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瓣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临床应用

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临床应用

第一掌背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关键词】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临床应用自1997年3月至2012年5月,我们采用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4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5-59岁,平均38、5岁。

致伤原因:切割伤3例,冲压伤9例,绞伤2例。

皮肤缺损部位:拇指末节背侧6例,掌侧2例;拇指近节背侧2例;虎口4例。

皮肤缺损部位均有肌腱或骨质外露,缺损面积:2.0×2.0cm-5.5×2.0cm。

急诊手术11例,亚急诊手术3例。

1.2手术方法1.2.1皮瓣设计旋转点设计在拇长伸肌腱尺侧缘与第2掌骨底桡侧缘相交处;轴心线为第2掌骨桡背侧;皮瓣的切取范围:远端不宜超过示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近端位于第2掌骨底平面附近,两侧可达示指侧中线及轴心线两侧2.0cm;皮瓣的切取面在深筋膜深面;按受区:供区=1:1.2画出体表投影线及皮瓣形状和大小。

1.2.2皮瓣切取沿设计线切开皮瓣桡侧或尺侧及远端的皮肤至深筋膜深面,切断并结扎手背静脉,深筋膜与皮下间断缝合数针防止深浅筋膜剥脱,继续游离皮瓣至对侧缘。

最后沿轴心线切开蒂部皮肤,达浅筋膜层,找到示指桡侧动脉〔第一掌背动脉〕,以该动脉为轴心于浅筋膜浅面向两侧各游离0.5cm,沿此范围切开达深筋膜下,形成1.0cm左右宽的筋膜蒂,筋膜蒂内包括第一掌背动脉、1-2条手背静脉及桡神经手背支的分支。

放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若皮瓣血运良好,继续向近端切取筋膜蒂至皮瓣的旋转点。

1.2.3皮瓣转移切开旋转点与受区间的皮肤达深筋膜,适当游离两侧皮肤形成隧道,在血管蒂无张力无旋转的情况下将皮瓣转移至受区,无张力缝合皮瓣,在血管蒂松弛下缝合隧道皮肤。

供区直接缝合或取前臂全厚层皮片游离植皮。

2结果术后14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例因张力过大出现血管危象,拆除部分缝线后危象缓解。

术后1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52个月。

任意皮瓣形成术在皮肤外科中的应用体会

任意皮瓣形成术在皮肤外科中的应用体会

任意皮瓣形成术在皮肤外科中的应用体会1. 什么是任意皮瓣形成术?任意皮瓣形成术(Random pattern flap)是一种常见的皮肤修复术,通过将周围的健康皮肤组织转移至缺损区域,达到修复、重建皮肤的目的。

它与植皮、截肢、移植等手术一样,是重建外科学中必备的技术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创伤、肿瘤、先天性畸形等方面的治疗中。

2. 任意皮瓣形成术的操作原理在进行任意皮瓣形成术时,医生需要在患者身上选择一个带有丰富血运的皮肤区域,瓣的大小、严密度和形态均有多种选择。

随后,医生沿着特定的方向和角度,将包含皮瓣和其所需血管的组织完整地剥离出来,并进一步将其移植到缺损部位。

为了确保皮瓣完全与周围组织结合,医生需要注意盖住缝线痕迹,还需要让皮瓣在缺损部位与周围细胞充分愈合。

在术后的数日内,医生还需确保局部血液循环正常,控制创面渗血,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 任意皮瓣形成术的优点和缺点任意皮瓣形成术是一种可靠且简单的外科技术,其主要优点包括手术简便、符合多种修复外科技术要求、无需特殊的设备和技术支持等。

此外,它在治疗疾病和修复外观方面都有着优良的效果,可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生活质量提升。

然而,任意皮瓣形成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术后瘢痕较为明显,这会影响患者的美观程度和心理压力。

其次,从重建质量来看,与其他皮肤修复技术相比,任意皮瓣形成术的修复质量较难做到与原皮肤组织的一致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往往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重建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 任意皮瓣形成术的应用场景由于其简单易操作和广泛的应用范围,任意皮瓣形成术在临床中有很多用途。

在皮肤创伤修复方面,任意皮瓣形成术常用于切口切除术后的缺损患者,如注射药物后留下的皮肤瘢痕、肉芽肿等。

在口唇修复中,任意皮瓣形成术可以用于修复唇裂、舌系带畸形、舌缘肿瘤等。

在乳腺和肛门周围肿瘤治疗中,任意皮瓣形成术也可以用于缺损部位的修复。

5. 结语任意皮瓣形成术是外科手术学中常用的皮肤修复技术之一,具有简便易行、范围广泛、治疗效果可靠等特点。

皮瓣宣传稿范文

皮瓣宣传稿范文

皮瓣宣传稿范文皮瓣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修复手段,在现代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宣传皮瓣技术,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神奇的技术,并认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一、皮瓣技术简介皮瓣技术是指将皮肤及其附件(包括脂肪、筋膜、肌肉等)从身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以修复组织缺损或改善组织功能的一种手术方法。

皮瓣具有丰富的血运,成活率高,可广泛应用于烧伤、创伤、肿瘤切除等造成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二、皮瓣技术的优势1.修复范围广泛:皮瓣技术可应用于全身各部位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如面部、颈部、四肢等。

2.适应症广泛:皮瓣技术可应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如创伤、烧伤、肿瘤切除等。

3.创伤小、恢复快:皮瓣技术采用微创手术方法,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4.外观美观:皮瓣技术可根据患者的需求,设计出与原有组织相似的外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功能恢复:皮瓣技术可帮助恢复患者受损组织的功能,如手部功能、面部表情等。

三、皮瓣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1.烧伤患者:皮瓣技术可帮助烧伤患者修复创面,减少瘢痕形成,提高生活质量。

2.肿瘤切除患者:皮瓣技术可帮助肿瘤切除患者修复组织缺损,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

3.创伤患者:皮瓣技术可应用于创伤患者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感染。

四、皮瓣技术的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皮瓣技术将更加精细化、个性化。

未来,皮瓣技术有望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1.3D打印技术的应用: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皮瓣的个性化设计,提高手术效果。

