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讲义
21世纪课程教材 王洪图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湖北中医学院中基内经教研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题解
原文
校注 内容
临证
讨论
第一段
阴阳的概念与应用
题解
•阴阳 •应象:指事物内部阴阳双方的运动变化有其相应的表象 与之相应。阴阳有名而无形,必须依附于具体的事物或 现象才能体现出来。
•大论
阴阳升降
云雨变化 4、性质特点:阳热阴寒 阳清阴浊
清阳——天——云 ↑↓ ↓ 浊阴——地——雨 天地之间,有阴阳升降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对立互根 高下相召 升降相因
Biblioteka Baidu
(二)作用 主生长收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推动气化和成形——“阳化气,阴成形”
(三)分布 清阳——上窍、腠理、四肢——上、外 浊阴——下窍、五脏、六腑——下、内
三、五味的属性及其作用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以药物的五味划分阴阳: 辛走气,性主发散,甘入脾,灌溉四旁,均作用于无 形之气,故属阳;
酸主收敛,苦主泻下,二者合用又有上涌作吐,下行 作泻之功用,均作用于有形之物,故属阴。
讨论
少火壮火理论的意义
“热伤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炅则气泄” ——《素问· 举痛论》 “火者,元气之贼”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论》
第三段 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 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 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 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 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回: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 咳嗽。
校注
神明之府: 神——神于内,指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
内在动力。
明——明于外,指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 外部征象。 府——场所→根源
变化莫测者谓之神明——王洪图
一、阐释了阴阳的概念并将其引入医学领域
(一)阴阳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规律 万物之纲纪——分类纲领 变化之父母 阴阳——天地之道 变化根源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变化动力
“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藏府身形,清浊气 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于阴阳之道。至于诊脉察色,治疗针 砭,亦皆取法于阴阳,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集注· 卷二》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 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 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 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校注
1、阳为气,阴为味: 气,药物饮食之气味;味,药物饮食之滋味。 2、P30①②③④⑤ 讨论药物饮食之气、味与人体之气、形、精 的阴阳属性及相互化生关系。 3、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凡药食之味属阴,多沉降而走下窍;凡药食 之气属阳,多升散而达上窍。 4、发热:温阳助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气味太过,损伤形精气:“味伤形,气伤精”
2、异常:相损相伤
形、精、气相互损伤
二、气味的属性及其作用
1、味(阴):味厚者——阴中之阴(纯阴)——泄泻(大黄、芒硝)
味薄者——阴中之阳——通利(木通、泽泻) “阴味出下窍”
2、气(阳):气厚者——阳中之阳(纯阳)——发热(乌头、附子)
气薄者——阳中之阴——发泄(桂枝、麻黄) “阳气出上窍”
空间——广泛性:万物均有阴阳 阴阳 时间——永恒性:万物始终存在阴阳变化 (二)可以用阴阳作为纲目来概括事物的属性 向上、向外、在上、在表、光明、躁动、温热——属阳,“积阳为天” 向下、向内、在下、在理、晦暗、沉静、寒凉——属阴,“积阴为地”
二、论述了阴阳的特征、作用及分布
(一)特性 1、部位特性 阳上阴下:“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阳外阴内:“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2、状态特征:“阴静阳燥” 3、功能特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升阴降,以云雨为例
4)证之两纲六变为本 《景岳全书· 求本论》
6)病机为本 清· 韦协梦《医论三十篇》
第二段 阴阳转化与应用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 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 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 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 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 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 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 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 阴。
一、提高对少火生理活动的认识
1、少火是生理活动的动力 少火→正气——生命活动 2、注意保护少火 (1)外避邪气 (2)内调七情:过激→化火→伤阳 (3)避免过用
二、加深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病因:少火→壮火——火热邪气 2、病机:壮火→伤正:自伤:火→气 互伤:火→阴
三、指导运用温热药
(1)辨证而施: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2)照顾阴液:八味——六味+附桂 (3)适度而至:无太过
马莳认为以气味辛热纯阳者为壮火,辛甘温和者为少火。 气,指人身之精气。
“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 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 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而生旺,血亦壮矣,如用参、 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
张介宾将壮火、少火释为人体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
“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 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
一、形精气化之间的关系
1、正常:互资互促
气味化生形精:“味归形”,“气归精”,“气生形 形精产生气化:“精化为气” 气化产生形精:“精归化”,“化生精”
三、举例说明了阴阳反常所致的病证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清气在下——飧泄,治以升清
部位反常
浊气在上—— 胀,治以降浊
讨论:
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二、“治病必求于本”
1)肾阴肾阳为本
2)脾肾为本 3)脾胃为本 5)病因为本 7)证候为本
清· 冯兆张在《锦囊秘录》
李中梓《医宗必读》 明· 黄承昊 《丹溪心法》 印会河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