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主要理论
跨文化交际主要理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跨文化交际理论。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主要的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是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观念,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他人。
文化相对论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文化适应理论文化适应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体或群体会经历一个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学习新文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以适应新环境,以及与当地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文化适应理论强调了适应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适应策略,如观察、模仿和学习当地文化,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沟通风格理论沟通风格理论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沟通方式的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沟通中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非语言符号和沟通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倾向于直接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
了解不同文化的沟通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避免误解和冲突。
四、文化智力理论文化智力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成功取决于个体的文化智力水平。
文化智力是指个体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理解,以及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效沟通和适应的能力。
文化智力包括认知智力、情感智力和行为智力三个方面。
通过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文化智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
五、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摩擦。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价值观、信仰、行为习惯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误解、偏见和冲突。
文化冲突理论提出了冲突解决策略,如建立共同目标、寻求共识、尊重差异和建立信任等,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和谐与成功。
跨文化交际理论
• 提高理解能力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 提高理解能力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能力
• 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 培养跨文化思维和跨文化视野 •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心态
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策略与技巧
沟通策略与技巧包括明确沟通目的、选择合适的沟 通方式、调整沟通速度等
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沟通技巧
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沟通技巧
• 避免使用难以理解的俚语和习语 • 注意语言表达的礼貌和尊重 •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心态
有效沟通技巧包括清晰表达、倾听、反馈、调整沟通方式等
• 有效沟通技巧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沟通效率 • 有效沟通技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能力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双方在价值观、 信仰、习俗等方面产生的冲突
• 文化冲突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和关系紧 张 • 文化冲突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
• 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 • 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 寻求文化共识和建立和谐的跨文化关 系
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沟通策略与技巧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 际的沟通效率 • 沟通策略与技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 误解和冲突
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策略与技巧
• 根据文化背景和交际对象选择合适的 沟通方式 • 注意语言表达的礼貌和尊重 •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心态
05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前景
跨文化交际理论将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
非语言因素在 跨文化交际中
的影响
02
• 非语言因素差异导致误解和 冲突 • 非语言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 的适应与学习
六人交际理论
六人交际理论
曾有一个实验,一个股票专家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封有关股票信息的电子邮件发送给一个陌生人,并要求这个陌生人把这封电子邮件转发给一个热爱炒股的人,当这封邮件第六次转发的时候,竟然转发回了股票专家手中,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从发出到收回平均经过6次转发,所以得出了一个初步结论。
六人定律是指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带,基本确定在六个人左右。
两个陌生人之间,可以通过六个人来建立联系,此为六人定律,也称作六人法则。
交际翻译理论
交际翻译理论交际翻译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是翻译学的重要理论分支之一,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美国。
其主要研究内容是翻译和口译过程中的交际行为和交流效果,旨在探讨如何在不同语境下进行有效的语言传递和沟通。
交际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和口译中,语言只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而真正的核心在于传递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因此,翻译者和口译员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实现准确、流利、传神地传递信息上。
为此,交际翻译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原则和方法。
首先,交际翻译理论强调语言的动态性。
