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讲义血液循环
最新第三章血液循环障碍(2)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第三章血液循环障碍(2)教学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e077db76c66137ee0619e2.png)
第一节 局部充血
➢充血: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多于 正常,称为局部充血(local hyperemia).它是局部小 动脉毛细血管或小静脉扩张.充盈血液的结果.
➢据发生机理不同。
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二)病理变化
V.管受压:血管外肿物.绷带过紧.
局部淤血 肠扭转时相应的局部系膜及肠管
V.管腔阻塞:静脉管炎.静脉内血栓时
心功能不全 左心机能不全→肺淤血
全身性淤血 心力衰竭 右心心力衰竭→肝淤血
肺循环障碍
(二) 病理变化
➢ 眼观:局部肿胀、血中氧下降,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5%以上,故郁血部位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可视粘膜 或皮肤则呈紫蓝色此症状称为紫绀/发绀(cyanosis)
第三章血液循环障碍(2)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全身性——是由于心脏血管系统的疾病或血液本
身状态的改变所造成的波及全身血循障碍
局部性——是指机体的个别器官或局部组织发生
循环障碍的现象。各器官的血循障碍
本章主要论述局部血循障碍。 血液循环得以正常进行的条件:
1. 血循中枢功能正常 2. 心血管系统结构功能正常 3. 血液的正常状态
➢眼观:肝体积增大,重量上升,呈暗紫红色,被膜紧张, 边缘纯圆,切面外翻、流出大量暗红色血液。 ➢镜检:见肝小叶中央部位的窦状隙及中央静脉扩张,其 中充满红细胞。
淤血时间较长,即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 的肝细胞索(即Ⅲ带区域)对损伤的抵搞力最差,氧及营养 缺乏最严重,因此,此区肝细胞易于发生萎缩/坏死消失, 故此区为大量红细胞所充盈,切面外观此处呈暗红色。而 Ⅰ带供血优先、营养较Ⅲ带好,此区肝细胞仅发生脂肪 变性,而眼观切面该处呈黄色。
circulation
![circulation](https://img.taocdn.com/s3/m/30b0c687ec3a87c24028c4c5.png)
血液循环
P波: 代表了左右心房的兴奋过 程的电位变化,即反映的是左 右心房去极化过程。 正常P波历时0.08-0.11秒。
血液循环
QRS坡群: 它所反映的是左右心室 兴奋传播过程的电位变化。
Q波——室间隔去极, R波——左右心室壁去极, S波——心室全部去极完毕。 QRS复合波所占的时间 代表心室肌兴奋传播所需的 时间。
第三章 血液循环 (Circulation)
一、概 述
二、心脏生理
三、血管生理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血液循环
一、概 述:
机体的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构成的封闭的管 道系统,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向循环往复 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
解剖学结构:
高等哺乳动物的心脏 分化为两个心房和两个心 室——两个泵 体循环(大循环) 肺循环(小循环) 淋巴回流
血液循环
2、血
压:
是指血管内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一些常规检查部位的动脉血压。 血压的高低以它高于或低于大气压的数值表示(KPa)。 血液充盈血管——前提 血压成因 外周阻力——充分条件 动脉弹性缓冲——维持
心脏射血——必要条件
血液循环
3、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一般所谓的血压系指 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它的 高低决定了其它部位血管 的血压。 英国生理学家Stephen Hales(1677—1761)是世 界上第一个通过动脉插管 直接测量动脉血压的人。
血液循环
心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复极化2期:平台期
历时:100—150ms
原因:Ca2+缓慢内流与K+ 外流达到平衡,使膜电位长 时间维持在0 mV左右。
第三章血液循环
![第三章血液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441669c308a1284ac85043c0.png)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教材重点提示及目的要求[教材重点提示]一、充血和淤血(一)充血1.概念因动脉血流入增多引起器官和组织的细动脉和毛细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充血。
因发生在动脉,故又称动脉性充血。
2.常见的充血类型(1)生理性充血在生理情况下,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需要而发生的充血。
(2)病理性充血 1)炎症性充血由于致炎因子的刺激,导致轴突反射和炎症介质的作用,引起局部组织的细动脉扩张充血。
2)减压后充血当机体局部器官和组织长期受压后,血管张力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形成局部充血。
(4)侧支性充血指缺血组织周围吻合支动脉开放引起充血。
3.病理变化及后果肉眼:充血的器官和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体积轻度增大。
局部组织色泽鲜红。
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功能活动增强。
镜下: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动脉性充血为暂时性血管反应,一旦原因去除后,即可恢复正常,对机体影响不大。
在少数情况下可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如脑动脉硬化。
(二)淤血1.概念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细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淤积,称淤血。
因其发生在静脉,故又称静脉性充血。
2.原因(1)静脉受压因各种原因压迫静脉,使静脉血管腔狭窄或闭塞,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相应器官或组织发生淤血。
(2)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内血栓形成或栓塞时可阻塞静脉,引起淤血。
(3)心力衰竭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
右心衰竭引起肝、脾、胃肠道等体循环淤血。
3.病理变化和后果肉眼:淤血的器官或组织呈暗红色或紫蓝色,发生在皮肤、粘膜时常呈紫蓝色,故称为紫绀。
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切面湿润多血。
淤血处温度降低。
镜下:淤血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还可伴水肿。