2.生物材料的研究:研究新型生物材料,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和修复效果。

3.组织工程的发展:通过组织工程技术,实现皮瓣的再生和修复,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皮瓣技术在我国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希望。

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手外科业务学习时间:2016-5-17地点:手外医生办公室主讲:吴志川主任医师内容: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主干的股前外侧皮瓣,因具有部位隐蔽、血管蒂长、血管口径粗、为肢体的非主干血管、切取面积大、有感觉神经和皮瓣切取对供区功能影响小等优点。

在国内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应用解剖:1.皮瓣的动脉供应皮瓣的供应血管大多来自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穿皮分支,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自主干股动脉或股深动脉发出后,沿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间隙下行,到达股外侧肌的中部,发出肌皮穿支,穿过股外侧肌,到达皮下和皮肤,在穿过阔筋膜前还发出分支到周围肌肉。

2.皮瓣的静脉回流临床上,皮瓣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的皮瓣坏死率高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坏死率。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伴行静脉多为两条,是股前外侧皮瓣静脉回流的主要通道。

静脉瓣控制着静脉流向大的穿支静脉或内上方向,游离皮瓣时应保留内上方大的穿支血管,以利静脉回流。

3.皮瓣的神经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感觉神经吻合,可重建皮瓣的感觉。

国外学者研究,股外侧皮神经的支配区域约20 cm ×12 cm,基本满足皮瓣感觉重建。

4.皮瓣的设计:以髂前上棘至膑骨外上缘的连线的中点为圆心,以3 cm为半径画圆,穿支血管的浅出点基本都在该圆内,较多位于该圆的外下象限。

变异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以横支、升支或高位皮支为血管蒂的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是股前外侧皮瓣的主要血管蒂,蒂长可达8 cm-12cm,降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2.1 mm(1.1-2.8 mm),其肌皮动脉分支多数情况下都为2支或2支以上,平均2.5支(1-8)支,降支远端与膝上外侧动脉相交通,皮瓣可获得逆行血液供应,因此可以形成逆行岛状皮瓣。

5.皮瓣切取面积宋业光等研究认为皮瓣的切取范围上至大转子水平,下至髌骨上3 cm ,两侧至侧中线。

后研究;通过灌注后放射显影,得出单个穿支的供应面积为0.67 cm2- 39.89 cm 2,平均12.62 cm2。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 2003年,Geddes等提出取供血穿支动 脉英文首字母,在后加P标明为穿支动脉, 其后注明来源肌肉名称。
• Wei等人认为只有肌穿支皮瓣才是真正 的穿支皮瓣。
优点
• 1.保留了供区的肌肉和神经, • 2.减低供区的并发症, • 3.皮瓣设计灵活,顺应性好, • 4.符合“相识组织替代”原则,修复更
加完美,
• 5.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
操作特点
• 1.操作复杂,延长手术时间, • 2.术前血管穿支的定位和粗细,临床多
选用超声多普勒检查,
• 3.术中解剖时若创伤过大,穿支小血管 受到牵拉和扭曲,导致血管痉挛及栓塞。
临床应用的穿支皮瓣特点
• 1.可预测和恒定的血供, • 2.至少1条以上的较大穿支血管( ≥
谢谢
多用于下肢修复。
• 7.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来源于胫前 动脉踝上穿支(6~12cm),多用带蒂皮 瓣转移修复足背及内外踝部创面。
• 8.胫后动脉穿支皮瓣(pos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PTA flap):来源 于小腿部胫后动脉,
• 临床上穿支皮瓣应用方式 • 1.带蒂皮瓣 • 2.游离皮瓣
肌后到达皮肤。
• 5.阔筋膜穿支皮瓣(tensor fasciae latae perforator flap,TFLP flap):来源 于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多用于修复伴
有肌腱缺损(如跟腱)的四肢修复。
• 6.腓肠内侧穿支皮瓣(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MSAP flap):基 于内侧腓肠肌动脉,经腓肠肌到达皮肤,
• IGIP flap:臀下动脉穿支皮瓣
• 3.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horaco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TAP flap):穿支 血管起自背阔肌,因其面积较大,主要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一、风筝状皮瓣的特点风筝状皮瓣是一种新型的皮瓣修复材料,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可塑性:风筝状皮瓣采用了先进的制备工艺,使得其具有高度可塑性,能够根据患者创面的形状和大小进行精确的修复。

2. 血运丰富:风筝状皮瓣在制备过程中保留了皮肤的完整血运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术后皮瓣坏死的风险。

3. 外形天然:通过精确的设计和修复,风筝状皮瓣能够恢复患者面部的自然外貌,术后不易出现瘢痕或畸形。

4. 修复效果稳定:风筝状皮瓣的胶原纤维成分与正常皮肤组织相似,能够有效地促进创面的愈合,修复效果稳定。

二、风筝状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的创面修复中,使用风筝状皮瓣能够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在手术前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创面大小和位置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风筝状皮瓣的制备方式和修复路径。

然后,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精确地制备风筝状皮瓣,并将其植入创面内,进行精细的修复和缝合。

整个手术过程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才能够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在术后的疗程中,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医嘱,保持创面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的发生。

医生还会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和评估,确保创面愈合的顺利进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和修复,患者的面部外形能够得到良好的保留和恢复,术后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风筝状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优势与传统的创面修复方法相比,风筝状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术后愈合效果优良:风筝状皮瓣具有丰富的血运和天然外形,能够有效地促进创面的愈合,术后愈合效果更加稳定和优良。

3. 术后生活质量提高:由于风筝状皮瓣的优良修复效果,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不易出现功能性损失或心理上的不适。

4. 术后并发症少:相比传统的创面修复方法,使用风筝状皮瓣能够显著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发生,安全性更高。

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讨论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转移修复手掌、背部、腕部、虎口、前臂的皮肤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转移修复手背部、腕部、虎口、前臂的皮肤组织缺损16例。

结果术后16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一期愈合。

随访3~18月,皮瓣质地良好,颜色、厚度均与受区正常皮肤接近,手部功能大部恢复。

结论手掌、背部、腕部、虎口、前臂的皮肤组织缺损,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转移修复是优先的选择。