翻译和口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个活动的过程。
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翻译者和口译员需要根据不同语境和读者的需求进行语言重组和调整,以确保信息的精确传达。
其次,交际翻译理论提倡语言的等效性。
据此理论,翻译和口译的目标是使译文在传达信息的同时,尽量能够与原文产生相似的效果和反应。
为此,翻译者和口译员需要注重文化差异的处理,适当运用各种翻译和口译技巧,以确保传达出准确、流畅、自然的信息。
此外,交际翻译理论还强调翻译和口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交际的目的和效果。
在进行翻译和口译过程中,翻译者和口译员需要根据原文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语言选择和调整,以确保译文与读者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最后,交际翻译理论还提出了合作原则和信息理论。
根据合作原则,翻译者和口译员在翻译和口译过程中需要与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之间进行积极的合作,以达到信息传递的最大效果。
根据信息理论,翻译者和口译员需要通过精细化的语言表达和组织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噪声和失真。
总而言之,交际翻译理论是翻译学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对翻译和口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理解和运用交际翻译理论,翻译和口译人员可以提高其翻译和口译的质量和效果,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交际理论ppt课件
• 1、 Hy1972)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四个社会文化因素:
(1)可能性程度(degree of possibility)。某一语言系统中
可能存在的东西。如语音、语法、句法、词汇、语义、
语用等方面的知识。
(2)可行性程度(degree of feasibility)。语言使用者个人
交际能力理论
1
交际能力理 论
交际能力理论首先是由海姆斯(Hymes)于1972年提 出,它将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能力范围扩大至 四个方面: 判断某一语言形式是否正确; 判断某一语言形式在特定的场合中是否得体; 判断某一语言形式是否实际可行; 判断某一语言形式是否在实际中使用。 这四个方面能力的组合就构成了交际能力。
音、句法等方面),主要涉及正确理解和表达话语的字面 意义的知识,也就是遣词造句的能力。 (2)社会语言能力。指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适当理解和 表达话语的能力。语境因素包括话题(topic)、交际双方 的社会地位和交际目的。话语应该在语义和形式两方面 都是适当的。
5
(3)语篇能力。指把语法形式和意义融合在一起,用口头或 书面形式连贯地表达不同种类语篇的能力。语篇的完整 统一通过语言形式的衔接和语义的连贯来实现。语篇能 力也就是超句平面上组织语段的能力。
巴克曼的交际语言能力学说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 关于语言能力学说中最全面、最完整的学说。
7
Bachman借鉴和发展了Halliday (1976)、 Hymes(1972)等人的研究成果,首先他把交际能力改 称为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提出了自己 的语言能力观:
(1)语言能力应包括语法规则知识和如何使用语言达到特 定交际目的的知识。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会参考和考虑的六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
一、文本结构理论文本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是通过特定的结构来表达的,而翻译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文的结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同的意义。
英国文学家普鲁士(R.C.Powell)曾提出“文本的结构是它的意义”,他认为文本的内容是结构决定的,翻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
二、意义理论意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是意义,即原文和译文应该拥有相同的意义。
文学翻译者应该在意义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而技术翻译者则要注重意义上的准确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原文的意义,要把原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认为,文本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在文本的功能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文本的功能,并尽量保持译文的功能和原文的功能相同,即保证译文能够发挥出原文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四、交际理论交际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文应当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要尽量使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多元翻译理论多元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尽量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六、双系翻译理论双系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既要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又要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接受的作品。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内容,还要考虑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接近原文。
总而言之,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它们都是翻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翻译者应当熟知这些理论,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交际意愿相关理论
交际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一、溯源由McCroskey和Baer(1985)提出来的,原始目的是原本是为了解释母语交际中人与人之间有规律的语言行为差异。
二、领域的扩展1.第二语言视角的萌芽:McCroskey和Richmond(1990)发现,二语交际时,个体交际意愿与自我觉察的二语能力(self-perceived L2 competence)的相关程度特别高,而在母语交际中,与交际意愿紧密相关的是自我觉察的交际能力。
2. 第二语言视角下的深入研究:(1)缘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
研究者们注意到二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有些具备较高二语水平(proficiency)的学习者很少主动使用其二语与他人交流;而一些二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却在二语交际中表现得更为积极。
(2)理论模型:①MacIntyre和Charos(1996)发展了一种二语交际意愿模式,这个模式表明情感因素如态度、动机、自我评价能力与焦虑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交际意愿的影响。
交际意愿是通过动机和自我评价能力影响二语交际的,焦虑和整合性间接影响交际意愿。
焦虑通过自我评价交际能力影响交际意愿,整合性通过动机影响交际意愿。
自我评价能力对二语交际频率起直接作用。
这是第一个二语交际意愿模式。
