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合作探究,感受诗句
四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 礼遇嘉宾 第三层: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
第四层: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
小结
全诗着眼点
忧(功业、人才)
志(一统天下)
全诗落脚点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
心境由狭变阔, 情绪由低沉到高昂。探究综合,迁来自评价古 诗 十 九 首
1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梁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2
3 4
忧同长还所采兰涉 伤心路顾思之泽江 以而漫望在欲多采 终离浩旧远遗芳芙 老居浩乡道谁草蓉 。,。,。?。,
《 古涉 诗江 十采 九芙 首蓉 》
诗歌鉴赏品味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 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41岁以后,陶渊 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 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 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了解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陶渊明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
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 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 提倡?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 方的“同心”者)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 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 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 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 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 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 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 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知识讲解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知识讲解

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曹操四言诗、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2.掌握相关文言诗句和文学常识;3.体味诗歌表现的作者思想情感。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高清课堂:诗三首《古诗十九首》: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又一组最重要的作品集。

从此,中国的诗歌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始了它的五七言体式。

《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的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

】■诗作表现了动荡、和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知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国北方后,率军南下,败于赤壁。

“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他们开创的一代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品有《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等。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

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文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课件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课件

2、为何而归?
提示:从作者自身和官场两个角度分析
(1)本性爱山川田园生活。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 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 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 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 觉得痛苦。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 “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 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 对自由的向往。
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
(以乐景衬哀情)
2.虚实结合
3.白描
拓展延伸: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 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 “还顾”者都是男子。 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 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1、游子思乡怀人。 2、女子思夫。
拓展延伸
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 子,理由有三: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 远离江南;女子采莲是旧俗,“芙蓉” 即“夫容”,“莲子”即“怜子”; 《古》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可以用 悬想的方式,以女子的口吻来写。因此 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一剪 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所以诗中 有游子思乡思亲之缠绵,也有闺女思念 情人之真挚。 主旨:表达远隔两地的爱人互相思

诗三首-- 归园田居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备课资料

诗三首--  归园田居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备课资料

诗三首-- 归园田居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备课资料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内容赏析】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这里的愿更蕴涵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陶诗的情趣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1.字音辨识青衿(jn) 掇取(du) 譬如(p)三匝(z) 契阔(qi) 暧暧(i)吐哺(b) 樊笼(fn) 狗吠(fi)2.通假举要契阔谈(通宴)3.一词多义(1)顾(2)当(3)故4.词类活用(1)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2)鼓瑟吹笙(名词用作动词,弹奏)(3)天下归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5.古今异义(1)同心而离居古义:感情深厚。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三、用典 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 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 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 诚态度。
主题:
在这首诗中,作者感 慨光阴易逝、功业难 成,抒发了作者求贤 若渴、共图大业的急 切心情。表现出作者 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
世外桃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迷,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园田生活
近景 远景
“旧林” “故渊”
所见 所闻
土地、草屋 榆柳、桃李 村落、炊烟 狗吠、鸡鸣
恬静幽雅、
清新和谐
(远近、动静 相结合)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归去如何?
无尘杂/有余闲 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怎样的喜恶 和怎么样的精神追求?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全文
说说曹操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 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 曹操勾成白脸(白脸代表坏人),这与历 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 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 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 作为政治家(丞相)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 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 作为军事家(统帅)的曹操:讨董卓、灭袁 绍,统一北方。(指挥“官渡之战”;著有 《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 作为文学家(诗歌领袖)的曹操:“建安风 骨”的领袖,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 曹”。(作品集《曹操集》、代表作诗歌 《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短歌行》)
把握诗歌的情感主线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从诗中寻找线索,试用一个字 概括出来。