【关键词】手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皮肤软组织缺损手背部、腕部、虎口、前臂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在目前的机器伤和交通事故中比较常见。

自2006年以来,我们应用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转移修复手部手掌、背部、腕部、前臂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男3例,女13例,年龄17~39岁。

平均25岁。

病因:机器伤10例,交通事故伤6例。

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手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其中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骨损伤8例(其中6为掌骨骨折,另外2例同时有掌骨和腕骨骨折)。

急诊手术清创,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转移修复12例(其中8例有骨折,先固定骨折,后行皮瓣转移修复),择期手术常规清创或瘢痕切除,肌腱松解后前臂骨间背侧皮瓣转移修复4例。

二、手术方法患肢外展,前臂充分旋前。

先彻底清创后,如果伴有骨折,先固定骨折,有肌腱损伤断裂者,予肌腱修复,如不能直接修复,先将肌腱断断固定于周围软组织,待后期移植修复。

然后在前臂背侧肱骨外上髁与尺骨小头挠侧连线为皮瓣的轴心线设计皮瓣,逆行皮瓣旋转点位于尺骨茎突近端2.5cm左右(骨间前动脉穿出前臂骨间膜与骨间后动脉吻合处)。

沿轴心线桡侧约1厘米切开皮瓣蒂部至深筋膜,并于小指伸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的间隙内寻找骨间后动脉、静脉和神经,确定前臂骨间后动脉远端与前臂骨间前动脉背侧支的吻合支存在后继续向近端延伸,仔细分离骨间后血管和神经,然后按皮瓣设计线除蒂部完全游离皮瓣,观察皮瓣血运,确认皮瓣血运良好后,经开放隧道或切开明道转移修复皮肤缺损区。

皮瓣的临床应用

皮瓣的临床应用

.
皮瓣的定义
皮瓣由具有血液供应的皮肤及其附着 的皮下组织所组成。
.
适应证
修复有骨关节、肌腱、重要脏器、大血管和神经 干裸露,且无法利用周围皮肤直接缝合 封闭的创 面。
修复颊、鼻等处洞穿性缺损。 矫正畸形,如瘢痕挛缩畸形等。 再造器官,如耳、鼻、手指等。
.
皮瓣的分类
(一)任意型皮瓣(非轴型皮瓣、随意皮瓣) (二)轴型皮瓣
⑴推进皮瓣(又称滑行或滑行推进皮瓣) ⑵旋转皮瓣 旋转⑶易皮位瓣皮:瓣在包皮括肤Z缺成损形的术邻近部位设计一皮瓣,
沿一2.定邻轴位线旋皮转瓣而覆盖创面。供皮区遗留的创 面如,因3.可 供远游 皮位区离较附皮大近瓣不皮(能下直直组接接织皮缝或瓣合作时辅、,助直可切接用口携游后带离缝皮皮合瓣。 )
片移植修复。
能与外形。常用于线状、条索状及蹼状疤痕挛 缩的松解。 做成对偶三角形(Z形)然后互换位置即可延长 挛缩方向的长度
.
易位皮瓣(交错皮瓣)
.
.
.
(一)随意型皮瓣
1.局部皮瓣(又称邻近皮瓣)
⑴推进皮瓣(又称滑行或滑行推进皮瓣) ⑵旋转皮瓣 ⑶易位皮瓣包括Z成形术
2.邻位皮瓣 邻3位.皮远瓣位:皮取自瓣缺(损直邻接近皮部瓣位、的皮直瓣接,携与带缺皮损瓣)
.
.
.
.
.
1.局部皮瓣(又称邻近皮瓣) 局⑴部推皮进瓣皮系瓣利(用又皮称滑肤行组或织滑的行松推动进性皮瓣,)在一 定⑵条旋件转下皮,瓣重新安排其位置,以达到修复 缺⑶损易的位目皮的瓣。包括Z成形术
2.邻位皮瓣 3.远位皮瓣(直接皮瓣、直接携带皮瓣)
.
(一)随意型皮瓣
1.局部皮瓣(又称邻近皮瓣)
⑴推进皮瓣(又称滑行或滑行推进皮瓣) 推⑵进旋皮转瓣皮:瓣在缺损区一侧或两侧作辅助切口, 将皮⑶瓣易与位皮下瓣组包织括分Z成离形,术利用皮肤的松动性,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美貌追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进行面部整形手术来改善自己的容貌。

而在这些整形手术中,面部肿物的切除术是常见的一种。

在面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的修复非常关键,而风筝皮瓣的应用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本文将从风筝皮瓣的特点、应用方法和临床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一、风筝皮瓣的特点风筝皮瓣是一种常用的皮瓣移植材料,其特点包括:1)血供丰富:风筝皮瓣来自于足背部,其内含动、静脉丰富,可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有利于创面的愈合。

2)材料薄而柔韧:风筝皮瓣的厚度一般在0.8-1.0mm,材料柔软可塑,适合于面部创面的修复。

3)镶接方便:由于风筝皮瓣来源地域丰富,手术切取方便,对术者要求不高。

二、风筝皮瓣在面部肿物切除术后的应用方法风筝皮瓣在面部肿物切除术后的创面修复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血供充足:风筝皮瓣的血供丰富,移植后可以迅速与创面愈合,有助于减少术后创面感染的风险。

2)形态美观:风筝皮瓣为薄而柔韧的材料,可以很好地与面部组织结合,修复后的创面形态美观自然。

3)愈合迅速:由于风筝皮瓣的血供充足,创面愈合速度较快,可以加速术后患者的康复。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运用风筝皮瓣在面部肿物切除术后的创面修复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对20例进行面部肿物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了风筝皮瓣的修复,术后观察发现,所有患者的创面在术后6周内完全愈合,没有出现感染和排异反应的情况。

并且,在术后3个月的随访中,我们发现创面修复的效果非常理想,没有出现瘢痕和形态畸变的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风筝皮瓣的应用方法简便,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理想的面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方法。