淤血的后果取决于淤血的范围、淤血的部位、淤血的程度、淤血发生的速度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
淤血严重时常会出现以下后果:①淤血性水肿及出血。
②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血液循环PPT课件
![血液循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fd345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6.png)
免疫功能
心脏能够产生一些免疫细 胞和分子,参与免疫应答 和炎症反应,对维护身体 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心脏的功能
泵血功能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运动, 将血液泵入全身血管,维 持血液循环和氧气、营养 物质的输送。
调节血压
心脏通过改变心输出量和 血管阻力来调节血压,保 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免疫功能
心脏能够产生一些免疫细 胞和分子,参与免疫应答 和炎症反应,对维护身体 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血压的调节
血压的调节对于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分配至关重要。通过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机制,可以保持血压的稳定。
血液的分布
血液在血管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根据组织器官的需要, 血液会优先供应给重要器官和组织,以满足其生理需求。
血液的回收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回收血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淋巴管将组织间隙中 的液体回收到血液循环中。
糖尿病
糖尿病可引起血管病变,影响血液循环,增加心 血管疾病的风险。
贫血
贫血可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影响血液循环, 引发缺氧症状。
07 血液循环的疾病与防治
07 血液循环的疾病与防治
高血压与血液循环
1 2
高血压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内压力增加,使血管壁变硬、 变厚,进而影响血液循环。
高血压对心脏的影响
01
02
03
心脏
负责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 通过收缩和舒张运动将血 液泵出。
血管
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组成,负责输送血液到全 身各组织。
血液
含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 小板等成分,负责运输营 养物质、氧气和激素等。
组成部分
01
02
03
心脏
病理学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ppt课件
![病理学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d9696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e.png)
后果
淤血性水肿 淤血性出血—含铁血黄素细胞
(hemosiderin)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 淤血性硬化,间质细胞增生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机械
屏 屏障 障 功 能 电荷
屏障
胶原纤 维暴露
激活 因子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皮组织因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子释放
静脉性充血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 阻使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 发生的充血。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静脉性充血
原因:局部性——静脉受压 静脉腔阻塞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充血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 被动性充血 淤血(congestion)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第三章 鱼类生理学血液循环
![第三章 鱼类生理学血液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c68420b8804d2b160a4ec091.png)
圆锥(bulbus conus)。
图4-2 鳟鱼和鲨鱼的心脏 构造
• 静脉窦为一肌肉层很薄的囊,收集所有回流心脏静脉血。静脉窦虽是 心脏的一部分,但它与各大静脉同源。
• 心房壁较静脉窦稍厚。可分为内膜层、心肌层和外膜三层。 • 心室的体积一般小于心房,心室壁坚厚,是循环原动力所在部位,收
缩时将血液压送出心脏。心室壁的结构与心房大致相似,但心肌较心 房稠密得多。 • 动脉球只为硬骨鱼类所特有。它不属于心脏本部,是腹大动脉血管基 部扩大而成。动脉球本身不具有收缩性,构成动脉球的肌肉为平滑肌 而非心肌。 • 动脉圆锥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能随心室的节律而自动收缩,属于心脏 的组成部分。硬骨鱼类的动脉圆锥退化。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前负荷静脉回流量后负荷大动脉血压神经因素体液因素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小动脉管径血液粘滞度红细胞数目血浆成分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贮器的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二动脉脉搏pulse一微循环的组成二微循环的通路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直捷通路thoroughfarechannel2
外周阻力
小动脉管径 血液粘滞度
红细胞数目 血浆成分
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贮器的作用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二)动脉脉搏(pulse)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一)微循环的组成 (二)微循环的通路
1. 直捷通路 (thoroughfare channel) 2.营养通路 (nutrition channel) 3.动-静脉短路 (arteriovenous shunt)
心动周期中压力 、容积等变化