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预习提示和鉴赏

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预习提示和鉴赏

⾼⼀语⽂必修2《诗三⾸》预习提⽰和鉴赏 ⼈教版语⽂必修⼆第⼆单元中《诗三⾸》分别是《短歌⾏》、《涉江采芙蓉》、《归⽥园居》,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语⽂必修2《诗三⾸》预习提⽰和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必修2《诗三⾸》预习提⽰ 《涉江采芙蓉》选⾃《古诗⼗九⾸》。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批魏、晋以前⽂⼈所作的五⾔诗,既⽆题⽬,也不知作者,其中⼤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古诗”作品在梁代尚存59⾸(《诗品·古诗》),但今存仅30多⾸,包括《古诗⼗九⾸》在内。

《古诗⼗九⾸》在⽂学史上被称为“古诗”代表作,这⼀标题也就成为⼀个专题名称。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同⼼离居”,夫妻异地的相思之苦。

妻⼦采芙蓉送给丈夫,但是丈夫却遥在天涯;丈夫思念妻⼦,却是⼀条不归路。

相隔万⾥的夫妻只能发出“忧伤以终⽼”的悲哀。

曹操的《短歌⾏》传于后世的共两⾸,课本选的是第⼀⾸。

《短歌⾏》是“汉旧歌”(《宋书·乐志》),属相和歌平调曲。

古辞已经亡佚。

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般都认为是指歌声长短⽽⾔。

清⼈朱嘉徵在《乐府⼴序》中说:“《短歌⾏》,歌对酒,燕雅也。

”指出这是⽤于宴会场合的歌辞。

曹操的这⾸《短歌⾏》是创于宴乐的⾔志诗,表达了诗⼈希望延揽天下⼈才、完成统⼀⼤业的雄⼼壮志。

诗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对酒当歌”,写出⼀场盛⼤的筵席。

然⽽,诗⼈乐极悲来,油然⽣出⼈⽣苦短、只争朝⼣的感叹。

接下来转到对⼈才的渴慕,时⽽抒写⼈才难得的忧愁,时⽽抒发⼈才到来的喜悦,诗⼈或喜或悲,⼼潮起伏。

最后引⽤“周公吐哺”的典故表明他延揽天下英才的⼼志。

《归园⽥居》顾名思义,标题的含意就是归返园⽥居。

园⽥居,⼜名古⽥舍,为陶渊明在浔阳柴桑的住宅之⼀。

“据宋传及陶集诗⽂,陶住宅凡三处。

⼀为上京(⾥)闲居,⼀为园⽥居(古⽥舍),⼀为南⾥(南村)。

”(逯钦⽴校注《陶渊明集》)《归园⽥居》共五⾸,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个侧⾯描绘了诗⼈丰富充实的隐居⽣活。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涉江采芙蓉》所抒发的感情带有普遍性,理解作者巧用比兴,借引屈骚,直抒胸臆。

2、《归园田居》中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志趣。

3、《短歌行》中作者的人生感悟与求贤情怀。

【重点难点】激发想象,学会思考,融入诗歌,品味诗歌。

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导】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知识链接】简介《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一篇,《古诗十九首》是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曹操(155-220),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文学家的他,雅爱诗章,登高必赋。

其诗内容丰富,气魄雄伟,风格苍凉悲壮,如揭露长期战乱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蒿里行》,写远征将士征战之苦和思乡之痛的《却东门行》,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的〈〈短歌行〉〉。

其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富有创造性,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成为领导一代风气的著名诗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家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

后因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

其诗多为五言诗,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深节操;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诗三首:课件(36张PPT)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