由于其来源地域丰富,手术切取方便,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手术操作的规范性和术后的定期复查,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胸脐皮瓣临床应用

胸脐皮瓣临床应用

胸脐皮瓣临床应用李绪华、杨磊、王志俊(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医院骨科,辽宁大连116041)修复与重建外科在临床医疗中的重要性愈来愈被重视,同种皮瓣临床上的不同使用愈发兴起。

我科于2005年7月—2008年12月,用于胸脐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溃疡骨外露、急性远位软组织缺损或带蒂旋转修复大转子、股骨残端、手脱套伤,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本文选取不同方法病例各一例,来介绍胸脐皮瓣临床应用。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例1:修复大转子褥疮:患者老年男性,脑血栓后遗症。

ⅳ度褥疮。

例2:修复股骨残端:患者中年男性,外伤致股骨上1/3以远毁损,清创后残端坏死,骨外露。

例3:治疗手脱套伤:患者青年男性,压轧致全手脱套伤。

例4:治疗小腿皮肤慢性溃疡、骨外露:患者中老年男性,小腿外伤后慢性溃疡,骨外露20余年。

1.2治疗方法:创面扩创:按照清创术的原则,给予创面彻底扩创,切除坏死软组织,刮除污染骨组织,3%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创面庆大霉素盐水湿敷【1】。

(一般0.9%N.s250ml+庆大霉素3支)。

设计与切取皮瓣:脐下3cm,旁开2ccm为腹壁下动脉穿出点,以此点向腹股沟韧带中点画一连线,为腹壁下动脉之皮肤投影线。

以动脉穿出点至肩胛骨下角连线为皮瓣纵轴线,向该轴线两侧设计皮瓣。

皮瓣内侧不应超过腹正中线。

根据创面大小,量取皮瓣,并划线。

按切口线,沿穿出点一下切开皮肤皮下,显露腹直肌前鞘并切开之,在腹直肌外1/3处钝性分离腹直肌,在该肌后侧即可显露腹壁下动脉(位于腹膜表面)。

小心分离达腹股沟韧带,沿血管走形向分离至进入复制鸡皮班内。

先沿皮瓣内侧缘切开,切开腹直肌前鞘,于腹直肌外2/3处钝性分离该肌达后鞘,于脐上切断外2/3腹直肌与前鞘,使外2/3该肌连同前鞘保留于皮瓣内,并剪开前鞘外缘,然后切开皮瓣其他切口,从深筋膜上由近向远掀起皮瓣。

使皮瓣完全游离,然后根据受区情况予以带蒂或断蒂移植。

供区创面处理:为预防腹壁切口疝,均修复腹直肌前鞘、浅筋膜,直接缝合皮肤。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皮瓣转移缝合技术 )应用于临床手术当中。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0
余年。 查体:后颈部与背部交界处可触及一处肿物,
质韧,移动度不佳,边界尚清晰,大小约 9x9cm,触诊无疼痛,无波动感,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该患者术后效果 图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病例二: 鲁XX,女,88岁,骶尾部反复感染伴脓性
分泌物1年。 患者既往曾有骶尾部褥疮病史,经临床换药治
疗后,现骶尾部可见一处褥疮不完全愈合形成 窦道。 查体:骶尾部可见一处窦道,触诊可见少量脓 性分泌物,窦道周围可见增生瘢痕组织,局部 皮肤色素缺失。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术后处置:给予镇痛等对症治疗。 术后效果:患者现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无红肿
及渗出,无皮下积液。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术后总结:患者窦道为褥疮无法完全愈合形成, 且窦道无法自行消失,必须手术切除,考虑患 者年龄大,愈合速度慢,骶尾部皮肤及皮下组 织菲薄,手术后局部皮肤可出现血供不良,局 部易感染,局部皮肤松弛造成切口内易积液。 Karydakis皮瓣可有效解决该问题,减少患者 术后愈合时间,降低感染、积液等风险,减少 了患者的愈合成本及愈合时间。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起源: 1965年希腊医生Karydakis 利用转移皮瓣治疗 藏毛窦。通过转移皮瓣,偏中线缝合,避免切口 张力过大,从而减少复发。
Karydakis皮瓣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1992年Karydakis报告 1966-1990年治疗藏毛窦7471例 随访95%,2-20年 复发率1% 并发症发生率8.5%

双叶皮瓣的临床应用设计

双叶皮瓣的临床应用设计

双叶皮瓣的临床应用设计
双叶皮瓣是一种常用的皮瓣移植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特别是在修复组织缺损、重建受损区域和改善外观方面。

设计双叶皮瓣的临床应用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合适的患者:双叶皮瓣适用于修复各种类型的组织缺损,包括皮肤、软组织和骨骼缺损。

在设计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缺损的类型、位置、大小和周围组织的状况等因素,来决定是否适合使用双叶皮瓣。

2. 术前评估和规划:在应用双叶皮瓣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潜在的术后并发症风险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疾病和药物使用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对缺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规划,包括缺损的形状、深度、周围组织的血供情况等。

3. 术中操作技术:双叶皮瓣的应用需要熟练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经验。

术中需要准确地切取双叶皮瓣,并确保其的血液供应通畅。

术中还需要注意保护周围的神经、血管和其他重要结构,以减少损伤和并发症的风险。

4. 术后护理和康复:术后及时的护理和康复对于双叶皮瓣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

包括伤口的清洁和敷料的更换、缺损区域的功能锻炼和恢复训练等。

同时还需要监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理,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总之,设计双叶皮瓣的临床应用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和术
中操作的技术要求,以达到修复缺损、改善外观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股前外侧皮瓣临床

股前外侧皮瓣临床
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及 局部解剖
东城骨伤医院四病区刘明刚
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前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方式有超薄 皮瓣、筋膜皮瓣、肌皮瓣、皮瓣与肌瓣的 并联或串联等,也可切取不带皮肤的脂肪 筋膜瓣,因此该皮瓣已成为头颈、口腔、 舌咽、食管及躯干四肢组织修复或器官再 造的重要的组织来源。通过大量的临床病 例和解剖研究发现该皮瓣的血供系统存在 较为复杂的变异,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 肌皮穿支或肌间隙穿支供血的皮瓣只是其 中较多见的一种情况。
皮瓣受区的准备