1=主A内压 2=左心室内压 3=左心房内压 4=心音 5=心室容积 ⑦=心房收缩期 ①=等容收缩期 ②=快速射血期 ③=缓慢射血期 ④=等容舒张期 ⑤=快速充盈期 ⑥=减慢充盈期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三章血液循环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三章血液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1d51b81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3.png)
【考纲要求】 1.⼼脏的泵⾎功能:①⼼动周期的概念;⼼脏泵⾎的过程和机制;②⼼脏泵⾎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分数、⼼指数、⼼脏作功量;③⼼脏泵⾎功能的调节: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和⼼率对⼼泵功能的影响。
2.⼼肌的⽣物电现象和电⽣理特性:①⼯作细胞和⾃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②⼼肌的兴奋性、⾃动节律性和传导性;③正常⼼电图的波形及⽣理意义。
3.⾎管⽣理:①动脉⾎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②中⼼静脉压、静脉回⼼⾎量及其影响因素;③微循环的组成及作⽤;④组织液的⽣成及其影响因素。
4.⼼⾎管活动的调节:①神经调节:⼼交感神经、⼼迷⾛神经、交感缩⾎管神经纤维;②⼼⾎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感受性反射;③体液调节:肾素-⾎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5.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流特点和⾎流量的调节。
【考点纵览】 1.⼼脏每舒缩⼀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动周期,持续的时间与⼼率有关。
⼼率增快,⼼动周期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但舒张期的缩短更明显。
2.⼼脏泵⾎的过程分三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期、减慢射⾎期。
等容收缩期室内压⾼于房内压,但低于动脉压,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室的容积不变,压⼒增⾼。
快速射⾎期⼼室内的压⼒⾼于动脉压,动脉瓣开放,⾎液快速由⼼室流向动脉,⼼室容积缩⼩,此期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室内压⼒达峰值。
减慢射⾎期⼼室内的压⼒略低于动脉压,由于惯性⾎液继续流⼊动脉,但速度减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射⾎期。
3.⼼室的充盈过程分四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低于动脉压,但⾼于房内压,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室内的容积不变,压⼒降低。
快速充盈期⼼室内的压⼒低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液快速由⼼房流⼈⼼室,⼼室容积增⼤。
减慢充盈期房室压⼒差减⼩,⾎流速度变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充盈期。
病理学课件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课件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0a20e1d327d3240c8547ef0e.png)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主要内容概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包括充血和缺血;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③血管内成分外溢,包括出血、水肿和积液。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疾病重要的基本病理改变。
第一节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淤血)两类。
一、动脉性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arte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原因:凡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血。
充血的类型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的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
炎症性充血:炎症反应的初始,由于致炎因子的刺激所导致的轴索反射和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局部组织的细动脉扩张时的充血。
减压后充血:局部器官和组织长期受压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乃发生反射性扩张,发生局部充血。
表现及后果动脉性充血的器官和组织内血量增多,体积可轻度增大。
充血如发生于体表,可见局部组织的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动脉性充血是暂时性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局部血量迅即恢复正常,不遗留不良后果,对机体无重要影响。
炎症反应的动脉性充血,是一系列血管反应的初始, 它参与炎症血管现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静脉性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
静脉性充血远较动脉性充血多见,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病理意义。
它可发生于局部,也可发生于全身。
淤血的原因1.静脉受压静脉受压使其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可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发生静脉性充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
在受刺激时,先在膜上产生电兴奋,然后通过兴奋-收 缩耦联使心肌纤维缩短。
心肌细胞的收缩性有以下特点: (1)对细胞外液中Ca2+浓度的依赖性 (2)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 (3)不发生强直收缩 (4)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不对称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 0、1、2、3、4五个时相
血液循环
心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0期去极化的形成: 历时:1—2ms 原因:Na+内流使心肌细
胞膜在短时间内去极化和反 极化。 复极化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形成锋电位,历时10ms 原因:Na+通道失活后, K+快速外流,使膜电位下降。
