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体意识重视文体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文体意识重视文体基础
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要求,体现了淡化文体意识、注重语言运用能力,淡化理论讲解、注重实际操作的精神。

新的语文教材也变以往的“文体”单元为“主题”单元,在高考、中考和平时的大大小小的作文考试中,随之出现了“文体不限”一类提示语,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这种“淡化文体”有它积极的一面,但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日渐显露出来,学生的文体意识淡薄,作文“四不像”的文章多起来。

究其原因,我觉得既有认识理解方面的偏差,也有实践操作方面的失度。

高考作文的提示语由“文体不限”改为“文体自选”再到“自主确定文体”这一变化,
进一步明确“淡化文体”要求的含义,同时也在对近年来中学作文教学因“淡化文体”出现的负面效应作必要的矫正,2007 年高考《大纲》更加明确文体的规范性,提醒我们要重视文体基础,增强文体意识,加强文体训练。

要消除因“淡化文体”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必须正确认识“淡化文体”的真正内涵和“淡化文体”与文体意识的关系;必须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在阅读中了解和掌握文体特征,在写作中进行严格的文体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必须在低年级的作文考试中,体现出阶段性的学习训练重点,体现出不同年级的侧重点和针对性。

一、正确理解“淡化文体”的内涵和“淡化文体”与文体意
识的关系
“淡化文体”的提出,是有一定的教学背景的,同时又是有一定内涵的,而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定律”。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淡化文体”是一个教学概念,而不是一个写作概念,;是针对教师而言,不是针对学生而言。

“淡化文体”的具体含义是:教学生阅读不做简单的文体知识验证;教学生作文不以文体知识作先导;作文考试时不限定文体,而由学生自选文体;评价学生作文不以文体知识作惟一标准;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不是不要文体。

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文体意识。

尽管语文教学不能以知识作先导,但老师手里得有知识;尽管语文教学要淡化文体,但老师头脑里不能没有文体意识。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

体裁,是文章的体制和格式,是一类文章的共性和规律的概括。

把握好文体,既是写文章所需要的,也是读文章所需要的。

凡事都有个度,把文体的作用强调到不恰当的高度,一切以文体知识为准绳,不许越雷池一步,那就会走向僵化。

因此,才有“淡化文体”的观点提出。

二、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严格文体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
1. 在阅读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了解和掌握文体特点,理解文本的文体特征。

新课程下的“主题”单元阅读教学,对任何“文体”的文本
般都采用“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语言品味――主题探究――拓展延伸”这种统一的模式来组织教学。

应该说,对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的确存在着类似的共同规律。

然而我们知道,每一种文体都有着自己内在的特性和规律。

因此,面对不同文体的文本,我们除了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之外,理所当然地应该将视点集中在文体本身的突出特点上,比如,诗歌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意
象”、小说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人物形象” 等等。

正是由于出
现了这种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的阅读教学现象,才导致学生文体意识淡薄,为此我们应该把“文体教学”放到应有的恰当的位置。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是例子,我们要学会并充分的利用好课文这一典范
的例子。

每种文体熟识一个典范例子,将文体知识与典范的例子做
好联系,烂熟于心,一旦选好写作的文体就有了参照的范本。

这样就可以解决文体不明的问题。

学习一篇文章,最起码要让学生弄明白三个问题:(1) 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主题),也就是整体感知;(2) 怎么写的?(体裁、特点),也就是品味探究;(3) 为什么这么写?我们从中学什么? (体会、收获)也就是拓展延伸。

通过阅读教学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文体类型和文体特征,掌握不同文体的基本特点,并能够自如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写出像样的、有其鲜明文体特征的、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

2. 在写作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进行严格的文体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

文体是文章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载体,不同的文体在表达上
有着自身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文体形式是作文成功的关键。

在动
笔之前,首要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文体,它牵涉到题目怎么命,
立意怎么定,结构怎么安排,材料怎么选择,语言风格怎么确立等问题。

它还会影响到表达方式的运用。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表达方式,能够围绕一个中心,灵活而综合地运用表达方式当然是好事,不过一般还是要有所侧重,记叙文以记叙为主,描写
抒情使叙述增色,议论使主题深化,但不能喧宾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简洁的叙述可以引出论点,也可以充当论据,服务于论点,却不能长篇赘述。

为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要严格按各类文体的特定要求对学生进行训练,做到丁是丁卯是卯。

各种文体的训练要因“体”而异,在各种文体训练均衡发展的基
础上,要重点写好记叙文,它是历来高考、中考的主流文体,也是写好其他文体的基础。

其实,无论考试作文怎么变,记叙文写作是关键;切实打好记叙文基础,把记叙文作为看家本领,而不是越过记叙文去练习其他。

严格训练记叙文的细节描写能力、议论抒情能力,因为这是作文的得分点。

合格的表达首先从记叙开始。

成功的记叙文应具有以下特质:
一要体现“记叙”性质。

所谓记叙文,即记人或叙事的文章。

记人或叙事,二者必居其一,但又不能以此否定另一面,因为人与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须得以事情为依托,事情的过程又得靠人这一行为主体来推动:当然,人可以是“虚拟化”的人,譬如动物、自然物或想象物等。

所以,判断一篇文章是否是(合格的)记叙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或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事情。

二要强化“背景”和细节的设置。

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几个动作、几句话语,事情的叙述也不宜直来直去,“一气呵成”,不然,文章就会显得平板、干瘪,行文缺乏波澜。

好的记叙文,人物活动、情节展开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一“背景”就是呈现人物、事件的舞台。

背景,就是我们平时强调的环境;强化“背景”设置,就是强化环境描写。

可以说,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人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感情色彩,而且使行文富有曲折的美感。

同样,人物活动,情节推进,也离不开细节,尤其是人物的性格思想,往往就是靠几个细节来完成的。

因此,强化典型的细节也非常
必要。

三要挖掘典型意义。

记叙文,记人或叙事是基础,但所写的人或事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者总得通过文中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或思考,这就是人事的典型意义。

很多记叙文,读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更难说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挖掘出人与事中的典型意义。

从这一角度讲,缺乏典型意义的人与事是没有写作价值的,不宜进入行文。

总之,记叙文的写作必须围绕中心叙事,因为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贯穿全篇的始终。

动笔之前,要先确立中心思想,然后围绕中心思想选择组织材料。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节都应紧扣中心。

其次,叙事要具体完整,叙述一件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过程和结果,让读者对所叙事件有清楚、全面的了解。

尤其是写复杂的记叙文,要把很多人和事件写好,就得做到线索清楚,并能围绕一条主线把事件发展过程有条不紊地叙述出来。

叙事要具体、忌空洞、干巴。

以上是我们写作记叙文的一般要点,记叙文的写作其实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这里我们只要求能强化文体意识,学习写作规范的记叙文。

三、作文考试要体现阶段性的文体学习训练重点,体现出不同年级的侧重点
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每一个阶段的作文
考试也应紧紧扣住这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有明确的文体要求。

决不
能在低年级随意放松文体要求,让学生“文体不限”地作文。

只有把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掌握好,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重
点检测到位,才能在高考、中考中,写出像样的、有其鲜明文体特征的、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

综上所述,不同文体的课文应该有不同的教法,不同文体的作文同样也有不同的写法。

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只强调内容而忽略形式,是不完美的;过分地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同样也是残缺不全的。

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美好。

因此,淡化文体不能丢掉文体意识,有了文体意识,才会清醒地去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才能避免学生写“四不像”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