实证研究证明有较强语言学习动机的学生使用二语更频繁,而有较强交际意愿的学生使用二语更频繁。
焦虑和自我评价能力会影响交际意愿,焦虑会对自我评价能力起作用。
②MacIntyre等人(1998)拟构了一个二语交际意愿的模式,该模式认为,学习者的二语交际意愿并非是其母语交际意愿的简单迁移。
相反,母语和二语交际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相对于母语而言,二语使用中影响交际意愿的有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MacIntyre等人的二语交际意愿模式。
金字塔的分层表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紧密程度。
位于上面的变量受到其下所有层次变量的影响;而影响每一层变量的直接因素是其下一层的变量。
游戏元交际理论
游戏元交际理论游戏元交际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休·戴卢曼(Hugh Dalympl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它是基于交际学和游戏理论的一种分析方法,用于研究人际交往中的言语行为。
游戏元交际理论认为,人际交往可以视为一种“游戏”,参与者在交往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互动和反应来获取信息、满足需求、建立关系等。
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言语行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方式,还能反映出参与者之间的态度、意图和关系。
根据游戏元交际理论,人际交往中的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情感表达层、信息交流层和意图表达层。
情感表达层是指人们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情绪。
例如,一个人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声音的高低和语言的选择来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这些情感的表达在交往中起到了激发对方情感和引起共鸣的作用。
信息交流层是指人们通过言语传递和获取信息,以满足自己对外界的认知需求。
在信息交流中,参与者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如言辞恰当、逻辑清晰、真实可信等。
通过信息的交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想法,进而加深彼此的认识和理解。
意图表达层是指人们通过言语传递自己的意图和期望。
在交往中,人们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
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意图,可以使对方更好地理解和响应,从而达到双方共同的目标。
在游戏元交际理论中,言语行为的选择和运用是非常关键的。
不同的语言选择和使用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交互效果。
因此,人们在进行交往时,需要考虑自己的角色和身份,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并根据对方的反应和情境的变化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游戏元交际理论提供了一种分析人际交往中的言语行为的视角,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交际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深入研究言语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交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在游戏元交际理论中,言语行为不仅仅是交流信息的工具,它还反映着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地位和关系。
言语行为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影响着交际双方的情感态度和互动结果。
交际理论
音、句法等方面),主要涉及正确理解和表达话语的字面
意义的知识,也就是遣词造句的能力。
(2)社会语言能力。指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适当理解和
表达话语的能力。语境因素包括话题(topic)、交际双方
的社会地位和交际目的。话语应该在语义和形式两方面
都是适当的。
A
5
(3)语篇能力。指把语法形式和意义融合在一起,用口头或 书面形式连贯地表达不同种类语篇的能力。语篇的完整 统一通过语言形式的衔接和语义的连贯来实现。语篇能 力也就是超句平面上组织语段的能力。
交际能力理论
A
1
交际能力理 论
交际能力理论首先是由海姆斯(Hymes)于1972年提 出,它将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能力范围扩大至 四个方面: 判断某一语言形式是否正确; 判断某一语言形式在特定的场合中是否得体; 判断某一语言形式是否实际可行; 判断某一语言形式是否在实际中使用。 这四个方面能力的组合就构成了交际能力。
A
2
• 1、 Hymes的语言交际能力学说
Hymes(1972)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四个社会文化因素:
(1)可能性程度(degree of possibility)。某一语言系统中
可能存在的东西。如语音、语法、句法、词汇、语义、
语用等方面的知识。
(2)可行性程度(degree of feasibility)。语言使用者个人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研究和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概述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学的知识。
概念解析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涉及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其中,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行为模式;交际则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信号进行沟通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则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过程。
理论体系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差异理论:该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许多误解和冲突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因此,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2、文化冲突理论:该理论不同文化之间由于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冲突。
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在于寻找共性和建立共识,以实现跨文化和谐。
3、交际能力理论:该理论强调跨文化交际者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