首先进行受区扩创,确定所需皮瓣的面积。 探查即将用于吻合的血管质量和确定所需 皮瓣血管蒂的长度



不同的形成方式、携带不同的组织成分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上对皮瓣的血供系统进行了反复的认证,从而扩展了皮瓣的应用范围, 提高了皮瓣的成活率。 【关键词】 皮瓣;解剖 目前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方式有超薄皮瓣、筋膜皮瓣、肌皮瓣、皮瓣与肌瓣的并联或串联等,也可切取不带皮肤的脂肪筋膜瓣,因此该瓣已成为头颈、口腔、口低、 舌咽、食管及躯干四肢组织修复或器官再造的重要的组织来源[1]。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和解剖研究发现该皮瓣的血供系统存在较为复杂的变异,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肌 皮穿支或肌间隙穿支供血的皮瓣只是其中较多见的一种情况。因此,笔者现将该皮瓣近年来在解剖方面的研究和临床上多种形式的应用作一综述。 1 旋股外侧血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旋股外侧动脉是股深动脉的最大分支,它再发出升支、横支和降支。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于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之间向下走行,而通常情况下是在股内、外侧的肌间隔 内,在此间隔内不能直接发现该降支,其在血管的远端位于股外侧肌肌膜内,10%位于股外侧肌前方,90%位于肌内。该血管于股外侧肌内终止于膝关节,在终末端时仍发 出肌皮穿支至股外侧的下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髂髌线(髂前上嵴与髌骨的连线)中点的外下方发出股外侧肌皮穿支或肌间隙皮支,大的穿支主要位于该中点5cm的范围 内。Valdatta等[2]发现穿支的位置34支为:髂髌线中1/3(19),上1/3(12),下1/3(3)。当然,上位穿支往往不是由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以该穿支或皮支供 血即形成股前外侧皮瓣。股前外侧皮瓣供血的穿支有肌间隙穿支(直接穿支)和肌皮穿支(间接穿支)2种类型,在临床上意义较大,有许多文献报道了二者出现的比例。魏 富全等[3]总结504例皮瓣(或筋膜皮瓣)中肌皮穿支皮瓣439(87.1%);肌间隔皮肤血管皮瓣65例(12.9%)。Kuo等[4]总结140例皮瓣中,肌穿支皮瓣占121例 (87.4%),肌间隔的穿支血管皮瓣19例(发自降支的12例,横支的4例,直接发自旋股外侧动脉的3例)(13.6%)。Kimata等[5]统计的74例患者中4例没有穿支, 总共171(70例)个穿支中, 肌间隔穿支31支 (18.1%),肌穿支140 (81.9%)支。Valdatta等[2]统计的11具新鲜尸体,16个肢体,采用树脂灌注发现34支穿支中5支 (15%)为肌间隔穿支。张春等[6]总结了156 例股前外侧皮瓣,将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分为5 种类型:Ⅰ型肌皮穿支型占55.1%,包括Ⅰa 36.5%、Ⅰb18.6%二个亚 型;Ⅱ型肌间隙或直接皮支型26.9%;Ⅲ型混合型17.9%;Ⅳ型无粗大皮支型3.8%;Ⅴ型高位皮肤血管型21.5%。可知不同来源的资料显示肌皮穿支与肌间隔穿支的比例 约为8:2。发出穿支的上级血管也有较多的变异,Kimata等[5]的研究发现:发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占84.3%(59/70),直接来自旋股外侧动脉的占12.9%,发自股 深动脉或股动脉的各占1.4%。Yildirim等[1]发现穿支发自降支的肌皮穿支 25支(89.3%),肌间隔穿支3支 (10.7%),发自横支的肌皮穿支占3.5%。Shieh等[7]将 穿支的类型结合其上级血管分为4型:Ⅰ型:典型的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肌皮穿支;Ⅱ型:来自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肌皮穿支;Ⅲ型: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肌间隙穿 支;Ⅳ型: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肌间隔穿支。显然,发自旋股外侧动脉、股深动脉或股动脉的穿支没有包括在内。Valdatta等[2] 研究发现旋股外侧动脉及其穿支存在的 变异有: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分成内侧支和外侧支,皮瓣的穿支来自外侧支;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来自旋股外侧动脉的横支而非来自其本身;旋股外侧动脉来自髂外动脉而 非股深动脉。降支的内侧支直接来自旋股外侧动脉。股前外侧区穿支的数目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Valdatta等[2]在11具新鲜尸体的研究中发现每个肢体的穿支数1~4支, 平均2.1支,未发现没有穿支的标本,穿支平均直径0.85mm。Kimata等[5]发现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平均发出穿支0~4支,171个穿支直径均>0.5 mm。旋股外动脉 的降支总有2根静脉伴行,但是在吻合移植时,必须选择回流量大的1支。因为可能2支静脉回流的范围不一致,也发现2条静脉中只有1支与穿支静脉相连。因此,建议先吻 合动脉,再选择吻合的静脉。综合上述资料可知,最多见的股前外侧皮瓣的血供方式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的肌皮穿支型供血。其次是肌间隔穿支。少见的情况可能有来自旋 股外侧动脉横支,或旋股外侧动脉干,甚至直接发自股深动脉的穿支,而这种穿支往往是直接皮肤血管。另外旋股外侧动脉及其降支的起点均可能存在变异,旋股外侧动脉 降支可以来自横支,而旋股外侧动脉也可以直接发自股动脉。升支可来自横支而非来自旋股外侧动脉。如果游离穿支的上级血管,必须对这些可能的变异有充分的估计。皮 瓣的可切取面积从报道的资料来看尚无定论。早期宋业光认为该皮瓣的切取范围:上至大转子水平,下至髌骨上3cm,两侧至侧中线。Zhou等[8]认为穿支皮瓣的上界在 阔筋膜张肌的远端(髌骨上的7cm)。临床报道[1]切取面积较大的达26cm×20cm。Valdatta等[2]认为单个穿支的最大可切取面积23cm×15cm,但并不知道穿支 的直径。显然该皮瓣如果是肌穿支皮瓣,皮瓣存活的安全面积是与该皮瓣携带的穿支数和穿支的直径直接相关的,而不能笼统的对皮瓣的可切取面积进行定量。旋股外侧动 脉或其降支也发出至股外侧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的肌支,但血管的变异多,在切取盖美拉(chimerical flap或conjiont flap)皮瓣时必须对这种变异有充分的估计 [8]。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自股深动脉,终末端与膝外上动脉或膝关节周围的血管网交通,因此可以设计顺行或逆行的岛状瓣,逆行皮瓣的旋转点位于膝上的3~10cm [9]。皮瓣携带腰丛发出的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的感觉吻合,因此可以重建皮瓣的感觉[5]。 2 皮瓣切取的多样性 深筋膜瓣下的解剖和保留该筋膜形成的筋膜皮瓣是该皮瓣早期基本应用方式。随着对皮肤穿支供血特点的认识,该皮瓣可修薄形成超薄皮瓣;旋股外侧血管发出分支至 股内、外侧肌和阔筋膜张肌,因此可行成多种形式的复合瓣(compound flap);阔筋膜也可以与皮瓣同时切取(保留筋膜的血供)用于肌腱的重建或被造组织器官的悬吊 [3]。下面介绍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以旋股外侧血管系统供血的各种组织瓣。 2.1 股前外侧超薄皮瓣 薄皮瓣的应用能大大改善被修复部位的功能和外形,主要应用于面、颈、手、足的修复或舌咽等器官的再造。由于皮瓣的超薄和柔软性,无须 二次手术修整。魏富全等将股前外侧皮瓣形成超薄的双叶皮瓣,或皮瓣的折叠修复面部的穿通性缺损(through and through defect),取得良好的效果。股前外侧皮瓣 供血的特点是可修薄的前提。皮瓣携带深筋膜与否并不影响皮瓣的血供,而深筋膜上的切取保留深筋膜于供瓣部位,更减少了供区的畸形[3,10]。修薄的皮瓣厚度可在 3~5mm,但穿支周围必须保留1cm的脂肪和部分深筋膜,另外应防止过分的修薄导致皮瓣边缘的坏死。修薄的具体操作应修、剪除较大的脂肪颗粒。而在去除较小的脂肪 颗粒和该层上面的浅筋膜时必须加以小心。此时真皮层下方清晰的静脉网清晰可见[3,10]。而Yang等[11]认为在显微镜下也可仔细地去除穿支及穿支分支周围1cm的 脂肪颗粒,保留表浅的、小的、紧的脂肪颗粒,须注意防止皮瓣就位时皮瓣的张力和去脂后的出血而导致的血肿。然而,有关穿支皮瓣修薄成超薄皮瓣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目前很少有相关的研究,有作者[10,12]认为修薄了的皮瓣减轻了皮瓣负荷,但对此缺乏依据。 2.2 股前外侧肌肌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穿支至股外侧肌,因此,可以根据需要携带部分肌肉形成股外侧肌皮瓣(composite flap)重建动力或充填死腔[3]。如 果是皮瓣供血属肌皮穿支型,肌皮瓣的切取反而变得容易。但必须注意尽量减少对运动神经肌支的破坏,以减少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另外股前外侧皮肤和股外侧肌的血 供存在变异,术前必须对此有充分的估计。术中也可考虑携带股内侧或阔筋膜张肌的复合瓣。 2.3 股前外侧阔筋膜皮瓣的应用 阔筋膜是重要的筋膜移植供区,股外侧皮瓣能方便的携带阔筋膜成分,阔筋膜有其独特的用途。在下唇重建中,皮瓣携带阔筋膜,将 阔筋膜固定在颧骨部位可防止再造的下唇重力性外翻[3]。携带筋膜的皮瓣重建腹壁的全层缺损,可预防肠管的黏连;前臂软组织缺损中重建缺损的肌腱成分,能获得较好 的肌腱滑行能力;厚实的筋膜成分在重建足底和足跟中能有效的抗压和抗剪切力;头皮颅骨缺损伴硬脑膜缺损的,筋膜成分可有效地防止脑脊液漏[13]。

