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呕吐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呕吐是指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呕吐。另外,尚有“有声无物谓之干呕,无声无物谓之恶心”之说,临床症状虽有差异,但病理机制与呕吐相同,只是轻重有别而已,故可参照呕吐辨证。呕吐是内科常见的病症,除脾胃肠病证之外,其他急、慢性疾病如肝胆疾病、肾脏疾病,乃至感冒等,均易伴发呕吐症状。

呕吐虽属一个病证,但有时又是人体祛除胃内有害物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胃中有停痰、留饮、食积及误服毒物等,此时不仅不能止呕吐,反而应因势利导,使有害物质通过呕吐排出体外,使邪去而正安。

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并对呕吐的病因论述颇详。如《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阐述了外感六淫皆可引起呕吐。另外,尚指出呕吐与饮食停滞有关,以及对肝、胆、脾在呕吐发生中的作用等都有论述,奠定了本病的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

对呕吐的脉因证治阐发甚详,创立了许多至今行之有效的方剂,如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等,且指出呕吐有时是机体排除胃中有害物质的反应,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日:“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日:“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这类呕吐不可止吐,邪去呕吐自止。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日:“呕吐之病,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唐孙思邈《千金方·呕吐哕逆第五》云:“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临床证明生姜确为止呕佳品,无论寒热均可使用。程钟龄《医学心悟·呕吐》:“若拒格饮食,点滴不入者,必用姜水炒黄连以开之,屡用屡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呕吐》:“治法以泄肝安胃为纲,用药经苦辛为主,以酸佐之。”

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黏膜脱垂症、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幽门梗阻、十二指肠壅积症、不全性及某些慢性肠梗阻、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肾功能不全等,若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引起呕吐的病因主要是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病后等。主要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一)病因

1.外邪犯胃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从口鼻而人,侵人胃腑,引起胃失和降,胃内容物随逆气上出,则发生呕吐。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或肥甘厚味及不洁之物,伤及脾胃,而至食滞不化,胃气不降,上逆而发呕吐。

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引发呕吐;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饮食难化,停于胃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呕吐。

4.病后体虚脾胃素虚,或病后体虚,或劳倦过度,伤及中气,胃虚受纳无权,脾虚不能化生精微,痰饮内生,停积胃中,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发呕吐;或脾阳不振,中焦虚寒,胃失温养,胃气上逆而呕;或热病伤阴,或久呕伤津,以致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胃气上逆,而成呕吐。

若胃有痈脓,或误食有毒食物或药物,以及蛔虫扰胆胃等,皆可引起呕吐。

(二)病机

胃居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外邪、饮食、痰饮、气郁,犯于胃腑,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呕吐。若脾胃虚弱,脾阳不足,则胃失温养;胃阴亏虚,则胃失濡润,均可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呕吐。

1.基本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2.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3.病理性质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类,实证因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致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呕;虚证为脾胃阳虚或胃阴亏损,胃失温养或濡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呕吐。

4.病机转化一是虚实转化,初呕多实,呕吐日久,可损伤胃津,导致胃阴亏损,或因邪干胃腑日久,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脾阳不振,则由实转虚;若脾胃素虚,痰湿内生,或复饮食所伤,形成食滞,因虚致实,可出现虚实夹杂证。二是寒热转化,如脾胃虚弱,痰饮内阻,可蕴而化热,或过用温燥,可形成热证,成为寒热错杂证。

5.预后呕吐的预后,暴病呕吐一般多属邪实,治疗较易,预后良好。但痰饮与肝气犯胃之呕吐,每易复发。久病呕吐,多属正虚,虚证或虚实夹杂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若呕吐不止,饮食难进,后天之本受损,易变生它证,预后不佳。如久病、大病之中,出现呕吐,食不能入,面色咣白,肢厥不回,脉微细欲绝,此为阴损及阳,脾胃之气衰败,真阳欲脱之危证。正如《中藏经·脏腑虚实寒热》云:“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身冷,脉细微,呕而不入食者,死。”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呕吐食物、痰涎或水液诸物等胃内容物,

或干呕无物为主要特征。初起一般呕吐量多,或呕吐频频,吐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物酸臭气味不甚,且常伴有脘腹满闷不舒、厌食、反酸、嘈杂等症。

2.病史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恶心欲吐之感,每因异常气味、饮食、冷热及情志等因素诱发,或因服用化学药物,或误食毒物,或久病不愈等病史引发。

3.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胃镜、腹部B 超、头颅CT、妊娠试验等检查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1.呕吐与反胃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且都有呕吐的症状。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水谷,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终至完谷吐尽始感舒畅。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胃气上逆而致,实者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并无规律,虚者时吐时止,或干呕恶心,但多吐出当日之食。

2.呕吐与噎膈呕吐与噎膈均有呕吐的症状。但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噎膈之病,进食梗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不良。

【辨证论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