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课题:《五人墓碑记》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熟读课文并背诵五六两节;

2.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如:声发易顾加遇明

3.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4.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诵读翻译。

2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如:声发易顾加遇记

文本预习

一、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二、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三、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四、碑记:

碑记,又称碑志,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刻在墓碑上。

碑文和碑记都是为纪念死者、刻在墓碑上的一种文体。碑文刻在墓碑的正面,一般有序文,有铭词。碑记刻在墓碑的背面,多有序而无铭。本文是一篇碑记。它属于古代文体中的杂体,叙述死者生平事迹,抒发作者哀悼之情,表达某种思想和感受,故往往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五、朗读课文。

1.给生字注音

阉旌湮皦缇抶溷傫詈逡冏2.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

皎()_____缴()______檄()______徼()_______缇()_______ 佯()______堤()______徉()________噪()_______

谥()_______燥()______隘()_______躁()_______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1-2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虚词;

2、了解1-2段大意,掌握重点句子翻译。

切块一:自主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诵读第1段。

(二)、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讨论解答。

实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当路)居于要地,比喻执掌政权的人。“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下》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⑴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

⑵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

⑶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路〉后序》

⑷整治,治理。

祠:祠堂。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3、以旌.其所为:表扬。/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虚词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当,适值,正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无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切块二、合作探究,再次阅读第一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明确: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

另外,“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絜领的作用。

切块三、自主学习: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

实词

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

(引)过去的。去.年下扬州。李白《江夏行》

⑵除掉,去掉。除残去.秽。

⑶距,距离。

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

3、慷慨得志

..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官运亨通。

4、况草野

..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5、独五人之曒曒

..:同“皎皎”,光明貌。

虚词

1、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2、而.葬焉:承接连词。

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

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6、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