三段:揭示“德化”之弊,提出“法 治”思想。
文本串讲
【原文】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
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
参考译文:历山耕地的人越出田界侵占别
人的耕地,舜便去那里耕种,一年之后,田界 不再被破坏侵占。河边打渔的人争着在水中高 地捕鱼,舜便去那里打渔,一年之后,都让年 长的人占水中高地。东夷制陶器的人制的陶器 粗劣不结实,舜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 陶器制得很牢固。孔子叹息说:“耕地、打渔 和制陶器,都不是舜的职责,舜去干这些事情, 是为了挽救社会风气的败坏。舜确实称得上仁 呀!他能够亲身耕田做劳苦的工作,百姓都跟 着他干。所以说:圣人的德行真能感化人啊!” (段意:叙述儒家对舜劳苦功高、事事躬亲的 赞美。)
参考译文:
那么孔于把尧看作圣人又该怎么说呢!圣 人能清楚地了解一切,处在帝王的位置上,要 使天下没有邪恶的事情发生。如果耕地打渔不 发生争执,陶器质量不粗劣,舜又哪里用得着 用德行去教化他们呢?当舜挽救社会风气败坏 的时候,就说明尧有过错。
【原文】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
可两得也。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
“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
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
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陷:刺穿。
参考译文:
认为舜很贤,便排除了尧能清楚地了解一切;认为尧 是圣人,便排除了舜用德行进行教化的可能,不可能 两方面同时成立。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称赞他的 盾说道:“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 它。”又称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锐利,没有什 么东西不能穿透。”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 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答。不可穿透的盾和什 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现在对尧、舜不 可能两方面都称赞,这就象楚人对矛、盾的说法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段意:反驳儒家的“以德治国”主张,认为同时称 赞舜与堯是自相矛盾的。)
历山之农者侵畔
《 韩 非 子 》
解题
本文选自《韩非子· 难一》,“难” (nàn)是辩难,是韩非对前人成说的反 驳,在文体上相当于今天的驳论文。在体 例上,作者总是先引一段已有定论的历史 故事,然后由“或曰”引出自己的议论, 其论证过程体现出强烈的原创性和深刻性, 谨严细密,善辩事理有战国策士的雄辩之 风。其成功的创作实践开创了我国问难文 体的一个先例。
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
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
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 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历山之农者侵畔
畔:田界。《说文》:“畔,田界也。从田,半 声。”段玉裁注:“一夫百亩,则畔为百亩之界 也。”
甽畝正
甽同“畎”(quán), “畎”的异体字,即地 垄沟。《字汇· 田部》:“畎,田中沟广尺深尺 曰畎。” 畝:《国语· 周语下》:“或在畎亩。”韦昭注: “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 争坻chí ,争夺水中高地。 坻:《说文》:“坻,小渚也。· · · · · · 从土,氐 声。” 水中小岛——堤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