诗三首:课件(36张PPT)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

4、“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 按什么顺序来写田园生活?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 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这里衬托出 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 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
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 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谐的心境。
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 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5、“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暧暧” 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可以互换吗?为什 么?
不可互换,因为“暧暧是写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 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是建筑物 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上,它是静止的;而“依依”写的 是炊烟,“炊烟”一是在高处,二是它是飘动的,比 村庄的可见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尽管炊烟在远 处,但仍依稀可辩。总之,“暧暧”着眼于“模糊”, “静止”,“依依”着眼于“可见”,“漂动”。两 者都不可互换。
4、古诗与律诗在押韵及对偶上有何分别? 请以本诗试作分析。
古诗在押韵上没有一定的限制,可押可不 押,亦可在同一首诗中押不同韵(称为转韵), 本诗的押韵与律诗分别不大,但仅属少数。律 诗在押韵上要求很严格,双句末字必须押韵, 且一韵到底,不能转韵。在对偶上,古诗的要 求也是较随意,可对可不对,本诗就没有对偶 句。律诗则要求三四句、五六句一定要对偶。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作以终老!
思考:
1、诗人为何忧伤?
1)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 2)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 归不得。 3)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 但又不能相聚。

诗三首_涉江采芙蓉_短歌行_归园田居

诗三首_涉江采芙蓉_短歌行_归园田居

《诗经》成句:
先引《子衿》,写求贤不 得,故反复沉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 《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 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 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
后引《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 有嘉宾,鼓瑟吹笙。”原是 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写求 贤既得,故首》的题材内容大体可分为 两类,一类抒写失志和伤时之感,一类写 相思离别之情。前一类诗中常常流露人生 无常、及时行乐的感慨,带有浓厚的消极 颓废的思想情绪。这是失意士人在社会大 动乱前夕内心苦闷的表现。抒写游子思妇 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则是东汉末年文士 游宦他乡漂泊异地这一社会现实生活的生 动写照。
《古诗十九首》 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 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它把抒情诗推向一 个新的高峰。《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浅 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练。风格温厚和平, 委婉含蓄。钟嵘说它“文温以丽,意悲 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忧同长还所采兰涉 伤心路顾思之泽江 以而漫望在欲多采 终离浩旧远遗芳芙 老居浩乡道谁草蓉 。,。,。?。,
王夫之《姜斋诗话》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 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 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 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 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 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 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 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 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 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 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 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 是要摆在中间的。
涉江 采芙蓉 环顾望乡
采莲的是少 年的女子,她 们是荡着小船 ,唱着艳歌去 的。

诗三首、兰亭集序默写翻译教师版

诗三首、兰亭集序默写翻译教师版

诗三首、兰亭集序默写翻译教师版默写、翻译练习《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谁,所思在远道。

还望旧乡,长路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如朝露,去日苦多。

当以,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有杜康。

青青子,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鹿鸣,食野之。

我有宾,鼓瑟吹。

明明如月,何时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度,用相。

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南飞。

绕树三,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少无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守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后,桃李罗堂前。

远人村,依依里烟。

狗深巷中,鸡鸣桑树。

户庭无尘杂,室有余闲。

久在笼里,复得自然。

《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丑,春之初,会于山阴之兰亭,修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集。

此地有山岭,茂林竹,又有清流,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之盛,一一咏,亦足以畅情。

是日也,天气清,风。

仰观宇宙之大,品类之盛,所以游目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之外。

虽舍万,静不同,当其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情随事迁,感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每览人兴感之由,若合一,未尝不临文,不能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事异,所以兴怀,其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文。

理解性背默:1.《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担忧此生不能与心爱的人相聚相守,黯然伤神的两句诗是“,”。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曹操在《短歌行》中饥饿《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的诗句是“,”。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3.《归园田居(其一)》中,揭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的两句诗是“,”。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理解性默写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理解性默写

10、曹操在《短歌行》中写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 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 有它们栖身之所?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 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曲 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的句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 ,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然后以周公自比 ,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 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 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的句子: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2.《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 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3.《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 的句子是: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4.《归园田居》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 适,有很多空闲时间的句子:户庭无尘杂,虚室 有余闲 15.《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 是: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曹操《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 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 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句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 多。 5、《短歌行》中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 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 ?唯有狂饮方可解脱的句子: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对自由生活的Βιβλιοθήκη 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古 诗 三 首 背 诵
1、《涉江采芙蓉》中描写了一副女子们 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 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的句子是: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3、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 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高中语文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逐字稿教案