皮瓣的临床应用

皮瓣的临床应用
皮瓣的临床应
z

XX,
汇报人:XX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3
皮瓣的临床应用范围
05
皮瓣的临床应用案例
02
皮瓣的基本概念
04
皮瓣的优缺点
06 皮 瓣 移 植 后 的 护 理 与 注 意 事 项
Prt 01
添加章节标题
Prt 02
皮瓣的基本概念
皮瓣的定义
皮瓣具有血液供应和神经支 配,可以移植到其他部位
皮瓣移植的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类型 的皮肤缺损,包括 大面积、深部、复 杂部位的缺损
重建器官功能
皮瓣可以用于修复烧伤、创 伤等引起的皮肤缺损
皮瓣可以用于重建受损的器 官,如鼻子、耳朵、乳房等
皮瓣可以用于改善面部畸形, 如唇裂、腭裂等
皮瓣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如糖尿病足、血管瘤等
改善外观
皮瓣移植用于面 部美容,如眼睑、 鼻部、唇部等
皮瓣是一种皮肤组织,包括 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皮瓣可以分为游离皮瓣和带 蒂皮瓣两种类型
游离皮瓣是指完全脱离原位 的皮瓣,需要重新建立血液
供应
带蒂皮瓣是指与原位保持一 定联系的皮瓣,可以保留部
分血液供应
皮瓣的分类
局部皮瓣: 仅包含皮 肤和皮下 组织的皮 瓣
游离皮瓣: 包含皮肤、 皮下组织 和肌肉等 组织的皮 瓣
复合皮瓣: 包含皮肤、 皮下组织、 肌肉和骨 骼等组织 的皮瓣
肌皮瓣: 包含肌肉 和皮肤的 皮瓣
骨皮瓣: 包含骨骼 和皮肤的 皮瓣
复合组织 皮瓣:包 含多种组 织的皮瓣, 如皮肤、 皮下组织、 肌肉、骨 骼等
皮瓣的来源
皮瓣的定义:一 种皮肤组织,包 括表皮、真皮和 皮下组织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摘要:风筝皮瓣是一种常用的皮瓣,其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风筝皮瓣在面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包括手术选择、手术操作技巧、术后护理及风险和并发症等方面,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筝皮瓣;面部创面修复;手术选择;操作技巧;术后护理;并发症一、引言二、风筝皮瓣的选择与手术操作技巧1. 风筝皮瓣的选择风筝皮瓣是一种非常适合用于面部创面修复的皮瓣,它的组织结构均匀,血管丰富,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在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由于术区的局部特殊性,通常需要选择同类型、同质地皮肤组织进行修复,因此风筝皮瓣是首选的修复材料之一。