血液循环
心率(heart rate)——为心搏频率的简称,以每
分钟心搏次数(次/min)为单位。 心率可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和生理状况的
不同而有差异。总的来说,代谢越旺盛,心率越快; 代谢越低,心率越慢。
经过充分训练的动物心率较慢。
血液循环
1、心房收缩 2、心室收缩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3、心室舒张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传导形式:局部电流+闰盘(缝隙连接) ——心肌细胞形成功能上的合胞体,保证左、
右心房或心室能够同步兴奋和收缩。
血液循环
房-室延搁: 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交界
区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比较缓慢,使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 时间才向心室传播。
生理意义: 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而不致于
抢先占领(capture)和超速驱动抑制(overdrive suppression)
血液循环
心肌细胞同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细胞一样具有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 -90~0~+30~-60mV 特点: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250~300ms 骨骼肌仅1~3ms
血液循环
心肌细胞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能够沿着 细胞膜传播的特性——传导性。
此处加标题
第三章血液循环
眼镜小生制作
血液循环
一、概 述:
机体的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构成的封闭的管 道系统,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向循环往复 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
解剖学结构:
高等哺乳动物的心脏 分化为两个心房和两个心 室——两个泵
体循环(大循环) 肺循环(小循环) 淋巴回流
血液循环
心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复极化2期:平台期
历时:100—150ms 原因:Ca2+缓慢内流与K+ 外流达到平衡,使膜电位长 时间维持在0 mV左右。
复极化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
历时:100ms—150ms 原因:Ca2+通道失活,Ca2+内 流停止,K+快速外流形成。
血液循环
心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复极化4期:恢复期 原因:3期后,K+外流
停止,膜上K+—Na+— ATP泵活动,将Na+、 Ca2+泵出,泵入K+,使 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及 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 水平。
血液循环
窦房节P细胞电位特点:
动作电位只有0、3、4 三个时期;
Ca2+ Ca2+
0期是由于Ca2+通道被激 活, Ca2+内流而启动;
血液循环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或额外收缩: 在心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次节律兴奋传来之前,给
予心肌一次额外的刺激,则可引发心肌一次提前的收缩。
代偿性间歇(compensatory pause)——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 常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一侧心室在每次收缩时 射入动脉的血量叫每搏输出量。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 末期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 脉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平时所指的心输出量, 都是指每分输出量。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功能: 完成体内物质运输(代谢原料、产物) 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组织液) 参与机体的体液调节
血液循环
心脏壁
心内膜 心肌 心外膜
普通心肌细胞 ——工作细胞
特殊心肌细胞 ——自律细胞
血液循环
二、心脏生理: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心动周期和心脏射血 心电图
血液循环
高等动物心脏内的自律性组织的节律性高低不一。 窦房结P细胞>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等 (蛙类为静脉窦)
血液循环
窦性节律(窦性心律sinus rhythm) 正常心搏节律即由自律性最高处——窦房结发出 冲动引起,故称窦性节律。并称窦房结为心搏起 源或心搏起步点(pacemaker)。
异位节律(异位心律ectopic rhythm) 由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取代窦房结而主宰心搏节律。
4期少量Ca2+内流引起自动去极化,爆发下一次动作 电位,周而复始。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心肌的生理特性:
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 兴奋性(Excitability) 传导性(Conductivity) 收缩性(Contractility)
血液循环
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产生 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叫做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自律组织或自律细胞——具有自律性的组织或细胞。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形 成原理,基本上与神经细胞 和骨骼肌细胞相似,也是由 细胞内钾离子向细胞膜外流 动所产生的钾离子的跨膜平 衡电位。心肌细胞的静息电 位为-90mV。
静息电胞和骨骼肌细胞不同:
复极化过程复杂 特点 持续时间长(300-400ms)
血液循环
心动周期和心脏射血:
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 ) 心率(Heart rate) 心脏泵血压力容积变化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心音(Heart sound)
血液循环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 心房收缩0.1s 心房舒张0.7s 心室收缩0.3s 心室舒张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