高中语文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逐字稿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3、了解诗歌中对面写法的技艺及效果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这几年,我们中国人也流行过西方人的节日。

当母亲节来临时,年轻的儿女们会送给母亲康乃馨;当情人节来临时,浪漫的男士会送给心上人玫瑰花。

不知从何时起,花俨然成为了人们的浪漫信使。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舶来品,是洋为中用的一种时尚,但其实我们学了中国古代诗歌之后会发现,我们的前辈,聪明的中国人早就领先于西方文明,为各种花卉植入了不同的花语。

如:菊花代表恬然自处,傲然不屈元稹(zhěn)【唐】把对菊花的喜爱表达到了极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是轻柔多情,离愁别绪的载体李商隐:【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更是美丽高洁、愁怨易逝的化身今天我们来认识芙蓉,解读芙蓉的花语。

(二)朗读诗歌,思考问题: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种理解1、采芙蓉者为何人?她为何要采芙蓉?明确:“所思在远道”,男子在外。

女子采芙蓉是为了送给远在异乡的心上人。

明确:(1)“芙蓉”与“夫容”谐音,“莲”与“怜”谐音,怜子”即爱慕心上人。

“采芙蓉”:有着思念心上人的寓意。

2、“还顾望旧乡”者为谁呢?明确:是男子。

多情的女子欢喜地采着莲花,但转而一想,我送给谁呢?思念的人啊,你是否独在异乡,回望着我的方向呢,你是否也在怅惘着回家的漫漫长路呢?还顾望旧乡者为女子的心上人。

——从此种角度分析,此诗从主题上可理解为闺怨诗第二种理解1、采莲者为男子(山迢迢,水长长,我在这头,你在路的那头)男子身在异乡,看到“兰泽多芳草”,竟然起了鲜花赠心上人的念头。

“兰泽如此多的芳草”,男子为何独独选择采芙蓉?(1)女子经常被形容成“出水芙蓉”般的美。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三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2.分析三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涉江采芙蓉”这一意象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第二课时:《短歌行》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短歌行”这一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让学生创作一首以“短歌行”为题的诗歌。

第三课时:《归园田居》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归园田居”这一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表现《归园田居》意境的画。

2.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

《诗三首》教案(《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诗三首》教案(《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背诵诗歌(重点)2)明白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2、能力目标:1)了解诗歌的内容2)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难点)二、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总体导入今天我们进入新课文的学习,请大家打开书翻到26页,《诗三首》(幻灯片1)二、《涉江采芙蓉》(幻灯片2)(一)作品介绍《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萧统把魏晋前一些无名氏的抒情五言诗编在一起而成的诗集。

萧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他是南梁的太子,谥号昭明,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昭明太子。

萧统一家就是西汉时萧何的后人,他的父亲就是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02年,萧衍抢了他家亲戚齐和帝的位子,当上了皇帝。

萧统为后人所敬佩的原因,一是因为他身居太子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勤政爱民,政绩突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二是因为他不但外貌出众、风流倜傥,而且还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所主编的《文选》,对后世影响较大,是后人研究魏晋的重要资料,是个难得的全才“官二代”。

他为后人所铭记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的男主角(吊起学生好奇心,询问同学们可知道)。

想听么?若有同学能背诵王维的《红豆》,我才能讲这个故事。

红豆——<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传说有一次他去江阴顾山,一为躲避宫廷的斗争,二为安心编著《文选》。