提高交际能力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研究方法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定量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定性分析的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意义和解释;定量分析则更注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实证研究通过调查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情况来验证理论假设;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探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现状分析当前跨文化交际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部分研究者过于理论构建,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另外,跨文化交际学在非英语国家的普及度和重视度还有待提高。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学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例如,在企业管理、国际关系、教育等领域,跨文化交际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于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交际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交际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交际理论是研究人际交往和沟通的理论,它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起着重要的应用作用。
交际理论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在商务沟通中增加效果和准确性,提升专业水平。
首先,交际理论强调了语言的作用和功能。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语言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还承载着更多的意义和目的。
翻译者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标受众,选择恰当的语言风格和策略。
比如,在商务谈判中,翻译者可以运用正式的措辞和礼貌用语,以增加自己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另外,交际理论提供了针对不同沟通情境的解决方案。
商务英语翻译常常涉及到面对面的交流,电话会议或者电子邮件等书面沟通方式。
对于每一种沟通形式,翻译者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际策略。
比如,在电话会议中,翻译者可以运用速记技巧和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和及时反应。
此外,交际理论也关注语言交际中的误解和障碍。
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误解和障碍是常见的问题。
交际理论提供了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翻译者可以通过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意图,适当调整表达方式和用词,以减少误解并促进有效交流。
最后,交际理论还强调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非语言元素如姿态、面部表情、声调和肢体语言等同样具有重要的沟通意义。
翻译者可以运用交际理论的知识,注意观察和解读这些非语言信号,以更全面地理解和传达信息。
总之,交际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通过了解和运用交际理论,翻译者可以提高沟通的效果和准确性,增强专业能力,在商务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交际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下面将从信息传达、文化适应、跨文化沟通、语用学等几个方面详细探讨其应用。
首先,交际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信息传达。
商务沟通的目的是准确传达信息,并确保双方理解正确。
交际理论通过研究言语交际、信息传递和理解等方面,为翻译者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
专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专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前言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挑战,学者们不断研究并提出了专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对其主要观点进行阐述。
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由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该理论主要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的比较,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六个维度,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以及放纵与禁制。
其中,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权力分配程度;不确定性规避反映了社会对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衡量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体现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揭示了不同文化对未来与现在的关注;而放纵与禁制则描述了社会对自发性的态度。
通过了解不同国家在这六个维度上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例如,当我们与一个来自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我们需要注意避免使用直接的语言和姿势,以避免冒犯对方。
二、融入理论融入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德尔·赫斯特和让·吉尔·马尔蒙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地融入对方文化,以达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融入理论主张,人们可以通过扮演类似对方的角色,学习和模仿对方的行为方式、礼仪规范、语言等,以增加在跨文化环境中适应性和理解力。
同时,融入理论也提倡拓展自己的认知视野,接纳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减少误解和冲突。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布鲁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学习来形成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经验,对对方的言行进行认知和解读。
跨文化交际理论范文
跨文化交际理论范文1.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常常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行为模式的差异。
这种冲突可能导致误解、偏见和文化隔阂。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减轻冲突并促进和谐的交流。
2.文化意识与文化敏感度文化意识是指人们对不同文化存在的意识和认知。
文化敏感度是指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和理解能力。
培养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度对于构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和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3.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由荷兰研究学者霍夫斯德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文化可以通过不同的维度来衡量和比较。
例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权力平等、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等。
了解不同文化的维度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行为。