2. 手术操作技巧(1)术前准备:在进行风筝皮瓣修复手术前,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了解术区情况,进行术前评估,确定手术方案。

(2)手术操作:手术中,医生首先对切除术后的创面进行处理,清除干净,确保术区的清洁和无菌。

然后根据术前评估确定的皮瓣大小和形状,从供皮区切取风筝皮瓣,用于覆盖创面。

在将皮瓣覆盖到创面后,医生需要仔细缝合,保证创面修复的完整和结实。

三、术后护理及风险和并发症1. 术后护理风筝皮瓣修复手术后需要进行细致的术后护理,包括伤口的保护、消炎抗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等方面。

患者需要遵医嘱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创面的清洁和湿润,避免受到外界伤害,保持局部温暖。

患者在术后需要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2. 风险和并发症风筝皮瓣修复手术虽然在面部创面修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在手术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如供皮区术后瘢痕形成、术后皮瓣坏死、感染等。

医生在手术中需要注意细节,做好术前的评估工作,避免遗留不良后果。

双叶皮瓣的临床应用设计

双叶皮瓣的临床应用设计

双叶皮瓣的临床应用设计双叶皮瓣是一种常用的修复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它具有丰富的组织供应、可靠的血液供应和较好的组织稳定性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手术设计、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等方面进行叙述。

手术设计是双叶皮瓣应用的第一步。

在手术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临床情况、受损组织的缺损程度和位置以及双叶皮瓣供应区的选择等。

通常情况下,双叶皮瓣可从身体不对称的部位或者存在余皮的部位选取,以满足受损组织的修复需求。

手术设计时还需考虑到创伤的整体美观和功能重建,使修复后的组织能够恢复正常的外观和功能。

手术操作是双叶皮瓣应用的核心步骤。

手术操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完成,其中包括皮瓣的切取、血管的连接以及创口的缝合等。

在皮瓣的切取中,需要考虑到余皮的大小和形状,以确保双叶皮瓣能够覆盖受损组织。

血管的连接是手术操作中的关键步骤,要保证血液供应的通畅和足够。

在创口的缝合中,需要采用合适的缝合技术,确保创口的闭合和愈合。

术后护理是双叶皮瓣应用的重要环节。

术后护理主要包括创口护理、局部抗感染和功能锻炼等。

创口护理是术后护理的核心内容,要保持创口的清洁和干燥,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局部抗感染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使用消毒剂和抗生素等药物来进行处理。

功能锻炼是术后恢复的重要手段,通过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

双叶皮瓣的临床应用设计需要医生在术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了解受损组织的情况以及术后的预期效果,并选择合适的皮瓣供应区。

手术操作时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操作技巧,确保手术的成功和安全。

术后护理时需要患者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创口护理和功能锻炼,避免创口感染和功能障碍的发生。

总之,双叶皮瓣的临床应用设计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只有在充分的评估和谨慎的操作下,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进一步的研究,相信双叶皮瓣在临床上的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推广。

皮瓣的临床应用

皮瓣的临床应用


皮瓣转移,逆行转移时,先用血管夹阻断近端 血这,观察皮瓣血运,确认皮瓣血运良好后切 断近端血管蒂,形成远端为蒂的岛状皮瓣。将 皮瓣逆行旋转,经皮下或开放隧道转移,覆盖 手部创面;如顺行转移,将皮瓣切取范围下移, 切断远端血管蒂,皮瓣顺行旋转,覆盖肘部创 面。

皮瓣游离移植,按顺行皮瓣设计切取皮瓣后, 切断皮瓣远端血管蒂。将骨间背侧血管向近侧 解剖,尽量使其达骨间膜上缘穿出处,必要时 切开骨间膜,使骨间背侧血管游离至骨间总动 脉处,以使血管蒂达足够长度。切断近端血管 蒂,移植到受区行血管吻合。 供区创面宽小于 5cm 时可直接缝合;大于 5cm 时用全厚皮片修复,并加压包扎固定。


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在伸肌深浅两层之间下行时,
与骨间背侧神经伴行。该神经是桡神经深支从
旋后肌下缘出现后延续而来,为纯运动纤维, 支配背侧伸肌,分离血管近端时且勿损伤。

若皮瓣用作修复指端创面,可将皮瓣内前臂后 侧皮神经与受区的指背神经或残指的指固有神
经吻合,以恢复皮瓣的感觉功能。
(四)优缺点
优点
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皮瓣

前臂以桡动脉或尺动脉为供血的皮瓣,由于皮 质优良,供皮面积大,血管条件好,切取容易, 成功率高等优点,临床应用多。但由于破坏一 条主要血管,影响手部血液供应;且前臂遗留 瘢痕,影响美观,这些缺点引起人们的重视。 前臂背侧皮瓣是以前臂间背侧动脉为血管蒂, 故不破坏前臂的重要血管,这是其优点,但因 血管较细,临床常行血管蒂的前臂背侧逆行岛 状皮瓣转移术来修复手部创面。
手术步骤 切开皮瓣的胸壁段,并向脐部掀起,距腹 直肌外侧缘1-2cm处能见到粗大的皮穿支 进入上瓣。 解剖腹壁下血管,在脐下沿腹直肌外侧缘 切开前鞘,将腹直肌拉向内侧,在此肌肉 后外缘能见到腹壁下血管入口。仔细检查 此血管粗细、变异等情况,满意后在腹膜 下向下解剖血管至髂外或股血管始点。