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

偶见一个长相十分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

二人便谈起了佛家的经义。

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便跟踪到了草庵。

二人又就佛家经义深谈而不舍。

从此以后,萧统便多次去草庵找慧如。

但可惜,两人身份太过悬殊,一个是皇太子,一个是出家人,根本没有可能结成连理。

后来《文选》编著完成,萧统受皇帝的诏命回宫。

可是慧如却因此相思成疾,忧郁而亡。

当萧统听说之后,日夜兼程的赶来,面对的只有一抔黄土。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 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 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 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成为完整的五言形 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 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 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 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 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 出现了大批名作。
悬想(即“想象”)就是运用丰富的想像力, 把不在眼前的事物(包括过去、未来的事物或者不 曾存在的,仅只是想象的事物)具体、形象地描述 描述出来。
它是“虚写”的一种方法,但“虚写”一般是 与“实写”相对应来说的,若全篇为想象,则只说 是“想象”而不说是“虚写”。
悬想法的作用:(1)能更自由地展现作者理想( 意想)中的各种情景(包括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 ,丰富诗文内容。(2)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 声,如临其境,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3)能淋 漓尽致地表达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既可表达委婉
参考: 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 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 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 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 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 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 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 久,只争朝夕”,吟诵你的诗句,


陶 渊

明居
作者
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 元亮。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 棋不定。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 ,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 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
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 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 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 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 抑后扬的写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课堂训练大全Word解析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第一课时整体感知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芙蓉.(róng)呦.呦(yōu)子衿.(jīn)对酒当.歌(dānɡ)何时可掇.(duō)2.写出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①契阔谈讠燕·,心念旧恩通______,释义________【解答】通“宴”,宴饮3.《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奸雄,你认为对历史上的曹操应该如何评价呢?【解答】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评价众说纷纭:有用“奸雄”概之的;有用“英雄”概之的;有用“奸贼”概之的;有用“治世之能臣,_乱世之奸雄”概之的……评价很多,_争论十分激烈,说明了曹操这一形象是罗贯中刻画得非常成功的形象。

我认为不能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把曹操的形象概括完整,因为曹操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他亦奸亦雄、智慧卓越、品质优秀,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

Z自主学习i zhu xue xi识记字音越陌.度阡(mò)吐哺.(bǔ)羁.鸟(jī)三匝.(zā)樊.笼(fán)暧.暧(ài)识记字义1.顾:①还顾望旧乡,动词,回顾,回头看;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问,拜访;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难道。

2.遗:①采之欲遗谁,动词,送给;②得遗金一饼,动词,遗失,丢失;③以光先帝遗德,形容词,遗留的。

3.适:①少无适俗韵,动词,适应,迎合;②始适还家门,动词,出嫁;③处分适兄意,动词,适合、依照。

4.归:①守拙归园田,动词,回到;②不图子自归,动词,回娘家。

词类活用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2.榆柳荫.后檐(名词作动词,遮蔽)3.守拙.归园田(形容词作名词,愚拙的本性)4.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名词作动词,弹奏)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使动用法,使……归顺)6.去日苦.多(意动用法,以……为苦)7.山不厌高.(意动用法,以……为高)作家作品1.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

2.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后世称他为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第一人。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

著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3.写作背景(1)《涉江采芙蓉》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

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进谒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

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自然要产生沉重的乡愁。

外有游子,内有思妇。

因此,《古诗十九首》中有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

《涉江采芙蓉》就是这类诗作的代表。

(2)《短歌行》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在赤壁大战前夕,大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

五十七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行》。

(3)《归园田居(其一)》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告别旧我的宣言,也是迎接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H 合作讨论e zuo tao lun1.请简要回答《涉江采芙蓉》一诗中诗人为何忧伤。

【解答】:①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受思念对方之苦,却不能相聚。

2.《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陶渊明在描绘田园风光和山村生活图景时,描写了哪些景物?【解答】:诗人描绘了南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桑树等景物。

3.如何理解“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句诗的内容?【解答】:作者语意一转,所思之人在故乡,长路漫漫,这份深情却无法寄达。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令人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

“漫浩浩”一词,读来给人一种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4.《短歌行》中“忧”字在诗中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解答】:从诗中看,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年老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单纯地“忧”人生短促;也可能“忧”的是贤才难得。