4.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语言有时会产生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困难。
不同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义差异可能导致信息传达的不准确。
非语言交际方式如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也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和运用有效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5.文化适应与文化熟悉度文化适应是指个人在跨文化环境中适应并融入本地文化的能力。
文化熟悉度是指个人对于不同文化的了解程度。
文化适应和文化熟悉度的提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社会习俗。
6.跨文化沟通的策略与技巧跨文化沟通的策略与技巧是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有效地传达和理解信息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倾听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适应性的沟通方式、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差异等。
通过运用这些策略和技巧,人们可以更好地建立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关系。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理论提供了一系列的概念和研究成果,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问题。
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促进跨文化协调与合作。
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理论
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理论(Low-Context and 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个体主义一集体主义为理解圈子内外的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框架。
一般说来,在个体主义的文化中,低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高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
美国的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 提出了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的概念。
这一对概念的提出,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与交际环境关系的研究颇有启迪,它拓宽了人们在这一方面研究的视野。
3.3.1 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特点根据Hall 的观点,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在交际时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者蕴含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
交际中的大部分信息都是由身体语言、环境语言,或该人的内在素质来传递,相对地讲,明显的语言代码则负载较少的信息量。
这也意味着,在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对微妙的环境提示较为敏感。
低语境交际则刚好相反,绝大部分的信息由明确编码的语言来完成,只有少量的信息蕴含在隐性的环境中。
这意味着,在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们习惯侧重用语言本身的力量来进行交际。
Hall指出:“在高语境系统中长大的人比在低语境系统中长大的人怀有更多的期望。
当谈论他们心中的苦恼与忧虑时,来自高语境的人会期望对方明白是什么在困扰着他/她,但又不想做具体的说明。
结果是他/她会在交谈中环顾左右而言它,除了关键的一点什么都谈了。
而领会这最关键的主旨则是对方的任务。
”(Hall,1976:98)当然,这样的比较是相对的比较,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存在于一切文化当中,当然只有一种交际(或低语境或高语境交际)是在一种文化中占主导。
不言而喻,不同文化中的交际,对交际环境的依赖程度可能相差无几,也可能有天壤之别。
譬如,东方和西方在这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悬殊的。
东方文化属于集体主义文化,高语境文化,其交际风格委婉、追求和谐;西方文化属于个体主义文化,低语境文化,其交际风格直接又明确。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理论提出了区分文化差异的方法和维度,对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特定群体的文化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六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
Kluckhohn &StrodtbeckKluckhohn ,哈佛大学的教授,参与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战争情报处组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民心与士气。
对日本民族心理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分析、对美国德克萨斯州不同文化与种族的社区共存的大规模研究成果:《价值取向的变奏》——六大价值取向理论1、对人性的看法。
美国认为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又可能改变;美国强调制度,尽可能考虑人性恶带来的坏行为。
很难改变。
“三岁看、老”中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制度比较稀松。
2、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
中国人讲求风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美国人更强调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主导环境。
东南亚海啸事件:美国人认为是人类预测不准备;中国及亚洲国家认为是人破坏自然带来的灾难。
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
中国:集体主义西方:个体主义4、人的活动导向美国“强调行动的社会,人必须不断的做事,不断的处于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
不仅要动,还要快。
快餐文化,亚洲社会。
静态取向,安然耐心被视为美德,强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强调无为而治。
当美国人发现问题总是倾向于立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实施;而东方人有时会选择静观,什么也不做,让时间与外界环境自然成熟,再抓时机去把问题解决掉。
5、人的空间观念中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公共的东西,没有太多隐私而言;美国人、德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个人的私密之处,他人不能轻易走进。
6、人的时间观念一是关于时间的导向,即一个民族和国家注重过去、现在和还是未来。
一是针对时间的利用。
即时间是线性的,应在一个时间里做一件事;还是时间是非线性的,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做很多事。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课件
在中国,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代 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 影响也最大。他主要的理论贡献 “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 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 以增进 人类之间的相互语言交流和了解”。