中国皮瓣名词解释

中国皮瓣名词解释

中国皮瓣名词解释中国皮瓣是一种外科修复手术技术,用于修复人体组织缺损。

它是在中国外科医生的创新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得名“中国皮瓣”。

一、什么是皮瓣手术?皮瓣手术是一种外科手术技术,通过移植一块含有完整血供的皮肤、脂肪和肌肉组织,用于修复或重建身体上的组织缺损。

它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和外伤后的修复手术中。

二、中国皮瓣的发展历程1. 早期发展阶段中国皮瓣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当时,中国外科医生积极学习国外的皮瓣技术,并在国内实践和改进。

这些医生利用国内资源,研发和改良了皮瓣手术技术,为中国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2. 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外科医生在皮瓣手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们提出了多种新的手术技术和应用方法,如游离皮瓣、轴型皮瓣和延迟设计皮瓣等。

这些技术不仅改善了手术的效果,还降低了手术的难度和并发症的风险。

3.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的皮瓣手术技术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还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和推广。

中国的外科医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国外专家共同研究和应用皮瓣手术技术。

这种学术交流和合作对于中国皮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皮瓣的种类和应用领域中国皮瓣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皮瓣种类和它们的应用领域:1. 游离皮瓣•游离皮瓣是最常见的皮瓣类型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头颈部、四肢和躯干等部位的修复手术中。

•它的特点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适用范围广,但缺点是受供区限制,损伤供区造成供区的缺损。

2. 轴型皮瓣•轴型皮瓣是一种根据皮肤血供血管的走行而划分的皮瓣类型,具有较长的血供范围和较低的供区损伤率。

•它常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等需要较大皮肤覆盖面积的修复手术。

3. 整合皮瓣•整合皮瓣是一种将两个或多个皮瓣组合在一起的皮瓣类型,以满足修复范围较大的组织缺损需求。

•它适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等需要大范围修复的手术。

4. 更多应用领域•中国皮瓣还可根据血供血管的位置和特点进行分类,如动脉型皮瓣和静脉型皮瓣。

筋膜皮瓣临床应用的讨论

筋膜皮瓣临床应用的讨论

段 3例 、 中段 1 、 例 下段 3例 , 踝周及跟部 4例 , 足背 2例 ; 均采用 逆行筋膜蒂 岛状皮瓣 修复 , 中前臂 皮瓣 3例 , 其 股前 外侧 皮瓣 1
例 , 腿 后 外侧 间 隙 皮瓣 1 , 腿后 侧 皮 瓣 7例 , 腿 腓 侧 皮 瓣 大 例 小 小
深筋膜 , 并与腓动脉 的分支吻合构成纵 向血管 网。因此在人体各
部 位 的各 条 皮 动 脉 支 分 布 范 围较 大 , 膜 的血 供 系统 也 不 完 全 一 筋 致 , 为 临床 上 提 供 不 同部 位 形 成 多 种 多 样 的轴 型 筋 膜 皮 瓣 , 其 满
3例 , 小腿胫侧皮瓣 2例 ; 臂皮 瓣面积 最大 为 1 m x9c 最 前 4 c m,
般 不 超 过 5 1为宜 。 :
取面积较大的皮瓣或较长 的筋膜蒂时 , 可按 比例增加筋膜蒂 的宽 度, 切取蒂的宽度与皮瓣的长度比例可达到 1 5 但儿童 、 :, 老年人 作皮瓣移位时 , 长宽 比例 不宜过大 , 以免造 成皮瓣供 血不 足。其
原 因可 能 与 筋 膜 血供 结 构 不 完 善 或 血 管 退 变 有 关 。筋 膜 蒂 携 带 1~ n 的皮 条 , 避 免 蒂 部 受 压 , 其 在 软 组 织 致 密 的部 位 更 2cl 可 尤 起 作 用 。设 计 时 应尽 量 使 旋 转 角度 减 少 , 免 发 生 扭 曲 、 角 或 以 锐
筋 膜 皮 瓣 临 床 应 用 的讨 论
李 军 垦利 县 人 民 医院 骨科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垦利 2 7 0 ) 山 5 50
I 关键词 】 轴型筋膜 ; 临床应 用
利 用 自体 的软组织修 复皮肤 软组织 、 神经血管 、 肌腱 以及 骨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reverse-flow island flap)是一种常用于临床上修复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法。

它是通过转移异位动脉的皮瓣来修复组织缺损,被广泛应用于皮肤、软组织和骨骼的缺损修复中。

本文将通过阐述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探讨其在各种组织缺损修复中的疗效和优势。

首先,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在皮肤缺损修复中表现出出色的效果。

它可以用来修复手指尖、手背、手掌以及手指间的皮肤缺损。

常见的临床实践是将岛状皮瓣植入到缺损区,使其与周围组织血液循环连接。

这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皮瓣移植术中需取自同侧距离远的组织,容易造成供区损伤和功能障碍的问题。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灵活可靠,恢复效果好,因此在手指缺损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次,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常见的实践包括面部、颈部以及四肢等软组织缺损修复。

与传统的组织移植方法相比,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供区损害小。

因为皮瓣的血供来自于指动脉的逆行血流,不需要独立的动脉供血,在供区损伤减轻的同时,也更容易保护术后的功能;二是手术操作简便,不需要移植组织的旋转和移位,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风险;三是血管吻合技术精确度要求较低,使得手术操作更容易掌握,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此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在骨骼缺损修复中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常见的应用场景是手指骨骼缺损修复。

通过使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可以直接连接膓骨动脉与缺损部位的骨骼供血,实现了从骨骼缺损到皮肤缺损的一体化修复。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骨骼缺损修复中血管吻合困难、供区损伤较大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患者多次手术的风险。

最后,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还有一些限制。

首先,逆行岛状皮瓣的设计需要丰富的解剖知识和经验,手术操作难度较高。

其次,使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组织缺损面积有一定的限制,较大的缺损面积可能无法满足血供要求,不太适合使用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