当然也可能“忧”的是其他。

5.《短歌行》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典故?其作用是什么?【解答】:(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作者在这里借酒浇愁。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对贤才的思念、渴望和倾慕。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明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6.《归园田居(其一)》中“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解答】:“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官场。

用这些比喻,表示作者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嫌弃。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作者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心理。

7.如何理解“误落尘网中”中的“误”字?【解答】:在封建社会,要实现政治理想,建功立业,只能步入仕途。

但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入仕为官,是一大失误。

“误”字既写出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了久居官场的悔恨,饱含了作者无限的辛酸。

第二课时素质提升1.古今异义①同心..而离居古义:__指感情深厚__。

今义:齐心。

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义:__多少__。

今义:数学的一个分支。

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古义:__明亮的样子__。

今义:副词,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实。

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古义:__轻柔而缓慢地飘升__。

今义:留恋,不忍离开。

⑤复得返自然..古义:__田园生活,自然的本性__。

今义:自然界。

2.理解性默写(1)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__月明星稀__,__乌鹊南飞__。

__绕树三匝__,__何枝可依__?”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采摘的芙蓉因为“道阻且长”而难以送出的诗句是__采之欲遗谁__?__所思在远道__。

(3)《归园田居》中“__少无适俗韵__,__性本爱丘山__”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Y疑难探究i nan tan jiu1.辨别下面的特殊句式类型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③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④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解答】:①宾语前置句__②状语后置句、省略句__③省略句__④_状语后置句、省略句2.《涉江采芙蓉》一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凄清心境?【解答】:此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凄清心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作者先营造了一个美好、欢乐的情境。

在此热闹的情境之下,突然思绪一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感叹,为下面表达诗中人物的孤独寂寞之感张本。

开头两句极写美好、欢乐,正是欲以乐景衬哀情,这是此诗表现人物凄清心境的独特之处。

3.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在诗中为我们描写了农村中很普通、很常见的生活景象,读后让人感觉到一种恬静之美。

结合诗句内容鉴赏这首诗“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解答】:“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写了一幅远离尘嚣的农村生活的图景。

这幅平常的农家生活图景在陶渊明笔下显得很有韵致。

前两句勾勒出村庄的远景,“暧暧”是村庄轮廓的勾勒,“依依”是袅袅炊烟的形态描摹;“暧暧”是静景描绘,“依依”是动景描写,动静结合,将宁静而富有生气的村庄的朦胧美表现了出来。

后两句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尖的鸡鸣,表现村庄的宁静,以声衬静,颇有意趣。

这种情致的表现恰好反映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平静的内心世界,可以说这幅农家图景正是陶渊明内心的写照。

后两句虽未写人,但狗吠、鸡鸣足以让人想象出农家宁静、平和的生活景象。

配以诗中的“依依”炊烟,更是将田园农家生活最富有诗意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4.教材中把“守拙”解释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你认为这一解释合乎诗歌的意境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解答】:这一解释合乎诗歌的意境。

因为“拙”,《辞海》解释“笨拙,与‘巧’相对。

”这首诗主要表达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因此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官场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官场,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

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像作者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向往归真返朴。

5.历朝历代都有两部分人。

一部分主张出世,或归隐山林,寄情山水;或退归田园,亲近自然。

一部分主张积极入世,去实现自己经国济世的宏伟抱负。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你对他的选择有何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

【解答】:(示例1)归隐遁世是他消极地逃避现实的表现。

陶渊明退隐田园是在官场上辗转多年之后,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他是迫不得已,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很难兼济天下。

(示例2)他的归隐有积极意义。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F 范文鉴赏an wen jian shang为陶渊明写意王向峰在中国历史上,真正自愿归隐田园的虽然只有你一个,但你丰富的性格却使人眼花缭乱,不能在一个定点上尽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