在这本著作中, 他立足于社会符 号学的翻译理论, 强调与译文有关的 一切都具有意义。他认为形式具有 意义;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 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用“功 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 法, 使含义更加清楚;同时又将意义 重新细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 词汇意义, 各类意义又各分为指称意 义与联想意义两个层次。还阐述了 意义与大脑、意义与心理的关系, 提 出了意义产生过程中的“同构” (Isomorph)概念。
3.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 式
奈达提出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 于书面形式, 主要受到翻译《圣经》 的目的与经验的影响。为了译文听 众更好的了解文章内容, 奈达认为译 者要尽量避免使用含义模糊的词、 发音容易引起误解的词、书面形式 并不一定粗俗但发音粗俗的词以及 双关语等等, 以使译文简明易懂。译 文如果能听懂, 那么就肯定能看懂, 这就是在翻译时优先考虑口头形式 的一个最大的好处。
需要说明的是,奈达翻译定义 中的“信息”一词应该包括原语传 达的各种信息: 语义的、文体的、文 学形象上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方 面的等等,也包括作品本身成功的 或不成功的信息。同时,这一定义 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
1)传达信息;
2)传达作品的精神和风格;
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 语规范和惯例;
这一阶段的主要论著有《论翻译的社
会语言学理论》、《修辞学与文化》、 《符号、意义和翻译》、《译意》以及与 他人合著的《跨文化表达意义》、《文体 与话语》、《论翻译》、《从一种语言到 另一种语言》。其中, 1986年出版的新作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集中反映了 他的最新理论成果, 对以前的观点有所改 变和发展。
06第一节交际与交际理论
第一节交际与交际理论一交际的定义、功能与分类1.交际的定义“交际”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万章》。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宋《朱熹注》对交际的解释是:“际,接也。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交际有两个方面:一方为交,一方为接。
古代的交际主要是“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
”这当然在当时不是平民百姓所言为,人们对其并没有多大好感,因此,交际一词不大为人们所乐用。
现代汉语对“交际”的释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人际往来。
”人际交往是社会现象,是人的社会联系,受到社会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制约。
所以人际交往其实质就是社会交往或社交。
随着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和往来与日俱增,从而出现了国际之间的交际,称为“跨文化交际”——intercu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交际一词的英语是communication,这个词源于拉丁文communis,意思是“共享”、“共有”。
动词是com-municate,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
1987年的 Longman Dictionaryof Contemporary English对communicate的释义有: a) to make( opinions,feelings and information, etc.) known and under-stood by others,e. g. by speech,writing or body movements. b)to share or exchange opinions,feelings,information。
上面释义a)是及物动词,可译为“传播”、“传递”、“沟通”、“交流”;释义 b)是不及物动词,主语应是人,应译为“交际”、“交流”。
7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的双语词典几乎找不到“交际”的汉译,多为“传播、通讯、沟通”。
心理学中的人际沟通理论研究
心理学中的人际沟通理论研究人际沟通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与他人的相处、交流和理解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沟通。
心理学家们通过对人际沟通的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来解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人际沟通理论,包括交际适应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互惠理论,帮助读者了解人际沟通的本质和背后的心理机制。
一、交际适应理论交际适应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里·潘恩提出的,该理论主要强调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努力去适应对方,以保持和谐的关系。
根据潘恩的理论,人们在交际中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语言,以适应对方的需求和期望。
这种适应行为有助于增进双方的关系,促进有效的沟通。
交际适应理论还提到了交际亲和度的概念,即人们对交际对象的喜好程度。
如果双方的交际亲和度较高,他们会更愿意相互适应,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另外,交际适应理论还强调了人际差异对交际适应的影响。
不同个体在交际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偏好,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他人。
二、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主要研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信息和进行认知评估的。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人们在交际中会收集大量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解读,从而形成对他人的认知印象。
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归因,即人们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解释。
在交际中,人们倾向于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语言和环境来判断他们的动机和意图。
这种归因过程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印象和交际策略的选择。
社会认知理论还强调了心理理论,即人们尝试理解他人的内心状态和想法。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人们试图推断他们的情感、意图和态度,以便更好地与他们进行交流。
这种心理理论的形成是人际沟通中重要的认知过程。
三、互惠理论互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沃尔德提出的,该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交际中如何通过互惠行为来维持关系和增进合作。
互惠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以同等的方式回应他人的行为,以维持交际关系的平衡。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交际理论派(Communicative Theory)是翻译的语言学派中的重要派别之一,它是由丹麦语言学家路迪·杨森(Louis Hjelmslev)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交际理论派的基本观点是,语言是一种交际系统,交际是语言的基本动力和功能,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其目的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交际理论的核心概念交际理论派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核心概念:交际交际是指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语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理解的活动。
交际的目的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同时还包括交际双方的互动和合作。
文化文化是指社会群体共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翻译过程中,交际双方的文化会对翻译产生重要影响,翻译者需要了解并考虑文化差异。
上下位关系交际理论派认为,语言中的词汇和结构之间存在上下位关系。
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中的上下位关系,以保持信息的连贯与准确。
动态对等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是交际理论派提出的一种翻译方法。
它强调翻译应该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表面上的语言转换。
翻译的交际理论派的方法和策略在翻译的交际理论派中,有一些重要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目的导向翻译交际理论派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目的导向,根据目标读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上下位关系的处理在交际理论派中,翻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中的上下位关系,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需要翻译者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对原文的深入理解。
文化因素的考虑文化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交际理论派强调翻译者需要了解并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歧义。
动态对等的运用在交际理论派中,动态对等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它强调翻译应该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字面上的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ymes(1972)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四个社会文化因素: (1)可能性程度(degree of possibility)。某一语言系统中 可能存在的东西。如语音、语法、句法、词汇、语义、 语用等方面的知识。 (2)可行性程度(degree of feasibility)。语言使用者个人 心理方面的语言容量,如个人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 (3)合适性程度(degree of appropriateness)。在交际中言 语行为的表达是否得体,如对交际背景、目的、常规、 参加者等因素的合理考虑。 (4)出现性程度(degree of performance)。言语行为能否发 生。
巴克曼认为语言能力应由两大子能力组成: (1)语言的组织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包括语法能力 (词汇、语法、句法、语音)和语篇能力(衔接、 修辞); (2)语用能力,语用能力包括言外能力(表意功能、 操作控制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和社会 语言能力(对语言变体的敏感性、对语域的敏 感性、对地道语言的敏感性、对文化所指和修 辞语的敏感性)。
• 2、 Canale和Swain的交际能力理论
卡纳尔和斯温(Canale and Swain)的交际能力学说充实 并丰富了Hymes的交际能力学说。在20世纪80年代,该模式 在应用语言学界影响广泛。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 的知识和技能: (1)语法能力。指语言本身的知识(包括词汇、构词规则、语 音、句法等方面),主要涉及正确理解和表达话语的字面 意义的知识,也就是遣词造句的能力。 (2)社会语言能力。指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适当理解和 表达话语的能力。语境因素包括话题(topic)、交际双方 的社会地位和交际目的。话语应该在语义和形式两方面 都是适当的。
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式比旧模式确实 有了质的改进,与Canale模式相比,该模式突出了 语用能力和语言的功能,突出了理解话语的交际意 图。另外,该模式把Canale的策略能力从交际能力 整体框架中独立出来,认为他起着一种“执行” (executive)最后决定的功能。对近十年来的外语 教学和测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如何正确理解交际语言能力的各个方面, 尤其是如何理解其中的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还有 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3)语篇能力。指把语法形式和意义融合在一起,用口头或 书面形式连贯地表达不同种类语篇的能力。语篇的完整 统一通过语言形式的衔接和语义的连贯来实现。语篇能 力也就是超句平面上组织语段的能力。 (4)策略能力。也叫补偿能力,指为了加强交际效果或弥补 由于缺乏交际能力等因素引起的交际中断所使用的策略, 包括言语和非言语两方面。换句话说,策略能力就是在交 际过程中的应变能力。
交际能力理论
交际能力理 论
交际能力理论首先是由海姆斯(Hymes)于1972年提 出,它将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能力范围扩大至 四个方面: 判断某一语言形式是否正确; 判断某一语言形式在特定的场合中是否得体; 判断某一语言形式是否实际可行; 判断某一语言形式是否在实际中使用。 这四个方面能力的组合就构成了交际能力。
Hymes认为这四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一个人 具有交际能力就意味着他应该知道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对 什么人,用什么方式讲些什么和不讲什么。 但应该指出的是,尽管Hymes的交际能力试图使交际能 力与一定的语境、对象、目的联系起来,但它仍和Chomsky (1965)的能力一样,是一个绝对的、静态的、抽象的和理想 化的概念,因而语言行为在该描写模式中可以形式化、规则 化和公式化。在语言实践中没有任何人完全具有Hymes所说 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却应该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具体 的、可比的概念。
Bachman借鉴和发展了Halliday (1976)、 Hymes(1972)等人的研究成果,首先他把交际能力改 称为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提出了自己 的语言能力观:
(1)语言能力应包括语法规则知识和如何使用语言达到特 定交际目的的知识。 (2)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语言能力的各成分之间互 相作用。
• 3、 Bachman的交际能力理论
Canale和Swain的交际能力模式还不够完善,20世纪90 年代,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Bachman发展了Canale和 Swain的交际能力模式,提出了新的交际能力理论模式。 巴克曼的交际语言能力学说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 关于语言能力学说中最全面、最完整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